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34738U - 一种四驱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四驱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34738U
CN209534738U CN201822005353.7U CN201822005353U CN209534738U CN 209534738 U CN209534738 U CN 209534738U CN 201822005353 U CN201822005353 U CN 201822005353U CN 209534738 U CN209534738 U CN 209534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wheel
driven car
rotation axis
vehic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0535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丹
王茹
黄文浩
陈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in Win Innova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Shenzhen Pu Y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in Win Innova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in Win Innova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in Win Innova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82200535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34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34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34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四驱车,包括车架、设于车架上的前转动轴与后转动轴、设于前转动轴上的前输出齿轮、设于后转动轴上的后输出齿轮、驱动机构、电池、前轮和后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驱动机构设置在车架的中部,使得四驱车两端的重量平均,进而可提高四驱车的平稳性;通过在驱动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前主轴和后主轴,前主轴上设有前动力齿轮,前动力齿轮与前输出齿轮啮合,后主轴上设有后动力齿轮,后动力齿轮与后输出齿轮啮合,驱动机构在工作时,可同时带动前主轴和后主轴转动,进而可带动前转动轴和后转动轴转动,实现前轮与后轮的同时转动,前转动轴和后转动轴的转动同步性高,可进一步提高四驱车的平稳性。

Description

一种四驱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四驱车。
背景技术
四驱系统是发动机通过传动轴将动力分别传输至四个车轮,以使四个车轮都能获得动力的新型动力系统。四驱系统相比于二驱系统的传动输出力更大,动力更足,备受竞速爱好者的喜爱。
目前,四驱车辆往往将发动机设置在车体的一端,通过传动轴分别与前转动轴和后转动轴啮合,从而带动四个车轮的转动。然而这种设计存在不足之处:将发动机设置在车体的一端,致使四驱车辆两端的重量不平均,这就导致四驱车辆在非平直路面上行驶或者转弯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翻车的危险,四驱车辆的平稳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驱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四驱车辆平稳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四驱车,包括车架、转动设于所述车架一端的前转动轴、转动设于所述车架另一端的后转动轴、套设固定于所述前转动轴上的前输出齿轮、套设固定于所述后转动轴上的后输出齿轮、用于分别带动所述前转动轴与所述后转动轴转动的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相连的电池、分别设于所述前转动轴两端的前轮和分别设于所述后转动轴两端的后轮,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电池分别设于所述车架上,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车架的中部,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设有前主轴,所述前主轴上设有与所述前输出齿轮啮合的前动力齿轮,所述驱动机构的另一端设有后主轴,所述后主轴上设有与所述后输出齿轮啮合的后动力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四驱车还包括前变速组件和后变速组件,所述前变速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前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前变速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动力齿轮啮合;所述后变速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后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后变速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动力齿轮啮合,所述前变速组件和所述后变速组件分别转动设于所述车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变速组件包括转