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58729U -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58729U
CN209258729U CN201821796686.XU CN201821796686U CN209258729U CN 209258729 U CN209258729 U CN 209258729U CN 201821796686 U CN201821796686 U CN 201821796686U CN 209258729 U CN209258729 U CN 2092587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inner core
vessel
briquetting
l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966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德斌
陈远洪
成若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i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eauty St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eauty St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eauty St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9668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587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58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5872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外盖、上盖、内芯、弹性件和压块,内芯与容器本体之间相互远离时能够形成导出通道,内芯与容器本体之间相互抵顶时导出通道封闭,压块径向滑动装配在容器本体上,外盖装配在容器本体上时能够挤压压块,压块能够挤压内芯从而使内芯与容器本体相互抵顶,弹性件能使内芯与容器本体分离。在外力的作用下把外盖装配在容器本体上时,内芯与容器本体抵顶,从而将导出通道封闭,再次将外盖打开时,内芯和压块会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恢复原位,实现了容器从内部打开或封闭,有效地防止了内容物流出而粘附在外盖上,密封效果更好,适于应用在带有涂抹头的包装容器上,适用范围更广。

Description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背景技术
包装容器常用于盛装流体产品,例如:化妆品、饮料、药液等液态产品,也可以盛装固态产品,比如颗粒状、粉末状的产品。
包装容器通常需要密封,以在不使用产品时防止产品泄漏。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外盖的内端面抵顶在容器出口端面上进行密封。但是对于出口处设置有涂抹部的包装容器,由于涂抹部上粘附有产品而通常与容器连接为一体,且涂抹部突出于出口端面,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密封方式,外盖需要留出容置涂抹部的空间而只能由外盖的内壁部分与容器出口的端面抵顶,尽管可以保证产品不漏出容器外表面,却难以保证产品不从涂抹部流出而粘附在外盖的内壁上,导致包装容器的密封效果不好且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具有密封效果好、方便使用、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外盖、上盖、内芯、弹性件和压块,所述内芯活动装配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开口处,当所述内芯远离所述容器本体的开口处时,所述容器本体的开口处与所述内芯之间形成连通的导出通道,当所述内芯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开口处抵顶时,所述导出通道封闭,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所述内芯和所述容器本体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提供使所述内芯朝远离所述容器本体的开口处的方向移动的弹力,所述上盖装配在所述容器本体上且套设在所述内芯上,所述压块径向滑动装配在所述上盖的外壁上,所述内芯上设置有第一受压结构,所述压块的靠近所述内芯的一端设置有抵压结构,所述第一受压结构与所述抵压结构相互配合抵接,所述压块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受压结构,所述外盖卡接装配在所述容器本体上且套设在所述上盖外,所述外盖盖合在所述容器本体上时,所述外盖的内壁底边缘挤压所述第二受压结构,此时所述抵压结构挤压所述第一受压结构以使所述内芯挤压所述弹性件并朝靠近所述容器本体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内芯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开口处抵顶。
