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44161U - 微流控芯片系统 - Google Patents

微流控芯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44161U
CN209144161U CN201821612473.7U CN201821612473U CN209144161U CN 209144161 U CN209144161 U CN 209144161U CN 201821612473 U CN201821612473 U CN 201821612473U CN 209144161 U CN209144161 U CN 2091441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layer model
micro
introduction passage
entrance
bead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124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宜真
伍涛
迈克尔·将肯
胡书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uada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GI Lif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GI Lif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GI Lif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82161247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441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441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441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微流控芯片系统,包括微液滴产生装置、动力产生装置、收集瓶及连通微液滴产生装置、动力产生装置及收集瓶的连接装置,微液滴产生装置包括芯片主体,芯片主体上形成有油相入口、细胞液入口、微珠溶液入口、微液滴出口、油相引入通道、细胞液引入通道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油相入口通过油相引入通道与微液滴出口相连通,细胞液入口通过细胞液引入通道与微液滴出口相连通,微珠溶液入口通过微珠溶液引入通道与微液滴出口相连通;动力产生装置用于产生动力以使得油、细胞液及微珠溶液在芯片主体内同步流动、汇合后形成单细胞微液滴,并从微液滴出口流出并流入收集瓶内。

Description

微流控芯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细胞测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系统。
背景技术
单细胞基因组学领域近年来发展得非常迅速,为人们揭示了复杂生物学体系的许多重要线索,包括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多样性和人类癌症的基因组。
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进行单细胞测序,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需要通过配套单细胞样品制备平台进行单细胞微液滴样品的制备。这些平台已经能够很好的进行单细胞微液滴样品的制备且能够实现自动化,但这些平台的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至少三个泵作为产生流动和产生液滴的动力来源,还包括与泵配合的其他的装置或系统。这些平台需要各个泵之间同步作动,才能保证三种试剂的流动一致,否则将会影响液滴的形成或影响液滴的尺寸均一性。
另外,微珠在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沉降,使微珠前后浓度不一致,造成双包裹率的提升,其中双包裹是指一个液滴内含有两个微珠和一个细胞或一个液滴内含有两个细胞一个微珠的情况,双包裹率的提升会影响后期对测序结果的分析。现有技术中利用旋转的转子来调节细胞/微珠悬浮液的浓度,然所述方案增加了系统集成难度、且增加了用户使用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微流控芯片系统,用于产生单细胞微液滴,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包括微液滴产生装置、动力产生装置、收集瓶及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连通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动力产生装置及收集瓶,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包括芯片主体,所述芯片主体上形成有油相入口、细胞液入口、微珠溶液入口、微液滴出口、油相引入通道、细胞液引入通道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所述油相入口通过所述油相引入通道与所述微液滴出口相连通,所述细胞液入口通过所述细胞液引入通道与所述微液滴出口相连通,所述微珠溶液入口通过所述微珠溶液引入通道与所述微液滴出口相连通;所述动力产生装置用于产生动力以使得油、细胞液及微珠溶液在所述油相引入通道、细胞液引入通道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内同步流动、汇合后形成单细胞微液滴,并从所述微液滴出口流出并进一步流入所述收集瓶内。
进一步地,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还包括第一储液池、第二储液池、第三储液池,所述第一储液池、所述第二储液池、所述第三储液池对应插接或一体成型于所述油相入口、所述细胞液入口及所述微珠溶液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还包括制备平台,所述制备平台包括底座及形成在所述底座上的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收集瓶卡槽及动力产生装置卡槽,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所述收集瓶及所述动力产生装置依次收容在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所述收集瓶卡槽及所述动力产生装置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还包括至少一振荡装置,所述振荡装置设置在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内且对应所述细胞液入口及/或微珠溶液入口,用于施加振动于所述细胞液及/或微珠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还包括至少一振荡装置,所述振荡装置设置在所述芯片本体上且对应所述细胞液入口及/或微珠溶液入口,用于施加振动于所述细胞液及/或微珠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收集瓶及所述微液滴出口,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动力产生装置及所述收集瓶。