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63597U - 带以及钟表 - Google Patents

带以及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63597U
CN209563597U CN201821630546.5U CN201821630546U CN209563597U CN 209563597 U CN209563597 U CN 209563597U CN 201821630546 U CN201821630546 U CN 201821630546U CN 209563597 U CN209563597 U CN 209563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in body
band
linking part
installat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305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塚义树
正林盛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stern Europe Desk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stern Europe Des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stern Europe Desk filed Critical Western Europe Desk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63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63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安装强度的带以及具备该带的钟表。该带具备: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带主体(1),其在端部开放地设有装配凹部(4);以及硬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加强部(2),其埋入装配凹部(4),且朝向装配凹部(4)的开放侧突出地设有第一、第二安装片(8、9)。从而,由于硬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加强部(2)埋入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带主体(1),因此,能够将加强部(2)切实且牢固地固定于带主体,由此,能够确保加强部(2)相对于带主体(1)的安装强度,并且能够提高加强部(2)相对于带主体(1)的安装强度。

Description

带以及钟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手表、袋子、提包、衣服的带以及具备该带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表的带中,已知有如下带,即,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构成为:在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带主体的端部设置嵌合凹部,在该嵌合凹部嵌入硬质材料的加强片,在该状态下,将带主体的端部与加强片一同安装于手表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6547号公报
这种带的构造为:在设于带主体的端部的嵌合凹部嵌入硬质材料的加强片,通过固定销将该嵌入的加强片固定于带主体的端部,在该状态下,通过弹簧杆将带主体的端部与加强片一同安装于手表壳体。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样的手表的带中,由于是通过固定销将加强片固定于设置于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带主体的端部的嵌合凹部的构造,因此,存在缺乏戴在胳膊时的带的合适感。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带的装配性提高以及抗冲击性优异的带以及具备该带的钟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是一种带,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端部开放地设有装配凹部的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带主体;
埋入上述装配凹部,且朝向上述装配凹部的上述开放的一侧突出地设有多个安装片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加强部;
固定于多个上述安装片且与上述加强部一同安装于上述带主体的上述端部的带连结部;
将上述带连结部固定于多个上述安装片中的嵌入设置于上述带连结部的多个安装孔的第一安装片的第一螺纹部件的第一螺纹部件;以及
设置于上述第一螺纹部件与上述带连结部之间的缓冲件。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具备供上述带主体的一部分陷入的陷入部,且通过嵌入成型与上述带主体设置成一体。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的多个上述安装片具备配置于上述带连结部之下的第二安装片。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的多个上述安装片具备配置于上述带连结部之下的第二安装片。
方案5根据方案3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上述带主体和上述带连结部固定于上述第二安装片的第二螺纹部件。
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螺纹部件从上述带连结部的下侧通过上述带连结部螺纹连接于上述第一安装片。
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螺纹部件从上述带主体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带连结部的两侧通过上述带连结部螺纹连接于上述第一安装片。
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是硬质且进行弹性变形的原料。
方案9根据方案5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螺纹部件安装于上述带连结部的中间部。
方案10是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带。
