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71589U - 压接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压接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71589U
CN209571589U CN201920387518.3U CN201920387518U CN209571589U CN 209571589 U CN209571589 U CN 209571589U CN 201920387518 U CN201920387518 U CN 201920387518U CN 209571589 U CN209571589 U CN 2095715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pressing plate
segment
crimp connector
bas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8751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顺荣
曾威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8751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715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715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71589U/zh
Priority to TW109203388U priority patent/TWM6054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压接连接器,包括基部、自基部一端连续弯折延伸形成的侧部、自基部另一端斜向上连续弯折延伸形成的环形弹性部及连接于弹性部上端的压板,基部、侧部及弹性部均为竖直的板状结构,压板呈板状结构且水平设置,弹性部包括与压板连接的上端部分及与基部另一端连接的下端部分,上端部分包括在上下方向上与压板相邻的彼此弯折相连的若干段部,若干段部的上端边缘向上延伸以靠近压板的下表面,若干段部的上端边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齐平设置,有效减少压接连接器中所形成的缝隙,防止其他部件横向勾住压接连接器而受损。

Description

压接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压接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弹性的压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照中国公开的第CN105098432A号发明专利,其公开一种压接连接器,其上侧平板部及下侧平板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部,及自下侧平板部延伸出的位于上侧平板部下方以支撑上侧平板部的第二弹簧部。但是由于第一弹簧部及第二弹簧部暴露于外部的部分较多,容易受到来自外部部件的横向抵碰而使压接连接器损坏。第一弹簧部及第二弹簧部的两个弹簧部的设置结构复杂,不利于生产,并且水平设置的下侧平板部与弹簧部之间的连接处为向上弯折形成,致使弹簧部受力出现整体向外翻转而影响正常使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压接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压接连接器,具有结构简单,结构强度更高及易于制造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压接连接器,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一端连续弯折延伸形成的侧部、自所述基部另一端斜向上连续弯折延伸形成的环形弹性部及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上端的压板,所述基部、侧部及弹性部均为竖直的板状结构,所述压板呈板状结构且水平设置,所述弹性部包括与所述压板连接的上端部分及与所述基部另一端连接的下端部分,所述上端部分包括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压板相邻的彼此弯折相连的若干段部,所述若干段部的上端边缘向上延伸以靠近所述压板的下表面,所述若干段部的上端边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齐平设置。
进一步,自上向下观察时,所述弹性部以所述压板为中心环绕设置,所述若干段部包括与所述压板连接的第一段部、自所述第一段部横向一端彼此弯折相连的第二段部、第三段部及第四段部,所述下端部分包括彼此弯折相连的若干段部,所述上端部分的各段部的上下厚度大于所述下端部分的各段部的上下厚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第三段部及第四段部的下端边缘为连续的斜面设置,所述第一段部的上下厚度小于第二段部的上下厚度,,所述第二段部的上下厚度小于第三段部的上下厚度,所述第三段部的上下厚度小于第四段部的上下厚度。
进一步,所述基部和所述侧部的的顶端部分齐平设置,所述基部与侧部之间形成一向上敞开的收容空间,所述弹性部的下端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上下弹性变形,所述弹性部的上端部分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压板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第三段部及第四段部的四个段部中至少第四段部的下边缘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进一步,所述第四段部的下端向下凸伸形成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的下边缘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第三段部及第四段部的四个段部中至少一个段部的上端向上凸伸形成凸部,所述凸部与其他段部的上端边缘位于同一水平面内齐平设置。
进一步,自上向下观察时,所述压板的边缘与所述弹性部的上端部分的上缘部分重叠。
进一步,所述基部的上缘部分向上凸设形成有横梁,所述侧部包括自所述基部一端弯折延伸的第一侧壁及自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继续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顶端部分与所述横梁的顶端部分齐平设置。
