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21478U - 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 Google Patents

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21478U
CN209621478U CN201920420498.5U CN201920420498U CN209621478U CN 209621478 U CN209621478 U CN 209621478U CN 201920420498 U CN201920420498 U CN 201920420498U CN 209621478 U CN209621478 U CN 209621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otor
diesel engine
control
shaft
vort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2049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燕茹
王家乐
宦吉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Tengle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Tengle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Tengle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Tengle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2049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21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21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21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柴油机进气系统技术领域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的每个切向气道(2)和每个螺旋气道(3)对准柴油机的一个气缸的进气口,进气歧管本体(1)上设置同时穿过多个螺旋气道(3)的转轴(4),每个螺旋气道(3)内设置一个安装在转轴(4)上的涡流翻板(5),进气歧管本体(1)上设置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通过控制杆(7)与转轴(4)连接,驱动电机(6)与能够控制驱动电机(6)启停的控制部件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实现进气可调,有效解决发动机小负荷低速时油气混合不充分,高速进气效率低问题,降低油耗,改善发发动机输出功率,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

Description

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柴油机进气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代内燃机中,特别是在中小型高速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中,进气涡流运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进气涡流形成过程的不同,主要分为导气屏进气道、切向气道和螺旋气道,柴油机发动机进气系统一般采用切向气道和螺旋气道的四气门组合进气道,切向气道产生的涡流是流过气门口的单侧气流,受到气门座以上气道部分的急剧节流作用,结合气道本身的偏心布置等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其非常适合气缸充量、转速适中或较小的情况,而中、高的涡流则由螺旋气道产生,但此两种气道进气涡流强度的大小都不可调整,进气流动的速度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升高而增加,产生的涡流强度也大,而在低转速时,涡流强度不足,影响缸内雾化和燃烧过程,所以进气涡流应兼顾到高、低转速对涡流的要求,这就需要改变进气涡流强度,实现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的变化来改变进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过涡流翻板的设置,实现进气可调,有效解决发动机小负荷低速时油气混合不充分,高速进气效率低问题,从而降低油耗,改善发发动机输出功率,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包括进气歧管本体,所述的进气歧管本体上设置多个切向气道和多个螺旋气道,每个切向气道和每个螺旋气道对准柴油机的一个气缸的进气口,进气歧管本体上设置同时穿过多个螺旋气道的转轴,每个螺旋气道内设置一个安装在转轴上的涡流翻板,进气歧管本体上设置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与转轴连接,驱动电机与能够控制驱动电机启停的控制部件连接。
所述的进气歧管本体包括本体进气端和本体出气端,转轴设置在进气歧管本体的本体出气端位置。
所述的进气歧管本体上靠近驱动电机位置还设置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与控制部件连接,位置传感器设置为能够向控制部件反馈多个涡流翻板的位置信号的结构。
每个涡流翻板分别与转轴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驱动电机带动多个涡流翻板同步转动的结构。
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驱动电机向一个方向转动时,驱动电机设置为能够通过控制杆拉动转轴向一个方向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涡流翻板同时关闭多个螺旋气道的结构;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驱动电机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驱动电机设置为能够通过控制杆推动转轴向另一个方向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涡流翻板同时打开多个螺旋气道的结构。
所述的控制部件为ECU,所述的柴油机在低于设定低速转速工况运行时,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驱动电机向一个方向转动,使得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拉动转轴向一个方向转动,从而带动涡流翻板位置移动而同时关闭螺旋气道的结构。
