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56564U - 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56564U
CN209056564U CN201821787587.5U CN201821787587U CN209056564U CN 209056564 U CN209056564 U CN 209056564U CN 201821787587 U CN201821787587 U CN 201821787587U CN 209056564 U CN209056564 U CN 209056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roller
face
battery core
shaft part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8758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艺若
张小畏
常洪文
王晓
王培潮
陈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8758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56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56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56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送辊以及卷绕机。传送辊,用于传送电芯极片,电芯极片包括主体部以及极耳,主体部包括支承区和过渡区,极耳具有根部、中间段和顶部,根部与过渡区相连接,传送辊包括:中心轴线、沿中心轴线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设置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传动部和避空位,传动部能够围绕中心轴线自转,支承区能够与传动部接触,以使传动部对电芯极片施加传动摩擦力,避空位能够避让过渡区以及极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送辊能够降低传送过程中极耳发生外翻或弯折的可能性,保证电芯成品的品质。

Description

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背景技术
随着锂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对电芯的生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电芯通过电芯极片卷绕形成。电芯极片包括主体部和极耳。作为电芯的一个关键工序-卷绕工序,卷绕机的卷绕效率极大的影响着电芯的生产效率。因此,为了提高电芯的生产效率,现通常采用的方式为提高卷绕机的卷绕速度,但随着卷绕速度的提高,会出现极耳打折等问题,无法保证电芯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送辊以及卷绕机。传送辊能够降低传送过程中极耳发生外翻或弯折的可能性,保证电芯成品的品质。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传送辊,用于传送电芯极片,电芯极片包括主体部以及极耳,主体部包括支承区和过渡区,极耳具有根部、中间段和顶部,根部与过渡区相连接,传送辊包括:中心轴线、沿中心轴线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设置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传动部和避空位,传动部能够围绕中心轴线自转,支承区能够与传动部接触,以使传动部对电芯极片施加传动摩擦力,避空位能够避让过渡区以及极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传送辊包括芯轴,芯轴的轴线与中心轴线重合,传动部为套设于芯轴上的第一转筒,支承区能够与第一转筒的外周表面贴合,芯轴上沿中心轴线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分别形成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转筒朝向第二端面的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空间形成避空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转筒的半径与芯轴的半径差值范围为0.1mm至0.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转筒靠近第二端面的环形边缘具有圆角过渡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传送辊包括芯轴以及套设于芯轴上的第二转筒,芯轴上沿中心轴线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分别形成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二转筒具有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第一轴段的直径大于第二轴段,传动部为第一轴段,支承区能够与第一轴段的外周表面贴合,第一轴段的外周表面与第二轴段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避空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轴段的半径与第二轴段的半径差值范围为0.1mm至0.