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96797U - 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96797U
CN209496797U CN201920392706.5U CN201920392706U CN209496797U CN 209496797 U CN209496797 U CN 209496797U CN 201920392706 U CN201920392706 U CN 201920392706U CN 209496797 U CN209496797 U CN 2094967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pull rod
breaker
utility
limiting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927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慧德
徐�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Guo Y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Guo Y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Guo Y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Guo Y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927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967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967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9679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侧的脱扣件装置、双金属片、拉杆;双金属片设置在脱扣件装置一侧,脱扣件装置上设有一个弧形槽,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槽;所述拉杆设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其中第一引脚置于弧形槽中,第三引脚置于限位槽上,第二引脚悬置于热双金属片右侧。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升了断路器产品的装配效率并且确保了断路器产品过载脱扣特性的稳定性和批量一致性,适合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电的需要越来越大,家庭用电量也越来越大了,因此高电流的小型断路器也越来越被市场所需要。目前的大电流小型断路器的触头机构均有加粗加大并且在热脱扣器部采用双回路分流设计。采用双回路分流设计后连接动触头的软铜线占据了原来U型脱扣拉杆的导向槽位置,使得机构的U型脱扣拉杆无法得到可靠的定位。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悬臂式,即U型脱扣拉杆一引脚插在脱扣件对应的孔内,另一端悬空形成悬臂梁状态;另一种方案是在断路器上盖上设置一U型脱扣杆限位槽,断路器合盖后U型脱扣拉杆从外部置入限位槽内或U型脱扣拉杆预先安装在限位槽内然后合盖。
但是:悬臂式方案在断路器装配式,U型脱扣拉杆安装在脱扣件孔内后另一端呈自由状态,导致合盖时要反复调整U型连杆的位置以便合盖后U型脱扣拉杆能位于上盖对应的限位槽内,而且在合盖过程中容易把U型脱扣拉杆压变形,影响产品的脱扣特性。第二种方案U型脱扣拉杆预先置入上盖限位槽内后,在合盖时U型脱扣拉杆位于上盖下面,操作者无法看见U型脱扣拉杆的位置,因此合盖时U型脱扣拉杆的引脚很难被准确置入脱扣件对应的槽内。如果是先合盖在把U型脱扣拉杆放入上盖限位槽内,则还需要增加一个不干胶贴纸封住限位槽,同时U型脱扣拉杆容易被粘在贴纸上而影响断路器脱扣特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综合性能优越的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侧的脱扣件装置、双金属片、拉杆;双金属片设置在脱扣件装置一侧,脱扣件装置上设有一个弧形槽,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槽;所述拉杆设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其中第一引脚置于弧形槽中,第三引脚置于限位槽内,第二引脚悬置于热双金属片右侧。
优选的,所述拉杆呈“F”字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原来的U型拉杆设计成F型拉杆,F型拉杆有三个引脚分别为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第一引脚置于脱扣件的滑动槽内,第三引脚置于脱扣部与接线部之间的隔墙上的限位槽内,这样拉杆就被可靠准确限位了并且第二引脚悬置于热双金属元件与隔墙之间。这样设计后一方面方便产品装配,在盖上盖时无需受到脱扣拉杆位置的影响,增加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这样的设计使得脱扣拉杆限位可靠稳定不会晃动,确保每次的过载脱扣时脱扣拉杆与双金属元件的接触点一致,确保了断路器的过载脱扣特性的批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杆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请参阅附图所示: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包括外壳1和设置在外壳1内侧的脱扣件装置2、双金属片3、拉杆4;双金属片3设置在脱扣件2装置一侧,脱扣件装置2上设有一个弧形槽21,所述外壳1上设有 限位槽11;所述拉杆4设有第一引脚41、第二引脚42和第三引脚43;其中第一引脚置41于弧形槽21中,第三引脚43置于限位槽11上,第二引脚42悬置于热双金属片3右侧;所述拉杆4呈“F”字型。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用“F”型的拉杆4,F型拉杆4设有有三个引脚分别为第一引脚41、第二引脚42和第三引脚43,其中第一引脚置41于弧形槽21中,第三引脚43置于限位槽11,第二引脚42悬置于热双金属片3右侧,第三引脚43置于脱扣部与接线部之间的隔墙12上的限位槽内11,通过这种设计在组装是拉杆就被精准限位了使得整个安装更为方便,另外并且第二引脚42悬置于热双金属元件3与隔墙12之间,这种设计一方面既方便产品装配,在盖上盖时无需受到脱扣拉杆位置的影响,增加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又使得脱扣拉杆限位可靠稳定不会晃动,确保每次的过载脱扣时脱扣拉杆与双金属元件的接触点一致,确保了断路器的过载脱扣特性的批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拉杆4上的第一引脚41末端设有一个第一圆柱体端脚,同样第二引脚42末端也设有一个第二圆柱体端脚,第一圆柱体端脚直径大于第一引脚41的宽度,且和第一引脚41的左侧端面平行设置,第二圆柱体端脚大于第二引脚42的宽度,且第二引脚42的右侧端面平行设置。通过采用这种设计可以保证装配或使用时拉杆4一直处于弧形槽21中不脱落,使得整个产品可靠性更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升了断路器产品的装配效率并且确保了断路器产品过载脱扣特性的稳定性和批量一致性。适合推广使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技术人员阅读本申请说明书后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变更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申请待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

1.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侧的脱扣件装置、双金属片、拉杆;双金属片设置在脱扣件装置一侧,脱扣件装置上设有一个弧形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槽;所述拉杆设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其中第一引脚置于弧形槽中,第三引脚置于限位槽内,第二引脚悬置于热双金属片右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其特征在于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所述拉杆呈“F”字型。
CN201920392706.5U 2019-03-26 2019-03-26 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4967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92706.5U CN209496797U (zh) 2019-03-26 2019-03-26 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92706.5U CN209496797U (zh) 2019-03-26 2019-03-26 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96797U true CN209496797U (zh) 2019-10-15

Family

ID=68157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9270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496797U (zh) 2019-03-26 2019-03-26 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967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8951B2 (en) Leakage protection socket with reverse connection protection
CN209496797U (zh) 一种断路器的过载脱扣机构
CN106200819B (zh) 一种卡组合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8706555U (zh) 断路器
CN108417459B (zh) 一种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CN2938387Y (zh) 漏电断路器
CN204088231U (zh) 一种新型瞬动脱扣的断路器
CN205211684U (zh) 一种脱扣机构组件
CN202721095U (zh) 一种大电流微型断路器
CN203983052U (zh) 一种微动开关
CN109036985A (zh) 断路器
CN209328826U (zh) 一种断路器脱扣装置
CN208570499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双金属片连接结构
CN203055826U (zh) 一种断路器延时脱扣装置
CN209515597U (zh) 一种引弧效果好的断路器
CN202513099U (zh) 快速接线式断路器
CN111128611A (zh) 一种漏电断路器的脱扣指示机构及反馈系统
CN208422812U (zh) 断路器
CN207743438U (zh) 一种反应灵敏操作方便的小型漏电保护插头
CN207052546U (zh) 一种易卡接的断路器
CN201514910U (zh) 一种电子过载继电器
CN102623260A (zh) 快速接线式断路器
CN2901564Y (zh) 用于双断点塑壳断路器的欠压脱扣器
CN211428106U (zh) 一种漏电断路器的脱扣指示机构及反馈系统
CN209000857U (zh) 一种高分断小型断路器触头结构及小型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