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49525U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849525U CN207849525U CN201721725296.9U CN201721725296U CN207849525U CN 207849525 U CN207849525 U CN 207849525U CN 201721725296 U CN201721725296 U CN 201721725296U CN 207849525 U CN207849525 U CN 2078495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am
- heat
- water
- condenser
- steam turb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包括汽轮机、凝汽器或空冷岛、乏汽引出系统、乏汽回收利用系统、全水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联合供热系统有两个水循环组成:一个是换热水循环系统,另一个是外网热网水循环系统,两者相互连接进行换热;利用全水热泵系统,大大提高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的乏汽利用量,提高冷端节能量;热电厂机组不再需要抬高背压运行;热网外网供回水与换热供回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循环,大大减缓相互耦合及互相制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节能减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增汽机乏汽余热回收系统,在热电厂首站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同时,全水吸收式热泵,在供热系统外部热网侧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首先,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增汽机,抽吸汽轮机排汽(乏汽),使得乏汽适当升压升温,然后送入热网凝汽器,加热换热回水。乏汽的热量得以回收传递进换热回水,同时,换热回水温度也会适当提高。整个换热回水加热系统是“梯级加热”,换热回水温度逐步提升。热网凝汽器作为整个换热回水加热系统的前置加热器,最末一级加热器是热网首站的尖峰加热器。通过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汽轮机冷端乏汽热量(汽化潜热)得以回收利用,极大地减少动力装置的冷端损失,改善和提高“动力装置朗肯循环”的热利用率和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其次,全水吸收式热泵的基本原理是:三路传热介质全都是水。第一路,热泵动力源介质,采用电厂热水(或工业企业热水或废热水),特别是热网首站供出水(其温度可控在约125℃)作为动力源,那么,热泵本体不需要消耗蒸汽作为其动力源。热电厂中排蒸汽不足或者中排蒸汽参数较低的热电厂也就可以使用热泵。热泵的使用范围就可以扩大。第二路,热泵的放热降温介质,采用电厂热水(或工业企业热水或废热水),特别是将热网首站供出水(利用板式换热器)适当降温后再作为热泵的放热降温介质,那么,热电厂机组(特别是水冷机组)不再需要抬高背压(提高凝汽器循环水温度)运行,甚至不再需要凝汽器循环水或者汽轮机乏汽作为放热降温介质。第三路,热泵的吸热升温介质,采用热网外网回水。热网外网供回水循环与热网首站供回水循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水循环。
全水吸收式热泵,其动力源热水和放热降温热水,都是取自热网首站的高温供出水。热网首站供回水循环只是建立在热网首站与热泵之间的循环,如此,热网首站供水侧不再需要长距离输送到城市侧的换热站。全水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水,采用热网外网回水。热网外网供回水循环是建立在全水热泵系统与城市侧的换热站之间的循环。
采用增汽机回收利用汽轮机乏汽供热时,首站回水温度越低,汽轮机乏汽回收利用量越大。利用全水热泵,可为热网首站提供大温差回水,可以大大提高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的乏汽利用量,提高冷端节能量。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吸收式热泵,各自都有显著优点。如果能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营造运行条件,那么,动力装置乏汽回收及冷端节能效益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包括汽轮机、凝汽器或空冷岛、乏汽引出系统、乏汽回收利用系统、全水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联合供热系统有两个水循环组成:一个是换热水循环系统,另一个是外网热网水循环系统,两者相互连接进行换热;换热水循环系统与乏汽回收系统相互连接,包括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换热水循环管路,换热水循环管路依次接入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利用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加热换热水介质;外网热网水循环系统包括全水热泵系统、供热热网水循环管路;换热水循环系统的换热水循环管路接入热泵放热侧,供热热网水循环管路接入热泵吸热侧,加热供热网回水。
