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42840U - 一种智能手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手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42840U
CN210642840U CN201921846102.XU CN201921846102U CN210642840U CN 210642840 U CN210642840 U CN 210642840U CN 201921846102 U CN201921846102 U CN 201921846102U CN 210642840 U CN210642840 U CN 2106428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chband
embedded groove
intelligent bracelet
groove
bell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4610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振全
赵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4610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428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428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428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手环,包括有佩戴主体和表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表带上的至少两个凸起部,在所述佩戴主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凸起部配合的嵌装槽,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嵌装槽且倾斜设置,其通过挤压进入嵌装槽内与嵌装槽固定。通过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智能手环中表带容易与佩戴主体脱落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智能手环的佩戴主体和表带配合结构,可实现表带和智能手环牢固连接,避免了表带脱落的问题产生。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手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手环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目前市场上的电子样式的智能手环对于设备主体和表带的配合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对于市场上很多常见的佩戴手环、佩戴手表等产品,其表带和佩戴主体之间主要通过蘑菇头和表带中的安装槽连接固定,其中蘑菇头垂直于表带设置,佩戴时,表带弯曲,会施加一个作用力给蘑菇头,使得蘑菇头向外脱出,连接强度变差。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智能手环中表带容易与佩戴主体脱落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智能手环的佩戴主体和表带配合结构,可实现表带和智能手环牢固连接,避免了表带脱落的问题产生。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智能手环,包括有佩戴主体和表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表带上的至少两个凸起部,在所述佩戴主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凸起部配合的嵌装槽,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嵌装槽且倾斜设置,其通过挤压进入嵌装槽内与嵌装槽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设置有2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表带的两端,所述嵌装槽对应设置有2个,设置在所述佩戴主体的两端位置处,所述凸起部的轴线与所述嵌装槽的轴线重合。
进一步的, 2个所述凸起部呈镜像对称布置在所述表带上。
进一步的,所述嵌装槽包括有槽口,在靠近所述槽口位置处的嵌装槽壁上形成有限位部,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表带之间形成有定位部,在所述凸起部装入所述嵌装槽内时,所述定位部和所述限位部配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嵌装槽为弧形槽,所述凸起部为与其适配的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与所述弧形槽间为面接触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表带之间的夹角角度为30-60度,所述嵌装槽的中心线与所述佩戴主体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夹角角度为30-60度。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为受压后可发生形变的弹性件。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上与所述嵌装槽的槽口位置相对的一端和所述嵌装槽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表带上位于两凸起部之间的表带壁面与所述佩戴主体的相应壁面贴合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环,在设置时,在表带上设置与表带倾斜连接的凸起部,在佩戴主体上设置有可与凸起部配合的嵌装槽,通过凸起部和嵌装槽固定来实现表带和佩戴主体的连接,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凸起部为倾斜设置在表带上,在佩戴产品时,表带施加给凸起部的力为沿表带径向方向作用力,但由于凸起部为倾斜设置,嵌装槽为与其适配连接,因此,凸起部和嵌装槽轴线均不位于表带的径向上,在受到表带径向作用力时,凸起部会受受到嵌装槽给其反向的抵压力,使得凸起部不会从嵌装槽脱离,可以使表带和佩戴主体更好的贴合,使得表带和佩戴主体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提高了连接强度。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环的一个实施例中表带和佩戴主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手环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2所示,包括有佩戴主体100和表带200,还包括有至少2个凸起部210,当然,设置时可以设置4个或6个,沿表带200长度方向布置,以确保表带200和佩戴主体之间配合的牢固性,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在佩戴主体100 上形成有与凸起部210配合的嵌装槽110,凸起部210朝向嵌装槽110倾斜设置,装配时,表带200通过凸起部210挤压进入到嵌装槽110内与佩戴主体100连接固定。凸起部210通过挤压进入到嵌装槽110内与嵌装槽110固定,确保其可被牢固的装配在嵌装槽110内,不会轻易从嵌装槽110内部向外脱出,在非佩戴状态时,凸起部210嵌装到嵌装槽110内以连接表带200和佩戴主体100 ,在用户使用佩戴时,则将表带200弯折佩戴在腕部,表带200会施加给凸起部210一个沿表带200径向方向的作用力,由于本实施例将凸起部210倾斜设置在表带200上,这样用户佩戴在腕部时,凸起部210和嵌装槽110的轴线则不再处在表带200的径向上,这样在凸起部210再受到表带200径向方向的拉出力时,嵌装槽110的侧壁会对凸起部210起到抵挡作用,会施加反向力到凸起部210上,使得凸起部210不会从嵌装槽110中脱离,进而确保了表带200和佩戴主体100 之间连接配合的牢固性,使得表带200不会从佩戴主体100 中脱离出来。
作为本实施例中凸起部210的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为:凸起部210设置有2个,分别设置在表带200的两端,嵌装槽110对应设置有2个,设置在佩戴主体100 的两端位置处,通过分别在表带200两端设置2个凸起部210,在佩戴主体100 上设置2个嵌装槽110,可保证表带200和佩戴主体100 之间连接牢固。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 2个凸起部210的延长线相交,即2个凸起部210呈镜像对称布置在表带200上,这样可使得位于表带200两端的凸起部210作用给佩戴主体100 两端的作用力的一个分力方向相反,使得佩戴主体100的 2个嵌装槽110侧壁给凸起部210的2个反向作用力的一个分力也方向相反,进而使得表带200和佩戴主体100 之间的配合连接更加牢固,有效的避免了表带200从佩戴主体100 中脱落的问题产生。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嵌装槽110包括有槽口,在靠近槽口位置处的嵌装槽110壁上形成有限位部111,优选的,限位部111为从嵌装槽110壁上向嵌装槽110内部延伸形成的延伸凸起,在凸起部210和表带200之间形成有定位部211,具体的,定位部211为形成在凸起部210和表带200连接位置处的限位凹槽,在凸起部210装入嵌装槽110内时,定位部211和限位部111配合固定,即延伸凸起卡装在弧形限位凹槽内以实现凸起部210的防脱。
