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60724U - 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60724U
CN209260724U CN201822074686.5U CN201822074686U CN209260724U CN 209260724 U CN209260724 U CN 209260724U CN 201822074686 U CN201822074686 U CN 201822074686U CN 209260724 U CN209260724 U CN 2092607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ke
annular brace
class
interlocking pile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7468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云
谢全鸿
蒙文武
陈星旭
陈东川
刘瑞斌
漆涛
何煜民
杨闯
李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7468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607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607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607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所述围檩,包括沿咬合桩环向设置的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横撑,所述横撑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相对侧之间,所述环形支撑下方还设置有若干的支座,所述支座与咬合桩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上还设置有若干的斜拉件,所述斜拉件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支撑相连,所述斜拉件的上端与咬合桩固定。本申请的围檩结构,在环向上对咬合桩进行良好支撑,而且还减小了对环形支撑下方支架的承载要求,进而能够大幅简化环形支撑下方的支架结构,减小环形支撑下方支架占用过多施工空间而带来不利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中,桥梁承台作为桩基与墩柱的转换,在跨江、跨河时,一般设置在低于水位以下,甚至原始河床以下,当原始河床为基岩裸露时,多是采取设计变更提高承台的方式来完成承台施工,或选择先爆破基岩并清渣,再做围护结构,然后施工桩基及承台的方法完成基础的施工。
上述方式虽然能够完成承台的施工,但是依然存在有不足,对于变更设计而言,在变更承台设计时,整个工程的其他部分也需要做相应变更,整个施工过程安排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极大的增加了工作量和施工成本;而且,当工程处于内河施工时,由于船只较少,也大幅增加了施工难度,导致实施成本超高的问题,所以,采用密排桩支护施工承台的方法出现了人们的视野中,在该施工方式中,需要在承台外围设置密排桩,在密排桩内开挖基坑,然后在基坑内浇筑承台结构,当基坑较深时,密排桩距离基坑底板的高度较高,支护稳定性较差。
所以,在目前需要设计一种具有可靠支护效果的支护体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基坑密排桩支护存在支护稳定性不好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可靠支护效果的支护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围檩,包括沿咬合桩环向设置的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横撑,所述横撑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相对侧之间,所述环形支撑下方还设置有若干的支座,所述支座与咬合桩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上还设置有若干的斜拉件,所述斜拉件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支撑相连,所述斜拉件的上端与咬合桩固定。
本申请的围檩结构,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在环向上对咬合桩进行良好支撑,通过设置斜拉件,对环形支撑提供向上的拉力,如此,减小环形支撑下移风险,而且还减小了对环形支撑下方支架的承载要求,进而能够大幅简化环形支撑下方的支架结构,减小环形支撑下方支架占用过多施工空间而带来不利影响。
优选的,所述斜拉件的下端沿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向下延伸,形成贴合在环形支撑内侧上的贴合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环形支撑内侧之间相焊接。如此设置,使斜拉件在竖向拉起环形支撑的同时,还在横向上对环形支撑形成支撑,而且,还使得贴合部与环形支撑内侧之间的焊缝在竖向上,如此焊缝方向与受力方向相一致,避免焊缝受到其他方向拉扯,极大的提高了焊缝承载能力,进而大幅提高了斜拉件与环形支撑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提高了环形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环形支撑的下侧与所述支座相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提高环形支撑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环形支撑包括位于内侧的内板和位于外侧的外板,还包括至少两根环形设置的工字钢,所述内板覆盖在各工字钢朝向内侧的翼板上,所述外板覆盖在各工字钢朝向外侧的翼板上,所述内板与横撑相连,所述外板与咬合桩相连。