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产生装置包括主体部、操作部及气体进出口端,所述主体部包括收容空间,所述操作部的一端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另一端凸出于所述主体部外,所述操作部在所述收容空间内的一端与所述收容空间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连接管远离所述收集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气体进出口端上;所述动力产生装置卡槽包括一第一收容部及一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动力产生装置的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二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动力产生装置的所述操作部。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产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一端的限位件,所述制备平台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收容并固定所述限位件,以将所述操作部保持在预定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芯片主体上形成有汇流通道,所述油相引入通道、细胞液引入通道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于所述汇流通道的一端交汇,所述汇流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液滴出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液池、第二储液池及第三储液池中的所述油、细胞液及微珠溶液的体积比为2:1: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可以使得多种溶液同步流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系统还可以有效改善所述微珠溶液及/或所述细胞液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微珠及/或细胞沉降问题,从而能够保证所述微珠溶液及所述细胞液的浓度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微流控芯片的构造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的微流控芯片、收集瓶及动力产生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动力产生装置为剖视状态。
图4是在图3所示的微流控芯片的第一储液池中加入油、第二储液池中加入细胞液、第三储液池中加入微珠溶液后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在动力产生装置抽真空后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含振荡装置的微流控芯片系统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微流控芯片系统 100
制备平台 10
底座 11
第一表面 111
第二表面 112
第一侧面 113
第二侧面 114
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 12
收集瓶卡槽 13
动力产生装置卡槽 14
第一收容部 141
第二收容部 142
限位部 15
微液滴产生装置 20
芯片主体 21
第三表面 211
第四表面 212
油相入口 213
细胞液入口 214
微珠溶液入口 215
微液滴出口 216
油相引入通道 217
细胞液引入通道 218
微珠溶液引入通道 219
汇流通道 210
第一储液池 22
第二储液池 23
第三储液池 24
第一振荡装置 25
第二振荡装置 26
收集瓶 30
盖体 31
连接装置 40
第一连接管 41
第二连接管 42
动力产生装置 50
主体部 51
收容空间 511
操作部 52
气体进出口端 53
限位件 54
细胞液 60
微珠溶液 70
油 80
单细胞微液滴 20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1-6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作出如下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系统100,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100用于制备单细胞微液滴200。
其中,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100包括微液滴产生装置20、收集瓶30、连接装置40及动力产生装置50。其中,所述收集瓶30通过连接装置40分别与微液滴产生装置20及动力产生装置50相连接。
其中,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100还包括制备平台10,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20、收集瓶30及动力产生装置50收容或安装在所述制备平台10上。
具体地,所述制备平台10包括底座11以及开设于底座11上的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12、收集瓶卡槽13及动力产生装置卡槽14。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20、收集瓶30及动力产生装置50依次收容在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12、收集瓶卡槽13及动力产生装置卡槽14内。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20、收集瓶30及动力产生装置50也可通过其他方式设置或安装于所述底座11上,例如,在底座11上设置卡扣或锁固装置,通过卡扣或锁固等方式将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20、收集瓶30及动力产生装置50固定于底座11上。
具体地,所述底座11包括第一表面111、与第一表面111相背的第二表面112、分别连接第一表面111及第二表面112的第一侧面113及与第一侧面113相背的第二侧面114。其中,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12及动力产生装置卡槽14均自第一表面111及第一侧面113分别向第二表面112及第二侧面114凹陷形成,所述收集瓶卡槽13自第一表面111向第二表面112凹陷形成。具体地,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12及动力产生装置卡槽14均贯穿第一表面111及第一侧面113,所述收集瓶卡槽13仅贯穿第一表面111。