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轴段朝向第二端面的端面与第二轴段朝向第二端面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5mm至3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轴段靠近第二端面的环形边缘具有圆角过渡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传送辊还包括抚平部件,抚平部件与避空位位置相对应地设置,极耳能够从抚平部件和避空位之间穿过,抚平部件能够对极耳施加朝向中心轴线的作用力,以抚平极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抚平部件包括第一抚平板和第二抚平板,第一抚平板和第二抚平板围绕中心轴线排布设置。
根据本实施例的传送辊包括中心轴线、沿中心轴线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设置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的传动部和避空位。传动部和避空位沿中心轴线排布。在传送辊传送电芯极片时,电芯极片的支承区能够与传动部接触,以使传动部对电芯极片施加传动摩擦力,从而电芯极片在传动部的带动下移动。同时,传送辊的避空位能够避让电芯极片的过渡区以及整个极耳。这样,本实施例的传送辊在传送电芯极片的过程中,由于传送辊具有避空位,因此主体部位于两个极耳之间的凹凸不平的边缘不会与传送辊接触。传送辊不会对主体部凹凸不平的边缘中的凸起区域施加挤压应力,从而极耳不会在传送辊挤压作用下向远离传送辊的方向移动与凸起区域的凸出高度相同的距离,进而使得当传送辊带动电芯极片高速转动时,极耳所承受的离心力不会增大,有效降低极耳在离心力作用下朝远离传送辊的方向外翻、折弯的可能性,降低隔离膜被外翻、折弯的极耳刺破的可能性,提高卷绕形成的电芯的成品率和后续使用的安全性。
另一个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卷绕机,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传送辊。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极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传送辊和电芯极片配合状态的轴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传送辊和电芯极片配合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传送辊和电芯极片配合状态的轴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传送辊和电芯极片配合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传送辊和电芯极片配合状态的轴测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传送机构传送电芯极片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0、电芯极片;
11、主体部;11a、支承区;11b、过渡区;12、极耳;12a、根部;12b、中间段;12c、顶部;
20、传送辊;20a、中心轴线;
21、第一端面;
22、第二端面;
23、芯轴;
24、第一转筒;24a、圆角过渡结构;
25、避空位;
26、第二转筒;26a、第一轴段;26b、第二轴段;
27、抚平部件;27a、第一抚平板;27b、第二抚平板;
X、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送辊20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极片10具有预定的长度和宽度。电芯极片10包括主体部11和与主体部11相连接的极耳12。电芯极片10的主体部11和极耳12均为薄片结构,柔软易变形。主体部11和极耳12沿宽度方向X排布。极耳1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本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极耳12沿电芯极片10的长度方向Y间隔设置于主体部11。主体部11包括沿宽度方向X排布的支承区11a和过渡区11b。图1中所示出的用于表示支承区11a和过渡区11b边界的虚线并不代表实体结构。极耳12包括沿宽度方向X排布的根部12a、中间段12b以及顶部12c。极耳12的根部12a与过渡区11b相连接。本实施例的主体部11具有位于两个极耳12之间的边缘(也即过渡区11b的边缘)。电芯极片10是由整张极片坯料通过裁切工序裁切掉多余的材料而形成各个极耳12。在经过裁切工序后,极片坯料上形成极耳12以及主体部11。然而,极耳12自身的各个边缘以及主体部11位于两个极耳12之间的边缘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芯极片10在卷绕形成电芯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传送辊20将电芯极片10传送至卷针处,以使卷针卷绕出满足产品要求的电芯。传送辊20的转速较高,以提高传送电芯极片10的效率。电芯极片10经过传送辊20时,极耳12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具有朝远离传送辊20方向外翻或弯折的可能性。