进一步地,所述容器本体包括第一导出部和装配壁,所述装配壁围合在所述第一导出部外,所述容器本体的开口处位于所述第一导出部的端部,所述内芯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出部上,且所述内芯与所述第一导出部之间密封接触,所述内芯上设置有第二导出部,当所述第一导出部和所述第二导出部相互远离时,所述第一导出部和所述第二导出部之间形成连通的所述导出通道,当所述第一导出部和所述第二导出部相互抵顶时,所述导出通道封闭,所述上盖与所述装配壁的内壁卡嵌装配,所述第二导出部穿出所述上盖,所述压块径向穿过所述装配壁和所述上盖的外壁,所述压块的靠近所述内芯的一端开设有凹口结构,所述凹口结构与所述内芯的外壁轮廓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出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开口和顶凸,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顶凸的周侧,所述第二导出部上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顶凸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匹配,所述顶凸抵顶到所述第二开口内时将所述第二开口封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出部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导出部上设置有第二开口和顶凸,所述顶凸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所述顶凸插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时将所述第一开口封闭。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出部对应的导出槽,所述导出槽的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导出部穿出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导出部的外壁密封贴合且能相对移动,所述容器本体的内容物从所述导出通道导出后流入所述导出槽内,所述包装容器还包括涂抹头,所述涂抹头装配在所述导出槽内,所述涂抹头上具有供所述导出槽上的内容物流到所述涂抹头的外表面的孔隙。
进一步地,所述装配壁上开设有第一装配口,所述上盖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装配口,所述第一装配口和所述第二装配口对应设置,所述压块穿过所述第一装配口和所述第二装配口;所述第一受压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芯外壁上的受压部,所述受压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装配口侧设置有受压斜面,所述抵压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压块上的抵压斜面,所述抵压斜面与所述受压斜面相配合,当所述抵压斜面向所述受压斜面挤压时,所述内芯朝向靠近所述容器本体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受压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压块上的受压棱,所述受压棱上具有斜向边缘,当所述斜向边缘受到所述外盖的底边缘的挤压时,所述压块朝向靠近所述内芯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凸和肩部,所述装配壁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凸与所述第一卡槽卡嵌配合时,所述肩部与所述装配壁的顶端面抵顶;所述装配壁的外壁上周向设置有第二卡凸,所述外盖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凸对应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凸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扣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外壁上开设有定位口,所述装配壁的内侧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定位块,当所述定位口卡嵌在所述定位块上时所述第二装配口与所述第一装配口正对;所述内芯的外壁上设置有挡凸,所述受压部的背离所述受压斜面侧为沿所述容器本体的延伸方向设置的定位面,所述容器本体上设置有挡块;当所述挡凸位于所述挡块的上方而将所述内芯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出部时,所述挡块抵顶在所述挡凸的底侧以阻挡所述内芯朝下移动;当所述挡凸不位于所述挡块的上方时,所述内芯能够插入装配在所述第一导出部上且所述受压部的所述定位面与所述定位块的侧面抵顶,此时所述受压部的所述受压斜面与所述抵压斜面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棱,所述限位棱沿所述容器本体的延伸方向布置,所述限位棱的底端抵顶在所述压块的上表面;所述容器本体上设置有凸棱,所述凸棱抵顶在所述压块的下表面;所述压块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突出于所述压块的底侧的表面,所述限位块抵顶在所述第一装配口的底壁内侧时阻挡所述压块继续朝外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受压斜面与所述内芯的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a、所述抵压斜面与所述压块的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b均在40°-50°的范围以内,所述夹角a等于所述夹角b,所述斜向边缘与所述压块的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c在15°-50°的范围以内。
