CN209165819U -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65819U
CN209165819U CN201822135980.2U CN201822135980U CN209165819U CN 209165819 U CN209165819 U CN 209165819U CN 201822135980 U CN201822135980 U CN 201822135980U CN 209165819 U CN209165819 U CN 209165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branch
conditioning system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3598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和成
林晨
岳宝
大森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3598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65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65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65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空调系统包括:冷媒回路;蓄冷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和蓄冷材料,第一换热器配置为能与蓄冷材料换热;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及第一换热器接入冷媒回路;储液装置,具有进液口,进液口与第二换热器相连。本方案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初期制冷效果好,且可避免空调系统切换为制冷模式时第二换热器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大量地直接回流到第一换热器内的问题,从而避免蓄冷材料冷量被回流的高温冷媒过度消耗的问题,使得蓄冷材料的冷量可以得到有效保持,避免了蓄冷材料的冷量被不必要地浪费的问题,实现提升空调系统制冷持续性,并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目的。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蓄冷空调具有蓄冷模式和制冷模式,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蓄冷空调在蓄冷结束时,其冷凝器侧会存在高温冷媒,当从蓄冷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时,该高温冷媒会反向流动到蓄冷端,导致蓄冷端蓄存的冷量被大量消耗,不仅会降低制冷初期的制冷效果,且会使得制冷持续性大打折扣,同时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空调系统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冷媒回路;蓄冷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和蓄冷材料,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为能与所述蓄冷材料换热;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第一换热器接入所述冷媒回路;储液装置,具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通过设有储液装置,并使储液装置的进液口与第二换热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当空调系统从蓄冷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时,可先将第二换热器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排入储液装置内,这样,制冷初期,高温冷媒不会混入制冷系统或混入量较少,从而避免大量高温液态冷媒参与制冷循环的情形,可以确保制冷初期制冷效果的优异性,且通过对第二换热器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收集储存,可以避免空调系统切换为制冷模式时第二换热器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大量地直接回流到第一换热器内的问题,从而避免蓄冷材料冷量被回流的高温冷媒过度消耗的问题,使得蓄冷材料的冷量可以得到有效保持,避免了蓄冷材料的冷量被不必要地浪费的问题,实现提升空调系统制冷持续性,并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目的。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储液装置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储液装置的位置低于第二换热器,这样,利用储液装置对第二换热器储液过程中,第二换热器中的高温冷媒可重力排入储液装置,如此可以节省驱动能耗,同时利于第二换热器内的高温冷媒尽数排入储液装置,避免第二换热器残留高温冷媒的问题,确保对蓄冷材料冷量保存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储液装置具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接入所述冷媒回路。
在本方案中,将储液装置的出液口接入冷媒回路,这样,可以实现根据需求将储液装置内储存的冷媒重新再充注回冷媒回路中,确保空调系统冷媒充注量可靠,保证空调系统运行可靠性和高效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回路包括第一节流支路,所述第一节流支路包含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支路连接所述出液口及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配置为将来自于所述储液装置的冷媒节流后输往所述第一换热器。
在本方案中,利用第一节流支路使储液装置排出的冷媒被节流后送往第一换热器,这样,在实现对储液装置内的冷媒回收的同时,更充分地利用了储液装置内的冷媒所携带的能量,以用于进一步对蓄冷材料蓄冷,更进一步地提升了空调系统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接有第一单向阀或第七控制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被适配为沿所述第二换热器向所述进液口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七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通断。
在本方案中,在进液口与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第一单向阀或第七控制阀,这样可以防止储液装置内的高温冷媒向第二换热器回流,利于第二换热器内的高温冷媒尽数排入储液装置,避免第二换热器残留高温冷媒的问题,确保对蓄冷材料冷量保存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不设置第一单向阀,而采用其他方式阻止储液装置中的冷媒向第二换热器回流,例如,可控制储液装置的位置低于第二换热器,并进一步调控储液装置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高度落差以实现防止冷媒回流到第二换热器的目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回路包括压缩支路,所述压缩支路包含压缩机,所述压缩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配置为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并将接收到的冷媒压缩后输往所述第二换热器。