所述制备平台10可以但不局限于通过3D打印的方法制作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备平台10通过3D打印方法制作而成,其成本较低且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产生装置卡槽14包括第一收容部141及第二收容部142。其中,所述第一收容部141用于收容动力产生装置50的主体部51(见图2所示),所述第二收容部142用于收容动力产生装置50的操作部52(见图2所示)。
所述制备平台10还包括限位部15,限位部15用于收容并固定所述动力产生装置50的限位件54(见图2所示),以将所述操作部52保持在预定位置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15为分别自所述第一表面111及第一侧面113分别向第二表面112及第二侧面114凹陷形成的凹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侧面113起到限位部15具有的限位作用,或是限位部15为一仅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1、不贯穿第一侧面113的凹槽。
其中,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20包括芯片主体21。具体地,所述芯片主体21包括第三表面211及与第三表面211相背的第四表面212。请参阅图2,分别自第三表面211向第四表面212凹陷形成油相入口213、细胞液入口214、微珠溶液入口215及微液滴出口216。所述油相入口213、细胞液入口214、微珠溶液入口215及微液滴出口216仅贯穿所述第三表面211。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液滴出口216也可以设置于连接第三表面211与第四表面212的其中一个侧面上。
其中,所述芯片主体21内还形成有油相引入通道217、细胞液引入通道218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219。其中,所述油相入口213通过所述油相引入通道217与所述微液滴出口216相连通,所述细胞液入口214通过所述细胞液引入通道218与所述微液滴出口216相连通,所述微珠溶液入口215通过所述微珠溶液引入通道219与所述微液滴出口216相连通。
其中,所述芯片主体21内还形成有汇流通道210,所述油相引入通道217、细胞液引入通道218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219于所述汇流通道210的一端交汇,所述汇流通道210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液滴出口216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20还包括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所述第一储液池22与油相入口213密封连通,所述第二储液池23与细胞液入口214密封连通,所述第三储液池24与所述微珠溶液入口215密封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芯片主体21与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之间是一体成型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对应插接于所述油相入口213、细胞液入口214及微珠溶液入口215。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储液池22用于暂时存储油80。
其中,所述第一储液池22的存储体积可以为但不局限于100微升、200微升、500微升及1毫升。
所述第二储液池23用于暂时存储细胞液60。
其中,所述第二储液池23的存储体积可以为但不局限于100微升、200微升、500微升及1毫升。
所述第三储液池24用于暂时存储微珠溶液70。
其中,所述第三储液池24的存储体积可以为但不局限于100微升、200微升、500微升及1毫升。
其中,所述微珠溶液70可以为聚苯乙烯微珠溶液、树脂微珠溶液或磁珠溶液中的一种。
其中,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上均形成有一开口(图未示),以便于将所述油80、细胞液60及微珠溶液70转移至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内。
其中,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中的所述油80、细胞液60及微珠溶液70的体积比可以为但不局限于2: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细胞液60为200微升,所述微珠溶液70为200微升,所述油80为400微升。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20还可以不包括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此时,可以将所述油80直接加入所述油相入口213中,将所述细胞液60直接加入所述细胞液入口214内,将所述微珠溶液70直接加入所述微珠溶液入口215内。
其中,所述收集瓶30用于收集单细胞微液滴200。所述收集瓶30包括一盖体31,所述盖体31上形成有两个通孔(图未示)。所述盖体31与收集瓶30的主体为可分离式连接或者为不可分离式连接。
其中,所述收集瓶30的体积可以为但不局限于1毫升、5毫升。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收集瓶30的体积为1毫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40包括第一连接管41及第二连接管42。所述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与所述动力产生装置50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收集瓶30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芯片主体21上且与所述微液滴出口216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收集瓶30相连通。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连接在第三表面211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收集瓶30的盖体31的一个通孔内并与所述收集瓶30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动力产生装置50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盖体31的另一个通孔内并与所述收集瓶30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管41及第二连接管42均为10厘米长的软管。