动设于所述车架上的前齿轮轴、设于所述前齿轮轴上的前传动齿轮和设于所述前齿轮轴上的前侧齿轮,所述前传动齿轮一端与所述前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前传动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前侧齿轮的一端啮合,所述前侧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动力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前传动齿轮上具有第一中心孔,所述前传动齿轮的侧面于所述第一中心孔的周边沿该第一中心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有若干第一凸部;所述前侧齿轮上具有第二中心孔,所述前侧齿轮靠近所述前传动齿轮的侧面于所述第二中心孔的周边沿该第二中心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上设有供对应所述第一凸部插入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齿轮和所述前动力齿轮均为锥形齿轮,所述前侧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前动力齿轮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前动力齿轮与所述前输出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值范围为3-5.5。
进一步地,所述后变速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车架上的后齿轮轴、转动设于所述后齿轮轴上的后传动齿轮和转动设于所述后齿轮轴上的后侧齿轮,所述后传动齿轮一端与所述后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后传动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齿轮的一端啮合,所述后侧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动力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后传动齿轮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后传动齿轮的侧面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周边沿该第一安装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有若干第一延伸部;所述后侧齿轮上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后侧齿轮靠近所述后传动齿轮的侧面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周边沿该第二安装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供对应所述第一延伸部插入的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后侧齿轮和所述后动力齿轮均为锥形齿轮,所述后侧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后动力齿轮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四驱车还包括转动设于车架一端的前导向轮和转动设于所述车架另一端的后导向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四驱车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驱动机构设置在车架的中部,使得四驱车两端的重量平均,进而可提高四驱车的平稳性,可有效避免翻车;通过在驱动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前主轴和后主轴,前主轴上设有前动力齿轮,前动力齿轮可与前转动轴上的前输出齿轮啮合,后主轴上设有后动力齿轮,后动力齿轮可与后转动轴上的后输出齿轮啮合,驱动机构在工作时,可同时带动前主轴和后主轴转动,进而可带动前转动轴和后转动轴转动,实现前轮与后轮的同时转动,前转动轴和后转动轴的转动同步性高,可进一步提高四驱车的平稳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变速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变速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机构和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车架;11-车头缓冲带;12-车尾加固条;13-前导向轮;14-后导向轮;
2-前转动轴;21-前输出齿轮;22-前轮;
3-后转动轴;31-后输出齿轮;32-后轮;
4-驱动机构;41-前主轴;42-后主轴;43-前动力齿轮;44-后动力齿轮;45-正极片;46-负极片;47-驱动机构压盖;
5-前变速组件;51-前齿轮轴;52-前传动齿轮;521-第一中心孔;522-第一凸部;53-前侧齿轮;531-第二中心孔;532-第二凸部;533-凹槽;
6-后变速组件;61-后齿轮轴;62-后传动齿轮;621-第一安装孔;622-第一延伸部;63-后侧齿轮;631-第二安装孔;632-第二延伸部;633-卡槽;
7-电池;71-电池压扣;
8-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进行说明。该四驱车包括车架1、转动设置在车架1前端的前转动轴2、分别设置于前转动轴2两端的两个前轮22、转动设置在车架1后端的后转动轴3、分别设置于后转动轴3两端的两个后轮32、套设固定在前转动轴2上的前输出齿轮21、套设固定在后转动轴3上的后输出齿轮31、设置在车架1中部的驱动机构4和与驱动机构4相连以为驱动机构4供电的电池7,电池7设置在车架1上。
