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动相试剂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流动相试剂瓶。
背景技术
试剂瓶的种类有广口、细口;磨口、无磨口等多种。液相色谱流动相试剂瓶常用的有:美国Corning溶剂瓶、德国肖特溶剂瓶。但是,现有的流动相试剂瓶结构简单,不方便在进样过程中对流动相试剂进行添加,且添加过程中敞着口容易掉进灰尘、挥发流动相。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流动相试剂瓶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流动相试剂瓶,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可在样品进样的同时添加流动相试剂,添加过程中还可以尽量减少灰尘的掉入、试剂的挥发。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流动相试剂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瓶体和瓶盖;
所述瓶盖包括封口盖和漏斗盖;所述封口盖顶部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和至少一个透气孔;封口盖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在漏斗盖的上端;所述漏斗盖的下端与瓶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漏斗盖包括开设在其顶部的锥形槽,所述锥形槽底部一体成型有一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与锥形槽连通,且第一导流管下端延伸至瓶体内;所述漏斗盖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有第一通孔均位于锥形槽侧壁上,且所有第一通孔内均安装有出液管;所有出液管上端均伸出封口盖,下端均可拆卸连接有吸滤头;吸滤头设在瓶体内,且可从瓶体内取出。
进一步的,所述封口盖上设有若干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数量与第一通孔的数量相当,且位置相应;出液管上端穿过与其对应的第二通孔延伸至封口盖的上方;第一导流管、出液管位于瓶体内的部分均与瓶体底部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导流管下端延伸至瓶体内靠近瓶口的部位;所述第一导流管下端安装有一第二导流管,第二导流管底部距瓶体底部的距离为1-5mm。
进一步的,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的中心线重合,且上下位置相应;进液孔位于漏斗盖上远离第二通孔的位置,其垂直投影落在锥形槽内壁上。
进一步的,进液孔和透气孔内均安装有一孔塞,且孔塞与其所在的进液孔或透气孔间隙连接;孔塞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进一步的,进液孔内安装有一孔塞,且孔塞与进液孔间隙连接;孔塞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进一步的,透气孔顶部安装有只允许瓶体内气体通过的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盖下端与瓶体螺纹连接,漏斗盖上端与封口盖上端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漏斗盖下表面与进液孔正对的位置上设有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盖包括一圆柱体,所述圆柱体顶部向下开有所述锥形槽,底部向上开有圆柱形凹槽;圆柱形凹槽内表面设有用于与瓶体连接的内螺纹;圆柱形凹槽与第一导流管的顶部平齐。
进一步的,第一导流管、出液管位于瓶体内的部分均与瓶体底部垂直设置;第一导流管距瓶体底部的距离为1-5mm;吸滤头与出液管螺纹连接或卡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瓶体的材质为高硼硅玻璃,瓶盖的材质为聚丙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流动相试剂瓶具有以下优势:
(1)该流动相试剂瓶的瓶盖由漏斗盖和封口盖两部分组成,在进样过程中,即使流动相试剂量不够,仍然可以在不停止液相工作的情况继续添加流动相试剂,既能避免在添加流动相试剂过程中产生气泡,又可以保证实验顺利流畅地进行。
(2)该流动相试剂瓶的设计,避免了之前敞口添加流动相试剂的弊端,漏斗状的瓶盖在添加流动相过程中,减少灰尘的掉入、试剂的挥发。
