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83691U -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83691U CN209483691U CN201920023785.2U CN201920023785U CN209483691U CN 209483691 U CN209483691 U CN 209483691U CN 201920023785 U CN201920023785 U CN 201920023785U CN 209483691 U CN209483691 U CN 2094836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transmission shaft
- blowing machine
- electric blowing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送风机和电动吸尘器,根据该电动送风机,能够抑制传动轴与离心风扇的粘合不良,并且能够扩大风扇翼的可设计范围。电动送风机具有:具备传动轴(26)的电动机。还具有通过粘合剂固定于传动轴(26)而与该传动轴(26)一起旋转的离心风扇(14)。离心风扇(14)具备风扇主体部(51)、固定部(52)以及粘合剂空气排出用的槽部(53)。风扇主体部(51)在电动机相反侧具有风扇翼(55)。固定部(52)设置于风扇主体部(51)的电动机侧,供传动轴(26)的一端部插入而进行顶靠。在固定部(52)处,槽部(53)设置在传动轴(26)的周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动送风机、和具备该电动送风机的电动吸尘器,其中该电动送风机具有通过粘合剂而被固定于电动机的旋转轴并与旋转轴一起旋转的风扇。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电动吸尘器等所使用的电动送风机具备电动机、和安装于该电动机的输出轴亦即旋转轴的风扇。
风扇在中央部设置有圆筒状的承载部,旋转轴通过顶靠到设置于该承载部内的阶梯而容易地被定位,并且通过流体状的粘合剂而被固定于承载部。此时,为了抑制积存于粘合部的空气所引起的粘合不良,有时在旋转轴的前端侧的位置,且在承载部设置有:贯通着风扇而将空气排出用的孔部。但是,该情况下,孔部位于风扇的中央部,这样也就无法在风扇翼等的风路设计方面利用风扇的中央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8336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旋转轴与风扇的粘合不良,且能够扩大风扇翼的可设计范围的电动送风机以及具备该电动送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实施方式的电动送风机具有具备旋转轴的电动机。此外,该电动送风机具有:通过粘合剂而被固定于旋转轴从而与该旋转轴一起旋转的风扇。风扇具备:风扇主体部、顶靠部、以及粘合剂的空气排出用的空气排出部。风扇主体部在电动机相反侧具备风扇翼。顶靠部设置在风扇主体部的电动机侧,供旋转轴的一端部插入而进行顶靠。空气排出部在顶靠部处被设置在旋转轴的周围。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传动轴与离心风扇的粘合不良。并且由于没有必要在顶靠部的前侧设置孔部,能够扩大风扇翼的可设计范围。因此,能够减轻风路损失,并且能够提高电动送风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电动机侧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送风机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A是将该电动送风机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图2B是从电动机相反侧来表示该电动送风机的风扇的俯视图。
图3是该电动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该电动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具备该电动送风机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6是从电动机侧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送风机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 电动送风机 13 电动机
14 作为风扇的离心风扇 26 作为旋转轴的传动轴
51 风扇主体部 52 作为顶靠部的固定部
53 作为空气排出部的槽部 55 风扇翼
71 电动吸尘器 72 吸尘器主体
78 作为空气排出部的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3以及图4中,11表示电动送风机。该电动送风机11具备电动机13。另外,该电动送风机11具备:作为风扇的离心风扇14。并且,该电动送风机11具备:作为整流体(整流板)的扩散器15。此外,该电动送风机11具备风扇罩16。而且,该电动送风机11被未图示的控制电路控制驱动。
电动机13既可以是整流子电机也可以是无刷电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单相4极的无刷电机。而且,该电动机13具备转子21。另外,该电动机13具备定子22。并且,该电动机13具备传感器基板23。此外,该电动机13具备机架24。另外,以下,将电动送风机11的轴向的电动机13侧作为后方向(图4等所示的箭头RR侧),将离心风扇14侧作为前方向(图4等所示的箭头FR侧),进行说明。