驱动机构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主轴41和后主轴42,前主轴41的端部套设固定有前动力齿轮43,前动力齿轮43可与前输出齿轮21相啮合;后主轴42的端部套设固定有后动力齿轮44,后动力齿轮44可与后输出齿轮31相啮合。该驱动机构4可选为电机、马达等,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驱动机构4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片45和负极片46,电池7可选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驱动机构4的左右两端,各电池7通过正极片45和负极片46与驱动机构4形成电性连接。其中一正极片45和对应的负极片46之间为断开状态,车架1上设置有开关(附图未示出),通过开关可实现正极片46与对应负极片47之间的连通与断开,进而可控制驱动机构4的开合。
该四驱车还可包括用于支撑固定驱动机构4的驱动机构压盖47、用于支撑固定电池7的电池压扣71和与车架1可拆卸连接的上盖8,驱动机构压盖47可与车架1可拆卸连接,电池压扣71也可与车架1可拆卸连接。
该车架1的前端可设置有车头缓冲带11,后端可设置有车尾加固条12,可提高四驱车的防撞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四驱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驱动机构4设置在车架1的中部,使得四驱车两端的重量平均,进而可提高四驱车的平稳性,可有效避免翻车;通过在驱动机构4的两端分别设置前主轴41和后主轴42,前主轴41上设有前动力齿轮43,前动力齿轮43可与前转动轴2上的前输出齿轮21啮合,后主轴42上设有后动力齿轮44,后动力齿轮44可与后转动轴3上的后输出齿轮31啮合,驱动机构4在工作时,可同时带动前主轴41和后主轴42转动,进而可带动前转动轴2和后转动轴3转动,实现前轮22与后轮32的同时转动,前转动轴2和后转动轴3的转动同步性高,可进一步提高四驱车的平稳性。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四驱车还包括用于变速的前变速组件5和后变速组件6,前变速组件5的一端与前输出齿轮21啮合,另一端与前动力齿轮43啮合;后变速组件6的一端与后输出齿轮31啮合,另一端与后动力齿轮44啮合,前变速组件5和后变速组件6分别转动设于车架1上。此结构,由于驱动机构4带动前主轴41和后柱轴的转动速率很快,前转动轴2和后转动轴3很难达到与之相对应的转动速率,这时就需要通过前变速组件5和后变速组件6对驱动机构4的转动速率进行减速变速处理,从而达到合理的设计要求。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前变速组件5包括转动设于车架1上的前齿轮轴51、设于前齿轮轴51上的前传动齿轮52和设于前齿轮轴51上的前侧齿轮53,前传动齿轮52一端与前输出齿轮21啮合,另一端与前侧齿轮53的一端啮合;前侧齿轮53的另一端与前动力齿轮43啮合。此结构,当驱动机构4工作带动前主轴41转动时,前主轴41一并带动前动力齿轮43转动,与前动力齿轮43啮合的前侧齿轮53跟随前动力齿轮43转动,又一并带动前传动齿轮52的转动,与前传动齿轮52啮合的前输出齿轮21转动从而带动前转动轴2转动,进而带动两个前轮22转动。通过前变速组件5可有效降低驱动机构4传递至前转动轴2的转动速率,起到一定的降速变速效果。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前传动齿轮52上具有第一中心孔521,前传动齿轮52的侧面于第一中心孔521的周边沿该第一中心孔521的轴线方向向外延伸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凸部522;前侧齿轮53上具有第二中心孔531,前侧齿轮53靠近前传动齿轮52的侧面于第二中心孔531的周边沿该第二中心孔531的轴线方向延伸有第二凸部532,第二凸部532上设有供对应第一凸部522插入以实现啮合的凹槽533。此结构,前传动齿轮52通过第一中心孔521可套设固定在前齿轮轴51上,前侧齿轮53通过第二中心孔531可套设固定在前齿轮轴51上;第一凸部522和第二凸部532形成相向设置,若干第一凸部522和若干凹槽533形成交叉错位设置,使得各第一凸部522可插入对应的凹槽533中,以实现前传动齿轮52与前侧齿轮53之间形成啮合咬紧,进而可提高前传动齿轮52与前侧齿轮53之间的传动能力,进而减小动力损耗。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前侧齿轮53和前动力齿轮43均为锥形齿轮,前侧齿轮53的直径大于前动力齿轮43的直径。此结构,相比于传统冠齿的之间的啮合,通过锥形齿轮之间的咬合能力更强,进而增加前侧齿轮53与前动力齿轮43之间的咬合能力,提高前侧齿轮53和前动力齿轮43之间的传动能力;前侧齿轮53的直径大于前动力齿轮43的直径,可有效实现降速变速。在其它实施例中,前侧齿轮53和前动力齿轮43也可以为其它种类的齿轮;前侧齿轮53和前动力齿轮43的直径大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前侧齿轮53的直径大于前传动齿轮52的直径,前传动齿轮52的直径大于前动力齿轮43的直径。此结构,可有效降低驱动机构4传输至前转动轴2的输出动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变速降速操作。在其它实施例中,前侧齿轮53、前传动齿轮52和前动力齿轮43的直径大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后变速组件6包括设于车架1上的后齿轮轴61、转动设于后齿轮轴61上的后传动齿轮62和转动设于后齿轮轴61上的后侧齿轮63,后传动齿轮62一端与后输出齿轮31啮合,后传动齿轮62的另一端与后侧齿轮63的一端啮合,后侧齿轮63的另一端与后动力齿轮44啮合。此结构,当驱动机构4工作带动后主轴42转动时,后主轴42一并带动后动力齿轮44转动,与后动力齿轮44啮合的后侧齿轮63跟随后动力齿轮44转动,又一并带动后传动齿轮62的转动,与后传动齿轮62啮合的后输出齿轮31转动从而带动后转动轴3转动,进而带动两个后轮32转动。通过后变速组件6可有效降低驱动机构4传递至后转动轴3的转动速率,起到一定的降速变速效果。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后传动齿轮62上具有第一安装孔621,后传动齿轮62的侧面于第一安装孔621的周边沿该第一安装孔621的轴线方向延伸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延伸部622;后侧齿轮63上具有第二安装孔631,后侧齿轮63靠近后传动齿轮62的侧面于第二安装孔631的周边沿该第二安装孔631的轴线方向延伸有第二延伸部632,第二延伸部632上设有供对应第一延伸部622插入的卡槽633。