进一步地,换热水循环系统还包括热网加热器;换热循环水管路依次经过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热网加热器,热网加热器出水管路连接热泵放热侧进水管。
进一步地,另一路热网加热器出水管连接热泵动力源进水管道,作为热泵的动力源介质。
进一步地,热泵动力源出水管道汇入热泵放热侧进水管。
进一步地,外网热网水循环系统还包括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放热侧接入热网加热器出水管路。
进一步地,供热热网水回水管路一路接入热泵吸热侧;另一路接入板式换热器吸热侧。
进一步地,热泵吸热侧出水管和换热器吸热侧出水管汇合后连接供热外网出水管。
进一步地,乏汽回收利用系统设置增汽机,汽轮机排汽连接管路至增汽机的动力蒸汽入口,乏汽引出连接管路至增汽机的抽吸汽口,增汽机的排汽连接管路至增汽机凝汽器汽侧。
进一步地,具有两台不同汽轮机,有不同运行背压,分别为高背压汽轮机、低背压汽轮机;分别引出乏汽通过管道输送到乏汽联箱;换热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乏汽联箱分两路管路连接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乏汽联箱上设有阀门,形成两段结构;分别为高压段和低压段,高压段连接高背压汽轮机凝汽器,低压段连接低背压汽轮机凝汽器;阀门受控制开启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增汽机回收利用汽轮机乏汽供热时,首站回水温度越低,汽轮机乏汽回收利用量越大。利用全水热泵系统,为热网首站“营造大温差回水”,可以大大提高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的乏汽利用量,提高冷端节能量。
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吸收式热泵,各自都有显著有点,而且都很成熟。如果能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营造运行条件,那么,动力装置乏汽回收及冷端节能效益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2、热泵的放热降温介质,是将热网首站供出水(利用板式换热器)适当降温后再作为热泵的放热降温介质,那么,热电厂机组(特别是水冷机组)不再需要抬高背压(以便提高凝汽器循环水温度)运行,甚至不再需要凝汽器循环水或者汽轮机乏汽作为放热降温介质。
3、热泵的吸热升温介质为热网外网回水,“热网外网供回水”与“热网首站供回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循环。首站只向热泵供水。首站回水温度与增汽机乏汽回收利用系统、热泵与首站之间的“耦合及互相制约”就可以大大减缓。
附图说明
图1是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示意图;
其中,1高背压汽轮机中排汽,2低背压汽轮机中排汽,3高背压汽轮机低压缸,4低背压汽轮机低压缸,5高背压汽轮机凝汽器,6低背压汽轮机凝汽器,7增汽机,8热网循环出水管,9热网循环回水管,10热网加热器,11增汽机凝汽器,12第二乏汽凝汽器,13第一乏汽凝汽器,14乏汽联箱,15乏汽联箱控制阀门,16热泵放热降温侧,17热泵吸热升温侧,18板式换热器放热侧,19板式换热器吸热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受电厂机组容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受电厂机组参与乏汽回收供热台数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受电厂机组蒸汽参数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受电厂机组乏汽冷却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受电厂供热热力系统的限制。
实施例一:空冷机组
一、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
某电厂装机为2台600MW级间接空冷机组。两台汽轮机的乏汽同时被采用增汽机回收利用。
其火电厂乏汽回收系统,包括两汽轮机和对应两凝汽器,乏汽引出系统、乏汽回收利用系统;
两汽轮机具有不同运行背压,分别为高背压汽轮机、低背压汽轮机。比如,两台600MW级汽轮机组,两台600MW级间接空冷机组同时运行。冬季运行时,其中一台汽轮机背压为10.5KPa运行,另一台汽轮机背压为20KPa运行。(10.5KPa和20KPa,仅仅是为了叙述方便而举的例子。其他参数的配置方式也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两台机组的乏汽都被回收利用。
利用乏汽引出系统,分别从1#600MW级汽轮机凝汽器和2#600MW汽轮机凝汽器上开孔,将两台间接空冷的乏汽引出来,通过管道输送到乏汽联箱(母管)。乏汽引出系统包括乏汽引出特制件、乏汽引出管路和乏汽联箱(母管);乏汽引出特制件固定安装于凝汽器喉部侧面上,乏汽引出特制件所包围的喉部侧板上设置乏汽引出孔,开孔的凝汽器喉部侧面内侧设置加强结构,乏汽引出孔内侧设置乏汽导流板;乏汽引出特制件通过乏汽引出管路连接乏汽联箱;乏汽引出管设有控制阀门。乏汽引出系统是将(直接空冷、间接空冷、水冷)汽轮机排汽从凝汽器或排汽管道引出来,控制乏汽排往空冷岛或凝汽器的量。