本实用新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上盖套设在内芯外,从而对内芯结构进行保护和隔离,在外盖为打开的状态时,弹性件的弹力使内芯与容器本体的开口处远离,从而形成能够供容器的内容物流出的导出通道,在外力的作用下把外盖装配在容器本体上时,外盖的底边缘会挤压第二受压结构以使压块朝靠近内芯的方向移动,抵压结构挤压第一受压结构以使内芯朝靠近容器本体的方向移动,当外盖与容器本体装配完成时,内芯与开口处抵顶,从而将导出通道封闭,以防止容器本体的内容物流出,再次将外盖打开时,内芯和压块会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恢复原位,利用外盖打开时内芯与容器本体分离、外盖盖上时内芯与容器本体抵顶的两种状态分别实现了容器从内部打开或封闭的功能,从内部进行打开或封闭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内容物流出而粘附在外盖上,密封效果更好,方便使用,适于应用在带有涂抹头的包装容器上,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分解结构的部分剖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密封状态时的部分剖开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打开状态时的部分剖开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打开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容器本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上盖的第一视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上盖的第二视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上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内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内芯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内芯的主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压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压块的左视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的压块的主视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容器本体;11、第一导出部;12、装配壁;13、凸棱;121、第一装配口;122、第一卡槽;123、第二卡凸;124、定位块;125、挡块;2、外盖;21、第二卡槽;3、上盖;31、第二装配口;32、第一卡凸;33、肩部;34、定位口;35、限位棱;36、导出槽;4、内芯;41、第二导出部;42、第一受压结构;43、密封环凸;44、挡凸;45、密封环凸;421、受压部;4211、受压斜面;4212、定位面;5、弹性件;6、压块;61、抵压结构;62、限位块;63、凹口结构;64、第二受压结构;611、抵压斜面;641、受压棱;7、第一开口;8、第二开口;9、顶凸;10、涂抹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6所示,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包括:容器本体1、外盖2、上盖3、内芯4、弹性件5和压块6,所述内芯4活动装配在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当所述内芯4远离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时,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与所述内芯4之间形成连通的导出通道,当所述内芯4与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抵顶时,所述导出通道封闭,所述弹性件5安装在所述内芯4和所述容器本体1之间,所述弹性件5用于提供使所述内芯4朝远离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的方向移动的弹力,所述上盖3装配在所述容器本体1上且套设在所述内芯4上,所述压块6径向滑动装配在所述上盖3的外壁上,所述内芯4上设置有第一受压结构42,所述压块6的靠近所述内芯4的一端设置有抵压结构61,所述第一受压结构42与所述抵压结构61相互配合抵接,所述压块6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受压结构64,所述外盖2卡接装配在所述容器本体1上且套设在所述上盖3外,所述外盖2盖合在所述容器本体1上时,所述外盖2的内壁底边缘挤压所述第二受压结构64,此时所述抵压结构61挤压所述第一受压结构42以使所述内芯4挤压所述弹性件5并朝靠近所述容器本体1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内芯4与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抵顶。
上盖3套设在内芯4外,从而对内芯4结构进行保护和隔离,在外盖2为打开的状态时,弹性件5的弹力使内芯4与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远离,从而形成能够供容器的内容物流出的导出通道,在外力的作用下把外盖2装配在容器本体1上时,外盖2的底边缘会挤压第二受压结构64以使压块6朝靠近内芯4的方向移动,抵压结构61挤压第一受压结构42以使内芯4朝靠近容器本体1的方向移动,当外盖2与容器本体1装配完成时,内芯4与开口处抵顶,从而将导出通道封闭,以防止容器本体1的内容物流出,再次将外盖2打开时,内芯4和压块6会在弹性件5的作用下恢复原位,利用外盖2打开时内芯4与容器本体1分离、外盖2盖上时内芯4与容器本体1抵顶的两种状态分别实现了容器从内部打开或封闭的功能,从内部进行打开或封闭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内容物流出而粘附在外盖2上,密封效果更好,方便使用,适于应用在带有涂抹头10的包装容器上,适用范围更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容器本体1包括第一导出部11和装配壁12,所述装配壁12围合在所述第一导出部11外,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位于所述第一导出部11的端部,所述内芯4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出部11上,且所述内芯4与所述第一导出部11之间密封接触,所述内芯4上设置有第二导出部41,当所述第一导出部11和所述第二导出部41相互远离时,所述第一导出部11和所述第二导出部41之间形成连通的所述导出通道,当所述第一导出部11和所述第二导出部41相互抵顶时,所述导出通道封闭,所述上盖3与所述装配壁12的内壁卡嵌装配,所述第二导出部41穿出所述上盖3,所述压块6径向穿过所述装配壁12和所述上盖3的外壁,所述压块6的靠近所述内芯4的一端开设有凹口结构63,所述凹口结构63与所述内芯4的外壁轮廓相匹配。