此结构,后传动齿轮62通过第一安装孔621可套设固定在后齿轮轴61上,后侧齿轮63通过第二安装孔631可套设固定在后齿轮轴61上;第一延伸部622和第二延伸部632形成相向设置,若干第一延伸部622和若干卡槽633形成交叉错位设置,使得第一延伸部622可插入对应的卡槽633中,以实现后传动齿轮62与后侧齿轮63之间形成啮合咬紧,进而可提高后传动齿轮62与后侧齿轮63之间的传动能力,进而减小动力损耗。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后侧齿轮63和后动力齿轮44均为锥形齿轮,后侧齿轮63的直径大于后动力齿轮44的直径。此结构,相比于传统冠齿的之间的啮合,通过锥形齿轮之间的咬合能力更强,进而增加后侧齿轮63与后动力齿轮44之间的咬合能力,提高后侧齿轮63和后动力齿轮44之间的传动能力;后侧齿轮63的直径大于后动力齿轮44的直径,可有效实现降速变速。在其它实施例中,后侧齿轮63和后动力齿轮44也可以为其它种类的齿轮;后侧齿轮63和后动力齿轮44的直径大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四驱车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车架1前端的两侧分别转动设置有前导向轮13,车架1后端的两侧分别转动设置有后导向轮14。此结构,前导向轮13和后导向轮14可实现四驱车的快速转弯。
后侧齿轮63的直径大于后传动齿轮62的直径,后传动齿轮62的直径大于后动力齿轮44的直径。此结构,可有效降低驱动机构4传输至后转动轴3的输出动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变速降速操作。在其它实施例中,后侧齿轮63、后传动齿轮62和后动力齿轮44的直径大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前动力齿轮43、前侧齿轮53、前传动齿轮52与前输出齿轮21的齿数与减速比之间的关系图表,如下表1所示。
表1前动力齿轮、前侧齿轮、前传动齿轮与前输出齿轮的齿数与减速比的关系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后动力齿轮44、后侧齿轮63、后传动齿轮62与后输出齿轮31的齿数与减速比之间的关系图表,如下表2所示。
表2后动力齿轮、后侧齿轮、后传动齿轮与后输出齿轮的齿数与减速比的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四驱车,包括车架、转动设于所述车架一端的前转动轴、转动设于所述车架另一端的后转动轴、套设固定于所述前转动轴上的前输出齿轮、套设固定于所述后转动轴上的后输出齿轮、用于分别带动所述前转动轴与所述后转动轴转动的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相连的电池、分别设于所述前转动轴两端的前轮和分别设于所述后转动轴两端的后轮,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电池分别设于所述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车架的中部,所述驱动机构的一端设有前主轴,所述前主轴上设有与所述前输出齿轮啮合的前动力齿轮,所述驱动机构的另一端设有后主轴,所述后主轴上设有与所述后输出齿轮啮合的后动力齿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驱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驱车还包括前变速组件和后变速组件,所述前变速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前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前变速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动力齿轮啮合;所述后变速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后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后变速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动力齿轮啮合,所述前变速组件和所述后变速组件分别转动设于所述车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四驱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变速组件包括转动设于所述车架上的前齿轮轴、设于所述前齿轮轴上的前传动齿轮和设于所述前齿轮轴上的前侧齿轮,所述前传动齿轮一端与所述前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前传动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前侧齿轮的一端啮合,所述前侧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动力齿轮啮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四驱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传动齿轮上具有第一中心孔,所述前传动齿轮的侧面于所述第一中心孔的周边沿该第一中心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有若干第一凸部;所述前侧齿轮上具有第二中心孔,所述前侧齿轮靠近所述前传动齿轮的侧面于所述第二中心孔的周边沿该第二中心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上设有供对应所述第一凸部插入的凹槽。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四驱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齿轮和所述前动力齿轮均为锥形齿轮,所述前侧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前动力齿轮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四驱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动力齿轮与所述前输出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值范围为3-5.5。