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62710U - 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62710U
CN209462710U CN201821647157.3U CN201821647157U CN209462710U CN 209462710 U CN209462710 U CN 209462710U CN 201821647157 U CN201821647157 U CN 201821647157U CN 209462710 U CN209462710 U CN 209462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rigid
flex
rigid flex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4715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秋英
钟明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o Chongq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4715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627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62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627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刚性板、介质层及柔性板,所述刚性板具有与所述介质层相对的第一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的侧边,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靠近或贯穿所述侧边,所述介质层包括相连接的粘接层及溢胶层,所述柔性板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承载段及弯折段,所述贴合段通过所述粘接层贴合所述刚性板,所述承载段正对所述凹槽,所述溢胶层位于所述承载段,所述弯折段能够相对于所述承载段弯折。本申请提供的软硬结合板具有较好的弯折性能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路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性能的提高及功能的增多,电子产品内的电子元器件越来越多,然而电子产品内的空间有限,容易导致电子元器件的排布混乱及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错综复杂,在此情况下,软硬结合板的一部分区域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以满足元器件的安装和电气连接,及另一部分区域可折弯以减少占据的空间和避让其他元器件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手机中的摄像头模组、天线馈点及开关、麦克风等元器件可以通过软硬结合板实现电气连接及多个电子元器件有序地排布。然而,软硬结合板中的刚性区与柔性区之间常常具有溢胶,该溢胶层域占据着柔性区的位置,以使柔性区的局部不可弯折而降低了柔性区的可弯折性能或使得柔性区无法避让其他电子元器件,或者柔性区在溢胶处多次弯折后,由于柔性区受到溢胶处的应力而产生裂纹、线路断裂等问题。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较好弯折性能的软硬结合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较好的弯折性能的软硬结合板。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软硬结合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刚性板、介质层及柔性板,所述刚性板具有与所述介质层相对的第一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的侧边,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靠近或贯穿所述侧边,所述介质层包括相连接的粘接层及溢胶层,所述柔性板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承载段及弯折段,所述贴合段通过所述粘接层贴合所述刚性板,所述承载段正对所述凹槽,所述溢胶层位于所述承载段,所述弯折段能够相对于所述承载段弯折。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软硬结合板。
本申请提供的软硬结合板,通过在刚性板上设置凹槽,在贴合刚性板、介质层及柔性板之后,介质层的溢胶层正对于凹槽,减少了介质层的溢胶层占据柔性板上弯折段的空间,有效地避免了柔性板的弯折段的局部不可弯折而降低了柔性区的可弯折性能或使得弯折段无法避让其他电子元器件,同时还有效地避免了溢胶层对弯折段的弯折过程中产生应力而导致弯折段产生裂纹或线路断裂等问题,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软硬结合板上可弯折段的弯折性能、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软硬结合板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提供的软硬结合板沿AA方向的第一种截面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硬结合板的弯折段弯曲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图1提供的软硬结合板沿AA方向的第二种截面图。
图5是图1提供的软硬结合板沿AA方向的第三种截面图。
图6是图1提供的软硬结合板沿AA方向的第四种截面图。
图7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软硬结合板的截面图。
图8是本申请第三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软硬结合板的截面图。