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壁12和第一导出部11之间形成容置槽,内芯4的壁身容置于容置槽内,弹性件5安装在内芯4的下端和容置槽的槽底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为弹簧,优选的采用可以套设在第一导出部11上且容置于容置槽内的弹簧,弹簧的一端抵接在容置槽的槽底,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内芯4的底端,从而使内芯4可以在弹簧的作用下具有相对容器本体1向上运动的趋势,次选的,容置槽内可以沿周向设置均匀分布的多个弹簧,各弹簧的两端均分别抵顶在容置槽的槽底和内芯4的底端。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5也可以是设置在容器本体1上或者内芯4上的能够使内芯4具有相对容器本体1向上运动的趋势的结构,例如弹性片、弹块等。
结合图2-4所示,为了实现内芯4与容器本体1分离时打开、内芯4与容器本体1抵顶时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内芯4的内壁上周向设置有一个密封环凸43,密封环凸43紧密贴合在第一导出部11的外壁表面上,从而实现密封,在其他实施例中,内芯4的内壁上可以设置多个密封环凸43,例如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等的密封环凸43,设置多个密封环凸43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4、图6、图7所示,第一导出部1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开口7和顶凸9,所述第一开口7位于所述顶凸9的周侧,第二导出部41上设置有第二开口8,顶凸9和第二开口8相匹配,顶凸9抵顶到第二开口8内时将第二开口8封闭。具体的,顶凸9设置在第一导出部11的顶端的中部,顶凸9为锥台状,第一导出部11上围绕顶凸9设置有三个第一开口7,第一开口7与容器本体1的内腔连通,第二开口8设置在第二导出部41的与顶凸9相对应处,第二开口8的靠近顶凸9端具有与顶凸9相匹配的斜面。当顶凸9抵顶在第二开口8时能够将第二开口8封堵住,此时包装容器处于密封状态,内容物不会流到内芯4外,密封性好;当顶凸9与第二开口8分离时,此时包装容器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口8打开,容器本体1内的内容物可以通过第一开口7流到内芯4与第一导出部11之间的围合空间,再从围合空间通过第二开口8流出内芯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出部11上可以设置一个、两个、四个、五个等的第一开口7,可以设置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的顶凸9,并且,内芯4上设置与顶凸9数量对应且相互匹配的第二开口8。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导出部1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7,第二导出部41上设置有第二开口8和顶凸9,顶凸9与第一开口7相匹配,顶凸9抵顶在第一开口7内时能够将第一开口7封闭,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2-5和图8、9、10,上盖3上开设有与第二导出部41对应的导出槽36,导出槽36的底部开设有供第二导出部41穿出的通孔,通孔的内壁与第二导出部41的外壁密封贴合且能相对移动,从而避免流到导出槽36内的内容物从通孔与第二导出部41之间流过,密封性更好,通孔边缘处的上侧设置有朝上延伸的连续法兰,进一步地防止了内容物从导出槽36流向通孔与第二导出部41之间,容器本体1的内容物从导出通道导出后流入导出槽36内,包装容器还包括涂抹头10,涂抹头10装配在导出槽36内,涂抹头10上具有供导出槽36上的内容物流到涂抹头10的外表面的孔隙,到达导出槽36的内容物会渗透到涂抹头10上,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涂抹。在本实施中,涂抹头10采用胶水粘接固定在导出槽36内,涂抹头10可以采用毛刷、海绵、抹片、滚珠、植绒、金属、陶瓷等形式,涂抹头10的形状和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并且,上盖3上可以设置适当的加固结构对涂抹头10进行加固。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3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凸32和肩部33,装配壁12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卡槽122,第一卡凸32与第一卡槽122卡嵌配合时,肩部33与装配壁12的顶端面抵顶,第一卡凸32的下侧为斜面,第一卡凸32的上侧面垂直于上盖3的外壁面,第一卡凸32和第一卡槽122匹配,装配壁12的上端内侧具有斜切结构,因此上盖3更加易于插入装配在装配壁12内,装配完成后上盖3与装配壁12不能分离,装配更加稳定。
装配壁12的外壁上周向设置有第二卡凸123,外盖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卡凸123对应的第二卡槽21,第二卡凸123与第二卡槽21卡扣配合。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壁12上设置有三个第二卡凸123,三个第二卡凸123等距间隔设置,第二卡槽21为连续环形卡槽,第二卡槽21的截面与第二卡凸123的截面匹配,并且第二卡凸123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均与装配壁12的外壁面平滑连接,因此将外盖2装配或者打开时更为方便,并且外盖2装配在容器本体1上时也能保证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凸123可以设置有四个、五个、六个、七个等,第二卡凸123可以等距间隔设置,第二卡凸123也可以不等距间隔设置,第二卡槽21可以为连续环形卡槽,第二卡槽21也可以为与第二卡凸123数量对应且位置对应的多个卡槽,装配时第二卡凸123均卡嵌入第二卡槽21内,从而将外盖2稳定地装配在容器本体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槽21可以是连续环形卡槽,第二卡凸123可以为与第二卡槽21匹配的环形卡凸。
