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29825U -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29825U
CN209329825U CN201920023953.8U CN201920023953U CN209329825U CN 209329825 U CN209329825 U CN 209329825U CN 201920023953 U CN201920023953 U CN 201920023953U CN 209329825 U CN209329825 U CN 209329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ing
mentioned
teeth
maintaining part
blow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2395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谅哉
加藤胜英
押切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29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29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动送风机、以及具备该电动送风机的电动吸尘器,根据该电动送风机,能够抑制电动机大型化、且实现高输出化,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绕线卷绕在成对的绕线保持部。成对的线圈(35、35)通过通用的1根绕线(58)形成。绕线(58)的一端侧被配置成卷绕在成对的绕线保持部(51)的一方上的状态,中间部(58b)被配置成钩挂于倚靠部(54)的状态,另一端侧被配置成卷绕于成对的绕线保持部(51)的另一方上的状态。端子保持部(52)相对于倚靠部(54)的切线(L)而言位于倚靠部(54)相反侧,该倚靠部(54)的切线(L)通过绕线保持部(51)的齿牙(42)的根端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具有具备成对的线圈的定子的电动送风机以及具备该电动送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电动吸尘器的电动送风机等所使用的电动机亦即无刷电机具备:外周具有多个成对的磁极的转子、所具有的成对线圈呈相互对置并产生使转子旋转的力的定子、以及对转子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霍尔IC等位置检测单元,根据由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转子的旋转位置而对流向线圈的电流的方向进行切换,来使转子旋转。
这样的结构中所使用的定子具有:形成为大致U字状(大致C字状)的定子铁心,定子铁心具备相互大致平行的1对齿牙,在各齿牙的周围呈梭芯状地形成绝缘体的绕线保持部,在该绕线保持部上卷绕绕线,来构成线圈。此时,通过使用1根绕线来形成1对线圈,从而实现自动绕线机进行绕线的高效化,并能够抑制与绕线连接的端子数。
近年来,上述无刷电机由于寻求进一步的高输出化,因而出现了增加定子的极数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即使增加极数也要抑制大型化,而优选将定子铁心制成圆形状,并将齿牙配置成放射状。在这样地将齿牙配置成放射状的情况下,在以1根绕线形成1对线圈时,为了不使绕线的中间部在齿牙间的空间浮起而形成桥状,希望将该中间部暂时倚靠在定子铁心上的绝缘体。此外,即使是这样构成为使绕线的中间部倚靠在绝缘体,也希望能够利用自动绕线机来进行绕线。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249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动机的大型化且实现高输出化,并能够容易地将绕线卷绕于成对的绕线保持部的电动送风机以及具备该电动送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实施方式的电动送风机是:具备风扇和使该风扇旋转的电动机的电动送风机。电动机具备转子和定子。转子连接于风扇而被配置成旋转自如,构成固定磁极。定子被配置在转子的周围。该定子具备定子铁心、绝缘体、线圈以及端子。定子铁心具有成对的齿牙以及轭部。齿牙以朝向中央侧突出的方式被配置成放射状。轭部将齿牙连结起来。绝缘体具有:筒状的绕线保持部、倚靠部以及端子保持部。绕线保持部被各个齿牙插通。倚靠部在绕线保持部间被配置于轭部且朝向与齿牙交叉的方向突出。端子保持部对应于绕线保持部地被配置于轭部且朝向与倚靠部相同侧突出。线圈配置于各绕线保持部,在齿牙的前端部侧形成固定磁极。端子分别电连接于线圈且被配置在端子保持部。成对的线圈通过通用的1根绕线形成。绕线的一端侧配置成:被卷绕在成对的绕线保持部的一方上的状态,中间部以钩挂于倚靠部的状态配置,另一端侧被配置成:卷绕在成对的绕线保持部的另一方上的状态。