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18803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18803U CN209418803U CN201821988329.3U CN201821988329U CN209418803U CN 209418803 U CN209418803 U CN 209418803U CN 201821988329 U CN201821988329 U CN 201821988329U CN 209418803 U CN209418803 U CN 2094188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miting section
- interior insulation
- terminal
- inner cover
- electric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若干端子、收容所述端子的内绝缘本体、与内绝缘本体固定配合的内盖以及一外绝缘本体。所述外绝缘本体,其包覆成型于所述内绝缘本体外。所述内盖,其与内绝缘本体固定配合,覆盖于端子上侧并固定所述若干端子。所述内盖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和第二限位部,内盖的两侧设置有悬垂的挂钩,第一和第二限位部与端子接触限位,所述挂钩与内绝缘本体配合。本电连接器大致呈L型,不会占用较大空间;在内绝缘本体注塑包覆外绝缘本体时,与内绝缘本体及端子接触配合的内盖可限制端子的移动,保证端子位置的精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油门控制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车用油门控制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上述端子于绝缘本体是组装完成。端子具有突出的接触部与汽车中的电路板连接。电路板上制作有线圈的线路,当油门踏板踩下时,踏板控制位置的变化会转化为电信号并输出到相关控制器,从未实现对油门大小的控制。
常规的车用油门控制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和端子均大致呈直线型,占用空间较大,不符合电子元器件小型化的要求。并且,上述常规的车用油门控制电连接器的外绝缘本体和端子采用组装的方式连接,在生产过程效率较低。
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油门控制电连接器解决此类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占用较小空间。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包括:
若干端子,其大致呈L型,包括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水平延伸的基部,位于基部的前端突出设置的接触部以及与基部垂直的焊接部;
一内绝缘本体,其包括主体部、形成于主体部的若干收容固定所述端子的收容槽以及与主体部垂直的延伸部,其中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内绝缘本体的前端,焊接部延伸出内延伸部外;
一内盖,所述内盖包括一基体部,基体部具有暴露于外的上表面及相对的下表面,下表面上突出设置有若干条与端子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所述内盖与内绝缘本体固定配合,内盖的基体部覆盖于端子基部上侧,所述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均位于端子基部上侧固定所述端子。
作为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内绝缘本体的收容槽内。
作为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盖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在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限位部靠近端子基部的前端,第二限位部靠近端子基部的后端。
作为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盖还进一步设置有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与内绝缘本体相接触。
作为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第二限位部的后侧并呈台阶状,内绝缘本体上相应设置有台阶状的限定部与第三限位部接触配合。
作为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内盖基体部两侧设置有悬垂的挂钩,相应的内绝缘本体的主体部两侧设置有固定槽与所述挂钩相配合。
作为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槽贯穿内绝缘本体的主体部,所述挂钩的末端向外突出设置,挂钩的末端突出内绝缘本体外。
作为本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盖基体部两侧与挂钩之间为过渡部,过渡部定义有下表面,所述过渡部下表面上突出设置有第四限位部;在所述对接方向上,第四限位部位于第一和第二限位部之间,内绝缘本体上相应设置有限定槽与第四限位部接触。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致呈L型的电连接器,较常规连接器较小,不会占用汽车内较大空间,可为其他电子元器件节省空间;端子与内绝缘本体及内盖配合后,可直接与外绝缘本体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将外绝缘本体包覆成型在内绝缘本体外,提升了生产效率;在内绝缘本体注塑包覆外绝缘本体时,与内绝缘本体及端子接触配合的内盖可限制端子的移动,保证端子位置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外绝缘本体与内绝缘本体分解后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内盖与内绝缘本体和端子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内盖与内绝缘本体和端子的部分分解后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内盖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6是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沿图1中所示的I-I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其用以与汽车中的其他电子元器件(未图示)对接。电连接器100包括若干端子10、收容所述端子 10的内绝缘本体20、与内绝缘本体固定配合的内盖30以及一外绝缘本体40。其中,外绝缘本体40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包覆成型在内绝缘本体20及内盖30 外。