转子21形成旋转磁极。该转子21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永磁铁型转子,但在电动机13是整流子电机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绕线型转子。该转子21具备传动轴26。此外,该转子21具备磁铁部27。并且,该转子21还可以具备至少1个套筒28。而且,该转子21经由一对轴承30而旋转自如地被保持于机架24。
传动轴26是:作为电动机13的输出轴的旋转轴。即,传动轴(或者说旋转轴)26是:将通过电动机13而产生的旋转传递到外部的棒状的部件。该传动轴26例如被设置成细长的圆柱状。此外,在该传动轴26固定有离心风扇14。具体而言,该传动轴26在从机架24突出的前端侧,通过粘合剂而固定有离心风扇14。
磁铁部27形成为圆形筒状,其中央部固定安装有传动轴26。在该磁铁部27形成有:在旋转方向(周向)上具有相互不同极性的且相邻接的磁极(旋转磁极)。因此,在该磁铁部27上,在旋转方向上N极与S极成对地依次交替配置。
套筒28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一对,与磁铁部27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相邻地被固定于传动轴26。其中,该套筒28并非是必须的构成要件。
轴承30被安装于传动轴26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并分别固定于机架24,使得转子21相对于机架24旋转自如地被保持。
定子22构成:使转子21旋转的固定磁极。该定子22具备定子铁心33。此外,该定子22具备:作为绝缘体的定子绝缘部34。并且,该定子22具备线圈35。另外,该定子22具备端子36。而且,该定子22构成为:线圈35和端子36被配置成通过定子绝缘部34而与位于转子21的周围的定子铁心33绝缘,通过线圈35形成固定磁极,并且各线圈35通过端子36而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传感器基板23通过检测转子21(或者说磁铁部27)的磁极的极性,来检测转子21的旋转位置(旋转角度),具有例如霍尔IC等。该传感器基板23例如形成为C字状,沿着转子21的磁铁部27的外周而配置。此外,该传感器基板23重叠于例如定子22的后侧,例如通过螺丝等基板固定部件39而被固定于定子绝缘部34。
机架24通过例如铝或者镁等轻量且具有导电性的金属部件来形成。该机架24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具备一个机架体41和另一机架体42,但并不局限于该构成。而且,该机架24构成为:这些一个和另一机架体41、42通过作为固定部件的螺丝43而相互前后被固定,从而将转子21、定子22以及传感器基板23从前后夹入进行收纳。并且,一个机架体41相对于转子21、定子22以及传感器基板23而位于前侧。一个机架体41具备:与扩散器15对置而呈开口的机架进气开口部45。此外,该一个机架体41设置有:供固定体47螺合的圆孔状的螺合孔48,其中该固定体47是用于将电动机13和扩散器15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固定的螺丝等。此外,另一机架体42分别划分有机架排气开口部49。这些机架排气开口部49将流入电动机13内的空气向外部排气。
离心风扇14是:被固定于传动轴26而与该传动轴26一起通过电动机13进行旋转,从而将空气从中心侧朝向外周侧推出(或者说吹出)涡轮鼓风机。该离心风扇14如图1、图2A、图2B以及图4所示那样,具有风扇主体部51。此外,该离心风扇14具备:作为顶靠部的固定部52。并且,该离心风扇14具备:作为空气排出部的槽部53。而且,该离心风扇14例如通过铝等金属形成。
风扇主体部51形成为:从作为电动机13侧的后侧朝向前侧逐渐缩径的、大致圆锥面状。该风扇主体部51在作为电动机13相反侧的正面侧即前侧具备风扇翼55。
风扇翼55例如设置有多个。这些风扇翼55均匀地配置在风扇主体部51的周向上。即,这些风扇翼55在风扇主体部51的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或者按大致等角度)配置。此外,这些风扇翼55分别是从风扇主体部51的中央部朝向周边部,沿着径向而配置,并且从风扇主体部51的中央部遍及周边部地沿着风扇主体部51的周向而逐渐弯曲。
固定部52设置在风扇主体部51的电动机13侧(背面侧)亦即后面侧。传动轴26的一端部亦即前端部从该固定部52的后侧插入而定位。此外,该固定部52被设置成圆筒状,且与风扇主体部51同轴地被配置在风扇主体部51的中央部。即,该固定部52具备:圆筒状的外壁部52a、被传动轴26的前端部所顶靠的抵接部52b、以及被外壁部52a所包围且供传动轴26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口52c。
外壁部52a是从风扇主体部51朝向后方,与该风扇主体部51同轴地突出设置。
抵接部52b构成固定部52的底部(盖部)。该抵接部52b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不具备孔部的实心部。即,固定部52的前侧被抵接部52b阻塞。换言之,在固定部52的前侧,在风扇主体部51处没有设置:沿着轴向贯通该风扇主体部51的孔部,风扇翼55延伸配置到:风扇主体部51的中央部。即,抵接部52b的前侧为:风扇主体部51的中央部侧的风扇翼55的一端部所处位置的风扇翼配置部58。
插入口52c被设置成:具有比传动轴26的外径尺寸稍大的内径尺寸的圆孔状。该插入口52c在作为固定部52的前端侧的后端侧呈开口。
槽部53用于将传动轴26与固定部52(离心风扇14)粘合的粘合剂的空气排出。该槽部53在固定部52处被设置在传动轴26的周围。该槽部53连通于固定部52的插入口52c,并沿着前后方向,亦即沿着固定部52的轴向被设置成长条状。另外,该槽部53设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53设置有4个。此外,这些槽部53均匀地配置在传动轴26的周围。即,槽部53在传动轴26的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或者按大致等角度)配置。而且,这些槽部53相对于固定部52的插入口52c分别被配置成放射状。