本申请的环形支撑,采用工字钢与内板和外板合围而成,通过工字钢的腹板形成横向的支撑,可以根据实际支撑要求,选取工字钢数量,采用内板和外板,将各工字钢连接为整体,提供了环形支撑受力时各部位的一致性,而且也利于与其他构件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外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相隔开,在所述外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的间隙内浇筑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垫层,通过所述混凝土垫层实现所述内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的连接。通过设置混凝土垫层,浇筑的混凝土能够与外板良好的相贴合,使外板得到良好支撑,降低因咬合桩侧壁不平整而导致外板局部受力过大损坏,环形支撑失稳的风险。
优选的,在所述工字钢中,位于最下层的工字钢翼板下缘与所述支座相焊接。
优选的,所述横撑为圆形钢管,在所述横撑与所述内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设置,一方面是加强了横撑与内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起到加强横撑端部和内板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在所述横撑端部对应的所述工字钢上,同一工字钢的翼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的第二加强筋。在工字钢上受力较大部位的翼板之间设置第二加强筋,进一步的提高环形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小局部受力较大而发生局部形变失稳的风险。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围檩的支护体系,
包括上述的围檩,还包括咬合桩,所述咬合桩位于基坑的边缘位置,所述咬合桩为圈状,所述咬合桩包括A类桩和B类桩,所述A类桩和B类桩之间为逐根间隔布置,并且相邻的所述A类桩与B类桩之间存在有部分相重叠。
在本申请中,A类桩和B类桩逐根咬合,桩之间呈紧密结合状态,在施工时,可以先浇筑A类桩或者B类桩,待浇筑桩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进行B类桩或者A类桩的冲孔,在该冲孔时,将相邻已浇筑桩体的部分切除,在进一步的浇筑后,即形成存在有部分重叠的咬合状态,这样的方式,使咬合桩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密闭性能,便于后续的土方开挖等施工;而且,咬合桩的设置,还对围堰主体形成了良好的支撑,特别是对咬合桩外围围堰的加强支撑,使该部分在作为施工平台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平台上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优选的,所述A类桩和B类桩都为钢筋混凝土桩,所述A类桩的钢筋笼直径大于所述B类桩的钢筋笼的直径,并且A类桩的钢筋笼的其中部分位于B类桩的浇筑区域内,如此,提高咬合桩的整体性,使在后浇筑的A类桩与在先浇筑的B类桩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且结合处也存在钢筋笼的结构加强,减小咬合出渗漏风险,确保咬合桩各位置都具有良好的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A类桩和B类桩的外径相同。通过将A类桩和B类桩的外径设置为相同,利于对其实现一致的支撑效果,以及,确保咬合桩各部位受力的一致性,进而提高咬合桩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咬合桩顶部还设置有冠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围檩结构,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在环向上对咬合桩进行良好支撑,通过设置斜拉件,对环形支撑提供向上的拉力,如此,减小环形支撑下移风险,而且还减小了对环形支撑下方支架的承载要求,进而能够大幅简化环形支撑下方的支架结构,减小环形支撑下方支架占用过多施工空间而带来不利影响;
本申请的支护体系,A类桩和B类桩逐根咬合,桩之间呈紧密结合状态,在施工时,可以先浇筑A类桩或者B类桩,待浇筑桩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进行B类桩或者A类桩的冲孔,在该冲孔时,将相邻已浇筑桩体的部分切除,在进一步的浇筑后,即形成存在有部分重叠的咬合状态,这样的方式,使咬合桩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密闭性能,便于后续的土方开挖等施工;而且,咬合桩的设置,还对围堰主体形成了良好的支撑,特别是对咬合桩外围围堰的加强支撑,使该部分在作为施工平台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平台上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土围堰的剖视图;