如图1-3所示,为了实现压块6的滑动装配,装配壁12上开设有第一装配口121,上盖3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装配口31,第一装配口121和第二装配口31对应设置,压块6穿过第一装配口121和第二装配口31。结合图8-10,上盖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棱35,限位棱35沿容器本体1的延伸方向布置,限位棱35的底端抵顶在压块6的上表面,结合图6-7,容器本体1上设置有凸棱13,凸棱13抵顶在压块6的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上盖3的内侧壁的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棱35,并且限位棱35的底端与第一装配口121的上边缘平齐,当压块6装配在第一装配口121和第二装配口31内时,限位棱35刚好抵顶在压块6的上表面的两侧处,容器本体1上设置有两凸棱13,凸棱13位于装配壁12和第一导出部11之间的容置槽的底部,凸棱13的延伸方向与压块6的运动方向一致,因此压块6不会上下偏离,保证了压块6移动轨迹的正常;结合图14-16,压块6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块62,限位块62突出于压块6的底侧的表面,限位块62抵顶在第一装配口121的底壁内侧时阻挡压块6继续朝外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压块6上设置有两个限位块62,限位块62的前端为斜面,设置斜面的限位块62便于将压块6装配入第一装配口121和第二装配口31,限位块62止抵在第一装配口121的底壁的内侧可以防止压块6脱离,装配更加稳定。
如图1-4所示,结合图11-16,第一受压结构42包括设置在内芯4外壁上的受压部421,在本实施中,内芯4的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受压部421,受压部421的靠近第一装配口121侧设置有受压斜面4211,抵压结构61为设置在压块6上的抵压斜面611,抵压斜面611与受压斜面4211相配合,当抵压斜面611向受压斜面4211挤压时,内芯4朝向靠近容器本体1的方向移动;第二受压结构64包括设置在压块6上的受压棱641,受压棱641上具有斜向边缘,当斜向边缘受到外盖2的底边缘的挤压时,压块6朝向靠近内芯4的方向移动。受压斜面4211与内芯4的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a、抵压斜面611与压块6的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b均在40°-50°的范围以内,夹角a等于夹角b,斜向边缘与压块6的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c在15°-50°的范围以内。在本实施例中,夹角a和夹角b均采用45°,以实现将压块6的横向移动等量地转化为内芯4的纵向移动,即压块6的横向移动距离等于内芯4的纵向移动距离。夹角c可以采用50°,即外盖2的纵向移动量大于压块6的横向移动量,因此内芯4的移动量小于外盖2的移动量,使得内芯4的移动更为缓和,避免内芯4损坏,提高了内芯4的使用寿命;在其他实施例中,夹角a和夹角b可以采用40°、41°、42°、43°、44°、46°、47°、48°、49°、50°等,与此同时,夹角c可以采用15°、20°、25°、30°、35°、40°、45°、50°等,a、b、c各夹角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以使外盖2移动量和内芯4移动量的比值适当。
如图8-10,上盖3的外壁上开设有定位口34,在本实施例中,上盖3的外壁上开设有两个定位口34,两个定位口34均与上盖3的装配方向一致,如图6-7,装配壁12的内侧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定位块124,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块124具有两个,当定位口34卡嵌在定位块124上时第二装配口31与第一装配口121正对;如图11-13,内芯4的外壁上设置有挡凸44,受压部421的背离受压斜面4211侧为沿容器本体1的延伸方向设置的定位面4212,如图6-7,容器本体1上设置有挡块125,挡块125位于两个定位块124之间,挡块125突出于装配壁12和第一导出部11之间形成的容置槽的底部;当挡凸44位于挡块125的上方而将内芯4套设在第一导出部11时,挡块125抵顶在挡凸44的底侧以阻挡内芯4朝下移动;当挡凸44不位于挡块125的上方时,内芯4能够插入装配在第一导出部11上且受压部421的定位面4212与定位块124的侧面抵顶,此时受压部421的受压斜面4211与抵压斜面611位置对应;挡凸44和挡块125的设置可以避免内芯4装配方向错误,从而使内芯4装配在容器本体1上时受压部421和压块6之间能够匹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本体(1)、外盖(2)、上盖(3)、内芯(4)、弹性件(5)和压块(6),所述内芯(4)活动装配在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当所述内芯(4)远离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时,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与所述内芯(4)之间形成连通的导出通道,当所述内芯(4)与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抵顶时,所述导出通道封闭,所述弹性件(5)安装在所述内芯(4)和所述容器本体(1)之间,所述弹性件(5)用于提供使所述内芯(4)朝远离