继续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传送辊20包括中心轴线20a、沿中心轴线20a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21和第二端面22、设置于第一端面21和第二端面22之间的传动部和避空位25。传动部和避空位25沿中心轴线20a排布,也可以指沿宽度方向X排布。传动部能够围绕中心轴线20a自转。在传送辊20传送电芯极片10时,电芯极片10的支承区11a能够与传动部接触,以使传动部对电芯极片10施加传动摩擦力,从而电芯极片10在传动部的带动下移动。同时,传送辊20的避空位25能够避让电芯极片10的过渡区11b以及整个极耳12。这样,本实施例的传送辊20在传送电芯极片10的过程中,由于传送辊20具有避空位25,因此主体部11位于两个极耳12之间的凹凸不平的边缘不会与传送辊20接触。传送辊20不会对主体部11和极耳12上凹凸不平的边缘中的凸起区域施加挤压应力,从而极耳12不会在传送辊20挤压作用下向远离传送辊20的方向移动,移动的距离与凸起区域的凸出高度相同,进而使得当传送辊20带动电芯极片10高速转动时,极耳12所承受的离心力不会增大,有效降低极耳12在离心力作用下朝远离传送辊20的方向外翻、折弯的可能性,降低电芯成品中的隔离膜被外翻、折弯的极耳12刺破的可能性,提高卷绕形成的电芯的成品率和后续使用的安全性。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传送辊20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但以下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送辊20包括芯轴23以及套设于芯轴23上的第一转筒24。芯轴23的轴线与中心轴线20a重合。芯轴23具有沿轴向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的端面为第一端面21,而第二端面22的端面为第二端面22。本实施例的第一转筒24为传动部。第一转筒24为直筒结构。第一转筒24朝向第二端面22的端面与第二端面22之间的空间形成避空位25。在传送辊20传送电芯极片10时,电芯极片10的支承区11a能够与第一转筒24的外周表面贴合。在第一转筒24的轴向方向(也可以指宽度方向X)上,电芯极片10的过渡区11b以及整个极耳12位于第一转筒24的外侧并且与避空位25相对应,从而整个过渡区11b以及整个极耳12不会与传送辊20相接触。
本实施例的第一转筒24的半径与芯轴23的半径差值范围为0.1mm至0.5mm,也即避空位25沿第一转筒24的径向的深度值D为0.1mm至0.5mm。在极片坯料经过裁切工序形成电芯极片10后,主体部11的边缘和极耳12的边缘形成的凸起高度存在差异。传送辊20所包括的避空位25能够适应不同高度凸起的情况,从而能够很好地避让电芯极片10的边缘凸起区域,提升避空位25的适应能力。
本实施例的第一转筒24靠近第二端面22的环形边缘具有圆角过渡结构24a。第一转筒24的外周表面和第一转筒24的端面通过圆角过渡结构24a相连接。第一转筒24的圆角过渡结构24a与电芯极片10的主体部11之间保持有微小的间隙,从而第一转筒24在高速转动时,第一转筒24的环形边缘不会对电芯极片10的主体部11施加应力。这样,主体部11与环形边缘相对应的位置不会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有效降低主体部11被环形边缘割伤或刺破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芯极片10的结构完整性和传送过程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第一转筒24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碳钎维、橡胶或镁铝合金等材料。本实施例的第一转筒24通过轴承与芯轴23转动连接。在第一转筒24靠近第二端面22的一侧设置挡圈以及端盖,以固定第一转筒24。传送辊20通过芯轴23的第一端部连接固定于其他安装平台上。本实施例的传送辊20还包括辊支架(图中未示出)。辊支架与芯轴23的第二端部相连接,用于对芯轴23提供支撑力,使得传送辊20高速转动时稳定性更好,有利于降低传送辊20振动,降低电芯极片10传送过程中出现抖动的可能性,提升电芯极片10传送过程的平稳性。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对传送辊2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不再重复说明。
参见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传送辊20包括芯轴23以及套设于芯轴23上的第二转筒26。芯轴23具有沿轴向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的端面为第一端面21,而第二端面22的端面为第二端面22。本实施例的第二转筒26整体为直筒结构。第二转筒26具有第一轴段26a和第二轴段26b。第一轴段26a和第二轴段26b沿第二转筒26的轴向排布设置。第一轴段26a的直径大于第二轴段26b。本实施例的第一轴段26a为传动部。在传送辊20传送电芯极片10时,电芯极片10的支承区11a能够与第一轴段26a的外周表面贴合。第一轴段26a的外周表面与第二轴段26b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避空位25。在第二转筒26的轴向方向(也可以指宽度方向X)上,电芯极片10的过渡区11b以及整个极耳12位于第一轴段26a的外侧并且与避空位25相对应,从而整个过渡区11b以及整个极耳12不会与传送辊20相接触。