在本方案中,设置冷媒回路包括压缩支路,利用压缩机对冷媒驱动和压缩,可以提升蓄冷模式中冷媒的载热效率,从而提升蓄冷效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不同类型的冷媒所对应的不同的做功需求,对于无需利用压缩机对冷媒压缩做功的情况,也可采用循环泵等驱动件替换压缩机实现驱动目的,或者,不设置压缩机,采用虹吸原理实现冷媒的蓄冷循环驱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支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接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压缩支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的通断。
在本方案中,在压缩支路设置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其通断,在蓄冷切换为制冷模式时,可使第一控制阀关闭以防止压缩机进液,对压缩机有效防护。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压缩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所述进液口连接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一节流支路连接所述出液口及所述第二接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连接压缩支路,第四接口连接进液口,这样,利用储液装置对第二换热器储液时,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能沿顺压方向流向储液装置,有利于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尽数排入储液装置,避免第二换热器残留高温冷媒的问题,确保对蓄冷材料冷量保存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回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含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支路的通断,所述第二支路包含第三控制阀或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三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支路的通断,所述第二单向阀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换热器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一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支路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四接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当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处于通路状态时,也即第二控制阀打开,或设有第三控制阀的情况下第三控制阀也打开时,第一支路会将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导通,并将压缩支路旁通掉,第二支路会将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与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接口导通,并将储液装置及第一节流支路旁通掉,这时,形成第一换热器-第二支路-第二换热器-第一支路-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循环回路,具体地,该循环回路中,蓄冷材料蓄存的冷量可通过第一换热器传递给第一换热器内的冷媒,实现冷媒冷凝,被冷凝后的冷媒进入第二换热器中,并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以吸收环境热量,实现空调系统制冷,且蒸发后的冷媒重新回到第一换热器中进行冷凝以实现制冷循环,具有结构简单、蓄冷换热高效的优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倾斜布置,使得所述第一换热器从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第二接口呈位置逐渐降低的趋势;和/或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换热器。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换热器倾斜布置,且设计第一换热器从第一接口向第二接口的方向呈位置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这样,对于制冷模式,第一换热器内完成冷凝后的冷媒可重力沿第二接口尽数排出,并进一步沿第二支路进入第二换热器进行蒸发,这避免了第一换热器内残留液态冷媒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冷媒做功不充分、第一换热器内堵塞或流阻上升等问题,更利于确保第一换热器内冷媒通畅和冷凝高效性,保证空调系统制冷运行可靠,且对于出液口通过第一节流支路连接第二接口的情况,当来自于第一节流支路的冷媒气体从第二接口进入第一换热器后进行的是对蓄冷材料的蓄冷过程,本结构中,冷媒气体从第二接口进入第一换热器后,在第一换热器内会沿上升路径流动并最终从位置较高的第一接口处排出,这样,一方面,对于冷媒气体而言,经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经历的是蒸发吸热过程,该上升路径的设计与第一换热器内冷媒的蒸发吸热冷媒气体的流动趋势更相适,使得第一换热器内的流阻更小,另一方面,对于蓄冷模式,通过本结构也可利于阻止蒸发形成的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对压缩机的防护更好。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换热器的位置高于第二换热器,这样,第一换热器内冷凝后的冷媒可利用重力势能自动下沉并沿第一支路重力输往第二换热器进行蒸发,而在第二换热器中,冷媒蒸发汽化后会自发地上升运动,这时,自发上升运动的气态冷媒可沿第二支路上升并回到第一换热器中完成冷媒循环,从而形成为一个通过热虹吸效应自动驱动的冷媒循环,而不需要依靠循环泵、压缩机等驱动件驱动冷媒,进一步节约能耗,同时可基本避免驱动噪音问题,产品舒适度相应提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对于受空间等因素制约导致第一换热器的位置高于第二换热器的设计难于实施的情况,或者对于虹吸驱动力不足而需要利用外力辅助驱动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也可利用如循环泵等泵送驱动件来实现驱动冷媒流动,其在噪音问题和驱动能耗问题等方面相较于压缩机驱动的形式而言也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回路还包括旁通支路,所述旁通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旁通支路上设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配置为将来自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所述第一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进液口之间设有第四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进液口之间的通断;所述旁通支路设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旁通支路的通断。