端子保持部相对于倚靠部的切线而言位于倚靠部相反侧的位置,该倚靠部的切线通过绕线保持部的齿牙的根端部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节省空间且使定子的极数增加,从而能够抑制电动机大型化。另外,绕线时不会产生绕线不良、破损等,能够容易地将绕线卷绕于绕线保持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送风机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该定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该电动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该电动送风机进行局部切割所表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具备该电动送风机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 电动送风机 13 电动机
14 作为风扇的离心风扇 21 转子
22 定子 33 定子铁心
34 作为绝缘体的定子绝缘部 35 线圈
36 端子 41 作为轭部的背轭
42 齿牙 51 绕线保持部
52 端子保持部 54 倚靠部
58 绕线 91 电动吸尘器
92 吸尘器主体 L 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图3以及图4中,11表示电动送风机。该电动送风机11具备电动机13。另外,该电动送风机11具备:作为风扇的离心风扇14。并且,该电动送风机11具备作为整流体(整流板)的扩散器15。此外,该电动送风机11具备风扇罩16。而且,该电动送风机11被未图示的控制电路控制驱动。
电动机13既可以是整流子电机也可以是无刷电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单相4极的无刷电机。而且,该电动机13具备转子21。另外,该电动机13具备定子22。并且,该电动机13具备传感器基板23。此外,该电动机13具备机架24。另外,以下,将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作为电动送风机11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将电动送风机11的轴向的电动机13侧作为后方向(图4等所示的箭头RR侧),将离心风扇14侧作为前方向(图4等所示的箭头FR侧),进行说明。
转子21形成旋转磁极。该转子21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永磁铁型转子,但在电动机13是整流子电机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绕线型转子。该转子21具备传动轴26。此外,该转子21具备磁铁部27。并且,该转子21还可以具备至少1个套筒28。而且,该转子21经由一对轴承30而旋转自如地被保持于机架24。
传动轴26是:作为电动机13的输出轴的旋转轴。该传动轴26连接有离心风扇14。具体而言,该传动轴26在从机架24突出的前端侧连接有离心风扇14。
磁铁部27形成为圆形筒状,其中央部固定安装有传动轴26。在该磁铁部27形成有:在旋转方向(周向)上具有相互不同极性的且相邻接的磁极(旋转磁极)。因此,在该磁铁部27上,在旋转方向上N极与S极成对地依次交替地配置。
套筒28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一对,与磁铁部27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相邻地被固定于传动轴26。其中,该套筒28并非是必须的构成要件。
轴承30被安装于传动轴26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并分别被固定于机架24,并将转子2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保持于机架24。
图2~图4所示的定子22构成:使转子21旋转的固定磁极。该定子22具备定子铁心33。此外,该定子22具备:作为绝缘体的定子绝缘部34。并且,该定子22具备线圈35。另外,该定子22具备端子36。
定子铁心33形成为:层叠电磁钢板等薄板状的磁性体而具有大致恒定厚度的板状。该定子铁心33具备:作为轭部的圆形环状(圆形筒状)的背轭41。此外,该定子铁心33具备:4以上的偶数的齿牙42,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4个齿牙42。并且,该定子铁心33具备机架安装部43。此外,该定子铁心33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分割部44上下二分割成各大致半圆弧状。
背轭41将齿牙42间相互连结起来,形成出:通过卷绕于成对的齿牙42、42上的线圈35、35而产生的将固定磁极间磁(通过磁通)耦合的磁路。该背轭41形成为圆形弧状。
