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41876U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41876U CN209341876U CN201821405258.XU CN201821405258U CN209341876U CN 209341876 U CN209341876 U CN 209341876U CN 201821405258 U CN201821405258 U CN 201821405258U CN 209341876 U CN209341876 U CN 2093418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enser
- pipe
- supply network
- tube
- heat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包括凝汽器热井(1)、热网回水母管(3)、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热网水汇合支管(7),热网回水母管(3)连接凝汽器换热管束;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热网回水母管(3)进水侧;热网水汇合支管(7)连接热网回水母管(3)出水侧;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进水侧(8),热网水汇合支管(7)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出水侧(9);分流一部分热网回水,进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热网回水与热井凝结水换热,利用热网水冷却凝水,降低凝水温度,使得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动力装置工艺的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厂节能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
背景技术
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进行供热,由于其节能效果显著,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供热系统中,一般为梯级(多级)加热系统。例如,三级加热系统,其中第一级为前置乏汽加热凝汽器,第二级为增汽机加热凝汽器,第三级为热网加热器。系统中包含了两台凝汽器,标记为乏汽凝汽器A、B。两台乏汽凝汽器的水侧依次串联运行,热网回水依次流过凝汽器A、B,温度逐步升高,例如,回水温度55℃,经过A凝汽器后升温12℃,温度达到67℃;经过B凝汽器后升温12.8℃,温度达到79.8℃。根据出水温度和端差,取端差2℃,就可以推算出A凝汽器的凝水温度69℃,B凝汽器的凝水温度为81.8℃。
无论前置凝汽器还是增汽机凝汽器,凝汽器热井里的凝水最终是要回到凝水泵前的设备的,比如大机凝汽器或者空冷排汽装置热井。而且,出于节能或者运行或者工艺考虑,有些时候要求控制凝水温度不超过一定数值,为此,在进入凝水泵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将凝结水温度降下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以满足电厂工作实际中,特别是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供热节能改造过程中,对凝汽器提出的新的性能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包括凝汽器热井(1)、热网回水母管(3)、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热网水汇合支管(7),热网回水母管(3)连接凝汽器换热管束;其特征在于,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热网回水母管(3)进水侧;热网水汇合支管(7)连接热网回水母管(3)出水侧;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进水侧(8),热网水汇合支管(7)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出水侧(9)。
进一步地,凝汽器热井(1)内设置有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
进一步地,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热网水汇合支管(7)上分别设置阀门(6)。
进一步地,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由管子、管板、中间支撑隔板组成。
进一步地,管子采用多根平行换热管束结构,或采用U形管;管子的材质为不锈钢、铜管或碳钢;管子结构为光管、内螺纹管、外螺纹管或翅片管;管子外径规格Φ10-50mm;管子壁厚为0.4-3mm。
进一步地,管子两端分别安装有管板;管板材质为碳钢、复合板、不锈钢或铜板;管板厚度10-100mm,当管子采用平行换热管时,管板数量为2块,当管子采用U形管时,管板数量为1块。
进一步地,中间支撑隔板均布在两管板之间;中间支撑隔板材质为碳钢、复合板、不锈钢或铜板;厚度5-100mm。
进一步地,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两端设置连接件(5),一个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进水侧(8)与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另一个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出水侧(9)和热网水汇合支管(7)。
进一步地,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与热井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焊接,在中间支撑隔板与热井侧壁之间加装过渡板焊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分流一部分热网回水,进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热网回水与热井凝结水换热,利用热网水冷却凝水,降低凝水温度,使得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动力装置工艺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系统连接示意图;
其中,凝汽器热井(1)、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热网回水母管(3)、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件(5)、阀门(6)、热网水汇合支管(7)、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进水侧(8)、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出水侧(9)、凝汽器(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包括凝汽器热井(1)、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热网回水母管(3)、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件(5)、阀门(6)、热网水汇合支管(7)、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进水侧(8)和出水侧(9),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热网回水母管(3);热网水汇合支管(7)连接热网回水母管(3);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进水侧(8),热网水汇合支管(7)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出水侧(9)。
凝汽器热井(1)内设有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
管束由管子、管板、中间支撑隔板等组成。
管子、管板、中间支撑隔板的材质、结构要满足和符合热井水质、传热、结构、形状、强度和制造工艺的要求。
管子采用多根平行换热管束结构,或采用U形管;管子的材质为不锈钢、铜管或碳钢;管子结构为光管、内螺纹管、外螺纹管或翅片管;管子外径规格Φ10-50mm;管子壁厚为0.4-3mm。
管子两端分别安装有管板;管板材质为碳钢、复合板、不锈钢或铜板;管板厚度10-100mm,当管子采用平行换热管时,管板数量为2块,当管子采用U形管时,管板数量为1块。
中间支撑隔板均布在两管板之间;中间支撑隔板材质为碳钢、复合板、不锈钢或铜板;厚度5-100mm。
管束的尺寸和固定方式要满足和符合热井结构、形状、强度和制造工艺的要求。
连接件(5)分别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进水侧(8)与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或分别连接出水侧(9)和热网水汇合支管(7)。连接件用于连接内置换热管束和热网水管,作为凝水冷却器两端部的水室。
连接件(5)的材质、结构要满足热井和热井管束的材质、结构、形状、强度和制造工艺的要求。
连接件(5)可以跟热井管束制作成一体的,也可以跟热井制成一体的,也可以跟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和热网水汇合支管(7)制成一套的,也可以是独立部件。
利用支管来分流一部分热网回水,进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实现热网回水与热井凝结水换热,利用热网水冷却凝水,进而降低凝水温度,通过控制调节支管上阀门开度使得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动力装置工艺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供热系统。该系统一般为梯级(多级)加热系统。例如,某热电厂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为三级加热系统,其中第一级为前置乏汽加热凝汽器,第二级为增汽机加热凝汽器,第三级为热网加热器。系统中包含了两台凝汽器(标记为乏汽凝汽器A、B)。两台乏汽凝汽器的水侧依次串联运行(热网回水依次流过凝汽器A、B),温度逐步升高。汽轮机背压设定为30kpa.a,对应的饱和温度69℃。那么,前置乏汽凝汽器的凝水(也即疏水)温度为69℃。回水温度55℃,经过A凝汽器后升温12℃,温度达到67℃;增汽机的升压比选1.7,增汽机排汽压力51KPa.a,对应的饱和温度81.8℃,增汽机凝汽器的凝水(也即疏水)温度为81.8℃。热网回水经过B凝汽器后升温12.8℃,温度达到79.8℃。