所述动力产生装置50用于产生动力,以使得位于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中的油80、细胞液60及微珠溶液70分别在微液滴产生装置20的油相引入通道217、细胞液引入通道218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219内流动,之后,在所述汇流通道210中汇合,形成单细胞微液滴200,所述单细胞微液滴200从所述微液滴出口216流出,并进一步流入所述收集瓶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产生装置50为负压产生装置。具体地,所述动力产生装置50为一注射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产生装置50包括主体部51、操作部52及气体进出口端53。其中,所述主体部51包括收容空间511,所述操作部52的一端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511内,另一端凸出于所述主体部51外。所述操作部52收容在收容空间511内的一端与收容空间511的内壁紧密贴合。当所述操作部52位于所述主体部51之外的一端受到外力作用并致动所述操作部52,使所述操作部52在所述收容空间511内滑动。所述气体进出口端53固定在所述主体部51上远离外露的所述操作部52的一端且与所述收容空间511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42远离收集瓶3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气体进出口端5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产生装置50的体积可以为但不局限于3mL、5mL、10mL、30mL。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52的外露于主体部51的一端上设置有限位件54,当所述操作部52在外力作用下移动,使位于其上的所述限位件54被移动并限位于所述限位部15处时,所述第二连接管42、收集瓶30、第一连接管41及芯片主体21的所述微液滴出口216、汇流通道210、微珠溶液引入通道219、细胞液引入通道218、油相引入通道217从初始体积V1增长到体积V2,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1V1=P2V2,其中,P1与P2为分别对应初始体积V1和体积V2时的压强,此时所述第二连接管42、收集瓶30、第一连接管41及芯片主体21的所述微液滴出口216、汇流通道210、微珠溶液引入通道219、细胞液引入通道218、油相引入通道217内的压强小于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内的压强,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内的所述油80、细胞液60及微珠溶液70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分别流过油相引入通道217及细胞液引入通道218、微珠溶液引入通道219,并在汇流通道210内汇合,形成单细胞微液滴200,所述单细胞微液滴200从微液滴出口216流入第二连接管42并从第二连接管42流出,并进一步流入收集瓶30内。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产生装置50还可以为正压产生装置。所述正压产生装置包括一多接头的分叉连接管,所述正压产生装置通过所述分叉连接管同时连通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启动正压产生装置,使得所述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内的压强大于芯片主体21的油相引入通道217、细胞液引入通道218、微珠溶液引入通道219、汇流通道210、微液滴出口216、第一连接管41及收集瓶30内的压强,从而使得第一储液池22、第二储液池23及第三储液池24内的油80、细胞液60及微珠溶液70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分别流过油相引入通道217及细胞液引入通道218、微珠溶液引入通道219,并在汇流通道210内汇合,形成单细胞微液滴200,所述单细胞微液滴200从微液滴出口216流入第二连接管42,并从第二连接管42流出,并进一步流入收集瓶3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振荡装置,所述振荡装置对应所述第三储液池及/或第二储液池设置,用于施加振动于所述微珠溶液70及/或细胞液60。
具体地,请参阅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100还包括一第一振荡装置25及一第二振荡装置26。其中,所述第一振荡装置25及第二振荡装置26固定在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12内且分别对应所述细胞液入口214及微珠溶液入口215。
其中,所述第一振荡装置25及第二振荡装置26均可为陶瓷振荡片。
其中,所述第一振荡装置25及所述第二振荡装置26在启动后产生振动,振动施加于所述细胞液60与所述微珠溶液70上,可以有效改善所述细胞液60及微珠溶液70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细胞或微珠沉降问题,从而能够保证所述细胞液60及微珠溶液70浓度的一致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振荡装置25及第二振荡装置26也可位于芯片主体21上,例如,第一振荡装置25及第二振荡装置26位于所述芯片主体21的第四表面212上且分别对应所述细胞液入口214及微珠溶液入口215,或位于连接芯片主体21的第三表面211与第四表面212的侧壁上且对应细胞液入口214及微珠溶液入口215所在位置。仅需所述第一振荡装置25及所述第二振荡装置26启动后产生的振动能施加于所述细胞液60与微珠溶液70上即可,以改善细胞液60及微珠溶液70的细胞或微珠沉降问题。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100可以仅包括一个振荡装置,例如,仅包括所述第二振荡装置26,第二振荡装置26可固定在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12内且对应微珠溶液入口215。第二振荡装置26也可以固定在芯片主体21的第四表面212上且对应所述微珠溶液入口215。从而,可以有效改善微珠溶液70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微珠沉降问题,从而能够保证所述微珠溶液70浓度的一致性。