在本方案中,设置旁通支路,并在其上设置第二节流装置,运行蓄冷模式时,可选择控制第四控制阀关闭,并控制第五控制阀打开,以使从第二换热器排出的冷媒沿第二节流支路向第一换热器流通,而不经过储液装置和第一节流支路,这样设计可以减少冷媒在储液装置处的能量损失,保证蓄冷高效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媒回路包括压缩支路,所述压缩支路包含压缩机,所述出液口接入所述压缩支路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的下游的部位;或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且通过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接入所述冷媒回路,所述出液口接入所述冷媒回路中邻近所述第三接口或所述第四接口的部位。
在本方案中,设置出液口接入冷媒回路中邻近第三接口或第四接口的位置,也即,使出液口接入冷媒回路的位置在第二换热器附近,这样可以使得从储液装置充注回到冷媒回路中的冷媒能够在第二换热器附近与冷媒回路中原本的冷媒进行互混,这样在实现对储液装置内的冷媒回收利用的同时,可以保证压缩机处回气正常,整个空调系统不会有太大的运行波动,确保空调系统运行可靠。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蓄冷材料包括相变材料。
在本方案中,设置蓄冷材料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在相变区内的温度波动小,可以保持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稳定,这样有利于控制空调系统运行在理想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且相变材料具有潜热大的特点,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蓄冷材料,相同体积量的条件下,相变材料可以实现更多的蓄冷量和更高的换热效率,更利于兼顾实现产品的轻量化、小型化和高能效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相变材料包括冰。
在本方案中,设置相变材料包括冰,冰具有较高的蓄冷密度(约330kJ/L),这样在满足空调系统蓄冷量的前提下,相变材料可具有更小的体积量,更能满足用户对产品的紧凑和灵活性要求。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系统,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
优选地,空调器为移动空调。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三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四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五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六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七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八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九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十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十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十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在第十三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蓄冷换热装置,110第一换热器,111第一接口,112第二接口,120蓄冷材料,200第二换热器,210第三接口,220第四接口,300储液装置,310进液口,320出液口,410第一节流支路,411第一节流装置,420旁通支路,421第二节流装置,430第三节流支路,431第三节流装置,510第一单向阀,520第二单向阀,530第三单向阀,600压缩支路,610压缩机,611回气口,612排气口,710第一控制阀,720第二控制阀,730第三控制阀,740第四控制阀,750第五控制阀,760第六控制阀,810第一支路,820第二支路,900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冷媒回路、蓄冷换热装置100、第二换热器200和储液装置300,具体地,蓄冷换热装置100包括第一换热器110和蓄冷材料120,第一换热器110配置为能与蓄冷材料120换热;第二换热器200及第一换热器110接入冷媒回路;储液装置300具有进液口310,进液口310与第二换热器200相连(值得说明的是,进液口310与第二换热器200相连可以为进液口310与第二换热器200直接连接,也可为进液口31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通过其他部件实现的居中连接,也即,进液口31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例如,进液口31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通过管道和/或阀等部件实现的居中连接等)。
更具体而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冷媒回路也即空调系统中能实现冷媒循环的流路,本结构中的第一换热器110及第二换热器200接入冷媒回路以形成空调系统的整个冷媒循环的一部分,使得第一换热器11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可通过冷媒回路实现冷媒循环,空调运行蓄冷模式的情况下,整个空调系统回路中,第一换热器110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使得第一换热器110中的冷媒蒸发并在蒸发过程中通过第一换热器110吸收蓄冷材料120的热量,实现蓄冷材料120对冷量储存,也即蓄冷材料120进行蓄冷;空调运行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整个空调系统回路中,第二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10作为冷凝器,使得第二换热器200中的冷媒蒸发,并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环境的热量实现对环境制冷,而蓄冷换热装置100中,蓄冷材料120吸收第一换热器110中冷媒的热量使冷媒冷凝实现能量平衡,也即从宏观上讲,将蓄冷材料120的冷量分给环境实现对环境制冷。