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89747U - 渔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渔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89747U
CN209089747U CN201821873586.2U CN201821873586U CN209089747U CN 209089747 U CN209089747 U CN 209089747U CN 201821873586 U CN201821873586 U CN 201821873586U CN 209089747 U CN209089747 U CN 209089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wheel
transmission shaft
gear unit
fuselage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7358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弟友
黄远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shan Zhong D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shan Zhong D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shan Zhong D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shan Zhong D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7358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89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89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89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渔轮结构,包括机身、侧盖、机身框、发音结构和离合结构;当使用者需要将线轮调整为不随摇臂一同转动,通过驱动单元来驱动传动轴进行轴向移动,使得传动轴带动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背离或脱离,使得线轮和第一传动单元相脱开结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之间的转动传递被解除,从而避免了转动的摇臂碰击或者缠绕到其他物体;同时,通过将线轮与拨盘连接设置,使得拨盘与线轮同步转动;当线轮在转动时,拨盘也随之转动,碰击元件会连续地与该拨动元件发生碰击,并发出连续的碰击声,使用者可以通过听碰击声来了解线轮的转动情况,无需通过肉眼来检查线轮的转动情况。

Description

渔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渔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渔轮的收线轮和转动把手之间的传动关系不能脱开,收线轮始终和转动把手保持联动关系,当使用者抛线时,转动把手也会随着收线轮一同快速的转动,快速转动的转动把手很有可能碰击或者缠绕到其他物体,这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另外,在收线时使用者需通过肉眼来检查收线轮的转动情况,分散了使用者的注意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渔轮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渔轮结构,包括:机身、侧盖、机身框、发音结构和离合结构,机身框呈管状,侧盖可拆卸地设置在机身框的一端口上,机身可拆卸地设在机身框的另一端口上;发音结构包括拨盘、拨动元件、碰击元件和弹性元件;碰击元件枢转地设在侧盖上,碰击元件与弹性元件联动设置;拨盘枢转地设置在侧盖上,多个拨动元件以拨盘的转轴线为中心呈圆形阵列排布在拨盘上,碰击元件的自由端伸入到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之间的间隔空间;离合结构设于机身框内,离合结构包括第一传动单元、线轮、传动轴、摇臂和驱动单元;其中,拨盘设在线轮上,随线轮一同转动;传动轴枢转地设在机身上,且传动轴沿着传动轴的轴向在机身上移动,传动轴与摇臂联动地设置,摇臂驱动传动轴转动;第一传动单元设在传动轴上,且随传动轴转动;线轮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上,且线轮沿着传动轴的轴向移动,线轮与第一传动单元相对地设置,且线轮与第一传动单元可通过相互靠拢或靠近来实现结合;驱动单元驱动传动轴沿着传动轴的轴向在机身上移动。
这样,当使用者需要将线轮调整为能随着摇臂即转动把手一同转动,例如在收线时,通过驱动单元来驱动传动轴进行轴向移动,使得传动轴带动第一传动单元向线轮靠拢或靠近,使得线轮和第一传动单元相结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实现转动传递,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摇动摇臂来带动线轮进行收线操作。当使用者需要将线轮调整为不随摇臂一同转动,例如在收线/抛线时,通过驱动单元来驱动传动轴进行轴向移动,使得传动轴带动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背离或脱离,使得线轮和第一传动单元相脱开结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之间的转动传递被解除,从而使得线轮与摇臂的联动关系脱开,进而在收线/抛线时,摇臂不会随着收线轮一同的转动,从而避免了转动的摇臂碰击或者缠绕到其他物体。同时,通过将线轮与拨盘连接设置,使得拨盘与线轮同步转动;当线轮在转动时,拨盘也随之转动,拨盘上的拨动元件均围绕着拨盘的转轴线进行转动,在拨动元件随着拨盘转动过程中,拨动元件会拨动碰击元件的自由端使得碰击元件发生偏转,同时弹性元件为该碰击元件提供用于恢复原位的恢复力,随着拨盘的转动,该拨动元件与碰击元件脱开,碰击元件在弹性元件所提供的恢复力的驱使下朝原位迅速偏转,与此同时另一拨动元件在拨盘的带动下朝碰击元件靠拢移动,最终碰击元件与该拨动元件发生碰击,并发出碰击声,以此类推,当拨盘连续转动时,碰击元件会连续地与该拨动元件发生碰击,并发出连续的碰击声,使用者可以通过听碰击声来了解线轮的转动情况,无需通过肉眼来检查线轮的转动情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推动部件,侧盖上开设有贯通滑槽,推动部件滑动地设在贯通滑槽内,碰击元件枢转地设在推动部件上,且碰击元件的自由端对着两个相邻的拨动元件之间的间隔空间。