为一种带,其特征在于,具备:带主体,其在端部开放地设有装配凹部,且为软质的合成树脂制;加强部,其埋入上述装配凹部,且朝向上述装配凹部的上述开放的一侧突出地设有多个安装片,且为硬质的合成树脂制;带连结部,其固定于多个上述安装片且与上述加强部一同安装于上述带主体的上述端部;第一螺纹部件,其将上述带连结部固定于多个上述安装片的嵌入设置于上述带连结部的多个安装孔的第一安装片的第一螺纹部件;以及缓冲件,其设置于上述第一螺纹部件与上述带连结部之间。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带的装配性的提高以及抗冲击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带的第一实施方式,(a)是表示其表面侧的立体图,(b)是表示其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分解表示图1(a)所示的带的端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加强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a)所示的带的端部的A-A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A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带的端部的B-B向视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带主体的端部嵌入成型加强部并安装带连结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C-C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带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带连结部安装于图9所示的带主体的端部的状态的表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带连结部安装于图9所示的带主体的端部的状态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9的D-D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E-E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带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带1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均未图示),且如图1及图2所示,具备:带主体1、埋入该带主体1的端部的加强部2、以及与该加强部2一同安装于带主体1的端部并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的带连结部3。
如图1及图2所示,带主体1由聚氨酯树脂、硅酮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带状。在该带主体1的端部,向端部侧开放地设有供加强部2埋入的装配凹部4。即,如图6及图8所示,该装配凹部4除了与带主体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在带主体1的端部沿长度方向呈大致V字形状地陷入而形成。
在该情况下,如图1、图2以及图8所示,在带主体1的厚度方向上的装配凹部4的上部,向装配凹部4的开放侧突出地设置有上部突出片5。另外,在带主体1的厚度方向上的装配凹部4的下部,向装配凹部4的开放侧突出地设置有下部突出片6。
如图1、图2以及图8所示,这些上部突出片5和下部突出片6形成为: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相同的长度,且比带主体1的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另外,这些上部突出片5和下部突出片6形成为:在带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下部突出片6的突出长度比上部突出片5的突出长度长。
如图2及图3所示,加强部2由聚缩醛(POM)、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等刚性高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6及图8所示,该加强部2通过嵌入成型以埋入的状态一体设置于带主体1的端部。
即,如图2及图3所示,该加强部2具备:埋入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的加强部主体7、朝向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的开放侧从加强部主体7的端部突出的一对第一安装片8、以及朝向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的开放侧从加强部主体7的装配凹部4突出的第二安装片9。
如图2、图3、图6及图8所示,加强部主体7构成为,在通过嵌入成型埋入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时,在凹部7a设置带主体1的防脱落部10,该凹部7a设置在位于装配凹部4的开放侧的加强部主体7的端面,从而加强部主体7不会从装配凹部4脱落。
另外,如图2、图3、图6及图8所示,在该加强部主体7设有在嵌入成型时供带主体1的一部陷入的多个陷入孔7b。这些多个陷入孔7b与设置于加强部主体7的端面的凹部7a连通设置。陷入多个陷入孔7b的带主体1的一部分连结于防脱落部10。由此,加强部主体7牢固地固定于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
如图2~图6所示,一对第一安装片8分别形成圆棒状,设置在位于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的开放侧的加强部主体7的端面的两侧。这一对第一安装片8形成为:从加强部主体7的端面突出的突出长度是与位于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的上部的上部突出片5的突出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且比位于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的下部的下部突出片6的突出长度短。
如图2、图3及图8所示,第二安装片9形成为平板状,且设置在位于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的开放侧的加强部主体7的端面上的下部。即,该第二安装片9以位于一对第一安装片8之间的状态设置于加强部主体7的端面的下部。
如图2、图3及图8所示,该第二安装片9形成为: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与一对第一安装片8间的长度相同,或比其短。另外,该第二安装片9形成为:从加强部主体7的端面突出的突出长度是与位于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的下部的下部突出片6的突出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且比一对第一安装片8的突出长度长。
另一方面,如图1、图2及图7所示,带连结部3与加强部2一同安装于带主体1的端部,且具备连结部主体11和一对连结片12,它们由不锈钢等金属一体形成。连结部主体11配置于带主体1的端部的位于上部的上部突出片5与加强部2的第二安装片9之间,且形成为大致方杆状。
如图4及图6所示,该连结部主体11的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与带主体1的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同的长度。另外,该连结部主体11形成为:带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是与位于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的下部的下部突出片6的突出长度相同或比其稍长的长度,且比一对第一安装片8的突出长度长。
如图4及图6所示,在该连结部主体11的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供加强部2的一对第一安装片8嵌入的一对安装孔11a。即,这一对安装孔11a的内径形成为与一对第一安装片8的外径相同的大小。