如图2-4所示,端子10大致呈L型,在本电连接器100中,端子10的数量为6根。每一根端子10均包括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水平延伸的基部11,位于基部11前端弯折突出的接触部12以及与基部11垂直的焊接部13。每一根端子10在其基部11与焊接部13之间还设置有突出的卡持部14。
如图2和图3所示,内绝缘本体20收容固定上述6根端子10。内绝缘额本体20包括主体部21、形成于主体部21的若干收容固定所属端子10的收容槽210以及与主体部21垂直的延伸部22。内绝缘本体20的主体部21的后端还向上突出设置有若干台阶状/柱状限定部214。限定部214的数量与收容槽210 相对应。另外,内绝缘本体20的主体部21的两侧设置有在竖直方向上贯穿主体部的固定槽213以及位于固定槽213上部内侧的限位槽215。限位槽215靠近限定部214。内绝缘本体20的本体部21包括底部210及位于主体部两侧的引导臂212。底部210设置有若干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向前延伸的突出部211,突出部211的数量为3根。引导臂212位于固定槽213的前端。
如图2至图6所示,内盖30与内绝缘本体20固定配合,覆盖于端子10的基部11上侧。内盖30包括基体部31,所述基体部31具有暴露于的外上表面 310及相对的下表面311,下表面311上突出设置有若干条与端子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312及第二限位部313,所述第一限位部312位于内绝缘本体20的收容槽210内。所述内盖30的第一限位部312及第二限位部313在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内盖30还进一步设置有与内绝缘本体20的限定部 214接触配合的第三限位部314,第三限位部314位于第二限位部313的后侧并呈台阶状。
进一步,内盖30的基体部31两侧悬垂设置的挂钩32,挂钩32的末端向外突出设置。基体部31与挂钩32之间为过渡部33。过渡部33定义有下表面 330,所述过渡部33下表面330上突出设置有第四限位部331与内绝缘本体20 的限定槽215接触。在所述对接方向上,第四限位部331位于第一限位部312 和第二限位部313之间。
如图1所示,包覆成型于上述内绝缘本体20外的外绝缘本体40大致呈L 型,形成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本体41和与第二本体42。第一本体41包覆于内盖 30及内绝缘本体20的主体部21外,第二本体42包覆于内绝缘本体20的延伸部22外。外绝缘本体40还包括位于第一本体41两侧且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的引导部411,与内绝缘本体20的主体部21的两侧引导臂212相应设置。
以下详细描述各部分配合时的位置关系。其中端子10组装到内绝缘本体 20时,其接触部12暴露于内绝缘本体20的主体部21的前端,焊接部13延伸出内延伸部外,突出的卡持部14固定配合在内绝缘本体20的收容槽210内。内盖30与内绝缘本体20配合时,挂钩32固定配合在内绝缘本体的固定槽213 内,挂钩32的末端突出内绝缘本体20外。内盖30的主体部31覆盖于端子10 的基部11上侧。所述第一限位部312及第二限位部313均位于端子10的基部 11上侧固定所述端子11。第一限位部312靠近端子基部11的前端,第二限位部313靠近端子基部11的后端。第三限位部314与内绝缘本体20的限定部214 接触配合。第四限位部331与内绝缘本体20的限位槽215接触。第一限位部 312、第二限位部313及第三限位部314的数量均与端子的数量相同。第一限位部312、第二限位部313、第三限位部314和第四限位部331一起共同保证端子的位置精确度。
端子10收容固定在内绝缘本体20后,内绝缘本体20的3根突出部211与6跟端子的位置关系详细来说如下:突出部211的前端与所述端子10的前端在竖直方向上对齐,第一根突出部位于第一、第二根端子之间,在投影面上回形成一等腰三角形;第二根突出部位于第三、第四根端子之间,在投影面上回形成一等腰三角形;第三根突出部位于第五、第六根端子之间,在投影面上回形成一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限位部312、第二限位部313、第三限位部314和第四限位部331一起共同保证端子的位置精确度,即端子10与突出部211之间在竖直方向的间隔距离。
配合后的端子10、内绝缘本体20以及内盖30通过注塑成型被外绝缘本体 40所包覆。所述引导部411和引导臂212的在电连接器对接方向上均较端子10 的基部11的前端向外突出。第一本体41形成有第一收容空间410,第一本体 41包覆于内盖30及内绝缘本体20的主体部21外,端子10以及内绝缘本体20 的引导臂212位于第一收空间410内;第二本体42形成有第二收容空间420,第二本体42包覆于内绝缘本体20的延伸部22外,端子10的焊接部13位于第二收容空间420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致呈L型的电连接器100,便于与对接元器件对接,不会占用汽车内较大空间,可为其他电子元器件节省空间;其端子10与内绝缘本体20及内盖30配合后,可直接与外绝缘本体40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将外绝缘本体40包覆成型在内绝缘本体20外,提升了生产效率;在内绝缘本体 20注塑包覆外绝缘本体40时,与内绝缘本体20及端子10接触配合的内盖30 可限制端子10的移动,保证端子10位置的精确度,尤其是端子10的接触部 12与内绝缘本体的突出部211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若干端子,其大致呈L型,包括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水平延伸的基部,位于基部的前端突出设置的接触部以及与基部垂直的焊接部;
