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20762U - 耐用型金属打磨头 - Google Patents

耐用型金属打磨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20762U
CN209520762U CN201821854358.0U CN201821854358U CN209520762U CN 209520762 U CN209520762 U CN 209520762U CN 201821854358 U CN201821854358 U CN 201821854358U CN 209520762 U CN209520762 U CN 2095207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housing
core
housing
wall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5435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士升
詹淳崵
赵长亮
蒋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Feng Chu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Feng Chu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Feng Chu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Feng Chu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5435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207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207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207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lishing Bodies And Polishing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芯体和旋转头,所述内壳体位于外壳体内,所述芯体可转动的设置于内壳体内,所述旋转头与芯体安装连接,从而使得内壳体的壁厚在半圆周向上逐渐递增,所述芯体包括上轴部、驱动部和下轴部,此芯体通过上轴承座、下轴承座可转动的安装于外壳体内,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部上连接有一与进气口贯通的进气管,所述出气口大于进气口,所述出气部上连接有至少两个与储气槽贯通的出气管。本实用新型出气口大于进气口和储气槽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在壳体内部形成稳定的压差,增强对芯体的驱动力和驱动力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旋转头转动的力度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耐用型金属打磨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属于电子产品精密件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手机、笔记本电脑的外观结构件/配件采用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成型主要有铝挤、压铸、锻压等方式,无论哪种成型方式,成型后均需CNC加工中心进行加工,由于CNC加工过程中存在刀纹、划伤等外观不良现象,需对工件进行钝化、打磨抛光、喷涂、阳极氧化等一系列外观再处理。而在打磨的过程中,打磨头的消耗非常严重,需要经常更换,既减低了生产的效率又提高了加工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用型金属打磨头,该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出气口大于进气口和储气槽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在壳体内部形成稳定的压差,增强对芯体的驱动力和驱动力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旋转头转动的力度和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包括外壳体、内壳体、芯体和旋转头,所述内壳体位于外壳体内,所述芯体可转动的设置于内壳体内,所述旋转头与芯体安装连接;
所述内壳体的内壁和外壁均为圆柱面,所述内壳体外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与内壳体内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重合,从而使得内壳体的壁厚在半圆周向上逐渐递增,所述内壳体外壁上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环形槽,从而在内壳体外壁上形成平行的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所述内壳体外壁与外壳体内壁紧配连接,从而在外壳体与内壳体的两个环形槽之间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环形槽内壁上开有若干进风口,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环形槽内壁上开有若干出风口;
所述芯体的中心轴线与内壳体外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芯体包括上轴部、驱动部和下轴部,此芯体通过上轴承座、下轴承座可转动的安装于外壳体内,所述上轴承座下表面与内壳体顶面接触连接,所述下轴承座设置于外壳体内并位于内壳体下方,所述芯体上沿周向等间隔设置有若干叶片槽,此叶片槽内分别嵌入有驱动叶片,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第一腔体贯通,所述出气口与第二腔体贯通;