图9是本申请第四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软硬结合板的截面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软硬结合板10。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所述软硬结合板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刚性板1、介质层2及柔性板3。为了便于描述,定义图1中软硬结合板10的厚度方向为Z向。定义图1中软硬结合板10中柔性板3的延伸方向为X向,定义图1中软硬结合板10中柔性板3的宽度方向为Y向。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所述刚性板1具有与所述介质层2相对的第一表面11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的侧边12。所述第一表面11上设有凹槽13。所述凹槽13靠近或贯穿所述侧边12。所述介质层2包括相连接的粘接层21及溢胶层22。所述柔性板3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31、承载段32及弯折段33。所述贴合段31通过所述粘接层21贴合所述刚性板1。具体的,介质层2可以是粘接刚性板1与柔性板3的胶层。所述承载段32正对所述凹槽13。所述溢胶层22位于所述承载段32。请参阅图3,所述弯折段33能够相对于所述承载段32弯折。
可以理解的,请参阅图1,刚性板1是具有一定刚度的板件,具体的,刚性板1可以是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板。柔性板3为具有韧性和可弯折的板件。所述刚性板1和柔性板3上均设有线路层。所述刚性板1上的线路层与所述柔性板3上的线路层电连接。所述软硬结合板10上刚性板1所在的区域形成软硬结合板10的刚性区10a。软硬结合板10的刚性区10a可以承载电连接件,以电连接摄像头模组等电子元器件,软硬结合板10的刚性区10a还可以直接承载电子元器件。所述软硬结合板10上除了刚性区10a之外的柔性板3所在的区域形成软硬结合板10的柔性区10b。软硬结合板10的柔性区10b可以弯折,以实现软硬结合板10的减少占据空间及避开其他电子元器件的功能。
本申请提供的软硬结合板10,通过在刚性板1上设置凹槽13,在贴合刚性板1、介质层2及柔性板3之后,介质层2的溢胶层22正对于凹槽13,减少了介质层2的溢胶层22占据柔性板3上弯折段33的空间,有效地避免了柔性板3的弯折段33的局部不可弯折而降低了柔性区10b的可弯折性能或使得弯折段33无法避让其他电子元器件,同时还有效地避免了溢胶层22对弯折段33的弯折过程中产生应力而导致弯折段33产生裂纹或线路断裂等问题,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软硬结合板10上可弯折段33的弯折性能、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在Z方向上,所述刚性板1可以覆盖所述贴合段31。请参阅图2,所述贴合段31可以与所述粘接层21相重合。所述柔性板3的弯折段33从所述刚性板1的侧边12露出所述刚性板1。
请参阅图4,所述柔性板3的贴合段31包括第一线路层34。所述刚性板1包括第二线路层14。所述第二线路层14通过过孔15与所述第一线路层34电性连接,以实现刚性板1上的电子元器件或电连接件与所述柔性板3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所述柔性板3可以具有多个弯折段33。每个弯折段33连接与贴合段31之间具有承载段32,相应地,刚性板1的侧边12上可以设置多个凹槽13,一个凹槽13对应于一个承载段32。
可以理解的,所述柔性板3的弯折段33远离所述承载段32的一端可以连接另一个刚性板1或电连接件或电子元器件等。
请参阅图1,所述承载段32在所述刚性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凹槽13内。换而言之,在Y方向上,承载段32的宽度小于凹槽13的宽度。在X方向上,承载段32的长度小于凹槽13的长度。所述溢胶层22位于所述承载段32。也就是说,溢胶层22在所述刚性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凹槽13内。
具体的,请参阅图1,承载段3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32a和第二侧壁32b,所述承载段32的第一侧壁32a与凹槽13的第一内壁13a相对设置且相间隔设置,承载段32的第二侧壁32b与凹槽13的第二内壁13b相对设置且相间隔设置。
通过在刚性板1上开设凹槽13,刚性板1的凹槽13所在的区域与柔性板3不会贴合在一起,这样当在柔性板3的结合区设置胶层时,胶层将会溢出至承载段32上,由于承载段32在所述刚性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凹槽13内,也就是说,承载段32上的溢胶层22在所述刚性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软硬结合板10的刚性区10a内,通过将软硬结合板10的刚性区10a的局部空间用作溢胶层22,这样溢胶层22不会占据软硬结合板10的柔性区10b上的空间,避免了软硬结合板10的柔性区10b不可弯折而降低了柔性区10b的可弯折性能或使得软硬结合板10的柔性区10b无法避让其他电子元器件,同时还有效地避免了溢胶层22对软硬结合板10的柔性区10b的弯折过程中产生应力而导致软硬结合板10的柔性区10b产生裂纹或线路断裂等问题,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软硬结合板10的柔性区10b的弯折性能、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刚性板1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1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16。所述凹槽13自所述第一表面11贯穿所述第二表面16和所述侧边12。
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3在刚性板1上形成缺口。由于柔性板3从缺口处伸出刚性板1。柔性板3与刚性板1之间的粘接层21会从缺口处溢胶,以形成溢胶层22。该缺口收容溢胶层22。当弯折段33沿所述侧边12为折线弯折时,由于溢胶层22位于所述侧边12背离所述弯折段33的一侧,所以溢胶层22既不会占据弯折段33的空间使其无法有效地弯折,也不会对弯折段33在弯折时施加应力而使得弯折段33产生裂纹和损坏弯折段33的线路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软硬结合板10的弯折性能及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2,所述溢胶层22至少部分填充于所述凹槽13。所述溢胶层22贴合于所述凹槽13的底壁13c。所述凹槽13的底壁13c连接在所述凹槽13的第一内壁13a与第二内壁13b之间。通过将溢胶层22贴合于凹槽13的底壁13c,可以提高介质层2与刚性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软硬结合板10的质量。此外,由于溢胶层22也具有一定的强度,溢胶层22填充于所述凹槽13可以提高软硬结合板10凹槽13区域的强度,补偿开设凹槽13后的强度不足的问题。
请参阅图5,所述凹槽13的底壁13c上设有多个凸起17或粗糙结构等。当溢胶层22贴合于凹槽13的底壁13c时,所述凹槽13的底壁13c上设置的多个凸起17或粗糙结构可以增加溢胶层22与凹槽13的底壁13c之间的结合面积和抓紧力,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软硬结合板10凹槽13区域的强度。