齿牙42通过线圈35而形成固定磁极。这些齿牙42中,位于左右的齿牙42、42为磁性成对。此外,这些齿牙42从背轭41的内周部朝向中心方向、即转子21侧分别突出设置。即,该齿牙42沿着背轭41(或者说定子铁心33)的径向形成为长条状,根端部与背轭41连结,前端部呈:朝向定子铁心33的中央侧(中心侧)突出成自由端状的棱柱状。因此,齿牙42配置成放射状,在齿牙42与背轭41之间形成出扇形状的空间S。此外,在各齿牙42的前端部,构成有:与转子21的磁铁部27的外周面对置的磁作用面42c。该磁作用面42c用于使通过线圈35形成于各齿牙42的固定磁极作用于转子21的磁铁部27,且与转子21的磁铁部27的外周面隔着少许的间隙而分离。
机架安装部43用于将定子铁心33(或者说定子22)固定于机架24。该机架安装部43在背轭41的外侧(外周侧)突出设置成四边形状,并被配置在各齿牙42各自的根端部附近。因此,该机架安装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轭41的周向上相互分离地设定为与齿牙42对应的数量亦即4个。并且,在各机架安装部43设置有:沿着轴向(或者如图所示的前后方向)贯穿的安装孔43a。该安装孔43a中插入有:作为安装部件的螺丝49,该螺丝49与机架24侧螺纹螺合,从而定子铁心33(或者说定子22)被固定于机架24。
定子绝缘部34用于将线圈35和端子36等与定子铁心33绝缘。该定子绝缘部34是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来形成的。并且,该定子绝缘部34具备:保持线圈35的绕线保持部51。此外,该定子绝缘部34具备:保持端子36的端子保持部52。并且,该定子绝缘部34具备:与背轭41的上下重叠的绝缘主体部53。此外,该定子绝缘部34具备倚靠部54。
绕线保持部51形成为棱筒状(或者说梭芯状),被各齿牙42沿着中心轴插通。因此,这些绕线保持部51位于绝缘主体部53的内周侧,并沿着径向突出,位于各齿牙42的周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左右的绕线保持部51成对。并且,在这些绕线保持部51卷绕绕线58从而构成线圈35。通过以绝缘皮膜包覆导电体的表面,来形成绕线58,绕线58卷绕于各绕线保持部51的周围、即以各齿牙42的长度方向为轴的筒状。
端子保持部52形成为后侧开口的四边形箱状,与端子36的数量对应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4个。在背轭41上且在位于左右的齿牙42、42间的位置处,分别各配置一对端子保持部52。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左右的端子保持部52、52成对。此外,各端子保持部52位于绝缘主体部53。各端子保持部52朝向定子绝缘部34的后侧突出。即,各端子保持部52沿着与齿牙42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亦即与齿牙42的轴垂直方向突出,在前后方向上与倚靠部54位于同侧。换言之,各端子保持部52沿着定子铁心33的厚度方向突出。并且,各端子保持部52相对于齿牙42的中心线而位于倚靠部54侧。即,左侧的绕线保持部51所对应的左侧的端子保持部52相对于左侧的齿牙42的中心线而位于右侧,右侧的绕线保持部51所对应的右侧的端子保持部52相对于右侧的齿牙42的中心线而位于左侧。
绝缘主体部53形成为半圆弧状,配置成与位于左右的齿牙42、42间的背轭41重叠。
倚靠部54是:供绕线58的一部分钩挂的部分。该倚靠部54在成对的端子保持部52、52间被分别配置。即,倚靠部54位于左右相邻配置的端子保持部52、52间。因此,各倚靠部54分别配置于绝缘主体部53。此外,各倚靠部54形成为大致圆形柱状,向与端子保持部52同侧的定子绝缘部34的后侧突出。即,各倚靠部54沿着与齿牙42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即与齿牙42的轴垂直方向突出。换言之,各倚靠部54沿着定子铁心33的厚度方向突出。
这里,绕线保持部51、端子保持部52以及倚靠部54的位置关系为:相对于通过绕线保持部51的齿牙42的根端侧的位置的倚靠部54的切线L而言,端子保持部52位于作为倚靠部54相反侧的外侧(与转子21分离(远处)侧)(图1)。
线圈35在各齿牙42形成固定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例如定子铁心33的中心而位于相互相反侧(相对于定子铁心33的中心呈上下左右相反)齿牙42、42所配置的线圈35、35将同极(例如N极或S极)形成于齿牙42、42,位于左右的齿牙42、42所配置的线圈35、35将相互异极形成于齿牙42,42。即,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定子铁心33的右上和左下的齿牙42、42相互为同极(N极或者S极),位于定子铁心33的左上和右下的齿牙42、42相互为同极,且以位于定子铁心33的右上和左下的齿牙42、42成为异极(S极或者N极)的方式,来配置线圈35。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定子22(或者说定子铁心33)的周向上交替地产生异极的方式,来配置线圈3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成对的线圈35、35”是指:以相互产生异极的方式配置的线圈35、35(图1中的左右配置的线圈35、35),“成对齿牙42、42”是指:与这些线圈35、35对应的、相互成为异极的齿牙42、42(图1中的位于左右的齿牙42、42)。