扩散器15对被离心风扇14推出的空气进行整流,并使之向电动机13的内部流入。该扩散器15在中央部具备安装开口部61。此外,该扩散器15在安装开口部61的两侧具备:作为固定孔部的通孔62。并且,该扩散器15在外缘附近具备:整流翼63。并且,该扩散器15在整流翼63、63间具备:沿着前后方向而贯通扩散器15的风路部64。
风扇罩16覆盖离心风扇14的一部分地被安装于扩散器15。该风扇罩16开口设置有:使离心风扇14的中央部露出来的进气口66。
控制电路具备:包括例如逆变回路在内的驱动部、和对该驱动部机芯进行例如PWM控制的控制部,并与各端子36以及传感器基板23电连接。并且,该控制电路构成为:控制通过驱动部而在线圈35的绕线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通电时间,从而按每一时间来切换经由各线圈35而分别使定子22的定子铁心33产生的磁极。
并且,上述电动送风机11以及控制电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图5所示的电动吸尘器71。电动吸尘器71具备吸尘器主体72。此外,该电动吸尘器71具备集尘部73。作为该电动吸尘器71,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为:例如具备相对于长条状的吸尘器主体72可装卸的风路体74的长条状的杆式(便携(handy)型)的电动吸尘器,但也可以是例如卧式等,还可以优选使用:能够自主行驶的自行驶式的电动吸尘器。此外,电动吸尘器71不局限于吸入尘埃的吸入型的电动吸尘器,也可以是吹飞尘埃的鼓风机等。
吸尘器主体72中收纳有电动送风机11和控制电路。此外,集尘部73可装卸于该吸尘器主体72。
集尘部73是:利用由电动送风机11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来从空气中捕集与空气一起被吸入的尘埃的部分。该集尘部73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例如对尘埃进行离心分离的旋风集尘部,但也能够设置为:例如通过过滤器对尘埃进行过滤捕集或利用惯性对尘埃进行捕集等任意的结构。在电动吸尘器71为鼓风机时,不需要该集尘部73。
风路体74使通过电动送风机11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作用于地板等。该风路体74并非是必须的构成要件。
接下来,对上述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送风机11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该电动送风机11的组装顺序大致为:对扩散器15装配一个机架体41,在该一个机架体41上分别装配所组装的定子22和转子21,将传感器基板23装配于定子22,将另一机架体42装配于一个机架体41以及扩散器15,利用一个和另一机架体41、42,将转子21、定子22以及传感器基板23夹入,在将离心风扇14固定于转子21后,利用风扇罩16,来覆盖离心风扇14。
在定子22的组装时,利用镶嵌成形等,将定子绝缘部34一体成形于预先成形的定子铁心33,之后,再将绕线分别缠绕于定子绝缘部34,来形成线圈35。之后,将端子36、36安装于定子绝缘部34,来使端子36、36与线圈35的绕线的两端部导通,将端子36、36与线圈35、35电连接。
接下来,将预先成形的机架24的一个机架体41相对扩散器15进行位置对准,使插入于通孔62的固定体47螺合于螺合孔48,从而将一个机架体41与扩散器15进行相互固定。此后,针对一个机架体41,将定子22相对一个机架体41进行定位,并且通过基板固定部件39而将传感器基板23相对定子22进行固定。接下来,将传动轴26的前端侧从定子22的线圈35、35间插通于一个机架体41,并且将安装于该转子21的传动轴26的前端侧的一方的轴承30保持于一个机架体41。
然后,将另一机架体42位置对准于一个机架体41,以将定子铁心33夹在另一机架体42与一个机架体41之间的方式而将另一机架体42通过螺丝43螺丝紧固于一个机架体41,从而通过另一机架体42来保持安装于转子21的传动轴26的后端侧的另一方的轴承30,并通过一个和另一机架体41、42以夹着定子22、传感器基板23以及转子21的方式将定子22、传感器基板23以及转子21固定。
接下来,将流体状的粘合剂涂布在:从扩散器15的安装开口部61朝向前侧突出的电动机13的传动轴26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使该前端部插入于离心风扇14的固定部52的插入口52c而与抵接部52b抵接。此时,粘合剂中包含的空气、以及将传动轴26插入固定部52(插入口52c)时卷入的空气就会从槽部53沿着固定部52的轴向被排出,传动轴26与固定部52(外壁部52a)以及槽部53之间填充有粘合剂。然后,通过使该粘合剂固化,离心风扇14相对于传动轴26被固定成同轴状。
此后,覆盖离心风扇14地将风扇罩16压入扩散器15的前侧或者进行粘合固定,由此完成电动送风机11。
这样组装而成的电动送风机11通过传感器基板23,来检测转子21的旋转位置,并且根据该旋转位置,通过控制电路而对在各线圈35的绕线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通电时间进行控制,从而在定子铁心33形成多个磁极,通过这些磁极与转子21的磁极的排斥及吸引,来使转子21旋转。因此,通过由电动送风机11的离心风扇14的旋转而产生的负压,空气被从进气口66吸入到电动送风机11。然后,该吸入的空气通过离心风扇14的风扇翼55而向该离心风扇14的周围整流,并通过扩散器15的整流翼63进行整流,而从风路部64经由机架进气开口部45朝向电动机13流入,经过电动机13的转子21和定子22之间,而一边对定子22和转子21进行冷却,一边经过该电动机13的机架24内而对各线圈35以及各端子36进行冷却,并从机架排气开口部49被排气。