这样,当使用者不想使用发音结构时,可以通过拨动推动部件朝着远离拨动元件的方向移动,推动部件带着碰击元件的自由端从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之间的间隔空间脱出,使得线轮在转动时,拨动元件不能够触碰到碰击元件,从而不发出碰击声;当使用者想使用发音结构时,可以通过拨动推动部件带着碰击元件的自由端伸入到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之间的间隔空间内,使得线轮在转动时,拨动元件能够触碰到碰击元件,从而发出碰击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元件可以包括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相对地设在侧盖上,碰击元件被夹持在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之间。
这样,当碰击元件被拨动发生偏转时,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为碰击元件施加使其恢复原位的恢复力,即当碰击元件被拨动发生偏转时,弹性元件为该碰击元件提供用于恢复原位的恢复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轮上朝向第一传动单元的一侧上可以设有与第一传动单元可结合的第一结合元件;第一结合元件为第一摩擦元件。
这样,当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靠齐贴紧时,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通过摩擦力联动地结合到一起,即使得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能够通过结合来实现转动的传递,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能够通过第一结合元件与第一传动单元的结合实现转动的传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可以包括第一转动元件和推动元件,推动元件与传动轴在传动轴的轴向上联动地设置,第一转动元件的一端与机身抵靠,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倾斜部,推动元件上设有与第一倾斜部抵接的凸柱,当第一转动元件旋转时,凸柱沿着第一倾斜部移动,使得推动元件带动传动轴沿着传动轴的轴向在机身上移动。
这样,当需要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实现转动的传递时,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使得第一倾斜部抵动推动元件上的凸柱沿轴向运动,带着推动元件一同运动,以使得推动元件带动传动轴进行轴向移动,从而使得传动轴带动第一传动单元向线轮抵靠移动,使得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相抵接,以使得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通过摩擦力来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实现转动的传递;当需要解除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的转动传递状态时,只需反向转动第一转动元件,使第一倾斜部与凸柱脱开,由于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抵靠压力消失,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摩擦力也随之消失,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的转动传递状态被解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一锥形弹簧,第一锥形弹簧设在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第一倾斜部包括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第一倾斜段倾斜度大于第二倾斜段的倾斜度,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连续地设置。
这样,在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靠拢时,随着第一转动元件转动量的增加即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越来越靠紧,由于静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呈正比,那么第一结合元件与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刹车力越来越大,用于转动第一转动元件所需的扭力就越大,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感知用于转动第一转动元件的扭力的变化,来感知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刹车力的变化,方便使用者来调节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刹车力的大小;此外,由于锥形弹簧可以被压缩成片状,而市面上所采用的圆柱弹簧被压缩后还是会形成柱状体,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一锥形弹簧,从而可以使得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工作空间与市面上的产品能够更小、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调节头,传动轴枢转地设在调节头上,调节头上设有外螺纹部,推动元件上设有与外螺纹部适配的内螺纹部。
这样,当通过第一转动元件和推动元件的配合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靠拢,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摩擦力达不到期望值,时由于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呈正比的关系,且由于推动元件和调节头之间是通过螺纹来配合的,可以通过旋动调节头,来微调节传动轴在轴向的移动量,以精准地调整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初始间隙量,以使得可以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来使得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摩擦力达到合适大小,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刹车力精准地调整到适合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容纳筒,推动元件和第一转动元件均容纳在容纳筒内,容纳筒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元件一同转动,容纳筒与机身相抵靠,第一转动元件通过容纳筒与机身抵靠。