另外,如图6所示,这一对安装孔11a形成为:带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安装片8的长度相同,且比带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连结部主体11的长度短。由此,一对安装孔11a形成为在带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未贯通。
另外,如图2、图6~图8所示,在该连结部主体11上的加强部2侧的端面设置有配置设于带主体1的端部的防脱落部10的凹部11b。由此,连结部主体11构成为:在带主体1的防脱落部10配置于加强部2侧的端面的凹部11b时,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和带主体1的端部的端面具有间隙地相互接近配置。
另一方面,一对连结片12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均未图示)。如图1、图2及图6所示,这一对连结片12分别沿带主体1的长度方向突出地设置于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
即,如图1、图2及图6所示,就这一对连结片12而言,前端部分别形成为半圆形状,且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设为与带主体1的上部突出片5和下部突出片6的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另外,如图1、图2及图6所示,在这一对连结片12,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对应于同一轴地设置有连结孔12a。由此,一对连结片12构成为:在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的突起部配置于它们之间的状态下,弹簧杆等连结销(均未图示)插入各连结孔12a和突起部的贯通孔,从而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加强部2的一对第一安装片8和带连结部3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固定。该第一螺纹部件13具备:从下侧螺纹结合于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的螺纹部13a、从下侧插入设置于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下部的插入孔14的颈部13b、以及经由缓冲件15配置于设置在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14的锪孔部14a的头部13c。
在该情况下,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地设置于带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安装片8的中间部。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14以与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在同一轴上对应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地设置。该插入孔14形成为其内径比螺纹孔8a的内径大。连结部主体11的锪孔部15设置于插入孔14的下部,且形成为其内径比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14的内径大。
由此,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螺纹部件13构成为:在使螺纹部13a从带连结部3的下侧插入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14而螺纹结合于加强部2的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的状态下,紧固螺纹部13a,从而将连结部主体11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在该情况下,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螺纹部件13构成为:在螺纹部13a螺纹结合并紧固于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时,颈部13b推碰第一安装片8的外周面的下部,由此,头部13c以固定的按压力将锪孔部14a内的缓冲件15向锪孔部14a的底部挤压。
另外,如图4所示,加强部2的第二安装片9通过第二螺纹部件16固定于带主体1和带连结部3。该第二螺纹部件16具备:螺纹结合于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的螺纹部16a、插入加强部2的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的颈部16b、以及配置于带主体1的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的头部16b。
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从下部朝向上部未贯通地设置于连结部主体11的大致中心部。就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而言,其内径比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的内径大,且与螺纹孔11c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于第二安装片9的大致中心部。就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而言,其内径比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的内径大,且与插入孔9a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于下部突出片6的大致中心部。
由此,如图4所示,第二螺纹部件16构成为:在使螺纹部16a从下侧插入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以及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并螺纹结合于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的状态下,紧固螺纹部16a,由此将连结部主体11固定于下部突出片6和第二安装片9。第二螺纹部件16安装于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中心部。
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第二螺纹部件16构成为:在螺纹部16a螺纹结合并紧固于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时,颈部16b推碰连结部主体11的下表面,由此,头部16c以固定的按压力挤压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的底部。
接着,对这样的带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组装该带的情况下,首先,在带主体1的端部通过嵌入成型而一体形成加强部2。这时,预先由聚缩醛(POM)、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等刚性高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加强部2。加强部2的合成树脂是硬质且稍微进行弹性变形的原料,因此,也具有抗冲击性。
