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41464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41464U
CN209341464U CN201821711417.9U CN201821711417U CN209341464U CN 209341464 U CN209341464 U CN 209341464U CN 201821711417 U CN201821711417 U CN 201821711417U CN 209341464 U CN209341464 U CN 209341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ver
main part
air inlet
diversion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114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补祷宁
丁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1141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41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41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41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无需额外设置电气组件用的散热风扇和散热孔就能对电气组件进行散热,能够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主体部和盖部,所述盖部至少部分覆盖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其中,所述主体部在内部设置有风扇组件,并且在面向所述盖部的表面设置有吸风口,在设置有吸风口的表面以外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盖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至少三面形成有进风口,且所述盖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有连通进风口与吸风口的通风空间,所述盖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吸风口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电气组件。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办公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人们不仅对诸如制冷或制热空调之类的调节环境温度的家电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对诸如调湿器或干燥机之类的调节环境湿度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在现有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通常在设置有驱动组件和加热组件等功能组件的主体内部一并安装有电气组件。该电气组件一般布置有集成电路和控制器,以对上述功能组件的动作进行控制。由于集成电路和控制器的发热量较大,因此,通常需要为电气组件安装专用的散热风扇,以对该电气组件进行散热。这样一来,不仅需要额外设置散热风扇,还需要在空气处理装置的外壳上特地开设电气组件散热用的散热孔。此外,由于通常将显示屏等电气组件设置在使用者容易目视到的位置,因此无法将显示屏与其他电气组件集成安装在一处。这样一来,还需要进一步设置显示屏专用的散热风扇,从而大大增加了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
因此,需要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无需额外设置电气组件专用的散热风扇和装置外壳散热孔就能对电气组件进行散热,能够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主体部和盖部,所述盖部至少部分覆盖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其中,所述主体部在内部设置有风扇组件,并且在面向所述盖部的表面设置有吸风口,在设置有吸风口的表面以外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盖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至少三面形成有进风口,且所述盖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有连通进风口与吸风口的通风空间,所述盖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吸风口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电气组件。
根据上述结构,盖部与主体部之间存在通风空间,且将电气组件设置于盖部与主体部的吸风口对应的位置处。由此,通过主体部中的风扇组件工作,在通风空间与吸风口之间形成气流,无需额外设置电气组件专用的散热风扇和装置外壳散热孔就能对电气组件进行散热,能够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此外,电气组件并未阻挡通风空间与吸风口之间形成的气流的路径,因此对吸风效果的影响极小。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的面向所述盖部的表面朝向远离所述盖部的方向凹陷,以形成所述通风空间。
由此,通过简单的凹陷结构就能形成通风空间,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
优选的是,在所述盖部和所述主体部彼此相向的表面设置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用于引导气流流进所述通风空间。
由此,通过设置导流部,不仅能够将气流顺畅地引导至通风空间,还能够利用导流部遮挡内部结构,有助于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美观性。
优选的是,所述导流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导流部和设置于所述盖部的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平滑弧面或斜面的气流通道。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平滑弧面或斜面的气流通道。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气流更顺畅地引导至通风空间,同时也能够双向遮挡内部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美观性。
优选的是,若将所述间隔设为H,则H≥10mm。
由此,通过将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之间的间隔设为上述值,能够起到充分的导流效果。
优选的是,若将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部之间的最大距离设为M,将所述第二导流部中最远离所述盖部的部位与所述盖部之间的距离设为D,则M-D≥H。