本实施例的第一轴段26a的半径与第二轴段26b的半径差值范围为0.1mm至0.5mm,也即避空位25沿第二转筒26的径向的深度值W为0.1mm至0.5mm。在极片坯料经过裁切工序形成电芯极片10后,主体部11的边缘和极耳12的边缘形成的凸起高度存在差异。本实施例的避空位25能够适应不同高度凸起的情况,从而很好地避让电芯极片10的边缘凸起区域,提升避空位25的适应能力。另外,电芯极片10与避空位25相对应的部分为悬空部分。当该悬空部分处于某一位置时,悬空部分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会下朝第二轴段26b下垂,而第二轴段26b能够对发生下垂的悬空部分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悬空部分过度下垂而出现褶皱变形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第一轴段26a上朝向第二端面22的端面与第二轴段26b上朝向第二端面2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L为5mm至30mm。该距离小于5mm时,第一轴段26a会与主体部11的过渡区11b重叠,无法有效避让主体部11的过渡区11b。电芯极片10位于第一轴段26a外侧的部分(也即不与第一轴段26a的外周表面接触的部分)为悬空部分。该距离大于30mm时,电芯极片10位于第一轴段26a外侧的悬空部分过多,从而使得该悬空部分会在重力作用会下整体发生下垂,导致该悬空部分出现褶皱情况,同时下垂的悬空部分也会对电芯极片10与第一轴段26a相接触的部分施加牵拉力,从而会导致电芯极片10与第一轴段26a相接触的部分从第一轴段26a上脱离,进而导致传送辊20无法正常传送电芯极片10或者导致电芯极片10缠绕于传送辊20而被传送辊20撕裂或撕断。
本实施例的第一轴段26a靠近第二端面22的环形边缘具有圆角过渡结构24a。第一轴段26a的外周表面和第一轴段26a的端面通过圆角过渡结构24a相连接。第一轴段26a的圆角过渡结构24a与电芯极片10的主体部11之间保持有微小的间隙,第从而二转筒在高速转动时,第一轴段26a的环形边缘不会对电芯极片10的主体部11施加应力。这样,主体部11与环形边缘相对应的位置不会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有效降低主体部11被环形边缘割伤或刺破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芯极片10的结构完整性和传送过程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第二转筒26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碳钎维、橡胶或镁铝合金中等材料。本实施例的第二转筒26通过轴承与芯轴23转动连接。在第二轴段26b靠近第二端面22的一侧设置挡圈以及端盖,以固定第二转筒26。传送辊20通过芯轴23的第一端部连接固定于其他安装平台上。本实施例的传送辊20还包括辊支架(图中未示出)。辊支架与芯轴23的第二端部相连接,用于对芯轴23提供额外支撑力,使得传送辊20高速转动时稳定性更好,有利于降低传送辊20振动,降低电芯极片10传送过程中出现抖动的可能性,提升电芯极片10传送过程的平稳性。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对传送辊2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不再重复说明。
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传送辊20还包括抚平部件27。抚平部件27与避空位25位置相对应地设置,电芯极片10的极耳12能够从抚平部件27和避空位25之间穿过,抚平部件27能够对极耳12施加朝向中心轴线20a的作用力,以抚平极耳12。由于传送辊20具有避空位25,并且抚平部件27的位置与避空位25相对应设置,因此抚平部件27和传送轴之间能够预留足够大的间隙。这样,电芯极片10的过渡区11b和极耳12能够容易地从该间隙穿过,并且与传送辊20和/或抚平部件27的碰撞、刮擦可能性较低,从而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电芯极片10穿带难度,同时保证穿带过程中电芯极片10的结构完整性,避免极耳12被刮裂或发生断裂,有效提高穿带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当极耳12在离心力作用下发生外翻或弯折而与抚平部件27接触时,本实施例的抚平部件27能够对极耳12施加阻力,以保证电芯极片10传送过程中极耳12变形量小,阻止极耳12发生大幅度外翻或弯折,降低电芯极片10卷绕形成电芯后极耳12刺破隔离膜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的抚平部件27包括第一抚平板27a和第二抚平板27b。第一抚平板27a和第二抚平板27b围绕中心轴线20a排布设置。第一抚平板27a和第二抚平板27b相互衔接,以使极耳12在通过第一抚平板27a后,能够继续受到第二抚平板27b的限制和约束。本实施例的第一抚平板27a和第二抚平板27b连接于转轴,该转轴的轴线与传送辊20的轴线重合。电芯极片10具有入辊侧的入辊片段以及出辊侧的出辊片段。入辊片段和出辊片段之间形成夹角。第一抚平板27a和第二抚平板27b两者可以围绕转轴任意旋转,以便于根据电芯极片10的入辊片段和出辊片段的夹角不同,灵活调整第一抚平板27a和第二抚平板27b的位置,从而保证极耳12与第一抚平板27a和第二抚平板27b保持接触状态且两者之间的接触力度保持均衡。
在传送辊20包括芯轴23的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抚平部件27可以直接连接固定于芯轴23的第二端部。本实施例的抚平部件27也可以单独设置于其他安装平台上。
本实施例的传送辊20包括中心轴线20a、沿中心轴线20a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21和第二端面22、设置于第一端面21和第二端面22之间的传动部和避空位25。传动部和避空位25沿中心轴线20a排布。传动部能够围绕中心轴线20a自转。在传送辊20传送电芯极片10时,电芯极片10的支承区11a能够与传动部接触,以使传动部对电芯极片10施加传动摩擦力,从而电芯极片10在传动部的带动下移动。同时,传送辊20的避空位25能够避让电芯极片10的过渡区11b以及整个极耳12。这样,本实施例的传送辊20在传送电芯极片10的过程中,由于传送辊20具有避空位25,因此主体部11位于两个极耳12之间的凹凸不平的边缘不会与传送辊20接触。传送辊20不会对主体部11凹凸不平的边缘中的凸起区域施加挤压应力,从而极耳12不会在传送辊20挤压作用下向远离传送辊20的方向移动与凸起区域的凸出高度相同的距离,进而使得当传送辊20带动电芯极片10高速转动时,极耳12所承受的离心力不会增大,有效降低极耳12在离心力作用下朝远离传送辊20的方向外翻、折弯的可能性,降低隔离膜被外翻、折弯的极耳12刺破的可能性,提高卷绕形成的电芯的成品率和后续使用的安全性。