这样,当需要调整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之间的传递状态时,可通过转动容纳筒来带动第一转动元件一同转动;同时通过将推动元件和第一转动元件均容纳在容纳筒内,可以避免灰尘进入到第一倾斜部和凸柱之间,对第一倾斜部和图中的滑动配合产生干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二传动单元,第二传动单元滑动地设在传动轴上,且随传动轴转动;第二传动单元设于线轮和机身之间,且第二传动单元与线轮上背向第一传动单元的一侧相对设置,线轮上背向第一传动单元的一侧上设有可与第二传动单元结合的第二结合元件,第二结合元件为第二摩擦元件。
这样,通过第二结合元件与第二传动单元的联动结合,使得第二传动单元也与线轮实现了转动传递,这样通过在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转动传递的基础上,增加第二传动单元与线轮转动传递,使得线轮可以更加稳定地随着传动轴转动,从而增加了摇臂与线轮动能传递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线轮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传动单元和第二传动单元,这样就可以增强线轮受到的刹车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渔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侧盖与机身框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侧盖与机身框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侧盖与拨盘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6为拨盘安装在图4所示的侧盖上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离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离合结构影藏机身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中沿A-A线的剖面视图;
图10为图7所示离合结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B所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的第一锥形弹簧的压缩量S与压力F之间的变化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渔轮结构的结构。
如图1~9所示,渔轮结构,包括机身1'、侧盖1、机身框2、发音结构和离合结构,机身框2呈管状,侧盖1可拆卸地设置在机身框2的一端口上,机身1'可拆卸地设在机身框2的另一端口上;发音结构包括拨盘4、拨动元件41、碰击元件5和弹性元件;碰击元件5枢转地设在侧盖1上,碰击元件5与弹性元件联动设置;拨盘4枢转地设置在侧盖1上,多个拨动元件41以拨盘4的转轴线为中心呈圆形阵列排布在拨盘4上,碰击元件5的自由端伸入到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离合结构设于机身框2内,离合结构包括第一传动单元2'、线轮3'、传动轴4'、摇臂10'和驱动单元;其中,拨盘4设在线轮3'上,随线轮3'一同转动;传动轴4'枢转地设在机身1'上,且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传动轴4'与摇臂10'联动地设置,摇臂10'驱动传动轴4'转动;第一传动单元2'设在传动轴4'上,且随传动轴4'转动;线轮3'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且线轮3'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移动,线轮3'与第一传动单元2'相对地设置,且线轮3'与第一传动单元2'可通过相互靠拢或靠近来实现结合;驱动单元驱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锁紧连接件3为锁紧螺栓,侧盖1上设有与之对应的螺纹孔,机身框2通过冲压模具的冲压成型加工,在其端口上形成有向端口中部延伸的围边,锁紧螺栓的螺柱与螺纹孔螺接,锁紧螺栓的螺栓头与围边压紧贴合,从而实现将侧盖1安装在机身框2上,这样,通过采用锁紧连接件3来将侧盖1安装在机身框2的端口上,使得侧盖1能够稳固地与机身框2结合;当需要将侧盖1从机身框2上拆下时,只需将锁紧螺栓从侧盖1上旋下,使得侧盖1和机身框2脱离开,即实现将侧盖1可拆卸地设置在机身框2的端口上,这样,通过将侧盖1可拆卸地设置在机身框2的端口上,为侧盖1或机身框2的更换、维修、清理提供了便利。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侧盖1和机身框2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在机身框2的端口上开设卡接槽,在侧盖1上设置与该卡接槽对应的卡接头,通过卡接头卡入到卡接槽内,将侧盖1安装在机身框2上。这样,通过将用于构成渔轮机身的侧盖1和机身框2设置成独立的零部件,使得侧盖1和机身框2可以分别被单独制造出来后再组装,同时通过将机身框2设置呈管状,在生产过程中,使得机身框2可以采用切割预制的管料的方式来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无需通过加工整个棒料或毛坯料来生产获得渔轮机身,大大缩减了加工制造时间和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相对地设在侧盖1上,碰击元件5被夹持在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之间,当碰击元件5被拨动发生偏转时,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为碰击元件5施加使其恢复原位的恢复力,即当碰击元件5被拨动发生偏转时,弹性元件为该碰击元件5提供用于恢复原位的恢复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元件和碰击元件5的具体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弹性元件具体为拉簧,拉簧的一端固定在侧盖1上,拉簧的另一端与碰击元件5连接,当碰击元件5被拨动发生偏转时,拉簧为其提供一个恢复原位的恢复力。