图2为基坑内承台及咬合桩结构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围檩与咬合桩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咬合桩的A类桩与B类桩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围堰与咬合桩配合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横撑与工字钢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深水裸露基岩密排桩支护施工承台的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中标示:1-围堰主体,2-袋装填充层,3-防水层,4-基坑,5-咬合桩,6-承台,7-承台桩基,8-围檩,9-A类桩,10-B类桩,11-钢筋笼,12-冠梁,13-横撑,14-斜拉件,15-支座,16-内板,17-外板,18-工字钢,19-混凝土垫层,20-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砂,23-桥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6所示:
一种围檩8,包括沿咬合桩5环向设置的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5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横撑13,所述横撑13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相对侧之间,所述环形支撑下方还设置有若干的支座15,所述支座15与咬合桩5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上还设置有若干的斜拉件14,所述斜拉件14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支撑相连,所述斜拉件14的上端与咬合桩5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围檩8结构,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5之间为固定连接,在环向上对咬合桩5进行良好支撑,通过设置斜拉件14,对环形支撑提供向上的拉力,如此,减小环形支撑下移风险,而且还减小了对环形支撑下方支架的承载要求,进而能够大幅简化环形支撑下方的支架结构,减小环形支撑下方支架占用过多施工空间而带来不利影响。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斜拉件14的下端沿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向下延伸,形成贴合在环形支撑内侧上的贴合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环形支撑内侧之间相焊接。如此设置,使斜拉件14在竖向拉起环形支撑的同时,还在横向上对环形支撑形成支撑,而且,还使得贴合部与环形支撑内侧之间的焊缝在竖向上,如此焊缝方向与受力方向相一致,避免焊缝受到其他方向拉扯,极大的提高了焊缝承载能力,进而大幅提高了斜拉件14与环形支撑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提高了环形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环形支撑的下侧与所述支座15相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提高环形支撑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环形支撑包括位于内侧的内板16和位于外侧的外板17,还包括至少两根环形设置的工字钢18,所述内板16覆盖在各工字钢18朝向内侧的翼板上,所述外板17覆盖在各工字钢18朝向外侧的翼板上,所述内板16与横撑13相连,所述外板17与咬合桩5相连。本实施方式的环形支撑,采用工字钢18与内板16和外板17合围而成,通过工字钢18的腹板形成横向的支撑,可以根据实际支撑要求,选取工字钢18数量,采用内板16和外板17,将各工字钢18连接为整体,提供了环形支撑受力时各部位的一致性,而且也利于与其他构件相配合。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板17与所述咬合桩5之间相隔开,在所述外板17与所述咬合桩5之间的间隙内浇筑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垫层19,通过所述混凝土垫层19实现所述内板16与所述咬合桩5之间的连接。通过设置混凝土垫层19,浇筑的混凝土能够与外板17良好的相贴合,使外板17得到良好支撑,降低因咬合桩5侧壁不平整而导致外板17局部受力过大损坏,环形支撑失稳的风险。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工字钢18中,位于最下层的工字钢18翼板下缘与所述支座15相焊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横撑13为圆形钢管,在所述横撑13与所述内板16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20。第一加强筋20的设置,一方面是加强了横撑13与内板16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起到加强横撑13端部和内板16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横撑13端部对应的所述工字钢18上,同一工字钢18的翼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的第二加强筋21。在工字钢18上受力较大部位的翼板之间设置第二加强筋21,进一步的提高环形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小局部受力较大而发生局部形变失稳的风险。
实施例2,如图1-6所示,
