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96938U - 一种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96938U
CN209496938U CN201920213230.4U CN201920213230U CN209496938U CN 209496938 U CN209496938 U CN 209496938U CN 201920213230 U CN201920213230 U CN 201920213230U CN 209496938 U CN209496938 U CN 2094969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battery
connecting portion
interconnecting piece
battery modu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132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晶
张铎
王静丹
钟耀田
朱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BY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132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969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969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969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极连接片、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多个所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交替堆叠,相邻所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通过所述电极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电池含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二电池含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极性相反,所述电极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过流增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极柱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极柱连接,所述过流增强部位于所述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的同侧。电极连接片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电池模组内部空间,使得既不会额外增加电池模组高度,又可允许大电流安全通过。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组成部件的电池模组也受到了相应的关注。电池模组是由多个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从而可提供足够的电压和容量以满足汽车较长的续航里程。单体电池与单体电池间通常采用电极连接片进行连接,由于对汽车大电流充电速率的要求,使得对电极连接片的过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增加电极连接片的厚度,即增加横截面的面积,从而可提高连接片的过流能力。但是电极连接片厚度的增加,将会致使整个模组的高度增加,不符合当前紧凑化的设计;此外,电池模组高度增加,也使得汽车需为模组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从而造成汽车整体高度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有着过流能力的电极连接片的厚度较厚,会增加电池模组高度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充分利用了模组内部空间,从而既不会增加电池模组的高度,又可使得大电流能够安全通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极连接片、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多个所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交替堆叠,相邻所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通过所述电极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电池含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二电池含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极性相反,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过流增强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极柱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极柱连接,所述过流增强部位于所述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的同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的电池盖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过流增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厚度,所述过流增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过流增强部包括第二连接部和垫片,所述垫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厚度为0.8-1.5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厚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与第一极柱中心相匹配的定位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与第二极柱中心相匹配的定位通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过流增强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垫片的材质为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的电极连接片工艺、设计简单,既不会额外增加电池模组的高度,又可实现大电流安全通过,即可用于新能源汽车中,不需为电池模组额外预留更大的空间,且可实现电池模组的快速充电。一方面,过流增强部未被设置在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之上,而是处于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的同侧,同时还靠近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电池盖板上,因而与现有技术中,较厚的电极连接片被设置在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之上,进而额外增加了电池模组的高度相比,将过流增强部置于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同侧而非上方,从而不会额外增加电池模组的高度,且现有技术中这部分的空间是未被占用的,即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的同侧与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电池盖板所组成的空间是未被占用的,造成了电池模组内部空间浪费,而本实用新型电极连接片的结构和所处位置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模组内部空间,且符合设计的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池模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极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0 第一连接部,101 定位通孔,20 过流增强部,201 垫片,202 第二连接部,30 第三连接部,40 第一电池,401 第一极柱, 50 第二电池,502 第二极柱, 60 温度传感器,70 过渡区,80 电池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其中,附图中的z方向为电池模组高度所在的方向,也即方位中的上、下所在的方向。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极连接片、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多个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交替堆叠,且相邻的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通过电极连接片连接,其中,第一电池40含有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第二电池50含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502,且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的极性相反,进一步地,电极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10、第三连接部30和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过流增强部20。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10与第一电池40的第一极柱401连接,第三连接部30与第二电池50的第二极柱502连接,过流增强部20位于第一电池40的第一极柱401和第二电池50的第二极柱502的同侧,且位于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的电池盖板80上。