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通过设有储液装置300,并使储液装置300的进液口310与第二换热器200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当空调系统从蓄冷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时,可先将第二换热器200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排入储液装置300内,这样,制冷初期,高温冷媒不会混入制冷系统或混入量较少,从而避免大量高温液态冷媒参与制冷循环的情形,可以确保制冷初期制冷效果的优异性,且通过对第二换热器200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收集储存,可以避免空调系统切换为制冷模式时第二换热器200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大量地直接回流到第一换热器110内的问题,从而避免蓄冷材料120冷量被回流的高温冷媒过度消耗的问题,使得蓄冷材料120的冷量可以得到有效保持,避免了蓄冷材料120的冷量被不必要地浪费的问题,实现提升空调系统制冷持续性,并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目的。
优选地,蓄冷换热装置100可具有容器,第一换热器110容置于容器内,容器内盛装有蓄冷材料120,容器内的蓄冷材料120与第一换热器110可通过直接接触对流换热或两者间通过导热件导热传热方式进行换热。
优选地,储液装置300的位置低于第二换热器200的位置,也即储液装置300的部分或整体处于第二换热器200最低点高度以下的位置。这样,利用储液装置300对第二换热器200储液过程中,第二换热器200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可重力排入储液装置300,如此可以节省驱动能耗,同时利于第二换热器200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尽数排入储液装置300,避免第二换热器200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残留高温冷媒的问题,确保对蓄冷材料120冷量保存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优选地,第二换热器200为风冷换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装置300具有出液口320,出液口320接入冷媒回路,这样,可以实现根据需求将储液装置300内储存的冷媒重新再充注回冷媒回路中,确保空调系统冷媒充注量可靠,保证空调系统运行可靠性和高效性。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
第一换热器110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第二换热器200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三接口210和第四接口220。
冷媒回路包括压缩支路600、第一节流支路410、第一支路810和第二支路820。
区分而言,冷媒回路包括制冷回路和蓄冷回路。
蓄冷回路包括压缩支路600和第一节流支路410,压缩支路600连接第一接口111及第三接口210,储液装置300的进液口310连接第四接口220,第一节流支路410连接出液口320及第二接口112。其中,压缩支路600包含压缩机610,压缩机610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一换热器110的冷媒,并将接收到的冷媒压缩后输往第二换热器200。另外,压缩支路600与第一换热器110之间接有第一控制阀710,第一控制阀710用于控制压缩支路600与第一换热器110之间的通断。第一节流支路410包含第一节流装置411,第一节流装置411用于将来自于储液装置300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110。进一步地,进液口31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接有第一单向阀510,该第一单向阀510被适配为沿第二换热器200向进液口310的方向单向导通。
制冷回路包括第一支路810和第二支路820,第一支路810包含用于控制其通断的第二控制阀720,第二支路820包含第二单向阀520,第二单向阀520被适配为沿第一换热器110向第二换热器200的方向单向导通。第一支路810连接第一接口111及第三接口210,第二支路820连接第二接口112及第四接口220。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单向阀520可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三控制阀730用于控制第二支路820的通断。
优选地,第一换热器110的位置高于第二换热器200。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蓄冷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蓄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蓄冷模式状态下,第一控制阀710打开;第二控制阀720关闭;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处于关闭状态。
压缩机610将冷媒压缩至高温高压后,将冷媒沿排气口612排出并输送给第二换热器200,第二换热器200为风冷换热器,冷媒通过第二换热器200将热量释放到环境中,随后,第二换热器200将冷媒经第一单向阀510排入储液装置300(例如储液罐),其中,由于第一单向阀510,储液装置300内的冷媒不会回流到第二换热器200中,而是经第一节流装置411节流成低温低压状态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10中,进入到第一换热器110内的冷媒蒸发并通过第一换热器110与蓄冷材料120换热,以冷却蓄冷材料120实现对蓄冷材料120蓄冷,最后,第一换热器110完成蒸发后所排出的冷媒经第一控制阀710后沿压缩机610的回气口611重回压缩机610中,完成一个蓄冷循环。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制冷模式状态下,压缩机610关闭;第一控制阀710关闭;第二控制阀720打开;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处于打开状态。
制冷模式中,大部分高压端的液态冷媒被储存在储液装置300中,冷媒主要沿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支路820-第二换热器200-第一支路810-第一换热器110形成循环,具体地,第一换热器110内的冷媒被蓄冷材料120冷凝成液态后,由于第一换热器110的位置比第二换热器200高,液态的冷媒依靠重力作用经第二单向阀520进入第二换热器200,在第二换热器200内,液态冷媒吸收环境中的热量蒸发成气态,且气态的冷媒会自发地沿第一支路810上升并经第二控制阀720后重新回到第一换热器110中,由于第一换热器110浸泡在蓄冷材料120中,第一换热器110内的气态冷媒会被蓄冷材料120冷凝成液态以用于重新向第二换热器200补充液态冷媒,如此形成一个依靠热虹吸作用而产生的制冷循环。