这里,成对的线圈35、35亦即相互为异极且左右配置的线圈35、35由通用的1根绕线58形成。即,该绕线58被配置如下,其一端部58a侧配置成:被卷绕在成对的绕线保持部51的一方上的状态,并从该绕线保持部51的根端侧被导出来,其中间部58b被钩挂于倚靠部54,其另一端部58c侧被配置成:从该绕线保持部51的根端侧卷绕在成对的绕线保持部51的另一方上的状态。因此,该绕线58从一方线圈35连续到另一方线圈35的位置是与定子绝缘部34的绝缘主体部53相重叠的,并绕过倚靠部54的周围(图2)。因此,该绕线58的中间部58b位于定子铁心33的背轭41上,不会突出到空间S内。此外,该绕线58在各线圈35处被设定成:在各齿牙42的根端部侧的位置与各齿牙42的前端部侧的位置上,卷绕层数不相同。具体而言,各线圈35形成为:相对于在各齿牙42的根端部侧的位置上的绕线58的卷绕层数而言,在前端部侧的位置上的绕线58的卷绕层数呈较少。因此,各线圈35形成为:从各齿牙42的根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呈阶梯状地变细。并且,该绕线58的从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的根端侧导出的一端部58a被插入到成对的端子保持部52的一方,并与端子36电连接,从另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的根端侧导出来的另一端部58c则插入到成对的端子保持部52的另一方,并与端子36电连接。因此,该绕线58从一端部58a到另一端部58c而连接有:一方的端子36(一方的端子保持部52)、一方的线圈35(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倚靠部54,另一方的线圈35(另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另一方的端子36(另一方的端子保持部52)。
端子36将控制电路与各线圈35电连接。该端子36被保持于端子保持部52,从该端子保持部52朝向后侧突出。因此,在位于定子铁心33左右的齿牙42、42间的位置上分别各配置有一对该端子36。而且,位于左右的端子36、36成对。
传感器基板23通过检测转子21(或者说磁铁部27)的磁极的极性,来检测转子21的旋转位置(旋转角度),具有例如霍尔IC等。该传感器基板23例如形成为C字状,沿着转子21的磁铁部27的外周而配置。此外,该传感器基板23重叠于例如定子22的后侧,例如,通过螺丝等基板固定部件59而被固定于定子绝缘部34。
机架24通过例如铝或者镁等轻量且具有导电性的金属部件来形成。该机架24例如具备一个机架体61和另一机架体62。并且,该机架24构成为:这些一个以及另一机架体61、62通过螺丝49而相互前后被固定,从而将转子21、定子22以及传感器基板23从前后夹入进行收纳。并且,一个机架体61相对于转子21、定子22以及传感器基板23而位于前侧。一个机架体61具备:与扩散器15对置而呈开口的机架进气开口部69。此外,该一个机架体61设置有:供固定体71螺合的圆孔状的螺合孔72,其中该固定体71是用于将电动机13和扩散器15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固定的螺丝等。此外,另一机架体62形成有多个机架排气开口部75。这些机架排气开口部75用于将流入电动机13内的空气向外部排气。
离心风扇14连接于传动轴26,并通过电动机13而旋转,从而将空气从中心侧朝向外周侧推出(吹出)。该离心风扇14在中央部具备:供传动轴26插通的传动轴插通孔77。此外,该离心风扇14具备多个风扇翼78。并且,电动机13的传动轴26插通于传动轴插通孔77,在该传动轴26的前端部螺合有作为固定部件的螺母79,由此离心风扇14与传动轴26一体固定。
扩散器15对被离心风扇14推出的空气进行整流,并使之向电动机13的内部流入。该扩散器15在中央部具备安装开口部82。此外,该扩散器15在安装开口部82的两侧具备作为固定孔部的通孔83。并且,该扩散器15在外缘附近具备:整流翼84。并且,该扩散器15在整流翼84、84间具备:沿着前后方向而贯通扩散器15的风路部85。
风扇罩16覆盖离心风扇14的一部分地被安装于扩散器15。该风扇罩16开口设置有:使离心风扇14的中央部露出来的进气口87。
控制电路具备:包括例如逆变电路在内的驱动部、和对该驱动部进行PWM控制的控制部,并与各端子36以及传感器基板23电连接。并且,该控制电路构成为:控制通过驱动部而在线圈35的绕线58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通电时间,从而按每一时间来切换经由各线圈35而分别使定子22的定子铁心33的各齿牙42产生的磁极。
并且,上述电动送风机11以及控制电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图5所示的电动吸尘器91。电动吸尘器91具备吸尘器主体92和集尘部93。作为电动吸尘器91,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为:例如具备相对于长条状的吸尘器主体92可装卸的风路体94的长条状杆式(便携(handy)型)的电动吸尘器,但也可以是例如卧式等,还可以优选使用:能够自主行驶的自走式的电动吸尘器。此外,电动吸尘器91不局限于吸入尘埃的吸入型的电动吸尘器,也可以是吹飞尘埃的鼓风机等。