发音结构的工作过程,在具体使用时,线轮与拨盘4连接,使得拨盘4与线轮同步转动;当线轮在转动时,拨盘4也随之转动,拨盘4上的拨动元件41均围绕着拨盘4的转轴线进行转动,在拨动元件41随着拨盘4转动过程中,拨动元件41会拨动碰击元件5的自由端使得碰击元件5发生偏转,同时弹性元件为该碰击元件5提供用于恢复原位的恢复力,随着拨盘4的转动,该拨动元件41与碰击元件5脱开,碰击元件5在弹性元件所提供的恢复力的驱使下朝原位迅速偏转,与此同时另一拨动元件41在拨盘4的带动下朝碰击元件5靠拢移动,最终碰击元件5与该拨动元件41发生碰击,并发出碰击声,以此类推,当拨盘4连续转动时,碰击元件5会连续地与该拨动元件41发生碰击,并发出连续的碰击声,使用者可以通过听碰击声来了解线轮的转动情况,无需通过肉眼来检查线轮的转动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轴4'与摇臂10'联动设置的方式为,机身1'上枢转地设有动力输入轴101',摇臂10'与动力输入轴101'连接,动力输入轴101'上安装有第一斜齿轮102',传动轴4'上安装有与该第一斜齿轮102'啮合配对的第二斜齿轮103',第一斜齿轮102'的齿数多于第二斜齿轮103'的齿数,这样可以获得大传动比,这样,当转动摇臂10'时,动力输入轴101'也跟着摇臂10'一同转动,然后通过第一斜齿轮102'和第二斜齿轮103'的传动,传动轴4'也一同转动,即实现了摇臂10'驱动传动轴4'进行转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实现传动轴4'与摇臂10'联动设置的具体方式还可以是,在机身1'上枢转地设有带轮轴,带轮轴上安装有第一带轮,传动轴4'上安装有第二带轮,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通过同步带实现同步转动;只要是能够通过转动摇臂10'来驱动传动轴4'进行转动即可。
传动轴4'上用于安装第一传动单元2'的部位上开设有平键部,第一传动单元2'上开设有与该平键部配对的键槽,通过平键部与键槽的配合,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可以随着传动轴4'一同转动,且传动轴4'还设有用于推动第一传动单元2'一同轴向移动的挡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实现第一传动单元2'与传动轴4'一同转动的具体方式还可以是,将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紧固件锁紧在传动轴4',只要能够实现第一传动单元2'与传动轴4'一同转动和一同轴向移动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线轮3'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的方式为,线轮3'和传动轴4'之间设有滚子轴承,线轮3'与该滚子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该滚子轴承的内圈套设在传动轴4'上,且该滚子轴承的内圈与传动轴4'间隙配合,使得内圈能和传动轴4'之间产生滑动,以使得线轮3'通过该滚子轴承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且使得线轮3'和传动轴4'之间能够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产生相对滑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线轮3'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的方式还可以是,在线轮3'上开设轴孔,该轴孔与传动轴4'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这样,线轮3'既可以与传动轴4'之间实现相对地枢转,也可以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进行滑动;只要是能够使得线轮3'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且可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产生相对滑动的具体结构方式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线轮3'上朝向第一传动单元2'的一侧上设有与第一传动单元2'可结合的第一结合元件31';第一结合元件31'为第一摩擦元件,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摩擦力产生联动结合;具体地,第一传动单元2'的外表层上附设有摩擦层;第一摩擦元件具体为碳纤维刹车片,线轮3'上设有卡环槽,且线轮3'上设有四个凹口,碳纤维刹车片上设有四个与凹口对齐的凸沿,将碳纤维刹车片上的凸沿与线轮的四个凹口镶嵌,然后通过卡环卡入到卡环槽来将碳纤维刹车片锁紧地附设在线轮3'上,这样,当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靠齐贴紧时,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摩擦力来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能够通过结合来实现转动的传递。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结合元件31'还可以具体限定为外齿轮,第一传动单元2'还可以具体限定为与该外齿轮配套的内齿轮,通过外齿轮与内齿轮的啮合或脱开来实现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的结合与脱开;只要是能够实现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通过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转动的传递的结构方式即可。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单元包括第一转动元件51'和推动元件52';其中,推动元件52'与传动轴4'在传动轴4'的轴向上联动地设置,第一转动元件51'的一端与机身1'抵靠,第一转动元件51'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倾斜部511',推动元件52'上设有与第一倾斜部511'抵接的凸柱521',当第一转动元件51'旋转时,凸柱521'沿着第一倾斜部511'移动,使得推动元件52'带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元件51'为环形套,该环形套套设在传动轴4'上,第一倾斜部511'设在该环形套上远离机身1'的一端上,推动元件52'为圆柱状,推动元件52'套入在环形套内,且推动元件52'周侧上的凸柱521'与第一倾斜部511'相抵靠接触,推动元件52'通过锁紧元件锁紧在传动轴4'上,以实现推动元件52'能够与传动轴4'在传动轴4'的轴向上联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