本实施例中,设置储液装置300和第一单向阀510,蓄冷模式切换成制冷模式时,高压端的高温高压冷媒(也即第二换热器200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冷媒)会单向进入储液装置300并且不会回流到第二换热器200中,这样可以实现在蓄冷模式切换成制冷模式时,较大程度地阻止较高温度的冷媒进入制冷回路。因为若较高温度冷媒进入制冷回路时,首先要被蓄冷材料120冷凝之后才能制冷,这样会造成蓄冷材料120的冷量被浪费,同时也会导致制冷启动阶段,第一换热器110中完成冷凝的低温液态冷媒与下部高温液态冷媒混合,而引起冷媒温度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冷量,最终导致出风温度偏低的制冷效果不良问题。且本空调系统在切换成制冷模式的时候,储液装置300和第一换热器110之间会存在压差,储液装置300中的冷媒会经第一节流装置411节流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10,其中,由于经过第一节流装置411节流后的冷媒温度会降低,通过将冷媒节流降温后再送入第一换热器110,也避免了高温冷媒直接进入第一换热器110引起的蓄冷材料120冷量浪费的问题,总体来讲,确保了制冷初期制冷效果的优异性,且也避免了蓄冷材料120的冷量被不必要地浪费的问题,实现提升空调系统制冷持续性,并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目的。
具体实施例二(如图3、图4和图5所示)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中,冷媒回路中的蓄冷回路还包括旁通支路420,旁通支路420连接第二接口112及第四接口220,旁通支路420上设有第二节流装置421,第二节流装置421用于将来自于第二换热器200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110;其中,第二换热器200与进液口310之间设有第四控制阀740,第四控制阀740用于控制第二换热器200与进液口310之间的通断;旁通支路420上设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第五控制阀750。
相比具体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储液装置300可以不用参与到整个蓄冷过程。
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蓄冷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蓄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蓄冷模式状态下,第一控制阀710打开;第二控制阀720关闭;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处于关闭状态;第四控制阀740关闭;第五控制阀750打开。
压缩机610将冷媒压缩至高温高压后,将冷媒沿排气口612排出并输送给第二换热器200,第二换热器200为风冷换热器,冷媒通过第二换热器200将热量释放到环境中,随后,第二换热器200沿旁通支路420向第一换热器110输送冷媒,其中,冷媒在经过旁通支路420时,会经过第五控制阀750,随后被第二节流装置421节流,使得冷媒被节流成低温低压状态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10中,进入到第一换热器110内的冷媒蒸发并通过第一换热器110与蓄冷材料120换热,以冷却蓄冷材料120实现对蓄冷材料120蓄冷,最后,第一换热器110完成蒸发后所排出的冷媒经第一控制阀710后沿压缩机610的回气口611重回压缩机610中,完成一个蓄冷循环。本结构较之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整个蓄冷模式的冷媒能耗更低,蓄冷过程更高效。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运行蓄冷模式的情况中,也可选择控制第四控制阀740打开。
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从蓄冷模式向制冷模式过渡的过渡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过渡模式状态下,压缩机610关闭;第一控制阀710关闭;第二控制阀720可以关闭也可以打开;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关闭;第四控制阀740打开;第五控制阀750关闭。
该过渡模式中,大部分高压端的液态冷媒经第四控制阀740和第一单向阀510后储存于储液装置300中,由于第一单向阀510,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储液装置300不会再回流到第二换热器200中,确保高压端的液态冷媒可尽数排入储液装置300不会回流,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不设置第一单向阀510,而可采用如控制第二换热器200高出储液装置300的高度落差来限制储液装置300内的冷媒向第二换热器200回流。而储液装置300的出液口320连接第一节流装置411,使得储液装置300内的冷媒可以经第一节流装置411节流成低温低压状态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10中,实现冷媒回收的同时,也避免了高温冷媒直接进入第一换热器110引起的蓄冷材料120冷量浪费的问题。
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制冷模式状态下,压缩机610关闭;第一控制阀710关闭;第二控制阀720打开;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处于打开状态;第四控制阀740关闭;第五控制阀750关闭。
制冷模式中,大部分高压端的液态冷媒被储存在储液装置300中,冷媒主要沿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支路820-第二换热器200-第一支路810-第一换热器110形成循环,具体地,第一换热器110内的冷媒被蓄冷材料120冷凝成液态后,由于第一换热器110的位置比第二换热器200高,液态的冷媒依靠重力作用经第二单向阀520进入第二换热器200,在第二换热器200内,液态冷媒吸收环境中的热量蒸发成气态,且气态的冷媒会自发地沿第一支路810上升并经第二控制阀720后重新回到第一换热器110中,由于第一换热器110浸泡在蓄冷材料120中,第一换热器110内的气态冷媒会被蓄冷材料120冷凝成液态以用于重新向第二换热器200补充液态冷媒,如此形成一个依靠热虹吸作用而产生的制冷循环。
本实施例中,同样可以实现确保制冷初期制冷效果的优异性,并避免蓄冷材料120的冷量被不必要地浪费的问题,实现提升空调系统制冷持续性,并提升空调系统的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目的。
具体实施例三(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中,冷媒回路中的蓄冷回路包括第三节流支路430,并以第三节流支路430替换第一节流支路410。第三节流支路430连接第二接口112和第四接口220,第三节流支路430包含第三节流装置431,第三节流装置431用于将来自于第二换热器200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110。
储液装置300具有出液口320,该出液口320接入冷媒回路在压缩机610的排气口612与第二换热器200的第三接口210之间的管路,当然,也可接入第二换热器200。
进一步地,储液装置300的进液口31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设有第六控制阀760,用于控制储液装置30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的通断。
另外,储液装置300的出液口320与冷媒回路之间设有第三单向阀530,该第三单向阀530被配置为沿出液口320向冷媒回路的方向单向导通,这样,压缩机610排出的冷媒不会沿出液口320进入储液装置300。
优选地,储液装置300的出液口320与冷媒回路之间设有驱动装置900,例如为液体泵,该驱动装置900用于将储液装置300内的冷媒驱往冷媒回路,实现冷媒回路对冷媒回收。
更优选地,驱动装置900位于第三单向阀530与出液口320之间,使得第三单向阀530同时对驱动装置900起到耐压防护作用,也利于灌泵,确保系统运行可靠。