还具有一安装于外壳体上的气管安装座,此气管安装座包括进气部和出气部,所述出气部靠近外壳体的一侧具有一凸块,此凸块上开有一与出气口贯通的储气槽,所述进气部上连接有一与进气口贯通的进气管,所述出气口大于进气口,所述出气部上连接有至少两个与储气槽贯通的出气管。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芯体的上轴部嵌入上轴承座内,所述芯体的下轴部嵌入下轴承座内,所述驱动部位于内壳体内。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内壳体外壁圆柱的中心轴线位于内壳体内壁内。
3.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等间隔设置。
4. 上述方案中,所述若干进风口为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进风口。
5.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轴承座与内壳体之间通过一插销连接。
6. 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壳体上开口处具有内螺纹,一顶盖的连接部嵌入外壳体并与外壳体螺纹连接。
7. 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壳体的外壁上具有一第二凸缘部,此第二凸缘部上开有所述的进气口,此第二凸缘部下方的外壳体上开有所述的出气口。
8. 上述方案中,所述凸块的上表面与第二凸缘部的下表面接触连接。
9. 上述方案中,所述进气管内还具有一油嘴机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内外壳体与芯体的组合设置,结构巧妙,气经过第一腔体进入内壳体,吹动驱动叶片,驱动叶片带动芯体转动,再经过第二腔体排出,芯体的转动带动旋转头旋转,实现自动打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另外,其凸块上开有一与出气口贯通的储气槽,所述出气口大于进气口,出气口大于进气口和储气槽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在壳体内部形成稳定的压差,增强对芯体的驱动力和驱动力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旋转头转动的力度和稳定性;另外,其还具有一安装于外壳体上的气管安装座,气管安装座和气管的设置,可以使得外壳体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处于密闭状态,完全隔绝了打磨过程中使用的液体从进气口或者出气口中进入壳体内,避免壳体内的零件发生生锈需要更换或者打磨头报废的情况,既延长了打磨头的使寿命,节约了成本,又省去了零件更换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上轴承座与内壳体之间通过一插销连接,销钉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上轴承座与内壳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轴承座出现偏位等情况而影响芯体的旋转角度,保证芯体带动旋转头围绕竖直方向旋转,从而保证打磨的精度;另外,其外壳体上开口处具有内螺纹,一顶盖的连接部嵌入外壳体并与外壳体螺纹连接,顶盖的设置,结构简单,方便对组件的拆装,同时保护芯体等内部结构不受外部粉尘等的影响,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凸块的上表面与第二凸缘部的下表面接触连接,第二凸缘部的设置,匹配于气管安装座上凸块的形状,使得气管安装座与外壳体之间完全贴合无缝隙,保证壳体内的密封效果,从而保证驱动力的稳定性;另外,其进气管内还具有一油嘴机构,油嘴机构的设置,可以通过高速经过的气将油以雾状吹入壳体内,用以包裹吹入壳体内气体中的水汽,保护壳体内的零件不会因为水汽而发生锈蚀、无法工作的情况,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局部结构剖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耐用型金属打磨头中内壳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耐用型金属打磨头中芯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耐用型金属打磨头结构剖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耐用型金属打磨头中外壳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局部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外壳体;2、内壳体;3、芯体;4、旋转头;5、环形槽;601、第一凸起部;602、第二凸起部;603、第三凸起部;7、顶盖;8、第一腔体;9、第二腔体;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1、上轴部;12、驱动部;13、下轴部;14、上轴承座;15、下轴承座;16、插销;17、叶片槽;18、驱动叶片;19、进气口;20、出气口;37、气管安装座;371、进气部;372、出气部;373、凸块;374、储气槽;38、进气管;39、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芯体3和旋转头4,所述内壳体2位于外壳体1内,所述芯体3可转动的设置于内壳体2内,所述旋转头4与芯体3安装连接;
所述内壳体2的内壁和外壁均为圆柱面,所述内壳体2外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与内壳体2内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重合,从而使得内壳体2的壁厚在半圆周向上逐渐递增,所述内壳体2外壁上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环形槽5,从而在内壳体2外壁上形成平行的第一凸起部601、第二凸起部602和第三凸起部603,所述内壳体2外壁与外壳体1内壁紧配连接,从而在外壳体1与内壳体2的两个环形槽5之间形成第一腔体8和第二腔体9,所述第一腔体8内的环形槽5内壁上开有若干进风口101,所述第二腔体9内的环形槽5内壁上开有若干出风口102;