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的方向移动的弹力,所述上盖(3)装配在所述容器本体(1)上且套设在所述内芯(4)上,所述压块(6)径向滑动装配在所述上盖(3)的外壁上,所述内芯(4)上设置有第一受压结构(42),所述压块(6)的靠近所述内芯(4)的一端设置有抵压结构(61),所述第一受压结构(42)与所述抵压结构(61)相互配合抵接,所述压块(6)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受压结构(64),所述外盖(2)卡接装配在所述容器本体(1)上且套设在所述上盖(3)外,所述外盖(2)盖合在所述容器本体(1)上时,所述外盖(2)的内壁底边缘挤压所述第二受压结构(64),此时所述抵压结构(61)挤压所述第一受压结构(42)以使所述内芯(4)挤压所述弹性件(5)并朝靠近所述容器本体(1)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内芯(4)与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抵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1)包括第一导出部(11)和装配壁(12),所述装配壁(12)围合在所述第一导出部(11)外,所述容器本体(1)的开口处位于所述第一导出部(11)的端部,所述内芯(4)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出部(11)上,且所述内芯(4)与所述第一导出部(11)之间密封接触,所述内芯(4)上设置有第二导出部(41),当所述第一导出部(11)和所述第二导出部(41)相互远离时,所述第一导出部(11)和所述第二导出部(41)之间形成连通的所述导出通道,当所述第一导出部(11)和所述第二导出部(41)相互抵顶时,所述导出通道封闭,所述上盖(3)与所述装配壁(12)的内壁卡嵌装配,所述第二导出部(41)穿出所述上盖(3),所述压块(6)径向穿过所述装配壁(12)和所述上盖(3)的外壁,所述压块(6)的靠近所述内芯(4)的一端开设有凹口结构(63),所述凹口结构(63)与所述内芯(4)的外壁轮廓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出部(1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开口(7)和顶凸(9),所述第一开口(7)位于所述顶凸(9)的周侧,所述第二导出部(41)上设置有第二开口(8),所述顶凸(9)和所述第二开口(8)相匹配,所述顶凸(9)抵顶到所述第二开口(8)内时将所述第二开口(8)封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出部(1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7),所述第二导出部(41)上设置有第二开口(8)和顶凸(9),所述顶凸(9)与所述第一开口(7)相匹配,所述顶凸(9)插入到所述第一开口(7)内时将所述第一开口(7)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出部(41)对应的导出槽(36),所述导出槽(36)的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导出部(41)穿出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导出部(41)的外壁密封贴合且能相对移动,所述容器本体(1)的内容物从所述导出通道导出后流入所述导出槽(36)内,所述包装容器还包括涂抹头(10),所述涂抹头(10)装配在所述导出槽(36)内,所述涂抹头(10)上具有供所述导出槽(36)上的内容物流到所述涂抹头(10)的外表面的孔隙。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壁(12)上开设有第一装配口(121),所述上盖(3)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装配口(31),所述第一装配口(121)和所述第二装配口(31)对应设置,所述压块(6)穿过所述第一装配口(121)和所述第二装配口(31);
所述第一受压结构(42)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芯(4)外壁上的受压部(421),所述受压部(421)的靠近所述第一装配口(121)侧设置有受压斜面(4211),所述抵压结构(61)为设置在所述压块(6)上的抵压斜面(611),所述抵压斜面(611)与所述受压斜面(4211)相配合,当所述抵压斜面(611)向所述受压斜面(4211)挤压时,所述内芯(4)朝向靠近所述容器本体(1)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受压结构(64)包括设置在所述压块(6)上的受压棱(641),所述受压棱(641)上具有斜向边缘,当所述斜向边缘受到所述外盖(2)的底边缘的挤压时,所述压块(6)朝向靠近所述内芯(4)的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凸(32)和肩部(33),所述装配壁(12)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卡槽(122),所述第一卡凸(32)与所述第一卡槽(122)卡嵌配合时,所述肩部(33)与所述装配壁(12)的顶端面抵顶;
所述装配壁(12)的外壁上周向设置有第二卡凸(123),所述外盖(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凸(123)对应的第二卡槽(21),所述第二卡凸(123)与所述第二卡槽(21)卡扣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的外壁上开设有定位口(34),所述装配壁(12)的内侧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定位块(124),当所述定位口(34)卡嵌在所述定位块(124)上时所述第二装配口(31)与所述第一装配口(121)正对;所述内芯(4)的外壁上设置有挡凸(44),所述受压部(421)的背离所述受压斜面(4211)侧为沿所述容器本体(1)的延伸方向设置的定位面(4212),所述容器本体(1)上设置有挡块(125);当所述挡凸(44)位于所述挡块(125)的上方而将所述内芯(4)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出部(11)时,所述挡块(125)抵顶在所述挡凸(44)的底侧以阻挡所述内芯(4)朝下移动;当所述挡凸(44)不位于所述挡块(125)的上方时,所述内芯(4)能够插入装配在所述第一导出部(11)上且所述受压部(421)的所述定位面(4212)与所述定位块(124)的侧面抵顶,此时所述受压部(421)的所述受压斜面(4211)与所述抵压斜面(611)位置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棱(35),所述限位棱(35)沿所述容器本体(1)的延伸方向布置,所述限位棱(35)的底端抵顶在所述压块(6)的上表面;