进一步,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连接处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连接处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侧壁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三焊接部,所述基部与所述弹性部的连接处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四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第二焊接部、第三焊接部及第四焊接部的底端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上端部分的上端边缘齐平设置且向上靠近所述压板的下表面,可以更好的支撑所述压板,加之上端部分的下边缘部分向下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有效减少压接连接器中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外的部分所形成的缝隙,防止其他部件横向勾住压接连接器而受损,并且,所述弹性部的的各部分的上下厚度大于所述下端部分的各部分的上下厚度,在保证下端部分具有更好的弹性的同时,令所述上端部分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6是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7是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8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第二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12是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第二实施方式的右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3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13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16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压接连接器 100 基部 10
横梁 11 侧部 20
第一侧壁 21 第一凸板 22
第二侧壁 23 第二凸板 24
第一焊接部 31 第二焊接部 32
第三焊接部 33 第四焊接部 34
收容空间 35 压板 4
主板部 41 凸点 42
引导面 43 弹性部 50
上端部分 51 第一段部 511
第二段部 512 第三段部 513
第四段部 514 斜面 515
下端部分 52 第一凸部 53
第二凸部 54 第三凸部 55
第四凸部 56 第五凸部 57
厚度 H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7介绍本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关于所述压接连接器100的方向说明均以图1为准,在图1中界定与对接部件(未图示)的压接方向为上下方向,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及分别垂直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横方向。
本实用新型压接连接100器提供四种实施方式,其中,图1至图7为第一实施方式,图8至图12为第二实施方式,图13至图15为第三实施方式,图16至图17为第四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接连接器100包括基部10、自所述基部10一端连续弯折延伸形成的侧部20、自所述基部10另一端斜向上连续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部50及连接于所述弹性部50顶端的压板4。所述压接连接器100为金属材料连续弯折而形成。
请参照图1、图3、图4、图6及图7所示,所述基部10、侧部20及弹性部50均为竖直设置的板状结构。所述基部10的上缘部分向上凸设形成有横梁11。
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所述侧部20包括自所述基部10一端弯折延伸的第一侧壁21及自所述第一侧壁21远离所述基部10的一端继续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侧壁23。
所述第一侧壁21顶端部分向上凸设形成第一凸板22。所述第二侧壁23的顶端部分向上凸设形成第二凸板24。所述第一凸板22与所述第二凸板23的顶端部分及横梁11的顶端部分齐平设置。
请参照图4所示,所述基部10与所述第一侧壁21的连接处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一焊接部31。所述第一侧壁21与所述第二侧壁23的连接处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二焊接部32。所述第二侧壁23远离所述第一侧壁21的一端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三焊接部33。所述基部10与所述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3之间形成一向上敞开的收容空间35。
请参照图1至图3及图5至图7所示,所述压板4位于所述收容空间35的上方。所述压板4呈板状结构且水平设置。所述弹性部50连接于所述基部10的另一端和压板4。所述弹性部50包括连接于所述压板4的上端部分51及连接于所述基部10的另一端的下端部分52。所述基部10与所述弹性部50的连接处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四焊接部34。请参照图5所示,自上向下观察时,所述弹性部50以所述压板4为中心环绕设置成环形。所述弹性部50的上端部分51与所述压板4的边缘相连接。
所述上端部分51包括依次弯折连接的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请参照图5所示,自上向下观察时,所述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以所述压板4为中心环绕设置成环形。所述第一段部511位于所述弹性部50远离所述基部10的另一端的最末端。所述第一段部511的上端与所述压板4的边缘相连接。所述第二段部512的一端自所述第一段部511的横向一端弯折延伸而连接。所述第三段部513的一端自所述第二段部512的另一端弯折延伸而连接。所述第四段部514的一端自所述第三段部513的另一端弯折延伸而连接。所述弹性部50的下端部分52的远离所述基部10的另一端的一端自所述第四段部514的另一端弯折延伸而连接。
所述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的上端边缘为位于同一横向水平面内的齐平设置。所述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的上端边缘位于所述压板4的下方。