相比具体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储液装置300无须参与到整个蓄冷过程,且本结构较之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整个蓄冷模式的冷媒能耗更低,蓄冷过程更高效。
如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蓄冷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蓄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蓄冷模式状态下,第一控制阀710打开;第二控制阀720关闭;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处于关闭状态;第六控制阀760关闭。
压缩机610将冷媒压缩至高温高压后,将冷媒沿排气口612排出并输送给第二换热器200,第二换热器200为风冷换热器,冷媒通过第二换热器200将热量释放到环境中,随后,第二换热器200沿第三节流支路430向第一换热器110输送冷媒,其中,冷媒在经过第三节流支路430时,会被第三节流装置431节流,使得冷媒被节流成低温低压状态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10中,进入到第一换热器110内的冷媒蒸发并通过第一换热器110与蓄冷材料120换热,以冷却蓄冷材料120实现对蓄冷材料120蓄冷,最后,第一换热器110完成蒸发后所排出的冷媒经第一控制阀710后沿压缩机610的回气口611重回压缩机610中,完成一个蓄冷循环。
如图7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从蓄冷模式向制冷模式过渡的过渡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过渡模式状态下,压缩机610关闭;第一控制阀710关闭;第二控制阀720可以关闭也可以打开;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关闭;第六控制阀760打开。
该过渡模式中,大部分高压端的液态冷媒经第六控制阀760后储存于储液装置300中,在完成对高压端的液态冷媒的收集和储存后,控制第六控制阀760关闭,随后,可从过渡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
如图8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制冷模式状态下,压缩机610关闭;第一控制阀710关闭;第二控制阀720打开;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处于打开状态;第六控制阀760关闭。
制冷模式中,大部分高压端的液态冷媒被储存在储液装置300中,冷媒沿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支路820-第二换热器200-第一支路810-第一换热器110形成循环,具体地,第一换热器110内的冷媒被蓄冷材料120冷凝成液态后,由于第一换热器110的位置比第二换热器200高,液态的冷媒依靠重力作用经第二单向阀520进入第二换热器200,在第二换热器200内,液态冷媒吸收环境中的热量蒸发成气态,且气态的冷媒会自发地沿第一支路810上升并经第二控制阀720后重新回到第一换热器110中,由于第一换热器110浸泡在蓄冷材料120中,第一换热器110内的气态冷媒会被蓄冷材料120冷凝成液态以用于重新向第二换热器200补充液态冷媒,如此形成一个依靠热虹吸作用而产生的制冷循环。
如图9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充注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充注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充注模式状态下,压缩机610打开;第一控制阀710打开;第二控制阀720关闭;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第六控制阀760关闭。
充注模式中,空调系统在蓄冷回路上以蓄冷模式运行,当然,对于第二支路820上设有第三控制阀730的情况,也可选择将第三控制阀730打开,这样可以减小充注过程中的系统阻力。其中,驱动装置900运行,使储液装置300排出的冷媒与压缩机610排出的冷媒混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00。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也可不设置驱动装置900,而是利用射流泵原理,使压缩机610所驱动的冷媒高速运动以将储液装置300中的冷媒引出。
本实施例中,同样可以实现确保制冷初期制冷效果的优异性,并避免蓄冷材料120的冷量被不必要地浪费的问题,实现提升空调系统制冷持续性,并提升空调系统的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目的。
具体实施例四(如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中,储液装置300具有出液口320,该出液口320接入冷媒回路在第二换热器200的第四接口220与第三节流支路430之间的管路。
如图10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蓄冷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蓄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本具体实施例的蓄冷模式与具体实施例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从蓄冷模式向制冷模式过渡的过渡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本具体实施例的过渡模式与具体实施例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本具体实施例的过渡模式与具体实施例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3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结构在充注模式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指示了系统运行充注模式时的冷媒流向。
充注模式状态下,压缩机610打开;第一控制阀710打开;第二控制阀720关闭;当然,对于利用第三控制阀730替换第二单向阀520的情况,第三控制阀730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第六控制阀760关闭。
充注模式中,空调系统在蓄冷回路上以蓄冷模式运行,当然,对于第二支路820上设有第三控制阀730的情况,也可选择将第三控制阀730打开,这样可以减小充注过程中的系统阻力。其中,驱动装置900运行,使储液装置300排出的冷媒与压缩机610排出的冷媒混合后进入第二换热器200。
本实施例中,同样可以实现确保制冷初期制冷效果的优异性,并避免蓄冷材料120的冷量被不必要地浪费的问题,实现提升空调系统制冷持续性,并提升空调系统的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目的。
具体实施例五(如图14所示)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4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中,储液装置300的出液口320未接入冷媒回路。整个空调系统的结构简单化,产品更具便携性,至于储液装置300中的冷媒,可选择性地手动充注回冷媒回路。