所述容器本体(1)上设置有凸棱(13),所述凸棱(13)抵顶在所述压块(6)的下表面;
所述压块(6)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块(62),所述限位块(62)突出于所述压块(6)的底侧的表面,所述限位块(62)抵顶在所述第一装配口(121)的底壁内侧时阻挡所述压块(6)继续朝外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压斜面(4211)与所述内芯(4)的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a、所述抵压斜面(611)与所述压块(6)的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b均在40°-50°的范围以内,所述夹角a等于所述夹角b,所述斜向边缘与所述压块(6)的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c在15°-50°的范围以内。
CN201821796686.XU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2587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96686.XU CN209258729U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96686.XU CN209258729U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58729U true CN209258729U (zh) 2019-08-16

Family

ID=67558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96686.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258729U (zh) 2018-11-01 2018-11-01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587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8930A (zh) * 2018-11-01 2019-03-01 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8930A (zh) * 2018-11-01 2019-03-01 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CN109398930B (zh) * 2018-11-01 2022-05-27 深圳市通产丽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52016B2 (en) Dual tube container with one way valves and applicator
CN108697221A (zh) 用于制造双内容物封装及施放装置的充注组件
CN209258729U (zh)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KR20140026694A (ko) 측면 버튼 가압식 화장품용기
KR200484157Y1 (ko) 배출판과 메쉬망이 구비된 화장품 용기
CN109398930A (zh) 一种控制内部开、合的密封包装容器
KR200477544Y1 (ko) 체크밸브에 의한 밀폐구조를 갖는 화장품 튜브
CN208761247U (zh) 一种包装容器
CN205250673U (zh) 化妆用管状容器
CN218369359U (zh) 出液容器
KR20190092688A (ko) 토출구 밀폐 구조가 개선된 튜브형 화장품 용기
CN108861038A (zh) 一种自密封控量式液体包装瓶
CN205682740U (zh) 一种化妆盒
CN109094983A (zh) 一种包装容器
CN201228113Y (zh) 具备自动开关阀门的容器
CN212314378U (zh) 一种高密封性包装罐
CN208666031U (zh) 带调味料的调制饮料瓶
CN209988245U (zh) 一种外观简洁的多用陶瓷酱油瓶
KR102080707B1 (ko) 회전형 화장품 용기
KR102011807B1 (ko) 멀티 화장품 용기
CN109843736B (zh) 盖子自动开闭式容器
CN220702019U (zh) 高密封按压真空瓶
CN201056346Y (zh) 软管封头结构
CN210184839U (zh) 一种新型的化妆品容器
KR200482298Y1 (ko) 브러쉬와 섹션가이드를 구비한 모발 도포 용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001, Longgang Avenue,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Li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TONGCHAN Lix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1001 Longgang Avenue (Ping lo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EAUTY STAR Co.,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52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