如上述那样,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通过将离心风扇14被固定于传动轴26所使用的粘合剂的空气排出用的空气排出部设置为槽部53,在将涂布了流体状的粘合剂的传动轴26插入到固定部52而进行顶靠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固化前的流体状的粘合剂从槽部53向固定部52的外部流出。
此外,通过设置多个槽部53,能够从传动轴26与固定部52之间的粘合部,没有遗漏地排出空气。其结果为,能够更不易产生传动轴26与离心风扇14的粘合不良。
并且,通过在传动轴26的周围均匀地设置槽部53,能够防止离心风扇14的旋转时的旋转平衡被打破。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对传动轴26与离心风扇14进行粘合固定时,流体状的粘合剂涂布于离心风扇14的固定部52和槽部53,将传动轴26插入固定部52(插入口52c)后使其固化。
接下来,参照图6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和作用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2实施方式中可以代替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槽部53而具备缝隙78,该缝隙78是作为将传动轴26与固定部52(离心风扇14)进行粘合的粘合剂的空气排出用的空气排出部。
该缝隙78在固定部52处被设置在传动轴26的周围。该缝隙78与固定部52的插入口52c连通,并沿着前后方向,亦即沿着固定部52的轴向设置成长条状。此外,该缝隙78设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缝隙78设置有4个。另外,这些缝隙78被均匀配置在传动轴26的周围。即,缝隙78在传动轴26的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或者按大致等角度)配置。并且,这些缝隙78设置成:贯通固定部52的外壁部52a的径向即厚度方向。换言之,这些缝隙78设置成:将固定部52的内侧与外侧连通起来。因此,外壁部52a被这些缝隙78分割开。
并且,在电动送风机11的组装时,在将离心风扇14固定于传动轴26的情况下,若将流体状的粘合剂涂布在:从扩散器15的安装开口部61朝向前侧突出的电动机13的传动轴26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并将该前端部插入于离心风扇14的固定部52的插入口52c而抵接于抵接部52b,则粘合剂中含有的空气、以及在将传动轴26插入固定部52(插入口52c)时所卷入的空气就会从缝隙78沿着固定部52的径向和轴向被排出,在传动轴26与固定部52(外壁部52a)以及缝隙78之间填充有粘合剂。然后,通过使该粘合剂固化,离心风扇14相对于传动轴26固定为同轴状。
这样,将离心风扇14固定于传动轴26而所使用的粘合剂的空气排出用的空气排出部被设置为:贯通外壁部52a的缝隙78,空气不仅能够沿着固定部52的轴向还能够沿着径向而从传动轴26与固定部52之间的粘合部被排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排出空气。
此外,通过设置多个缝隙78,设置多个槽部53,能够没有遗漏地从传动轴26与固定部52之间的粘合部排出空气。其结果为,能够使得更不易产生传动轴26与离心风扇14之间的粘合不良。
另外,通过在传动轴26的周围均匀设置缝隙78,能够防止离心风扇14的旋转时的旋转平衡被打破。
另外,在固定部52的前侧(风扇翼配置部58)还可以设置:沿着轴向贯通风扇主体部51的孔部。
并且,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风扇主体部51的后面侧,且在被传动轴26的前端部所插入并被顶靠的固定部52中,在传动轴26的周围,设置:用于粘合传动轴26与离心风扇14的粘合剂的空气排出用的槽部53或者缝隙78,能够抑制空气积存于传动轴26与离心风扇14的粘合部,从而能够抑制传动轴26与离心风扇14之间的粘合不良,并且由于没有必要在固定部52的前侧积极地设置孔部,因此能够将固定部52的前侧作为风扇翼配置部58而使用,能够扩大风扇翼55的可设计范围。因此,能够减轻风路损失,并且能够提高电动送风机11的性能。
而且,通过将固定部52的前侧设制为实心的风扇翼配置部58,能够将风扇翼55的可设计范围扩大到离心风扇14(风扇主体部51)的中央部,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风路损失。
并且,在将离心风扇14固定于传动轴26时,通过在传动轴26的外周面涂布粘合剂然后再插入到固定部52,与将粘合剂涂布于固定部52然后再插入传动轴26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粘合剂更可靠第介于传动轴26的外周面与固定部52之间,从而能够将离心风扇14更加稳定地粘合固定于传动轴26。
并且,通过具备上述的电动送风机11,能够提供提高除尘性能的电动吸尘器71。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提示,并不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实用新型和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电动送风机,该电动送风机具备:具有旋转轴的电动机、以及通过粘合剂而被固定于上述旋转轴且与该旋转轴一起旋转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扇具备:
风扇主体部,其在上述电动机的相反侧具有风扇翼;以及
顶靠部,其设置于该风扇主体部的上述电动机侧,供上述旋转轴的一端部插入而进行顶靠,以及
上述粘合剂的空气排出用的空气排出部,其在该顶靠部处设置于上述旋转轴的周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多个空气排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送风机,