由此,通过将主体部与盖部之间的最大距离、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二导流部中最远离盖部的部位与盖部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尺寸设为上述大小关系,能够起到充分的导流效果。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之间的间隔为定值,或者,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之间的间隔沿进风方向逐渐变大。
由此,在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之间的间隔为定值的情况下,便于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的成型加工;在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之间的间隔沿进风方向逐渐变大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发挥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的导流效果。
优选的是,所述电气组件在与所述吸风口相向的一侧设置有散热孔。
由此,能够提高电气组件的散热效果。
优选的是,所述电气组件在与所述吸风口相向的一侧具有双层的表面,双层的所述表面均设置有散热孔,各层所述表面上的散热孔彼此错位。
根据上述结构,电气组件在与吸风口相向的一侧的各层表面上的散热孔彼此错位。由此,能够防止由人手触碰等产生的静电对电气组件内部的电子部件造成干扰。
优选的是,在所述通风空间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或湿度传感器。
由此,能够通过传感器对进气空气(即外部气体)进行检测,有助于空气处理装置更准确地对外部空气进行处理。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还具有第二出风口,且还设置有调湿转轮和加热组件,所述风扇组件具有风扇转子、风扇组件吸风口、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所述调湿转轮的轴向与所述风扇组件的所述风扇转子的轴向一致,且所述调湿转轮具有在该调湿转轮的周向上相邻的吸湿区和排湿区,当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从所述吸风口吸入所述主体部内的气流流过所述吸湿区并进入所述风扇组件的所述风扇组件吸风口,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所述风扇组件的所述第一送风口吹出而流过所述排湿区,并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另一路从所述风扇组件的所述第二送风口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而排出,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对所述排湿区的至少一部分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在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上且与主体部的吸风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电气组件,使电气组件在气流上处于加热组件的上游侧且远离加热组件,进而避免加热组件加热工作时发热对电气组件的影响,降低了发生火灾的风险,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盖部与主体部之间存在通风空间,且将电气组件设置于盖部与主体部的吸风口对应的位置处。由此,通过主体部中的风扇组件工作,在通风空间与吸风口之间形成气流,无需额外设置电气组件专用的散热风扇和散热孔就能对电气组件进行散热,能够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
本文所描述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额外特征和优点将在下文的详细描述中陈述,并且通过下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或者从通过实践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而被本领域技术人员认识到,这些描述包括下文的详细描述、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
应了解前文的一般描述和下文的详细描述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并且意图提供理解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性质和特征的概述或框架。包括附图以提供对各种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合并于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部分。附图示出了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并且与描述一起用来解释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原理和操作。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权利要求书中清楚地描述,并且其优点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附图以示例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打开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关闭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3是示出沿与盖部长边平行的方向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对半剖切以示出其内部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关闭状态的局部示意放大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另一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关闭状态的局部示意放大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空气处理装置的风扇组件的吸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的示意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主体部
11 风扇组件
11a 风扇转子
11b 风扇组件吸风口
11c 第一送风口
11d 第二送风口
12 吸风口
13 第一出风口
14 第二出风口
1a 表面
2 盖部
22 调湿转轮
22a 吸湿区
22b 排湿区
3 翻转部
31 第一部分
32 第二部分
4 导流部
41 第一导流部
42 第二导流部
5 进风口
6 支撑部
100 空气处理装置
E 电气组件
E1 散热孔
HT 加热组件
L11 风扇转子的旋转轴线
L22 调湿转轮的旋转轴线