然后,通过嵌入成型,在带主体1的端部一体形成该加强部2。于是,加强部2的加强部主体7埋入带主体1的端部的装配凹部4内,加强部2的一对第一安装片8和第二安装片9从带主体1的端部突出。这时,第二安装片9配置于带主体1的端部的位于下部的下部突出片6之上。
另外,嵌入成型时,在带主体1的防脱落部10配置于设于加强部主体7的端面的凹部7a的状态下,加强部2与带主体1设置成一体,并且设置为带主体1的一部分陷入设于加强部2的多个陷入孔7b。在该情况下,加强部2的多个陷入孔7b设置为与设于加强部主体7的端面的凹部7a连通,由此,在带主体1的一部分陷入陷入孔7b时,带主体1的一部分连结于配置在加强部主体7的凹部7a的防脱落部10。
由此,加强部2在嵌入成型时埋入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内,且带主体1的一部分陷入多个陷入孔7b,在该状态下,由于防脱落部10而不会从装配凹部4脱落,切实且牢固地固定于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
然后,将带连结部3与加强部2一同安装于带主体1的端部。这时,首先,一边将加强部2的一对第一安装片8嵌入设置在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一对安装孔11a,一边使连结部主体11插入带主体1的端部的位于上部的上部突出片5与加强部2的第二安装片9之间而配置。
在该状态下,带主体1的防脱落部10插入并配置于连结部主体11的设于加强部2侧的端面的凹部11b,并且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与带主体1的端部的端面具有间隙地接近配置。
另外,这时,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设置于连结部主体11的下部的插入孔14、以及设置于该插入孔14的锪孔部14a在同一轴对应。另外,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以及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在同一轴上对应。
然后,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螺纹固定加强部2的第一安装片8和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这时,预先将缓冲件15配置于设置在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14的锪孔部14a内。在该状态下,使第一螺纹部件13的螺纹部13a从带连结部3的下侧插入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14,螺纹结合于加强部2的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在该状态下,通过紧固螺纹部13a,连结部主体11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这样,若第一螺纹部件13的螺纹部13a螺纹结合于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并紧固,则第一螺纹部件13的颈部13b压靠第一安装片8的外周面的下部。因此,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在锪孔部14a内以固定的按压力将缓冲件15向锪孔部14a的底部挤压。由此,连结部主体11切实且良好地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另外,通过第二螺纹部件16将带主体1和带连结部3螺纹固定于加强部2的第二安装片9。这时,使第二螺纹部件16的螺纹部16a从下侧插入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及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并螺纹结合于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在该状态下紧固螺纹部16a。由此,下部突出片6和第二安装片9固定于连结部主体11。
这样,在第二螺纹部件16的螺纹部16a螺纹结合于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并紧固时,颈部16b压靠连结部主体11的下表面。因此,第二螺纹部件16的头部16c以固定的按压力挤压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的底部。由此,下部突出片6和第二安装片9切实且良好地固定于连结部主体11。
在使用这样的带时,首先,将带连结部3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均未图示)。这时,在带连结部3的一对连结片12的间配置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的突起部,在该状态下,使弹簧杆等连结销插入各连结孔12a和突起部的贯通孔(均未图示)。由此,带连结部3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
由此,能够通过带将手表壳体戴在胳膊上使用。在该情况下,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和带主体1的端部的端面具有间隙地相互接近配置,由此,能够使带主体1的端部相对于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位移。
因此,在该带中,在将手表壳体戴在胳膊上使用时,若扭动或上下弯曲手腕,则能够对应手腕的扭动、上下弯曲,使带主体1的端部相对于带连结部3的两侧部位移。因此,能够使带主体1始终适合胳膊,由此,能够通过带将手表壳体戴在胳膊上而良好地使用。
这样,根据该带,具备: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带主体1,其在端部开放的设置装配凹部4;以及硬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加强部2,其埋入装配凹部4,且朝向装配凹部4的开放侧突出地设有第一、第二安装片9、9,由此,能够确保并提高安装强度。
即,在该带中,在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埋入有硬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加强部2,因此,能够将加强部2切实且牢固地固定于带主体1的端部,由此,能够确保加强部2相对于带主体1的安装强度,且能够提高加强部2相对于带主体1的安装强度。
在该情况下,在该带中,具备固定于加强部2的第一、第二安装片9、9且与加强部2一同安装于带主体1的端部的带连结部3,由此,能够切实地将带连结部3安装于牢固地固定于带主体1的加强部2的第一、第二安装片9、9,因此,能够通过加强部2将带连结部3牢固地安装于带主体1的端部,由此,能够提高带连结部3相对于手表壳体的安装强度。
另外,该带的加强部2具备供带主体1的一部分陷入的陷入孔7b,且通过嵌入成型与带主体1一体地设置,由此,能够切实且牢固地埋入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即,通过嵌入成型将加强部2埋入带主体1时,能够使带主体1的一部分陷入加强部2的多个陷入孔7b,因此,能够将加强部2切实且牢固地埋入带主体1。
另外,在将加强部2嵌入成型于带主体1时,在防脱落部10配置于加强部主体7的设于端面的凹部7a的状态下与带主体1形成为一体,因此,能过通过该防脱落部10使加强部2不会从带主体1的装配凹部4脱落。
在该情况下,加强部2的多个陷入孔7b与加强部主体7的凹部7a连通,由此,能够使陷入多个陷入孔7b的带主体1的一部分连结于防脱落部10,因此,能够进一步将加强部2切实且牢固地埋入带主体1。
