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94108U -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94108U
CN209194108U CN201822050801.5U CN201822050801U CN209194108U CN 209194108 U CN209194108 U CN 209194108U CN 201822050801 U CN201822050801 U CN 201822050801U CN 209194108 U CN209194108 U CN 2091941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conductive
conducting
component
composite condu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5080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伟如
李梅宏
盛小平
徐�明
朱建新
杭海飙
戴志成
汤宇峰
金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SPINNERET WORKS AND FANGXING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SPINNERET WORKS AND FANGXING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SPINNERET WORKS AND FANGXING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SPINNERET WORKS AND FANGXING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5080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941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941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941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以上导电聚合物和一种以上非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至少一种导电聚合物和至少一种非导电聚合物暴露在复合导电纤维外表面,且导电聚合物突出于非导电聚合物的外表面设置。该复合导电纤维,通过将导电聚合物突出非导电聚合物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纺制上述复合导电纤维的纺制组件,结构简单合理,能够纺制多种规格的复合导电纤维,并改善导电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实用性极强。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纤纺丝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背景技术
复合纤维,即纤维中的每根单丝均为由两种以上不同聚合物(亦称为“不同组份”)组成的纤维,如由两种不同聚合物组成的纤维则称为“双组份复合纤维”。常规的双组份复合导电纤维,尤其是两种组份均需要暴露在纤维外表面上的结构,如图1所示,两种组份在纤维横截面的表面通常是处于同一个高度或在同一个圆周上;然而由于导电纤维在实际使用中,应该尽量使得导电组份更容易与外界物体接触,以便起到导电作用,尽可能减少静电的集聚,所以现有的双组份复合导电纤维对于充分发挥导电纤维的作用是不利的。
至今已经开发出多种双组份导电纤维,性能也各异。但是,这些导电纤维都没有解决上述如何改善导电组份与外界接触几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置合理、能够提高导电组份与外界接触几率的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以上导电聚合物和一种以上非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至少一种所述导电聚合物和至少一种所述非导电聚合物暴露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外表面,且所述导电聚合物突出于所述非导电聚合物的外表面设置。
可选的,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所述导电聚合物和一种所述非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且暴露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横截面上的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内端嵌置在所述非导电聚合物的内部,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外端突出由所述非导电聚合物形成的平面边界设置。
可选的,暴露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横截面的所述非导电聚合物形成圆形平面,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外端突出所述圆形平面的边界,并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导电突起。
可选的,所述导电突起的高度L为0.1μm~100μm。
可选的,暴露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横截面的所述导电聚合物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1~10个所述导电突起,且所述导电突起以所述圆形平面的圆心为圆心呈周向均匀分布。
可选的,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内端在所述圆形平面的圆心处交汇连接。
可选的,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内端互不相连,并间隔分布在所述圆形平面的圆心外周。
可选的,所述导电聚合物为条形导电聚合物或水滴形导电聚合物,所述水滴形导电聚合物的尖端位于所述圆形平面的中心。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纺制上述复合导电纤维的纺制组件,包括喷丝板和安装在所述喷丝板上方的第一分配板和第二分配板,所述第一分配板位于所述第二分配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分配板位于所述喷丝板的上方;所述喷丝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喷丝孔,所述喷丝孔包括上下依次连通的导孔、过渡孔和微孔,所述过渡孔为锥形孔,所述过渡孔的大头端与所述导孔的底部连通,所述过渡孔的小头端与所述微孔的顶部连通;当所述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所述导电聚合物和一种所述非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时,所述第一分配板的中心开设有第一组份填入口,所述第一组份填入口用于填入所述导电聚合物,所述第一组份填入口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一个第二组份填入口,所述第二组份填入口用于填入所述非导电聚合物;所述第二分配板的中心开设有第三组份填入口,所述第三组份填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组份填入口连通,所述第三组份填入口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一个第四组份填入口,所述第四组份填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二组份填入口连通,所述第四组份填入口的底端用于与所述喷丝孔的所述导孔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四组份填入口内设置有圆形凸台,所述圆形凸台上分布设置有至少一个组份通入孔和至少一个组份连通槽口;所述组份通入孔和所述组份连通槽口沿周向间隔交叉分布;所述微孔的外周至少设置有一个微孔槽,所述微孔槽与所述微孔内部连通,所述导电聚合物能够通过所述组份连通槽口进入所述微孔槽内,所述非导电聚合物能够通过所述组份通入孔进入所述微孔内。