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26849U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26849U CN209726849U CN201821405373.7U CN201821405373U CN209726849U CN 209726849 U CN209726849 U CN 209726849U CN 201821405373 U CN201821405373 U CN 201821405373U CN 209726849 U CN209726849 U CN 2097268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ydrophobic
- condenser
- shaped pipe
- turbine condenser
- hot w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包括大汽轮机凝汽器(1)、前置凝汽器(2)、增汽机凝汽器(3);第一疏水S形管(7)的一端与前置凝汽器热井(5)连接,第二疏水S形管(8)的一端与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连接;第一疏水S形管(7)和第二疏水S形管(8)的另一端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连接;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里的凝水流入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前置凝汽器(2)和增汽机凝汽器(3)不再单独设置凝水泵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厂节能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
背景技术
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供热,由于其节能效果显著,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供热系统中,一般为梯级(多级)加热系统。例如,热网回水加热系统采用三级加热系统,其中第一级为前置乏汽加热凝汽器,第二级为增汽机加热凝汽器,第三级为热网加热器。热网回水加热系统中增设两台凝汽器。
如果每一台凝汽器单独设置疏水系统,根据设计惯例,凝水泵系统一般为一用一备,需要新增四台凝水泵系统。凝水泵系统还有电机及其配电、控制系统。系统复杂,布置困难,运行繁琐,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都将增大。
根据惯例,冬季供热工况时,大汽轮机凝水泵系统有较大余量,经过核算后,如果大汽轮机凝水泵系统的容量能满足同时抽吸三台(大汽轮机凝汽器、前置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凝汽器凝水,可以先把新增两台凝汽器的凝水,输送到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里,然后利用大汽轮机凝汽器凝水泵系统,将三台(大汽轮机凝汽器、前置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凝汽器的凝水送往回热系统。不需要新增凝水泵系统,系统简单,方便布置,运行简单,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都将减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以满足电厂工作实际中,特别是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供热节能改造过程中,对凝水系统提出的新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包括大汽轮机凝汽器(1)、前置凝汽器(2)、增汽机凝汽器(3);其特征在于,大汽轮机凝汽器(1)具有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前置凝汽器(2)具有前置凝汽器热井(5)、增汽机凝汽器(3)具有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第一疏水S形管(7)的一端与前置凝汽器热井(5)连接,第二疏水S形管(8)的一端与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连接;第一疏水S形管(7)和第二疏水S形管(8)的另一端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疏水S形管(7)和第二疏水S形管(8)的入口安装高度高于出口安装高度。
进一步地,第一疏水S形管(7)为双波疏水S形管;其具有两个倒U形弯,两个倒U形弯安装高度不同,入口侧倒U形弯安装高度高于出口侧倒U形弯安装高度;倒U形弯最高点低于前置凝汽器热井正常液位。
进一步地,第二疏水S形管(8)为单波疏水S形管;其具有一个倒U形弯;倒U形弯最高点低于增汽机凝汽器热井正常液位。
进一步地,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的正常液位高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的正常液位。
进一步地,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的液位高差通过抬高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的基础或支座高度来实现。
进一步地,第一疏水S形管(7)、第二疏水S形管(8)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前置凝汽器热井(5)、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的连接方式为水平插入式焊接。
进一步地,第一疏水S形管(7)、第二疏水S形管(8)采用碳钢管或其他金属管制成,或者采用碳钢板或其他金属板制成。
进一步地,第一疏水S形管(7)、第二疏水S形管(8)的管道上配置安装逆止阀(9)、真空隔离阀(10)。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把新增两台凝汽器的凝水,输送到大汽轮机热井里,然后利用大汽轮机凝汽器凝水泵系统,将三台(大汽轮机凝汽器、前置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凝汽器的凝水送往回热系统。不需要新增凝水泵系统。系统简单,方便布置,运行简单,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都将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示意图;
图2是双波疏水S形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单波疏水S形管结构示意图;
其中大汽轮机凝汽器(1)、前置凝汽器(2)、增汽机凝汽器(3)、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前置凝汽器热井(5)、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双波疏水S形管(7)、单波疏水S形管(8)、逆止阀(9)、真空隔离阀(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供热,由于其节能效果显著,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某热电厂,装机为2台300MW直接空冷机组。利用增汽机回收热电厂乏汽余热供热。乏汽供热系统为三级加热系统,其中第一级为前置乏汽加热凝汽器,第二级为增汽机加热凝汽器,第三级为热网加热器。系统中增设了两台凝汽器。
冬季供热工况时,大机凝水泵系统有较大余量,经过核算后,大汽轮机凝水泵系统的容量可以满足同时抽吸三台(大汽轮机凝汽器、前置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凝汽器凝水,先把新增两台凝汽器的凝水,输送到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里,然后利用大汽轮机凝汽器凝水泵系统,将三台(大汽轮机凝汽器、前置凝汽器、增汽机凝汽器)凝汽器的凝水送往回热系统。
前置凝汽器换热面积6000㎡,前置凝汽器热井液位比大机凝汽器热井液位高400mm,双波疏水S形管(7)采用Φ373mm碳钢管子,形状和结构如图2所示;双波疏水S形管(7)入口A安装高度高于出口B安装高度,入口连接前置凝汽器热井,出口连接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其具有两个倒U形弯,两个倒U形弯安装高度不同,入口侧倒U形弯安装高度高于出口侧倒U形弯安装高度。倒U形弯最高点(即入口侧倒U形弯最高点)低于前置凝汽器热井正常液位,高度差△h取20-100mm。
增汽机凝汽器换热面积4000㎡,增汽机凝汽器热井液位比大机凝汽器热井液位高400mm,单波疏水S形管(8)采用Φ373mm碳钢管子,形状和结构如图3所示;单波疏水S形管(8)入口A安装高度高于出口B安装高度,入口连接增汽机凝汽器热井,出口连接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其具有一个倒U形弯。倒U形弯最高点低于前置凝汽器热井正常液位,高度差△h取20-100mm。
前置凝汽器距离大汽轮机凝汽器大约15米;增汽机凝汽器距离大汽轮机凝汽器大约20米。疏水S形管道上加装相应的支吊架、膨胀节、阀门或其它连接件,可配置安装逆止阀(9)、真空隔离阀(10)。