所述芯体3的中心轴线与内壳体2外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芯体3包括上轴部11、驱动部12和下轴部13,此芯体3通过上轴承座14、下轴承座15可转动的安装于外壳体1内,所述上轴承座14下表面与内壳体2顶面接触连接,所述下轴承座15设置于外壳体1内并位于内壳体2下方,所述芯体3上沿周向等间隔设置有若干叶片槽17,此叶片槽17内分别嵌入有驱动叶片18,所述外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口19和出气口20,所述进气口19与第一腔体8贯通,所述出气口20与第二腔体9贯通;
还具有一安装于外壳体1上的气管安装座37,此气管安装座37包括进气部371和出气部372,所述出气部372靠近外壳体1的一侧具有一凸块373,此凸块373上开有一与出气口20贯通的储气槽374,所述进气部371上连接有一与进气口19贯通的进气管38,所述出气口20大于进气口19,所述出气部372上连接有至少两个与储气槽374贯通的出气管39。
上述芯体3的上轴部11嵌入上轴承座14内,上述芯体3的下轴部13嵌入下轴承座15内,上述驱动部12位于内壳体2内;上述内壳体2外壁圆柱的中心轴线位于内壳体2内壁内;上述外壳体1上开口处具有内螺纹,一顶盖7的连接部嵌入外壳体1并与外壳体1螺纹连接;上述外壳体1的外壁上具有一第二凸缘部,此第二凸缘部上开有上述的进气口19,此第二凸缘部下方的外壳体1上开有上述的出气口20;上述进气管38内还具有一油嘴机构。
实施例2:一种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芯体3和旋转头4,所述内壳体2位于外壳体1内,所述芯体3可转动的设置于内壳体2内,所述旋转头4与芯体3安装连接;
所述内壳体2的内壁和外壁均为圆柱面,所述内壳体2外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与内壳体2内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重合,从而使得内壳体2的壁厚在半圆周向上逐渐递增,所述内壳体2外壁上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环形槽5,从而在内壳体2外壁上形成平行的第一凸起部601、第二凸起部602和第三凸起部603,所述内壳体2外壁与外壳体1内壁紧配连接,从而在外壳体1与内壳体2的两个环形槽5之间形成第一腔体8和第二腔体9,所述第一腔体8内的环形槽5内壁上开有若干进风口101,所述第二腔体9内的环形槽5内壁上开有若干出风口102;
所述芯体3的中心轴线与内壳体2外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芯体3包括上轴部11、驱动部12和下轴部13,此芯体3通过上轴承座14、下轴承座15可转动的安装于外壳体1内,所述上轴承座14下表面与内壳体2顶面接触连接,所述下轴承座15设置于外壳体1内并位于内壳体2下方,所述芯体3上沿周向等间隔设置有若干叶片槽17,此叶片槽17内分别嵌入有驱动叶片18,所述外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口19和出气口20,所述进气口19与第一腔体8贯通,所述出气口20与第二腔体9贯通;
还具有一安装于外壳体1上的气管安装座37,此气管安装座37包括进气部371和出气部372,所述出气部372靠近外壳体1的一侧具有一凸块373,此凸块373上开有一与出气口20贯通的储气槽374,所述进气部371上连接有一与进气口19贯通的进气管38,所述出气口20大于进气口19,所述出气部372上连接有至少两个与储气槽374贯通的出气管39。
上述第一凸起部601、第二凸起部602、第三凸起部603等间隔设置;上述若干进风口101为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进风口;上述上轴承座14与内壳体2之间通过一插销16连接;上述外壳体1上开口处具有内螺纹,一顶盖7的连接部嵌入外壳体1并与外壳体1螺纹连接;上述外壳体1的外壁上具有一第二凸缘部,此第二凸缘部上开有上述的进气口19,此第二凸缘部下方的外壳体1上开有上述的出气口20;上述凸块373的上表面与第二凸缘部的下表面接触连接。
采用上述耐用型金属打磨头时,其内外壳体与芯体的组合设置,结构巧妙,气经过第一腔体进入内壳体,吹动驱动叶片,驱动叶片带动芯体转动,再经过第二腔体排出,芯体的转动带动旋转头旋转,实现自动打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另外,其出气口大于进气口和储气槽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在壳体内部形成稳定的压差,增强对芯体的驱动力和驱动力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旋转头转动的力度和稳定性;另外,其气管安装座和气管的设置,可以使得外壳体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处于密闭状态,完全隔绝了打磨过程中使用的液体从进气口或者出气口中进入壳体内,避免壳体内的零件发生生锈需要更换或者打磨头报废的情况,既延长了打磨头的使寿命,节约了成本,又省去了零件更换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另外,其销钉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上轴承座与内壳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轴承座出现偏位等情况而影响芯体的旋转角度,保证芯体带动旋转头围绕竖直方向旋转,从而保证打磨的精度;另外,其顶盖的设置,结构简单,方便对组件的拆装,同时保护芯体等内部结构不受外部粉尘等的影响,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另外,其第二凸缘部的设置,匹配于气管安装座上凸块的形状,使得气管安装座与外壳体之间完全贴合无缝隙,保证壳体内的密封效果,从而保证驱动力的稳定性;另外,其油嘴机构的设置,可以通过高速经过的气将油以雾状吹入壳体内,用以包裹吹入壳体内气体中的水汽,保护壳体内的零件不会因为水汽而发生锈蚀、无法工作的情况,延长其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芯体(3)和旋转头(4),所述内壳体(2)位于外壳体(1)内,所述芯体(3)可转动的设置于内壳体(2)内,所述旋转头(4)与芯体(3)安装连接;