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复合导电纤维,通过将导电聚合物突出非导电聚合物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此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纺制组件结构简单合理,能够纺制多种规格的复合导电纤维,并改善导电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实用性极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常规双组份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二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三复合导电纤维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纺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分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圆形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喷丝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喷丝孔中微孔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导电聚合物;2、非导电聚合物;3、喷丝板;4、第二分配板;5、第一分配板;6、喷丝孔;61、导孔;62、过渡孔;63、微孔;631、微孔槽;7、第一组份填入口;8、第二组份填入口;9、第三组份填入口;10、第四组份填入口;11、圆形凸台;12、组份通入孔;13、组份连通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置合理、能够提高导电组份与外界接触几率的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以上导电聚合物和一种以上非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至少一种导电聚合物和至少一种非导电聚合物暴露在复合导电纤维外表面,且导电聚合物突出于非导电聚合物的外表面设置。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纺制上述复合导电纤维的纺制组件,包括喷丝板和安装在喷丝板上方的第一分配板和第二分配板,第一分配板位于第二分配板的上方,第二分配板位于喷丝板的上方;喷丝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喷丝孔,喷丝孔包括上下依次连通的导孔、过渡孔和微孔,过渡孔为锥形孔,过渡孔的大头端与导孔的底部连通,过渡孔的小头端与微孔的顶部连通;当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导电聚合物和一种非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时,第一分配板的中心开设有第一组份填入口,第一组份填入口用于填入导电聚合物,第一组份填入口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一个第二组份填入口,第二组份填入口用于填入非导电聚合物;第二分配板的中心开设有第三组份填入口,第三组份填入口用于与第一组份填入口连通,第三组份填入口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一个第四组份填入口,第四组份填入口用于与第二组份填入口连通,第四组份填入口的底端用于与喷丝孔的导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复合导电纤维,通过将导电聚合物突出非导电聚合物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此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纺制组件结构简单合理,能够纺制多种规格的复合导电纤维,并改善导电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实用性极强。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以上导电聚合物1和一种以上非导电聚合物2复合而成,至少一种导电聚合物1和至少一种非导电聚合物2暴露在复合导电纤维外表面,且导电聚合物1突出于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
如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导电聚合物1和一种非导电聚合物2复合而成,且暴露在复合导电纤维横截面上的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嵌置在非导电聚合物2的内部,导电聚合物1的外端突出由非导电聚合物2形成的平面边界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暴露在复合导电纤维横截面的非导电聚合物2形成圆形平面,导电聚合物1的外端突出圆形平面的边界,并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导电突起。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导电突起的高度L为0.1μm~100μm,即导电聚合物1突出圆形平面边界外的长度为0.1μm~100μm。优选L为50μm。
进一步地,暴露在复合导电纤维横截面的导电聚合物1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1~10个导电突起,且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圆心为圆心呈周向均匀分布。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1个导电突起;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一条导电聚合物1,且该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位于圆形平面的圆心处。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2个导电突起,且2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纵轴为轴线对称设置;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两条导电聚合物1,两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交汇连接于圆形平面的圆心处,且两条导电聚合物1位于圆形平面的同一直径上。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3个导电突起,且3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圆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三条导电聚合物1,三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交汇连接于圆形平面的圆心处,且三条导电聚合物1分别位于圆形平面的120°角平分线上。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4个导电突起,且4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圆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四条导电聚合物1,四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交汇连接于圆形平面的圆心处,且四条导电聚合物1分别位于圆形平面的90°角平分线上。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5个导电突起,且5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圆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五条导电聚合物1,五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交汇连接于圆形平面的圆心处,且五条导电聚合物1分别位于圆形平面的72°角平分线上。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六: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6个导电突起,且6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圆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六条导电聚合物1,六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交汇连接于圆形平面的圆心处,且六条导电聚合物1分别位于圆形平面的60°角平分线上。