的具体结构还可以是电动伸缩缸,该电动伸缩缸的尾端设在机身1'上,电动伸缩缸的伸缩杆与传动轴4'连接,当电动伸缩缸工作时,通过伸缩杆伸缩来带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只要能够驱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的方式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实现转动的传递时,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使得第一倾斜部511'抵动推动元件52'上的凸柱521',带着推动元件52'一同运动,以使得推动元件52'带动传动轴4'进行轴向移动,从而使得传动轴4'带动第一传动单元2'向线轮3'抵靠移动,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相抵接,以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摩擦力来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实现转动的传递;当需要解除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的转动传递状态时,只需反向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使第一倾斜部511'与凸柱521'脱开,由于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抵靠压力消失,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摩擦力也随之消失,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的转动传递状态被解除。
离合结构的工作过程,当使用者需要将线轮3'调整为能随着摇臂10'(即转动把手)一同转动,例如在收线时,通过驱动单元来驱动传动轴4'进行轴向移动,使得传动轴4'带动第一传动单元2'向线轮3'靠拢或靠近,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相结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实现转动传递,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摇动摇臂10'来带动线轮3'进行收线操作。当使用者需要将线轮3'调整为不随摇臂10'一同转动,例如在收线/抛线时,通过驱动单元来驱动传动轴4'进行轴向移动,使得传动轴4'带动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背离或脱离,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相脱开结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之间的转动传递被解除,从而使得线轮3'与摇臂10'的联动关系脱开,进而在收线/抛线时,摇臂10'不会随着线轮3'一同的转动(即垂钓者常说的自由状态),从而避免了转动的摇臂10'碰击或者缠绕到其他物体。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推动部件11,侧盖1上开设有贯通滑槽12,推动部件11滑动地设在贯通滑槽12内,推动部件11的外露端凸起在侧盖1上,便于使用者用手拨动该推动部件11,碰击元件5枢转地设在推动部件11上;且碰击元件5的自由端对着两个相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当驱动推动部件11沿着贯通滑槽12滑动并靠近拨动元件41时,推动部件11带着碰击元件5的自由端伸入到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内;当驱动推动部件11沿着贯通滑槽12滑动并远离拨动元件41时,推动部件11带着碰击元件5的自由端从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脱出。这样,当使用者不想使用发音结构时,可以通过拨动推动部件11朝着远离拨动元件41的方向移动,推动部件11带着碰击元件5的自由端从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脱出,使得线轮在转动时,拨动元件41不能够触碰到碰击元件5,从而不发出碰击声;当使用者想使用发音结构时,可以通过拨动推动部件11带着碰击元件5的自由端伸入到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内,使得线轮在转动时,拨动元件41能够触碰到碰击元件5,从而发出碰击声。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碰击元件5上设有第一卡接部51,第一弹性片61和/或第二弹性片62上设有可与第一卡接部51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当自由端伸入到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时,第一卡接部51与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51具体为卡槽,第二卡接部具体为设置在第一弹性片61和/或第二弹性片62上与碰击元件5抵接的头部,该头部能卡入到卡槽内,从而实现了第一卡接部51与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这样,当自由端伸入到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内后,通过第一卡接部51与第二卡接部的卡接配合,使得碰击元件5能够更加稳定地与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保持相对静止,从而使得碰击元件5在受到拨动元件41的拨动时,位置不易发生松动和变化,提高了发音结构的工作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鱼竿安装座7,鱼竿安装座7设在机身框2的周身上,鱼竿安装座7上设有鱼竿放置槽71。这样,在将鱼竿安装在本渔轮机身上时,可以通过将鱼竿与鱼竿安装座7上的鱼竿放置槽71匹配结合,使得鱼竿能够更加稳定地和紧凑地与本渔轮机身组装结合。