一种支护体系,包括上述的围檩8,还包括咬合桩5,所述咬合桩5位于基坑4的边缘位置,所述咬合桩5为圈状,所述咬合桩5包括A类桩9和B类桩10,所述A类桩9和B类桩10之间为逐根间隔布置,并且相邻的所述A类桩9与B类桩10之间存在有部分相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A类桩9和B类桩10逐根咬合,桩之间呈紧密结合状态,在施工时,可以先浇筑A类桩9或者B类桩10,待浇筑桩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进行B类桩10或者A类桩9的冲孔,在该冲孔时,将相邻已浇筑桩体的部分切除,在进一步的浇筑后,即形成存在有部分重叠的咬合状态,这样的方式,使咬合桩5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密闭性能,便于后续的土方开挖等施工;而且,咬合桩5的设置,还对围堰主体1形成了良好的支撑,特别是对咬合桩5外围围堰的加强支撑,使该部分在作为施工平台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平台上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A类桩9和B类桩10都为钢筋混凝土桩,所述A类桩9的钢筋笼11直径大于所述B类桩10的钢筋笼11的直径,并且A类桩9的钢筋笼11的其中部分位于B类桩10的浇筑区域内,如此,提高咬合桩5的整体性,使在后浇筑的A类桩9与在先浇筑的B类桩10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且结合处也存在钢筋笼11的结构加强,减小咬合出渗漏风险,确保咬合桩5各位置都具有良好的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A类桩9和B类桩10的外径相同。通过将A类桩9和B类桩10的外径设置为相同,利于对其实现一致的支撑效果,以及,确保咬合桩5各部位受力的一致性,进而提高咬合桩5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咬合桩5顶部还设置有冠梁12。
实施例3,如图1-7所示:
一种采用上述支护体系的深水裸露基岩密排桩支护施工承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一、土围堰填筑:由岸至基坑设计位置进行填筑施工,形成土围堰,土围堰覆盖在基坑4设计位置上,并且边缘超出基坑4边缘形成施工平台;
二、咬合桩5施工:在步骤一形成的土围堰上,沿基坑4设计位置的边缘进行冲孔和浇筑施工,形成圈状的咬合桩5;
三、承台桩基7施工:在承台桩基7设计位置进行冲孔和浇筑施工,得到承台桩基7;
四、开挖:对步骤二中咬合桩5合围的区域进行开挖施工,在所述咬合桩5内侧还设置有围檩8,当开挖至围檩8设计位置时,先进行围檩8的安装,在围檩8对咬合桩5形成支撑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开挖施工;
五:承台6浇筑:在步骤四基坑4开挖至基底设计深度后,在承台6设计位置进行承台6浇筑施工。
本方案的方法,在对深水裸露基岩深埋承台6在不采用大型水上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土围堰填筑至待施工墩位的方式,在基坑4设计位置的四周采用钻孔桩设备,浇筑混凝土桩或钢筋混凝土桩形成咬合桩5围护结构,然后在围护结构内进行开挖抽水形成干处作业环境,完成承台6施工。
在本方案中采用咬合桩5作为围护结构,咬合桩5能够适应各种地层,特别是岩层的支护,形成承台6施工的干作业环境,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解决了内河、库区承台6埋入岩层以下,且周边无大型水上设备的情况下的承台6施工难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而且,咬合桩5和承台桩基7的施工在围堰形成的施工平台上,施工过程方便可靠,承台桩基7与咬合桩5能够同时施工,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加设备的方式,大幅缩短咬合桩5和承台桩基7的施工周期,以及方便的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进一步的,本方案的方法,咬合桩5作为永久结构环绕在承台6基础外围的地质层中,一方面是提高承台6基础周围地质层的结构稳定性,提高承台6及承台6上其他工程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另一方面还能够作为防撞体系,避免承台6及承台6上工程结构遭受撞击。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一中,土围堰填筑时采用自上游至下游、由岸至河内的方向进行填筑。通过该种方式形成的土围堰,其是沿顺流向倾斜,利于减小河流对土围堰的冲击。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土围堰包括截面为梯形状的围堰主体1,在所述围堰主体1迎水侧覆盖有袋装填充层。本方案的袋装填充层为采用若干编织袋等袋体装填土质或者砂卵石等填料堆积而成的阻挡结构,将各装填后的袋体铺设在围堰主体1迎水的一侧,以此减小围堰主体1的冲击,提高围堰主体1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围堰主体1与袋装填充层之间还设置有防水层3。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层3为土工布层和/或太阳布层。
在本方案中,土工布层和/或太阳布层在搭接时,搭接长度为0.5~1m。在水流冲速较大的位置设置2~3层土工布,袋装填充层采用袋装砂卵石,如此,进一步的提高土围堰的防冲刷能力,进一步提高土围堰的结构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袋装填充层迎向水面的一侧为中部位置拱起的弧形状。如此,减小水流冲击压力。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袋装填充层迎向水面的一侧中部位置拱起高度为迎水面上下两端间直线长度的8%~12%。当采用该凸起高度时,在将流水冲击力良好分散的同时,也保证了袋装填充层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拱起过高而出现坍塌等问题。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土围堰填筑中,依次包括下述步骤:
现场勘察、材料准备、测量放样、填筑砂砾石形成围堰主体1、围堰主体1四周铺设防水层3、迎水侧铺设袋装填充层、筑土压实。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咬合桩5包括A类桩9和B类桩10,所述A类桩9和B类桩10之间为逐根间隔布置,并且相邻的所述A类桩9与B类桩10之间存在有部分相重叠。A类桩9和B类桩10逐根咬合,桩之间呈紧密结合状态,在施工时,可以先浇筑A类桩9或者B类桩10,待浇筑桩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进行B类桩10或者A类桩9的冲孔,在该冲孔时,将相邻已浇筑桩体的部分切除,在进一步的浇筑后,即形成存在有部分重叠的咬合状态,这样的方式,使咬合桩5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密闭性能,便于后续的土方开挖等施工;而且,咬合桩5的设置,还对围堰主体1形成了良好的支撑,特别是对咬合桩5外围围堰的加强支撑,使该部分在作为施工平台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平台上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A类桩9和B类桩10都为钢筋混凝土桩,所述A类桩9的钢筋笼11直径大于所述B类桩10的钢筋笼11的直径,并且A类桩9的钢筋笼11的其中部分位于B类桩10的浇筑区域内,如此,提高咬合桩5的整体性,使在后浇筑的A类桩9与在先浇筑的B类桩10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且结合处也存在钢筋笼11的结构加强,减小咬合出渗漏风险,确保咬合桩5各位置都具有良好的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A类桩9和B类桩10的外径相同。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包括A类桩9施工和B类桩10施工,先进行B类桩10的施工,待相邻两根B类桩10施工完成后,再进行A类桩9的施工。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二中,待相邻两根B类桩10硬度达到50%以上之后,再进行A类桩9的冲孔施工。如此,一方面是可以避免A类桩9冲孔凿切B类桩10时,B类桩10出现坍塌或者混凝土流动的风险,另一方面,又避免B类桩10硬度过大而造成A类桩9冲孔困难的问题,而且,在B类桩10的硬度达50%-60%时,一方面是在该状态下,冲孔过程中,在凿切B类桩10混凝土时,在凿切部位不会形成大量的松散颗粒层或者灰尘层,如此,还有大幅提高A类桩9混凝土与B类桩10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形成紧密可靠的连接。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A类桩9的钢筋笼11在靠近B类桩10的一侧位于咬合区域内。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单根A类桩9包括下述步骤:
冲孔:待相邻两根B类桩10硬度达到50%以上之后,在该相邻两根B类桩10之间冲孔;
清孔:当冲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利用压入泥浆对孔底沉淀物进行冲刷,使沉淀物浮起带出孔外;
安装钢筋笼11:将钢筋笼11吊装至孔内;
混凝土浇筑:待钢筋笼11安装到位后,通过导管进行混凝土的灌注,在整个混凝土灌注时间内,导管口埋入先前灌注的混凝土内至少2m,最大不超过6m,混凝土灌注开始后,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二中,在混凝土灌注前,导管前做水密试验、接头抗拉试验,接头抗拉强度不低于导管母材强度。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二中,A类桩9和B类桩10施工完成后,还布置有冠梁12施工:先在冠梁12设计位置开挖冠梁12基槽,对A类桩9和B类桩10的桩头松散软弱部分进行凿除,使桩头部分的钢筋露出后,按设计尺寸绑扎冠梁12钢筋骨架,并将冠梁12钢筋骨架与桩头露出钢筋焊接,安装冠梁12浇筑模板后浇筑冠梁12混凝土并养护。在本方案的技术方案中,冠梁12施工设置在基坑4开挖前,相当于是在平地上进行冠梁12施工,如此,极大的方便了冠梁12施工过程,利于确保良好的施工质量;进一步的,在冠梁12浇筑前,将桩头松散软弱部分进行凿除,使桩头部分的钢筋露出,大幅提高冠梁12的自身结构强度以及冠梁12与A类桩9和B类桩10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冠梁12还进一步的加强了A类桩9与B类桩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增加咬合桩5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四中,所述围檩8,包括沿咬合桩5环向设置的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5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横撑13,所述横撑13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相对侧之间,在所述环形支撑的上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斜拉件14,所述斜拉件14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支撑的上侧相连,所述斜拉件14的上端与咬合桩5固定。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斜拉件14的下端沿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向下延伸,形成贴合在环形支撑内侧上的贴合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环形支撑内侧之间相焊接。