乏汽联箱上设有阀门,形成两段结构。一段与10.5KPa乏汽相连,另一端与20KPa乏汽相连。分别为低压段和高压段,高压段通过乏汽引出管连接高背压汽轮机凝汽器,低压段通过乏汽引出管连接低背压汽轮机凝汽器。乏汽联箱上阀门受控制开启,实现一段整体结构。乏汽联箱设置控制阀门便于系统进行多种调整运行模式。
乏汽回收利用系统设置增汽机,高背压汽轮机中压缸排汽连接管路至增汽机的工作(动力)蒸汽入口,乏汽联箱高压段连接管路至增汽机的抽吸汽口,增汽机的排汽连接管路至增汽机凝汽器汽(壳)侧;还可采用若干台增汽机并联,用于进一步进行蒸汽升温升压或者增加运行灵活性。
或者,当不采用乏汽联箱时,低背压汽轮机乏汽引出管直接连接第一乏汽凝汽器,高背压汽轮机乏汽引出管直接连接第二乏汽凝汽器;高背压汽轮机乏汽引出管还连接乏汽回收利用系统的抽吸汽口,或者低背压汽轮机乏汽引出管也连接乏汽回收利用系统的抽吸汽口;乏汽回收利用系统的排汽口连接增汽机凝汽器;联合水工系统接入供热管网。
增汽机为可调节增汽机,也可以是不可调节增汽机。
增汽机动力蒸汽,还可以是汽轮机高压缸排汽,也可以是锅炉再热器冷端(或热端)抽汽。
二、联合供热系统
整个联合供热系统有两个水循环组成。一个是首站换热水循环,另一个是外网热网水循环。首站换热水循环与外网热网水循环是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并实现相互连接换热。
1、首站换热水循环系统,
属于电厂侧,与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相互连接,涉及到的设备有:包括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热网首站加热器、换热水系统、配套管系(包括管道、阀门、管件、支吊架、膨胀节等)。
乏汽联箱低压段连接管路至第一乏汽凝汽器汽(壳)侧,乏汽联箱高压段连接管路至第二乏汽凝汽器汽(壳)侧。高背压汽轮机中压缸排汽和低背压汽轮机中压缸排汽分别连接管路至热网首站加热器。
换热水系统的换热循环水管路依次经过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热网加热器,换热循环水经过加热后供水给全水热泵系统。
各个凝汽器凝结水管路连接排汽装置的热井,也可以带独立热井。
间接空冷机组的乏汽被引到乏汽联箱后,根据加热式凝汽器系统配置情况,以及汽水参数匹配情况,需要对乏汽联箱里的乏汽进行相应的处理,以进一步利用,回收乏汽热量。
对乏汽进行多路处理回收。
A路:低参数(10.5KPa)乏汽直接进入第一乏汽凝汽器,用于加热换热回水。换热回水温度为25℃。10.5KPa的乏汽即可直接加热换热回水。加热25℃的换热回水,使其升温12℃,达到37℃。不需要对引出来的乏汽压力进行处理。
B路:20KPa的乏汽可以作为热源,继续加热第一乏汽凝汽器出来的37℃的水。所以,20KPa的乏汽直接进入第二乏汽凝汽器,加热37℃的换热水,使其升温21℃,达到58℃。不需要对引出来的乏汽压力进行处理。
C路:为了进一步提高乏汽的热利用率,可以通过蒸汽增汽机(或其他方式)将乏汽压力适当升高,随之蒸汽温度即被提高,再去加热换热回水。利用高背压汽轮机中压缸排汽作为增汽机动力蒸汽,抽吸乏汽联箱高压段20KPa排汽(乏汽),增汽机排汽45KPa进入增汽机凝汽器,作为换热回水第三级加热器,继续加热换热回水,使其升温20℃,达到78℃。
至此,乏汽联箱里的乏汽,分别以10.5KPa、20KPa、增汽机升压到45KPa三种参数进入不同凝汽器加热换热回水,换热回水由25℃升温到了78℃。
78℃的换热水进入位于首站的热网首站加热器,进行第四级加热。经过四级加热后,换热水达到120℃,送向外网热网水循环系统。
本系统工作运行如下:
将两台(1#和2#)汽轮机乏汽从排汽管道或凝汽器喉部引出。
1#汽轮机乏汽进入第一乏汽凝汽器,作为第一级加热器,加热换热回水,使其升温一定温度。2#汽轮机乏汽进入乏第二乏汽凝汽器,作为第二级加热器,继续加热换热回水,使其再次升温一定温度。
利用2#汽轮机中压缸排汽作为增汽机动力蒸汽,抽吸引出来的2#汽轮机低压缸排汽(乏汽),增汽机排汽进入增汽机凝汽器,作为换热回水第三级加热器,继续加热换热回水,使其再次升温一定温度。
采暖季运行时,位于首站的热网首站加热器属于第四级加热器。经过四级加热后,换热水达到了所需温度,送向外网热网水循环系统。
多级加热式凝汽器系统运行如下:
三台凝汽器的水系统,相互顺序串联,可以串联运行,即热网换热回水依次流过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水系统水温逐步升高。
三台凝汽器的水系统,分别具有旁路管路,也可以旁路运行,即换热回水流过第一乏汽凝汽器后,从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旁路,直接流入热网首站加热器,或者热网换热回水不流过第一乏汽凝汽器,直接进入第二乏汽凝汽器,从增汽机凝汽器旁路,然后流入热网首站加热器,或者换热回水不流过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直接进入增汽机凝汽器后,流入热网首站加热器。
如果10.5KPa背压运行的汽轮机检修,乏汽联箱里不再有10.5KPa背压的乏汽。那么,第一乏汽凝汽器就被解列。换热回水可以流过第一乏汽凝汽器,但不被升温。换热回水也可以旁路掉第一乏汽凝汽器。换热回水在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里被加热升温,所升温度值将会有所变化。这是一种变工况运行,温度缺口由热网首站加热器补上,汽轮机抽汽量会适当增加。
如果20KPa背压运行的汽轮机检修,乏汽联箱里不再有20KPa背压的乏汽。有两种系统配置和运行模式。