另外,在该带中,在加强部2的第一、第二安装片8、9中的一对第一安装片8嵌入设置于带连结部3的一对安装孔11a,第二安装片9配置于带连结部3之下,由此,能够将带连结部3准确地定位于加强部2,并切实且良好地安装。
即,一对第一安装片8嵌入设置于带连结部3的一对安装孔11a,由此,能够将带连结部3准确地定位于加强部2并切实且良好地安装。另外,第二安装片9配置于带连结部3之下,由此,能够切实地支撑带连结部3并良好地安装于加强部2。
另外,在该带中,一对第一安装片8嵌入设置于带连结部3的一对安装孔11a,第二安装片9配置于带连结部3之下,此时,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和带主体1的端部的端面具有间隙地相互接近配置,由此,能够使带主体1的端部相对于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位移。
因此,在该带中,将带连结部3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通过带将手表壳体戴在胳膊上使用时,若扭动或上下弯曲手腕,则能够与手腕的扭动、上下弯曲对应地使带主体1的端部相对于带连结部3的两侧部位移。因此,能够使带主体1始终适合胳膊,由此,能够通过带将手表壳体戴在胳膊上良好地使用。
另外,在该带中,具备:将带连结部3固定于一对第一安装片8的第一螺纹部件13;以及将带连结部3和带主体1的下部突出片6固定于第二安装片9的第二螺纹部件16,由此,能够通过这些第一螺纹部件13和第二螺纹部件16将带连结部3切实且牢固地安装于一对第一安装片8和第二安装片9。
在该情况下,第一螺纹部件13具备:通过带连结部3的插入孔14从下侧螺纹连接于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的螺纹部13a、从下侧插入带连结部3的插入孔14并与第一安装片8的外表面抵接的颈部13b、以及插入带连结部3的锪孔部14a并挤压带连结部3的头部13c,由此,能够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将带连结部3切实地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即,该第一螺纹部件13使螺纹部13a从带连结部3的下侧插入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14并螺纹结合于加强部2的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在该状态下紧固螺纹部13a,由此,能够切实地将连结部主体11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在该情况下,第一螺纹部件13的颈部13b压靠第一安装片8的外周面的下部,因此,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能够以固定的按压力挤压带连结部3,由此,能够将连结部主体11良好地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在该情况下,在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与带连结部3的锪孔部14a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缓冲件15,由此,在第一螺纹部件13的颈部13b压靠于第一安装片8的外周面的下部时,能够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以固定的按压力挤压缓冲件15,由此,能够良好地挤压缓冲件15,并相对于加强部2良好地固定带连结部3。另外,即使承受来自外部的冲击,也能够通过缓冲件15吸收。进一步地,通过缓冲件15,能够在缓冲件15的厚度方向、圆周方向上以第二螺纹部件16为支点旋转带,合适感提高。
另外,第二螺纹部件16具备:从下侧螺纹结合于设置在带连结部3的螺纹孔11c的螺纹部16a、从下侧插入设置在加强部2的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的颈部16b、以及配置于带主体1的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的头部16c,由此,能够通过第二螺纹部件16将带连结部3和带主体1的下部突出片6切实地固定于第二安装片9。
即,第二螺纹部件16在使螺纹部16a从下侧插入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及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并螺纹结合于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的状态下,紧固螺纹部16a,由此,能够将带连结部3和带主体1的下部突出片6切实地固定于第二安装片9,由此,能够防止带主体1的下部突出片6的卷边。
在该情况下,第二螺纹部件16在螺纹部16a螺纹结合于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并紧固时,颈部16b压靠连结部主体11的下表面,由此,能够通过头部16c以固定的按压力挤压下部突出片6,由此,能够将连结部主体11和带主体1的下部突出片6良好地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进一步地,在该带中,第一螺纹部件13和第二螺纹部件16从带连结部3的下侧拧入加强部2,因此,在将带连结部3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并通过带将手表壳体戴在胳膊上使用时,第一螺纹部件13和第二螺纹部件16能够以从外部看不到的方式隐藏,因此,能够提供外观上优选的带。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图13,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带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图1~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如图9~图13所示,该带是将一对第一螺纹部件13从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带连结部3的两侧部安装于一对第一安装片8的构造,除此之外,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造。
该情况下也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加强部2通过嵌入成型一体地埋入带主体1的端部。如图10~图13所示,在设置于该加强部2的一对第一安装片8分别安装有供第一螺纹部件13的螺纹部13a从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螺纹结合的螺纹孔20。在该情况下,一对第一安装片8的各螺纹孔20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
另外,如图10~图13所示,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供第一螺纹部件13的颈部13b从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插入的插入孔21。该情况下也是,各插入孔21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9~图11所示,在设置于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的各插入孔21分别设置有供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插入的锪孔部21a。该情况下也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锪孔部21a内配置有缓冲件15。