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定位销8,侧盖1上设有可与定位销8结合的第一插销位13,机身框2上设有可与定位销8结合的第二插销位21;当将侧盖1调整到机身框2上的预定位置时,第一插销位13和第二插销位21均与定位插销结合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本渔轮机身在分别安装到鱼竿的左手侧和右手侧时,能够使处于左手侧的推动部件11的位置和处于右手侧的推动部件11的位置实现左右对称,以保证操作和使用体验的统一性,采用如下方式:在机身框2上设有两个第二插销位21,第一个第二插销位21和第二个第二插销位21关于渔轮机身的中轴线(即机身框2上与鱼竿放置槽71交叉垂直的虚拟中心线,渔轮机身是以该虚拟中心线为基准进行左右侧互换的)对称设置,且推动部件11的位置与其中一第二插销位21的位置对齐,初始时第一插销位13与一第二插销位21对齐,且定位销8插入到第一插销位13和第二插销位21中,使得侧盖1与机身框2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当使用者想将渔轮进行左右互换时,只需将定位销8从第一插销位13和原第二插销位21中拔出,然后将通过调整侧盖1的位置使得另一第二插销位21和第一插销位13对齐,然后再将定位销8插入到第一插销位13和该第二插销位21中,使得推动部件11的位置从初始位置转换到与初始位置对称的对称位置上,从而使得处于左手侧的推动部件11的位置和处于右手侧的推动部件11的位置实现左右对称,在本实施例中,“将侧盖1调整到机身框2上的预定位置”是指在将渔轮进行左右互换时,通过调整侧盖1与机身框2的相对位置,来使得处于左手侧的推动部件11的位置和处于右手侧的推动部件11的位置左右对称,以保证操作和使用体验的统一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将侧盖1调整到机身框2上的预定位置”还可以是,通过调整侧盖1与机身框2的相对位置来改变侧盖1上的标识、商标、文字等其他内容的位置。这样,通过将侧盖1调整到机身框2上的预定位置后,将第一插销位13和第二插销位21均与定位插销结合连接,使得侧盖1与机身框2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从而使得侧盖1稳定地保持在预定位置上。
如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锥形弹簧6',第一锥形弹簧6'设置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第一倾斜部511'包括第一倾斜段5111'和第二倾斜段5112',两者连续地设置,第一倾斜段5111'倾斜度大于第二倾斜段5112'的倾斜度,且当凸柱521'移动到第一倾斜段5111'的末端时,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已经由线性关系阶段进入指数关系阶段;第一倾斜段5111'的长度小于第二倾斜段5112'的长度。这样,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设置第一锥形弹簧6',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脱开时,第一锥形弹簧6'为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的脱开提供恢复力,加速了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复位速度;同时,由于第一倾斜段5111'倾斜度大于第二倾斜段5112'的倾斜度,且当凸柱521'移动到第一倾斜段5111'的末端时,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已经由线性关系阶段进入指数关系阶段,使得在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靠拢时,设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快速地由线性关系阶段进入指数关系阶段,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由线性关系阶段进入指数关系阶段的速度取决于第一倾斜段5111'的倾斜度大小,第一倾斜段5111'越陡峭该速度越快;如图12所示的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S与压力F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当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快速地进入到指数关系阶段后,压缩等量的压缩量需要更大的压力来实现,这样,在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靠拢时,随着第一转动元件51'转动量的增加(即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越来越靠紧,由于静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呈正比,那么第一结合元件31'与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越来越大),用于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所需的扭力就越大,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感知用于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的扭力的变化,来感知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的变化,方便使用者来调节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的大小;此外,由于锥形弹簧可以被压缩成片状,而市面上所采用的圆柱弹簧被压缩后还是会形成柱状体,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一锥形弹簧6',从而可以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工作空间与市面上的产品能够更小、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推动元件52'与传动轴4'在传动轴4'的轴向上的联动方式还可以限定为,还包括调节头7',传动轴4'枢转地设在调节头7'上,调节头7'设有外螺纹部,推动元件52'设有与外螺纹部适配的内螺纹部。这样,当通过第一转动元件51'和推动元件52'的配合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靠拢,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摩擦力达不到期望值时(由于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呈正比的关系),可以通过旋动调节头7',来调整传动轴4'在轴向的移动量,以调整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初始间隙量,以使得可以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来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的摩擦力达到合适大小,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达到适合的大小。