吸尘器主体92中收纳有电动送风机11以及控制电路。此外,集尘部93可装卸于该吸尘器主体92。
集尘部93是:利用由电动送风机11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来从空气中捕集与空气一起被吸入的尘埃的部分。该集尘部93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例如对尘埃进行离心分离的旋风集尘部,但也能够设置为:例如通过过滤器对尘埃进行过滤捕集或利用惯性对尘埃进行捕集等任意的结构。在电动吸尘器91为鼓风机时,不需要该集尘部93。
风路体94使通过电动送风机11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作用于地板等。该风路体94并非是必须的构成要件。
接下来,对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送风机11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该电动送风机11的组装顺序大致为:对扩散器15装配一个机架体61,在该一个机架体61上分别装配所组装的定子22以及转子21,将传感器基板23装配于定子22,将另一机架体62装配于一个机架体61以及扩散器15,利用一个和另一机架体61、62,将转子21、定子22以及传感器基板23夹入,在将离心风扇14连接于转子21后,利用风扇罩16,来覆盖离心风扇14。
具体而言,在定子22的组装时,首先,利用镶嵌成形等,将定子绝缘部34一体成形于预先成形的定子铁心33,之后,再将绕线58分别缠绕于定子绝缘部34的绕线保持部51,来形成线圈35。
此时,由于定子铁心33在分割部44侧呈开口,故而将未图示的自动绕线机的线嘴从分割部44侧朝向背轭41侧(从中心侧朝向外周侧)插入,并以各齿牙42的长度方向为轴进行旋转,能够利用自动绕线机,将绕线58从各齿牙42的根端侧朝向前端侧自动缠绕于绕线保持部51。自动绕线机将绕线58导入到一方的端子保持部52,之后,一边将绕线58沿着规定方向卷绕于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一边在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的根端侧的位置与前端侧的位置之间进行往复,再将从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的根端侧导出来的绕线58钩挂于倚靠部54,一边将绕线58沿着与规定方向相反方向卷绕到另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一边在另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的根端侧的位置与前端侧的位置之间进行往复,再将从另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的根端侧导出来的绕线58导入到另一方的端子保持部52。此时,相对于通过了绕线保持部51的齿牙42的根端部侧的位置之后的倚靠部54的切线L而言,端子保持部52、52位于倚靠部54相反侧的位置,这样在从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朝向端子保持部52配置绕线58时、以及从端子保持部52朝向另一方的绕线保持部51配置绕线58时,端子保持部52不是处于绕线58的前进路上,也就不会对配置造成妨碍。此外,在各绕线保持部51的位置,以与各齿牙42的根端侧相比前端侧的位置处呈现较细的方式,使绕线58的卷绕层数在前端侧的数量少于在各齿牙42的根端侧的数量,由此,在左右相邻的齿牙42、42之间,从齿牙42、42的根端侧到前端侧都能够确保绕线作业的空间。
此后,将端子36、36安装在端子保持部52、52,并使端子36、36与绕线58的两端部导通,将端子36、36与线圈35、35电连接。
接下来,将预先成形的机架24的一个机架体61相对扩散器15进行位置对准,使插入于通孔83的固定体71螺合于螺合孔72,从而将一个机架体61与扩散器15进行相互固定。此后,针对一个机架体61,将定子22相对一个机架体61进行定位,并且通过基板固定部件59而将传感器基板23相对定子22进行固定。接下来,将传动轴26的前端侧从定子22的线圈35、35间插通于一个机架体61,并且将安装于该转子21的传动轴26的前端侧的一方的轴承30保持于一个机架体61。
然后,将另一机架体62位置对准于一个机架体61,通过螺丝49,并隔着定子铁心33而将另一机架体62螺丝紧固于一个机架体61,从而固定成:通过另一机架体62来保持安装于转子21的传动轴26的后端侧的另一方的轴承30,并通过一个和另一机架主体61、62来夹着定子22、传感器基板23以及转子21。
接下来,将从扩散器15的安装开口部82朝向前侧突出的电动机13的传动轴26插通于:离心风扇14的传动轴插通孔77,并通过螺母79进行固定,且覆盖该离心风扇14地将风扇罩16压入或者粘结固定于扩散器15的前侧,由此完成电动送风机11。