(3)采用在瓶盖上开孔进液,而非打开瓶盖直接从瓶体进口处进液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地避免灰尘的落入。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流动相试剂瓶的立体图(不包含孔塞);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流动相试剂瓶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面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的流动相试剂瓶的纵剖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瓶体;2-瓶盖;201-封口盖;202-漏斗盖;2021-锥形槽;2022-圆柱体;2023-圆柱形凹槽;3-进液孔;4-透气孔;5-第一导流管;6-第一通孔;7-出液管;8-吸滤头;9-第二通孔;11-第二导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流动相试剂瓶,包括瓶体1和瓶盖2;所述瓶盖2包括封口盖201和漏斗盖202;所述封口盖201顶部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3和至少一个透气孔4;封口盖201一体成型在漏斗盖202的上端;所述漏斗盖202的下端与瓶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漏斗盖202包括开设在其顶部的锥形槽2021,所述锥形槽2021底部一体成型有一第一导流管5;所述第一导流管5与锥形槽2021连通,且第一导流管5下端延伸至瓶体1内;所述漏斗盖202上设有一第一通孔6,第一通孔6位于锥形槽2021侧壁上,且第一通孔6内安装有出液管7;所述出液管7上端伸出封口盖201,下端可拆卸连接吸滤头8;所述吸滤头8设在瓶体1内,且可从瓶体1内取出。需要说明的是,锥形槽2021的形状为圆锥体,锥形槽2021与第一导流管5构成一个漏斗状的导流装置。吸滤头为市售产品。进液孔3的孔径为1/8英寸孔。进液孔3和透气孔4的数量可根据进样和透气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中进液孔3和透气孔4的数量均为1个。
其中,所述封口盖201上设有第二通孔9,出液管7上端穿过第二通孔9延伸至封口盖201的上方。第二通孔9和第一通孔6的中心线重合,且上下位置相应。
为了使锥形槽的内壁可以起到一个类似玻璃棒的引流作用,将进液孔3设在漏斗盖202上远离第二通孔9的一侧,且保证其垂直投影落在锥形槽2021内壁上。
为了避免杂质进入瓶体,在不进样时,进液孔3和透气孔4内均安装有一孔塞(未在附图中画出来);又为了保证此时的进液孔3能充当一个透气孔,所以将孔塞与其所在的进液孔3或透气孔4设置成间隙连接的形式,这样瓶体1内的气体可以从孔塞与其所在的进液孔3或透气孔4之间的缝隙中流出瓶体;孔塞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为了保证漏斗盖202与瓶体1可拆卸,所述漏斗盖202下端与瓶体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导流管5下端延伸至瓶体1内靠近瓶口的部位;为了方便导流,第一导流管5、出液管7位于瓶体1内的部分均与瓶体1底部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导流管5下端安装有一第二导流管11,第二导流管11底部距瓶体1底部的距离为3mm,这个距离可以保证第二导流管11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位于液面以下。此外,将导流管设置成第一导流管5和第二导流管11拆分的形式,一方面,由于第一导流管5长度比较短,可方便其随漏斗盖202从瓶体中取出;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导流管的直径,比如将第一导流管5和第二导流管11的直径设置的不一样,使第二导流管11的直径小于第一导流管5。
其中,所述漏斗盖202包括一圆柱体2022,所述圆柱体2022顶部向下开有所述锥形槽2021,底部向上开有圆柱形凹槽2023;圆柱形凹槽2023内表面设有用于与瓶体1连接的内螺纹;圆柱形凹槽2023与第一导流管5的顶部平齐。
为了方便更换和安装出液管7,吸滤头8与出液管7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瓶体1的材质为高硼硅玻璃,瓶体1为棕色。瓶盖2的材质为聚丙烯。
为了对从进液孔进入的溶剂或添加剂,也可以在漏斗盖202下表面与进液孔3正对的位置上设置一过滤网(过滤网在图中未画出)。
使用时,将出液管7上端与后续的液相管路连接,在流动相试剂不足的情况下,打开安装在进液孔3处的孔塞,通过进液孔3进行溶剂添加,由于锥形槽2021、第一导流管5和第二导流管11整体构成了一个漏斗状的导流装置,而第二导流管11位于液面下方,故在加样过程中,利用漏斗状的导流装置的引流作用进行液体添加操作,可以避免气泡的产生;在不产生气泡的前提下,吸滤头8可以继续吸收溶剂,通过出液管7将溶剂引出整个试剂瓶,使其进入液相管路。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一种流动相试剂瓶,包括瓶体1和瓶盖2;