所述的控制部件为ECU,所述的柴油机在高于设定低速转速工况运行时,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驱动电机向另一个方向转动,使得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推动转轴向一个方向转动,带动涡流翻板位置移动而同时打开螺旋气道的结构。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涡流翻板布置于螺旋气道内,结构紧凑,这样,通过驱动电机控制转轴转动,就能够实现涡流翻板的转动,从而改变螺旋气道开度,实现可变进气,改变进气涡流强度和流量。这样,可以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实时调节涡流翻板开度,多个涡流翻板同步调节,发动机小负荷或以低于某一设定低俗转速运转时,受控制部件(ECU)控制的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拉动转轴转动,随转轴一道转动的涡流翻板关闭,此时由于螺旋气道关闭,整个进气通道变小,会在进气歧管内产生一个强大涡流,促进油气混合,提高了燃烧效率,从而可节约燃油。当发动机负荷增大或以高于某一设定高速转速运转时,受控制部件控制的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推动转轴转动,随转轴一道转动的涡流翻板打开,此时由于螺旋气道开通,整个进气通道变变大,提高进气效率,从而改善发动机输出功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结构简单,通过涡流翻板的设置,实现进气可调,有效解决发动机小负荷低速时油气混合不充分,高速进气效率低问题,降低油耗,改善发发动机输出功率,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进气歧管本体;2、切向气道;3、螺旋气道;4、转轴;5、涡流翻板;6、驱动电机;7、控制杆;8、本体进气端;9、本体出气端;10、位置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包括进气歧管本体1,所述的进气歧管本体1上设置多个切向气道2 和多个螺旋气道3,每个切向气道2和每个螺旋气道3对准柴油机的一个气缸的进气口,进气歧管本体1上设置同时穿过多个螺旋气道3的转轴4,每个螺旋气道3内设置一个安装在转轴4上的涡流翻板5,进气歧管本体1上设置驱动电机 6,驱动电机6通过控制杆7与转轴4连接,驱动电机6与能够控制驱动电机6 启停的控制部件连接。上述结构,涡流翻板布置于螺旋气道内,结构紧凑,这样,通过驱动电机控制转轴转动,就能够实现涡流翻板的转动,从而改变螺旋气道开度,实现可变进气,改变进气涡流强度和流量。这样,可以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实时调节涡流翻板开度,多个涡流翻板同步调节,发动机小负荷或以低于某一设定低俗转速运转时,受控制部件(ECU)控制的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拉动转轴转动,随转轴一道转动的涡流翻板关闭,此时由于螺旋气道关闭,整个进气通道变小,会在进气歧管内产生一个强大涡流,促进油气混合,提高了燃烧效率,从而可节约燃油。当发动机负荷增大或以高于某一设定高速转速运转时,受控制部件(ECU)控制的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推动转轴转动,随转轴一道转动的涡流翻板打开,此时由于螺旋气道开通,整个进气通道变变大,提高进气效率,从而改善发动机输出功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结构简单,通过涡流翻板的设置,实现进气可调,有效解决发动机小负荷低速时油气混合不充分,高速进气效率低问题,从而降低油耗,改善发发动机输出功率,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
所述的进气歧管本体1包括本体进气端8和本体出气端9,转轴4设置在进气歧管本体1的本体出气端9位置。上述结构,进入进气歧管的气体从本体进气端向本体出气端移动,而后进入对应的气缸。通过涡流翻板的动作,可以改变气流的流速及流量,配合柴油机工况。
所述的进气歧管本体1上靠近驱动电机6位置还设置位置传感器10,位置传感器10与控制部件连接,位置传感器10设置为能够向控制部件反馈多个涡流翻板5的位置信号的结构。上述结构,位置传感器可及时将翻板位置信息反馈给ECU,控制部件通过发动机转速、负荷等信息综合判断涡流翻板合适的开度,向驱动电机下达执行命令。
每个涡流翻板5分别与转轴4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驱动电机6带动多个涡流翻板5同步转动的结构。上述结构,各个气缸对应涡流翻板安装于同一个转轴上,各缸进气同步调节。
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驱动电机6向一个方向转动时,驱动电机6设置为能够通过控制杆7拉动转轴4向一个方向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涡流翻板5同时关闭多个螺旋气道3的结构;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驱动电机6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驱动电机6设置为能够通过控制杆7推动转轴4向另一个方向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涡流翻板5同时打开多个螺旋气道3的结构。上述结构,在涡流翻板与发动机运转工况之间通过控制部件建立关联,控制部件控制驱动电机启停转动,驱动电机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涡流翻板随着转轴转动,涡流翻板开闭。
所述的控制部件为ECU,所述的柴油机在低于设定低速转速工况运行时,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驱动电机6向一个方向转动,使得驱动电机6通过控制杆7拉动转轴4向一个方向转动,带动涡流翻板5位置移动而同时关闭螺旋气道3的结构。控制部件为ECU,所述的柴油机在高于设定低速转速工况运行时,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驱动电机6向另一个方向转动,使得驱动电机6通过控制杆7推动转轴4向一个方向转动,带动涡流翻板5位置移动而同时打开螺旋气道3的结构。上述结构,可以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实时调节涡流翻板开度,多个涡流翻板同步调节,发动机小负荷或以低于某一设定低俗转速运转时,受控制部件(ECU)控制的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拉动转轴转动,随转轴一道转动的涡流翻板关闭,此时由于螺旋气道关闭,整个进气通道变小,会在进气歧管内产生一个强大涡流,促进油气混合,提高了燃烧效率,可节约燃油。当发动机负荷增大或以高于某一设定高速转速运转时,受控制部件(ECU)控制的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推动转轴转动,随转轴一道转动的涡流翻板打开,此时由于螺旋气道开通,整个进气通道变变大,提高进气效率,从而改善发动机输出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涡流翻板布置于螺旋气道内,结构紧凑,这样,通过驱动电机控制转轴转动,就能够实现涡流翻板的转动,从而改变螺旋气道开度,实现可变进气,改变进气涡流强度和流量。这样,可以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实时调节涡流翻板开度,多个涡流翻板同步调节,发动机小负荷或以低于某一设定低俗转速运转时,受控制部件(ECU)控制的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拉动转轴转动,随转轴一道转动的涡流翻板关闭,此时由于螺旋气道关闭,整个进气通道变小,会在进气歧管内产生一个强大涡流,促进油气混合,提高了燃烧效率,从而可节约燃油。