过流增强部20所处的位置为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的同侧,且同时与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的电池盖板80接触,即过流增强部20并未处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之上,从而不会额外增加电池模组的高度。而现有技术中,较厚的电极连接片是处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之上的,从而造成电极模组高度的增加,使得汽车需为电池模组提供更大的空间;且现有技术中,位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的同侧且与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的电池盖板80接触的区域是未被占用的,从而造成电池模组内部空间的浪费。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极连接片的一部分处于此区域内,从而充分利用了电池模组内部的空间,符合紧凑化的设计。
此外,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的连接,可实现电池模组内部多个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间的电连接,从而使得电池模组可提供足够的能量供外物使用。
其中,过流增强部20的厚度大于第一连接部10的厚度,过流增强部20的厚度大于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
即过流增强部20的厚度比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厚,通过增加过流增强部20的厚度,可使得电流通过的横截面积增大,进而可保证电池模组中大电流能够安全通过,实现电池模组的快速充电,缩短充电时间。
电池模组中厚度较厚的过流增强部20主要起着使得电池模组可通过大电流的作用,而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起着连接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的作用,即实现电池模组中多个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的电连接,因而其厚度可较薄,即使处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1的上方,也不会额外增加电池模组的高度;此外,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较薄,使得二者易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焊接在一起,不易出现虚焊等现象而影响电流传导。
因而,厚度较厚的过流增强部20和厚度较薄的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结合,使得应用于电池模组中,既不会额外增加电池模组的高度,又使得电池模组能够允许大电流通过,实现电池模组的快速充电。
其中,如图1和3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是以大面与大面相贴的方式进行交替排布的,且第一电池40的第一极柱401与第二电池50的第二极柱502相邻,通过电极连接片的第一连接部10与第一电池40的第一极柱401相连,第三连接部30与第二电池50的第二连接部502相连,从而实现电池模组中多个第一电池40与第二电池50之间的电连接,使得电池模组可输出足够的能量。
其中,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过流增强部20包括第二连接部202和垫片201,且垫片201与第二连接部202连接,第二连接部202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
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02与垫片201为一体化结构,进而连接第一连接部10与第三连接部30。
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0、第二连接部202和第三连接部30为一体化结构。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10、第二连接部202和第三连接部30为一个整体,且此整体连接有垫片201。
其中,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为0.8-1.5mm。
为匹配现有焊接技术,厚度在此范围内的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较易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焊接在一起,且焊接牢固,焊接效果好,不易出现虚焊等导致连接不良的现象。
需说明,对于第二连接部202的厚度并不需限定,可与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相同,也可与其厚度不同,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10、第二连接部202和第三连接部30虽为一体结构,但厚度可不均一,只需满足第二连接部202与垫片201连接后的总厚度大于第一连接部10的厚度,也大于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从而可起到允许大电流安全通过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相同,且第二连接部202的厚度与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相同。
由于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用于分别连接相邻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的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因而厚度相同的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使得电池模组内部高度均一,不会造成模组内部空间的浪费。
第二连接部202的厚度与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相同,即处于0.8-1.5mm的厚度范围内,使得第二连接部202易于与垫片201焊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过流增强部20的厚度与第一极柱401或第二极柱502的高度大小此处并不做限定,即过流增强部20的厚度可大于或小于第一极柱401或第二极柱502的高度;此外,过流增强部20的长度大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02与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之间还设有过渡区70。
由于过流增强部20的厚度即第二连接部202与垫片201的总厚度比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均厚,且当过流增强部20的厚度与第一极柱401或第二极柱502的高度不相同时,过渡区70的设置,使得过流增强部20可较好的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进行连接,以及可调节过流增强部20与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间的厚度差、以及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间的高度差,进而便于电池模组中电极连接片的放置与安装。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02的下表面与垫片201的上表面连接,垫片201的下表面贴近电池盖板80放置。
需说明,第二连接部202与垫片201的连接安装方式并不限于此种方式连接,即第二连接部202的上表面可与垫片201的下表面连接,第二连接部202的下表面贴近电池盖板80放置。
其中,第一连接部10可为平面结构,可平贴与第一极柱401的上表面进行连接,第三连接部30可为平面结构,可平贴与第二极柱502的上表面进行连接。
其中,第一连接部10还可为带有凹槽结构,可扣在第一极柱401上进行连接,第三连接部30还可为带有凹槽结构,可扣在第二极柱502上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10与第一极柱401通过激光焊连接,第三连接部30与第二极柱502通过激光焊连接,第二连接部202与垫片201通过激光焊连接。