空气排出部被均匀配置在旋转轴的周围。
4.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尘器主体、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送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25481A JP2019143479A (ja) | 2018-02-15 | 2018-02-15 |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
JP2018-025481 | 2018-11-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83691U true CN209483691U (zh) | 2019-10-11 |
Family
ID=67773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023785.2U Active CN209483691U (zh) | 2018-02-15 | 2019-01-08 |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143479A (zh) |
CN (1) | CN209483691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977974B (zh) * | 2022-09-06 | 2023-10-13 | 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吹风风机马达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78707U (zh) * | 1975-12-11 | 1977-06-11 | ||
JPS5337882U (zh) * | 1976-09-08 | 1978-04-03 | ||
JPS6262089U (zh) * | 1985-10-07 | 1987-04-17 | ||
JPS63187769U (zh) * | 1987-04-09 | 1988-12-01 | ||
JP6271268B2 (ja) * | 2014-01-30 | 2018-01-31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8
- 2018-02-15 JP JP2018025481A patent/JP2019143479A/ja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01-08 CN CN201920023785.2U patent/CN209483691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43479A (ja) | 2019-08-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93930B (zh) | 电动送风机及电动吸尘器 | |
CN109314410A (zh) | 电动鼓风机 | |
CN106716793A (zh) | 具备包含圆筒线圈的定子的无铁心旋转电力机构及其冷却方法 | |
JP2013199931A (ja) | 送風機 | |
US20170353095A1 (en) | Driving Device And Bladeless Fan Utilizing the Same | |
CN101188373A (zh) | 风扇电动机 | |
JP6396083B2 (ja) |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 |
US20160341219A1 (en) | Single-phase Motor, Airflow Generating Device, And Electric Apparatus | |
JP2018084151A (ja) |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 |
CN209483691U (zh) |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 |
JP2016140238A (ja) | Pmdcモータ | |
EP2884111A1 (en) | Axial flow fan and series axial flow fan | |
TWM562526U (zh) | 油煙機風輪的無刷馬達結構改良 | |
EP1388924A2 (en) | Electric motor | |
EP3222180A1 (en) | Dust collector | |
JP6923307B2 (ja) | 電動送風機、電気掃除機および電動送風機の製造方法 | |
JP6796465B2 (ja) |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 |
CN109904971B (zh) |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 |
CN103795174B (zh) | 电机 | |
CN109314411A (zh) | 电动鼓风机 | |
JP6859074B2 (ja) | 電動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 |
CN206268107U (zh) | 无框外转子离心风机 | |
CN209329825U (zh) | 电动送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 |
CN110680229B (zh) | 电动风机和搭载其的电动吸尘器 | |
CN110476333A (zh) | 电动鼓风机以及电动吸尘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