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支撑下方还设置有若干的支座15,所述支座15与咬合桩5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下侧与所述支座15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支座15,在竖向对环形支撑形成可靠的支撑,进一步的提高环形支撑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环形支撑的安装和拆卸施工。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支撑包括位于内侧的内板16和位于外侧的外板17,还包括至少两根环形设置的工字钢18,所述内板16覆盖在各工字钢18朝向内侧的翼板上,所述外板17覆盖在各工字钢18朝向外侧的翼板上,所述内板16与横撑13相连,所述外板17与咬合桩5相连。本方案的环形支撑,采用工字钢18与内板16和外板17合围而成,一方面是提高了环形支撑的整体性,利于与其他构件相配合,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支撑要求,选取工字钢18数量。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外板17与所述咬合桩5之间相隔开,在所述外板17与所述咬合桩5之间的间隙内浇筑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垫层19,通过所述混凝土垫层19实现所述内板16与所述咬合桩5之间的连接。通过设置混凝土垫层19,浇筑的混凝土能够与外板17良好的相贴合,使外板17得到良好支撑,降低因咬合桩5侧壁不平整而导致外板17局部受力过大损坏,环形支撑失稳的风险。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工字钢18中,位于最下层的工字钢18翼板下缘与所述支座15相焊接。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横撑13为圆形钢管,在所述横撑13与所述内板16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20。第一加强筋20的设置,一方面是加强了横撑13与内板16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起到加强横撑13端部和内板16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横撑13端部对应的所述工字钢18上,同一工字钢18的翼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的第二加强筋21。在工字钢18上受力较大部位的翼板之间设置第二加强筋21,进一步的提高环形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小局部受力较大而发生局部形变失稳的风险。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五中,在基坑4开挖到位后,先清除基坑4浮泥,排除积水,然后再凿毛步骤三得到的承台桩基7,清除混凝土碎屑后,再浇筑混凝土封底层24,待混凝土封底层24达到一定强度后,然后再进行承台6浇筑,所述混凝土封底层24的顶面低于承台基桩7的桩头。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承台桩基7的桩头嵌入承台6大于10cm。如此,提高承台6基桩与承台6之间的连接紧密性,提高承台6基桩的支撑效果。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基坑4边缘设置有集水槽。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本方案的方法,还包括步骤六:填充:在步骤五得到的承台6与咬合桩5之间的间隙内填砂22直至距离承台6顶部0.5m,然后在砂22上方的承台6与基坑4侧壁之间的间隙内浇筑混凝土直至承台6顶部。
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本方案的方法,还包括步骤七和步骤八,
步骤七:桥墩23施工:在步骤五的承台6上进行桥墩23施工,将桥墩23浇筑至高于基坑4上缘;
步骤八:回填:先拆除围檩8,然后对基坑4进行回填,待基坑4回填完成后,在进行桥墩23剩余部分的施工。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围檩,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咬合桩环向设置的环形支撑,所述环形支撑的外侧与咬合桩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还设置有若干的横撑,所述横撑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相对侧之间,所述环形支撑下方还设置有若干的支座,所述支座与咬合桩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的上还设置有若干的斜拉件,所述斜拉件的下端与所述环形支撑相连,所述斜拉件的上端与咬合桩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围檩,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件的下端沿所述环形支撑的内侧向下延伸,形成贴合在环形支撑内侧上的贴合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环形支撑内侧之间相焊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围檩,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撑包括位于内侧的内板和位于外侧的外板,还包括至少两根环形设置的工字钢,所述内板覆盖在各工字钢朝向内侧的翼板上,所述外板覆盖在各工字钢朝向外侧的翼板上,所述内板与横撑相连,所述外板与咬合桩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围