这样组装而成的电动送风机11通过传感器基板23,来检测转子21的旋转位置,并且根据该旋转位置,通过控制电路而对在各线圈35的绕线58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通电时间进行控制,从而在各齿牙42依次形成磁极,通过这些磁极与转子21的磁极的排斥及吸引,来使转子21旋转。因此,通过由电动送风机11的离心风扇14的旋转而产生的负压,空气被从进气口87吸入到电动送风机11。然后,该吸入的空气通过离心风扇14的风扇翼78而向该离心风扇14的周围整流,并通过扩散器15的整流翼84进行整流,而从风路部85经由机架进气开口部69朝向电动机13流入,经过电动机13的定子22的空间S中,从而一边对定子22和转子21进行冷却,一边经过该电动机13的机架24内而对各线圈35(绕线58)以及各端子36进行冷却,并从机架排气开口部75被排气。
根据以上说明的一实施方式,电动机13利用通用的1根绕线58形成成对的线圈35、35,该成对的线圈35、35分别形成在供成对的齿牙42、42插通的绕线保持部51、51,其中成对的齿牙42、42是朝向定子铁心33的中央侧突出而被配置成放射状,在具备该电动机13的电动送风机11中,将绕线58的一端侧配置成:被卷绕在成对的绕线保持部51的一方的状态,中间部58b被钩挂于倚靠部54,以便不在空间S内形成浮起的桥部,并将另一端侧配置成:被卷绕在成对的绕线保持部51的另一方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端子保持部52、52相对于通过绕线保持部51的齿牙42的根端部侧的位置的倚靠部54的切线L而言,位于倚靠部54相反侧的位置。由此,能够节省空间且使定子22的极数增加,从而能够抑制电动机13大型化并且实现高输出化,另外,在从成对的绕线保持部51的一方朝向倚靠部54进行配置、以及、从倚靠部54朝向成对的绕线保持部51的另一方进行配置时,端子保持部52、52不会造成妨碍,绕线58不会钩挂于端子保持部52、52而产生绕线不良、破损等,能够容易地将绕线58卷绕在成对的绕线保持部51、51,从而能够对应由自动绕线机进行的自动卷绕。
特别是,通过定子铁心33具备4个以上的偶数的齿牙42,能够使电动机13呈现更高输出化,并且将配置成放射状且彼此相邻的成对的齿牙42、42作为一对,能够容易地将绕线58卷绕在位于它们周围的绕线保持部51、51。
另外,通过将背轭41设制为圆形弧状,能够使全部的齿牙42的长度恒定,且能够高效地配置这些齿牙42,从而能够最有效地抑制定子22的大型化。而且,能够抑制大型化,且更大地获取齿牙42的根端部的位置的空间S,能够更容易地将绕线58卷绕在绕线保持部51。
并且,在吸尘器主体92具备上述电动送风机11的电动吸尘器91,通过抑制大型化且实现高输出化的电动机13,而实现小型且高功率,从而能够利用自动绕线机高效形成线圈35、35,能够更廉价地制造。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提示,并不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在其新实施方式中,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该实施方式、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实用新型和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电动送风机,是具备风扇和使该风扇旋转的电动机的电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动机具备:
转子,其与上述风扇连接而配置成旋转自如,构成旋转磁极;以及
定子,其配置在该转子的周围,
上述定子具备:
定子铁心,其具有以向中央侧突出的方式呈放射状配置的成对的齿牙、以及将这些齿牙连接起来的轭部;
绝缘体,其具备供上述齿牙分别插通的筒状的绕线保持部、在这些绕线保持部间配置于上述轭部且朝向与上述齿牙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倚靠部、以及与上述绕线保持部对应地配置在上述轭部且朝向与上述倚靠部相同侧突出的端子保持部;
线圈,其配置于上述各绕线保持部,在上述齿牙的前端部侧形成固定磁极;以及
端子,其与这些线圈分别电连接地配置在上述端子保持部,
成对的上述线圈通过通用的1根绕线形成,
上述绕线如下配置,即,一端侧被配置成:卷绕在成对的上述绕线保持部的一方的状态,中间部被配置成:钩挂于上述倚靠部的状态,另一端侧被配置成:卷绕于成对的上述绕线保持部的另一方的状态,
上述端子保持部相对于上述倚靠部的切线而言,位于上述倚靠部相反侧,上述倚靠部的切线通过上述绕线保持部的上述齿牙的根端部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定子铁心具有4个以上的偶数的齿牙,
线圈被分别配置于:在上述齿牙各自的周围配置的绝缘体的绕线保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定子铁心的轭部形成为圆形弧状。
4.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吸尘器主体和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送风机。
CN201920023953.8U 2018-02-15 2019-01-08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Active CN2093298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5482 2018-02-15