所述内壳体(2)的内壁和外壁均为圆柱面,所述内壳体(2)外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与内壳体(2)内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重合,从而使得内壳体(2)的壁厚在半圆周向上逐渐递增,所述内壳体(2)外壁上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环形槽(5),从而在内壳体(2)外壁上形成平行的第一凸起部(601)、第二凸起部(602)和第三凸起部(603),所述内壳体(2)外壁与外壳体(1)内壁紧配连接,从而在外壳体(1)与内壳体(2)的两个环形槽(5)之间形成第一腔体(8)和第二腔体(9),所述第一腔体(8)内的环形槽(5)内壁上开有若干进风口(101),所述第二腔体(9)内的环形槽(5)内壁上开有若干出风口(102);
所述芯体(3)的中心轴线与内壳体(2)外壁圆柱面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芯体(3)包括上轴部(11)、驱动部(12)和下轴部(13),此芯体(3)通过上轴承座(14)、下轴承座(15)可转动的安装于外壳体(1)内,所述上轴承座(14)下表面与内壳体(2)顶面接触连接,所述下轴承座(15)设置于外壳体(1)内并位于内壳体(2)下方,所述芯体(3)上沿周向等间隔设置有若干叶片槽(17),此叶片槽(17)内分别嵌入有驱动叶片(18),所述外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口(19)和出气口(20),所述进气口(19)与第一腔体(8)贯通,所述出气口(20)与第二腔体(9)贯通;
还具有一安装于外壳体(1)上的气管安装座(37),此气管安装座(37)包括进气部(371)和出气部(372),所述出气部(372)靠近外壳体(1)的一侧具有一凸块(373),此凸块(373)上开有一与出气口(20)贯通的储气槽(374),所述进气部(371)上连接有一与进气口(19)贯通的进气管(38),所述出气口(20)大于进气口(19),所述出气部(372)上连接有至少两个与储气槽(374)贯通的出气管(3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3)的上轴部(11)嵌入上轴承座(14)内,所述芯体(3)的下轴部(13)嵌入下轴承座(15)内,所述驱动部(12)位于内壳体(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2)外壁圆柱的中心轴线位于内壳体(2)内壁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601)、第二凸起部(602)、第三凸起部(603)等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进风口(101)为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承座(14)与内壳体(2)之间通过一插销(1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上开口处具有内螺纹,一顶盖(7)的连接部嵌入外壳体(1)并与外壳体(1)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外壁上具有一第二凸缘部,此第二凸缘部上开有所述的进气口(19),此第二凸缘部下方的外壳体(1)上开有所述的出气口(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373)的上表面与第二凸缘部的下表面接触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用型金属打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38)内还具有一油嘴机构。
CN201821854358.0U 2018-11-12 2018-11-12 耐用型金属打磨头 Active CN2095207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54358.0U CN209520762U (zh) 2018-11-12 2018-11-12 耐用型金属打磨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54358.0U CN209520762U (zh) 2018-11-12 2018-11-12 耐用型金属打磨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20762U true CN209520762U (zh) 2019-10-22

Family

ID=68211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54358.0U Active CN209520762U (zh) 2018-11-12 2018-11-12 耐用型金属打磨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207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2937A (zh) 气动浮动打磨机
CN208123851U (zh) 一种五金配件上油装置
CN209520762U (zh) 耐用型金属打磨头
CN209648363U (zh) 金属面旋转打磨装置
CN209453356U (zh) 精加工用自动研磨头
CN209273219U (zh) 笔记本外壳整形打磨机构
CN209273200U (zh) 精密型自旋转打磨头
CN209273139U (zh) 用于电子产品金属外壳的精密打磨机构
CN209273204U (zh) 用于金属板材加工的研磨头
CN209273224U (zh) 稳定型金属打磨头
CN109500718B (zh) 高精度自动抛光机
CN209273136U (zh) 用于笔记本外壳的表面处理装置
CN109531410A (zh) 高精度研磨头
CN209273201U (zh) 易拆装气动研磨头
CN109514432A (zh) 用于金属零件加工的研磨头
CN209273223U (zh) 旋转抛光打磨装置
CN109500727A (zh) 耐损耗研磨头
CN200995349Y (zh) 一种直通无齿式端面砂轮机
CN109352514A (zh) 金属表面加工用研磨头
CN209774375U (zh) 笔记本外壳精加工装置
CN109382728A (zh) 用于笔记本外壳的表面处理装置
CN211071843U (zh) 一种可用于深腔加工的主轴鼻端结构及主轴
CN109352512A (zh) 金属表面自动加工装置
CN109571192A (zh) 用于电子产品金属外壳的精密打磨机构
CN206795412U (zh) 一种高速电主轴的防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