本实施例中,同样可以实现确保制冷初期制冷效果的优异性,并避免蓄冷材料120的冷量被不必要地浪费的问题,实现提升空调系统制冷持续性,并提升空调系统的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目的。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710、第二控制阀720、第三控制阀730、第四控制阀740、第五控制阀750、第六控制阀760中的一个或多个为电磁阀。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各个支路(如第一支路810、第二支路820、压缩支路600、第一节流支路410、第二支路820支路、第三节流支路430和/或旁通支路420)可为其上设置的元器件本身,也可为包含有管路和管路上元器件的组件,例如,压缩支路600可以为压缩机610本身,也可包括管路及管路上所串联的压缩机610。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510和第三单向阀530可分别利用电磁阀替换。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411、第二节流装置421、第三节流装置431中的一个或多个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蓄冷材料120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在相变区内的温度波动小,可以保持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稳定,这样有利于控制空调系统运行在理想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且相变材料具有潜热大的特点,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蓄冷材料120,相同体积量的条件下,相变材料可以实现更多的蓄冷量和更高的换热效率,更利于兼顾实现产品的轻量化、小型化和高能效化。
优选地,相变材料包括冰,冰具有较高的蓄冷密度(约330kJ/L),这样在满足空调系统蓄冷量的前提下,相变材料可具有更小的体积量,更能满足用户对产品的紧凑和灵活性要求。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空调系统,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
其中,空调器还包括外壳、风道、风扇等部件,空调系统的部分或全部位于外壳内,风道配置为引导气流流通,具体如蜗壳风道
优选地,空调器为移动空调。这样,制冷模式中,利用蓄冷换热装置100替换现有移动空调中的风冷冷凝结构,可以实现取消现有移动空调中用于对外散热的粗连接管,从而消除了粗连接管对移动空调的移动性和灵活性所带来的制约影响,使移动空调更具有使用便利性,还可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降低使用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及空调器,通过设有储液装置,并使储液装置的进液口与第二换热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当空调系统从蓄冷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时,可先将第二换热器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排入储液装置内,这样,制冷初期,高温冷媒不会混入制冷系统或混入量较少,从而避免大量高温液态冷媒参与制冷循环的情形,可以确保制冷初期制冷效果的优异性,且通过对第二换热器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收集储存,可以避免空调系统切换为制冷模式时第二换热器及其附近的冷媒回路中的高温冷媒大量地直接回流到第一换热器内的问题,从而避免蓄冷材料冷量被回流的高温冷媒过度消耗的问题,使得蓄冷材料的冷量可以得到有效保持,避免了蓄冷材料的冷量被不必要地浪费的问题,实现提升空调系统制冷持续性,并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能效,实现产品的节能减排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回路;
蓄冷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和蓄冷材料,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为能与所述蓄冷材料换热;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第一换热器接入所述冷媒回路;
储液装置,具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装置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装置具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接入所述冷媒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回路包括第一节流支路,所述第一节流支路包含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支路连接所述出液口及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配置为将来自于所述储液装置的冷媒节流后输往所述第一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接有第一单向阀或第七控制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被适配为沿所述第二换热器向所述进液口的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第七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回路包括压缩支路,所述压缩支路包含压缩机,所述压缩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配置为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并将接收到的冷媒压缩后输往所述第二换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支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接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压缩支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的通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
所述压缩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所述进液口连接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一节流支路连接所述出液口及所述第二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回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含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支路的通断,所述第二支路包含第三控制阀或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三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支路的通断,所述第二单向阀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换热器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方向单向导通;