在将带连结部3安装于这样的带主体1的端部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一边将加强部2的一对第一安装片8嵌入设置于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一对安装孔11a,一边使连结部主体11插入并配置于带主体1的端部的位于上部的上部突出片5和加强部2的第二安装片9之间。
这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带主体1的防脱落部10插入并配置于连结部主体11的设置在加强部2侧的端面的凹部11b,且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和带主体1的端部的端面具有间隙地相互接近配置。
另外,这时,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20、设置于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的插入孔21、以及设置于该插入孔21的锪孔部21a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对应于同一轴。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以及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在同一轴上对应。
然后,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螺纹固定加强部2的第一安装片8和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这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预先将缓冲件15配置于设置在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21的锪孔部21a内。
在该状态下,使第一螺纹部件13的螺纹部13a从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带连结部3的两侧插入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21并螺纹结合于加强部2的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20。在该状态下,通过紧固螺纹部13a,连结部主体11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这样,在第一螺纹部件13的螺纹部13a螺纹结合于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20并紧固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螺纹部件13的颈部13b从侧方压靠第一安装片8的外周面。由此,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在锪孔部21a内以固定的按压力将缓冲件15向锪孔部21a的底部挤压。因此,连结部主体11切实且良好地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另外,在通过第二螺纹部件16将带主体1和带连结部3螺纹固定于加强部2的第二安装片9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第二螺纹部件16的螺纹部16a从下侧插入下部突出片6的沉孔6a及第二安装片9的插入孔9a并螺纹结合于连结部主体11的螺纹孔11c。在该状态下,紧固螺纹部16a,由此,下部突出片6和第二安装片9固定于连结部主体11。
在将这样的带的带连结部3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并通过该带将手表壳体戴在胳膊上使用时,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和带主体1的端部的端面具有间隙地相互接近配置,由此,若扭动或上下弯曲手腕,则能够与手腕的扭动、上下弯曲对应地使带主体1的端部相对于带连结部3的两侧部位移。
在该情况下,在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与带连结部3的锪孔部21a之间配置有缓冲件15,且第二螺纹部件16安装于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中心部,因此,以该第二螺纹部件16为支点,带连结部3在旋转方向上位移。
即,这时,缓冲件15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以倾斜的方式变形,因此,带连结部3以第二螺纹部件16为支点在旋转方向上位移。因此,能够使带主体1始终适合胳膊,因此,能够通过带将手表壳体戴在胳膊上良好地使用。
这样,根据该带,除了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通过还具备将带连结部3固定于一对第一安装片8的第一螺纹部件13和将带主体1的下部突出片6和带连结部3固定于第二安装片9的第二螺纹部件16,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和第二螺纹部件16将带连结部3与加强部2一同切实且牢固地安装于带主体1的端部。
在该情况下,第一螺纹部件13具备:通过设置于带连结部3的两侧的插入孔21从侧方螺纹连接于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20的螺纹部13a、从侧方插入带连结部3的插入孔20并从第一安装片8的侧方与第一安装片8的外表面抵接的颈部13b、以及插入带连结部3的锪孔部21a并从侧方挤压带连结部3的头部13c,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将带连结部3切实地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即,该第一螺纹部件13使螺纹部13a从带连结部3的侧方插入连结部主体11的插入孔21并螺纹结合于加强部2的第一安装片8的螺纹孔8a,在该状态下紧固螺纹部13a,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将连结部主体11切实地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该情况下也是,第一螺纹部件13的颈部13b压靠第一安装片8的外周面的侧部,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能够以固定的按压力挤压带连结部3和缓冲件15,由此,能够将连结部主体11良好地固定于第一安装片8。
即,设置于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与带连结部3的锪孔部21a的底部之间的缓冲件15在第一螺纹部件13的颈部13b压靠于第一安装片8的外周面的侧部时,被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以固定的按压力挤压,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良好地挤压缓冲件15,并相对于加强部2良好地固定带连结部3。
该情况下也是,在该带中,在一对第一安装片8嵌入设置于带连结部3的一对安装孔11a,第二安装片9配置于带连结部3之下时,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和带主体1的端部的端面具有间隙地相互接近配置,由此,能够使带主体1的端部相对于连结部主体11的两侧部位移。