第一运行模式,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被解列,换热回水从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流过或旁路掉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换热回水加热系统由四级变为二级,即:第一乏汽凝汽器、热网首站加热器,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解列导致的温度欠缺由热网首站加热器补偿,汽轮机抽汽量适当增加。
第二运行模式,第二乏汽凝汽器被解列,换热回水从第二乏汽凝汽器流过或旁路掉第二乏汽凝汽器,换热回水加热系统由四级变为三级,即:第一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热网首站加热器,第二乏汽凝汽器解列导致的温度欠缺由热网首站加热器补偿,汽轮机抽汽量适当增加;此时,增汽机的动力蒸汽和抽吸乏汽都来自运行的低背压汽轮机汽轮机,低背压汽轮机的调整为高背压运行。
如果两台汽轮机都检修,供热相应停止。
2、外网热网水循环,
属于外部热网侧,涉及到的设备有:全水热泵、板式换热器,管道阀门管系等。全水热泵和板式换热器建在外部热网侧。
全水热泵系统被用作热网外网关键设备。
热网首站加热器高温(约125℃)供水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热网首站高温供水作为热泵的动力源介质,连接热泵动力源进水管道;另一路热网首站高温供水作为板式换热器放热侧介质,连接板式换热器放热侧,用以加热板式换热器吸热侧中的外网低温发(约60℃)回水。这两路热网首站高温供水的流量比,以满足热泵系统有效运行为前提。
热泵动力源出水管道汇合换热器放热侧出水管连接至热泵放热降温侧进水管道,热泵放热降温侧出水管道连接至首站换热水循环系统的第一乏汽凝汽器;降温(约65℃)后的热泵动力源出水与在板式换热器里降温(约63℃)后的换热水汇合(约63.8℃),进入热泵放热降温侧,在热泵里继续放热降温,之后,流出热泵放热降温侧,向首站换热水循环系统输送低温(约25℃)回水。
从全水热泵放热降温侧出来的大温差回水(温度由约125℃降至约25℃),依次流过首站换热水循环系统的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再经过热网首站加热器将其加热到约125℃,然后分两路,向全水热泵供热泵动力源和板式换热器输送热水,构成循环,不断往复。
供热外网回水(大约60℃)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外网回水与热泵的吸热升温侧进水管道相连接,外网回水在热泵里被加热升温至大约110℃;另一路外网回水与板式换热器吸热侧进水管道相连接,外网回水在板式换热器里被加热升温(至大约122℃);之后,热泵的吸热升温侧出水管(温度约110℃)与板式换热器吸热侧出水管(温度约122℃)汇合后连接供热外网出水,向供热外网供一定温度(大约113℃)的热水。
整个联合供热系统供热系统有两个水循环组成。首站换热水循环只在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之间循环,路线比较短。
首站的换热回水温度控制在25℃,而且,此温度基本不随大气温度。这样,进入的换热回水温度有如下特点:相比其他系统,如果是供热初末期,实际运行时回水温度比较高(比如40℃、45℃),大于25℃;如果是供热深寒期,实际运行时回水温度更高(比如55℃、60℃)。而本系统,首站的换热回水温度控制在25℃附近,实现了1、温度比较低;2、温度基本不随大气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首站的换热回水流进第一乏汽凝汽器换热。假定第一乏汽凝汽器换热端差为2.8℃,凝汽器温升取15℃。那么,进入凝汽器的乏汽温度=25+15+2.8=42.8℃,对应的乏汽饱和压力为8.5KPa.a。这个压力就是汽轮机运行背压。
如果采用其他供热系统,首站的换热回水温度取50℃。首站的换热回水流进第一乏汽凝汽器换热。假定第一乏汽凝汽器换热端差为2.8℃,凝汽器温升取15℃。那么,进入凝汽器的乏汽温度=50+15+2.8=67.8℃,对应的乏汽饱和压力为28.4KPa.a。这个压力就是汽轮机运行背压。
当首站的换热回水温度25℃时,汽轮机运行背压为8.5KPa.a,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就可以有效实施。乏汽利用范围宽,对机组发电量影响小,乏汽回收量大。而且,对于直接空冷、间接空冷以及水冷机组,都有很强的适用性。
随着首站的换热回水温度的提高,比如达到50℃时,汽轮机运行背压必须达到28.4KPa.a时,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就难以实施,乏汽利用范围窄,对机组发电量影响很大,乏汽回收量少。而且,对于水冷机组,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缺乏适用性。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采用增汽机回收利用汽轮机乏汽供热时,首站回水温度越低,汽轮机乏汽回收利用量越大。利用全水热泵系统,为热网首站能提供大温差回水,可以大大提高乏汽利用量,提高冷端节能量,节能效益也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如果在整个供热系统只形成一个热网水循环。换热回水(设计温度约55℃),依次流过全水热泵、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的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和全水热泵,再经过热网首站,通过尖峰加热器将其加热到约125℃,然后分两路,向全水热泵供热泵动力源和市政外网输送热水,构成循环,不断往复。