所述第一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支路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四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倾斜布置,使得所述第一换热器从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第二接口呈位置逐渐降低的趋势;和/或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换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回路还包括旁通支路,所述旁通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及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旁通支路上设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配置为将来自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所述第一换热器;
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进液口之间设有第四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进液口之间的通断;
所述旁通支路设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配置为控制所述旁通支路的通断。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回路包括压缩支路,所述压缩支路包含压缩机,所述出液口接入所述压缩支路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的下游的部位;或
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且通过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接入所述冷媒回路,所述出液口接入所述冷媒回路中邻近所述第三接口或所述第四接口的部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材料包括相变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变材料包括冰。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CN201822135980.2U 2018-12-19 2018-12-19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Active CN209165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35980.2U CN209165819U (zh) 2018-12-19 2018-12-19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35980.2U CN209165819U (zh) 2018-12-19 2018-12-19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65819U true CN209165819U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44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35980.2U Active CN209165819U (zh) 2018-12-19 2018-12-19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6581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9286A (zh) * 2018-12-19 2019-03-19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1578389A (zh) * 2020-05-09 2020-08-2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机换热器、防高温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9286A (zh) * 2018-12-19 2019-03-19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09489286B (zh) * 2018-12-19 2023-09-19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1578389A (zh) * 2020-05-09 2020-08-2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外机换热器、防高温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8564B (zh) 热水供给装置
CN100575801C (zh) 热交换性能增强的基于制冷剂的热学能量存储和冷却系统
JP5327308B2 (ja)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CN107178924A (zh) 一种蓄热不停机除霜系统及空调
CN106679021A (zh) 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5381584B2 (ja) 冷凍システム
CN210821724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新能源汽车
WO2023197652A1 (zh) 一种集成式模块化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02753916B (zh)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CN209165819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04236177B (zh) 一种相变蓄热、冷媒过冷热交换装置及采用其的空调系统
CN209600211U (zh) 具有储液功能的双向热交换器
JP2013083439A (ja)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CN105485958A (zh) 免除霜风冷、水冷一体机空气源热泵
CN101936613B (zh) 集成式热交换系统
CN108278791B (zh) 双蓄热装置的空气源空调系统及除霜方法
CN109489286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4654408U (zh) 一种余热回收型污泥干燥系统
WO2020143777A1 (zh) 一种化霜系统、冰箱
CN113324297A (zh) 一种地铁车站的环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186911U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110657604A (zh) 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9283480U (zh) 空调系统
TWI313344B (zh)
CN211011723U (zh) 一种空调冷液一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