另外,在该带中,在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与带连结部3的锪孔部21a之间配置有缓冲件15,且第二螺纹部件16安装于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带连结部3的连结部主体11的中心部,因此,能够以第二螺纹部件16为支点使带连结部3在旋转方向上位移。
即,在该带中,缓冲件15通过第一螺纹部件13的头部13c以倾斜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以第二螺纹部件16为支点使带连结部3在旋转方向上位移。因此,能够使带主体1始终适合胳膊,因此,能够通过带将手表壳体戴在胳膊上良好地使用。
此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构成为通过加强部2将带连结部3安装于带主体1的端部,并将该带连结部3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不将带连结部3安装于带主体1的端部,而是通过埋入带主体1的端部的加强部2的第一、第二安装片8、9将带主体1的端部安装于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
另外,带连结部3也可以一体地形成于手表壳体。另外,加强部2的第一、第二安装片8、9不限于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仅设置一对第一安装片8。另外,第二安装片9也可以形成为与第一安装片8相同的圆棒状。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一定必须是手表,例如也能够应用于袋、提包、衣服等的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和与之同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端部开放地设有装配凹部的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带主体;
埋入上述装配凹部,且朝向上述装配凹部的上述开放的一侧突出地设有多个安装片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加强部;
固定于多个上述安装片且与上述加强部一同安装于上述带主体的上述端部的带连结部;
将上述带连结部固定于多个上述安装片中的嵌入设置于上述带连结部的多个安装孔的第一安装片的第一螺纹部件的第一螺纹部件;以及
设置于上述第一螺纹部件与上述带连结部之间的缓冲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具备供上述带主体的一部分陷入的陷入部,且通过嵌入成型与上述带主体设置成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的多个上述安装片具备配置于上述带连结部之下的第二安装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的多个上述安装片具备配置于上述带连结部之下的第二安装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上述带主体和上述带连结部固定于上述第二安装片的第二螺纹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螺纹部件从上述带连结部的下侧通过上述带连结部螺纹连接于上述第一安装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螺纹部件从上述带主体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带连结部的两侧通过上述带连结部螺纹连接于上述第一安装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是硬质且进行弹性变形的原料。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螺纹部件安装于上述带连结部的中间部。
10.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
CN201821630546.5U 2017-10-04 2018-10-08 带以及钟表 Active CN20956359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4049A JP6601469B2 (ja) 2017-10-04 2017-10-04 バンドおよび時計
JP2017-194049 2017-10-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63597U true CN209563597U (zh) 2019-11-01

Family

ID=66338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30546.5U Active CN209563597U (zh) 2017-10-04 2018-10-08 带以及钟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01469B2 (zh)
CN (1) CN209563597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17874U (zh) * 1974-03-07 1975-09-26
JPS5410305Y2 (zh) * 1975-06-05 1979-05-12
JPS61123723U (zh) * 1985-01-24 1986-08-04
JP2015136547A (ja) * 2014-01-23 2015-07-30 株式会社バンビ シリコン製時計バンド用エンドピース部材およびシリコン製時計バンドの嵌合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3384A (ja) 2019-04-25
JP6601469B2 (ja) 2019-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8088B (zh) 具有可互换的链或带的便携式物体
US20060124160A1 (en) Umbrella runner assembly
CN209563597U (zh) 带以及钟表
CN209202234U (zh) 一种快脱的眼镜蛇扣具
CN106858937B (zh) 带以及钟表
KR200451900Y1 (ko) 표찰케이스용 핀온릴
US20110297177A1 (en) Hair ornament
CN210642840U (zh) 一种智能手环
JP7416044B2 (ja) バンドおよび時計
CN207529858U (zh) 按键结构及人机交互设备
US20070131237A1 (en) Hair clip
CN217390132U (zh) 手表及其可自锁的表带
CN201366719Y (zh) 剪刀
KR200434884Y1 (ko) 결합끈 이탈을 방지한 휴대폰줄
CN216089234U (zh) 一种扣合式手镯
CN2879331Y (zh) 标牌铆接固定结构
CN213045656U (zh) 一种皮带扣及其皮带
CN210445921U (zh) 一种交错扣合手镯
CN211620752U (zh) 圆织机跳杆
CN211323320U (zh) 表扣及手表
CN203353813U (zh) 便于组装的改良型登山扣
US20030196675A1 (en) Hairclip with a twistable pivot
CN210143977U (zh) 一种可改变受力的连接结构
CN218207335U (zh) 一种固定结构
CN201223048Y (zh) 伞撑杆按钮挡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