所述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的下端边缘为连续的斜面515设置。所述弹性部50的上端部分51的上下整体厚度H1大于所述下端部分52的整体厚度H2,即所述上端部分51的各部分的上下厚度大于所述下端部分的各部分的上下厚度,以使所述上端部分5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强。在上下方向上的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的上下厚度依次增大,即第一段部511的整体厚度小于第二段部512的整体厚度、第二段部512的整体厚度小于第三段部513的整体厚度、第三段部513的整体厚度小于第四段部514的整体厚度。并且,所述第一段部511中远离所述第二段部512的一端的上下厚度小于第一段部511与第二段部512连接的另一端的上下厚度,所述第二段部512的一端的上下厚度小于第二段部512的另一端的上下厚度,所述第三段部513的一端的上下厚度小于第三段部513的另一端的上下厚度,所述第四段部514的一端的上下厚度小于第四段部514的另一端的上下厚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压板4未被抵压的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的下边缘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以减少上端部分51与基部10及侧部20之间的缝隙,从而防止其他部件(未图示)横向勾住上端部分51,避免压接连接器100受损。
请参照图1至图4、图6及图7所示,所述第一焊接部31、第二焊接部32、第三焊接部33及第四焊接部34的底端表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均焊接于一电路板(未图示)。
请参照图8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于:所述弹性部50’的上端部分51’的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12’及第三段部513’的下端边缘位于所述收容空间35’的上方。所述第四段部514’的下端向下凸伸形成第一凸部53。所述第一凸部53的下边缘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5’内。所述第四段部514’中的第一凸部53的位置处的上下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12’及第三段部513’的上下厚度。
请参照图13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弹性部50”的上端部分51”的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的上端分别向上凸伸形成第二凸部54、第三凸部55及第四凸部56。所述第二凸部54、第三凸部55及第四凸部56的上边缘位于同一横向水平面内的齐平设置。所述第二凸部54、第三凸部55及第四凸部56的上端边缘位于所述压板4”的下方。所述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的下端边缘为连续的斜面515”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12”、第三段部513”及第四段部514”的上下厚度依次增大。并且,在所述第二段部512”的第二凸部54的位置处的上下厚度小于第三段部513”的第三凸部55的位置处的上下厚度,所述第三段部513”的第三凸部55的位置处的上下厚度小于第四段部514”的第四凸部56的位置处的上下厚度。
请参照图16至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弹性部50”’的上端部分51”’的所述第四段部514”’的上端向上凸伸形成第五凸部57。所述弹性部50”’的上端部分51”’的第一段部511”’的部分上边缘、第二段部512”’的上边缘、第三段部513”’的上边缘、第一段部511”’与第二段部512”’的连接处、第二段部512”’与第三段部513”’的连接处及第五凸部57的上边缘位于同一横向水平面内的齐平设置。
所述压板4”’包括主板部41及位于所述主板部41边缘的外缘。所述主板部41呈平板状结构。所述外缘为自所述主板部41的边缘斜向下形成引导面43。
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压板4的中心位置均设置有向上凸设的凸点42。所述引导面43也可以同样设置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压板4。
在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部50的上端部分51的上边缘向上靠近所述压板4的下表面,以减小所述上端部分51与所述压板4之间的缝隙,从而有效防止所述压板4被其他部件(未图示)横向勾住而受损。
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00中,请参照图5所示,自上向下观察时,所述压板4的外边缘与所述弹性部50的上端部分51的上缘部分重叠。当所述压接连接器100被向下抵压时,所述压板4向下移动,当抵压力较大时,所述压板4可以向下抵持于所述弹性部50的上端部分51的上缘,以防止压板被过度抵压而弯曲,从而保证接触的稳定性。所述上端部分51的各段部的上边缘整体或部分齐平设置,可以令各段部均可以向上支撑所述压板4的下表面,支撑更加均衡及稳定。所述上端部分51的上下整体厚度H1大于下端部分52的上下整体厚度H2,令所述上端部分51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令所述下端部分52具有更好的弹性,令压接连接器100整体使用性能更佳。
所述压接连接器100的第一焊接部31、第二焊接部32、第三焊接部33及第四焊接部34分别位于所述压接连接器10底端的四个顶点位置,由于各焊接部为向下突伸形成的,各焊接部可以增加弹性部50的下端部分、基部10、第一侧壁21及第二侧壁23之间连接处的上下厚度,以增加结构强度,有利于保持结构稳定性。所述基部10、第一侧壁21及第二侧壁23围绕于所述弹性部50的下端部分52的周围。由于所述基部10、第一侧壁21及第二侧壁23分别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横梁11、第一凸板22及第二凸板24,不仅可以增加基部10、第一侧壁21及第二侧壁23的上下厚度而增加结构强度,还避免了所述弹性部50过多的暴露于外部,防止其他部件(未图示)抵碰所述弹性部50而使所述压接连接器10受损。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弹性部50及压板4处于初始状态,当压板4受到向下的压力时,所述压板4向下压缩所述弹性部50,所述弹性部50在所述收容空间35内弹性形变,当压力撤除后弹性部50及压板4恢复初始状态。