该热电厂出于节能考虑,要求前置凝汽器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凝水温度不超过60℃。为此分流一部分热网回水,直接进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热网回水与热井凝结水换热,利用热网水冷却凝水,降低凝水温度,使得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动力装置工艺的要求。
管子的材质为TP316L、光管、管子规格Φ20x0.5x5000mm,管子根数300根。传热计算满足凝水降温要求。管束结构、形状、强度和制造工艺满足热井的要求。
管板材质Q235B+SS316L、厚度为30+3mm、尺寸500x500mm、数量2块;
中间支撑隔板材质Q235B、厚度为12mm、尺寸700x700mm、数量7块;
管束与热井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焊接,在中间支撑隔板与热井侧壁之间加装过渡板焊接。
连接件(5)的材质为Q235B。
连接件(5)与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和热网水汇合支管(7)出厂前就焊接成一体,现场跟管束上的管板焊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包括凝汽器热井(1)、热网回水母管(3)、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热网水汇合支管(7),热网回水母管(3)连接凝汽器换热管束;其特征在于,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热网回水母管(3)进水侧;热网水汇合支管(7)连接热网回水母管(3)出水侧;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进水侧(8),热网水汇合支管(7)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出水侧(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其特征在于,凝汽器热井(1)内设置有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其特征在于,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热网水汇合支管(7)上分别设置阀门(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其特征在于,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由管子、管板、中间支撑隔板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其特征在于,管子采用多根平行换热管束结构,或采用U形管;管子的材质为不锈钢、铜管或碳钢;管子结构为光管、内螺纹管、外螺纹管或翅片管;管子外径规格Φ10-50mm;管子壁厚为0.4-3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其特征在于,管子两端分别安装有管板;管板材质为碳钢、复合板、不锈钢或铜板;管板厚度10-100mm,当管子采用平行换热管时,管板数量为2块,当管子采用U形管时,管板数量为1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其特征在于,中间支撑隔板均布在两管板之间;中间支撑隔板材质为碳钢、复合板、不锈钢或铜板;厚度5-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其特征在于,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2)两端设置连接件(5),一个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进水侧(8)与热网回水分流支管(4),另一个连接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出水侧(9)和热网水汇合支管(7)。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其特征在于,凝汽器热井内置管束与热井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焊接,在中间支撑隔板与热井侧壁之间加装过渡板焊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05258.XU CN209341876U (zh) | 2018-08-30 | 2018-08-30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05258.XU CN209341876U (zh) | 2018-08-30 | 2018-08-30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41876U true CN209341876U (zh) | 2019-09-03 |
Family
ID=67743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405258.XU Active CN209341876U (zh) | 2018-08-30 | 2018-08-30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4187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97607A (zh) * | 2021-01-04 | 2021-05-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回收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
-
2018
- 2018-08-30 CN CN201821405258.XU patent/CN20934187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97607A (zh) * | 2021-01-04 | 2021-05-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回收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
CN112797607B (zh) * | 2021-01-04 | 2023-02-2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回收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07375C (zh) | 一种大温差集中供热系统 | |
JP5194122B2 (ja) | 熱供給用熱交換装置 | |
CN108644860A (zh) | 一种大型火电厂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 |
CN108087944B (zh) | 一种基于水水喷射器的凝结水再循环供热系统 | |
CN207094731U (zh) | 一种冷端余热梯级利用供热系统 | |
CN107687663A (zh) | 一种多类型热泵组合式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和供热方法 | |
CN108035779A (zh) | 一种水冷汽轮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 |
CN207849525U (zh)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
CN209341876U (zh)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 | |
CN108443939A (zh) | 一种适用于水冷汽轮机组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 |
CN107166480A (zh) | 核电厂供热站换热系统 | |
CN107270373A (zh) | 一种分级抽汽梯级利用供热系统 | |
CN207797180U (zh) | 一种多类型热泵组合式乏汽回收供热系统 | |
CN106338208A (zh) | 一种热网疏水回收系统及方法 | |
CN207112961U (zh) | 一种凝结水余热与废水余热耦合的供热系统 | |
CN207907205U (zh) | 一种大型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 | |
CN207064022U (zh) | 一种变背压热电连产机组系统 | |
CN213208007U (zh) | 一种利用蒸汽凝结水换热的采暖设备 | |
CN209726850U (zh) | 一种乏汽回收凝水系统双波s形管 | |
CN205535722U (zh) | 一种用于抽汽供热系统的能量梯级利用装置 | |
CN104764069B (zh) | 复合型热泵机组和集中供热系统 | |
CN104848331B (zh) | 供热系统 | |
CN210069822U (zh) | 一种高压高温凝结水闪蒸回收系统 | |
CN207847715U (zh) | 一种水冷汽轮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 |
CN209726849U (zh)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01712 room 818, building C04, venture headquarters base, North Fuyuan Road, Wuqing Development Zone,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United rising (Tianji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3-13, building 4, Jingbin Ruicheng, Jingbin Industrial Park,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COL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