在再一实施方式中,微流控芯片系统100仅包括一个振荡装置,所述振荡装置同时对应所述细胞液入口214与微珠溶液入口215设置,并同时施加振动于细胞液60与微珠溶液70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系统,首先,1)将单一动力源施加至微液滴产生装置的微液滴出口处,使微液滴产生装置中形成真空,促使细胞液、微珠溶液与油在微液滴产生装置中同步流动及具有较高通量的技术效果;2)进一步以注射装置作为单一动力源并根据理想气体定律P1V1=P2V2来控制注射装置操作部前后的位置且以底座上的限位部将注射装置的限位件保持在预定位置以保持其真空,成本低且易于操作;3)微液滴产生装置上的压降,所有试剂的流速,液滴尺寸和生成频率都是可预测的、可编程的和可重现的;4)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的体积较小且可自行组装,因此,微流控芯片系统对使用环境要求较低、便于携带且可规模化生产;5)微流控芯片系统中配置的振荡装置可以有效改善细胞液及/或微珠溶液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及/或微珠的沉降问题,从而能够保证细胞液及/或微微珠溶液浓度的一致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在2分钟内可以制备250,000个液滴,意味着能得到10000个单细胞目标产物,即一个液滴内包含一个磁珠和一个细胞。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液滴产生时间,来控制试剂目标产物量。微流控芯片系统中一次性使用耗材,包括芯片、软管、收集瓶等。整个微流控芯片系统的体积仅有一个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mini大小,使用者可以极大的拓展其使用空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是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微流控芯片系统,用于产生单细胞微液滴,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包括微液滴产生装置、动力产生装置、收集瓶及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连通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动力产生装置及收集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包括芯片主体,所述芯片主体上形成有油相入口、细胞液入口、微珠溶液入口、微液滴出口、油相引入通道、细胞液引入通道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所述油相入口通过所述油相引入通道与所述微液滴出口相连通,所述细胞液入口通过所述细胞液引入通道与所述微液滴出口相连通,所述微珠溶液入口通过所述微珠溶液引入通道与所述微液滴出口相连通;所述动力产生装置用于产生动力以使得油、细胞液及微珠溶液在所述油相引入通道、细胞液引入通道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内同步流动、汇合后形成单细胞微液滴,并从所述微液滴出口流出并进一步流入所述收集瓶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还包括第一储液池、第二储液池、第三储液池,所述第一储液池、所述第二储液池、所述第三储液池对应插接或一体成型于所述油相入口、所述细胞液入口及所述微珠溶液入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还包括制备平台,所述制备平台包括底座及形成在所述底座上的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收集瓶卡槽及动力产生装置卡槽,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所述收集瓶及所述动力产生装置依次收容在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所述收集瓶卡槽及所述动力产生装置卡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还包括至少一振荡装置,所述振荡装置设置在所述微液滴产生装置卡槽内且对应所述细胞液入口及/或微珠溶液入口,用于施加振动于所述细胞液及/或微珠溶液。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系统还包括至少一振荡装置,所述振荡装置设置在所述芯片本体上且对应所述细胞液入口及/或微珠溶液入口,用于施加振动于所述细胞液及/或微珠溶液。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收集瓶及所述微液滴出口,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动力产生装置及所述收集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产生装置包括主体部、操作部及气体进出口端,所述主体部包括收容空间,所述操作部的一端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另一端凸出于所述主体部外,所述操作部在所述收容空间内的一端与所述收容空间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第二连接管远离所述收集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气体进出口端上;所述动力产生装置卡槽包括一第一收容部及一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动力产生装置的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二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动力产生装置的所述操作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产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一端的限位件,所述制备平台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收容并固定所述限位件,以将所述操作部保持在预定位置处。
9.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主体上形成有汇流通道,所述油相引入通道、细胞液引入通道及微珠溶液引入通道于所述汇流通道的一端交汇,所述汇流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液滴出口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池、第二储液池及第三储液池中的所述油、细胞液及微珠溶液的体积比为2:1:1。
CN201821612473.7U 2018-09-29 2018-09-29 微流控芯片系统 Active CN2091441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12473.7U CN209144161U (zh) 2018-09-29 2018-09-29 微流控芯片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12473.7U CN209144161U (zh) 2018-09-29 2018-09-29 微流控芯片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44161U true CN209144161U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67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12473.7U Active CN209144161U (zh) 2018-09-29 2018-09-29 微流控芯片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4416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3864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青岛华大智造普惠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系统及液滴的制备方法