JP2018025482A JP6948274B2 (ja) 2018-02-15 2018-02-15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29825U true CN209329825U (zh) 2019-08-30

Family

ID=67730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23953.8U Active CN209329825U (zh) 2018-02-15 2019-01-08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48274B2 (zh)
CN (1) CN20932982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0658U (zh) * 1990-03-22 1991-12-11
JP2003324886A (ja) * 2002-04-30 2003-11-14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74644A (ja) * 2011-09-26 2013-04-22 Toshiba Corp 電動機および電動送風機
US20160204668A1 (en) * 2015-01-13 2016-07-14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Stator pole insulator
JP6629078B2 (ja) * 2016-01-15 2020-01-15 株式会社ミツバ 減速機構付きモータ
JP6599791B2 (ja) * 2016-02-17 2019-10-30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6647908B2 (ja) * 2016-02-18 2020-02-1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レゾルバステ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46286A (ja) 2019-08-29
JP6948274B2 (ja) 202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3930B (zh) 电动送风机及电动吸尘器
CN109416055A (zh) 电动鼓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US6756719B1 (en) Electrical generator with separated coil and set of magnets
JP6791692B2 (ja) 電動送風機
EP1583208A3 (en) Electric blower and supercharger for automobiles using the same
TWM604076U (zh) 電動馬達
US8721298B2 (en) Air blower
JP6639569B2 (ja) ステータアセンブリ
CN209329825U (zh)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JP2021112113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のミニファンモータ
US20190207437A1 (en) Electric blower
JP2009213257A (ja) 回転電機
JP2006161620A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209483691U (zh)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US11837926B2 (en) Brushless DC motor with stator teeth having multiple parallel sets of windings
JP6796465B2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EP1324473B1 (en) Electric motor
JP6859074B2 (ja) 電動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CN105846609A (zh) 真空电机
TW201044752A (en) A motor with a radial gas gap and a stator
JP2020137183A (ja) ミニファンモータ
JPS6325891Y2 (zh)
WO2019171596A1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CN106602832A (zh) 无刷无齿槽风机
JP2018123814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