S 通风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实用新型将与示例性实施方式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效形式及其它实施方式。为了便于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解释和精确定义,术语“上”、“下”、“内”和“外”用于参考在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的位置来对这些特征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打开状态的示意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关闭状态的示意立体图,图3是示出沿与盖部长边平行的方向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对半剖切以示出其内部结构的示意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关闭状态的局部示意放大图,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另一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盖部的关闭状态的局部示意放大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空气处理装置的风扇组件的吸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的示意立体图。其中,在变形例中,对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主体部1和盖部2,盖部2至少部分覆盖设置于主体部1的一个表面1a,其中,主体部1在内部设置有风扇组件11,并且在面向盖部2的表面1a设置有吸风口12,在设置有吸风口12的表面1a以外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3,盖部2与主体部1之间至少三面形成有进风口5(参照图2),且盖部2与主体部1之间形成有连通进风口5与吸风口12的通风空间S(参照图3),盖部2在主体部1的吸风口12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电气组件E。
如图1和图2所示,盖部2与主体部1之间形成有左、下、右三面连通的周向“环状”进风口5,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是三面单独形成有进风口5,或者形成有其中相邻两面连通的“L形”进风口5以及另一面单独的进风口5。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盖部2例如可以通过旋转或滑动的方式相对于主体部1打开或关闭,也可以通过直接从主体部1上拿开或盖上的方式相对于主体部1打开或关闭。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通过旋转的方式相对于主体部1打开或关闭。此外,上述进风口5、通风空间S是在盖部2相对于主体部1关闭的状态下由主体部1与盖部2一起形成的。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盖部2与主体部1之间存在通风空间S,且将电气组件E设置于盖部2与主体部1的吸风口12对应的位置处。由此,通过主体部1中的风扇组件11,在通风空间S与吸风口12之间形成气流,无需额外设置电气组件E专用的散热风扇和装置外壳散热孔就能对电气组件E进行散热,能够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制造成本。此外,电气组件E并未阻挡通风空间S与吸风口12之间形成的气流的路径,因此对吸风效果的影响极小。
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6所示,主体部1还具有第二出风口14,且还设置有调湿转轮22和加热组件HT,风扇组件11具有风扇转子11a、风扇组件吸风口11b、第一送风口11c和第二送风口11d(参照图6),调湿转轮22的轴向与风扇组件11的风扇转子11a的轴向大体一致(即风扇转子11a的旋转轴线L11与调湿转轮22的旋转轴线L22大致平行),且调湿转轮22具有在该调湿转轮22的周向上相邻的吸湿区22a和排湿区22b,当风扇组件11工作时,从吸风口12吸入主体部1内的气流流过吸湿区22a并进入风扇组件11的风扇组件吸风口11b,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风扇组件11的第一送风口11c吹出而流过排湿区22b,并从第二出风口14排出,另一路从风扇组件11的第二送风口11d朝向第一出风口13吹出而排出,加热组件HT具有加热部(未图示),该加热部对排湿区22b的至少一部分加热。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在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盖部2上且与主体部1的吸风口12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电气组件E,使电气组件E在气流上处于加热组件HT的上游侧且远离加热组件HT,进而避免加热组件HT加热工作时发热对电气组件E的影响,降低了发生火灾的风险,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部1的外形大致呈长方体状,在图1中的上表面(即表面1a)设置有大致呈半圆状的吸风口12(虽未图示,但在该吸风口12的下方还设置有用于过滤外部空气的过滤网组件),在包围该上表面的四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3。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图1中的下表面设置第一出风口,或是在四个侧面中的两个以上的侧面设置第一出风口。
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图2的上方俯视观察时,盖部2的外边缘与主体部1的外边缘大致齐平(即俯视时的平面尺寸大致相等),且彼此间隔开而在四面形成有进风口5。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既可以是如图4所示盖部2的外边缘比主体部1的外边缘更向外伸出(即俯视时,盖部2的平面尺寸大于主体部1的平面尺寸),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主体部1的外边缘比盖部2的外边缘更向外伸出(即俯视时,主体部1的平面尺寸大于盖部2的平面尺寸)。此外,形成进风口5的面的数量也不限于四面,例如也可以将相向的外边缘之间的其中一些间隔封堵而仅在其中一面、两面或三面形成进风口,且进风口的数量也可以不与面的数量对应,例如当四面都进风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四面间隔形成三个进风口。另外,在将主体部和盖部形成为圆柱状或多边棱柱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形成进风口的面的数量相应地设置为一个或五个以上。
如图1和图3所示,主体部1的面向盖部2的表面1a朝向远离盖部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通风空间S。换言之,主体部1的上表面(即表面1a)整体朝向图中的下方平移一定距离。即,在盖部2相对于主体部1关闭时,主体部1的表面1a与盖部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距离(上下方向上的最大距离)M,以形成上述通风空间S。由此,通过简单的凹陷结构就能形成通风空间S,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如图1所示,盖部2的面向主体部1的一侧或主体部1的面向盖部2的表面1a具有支撑部6,支撑部6使盖部2与主体部1之间间隔开而形成上述通风空间S。由此,通过支撑部6将盖部2与主体部1间隔开,有助于可靠地形成通风空间S。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大致呈板状,在其下表面设置有导线布线组件、四个支撑部6以及电气组件E等。导线布线组件例如为中空管状构件,其中空内部用于隐藏导线。支撑部6与主体部1的表面1a形成的凹陷结构配合而使盖部2与主体部1之间隔开一定间距,以形成上述通风空间S。以上虽然对四个支撑部6设置于盖部2的面向主体部1的一侧(即图1中盖部2的下表面)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支撑部也可以设置于主体部1的面向盖部2的表面1a,且支撑部的数量也并不限于四个,例如也可以是三个以下或五个以上。