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四驱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变速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车架上的后齿轮轴、转动设于所述后齿轮轴上的后传动齿轮和转动设于所述后齿轮轴上的后侧齿轮,所述后传动齿轮一端与所述后输出齿轮啮合,所述后传动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齿轮的一端啮合,所述后侧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动力齿轮啮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四驱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传动齿轮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后传动齿轮的侧面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周边沿该第一安装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有若干第一延伸部;所述后侧齿轮上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后侧齿轮靠近所述后传动齿轮的侧面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周边沿该第二安装孔的轴线方向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有供对应所述第一延伸部插入的卡槽。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四驱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齿轮和所述后动力齿轮均为锥形齿轮,所述后侧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后动力齿轮的直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驱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驱车还包括转动设于车架一端的前导向轮和转动设于所述车架另一端的后导向轮。
CN201822005353.7U 2018-11-28 2018-11-28 一种四驱车 Active CN209534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05353.7U CN209534738U (zh) 2018-11-28 2018-11-28 一种四驱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05353.7U CN209534738U (zh) 2018-11-28 2018-11-28 一种四驱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34738U true CN209534738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62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05353.7U Active CN209534738U (zh) 2018-11-28 2018-11-28 一种四驱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347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96209U (zh) 分布式驱动电动车底盘构型
CN203995680U (zh) 纯电动汽车的双电机驱动减速器
CN109849644A (zh) 一种四驱混合动力装置
US20220266676A1 (en) Reduction gearbox, electric vehicle drive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CA2430994A1 (en) Steer-drive for vehicles
CN109519506A (zh) 电动汽车及其驱动系统
CN109466296A (zh) 一种中央集成式双电机双减速器电驱动桥总成
CN103904845A (zh) 直驱式电机套件及电动车
CN201632046U (zh) 四轮玩具车的驱动装置
CN209534738U (zh) 一种四驱车
CN108859711A (zh) 一种带驻车制动器的集成式不同功率双电机驱动桥
CN209365879U (zh) 一种中央集成式双电机双减速器电驱动桥总成
CN207045448U (zh) 一种电动底盘
CN206802236U (zh) 差速器、传动装置及车辆
CN202783339U (zh) 一种单驱动四轮转向机构
CN209409709U (zh) 一种双电机驱动一体式车桥
CN209987731U (zh)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和电动汽车
CN208602298U (zh) 一种电机后置纯电动重型卡车驱动桥
CN209616885U (zh)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
CN208558997U (zh) 一种电动车桥总成
CN208602300U (zh) 一种带驻车制动器的集成式不同功率双电机驱动桥
CN205350208U (zh) 前轮转向四轮驱动船式拖拉机专用分动箱
CN206141307U (zh) 一种新型汽车用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206368953U (zh) 双旋向螺杆实时限滑差速器及具有该差速器的车辆
CN219172184U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