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容纳筒8',推动元件52'和第一转动元件51'均容纳在容纳筒8'内,容纳筒8'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元件51'一同转动,容纳筒8'与机身1'相抵靠,第一转动元件51'通过容纳筒8'与机身1'抵靠。这样,当需要调整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之间的传递状态时,可通过转动容纳筒8'来带动第一转动元件51'一同转动;同时通过将推动元件52'和第一转动元件51'均容纳在容纳筒8'内,可以避免灰尘进入到第一倾斜部511'和凸柱521'之间,对第一倾斜部511'和图中的滑动配合产生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筒8'上还设有推杆81'。这样,可以通过拨动推杆81'来转动容纳筒8',从而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具有轻松省力的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档位固定单元,档位固定单元设置在机身1'上,档位固定单元上设有多个档位,推杆81'上设有可与档位配合的定位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档位固定单元为档位板,档位为设置在档位板上的凹孔,推杆81'上的定位部为弹性柱,当转动推杆81'时,弹性柱可以与不同位置上的凹孔卡接,以实现与不同的档位结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档位还可以是设置在档位固定单元上的卡槽,定位部还可以是能与卡槽卡接配合的卡头;只要是能够定位部和档位的结合即可。这样,可以通过将推杆81'调整到不同的档位上,来精确地调整传动轴4'的轴向移动量,以精确地调整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从而精确地调整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的大小,例如在中鱼时,线轮3'需要合适大小的刹车力,来使得鱼需要耗费一定的体力才能游动并将线从线轮3'中脱出,这样以此来耗尽鱼的体力,方便使用者来与鱼周旋、博弈。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传动单元9',第二传动单元9'滑动地设在传动轴4'上,且随传动轴4'转动;第二传动单元9'设于线轮3'和机身1'之间,且第二传动单元9'与线轮3'上背向第一传动单元2'的一侧相对设置,线轮3'上背向第一传动单元2'的一侧上设有可与第二传动单元9'结合的第二结合元件32',第二结合元件32'为第二摩擦元件,第二结合元件32'和第二传动单元9'通过摩擦力产生联动结合。当传动轴4'通过驱动单元的驱动来载动第一传动单元2'靠拢线轮3'时,机身1'通过对第二传动单元9'的抵靠来为线轮3'提供抵挡支撑,以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第二传动单元9'均能与线轮3'靠拢,即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摩擦力结合,第二结合元件32'和第二传动单元9'通过摩擦力联动地结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单元9'与第一传动单元2'结构和功能相同,不再罗列重述;同时第二结合元件32'和第二传动单元9'的结合方式也与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的结合方式相同,不再罗列重述。这样,通过第二结合元件32'与第二传动单元9'的结合,使得第二传动单元9'也与线轮3'实现了转动传递,这样通过在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转动传递的基础上,增加第二传动单元9'与线轮3'转动传递,使得线轮3'可以更加稳定地随着传动轴4'转动,从而增加了摇臂10'与线轮3'动能传递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线轮3'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传动单元2'和第二传动单元9',这样就可以增强线轮3'受到的刹车力。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渔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侧盖(1)、机身框(2)、发音结构和离合结构,所述机身框(2)呈管状,所述侧盖(1)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机身框(2)的一端口上,所述机身(1')可拆卸地设在机身框(2)的另一端口上;
所述发音结构包括拨盘(4)、拨动元件(41)、碰击元件(5)和弹性元件;所述碰击元件(5)枢转地设在所述侧盖(1)上,碰击元件(5)与所述弹性元件联动设置;所述拨盘(4)枢转地设置在所述侧盖(1)上,多个所述拨动元件(41)以拨盘(4)的转轴线为中心呈圆形阵列排布在拨盘(4)上,所述碰击元件(5)的自由端伸入到两个近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
所述离合结构设于所述机身框(2)内,所述离合结构包括第一传动单元(2')、线轮(3')、传动轴(4')、摇臂(10')和驱动单元;其中,所述拨盘(4)设在所述线轮(3')上,随线轮(3')一同转动;所述传动轴(4')枢转地设在所述机身(1')上,且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传动轴(4')与所述摇臂(10')联动地设置,摇臂(10')驱动传动轴(4')转动;所述第一传动单元(2')设在传动轴(4')上,且随传动轴(4')转动;所述线轮(3')枢转地设置在所述传动轴(4')上,且线轮(3')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移动,线轮(3')与第一传动单元(2')相对地设置,且线轮(3')与第一传动单元(2')可通过相互靠拢或靠近来实现结合;所述驱动单元驱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动部件(11),所述侧盖(1)上设有贯通滑槽(12),所述推动部件(11)滑动地设在所述贯通滑槽(12)内,所述碰击元件(5)枢转地设在推动部件(11)上,且所述碰击元件(5)的自由端对着两个相邻的拨动元件(41)之间的间隔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所述第一弹性片(61)和所述第二弹性片(62)相对地设在所述侧盖(1)上,所述碰击元件(5)被夹持在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轮(3')上朝向所述第一传动单元(2')的一侧上设有与第一传动单元(2')可结合的第一结合元件(31');