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七: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2个导电突起,且2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纵轴为轴线对称设置;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两条导电聚合物1,两条导电聚合物1位于圆形平面的同一直径上,且两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互不相连,并对称分布在圆形平面的圆心两侧。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八: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3个导电突起,且3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圆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三条导电聚合物1,三条导电聚合物1分别位于圆形平面的120°角平分线上,三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互不相连,并对称分布在圆形平面的圆心外周。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九: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4个导电突起,且4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圆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四条导电聚合物1,四条导电聚合物1分别位于圆形平面的90°角平分线上,且四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互不相连,并对称分布在圆形平面的圆心外周。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十: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5个导电突起,且5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圆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五条导电聚合物1,五条导电聚合物1分别位于圆形平面的72°角平分线上,且五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互不相连,并对称分布在圆形平面的圆心外周。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十一: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6个导电突起,且6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圆心为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条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条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导电聚合物1,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六条导电聚合物1,六条导电聚合物1分别位于圆形平面的60°角平分线上,且六条导电聚合物1的内端互不相连,并对称分布在圆形平面的圆心外周。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十二: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1个导电突起;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水滴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水滴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水滴形导电聚合物,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一条水滴形导电聚合物,且该条水滴形导电聚合物的尖端位于圆形平面的圆心处。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十三: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在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2个导电突起,且2个导电突起以圆形平面的纵轴为轴线对称设置;相应的,导电聚合物1优选为水滴形导电聚合物,即导电聚合物1呈水滴形分布在非导电聚合物2内,一般情况下一个导电突起对应一条水滴形导电聚合物,本实施例中,非导电聚合物2内嵌置有两条水滴形导电聚合物,两条水滴形导电聚合物的内端在圆形平面的圆心处交汇连接并形成圆形连接点,且两条水滴形导电聚合物位于圆形平面的同一直径上。
本实施例通过将导电聚合物1突出非导电聚合物2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
实施例十四:
如图15~2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纺制上述复合导电纤维的纺制组件,包括喷丝板3和安装在喷丝板上方的第一分配板5和第二分配板4,第一分配板5位于第二分配板4的上方,第二分配板4位于喷丝板3的上方;喷丝板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喷丝孔6,喷丝孔6包括上下依次连通的导孔61、过渡孔62和微孔63,其中,过渡孔62为锥形孔,过渡孔62的大头端与导孔61的底部连通,过渡孔62的小头端与微孔63的顶部连通;当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导电聚合物1和一种非导电聚合物2两种聚合物复合而成时,第一分配板5的中心开设有第一组份填入口7,第一组份填入口7用于填入导电聚合物1,第一组份填入口7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一个第二组份填入口8,第二组份填入口8用于填入非导电聚合物2;第二分配板4的中心开设有第三组份填入口9,第三组份填入口9用于与第一组份填入口7连通,第三组份填入口9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一个第四组份填入口10,第四组份填入口10用于与第二组份填入口8连通,第四组份填入口10的底端用于与喷丝孔6的导孔61的顶端连通。其中,第四组份填入口10的开设数量优选与第二组份填入口8、喷丝孔6的开设数量均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每只孔仅对应生产一根纤维,本实施例优选同时生产4根纤维,如图16所示,第四组份填入口10的开设数量为6个。
进一步地,于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6~19所示,第四组份填入口10内设置有圆形凸台11,圆形凸台11上分布设置有至少一个组份通入孔12和至少一个组份连通槽口13,且组份通入孔12和组份连通槽口13沿周向间隔交叉分布,其中组份连通槽口13的形状为条形或水滴形。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的圆形凸台11,优选包括3个组份通入孔12和3个组份连通槽口13,且3个组份通入孔12和3个组份连通槽口13沿圆形凸台10的周向间隔均匀分布,该圆形凸台11主要用于形成如实施例三或八所示的复合导电纤维结构,该圆形凸台11也可称之为三叉圆形凸台。相应的,如果需要形成如实施例一至二或实施例四至七或实施例九至十三所示的复合导电纤维,只需选择相应结构的圆形凸台即可,不同结构的圆形凸台10中组份通入孔21和组份连通槽口22的数量以及结构形状均是不相同的,如单叉圆形凸台可用于加工如实施例一所示的复合导电纤维,双叉圆形凸台可用于加工如实施例二所示的复合导电纤维,四叉圆形凸台可用于加工如实施例四所示的复合导电纤维,等等。