参见图8所示,多个本实施例的传送辊20能够组成传送机构,以通过多个传送辊20改变电芯极片10的传送方向和传送过程张紧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卷绕机。该卷绕机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传送辊20。本实施例的卷绕机能够在传送辊20的作用下,有效降低极耳12在传送过程中出现外翻、弯折的可能性,从而降低电芯成品中极耳12刺破隔离膜的可能性,提高电芯成品的成品率。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1)

1.一种传送辊(20),用于传送电芯极片(10),所述电芯极片(10)包括主体部(11)以及极耳(12),所述主体部(11)包括支承区(11a)和过渡区(11b),所述极耳(12)具有根部(12a)、中间段(12b)和顶部(12c),所述根部(12a)与所述过渡区(11b)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辊(20)包括:
中心轴线(20a)、沿所述中心轴线(20a)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21)和第二端面(22)、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21)和所述第二端面(22)之间的传动部和避空位(25),所述传动部能够围绕所述中心轴线(20a)自转,所述支承区(11a)能够与所述传动部接触,以使所述传动部对所述电芯极片(10)施加传动摩擦力,所述避空位(25)能够避让所述过渡区(11b)以及所述极耳(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辊(2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辊(20)包括芯轴(23),所述芯轴(23)的轴线与所述中心轴线(20a)重合,所述传动部为套设于所述芯轴(23)上的第一转筒(24),所述支承区(11a)能够与所述第一转筒(24)的外周表面贴合,所述芯轴(23)上沿所述中心轴线(20a)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分别形成所述第一端面(21)和所述第二端面(22),所述第一转筒(24)朝向所述第二端面(22)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22)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避空位(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辊(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筒(24)的半径与所述芯轴(23)的半径差值范围为0.1mm至0.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辊(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筒(24)靠近所述第二端面(22)的环形边缘具有圆角过渡结构(24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辊(2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辊(20)包括芯轴(23)以及套设于所述芯轴(23)上的第二转筒(26),所述芯轴(23)上沿所述中心轴线(20a)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分别形成所述第一端面(21)和所述第二端面(22),所述第二转筒(26)具有第一轴段(26a)和第二轴段(26b),所述第一轴段(26a)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轴段(26b),所述传动部为所述第一轴段(26a),所述支承区(11a)能够与所述第一轴段(26a)的外周表面贴合,所述第一轴段(26a)的所述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二轴段(26b)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避空位(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辊(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段(26a)的半径与所述第二轴段(26b)的半径差值范围为0.1mm至0.5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辊(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段(26a)朝向所述第二端面(22)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轴段(26b)朝向所述第二端面(2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5mm至30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辊(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段(26a)靠近所述第二端面(22)的环形边缘具有圆角过渡结构(24a)。