换热回水第一次进入热泵,是作为放热降温介质;热网水第二次进入热泵,是作为吸热升温介质。这个供热系统,回水温度受气温影响很大。假定设计回水温度55℃,对应的首站供水温度120℃。这种工况对应的是在深冷期。此时,该系统能正常运行。如果是供热初末期,气温较高,实际运行时回水温度小于55℃(比如40℃),对应的首站供水温度70-80℃。全水热泵动力不足,热泵效率太低,整个供热系统无法实现运行。
联合供热系统供热系统有两个水循环组成,即可利用全水热泵技术,为热网首站能提供大温差回水,可以大大提高乏汽利用量,提高冷端节能量,节能效益也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还保证回水温度受环境影响小,供热系统能在整个供热期内可靠运行。
实施例二:水冷机组
某电厂装机为2台300MW水冷机组。两台汽轮机的乏汽同时被采用增汽机回收利用。与实施例一的空冷机组相似,全水吸收式热泵被用作热网外网关键设备。整个联合供热系统有两个水循环组成。一个是首站换热水循环,另一个是外网热网水循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包括汽轮机、凝汽器或空冷岛、乏汽引出系统、乏汽回收利用系统、全水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联合供热系统有两个水循环组成:一个是换热水循环系统,另一个是外网热网水循环系统,两者相互连接进行换热;换热水循环系统与乏汽回收系统相互连接,包括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换热水循环管路,换热水循环管路依次接入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利用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加热换热水介质;外网热网水循环系统包括全水热泵系统、供热热网水循环管路;换热水循环系统的换热水循环管路接入热泵放热侧,供热热网水循环管路接入热泵吸热侧,加热供热网回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换热水循环系统还包括热网加热器;换热循环水管路依次经过乏汽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热网加热器,热网加热器出水管路连接热泵放热侧进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另一路热网加热器出水管连接热泵动力源进水管道,作为热泵的动力源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泵动力源出水管道汇入热泵放热侧进水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外网热网水循环系统还包括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放热侧接入热网加热器出水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供热热网水回水管路一路接入热泵吸热侧;另一路接入板式换热器吸热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泵吸热侧出水管和换热器吸热侧出水管汇合后连接供热外网出水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乏汽回收利用系统设置增汽机,汽轮机排汽连接管路至增汽机的动力蒸汽入口,乏汽引出连接管路至增汽机的抽吸汽口,增汽机的排汽连接管路至增汽机凝汽器汽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汽机乏汽回收系统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两台不同汽轮机,有不同运行背压,分别为高背压汽轮机、低背压汽轮机;分别引出乏汽通过管道输送到乏汽联箱;换热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乏汽联箱分两路管路连接第一乏汽凝汽器、第二乏汽凝汽器;乏汽联箱上设有阀门,形成两段结构;分别为高压段和低压段,高压段连接高背压汽轮机凝汽器,低压段连接低背压汽轮机凝汽器;阀门受控制开启调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25296.9U CN207849525U (zh) | 2017-12-13 | 2017-12-13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25296.9U CN207849525U (zh) | 2017-12-13 | 2017-12-13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849525U true CN207849525U (zh) | 2018-09-11 |
Family
ID=63424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725296.9U Active CN207849525U (zh) | 2017-12-13 | 2017-12-13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84952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1709A (zh) * | 2017-12-13 | 2018-06-08 | 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CN109556161A (zh) * | 2018-10-07 | 2019-04-02 | 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机互联乏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CN114001397A (zh) * | 2021-11-04 | 2022-02-01 |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实现低品位余热深度回收的梯级提温供热系统 |