所述第一结合元件(31')为第一摩擦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渔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转动元件(51')和推动元件(52'),所述推动元件(52')与传动轴(4')在传动轴(4')的轴向上联动地设置,所述第一转动元件(51')的一端与机身(1')抵靠,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倾斜部(511'),推动元件(5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部(511')抵接的凸柱(521'),当第一转动元件(51')旋转时,所述凸柱(521')沿着第一倾斜部(511')移动,使得推动元件(52')带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渔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锥形弹簧(6'),所述第一锥形弹簧(6')设在所述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
所述第一倾斜部(511')包括第一倾斜段(5111')和第二倾斜段(5112'),所述第一倾斜段(5111')倾斜度大于第二倾斜段(5112')的倾斜度,第一倾斜段(5111')和第二倾斜段(5112')连续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渔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头(7'),所述传动轴(4')枢转地设在所述调节头(7')上,调节头(7')上设有外螺纹部,所述推动元件(52')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部适配的内螺纹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渔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容纳筒(8'),所述推动元件(52')和第一转动元件(51')均容纳在所述容纳筒(8')内,容纳筒(8')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元件(51')一同转动,容纳筒(8')与所述机身(1')相抵靠,第一转动元件(51')通过容纳筒(8')与机身(1')抵靠。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渔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传动单元(9'),所述第二传动单元(9')滑动地设在所述传动轴(4')上,且随传动轴(4')转动;
所述第二传动单元(9')设于线轮(3')和机身(1')之间,且第二传动单元(9')与线轮(3')上背向所述第一传动单元(2')的一侧相对设置,线轮(3')上背向所述第一传动单元(2')的一侧上设有与第二传动单元(9')可结合的第二结合元件(32'),第二结合元件(32')为第二摩擦元件。
CN201821873586.2U 2018-11-14 2018-11-14 渔轮结构 Active CN209089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73586.2U CN209089747U (zh) 2018-11-14 2018-11-14 渔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73586.2U CN209089747U (zh) 2018-11-14 2018-11-14 渔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89747U true CN209089747U (zh) 2019-07-12

Family

ID=67159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73586.2U Active CN209089747U (zh) 2018-11-14 2018-11-14 渔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897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54451A (zh) * 2019-11-28 2020-02-07 鹤山市仲德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齿形离合结构渔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54451A (zh) * 2019-11-28 2020-02-07 鹤山市仲德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齿形离合结构渔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61569B2 (en) Wobble drive for an oscillating tool
CN107558015B (zh) 一种缝纫机及其缝纫机的针距调节机构
CN209089747U (zh) 渔轮结构
CN108980588A (zh) 稳定器用机架组件的双轴枢转装置、机架组件及稳定器
CN101966702A (zh) 可选定角度的工具
CN109750422B (zh) 缝纫机的送布机构及缝纫机
CN101273694B (zh) 手持式操作器械
CN209089748U (zh) 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
CN208196690U (zh) 一种手感舒适的电动多功能铲
JP3509668B2 (ja) ピックアンドプレース装置
CN208409771U (zh) 一种电动多功能铲
US20070095580A1 (en) Power wheelchair with clutch control device
CN211167247U (zh) 一种折叠装置
CN106032629A (zh) 用于洗衣机的洗涤剂盒组件和具有其的洗衣机
CN210287730U (zh) 一种缝纫机及其差动调节机构
CN215859491U (zh) 机械锁后面板及机械锁
CN103422265B (zh) 缝纫机的缝线张力调整机构
CN113737400B (zh) 送布牙架调节机构及包缝机
CN208391953U (zh) 一种用于电动多功能铲的快装组件
CN209089749U (zh) 分体式渔轮机身
CN218812501U (zh) 针距调节机构及具有其的缝纫机
CN216101663U (zh) 一种座椅、方便调节的座椅手柄及其调节组件
CN219099507U (zh) 一种改进的缝纫机针距调节旋钮结构
CN209906998U (zh) 缝纫机
CN209836539U (zh) 一种便捷式缝纫机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