双波疏水S形管(7)、单波疏水S形管(8)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前置凝汽器热井(5)、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的连接方式为水平插入式焊接。插入深度50-100mm。
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的正常液位高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的正常液位,存在液位差h为400mm。
由于存在液位差h和安装高差△h,可以确保凝水正常单向流动。而且不影响多台凝汽器之间的压力平衡。
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的液位高差可以通过抬高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的基础或支座高度来实现。
在采暖季,三台凝汽器都投运时,真空隔离阀开启,三台凝汽器联合运行;非采暖季,前置凝汽器和增汽机凝汽器停运时,真空隔离阀关断,大机凝汽器单独运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包括大汽轮机凝汽器(1)、前置凝汽器(2)、增汽机凝汽器(3);其特征在于,大汽轮机凝汽器(1)具有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前置凝汽器(2)具有前置凝汽器热井(5)、增汽机凝汽器(3)具有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第一疏水S形管(7)的一端与前置凝汽器热井(5)连接,第二疏水S形管(8)的一端与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连接;第一疏水S形管(7)和第二疏水S形管(8)的另一端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疏水S形管(7)和第二疏水S形管(8)的入口安装高度高于出口安装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疏水S形管(7)为双波疏水S形管;其具有两个倒U形弯,两个倒U形弯安装高度不同,入口侧倒U形弯安装高度高于出口侧倒U形弯安装高度;倒U形弯最高点低于前置凝汽器热井正常液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疏水S形管(8)为单波疏水S形管;其具有一个倒U形弯;倒U形弯最高点低于增汽机凝汽器热井正常液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的正常液位高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的正常液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的液位高差通过抬高前置凝汽器热井(5)和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的基础或支座高度来实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疏水S形管(7)、第二疏水S形管(8)与大汽轮机凝汽器热井(4)、前置凝汽器热井(5)、增汽机凝汽器热井(6)的连接方式为水平插入式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疏水S形管(7)、第二疏水S形管(8)采用碳钢管制成,或者采用碳钢板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疏水S形管(7)、第二疏水S形管(8)的管道上配置安装逆止阀(9)、真空隔离阀(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05373.7U CN209726849U (zh) | 2018-08-30 | 2018-08-30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05373.7U CN209726849U (zh) | 2018-08-30 | 2018-08-30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26849U true CN209726849U (zh) | 2019-12-03 |
Family
ID=68659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405373.7U Active CN209726849U (zh) | 2018-08-30 | 2018-08-30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2684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18403A (zh) * | 2021-06-21 | 2021-09-21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一种船舶多机共用双真空虹吸自流冷凝器 |
-
2018
- 2018-08-30 CN CN201821405373.7U patent/CN20972684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18403A (zh) * | 2021-06-21 | 2021-09-21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一种船舶多机共用双真空虹吸自流冷凝器 |
CN113418403B (zh) * | 2021-06-21 | 2023-11-24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一种船舶多机共用双真空虹吸自流冷凝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768090U (zh)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系统 | |
CN107687663A (zh) | 一种多类型热泵组合式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和供热方法 | |
CN108035779A (zh) | 一种水冷汽轮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 |
CN203797762U (zh) | 双背压循环水供热系统 | |
CN102839999B (zh) | 小汽轮机排汽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及方法 | |
CN205878326U (zh) | 热力发电厂高背压供热热网回水温度控制系统 | |
CN209726849U (zh)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水系统 | |
CN104807245A (zh) | 一种低温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方法 | |
CN204612228U (zh) | 一种低温余热利用系统 | |
CN103953961A (zh) | 空冷机组高背压与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 |
CN105840256A (zh) | 电厂乏汽热利用系统 | |
CN209726850U (zh) | 一种乏汽回收凝水系统双波s形管 | |
CN206054017U (zh) | 一种直接空冷机组排汽余热回收装置 | |
CN103836610B (zh) | 一种提高供热机组经济性的热网疏水加热系统 | |
CN106594703A (zh) | 热电厂热网疏水与主凝结水换热的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 |
CN203385306U (zh) | 空冷机组高背压节能系统 | |
CN209341863U (zh) | 一种乏汽回收凝水系统单波s形管 | |
CN207847715U (zh) | 一种水冷汽轮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 |
CN212179611U (zh) | 一种乏汽余热再利用及其冷凝水回收装置 | |
CN207797180U (zh) | 一种多类型热泵组合式乏汽回收供热系统 | |
CN202532433U (zh) | 一种锅炉定排余热回收系统 | |
CN202182458U (zh) | 一种超临界直接空冷供热机组热网疏水系统 | |
CN211399942U (zh) | 一种热电厂汽轮机余热最大化利用系统 | |
CN209341866U (zh) |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利用凝汽器抽真空系统 | |
CN209459460U (zh) | 一种锅炉排污余热回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Room 818, building C04, venture headquarters base, North Fuyuan Road, Wuqing Development Zone,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United rising (Tianji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3-13, Building 4, Ruicheng, Jingbin Industrial Park,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COL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