所述本实用新型压接连接器100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且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对所述弹性部50的保护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压接连接器,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一端连续弯折延伸形成的侧部、自所述基部另一端斜向上连续弯折延伸形成的环形弹性部及连接于所述弹性部上端的压板,所述基部、侧部及弹性部均为竖直的板状结构,所述压板呈板状结构且水平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与所述压板连接的上端部分及与所述基部另一端连接的下端部分,所述上端部分包括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压板相邻的彼此弯折相连的若干段部,所述若干段部的上端边缘向上延伸以靠近所述压板的下表面,所述若干段部的上端边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齐平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上向下观察时,所述弹性部以所述压板为中心环绕设置,所述若干段部包括与所述压板连接的第一段部、自所述第一段部横向一端彼此弯折相连的第二段部、第三段部及第四段部,所述下端部分包括彼此弯折相连的若干段部,所述上端部分的各段部的上下厚度大于所述下端部分的各段部的上下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第三段部及第四段部的下端边缘为连续的斜面设置,所述第一段部的上下厚度小于第二段部的上下厚度,所述第二段部的上下厚度小于第三段部的上下厚度,所述第三段部的上下厚度小于第四段部的上下厚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和所述侧部的顶端部分齐平设置,所述基部与侧部之间形成一向上敞开的收容空间,所述弹性部的下端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上下弹性变形,所述弹性部的上端部分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压板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第三段部及第四段部的四个段部中至少第四段部的下边缘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段部的下端向下凸伸形成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的下边缘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第三段部及第四段部的四个段部中至少一个段部的上端向上凸伸形成凸部,所述凸部与其他段部的上端边缘位于同一水平面内齐平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上向下观察时,所述压板的边缘与所述弹性部的上端部分的上缘部分重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上缘部分向上凸设形成有横梁,所述侧部包括自所述基部一端弯折延伸的第一侧壁及自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继续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顶端部分与所述横梁的顶端部分齐平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连接处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连接处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侧壁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三焊接部,所述基部与所述弹性部的连接处的下缘向下突伸形成第四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第二焊接部、第三焊接部及第四焊接部的底端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CN201920387518.3U 2019-03-26 2019-03-26 压接连接器 Active CN2095715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87518.3U CN209571589U (zh) 2019-03-26 2019-03-26 压接连接器
TW109203388U TWM605403U (zh) 2019-03-26 2020-03-25 壓接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87518.3U CN209571589U (zh) 2019-03-26 2019-03-26 压接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71589U true CN209571589U (zh) 2019-11-01

Family

ID=68335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87518.3U Active CN209571589U (zh) 2019-03-26 2019-03-26 压接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71589U (zh)
TW (1) TWM60540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5403U (zh) 2020-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65236B (zh) 电连接器
CN201797115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1498668U (zh) 电连接器
CN204156172U (zh) 电连接器
CN209571589U (zh) 压接连接器
CN204696297U (zh) 电源连接器
CN207338717U (zh) 导电端子
CN204857982U (zh) 手机弹片
CN204118329U (zh) 一种卡连接器
CN209571590U (zh) 压接连接器
CN101345366B (zh) 电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CN209571552U (zh) 压接连接器
CN209571557U (zh) 压接连接器
CN211556228U (zh) 一种弹片组件
CN201185253Y (zh) Sim卡连接器
CN203026686U (zh) 弹片
CN201364997Y (zh) Pci插槽连接器
CN217239798U (zh) 一种电性连接弹片及电子设备
CN110061378A (zh) 压接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5724126U (zh) 电连接器
CN201466281U (zh) 一种高对中度簧片
CN2648634Y (zh) 电连接器
CN201717400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15732234U (zh) 适配器弹片
CN206976653U (zh) 语音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