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相隔开,在所述外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的间隙内浇筑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垫层,通过所述混凝土垫层实现所述内板与所述咬合桩之间的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围檩,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撑为圆形钢管,在所述横撑与所述内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围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撑端部对应的所述工字钢上,同一工字钢的翼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的第二加强筋。
7.一种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围檩,还包括咬合桩,所述咬合桩位于基坑的边缘位置,所述咬合桩为圈状,所述咬合桩包括A类桩和B类桩,所述A类桩和B类桩之间为逐根间隔布置,并且相邻的所述A类桩与B类桩之间存在有部分相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A类桩和B类桩都为钢筋混凝土桩,所述A类桩的钢筋笼直径大于所述B类桩的钢筋笼的直径,并且A类桩的钢筋笼的其中部分位于B类桩的浇筑区域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A类桩和B类桩的外径相同。
10.如权利要求7-9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桩顶部还设置有冠梁。
CN201822074686.5U 2018-12-11 2018-12-11 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Active CN2092607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4686.5U CN209260724U (zh) 2018-12-11 2018-12-11 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4686.5U CN209260724U (zh) 2018-12-11 2018-12-11 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60724U true CN209260724U (zh) 2019-08-16

Family

ID=67562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74686.5U Active CN209260724U (zh) 2018-12-11 2018-12-11 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607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3129A (zh) * 2019-10-14 2019-12-20 董小瑞 一种公路桥梁施工用防水紧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3129A (zh) * 2019-10-14 2019-12-20 董小瑞 一种公路桥梁施工用防水紧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26780U (zh) 一种双壁钢围堰与短护筒群整体定位安装结构
CN109339065A (zh) 一种深水裸露基岩密排桩支护施工承台的方法
CN105133627B (zh) 单壁钢板桩围堰流水状态下施工工法
CN108412503B (zh) 偏压浅埋隧道洞口施工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7268636A (zh) 一种密封槽及咬合结构的钢筒或钢板桩构成的连续墙基坑用围护及施工法
CN209741877U (zh) 一种钢板桩根部增设砼圈梁止水的围堰结构
CN105239578B (zh) 富水砂层深基坑水下施工方法
CN106400820A (zh) 一种锁扣钢管与混凝土组合桩围堰及施工方法
CN106884433A (zh) 控制震动拔桩导致地下构筑物沉陷的结构及控制沉陷方法
CN105862930A (zh) 一种对新建地下工程下方既有隧道的保护结构
CN110359476A (zh) 一种钢板桩围堰内支撑与钻孔桩钢护筒安装用施工平台的施工方法
CN106223355A (zh) 一种深水高桩承台抱箍法有底钢套箱的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02410031B (zh) 桩墙法建造地下空间结构
CN209194555U (zh) 一种用于深水裸露基岩密排桩支护施工承台的土围堰
CN105421497A (zh) 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CN202401462U (zh) 一种入土深度小的深水单壁钢板桩围堰结构
CN206554099U (zh) 一种分块拼装式无底单壁钢套箱围堰
CN209260724U (zh) 一种围檩及采用该围檩的支护体系
CN214695636U (zh) 一种新型基坑斜桩支护结构
CN109577322A (zh) 一种用于土体内部既有桩基接桩的施工装置
JP4206165B2 (ja) 構築物の仮締切工法
CN108951646A (zh) 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5155421B (zh) 一种单桩独柱墩河道浅水中全埋置圆形承台施工方法
CN217517602U (zh) 近江堤基坑支护结构
CN207143965U (zh) 钢板混凝土组合式抗浮止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