以上虽然对盖部2与主体部1之间通过支撑部6隔开而形成通风空间S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盖部2和/或主体部1的其中一部分边缘来支撑盖部2与主体部1,从而将两者隔开以形成通风空间。
电气组件E例如可以是控制组件或显示组件等包括电子元器件的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电气组件E为显示组件的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上述“盖部2在主体部1的吸风口12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电气组件E”是指:在盖部2相对于主体部1关闭时,该显示组件(电气组件E)位于吸风口12的正上方。此外,电气组件E在与吸风口12相向的一侧设置有散热孔E1。具体而言,电气组件E在与吸风口12相向的一侧具有双层的表面,双层的表面均设置有散热孔,各层表面上的散热孔彼此错位。更具体而言,作为电气组件E的显示组件包括外壳、电路板和显示屏,外壳收纳电路板(未示出)和显示屏,外壳的其中一个表面从盖部2的下表面露出(参照图1),而显示屏朝盖部2的上表面的方向安装,以向使用者显示各项参数(参照图2)。此外,上述“电气组件E在与吸风口12相向的一侧的双层的表面均设置有散热孔,各层表面上的散热孔彼此错位”是指:在外壳的与主体部1相向的一侧具有双层表面,该双层表面上均设置有散热孔,且在沿图1的上下方向观察时,各层表面上的散热孔E1不重叠。由此,通过设置散热孔,能够提高电气组件E即显示组件的电路板的散热效果。此外,通过使外壳的双层表面上的散热孔E1错位,能够防止由人手触碰等产生的静电对电气组件E内部的电子部件造成干扰。
以下继续参照图1,对主体部1与盖部2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盖部2经由翻转部3以能转动的方式与主体部1连接,其中,翻转部3包括固定于主体部1的第一部分31和固定于盖部2的第二部分32,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中的一方设置有多个通孔,另一方设置有多个凸起,通过使凸起与通孔嵌合,从而使盖部2与主体部1连接。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31设置有多个通孔而第二部分32设置有与多个通孔嵌合多个凸起。在安装盖部2时,将第二部分32轻微掰开,以使凸起对准并嵌入通孔,从而形成连接结构。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将盖部2安装于主体部1,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以上虽然对第一部分31设置有多个通孔而第二部分32设置有多个凸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之一,例如,也可以在第一部分31设置多个凸起而在第二部分32设置多个通孔。
以下主要参照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导流部4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盖部2和主体部1彼此相向的表面(即盖部2的下表面和主体部1的上表面)设置有导流部4,该导流部4用于引导气流(如图3中的粗实线所示)流进通风空间S。通过设置导流部4,不仅能够将气流顺畅地引导至通风空间S,还能够利用导流部4遮挡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美观性。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导流部4包括设置于主体部1的第一导流部41和设置于盖部2的第二导流部42,第一导流部41与第二导流部42以隔开间隔H的方式形成平滑弧面或斜面的气流通道。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导流部41和第二导流部42以简单的结构将气流更顺畅地引导至通风空间S,同时也能够双向遮挡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内部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美观性。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部41从主体部1的表面1a周边部分以平滑弧面向斜上方外凸弯曲而与主体部1侧面的上边缘平滑连接。与之相对,第二导流部42从盖部2的下表面周边部分以平滑弧面向斜上方内凹弯曲,并在弯曲末尾沿与主体部1的表面1a平行的方向直线延伸一段距离后,朝上方折返。当然,第一导流部41和/或第二导流部42的弯曲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形成平滑表面,则也可以是其他的弯曲方式。例如,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之一,为了便于加工成型,也可以将第一导流部41和第二导流部42形成为简单的平滑斜面。
以下继续参照图3,对导流部4的尺寸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流部41与第二导流部42之间的间隔H为定值。由此,便于第一导流部41和第二导流部42的成型加工。
此外,通过将如上所述的主体部1与盖部2之间的最大距离M、上述间隔H以及第二导流部42中最远离盖部2的部位(即上述直线延伸的部分)与盖部2之间的距离D的关系设为M-D≥H,能够更进一步使导流部4起到充分的导流效果。另外,通过将第一导流部41与第二导流部42之间的间隔H设为H≥10mm,能够使导流部4起到充分的导流效果。
以上虽然对第一导流部41与第二导流部42之间的间隔H为定值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之一,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之间的间隔也可以随着从进风口5朝向吸风口12而逐渐变大。即,第一导流部与第二导流部之间的间隔沿进风方向逐渐变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发挥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的导流效果。
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在通风空间S内设置传感器。传感器例如可以是温度传感器和/或湿度传感器,用于对进气空气(即外部气体)的温度和/或湿度进行检测。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空气处理装置100更准确地对外部空气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11)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主体部(1)和盖部(2),所述盖部(2)至少部分覆盖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的一个表面(1a),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在内部设置有风扇组件(11),并且在面向所述盖部(2)的表面(1a)设置有吸风口(12),在设置有吸风口(12)的表面(1a)以外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3),
所述盖部(2)与所述主体部(1)之间至少三面形成有进风口(5),且所述盖部(2)与所述主体部(1)之间形成有连通进风口(5)与吸风口(12)的通风空间(S),