一内绝缘本体,其包括主体部、形成于主体部的若干收容固定所述端子的收容槽以及与主体部垂直的延伸部,其中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内绝缘本体的前端,焊接部延伸出内延伸部外;
一内盖,所述内盖包括一基体部,基体部具有暴露于外的上表面及相对的下表面,下表面上突出设置有若干条与端子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所述内盖与内绝缘本体固定配合,内盖的基体部覆盖于端子基部上侧,所述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均位于端子基部上侧固定所述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内绝缘本体的收容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在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限位部靠近端子基部的前端,第二限位部靠近端子基部的后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还进一步设置有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与内绝缘本体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第二限位部的后侧并呈台阶状,内绝缘本体上相应设置有台阶状的限定部与第三限位部接触配合。
6.如权利要求1-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内盖基体部两侧设置有悬垂的挂钩,相应的内绝缘本体的主体部两侧设置有固定槽与所述挂钩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贯穿内绝缘本体的主体部,所述挂钩的末端向外突出设置,挂钩的末端突出内绝缘本体外。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基体部两侧与挂钩之间为过渡部,过渡部定义有下表面,所述过渡部下表面上突出设置有第四限位部;在所述对接方向上,第四限位部位于第一和第二限位部之间,内绝缘本体上相应设置有限定槽与第四限位部接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88329.3U CN209418803U (zh) | 2018-11-29 | 2018-11-29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88329.3U CN209418803U (zh) | 2018-11-29 | 2018-11-29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18803U true CN209418803U (zh) | 2019-09-20 |
Family
ID=67935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988329.3U Active CN209418803U (zh) | 2018-11-29 | 2018-11-29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418803U (zh) |
-
2018
- 2018-11-29 CN CN201821988329.3U patent/CN2094188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777941B2 (en) | Connector | |
US10601182B2 (en) | Connector | |
US20200343660A1 (en) | Connector | |
JP3160807U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8190642A (ja) | コネクタ | |
CN202749598U (zh) | 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 |
CN20149872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544656U (zh) | 电连接器 | |
KR20180053222A (ko) | 커넥터 | |
JP2007324029A (ja) | 電気接続用端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 |
JP2007180004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190181573A1 (en) | Contact | |
US1112151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artially overlapped and staggered contact arms | |
CN209418802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577391A (zh) | 可正反插的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US8696380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removable fastening module | |
CN20941880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418853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071141A (zh) | 正反插usb插头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411919A (zh) | 电连接器 | |
US9065206B2 (en) |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 |
CN202076639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2308389U (zh) | 卡连接器 | |
CN201364992Y (zh) | 零插入力电连接器 | |
CN201294293Y (zh) | Usb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