请参阅图6,所述凹槽13的底壁13c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11倾斜。具体的,凹槽13的底壁13c与所述第一表面11之间的角度大于90°。当溢胶层22贴合于所述凹槽13的底壁13c时,凹槽13的底壁13c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11倾斜,介质层2更容易地向凹槽13中溢胶,还可以增大凹槽13的底壁13c与溢胶层22之间的贴合面积,提高溢胶层22与凹槽13的底壁13c之间的结合强度。
请参阅图1,所述刚性板1的侧边12与所述凹槽13的底壁13c之间呈圆弧过渡连接。即所述凹槽13为弧形槽,可以减少凹槽13内的应力集中的问题,防止凹槽13内部产生裂纹。
具体的,所述凹槽13包括第一内壁13a和第二内壁13b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内壁13a与所述第二内壁13b之间的底壁。所述第二内壁13b和所述第二内壁13b连接所述侧边12,所述第一内壁13a和所述第二内壁13b为圆弧面。
请参阅图1,所述承载段32的第一侧壁32a和第二侧壁32b可以呈圆弧状,以使所述贴合段31的侧壁与所述弯折段33的侧壁之间呈圆弧过渡连接,以减少柔性电路板在弯折过程中的应力集中问题,减少柔性电路板在弯折过程中产生裂纹。
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13的形状还可以为三角状、矩形状等等。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请参阅图7,所述凹槽13贯穿所述侧边12。所述凹槽13具有与介质层2相对设置的顶壁13d。所述溢胶层22可以贴合于凹槽13的顶壁13d,溢胶层22可以补偿凹槽13所在区域的强度,从而使得刚性板1上对应于凹槽13的区域也能够设置电子元器件及电连接件等。本实施方式在软硬结合板10的刚性区10a设置凹槽13收容溢胶层22的同时还避免了减少软硬结合板10的刚性区10a的承载面积。
可以理解的,所述凹槽13的形状可以是圆弧状、三角状、矩形状等等。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请参阅图8,所述凹槽13靠近所述侧边12设置。溢胶层22可以填充于凹槽13中,且所述凹槽13的内壁对于溢胶层22的阻挡,以使介质层2更加不易向弯折区溢胶,从而减少溢胶对于弯折区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所述凹槽13的形状可以是圆弧状、三角状、矩形状等等。
请参阅图9,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中,与第三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所述凹槽4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40相邻设置且靠近于所述侧边12。所述溢胶层22填充于多个所述凹槽40。其中,一个凹槽40的内壁与侧边12相连接。设置多个凹槽40,增加了凹槽40对于胶的收容量,进一步减少溢胶,从而减少溢胶对于弯折区的影响。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100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软硬结合板10。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笔记本、掌上电脑、电子阅读器、电视机、智能家电、可穿戴电子设备、车载显示器等电子产品。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壳体110及盖合于壳体110的显示屏120。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位于所述软硬结合板10上的第一电子器件50及第二电子器件60。其中,软硬结合板10上的第一电子器件50及第二电子器件60位于壳体100与显示屏120之间。软硬结合板10包括一个柔性区70及连接在柔性区70两端的第一刚性区80和第二刚性区90。第一刚性区80和第二刚性区90可以相错开设置,柔性区70呈弯折状态。第一电子器件50位于第一刚性区80,第二电子器件60位于第二刚性区90。其中,第一电子器件50可以为前置摄像头模组,第二电子器件60可以为后置闪光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器件50和第二电子器件60还可以是闪光灯、受话器、麦克风、指纹识别传感器、结构光传感器、虹膜识别传感器等,第一电子器件50和第二电子器件60可以由电连接器、电池等替代。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包括软硬结合板10,通过在软硬结合板10刚性板1上设置凹槽13,在贴合刚性板1、介质层2及柔性板3之后,介质层2的溢胶层22正对于凹槽13,减少了介质层2的溢胶层22占据柔性板3上弯折段33的空间,有效地避免了柔性板3的弯折段33的局部不可弯折而降低了柔性区10b的可弯折性能或使得弯折段33无法避让其他电子元器件,同时还有效地避免了溢胶层22对弯折段33的弯折过程中产生应力而导致弯折段33产生裂纹或线路断裂等问题,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软硬结合板10上可弯折段33的弯折性能、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硬结合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刚性板、介质层及柔性板,所述刚性板具有与所述介质层相对的第一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的侧边,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靠近或贯穿所述侧边,所述介质层包括相连接的粘接层及溢胶层,所述柔性板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承载段及弯折段,所述贴合段通过所述粘接层贴合所述刚性板,所述承载段正对所述溢胶层,所述承载段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弯折段能够相对于所述承载段弯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板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凹槽自所述第一表面贯穿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侧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与所述侧边相对的底壁,所述溢胶层至少部分填充于所述凹槽,且所述溢胶层贴合于所述凹槽的底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壁设有多个凸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板的侧边与所述凹槽的底壁之间呈圆弧过渡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壁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倾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段的侧壁呈圆弧状,以使所述贴合段的侧壁与所述弯折段的侧壁之间呈圆弧过渡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相邻设置且靠近于所述侧边,所述溢胶层填充于多个所述凹槽。