WO2021016870A1 (zh) * 2019-07-30 2021-02-04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微流液滴生成装置
CN113584598A (zh) * 2021-06-17 2021-11-02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单细胞文库的构建方法
CN114308149A (zh) * 2021-11-29 2022-04-12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一种芯片密封装置和自封模块化的芯片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3864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青岛华大智造普惠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系统及液滴的制备方法
WO2021016870A1 (zh) * 2019-07-30 2021-02-04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微流液滴生成装置
CN113584598A (zh) * 2021-06-17 2021-11-02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单细胞文库的构建方法
CN114308149A (zh) * 2021-11-29 2022-04-12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一种芯片密封装置和自封模块化的芯片设备
CN114308149B (zh) * 2021-11-29 2024-03-01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一种芯片密封装置和自封模块化的芯片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44161U (zh) 微流控芯片系统
KR102448151B1 (ko) 서열분석 디바이스
Xu et al. Passive micropumping in microfluidics for point-of-care testing
CN205235997U (zh) 基于集成微通道的单组份/多组份液滴制备装置
CN105524829A (zh) 一种制造组织工程微模块的微流控芯片
CN108380254A (zh) 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装置
CN104492508A (zh) 一种基于液体残留的超微量液滴操控装置及方法
CN103272657A (zh) 微流控芯片的液体存储方法
CN108525622B (zh) 一种多级反应微流控装置及其制备纳米材料的应用
US20230278034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droplets using microfluidic chip system
Xiang et al. Electricity-free hand-held inertial microfluidic sorter for size-based cell sorting
CN113042121B (zh) 用于外泌体核酸检测的一体化芯片及检测方法和应用
CN108397373A (zh) 一种无阀电磁微泵及其制作方法
CN110369011A (zh) 基于液压驱动的微量液体转移装置、控制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08393100B (zh) 一种微液滴发生及收集反应系统
CN208356802U (zh) 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装置
CN110694704B (zh) 一种便携式快速微液滴发生器
JP2005017057A (ja) 液体注入構造及び該構造
CN112481123A (zh) 一种研究剪切力和生化因子梯度调控细胞划痕修复的微流控系统及方法
CN206881732U (zh) 微量等比上样微流控芯片系统
GB2572408A (en) Fluidic device
CN205188308U (zh) 一种制造组织工程微模块的微流控芯片
CN212560181U (zh) 一种微液滴的传送装置
CN111139182A (zh) 磁筛选装置、微液滴筛选系统及微液滴的磁筛选方法
Shi et al. Highly Efficient Plasma Separation on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Platfor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22

Address after: Room 601, building 2, No.2, hengyunshan Road, Qingdao area, China (Shan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Qingdao, 266000,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uada Zhizao Pratt & Whitne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Beishan Industrial Zone Building in Yanti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518083

Patentee before: BGI SHENZHE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7

Address after: 266000 building 4, No.2, hengyunshan Road, Qingdao area, China (Shan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uada Zhiza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601, Building 2, No. 2, Hengyunshan Road, Qingdao Area, China (Shan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6000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uada Zhizao Pratt & Whitne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