所述瓶盖2包括封口盖201和漏斗盖202;所述封口盖201顶部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3和至少一个透气孔4;封口盖201可拆卸连接在漏斗盖202的上端;所述漏斗盖202的下端与瓶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漏斗盖202包括开设在其顶部的锥形槽2021,所述锥形槽2021底部一体成型有一第一导流管5;所述第一导流管5与锥形槽2021连通,且第一导流管5下端延伸至瓶体1内;所述漏斗盖202上设有一第一通孔6,第一通孔6位于锥形槽2021侧壁上,且第一通孔6内安装有出液管7;所述出液管7上端伸出封口盖201,下端可拆卸连接吸滤头8;所述吸滤头8设在瓶体1内,且可从瓶体1内取出。需要说明的是,锥形槽2021的形状为圆锥体,锥形槽2021与第一导流管5构成一个漏斗状的导流装置。吸滤头为市售产品。进液孔3的孔径为1/16英寸孔。进液孔3和透气孔4的数量可根据进样和透气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中进液孔3和透气孔4的数量均为1个。
其中,所述封口盖201上设有第二通孔9,出液管7上端穿过第二通孔9延伸至封口盖201的上方。其中,第二通孔9和第一通孔6的中心线重合,且上下位置相应。
为了使锥形槽的内壁可以起到一个类似玻璃棒的引流作用,将进液孔3设在漏斗盖202上远离第二通孔9的一侧,其垂直投影落在锥形槽2021内壁上。
为了避免杂质进入瓶体,在不进样时,进液孔3内安装有一孔塞;又为了保证此时的进液孔3能充当一个透气孔,所以需将孔塞与其所在的进液孔3设置成间隙连接的形式,这样瓶体1内的气体可以从孔塞与其所在的进液孔3之间的缝隙中流出瓶体1;孔塞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其中,透气孔4顶部安装有只允许瓶体1内气体通过的单向阀。
为了保证漏斗盖202与瓶体1、封口盖201均可拆卸,所述漏斗盖202下端与瓶体1螺纹连接,漏斗盖202上端与封口盖201上端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漏斗盖202包括一圆柱体2022,所述圆柱体2022顶部向下开有所述锥形槽2021,底部向上开有圆柱形凹槽2023;圆柱形凹槽2023内表面设有用于与瓶体1连接的内螺纹;圆柱形凹槽2023与第一导流管5的顶部平齐。
为了方便导流,同时可以使导流效果较好,第一导流管5、出液管7位于瓶体1内的部分均与瓶体1底部垂直设置;第一导流管5距瓶体1底部的距离为5mm,这个距离可以保证第一导流管5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位于液面以下。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将第一导流管5的长度设置的比较长,使其延伸至瓶体1底部附近,这样在不影响导流效果的同时,可以方便第一导流管与漏斗盖整体拆装,尤其是不用再寻找像实施例1那样的第二导流管,且可避免由于导流管之间连接不畅或连接出现故障的问题。
为了方便更换和安装出液管7,吸滤头8与出液管7插接。
其中,所述瓶体1的材质为高硼硅玻璃,瓶盖2的材质为聚丙烯。
为了对从进液孔进入的溶剂或添加剂,也可以在漏斗盖202下表面与进液孔3正对的位置上设置一过滤网(过滤网在图中未画出)。
使用时,将出液管7上端与后续的液相管路连接,在流动相试剂不足的情况下,打开安装在进液孔3处的孔塞,通过进液孔3进行溶剂添加,由于锥形槽2021、第一导流管5整体构成了一个漏斗状的导流装置,而第一导流管5位于液面下方,故在加样过程中,利用漏斗状的导流装置的引流作用进行液体添加操作,可以避免气泡的产生;在不产生气泡的前提下,吸滤头8可以继续吸收溶剂,通过出液管7将溶剂引出整个试剂瓶,使其进入液相管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所述的流动相试剂瓶与实施例2中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漏斗盖202上设有2个第一通孔6,所有第一通孔6均位于锥形槽2021侧壁上,且所有第一通孔6内均安装有出液管7;所有出液管7上端均伸出封口盖201,下端均可拆卸连接有吸滤头8;所有的吸滤头8均设在瓶体1内,且可从瓶体1内取出。出液管数量的设置,可以根据出液需求确定,比如需要瓶体内的试剂进入多个流动相内,那就设置多个出液管;否则,则向实施例2那样,设置一个出液管即可。
所述封口盖201上设有2个第二通孔9,且2个第二通孔9与2个第一通孔的上下位置相应;出液管7上端穿过与其对应的第二通孔9延伸至封口盖201的上方。
进液孔3位于漏斗盖202上远离所有第二通孔9的位置处,其垂直投影落在锥形槽2021内壁上。
使用时,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将进入瓶体1的样品试剂从2个出液管7引流至瓶体外的2个或2个以上(当为2个以上时,可以在出液管7位于漏斗盖202外部的管段连接三通管或三通阀)的流动相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