优选的,凸起部210的轴线与嵌装槽110的轴线重合,可使得嵌装槽110和凸起部210各个侧壁之间均匀接触,确保表带200和佩戴体之间配合连接的牢固性。
优选的,嵌装槽110为弧形槽,凸起部210为与其适配的弧形凸起,弧形凸起与弧形槽间为面接触配合。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凸起部210与表带200为一体成型件,其为受压后可产生形变的弹性件,其材质为硅胶LSR、TPSIU、TPSIV或TPU,其硬度为70-80A。
优选的,凸起部210与表带200之间的夹角角度为30-60度。
嵌装槽110的中心线与佩戴主体100 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即本实施例中的嵌装槽110也倾斜布置在佩戴主体100 上,用于和凸起部210进行适配,优选的,夹角角度为30-60度。
优选的,凸起部210上与嵌装槽110的槽口位置相对的一端和嵌装槽110之间具有间隙300, 具体的,凸起部210包括有位于顶部的第一凸起段213和位于第一凸起段213下方与第一凸起段213平滑过渡连接的第二凸起段214,第一凸起段213与嵌装槽110的槽口位置相对设置,第二凸起段214与嵌装槽110的侧壁适配贴合,在第一凸起段213和嵌装槽110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300,此间隙300可使得凸起部210向嵌装槽110内部时装配时不会抵压嵌装槽110壁,装配手感好,且通过此间隙300可保证装配时嵌装槽110内气体被排出,确保凸起部210和嵌装槽110配合的牢固性,且此间隙300还可以保证凸起部210在装配到嵌装槽110内时为自然状态,不会因为因为受到到嵌装槽110给其挤压作用力而使其产生反向作用力导致配合不牢固的问题。
优选的,佩戴主体100靠近表带200的一面为弧形面,可确保表带200与佩戴主体100之间贴合更加紧密,所述表带上位于两凸起部之间的表带壁面与所述佩戴主体的相应壁面贴合设置,保证了表带200和佩戴主体100之间配合连接的牢固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智能手环,包括有佩戴主体和表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表带上的至少两个凸起部,在所述佩戴主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凸起部配合的嵌装槽,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嵌装槽且倾斜设置,其通过挤压进入嵌装槽内与嵌装槽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设置有2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表带的两端,所述嵌装槽对应设置有2个,设置在所述佩戴主体的两端位置处,所述凸起部的轴线与所述嵌装槽的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 2个所述凸起部呈镜像对称布置在所述表带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嵌装槽包括有槽口,在靠近所述槽口位置处的嵌装槽壁上形成有限位部,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表带之间形成有定位部,在所述凸起部装入所述嵌装槽内时,所述定位部和所述限位部配合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嵌装槽为弧形槽,所述凸起部为与其适配的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与所述弧形槽间为面接触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表带之间的夹角角度为30-60度,所述嵌装槽的中心线与所述佩戴主体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夹角角度为30-6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为受压后可发生形变的弹性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上与所述嵌装槽的槽口位置相对的一端和所述嵌装槽之间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上位于两凸起部之间的表带壁面与所述佩戴主体的相应壁面贴合设置。
CN201921846102.XU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智能手环 Active CN2106428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6102.XU CN210642840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智能手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6102.XU CN210642840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智能手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42840U true CN210642840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08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46102.XU Active CN210642840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智能手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428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80434A (zh) * 2020-12-30 2022-07-01 格拉舒特钟表厂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表链的快速释放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80434A (zh) * 2020-12-30 2022-07-01 格拉舒特钟表厂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表链的快速释放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36326U (zh) 腕戴设备
CN210642840U (zh) 一种智能手环
CN205006114U (zh) 一种方便穿戴的智能手环
CN213405108U (zh) 一种腕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CN109549299B (zh) 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表带连接组件
CN211092178U (zh) 腕戴设备
CN105193022A (zh) 一种便于穿戴及便于信号输送的智能手环
CN105193023A (zh) 一种方便穿戴的智能手环
CN105193020B (zh) 一种可随意调整表带长度且方便信号输送的智能手环
CN213302774U (zh) 一种表耳连接结构及腕戴设备
CN206039154U (zh) 一种手表
US4040729A (en) Articulated nose support for spectacle frame
CN106200346A (zh) 一种手表
CN110169627A (zh) 表带结构和腕戴设备
CN109372842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16255794U (zh) 一种快拆结构及穿戴设备
CN212676531U (zh) 一种腕带连接组件及腕带设备
CN209732782U (zh) 一种腕带连接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腕带设备
CN212545936U (zh) 腕戴设备
CN212345605U (zh) 可穿戴的腕带设备
CN210329616U (zh) 一种表壳与表带装配结构
CN208640706U (zh) 脑电检测头环
CN212165116U (zh) 一种腕戴设备
CN216165679U (zh) 一种快拆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09527729B (zh) 一种腕带连接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腕带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