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辊(2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辊(20)还包括抚平部件(27),所述抚平部件(27)与所述避空位(25)位置相对应地设置,所述极耳(12)能够从所述抚平部件(27)和所述避空位(25)之间穿过,所述抚平部件(27)能够对所述极耳(12)施加朝向所述中心轴线(20a)的作用力,以抚平所述极耳(1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辊(20),其特征在于,所述抚平部件(27)包括第一抚平板(27a)和第二抚平板(27b),所述第一抚平板(27a)和所述第二抚平板(27b)围绕所述中心轴线(20a)排布设置。
11.一种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辊(20)。
CN201821787587.5U 2018-10-31 2018-10-31 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Active CN209056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87587.5U CN209056564U (zh) 2018-10-31 2018-10-31 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87587.5U CN209056564U (zh) 2018-10-31 2018-10-31 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56564U true CN209056564U (zh) 2019-07-02

Family

ID=67052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87587.5U Active CN209056564U (zh) 2018-10-31 2018-10-31 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565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88220A1 (zh) * 2018-10-31 2020-05-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传送辊、卷绕机以及电芯极片传送方法
WO2023137724A1 (zh) * 2022-01-21 2023-07-2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输送机构及极片成型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88220A1 (zh) * 2018-10-31 2020-05-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传送辊、卷绕机以及电芯极片传送方法
CN111129609A (zh) * 2018-10-31 2020-05-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US11929464B2 (en) 2018-10-31 2024-03-12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Conveying roller, winder and method for conveying cell pole piece
WO2023137724A1 (zh) * 2022-01-21 2023-07-2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输送机构及极片成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56564U (zh) 传送辊以及卷绕机
CN206336821U (zh) 复合材料包装膜分切机
JP2012051725A (ja) 巻取装置
CN208932614U (zh) 一种造纸机卷取装置
WO2020088220A1 (zh) 传送辊、卷绕机以及电芯极片传送方法
CN203958661U (zh) 胎圈钢丝工字轮打包机
CN104943213B (zh) 轮胎成型机压辊机构、接头压合装置及轮胎成型机
CN106345846A (zh) 一种薄板防松放卷设备
CN107161746A (zh) 一种石墨纸快速收卷装置
CN205496292U (zh) 卷材用放料装置
CN202242270U (zh) 卷筒纸圆压圆烫金机纸带回拉装置
CN207267757U (zh) 分切机中心收卷压辊机构
CN202389989U (zh) 分切机放卷用自动胀紧头
CN203764674U (zh) 铁片放卷装置
CN209312947U (zh) 电芯卷针及卷绕机
CN207121288U (zh) 一种光伏焊带用自动穿线装置
CN208963509U (zh) 离型膜撕手预折装置
CN206678542U (zh) 分切同轴收卷机构
CN216037652U (zh) 一种分条机
JP5541967B2 (ja) 巻芯用紙管
CN204751597U (zh) 改进的多功能复合机收卷传动结构
CN206486112U (zh) 一种滑差环
CN208753419U (zh) 一种锂电池极耳压花辊
CN201825578U (zh) 一种淋膜机放卷装置
CN103101800A (zh) 漆包线收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