所述盖部(2)在所述主体部(1)的吸风口(12)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电气组件(E)。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的面向所述盖部(2)的表面(1a)朝向远离所述盖部(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所述通风空间(S)。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部(2)和所述主体部(1)彼此相向的表面设置有导流部(4),所述导流部(4)用于引导气流流进所述通风空间(S)。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部(4)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的第一导流部(41)和设置于所述盖部(2)的第二导流部(42),所述第一导流部(41)与所述第二导流部(42)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平滑弧面或斜面的气流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若将所述间隔设为H,则H≥10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若将所述主体部(1)与所述盖部(2)之间的最大距离设为M,将所述第二导流部(42)中最远离所述盖部(2)的部位与所述盖部(2)之间的距离设为D,则M-D≥H。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部(41)与所述第二导流部(42)之间的间隔为定值,或者,
所述第一导流部(41)与所述第二导流部(42)之间的间隔随着从所述进风口(5)朝向所述吸风口(12)而逐渐变大。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组件(E)在与所述吸风口(12)相向的一侧设置有散热孔(E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组件(E)在与所述吸风口(12)相向的一侧具有双层的表面,双层的所述表面均设置有散热孔,各层所述表面上的散热孔彼此错位。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风空间(S)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或湿度传感器。
11.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还具有第二出风口(14),且还设置有调湿转轮(22)和加热组件(HT),
所述风扇组件(11)具有风扇转子(11a)、风扇组件吸风口(11b)、第一送风口(11c)和第二送风口(11d),
所述调湿转轮(22)的轴向与所述风扇组件(11)的所述风扇转子(11a)的轴向一致,且所述调湿转轮(22)具有在该调湿转轮(22)的周向上相邻的吸湿区(22a)和排湿区(22b),
当所述风扇组件(11)工作时,从所述吸风口(12)吸入所述主体部(1)内的气流流过所述吸湿区(22a)并进入所述风扇组件(11)的所述风扇组件吸风口(11b),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所述风扇组件(11)的所述第一送风口(11c)吹出而流过所述排湿区(22b),并从所述第二出风口(14)排出,另一路从所述风扇组件(11)的所述第二送风口(11d)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3)吹出而排出,
所述加热组件(HT)具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对所述排湿区(22b)的至少一部分加热。
CN201821711417.9U 2018-10-22 2018-10-22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09341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11417.9U CN209341464U (zh) 2018-10-22 2018-10-22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11417.9U CN209341464U (zh) 2018-10-22 2018-10-22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41464U true CN209341464U (zh) 2019-09-03

Family

ID=67746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11417.9U Active CN209341464U (zh) 2018-10-22 2018-10-22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414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3333A (zh) * 2020-11-27 2022-05-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地面回风装置和污染物控制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3333A (zh) * 2020-11-27 2022-05-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地面回风装置和污染物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13049A1 (ja) 冷媒検知センサを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N209341464U (zh) 空气处理装置
EP4033158A1 (en) Control method for range hood and range hood
TW201525378A (zh) 換氣扇的導風罩
CN105468110B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电脑机箱
CN101346615A (zh) 风扇吸气传感器
CN209589765U (zh) 一种pm2.5监测模块
CN204761561U (zh) 摄像机
JP2010107054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520015A (zh) 空气检测模块及空调器室内机
CN211182601U (zh) 带有温湿度检测功能的嵌入式插座
CN205937220U (zh) 风轮、轴流风机、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10087436B (zh) 散热电控箱
JP4623314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210980117U (zh) 一种环境温度采样空调室外机
CN201910012U (zh) 一种温度和湿度控制系统
CN112082205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6582094U (zh) 新型空调压缩机支架
CN205747385U (zh) 一种新风机万向风口
CN208075894U (zh) 一种控制器
CN210463496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4141701U (zh)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JP5316018B2 (ja) 天井扇風機
CN2495100Y (zh) 箱体式孵化机的强制通风系统
CN203501394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