9.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板覆盖所述贴合段,所述贴合段与所述粘接层相重合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软硬结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板的贴合段包括第一线路层,所述刚性板包括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二线路层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线路层电性连接。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软硬结合板。
CN201821647157.3U 2018-10-09 2018-10-09 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094627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47157.3U CN209462710U (zh) 2018-10-09 2018-10-09 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47157.3U CN209462710U (zh) 2018-10-09 2018-10-09 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62710U true CN209462710U (zh) 2019-10-01

Family

ID=68035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47157.3U Active CN209462710U (zh) 2018-10-09 2018-10-09 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627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6437A (zh) * 2021-06-11 2021-08-20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软硬结合板的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WO2023005111A1 (zh) * 2021-07-27 2023-02-02 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软硬结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6437A (zh) * 2021-06-11 2021-08-20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软硬结合板的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286437B (zh) * 2021-06-11 2021-10-01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软硬结合板的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WO2023005111A1 (zh) * 2021-07-27 2023-02-02 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软硬结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2283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9462710U (zh) 软硬结合板及电子设备
CN204697405U (zh) 尤其用于机动车的控制设备
US20200272205A1 (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4704679B (zh) 信号线路模块和通信终端装置
CN114038330B (zh) 一种可折叠显示模组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05807514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6096596A (zh) 指纹模组、指纹模组制作方法及移动终端
JP5866818B2 (ja) 補強板付きケーブルおよび補強板
CN201585196U (zh) 柔性印刷电路板及采用该印刷电路板的连接构造
CN105682343A (zh) 软硬结合板及终端
CN107086383A (zh) 连接器组件、电源组件和终端设备
CN208156631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6231779A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fpc排线及移动终端
CN210839659U (zh) 电子设备
CN218768575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709697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07118064U (zh) 双层柔性线路板
CN109076121B (zh) 一种滑盖式终端
US20110147075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EP3089000A1 (en) Fpc of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fpc
CN108512964A (zh) 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电路板装置
CN105578723B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及移动终端
CN105530755B (zh) 软硬结合板及移动终端
CN107534413B (zh) 光电转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