当发动机负荷增大或以高于某一设定高速转速运转时,受控制部件控制的驱动电机通过控制杆推动转轴转动,随转轴一道转动的涡流翻板打开,此时由于螺旋气道开通,整个进气通道变变大,提高进气效率,从而改善发动机输出功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结构简单,通过涡流翻板的设置,实现进气可调,有效解决发动机小负荷低速时油气混合不充分,高速进气效率低问题,降低油耗,改善发发动机输出功率,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包括进气歧管本体(1),所述的进气歧管本体(1)上设置多个切向气道(2)和多个螺旋气道(3),每个切向气道(2)和每个螺旋气道(3)对准柴油机的一个气缸的进气口,进气歧管本体(1)上设置同时穿过多个螺旋气道(3)的转轴(4),每个螺旋气道(3)内设置一个安装在转轴(4)上的涡流翻板(5),进气歧管本体(1)上设置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通过控制杆(7)与转轴(4)连接,驱动电机(6)与能够控制驱动电机(6)启停的控制部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歧管本体(1)包括本体进气端(8)和本体出气端(9),转轴(4)设置在进气歧管本体(1)的本体出气端(9)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歧管本体(1)上靠近驱动电机(6)位置还设置位置传感器(10),位置传感器(10)与控制部件连接,位置传感器(10)设置为能够向控制部件反馈多个涡流翻板(5)的位置信号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涡流翻板(5)分别与转轴(4)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驱动电机(6)带动多个涡流翻板(5)同步转动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驱动电机(6)向一个方向转动时,驱动电机(6)设置为能够通过控制杆(7)拉动转轴(4)向一个方向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涡流翻板(5)同时关闭多个螺旋气道(3)的结构;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驱动电机(6)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驱动电机(6)设置为能够通过控制杆(7)推动转轴(4)向另一个方向转动,从而带动多个涡流翻板(5)同时打开多个螺旋气道(3)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部件为ECU,所述的柴油机在低于设定低速转速工况运行时,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驱动电机(6)向一个方向转动,使得驱动电机(6)通过控制杆(7)拉动转轴(4)向一个方向转动,从而带动涡流翻板(5)位置移动而同时关闭螺旋气道(3)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部件为ECU,所述的柴油机在高于设定低速转速工况运行时,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驱动电机(6)向另一个方向转动,使得驱动电机(6)通过控制杆(7)推动转轴(4)向一个方向转动,带动涡流翻板(5)位置移动而同时打开螺旋气道(3)的结构。
CN201920420498.5U 2019-03-29 2019-03-29 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Active CN209621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0498.5U CN209621478U (zh) 2019-03-29 2019-03-29 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0498.5U CN209621478U (zh) 2019-03-29 2019-03-29 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21478U true CN209621478U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58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20498.5U Active CN209621478U (zh) 2019-03-29 2019-03-29 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214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3901A (zh) * 2019-03-29 2019-05-17 江西腾勒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3901A (zh) * 2019-03-29 2019-05-17 江西腾勒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22191B2 (en) Device for imparting a whirling motion on the flow of air for supplying a turbo-supercharged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CN106884745B (zh) 一种集泵、阀、混合器为一体的大egr率引入装置
CN104033237B (zh) 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
CN209621478U (zh) 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CN109763901A (zh) 一种柴油机进气歧管结构
US6827054B2 (en) Integrated inlet manifold tuning valve and charge motion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7464691B2 (en) Mixing element for creating a vortex motion in an inlet manifold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4879199B (zh) 一种实现机动车尾气多级利用的自控装置
US5533483A (en) Engine air intake system having a bypass current control valve
CN104763539A (zh) 一种增强天然气发动机缸内气流运动的方法
JPH08240156A (ja)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排気ガス再循環装置
CN201963408U (zh) 一种节能节气门
CN111022222B (zh) 一种可调节egr混合系统
CN206016955U (zh) 一种可变涡轮增压器叶片开度控制装置
CN208473991U (zh) 可变涡流导向增压器
CN201474788U (zh) 引擎进气结构
CN202081982U (zh) 内燃机及其可变斜轴涡流调节装置
CN201053355Y (zh) 一种节油活动风门
CN108223212A (zh) 一种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及方法
CN206972385U (zh) 一种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及汽车
CN201925065U (zh) 一种新型发动机可变进气歧管
CN209212409U (zh) 气体发动机空气/燃气混合装置
CN2883701Y (zh) 摩托车发动机强涡流进气气缸头
CN201262115Y (zh) 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
CN206987983U (zh) 一种带有电子控制绝对进气门及绝对进气压力止回阀的进气歧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