如图20~21所示,微孔63的外周至少设置有一个微孔槽63,微孔槽63与微孔63内部连通,导电聚合物1能够通过组份连通槽口13进入微孔槽63内,非导电聚合物2能够通过组份通入孔12进入微孔63内,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导电纤维。相应的,微孔槽63的设置数量以及形状结构也能够需要根据所要生产的复合导电纤维结构来适应性改变,根据所要生产的复合导电纤维结构,来选择相应结构的微孔63即可。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复合导电纤维,通过将导电聚合物突出非导电聚合物的外表面设置,可以极大提高导电聚合物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有效防止静电在导电织物上的积聚,导电效果好,能够充分发挥复合导电纤维的性能和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纺制组件结构简单合理,能够纺制多种规格的复合导电纤维,并改善导电组份与外界的接触几率,实用性极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电聚合物优选为本领域公知的一种具有导电功能的聚合物,非导电聚合物也为本领域公知的一种具有非导电性能的聚合物,导电聚合物与非导电聚合物之间的复合原理也为本领域公知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其特征在于:由一种以上导电聚合物和一种以上非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至少一种所述导电聚合物和至少一种所述非导电聚合物暴露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外表面,且所述导电聚合物突出于所述非导电聚合物的外表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导电纤维,其特征在于:由一种所述导电聚合物和一种所述非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且暴露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横截面上的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内端嵌置在所述非导电聚合物的内部,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外端突出由所述非导电聚合物形成的平面边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导电纤维,其特征在于:暴露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横截面的所述非导电聚合物形成圆形平面,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外端突出所述圆形平面的边界,并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导电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导电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突起的高度L为0.1μm~1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导电纤维,其特征在于:暴露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横截面的所述导电聚合物在所述复合导电纤维的外表面形成1~10个所述导电突起,且所述导电突起以所述圆形平面的圆心为圆心呈周向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导电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内端在所述圆形平面的圆心处交汇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导电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聚合物的内端互不相连,并间隔分布在所述圆形平面的圆心外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导电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聚合物为条形导电聚合物或水滴形导电聚合物,所述水滴形导电聚合物的尖端位于所述圆形平面的中心。
9.一种用于纺制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复合导电纤维的纺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喷丝板和安装在所述喷丝板上方的第一分配板和第二分配板,所述第一分配板位于所述第二分配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分配板位于所述喷丝板的上方;所述喷丝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喷丝孔,所述喷丝孔包括上下依次连通的导孔、过渡孔和微孔,所述过渡孔为锥形孔,所述过渡孔的大头端与所述导孔的底部连通,所述过渡孔的小头端与所述微孔的顶部连通;当所述复合导电纤维由一种所述导电聚合物和一种所述非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时,所述第一分配板的中心开设有第一组份填入口,所述第一组份填入口用于填入所述导电聚合物,所述第一组份填入口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一个第二组份填入口,所述第二组份填入口用于填入所述非导电聚合物;所述第二分配板的中心开设有第三组份填入口,所述第三组份填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组份填入口连通,所述第三组份填入口的外周均布有至少一个第四组份填入口,所述第四组份填入口用于与所述第二组份填入口连通,所述第四组份填入口的底端用于与所述喷丝孔的所述导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组份填入口内设置有圆形凸台,所述圆形凸台上分布设置有至少一个组份通入孔和至少一个组份连通槽口;所述组份通入孔和所述组份连通槽口沿周向间隔交叉分布;所述微孔的外周至少设置有一个微孔槽,所述微孔槽与所述微孔内部连通,所述导电聚合物能够通过所述组份连通槽口进入所述微孔槽内,所述非导电聚合物能够通过所述组份通入孔进入所述微孔内。
CN201822050801.5U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Active CN2091941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50801.5U CN209194108U (zh)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50801.5U CN209194108U (zh)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94108U true CN209194108U (zh) 2019-08-02

Family

ID=67428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50801.5U Active CN209194108U (zh)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941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6532A (zh) * 2018-12-07 2019-02-05 常州纺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6532A (zh) * 2018-12-07 2019-02-05 常州纺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1430B (zh) 用于增强层的隔离片、增强系统及其生产方法
CN209194108U (zh)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CN209428649U (zh) 一种共轭复合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CN209652480U (zh) 一种并列复合纤维用异形喷丝板
CN109306532A (zh) 一种复合导电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CN103276462B (zh) 一种喷丝帽
CN201212070Y (zh) 生产双十字形纤维的喷丝板
CN206646191U (zh) 丙纶地毯纱制备用三翼异形喷丝板
CN2883409Y (zh) 纺制矩形截面中空纤维的喷丝板
CN204023017U (zh) 一种生产保暖透湿合成纤维的喷丝板
CN204138836U (zh) 一种含有圆型与一字型微孔的喷丝板
CN109338486A (zh) 一种共轭复合纤维及其纺制组件
CN203728974U (zh) 一种用于丙纶纺丝中的喷丝板
CN209602688U (zh) 一种y型槽口盖片
CN206137397U (zh) 一种活动连接组件
CN202323149U (zh) 一种大有光涤纶六叶异形单丝
CN208073447U (zh) 液体汇集筛管及其抽油管柱
CN211227456U (zh) 一种bcf纱线制备用三叶异形孔喷丝板
CN211848222U (zh) 一种纺织生产用新型喷丝板
CN209443112U (zh) 一种用于生产pbt纤维丝的喷丝板
CN204080204U (zh) 一种异形出口喷丝板
CN212187810U (zh) 一种安全环保的幼儿益智玩具
CN204959119U (zh) 涤纶短纤维
CN103526315A (zh) 用于涤纶仿真丝的喷丝板
CN203307491U (zh) 异形喷丝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