采用激光焊接,使得连接的部位内阻小,连接可靠,且连接部位之间无间隙、不容易有灰尘,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虽为本领域常规的连接方式,但并不限于此种连接方式。
其中,第一连接部10、第二连接部202和第三连接部30的材质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的材质相同,同为铝材。
与电池极柱材质相同的设计,使得第一连接部10、第二连接部202更易与第一极柱401和第二极柱502焊接在一起,不会出现虚焊等影响电流传递的现象,即可与电池极柱焊接更牢固。
其中,垫片201的导电能力比第一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30的导电能力强,垫片201可选用铜材。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0、第二连接部202和第三连接部30为一体化的铝片,且第二连接部202连接有铜质垫片201,且铜质垫片201与第二连接部202的厚度之和大于第一连接部10的厚度,也大于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此时,第一连接部10与第三连接部30的厚度相同。
垫片201有着更强的导电能力,从而能够通过更大的电流,使得电极连接片可承受更大的电流使其通过。
其中,第一连接部10设有与第一极柱401中心相匹配的定位通孔101。
其中,第三连接部30设有与第二极柱502中心相匹配的定位通孔101。
定位通孔101的设计便于将第一连接部10、第三连接部30与第一极柱401、第二极柱501的中心对准,进而进行焊接,不会出现焊接方位偏移的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模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60,且与过流增强部20连接。
温度传感器60的设置,可检测电池模组中每个第一电池40和第二电池50在充放电循环中的温度变化,便于对电池模组的工作状态进行分析评估,保证模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垫片201贴近模组内部电池盖板80放置,即第二连接部202处于垫片201上方,通过在第二连接部202表面开设有缺口,使得缺口处的垫片201可露出第二连接部202的上表面,从而温度传感器60可与缺口处露出第二连接部202上表面的垫片201连接。
缺口的设计,使得与过流增强部20连接的温度传感器60不会额外增加电池模组的高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极连接片、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多个所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交替堆叠,相邻所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通过所述电极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电池含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二电池含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极性相反,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过流增强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极柱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极柱连接,所述过流增强部位于所述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的同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的电池盖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增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厚度,所述过流增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增强部包括第二连接部和垫片,所述垫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为一体化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厚度为0.8-1.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厚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与第一极柱中心相匹配的定位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与第二极柱中心相匹配的定位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过流增强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的材质为铜。
CN201920213230.4U 2019-02-19 2019-02-19 一种电池模组 Active CN2094969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13230.4U CN209496938U (zh) 2019-02-19 2019-02-19 一种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13230.4U CN209496938U (zh) 2019-02-19 2019-02-19 一种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96938U true CN209496938U (zh) 2019-10-15

Family

ID=68156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13230.4U Active CN209496938U (zh) 2019-02-19 2019-02-19 一种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969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93277A (zh) * 2020-01-14 2021-07-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分体式支架组件及电池模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93277A (zh) * 2020-01-14 2021-07-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分体式支架组件及电池模组
CN113193277B (zh) * 2020-01-14 2022-04-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分体式支架组件及电池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8006C (zh) 电池组模块
JP3091642U (ja) 低いインナー抵抗を有する蓄電、放電装置のバス構造
CN103891008B (zh) 具体改善的可靠性的电池模块组件和采用该电池模块组件的电池组
US8765291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10096865B2 (en) Secondary cell module
CN102044701A (zh) 电池组及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CN102290551B (zh)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极接线片的结合结构和二次电池
CN204966568U (zh) 动力电池模组
JP7190712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8511639A (zh) 基于极耳直引式平焊结构的动力电池顶盖
CN203179967U (zh) 锂电池结构
CN209496938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01887958B (zh) 双端引出式低内阻储能器件
CN106025160A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US20220416372A1 (en) Electrode plate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secondary battery
JP2005235763A (ja) 二次電池
CN202957317U (zh) 一种焊接型锂离子电池模块
KR20120053152A (ko) 저저항 충?방전용 지그
CN101887959B (zh) 铆接式低内阻储能器件
CN207818646U (zh) 电池顶盖组件、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07705322U (zh) 一种电池
CN207353369U (zh) 一种电池模块
CN203415646U (zh) 一种极板式电芯组的串联连接结构
US9209448B2 (en) Conductive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CN208655780U (zh) 集流体结构及电池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