CN115095898A (zh) * | 2022-06-01 | 2022-09-23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 | 一种基于乏汽凝汽器的供热系统经济运行分析方法 |
-
2017
- 2017-12-13 CN CN201721725296.9U patent/CN20784952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1709A (zh) * | 2017-12-13 | 2018-06-08 | 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CN108131709B (zh) * | 2017-12-13 | 2024-11-05 | 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CN109556161A (zh) * | 2018-10-07 | 2019-04-02 | 联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机互联乏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CN114001397A (zh) * | 2021-11-04 | 2022-02-01 |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实现低品位余热深度回收的梯级提温供热系统 |
CN115095898A (zh) * | 2022-06-01 | 2022-09-23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 | 一种基于乏汽凝汽器的供热系统经济运行分析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18093B (zh) | 一种火电厂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和运行方法 | |
CN108644860A (zh) | 一种大型火电厂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 |
CN207849525U (zh)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
CN109579108A (zh) | 一种用于空冷机组的高背压耦合大温差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 |
CN110469835A (zh) | 基于吸收式热泵和蓄热设备的热电解耦系统及运行方法 | |
CN107687663A (zh) | 一种多类型热泵组合式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和供热方法 | |
CN108301883A (zh) | 一种热电厂热电解耦系统 | |
CN207004589U (zh) | 一种火电厂乏汽回收供热系统 | |
CN108087944B (zh) | 一种基于水水喷射器的凝结水再循环供热系统 | |
CN108167915B (zh) | 一种与调峰锅炉结合的大温差供热系统及方法 | |
CN108005741A (zh) | 一种提高凝抽背供热安全的热电联产系统及调节方法 | |
CN107905897A (zh) | 燃气轮机循环烟气余热回收与进气冷却联合系统及方法 | |
CN102777961A (zh) | 直接空冷机组高效供暖系统 | |
CN208124429U (zh) | 一种供热机组抽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
CN109489101A (zh) |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及其集中供热方法 | |
CN102589035B (zh) | 一种节能的热泵与热电联产耦合供热系统及耦合供热方法 | |
CN108035779A (zh) | 一种水冷汽轮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 |
CN110332026A (zh) | 一种耦合凝抽背供热的抽汽发电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 |
CN108131709A (zh) |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
CN201916008U (zh) | 大流量、低参数、高背压膨胀动力节能系统 | |
CN208332225U (zh) | 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余热进行供能的系统 | |
CN207813676U (zh) | 一种提高凝抽背供热安全的热电联产系统 | |
CN109798573A (zh) | 一种基于增汽机的多机组梯级供热系统 | |
CN207797180U (zh) | 一种多类型热泵组合式乏汽回收供热系统 | |
CN209084870U (zh) | 一种中深层地热能吸收压缩式一体化集中供热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