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08684U -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08684U
CN209008684U CN201821496280.XU CN201821496280U CN209008684U CN 209008684 U CN209008684 U CN 209008684U CN 201821496280 U CN201821496280 U CN 201821496280U CN 209008684 U CN209008684 U CN 209008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beam
sub
thickness
vehicle
vehicle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962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Nextev Ltd filed Critical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962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08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08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08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所述横梁(1)为板状并且由铝合金制成,所述横梁(1)至少由第一子横梁(11)、第二子横梁(12)和第三子横梁(13)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位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三子横梁(13)位于所述横梁(1)的中部,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一子横梁(11)与所述第三子横梁(13)、所述第三子横梁(13)与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形成所述横梁(1)的厚度变化区域。

Description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横梁领域、特别是车辆顶盖横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横梁、装设有该横梁的车辆顶盖以及装设有该车辆顶盖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顶盖横梁横向支撑于顶盖下部,其通过左右连接板连接于车身左右侧围之间,起到加强顶盖强度和固定内部零件(如左/右遮阳板、后视镜)的作用。顶盖横梁设计断面通常呈“W”型,其前端与顶盖焊接在一起,后端和顶盖采用膨胀胶连接,可以对顶盖局部刚度起到加强左右。顶盖横梁在车顶部受压和滚翻时也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其对整车扭转刚度和模态都起着重要作用。为提高整车性能,通常会设计较强的汽车顶盖横梁,同时保证横梁两端和侧围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性。
而同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环境问题为汽车厂商和汽车用户所关注,汽车轻量化是节能环保的有效措施,也是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汽车顶盖横梁上如何实现其结构轻量化,同时保证其在结构刚性及碰撞性能要求成为一大挑战。
目前传统的汽车设计中,顶盖横梁材料为采用厚度一致的铁板(例如顶盖前横梁为钣金材料),其厚度约为0.7mm并且与周边件采用点焊连接,故零件重量重。依据顶盖横梁主要承受内部零件的重力、顶盖受载传递的压力以及侧翻时对接头位置的压力的承载特点,以及依据材料力学的理论,这种等厚度的梁结构在受力时,结构本体材料在受载过程中将会有相当部分的材料不会对机构的整体力学性能有贡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铝材和变料厚来达到降低车身重量、提高轻量化系数的目的。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旨在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横梁、装设有该横梁的车辆顶盖以及装设有该车辆顶盖的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
一种横梁,其中,所述横梁为板状并且由铝合金制成,所述横梁至少由第一子横梁、第二子横梁和第三子横梁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子横梁和所述第二子横梁分别位于所述横梁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三子横梁位于所述横梁的中部,所述第三子横梁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一子横梁与所述第三子横梁、所述第三子横梁与所述第二子横梁分别形成所述横梁的厚度变化区域。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横梁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的厚度分别为1.2mm至1.6mm。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子横梁的厚度为0.8mm至1.2mm。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横梁具有至少两组所述厚度变化区域。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横梁和/或所述第二子横梁和/或所述第三子横梁冲压成型。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横梁、所述第二子横梁和所述第三子横梁彼此通过激光焊接连接成所述横梁。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横梁为车辆顶盖的前横梁和/或中横梁和/或后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顶盖,所述车辆顶盖具有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其中,所述前横梁和/或所述中横梁和/或所述后横梁为上述任一种横梁。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横梁通过点焊装配在所述车辆顶盖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具有上述任一种车辆顶盖。
所提供的横梁、装设有该横梁的车辆顶盖以及装设有该车辆顶盖的车辆的有益之处包括:专门设计了铝材料的横梁、尤其前横梁,同时厚度使用变料厚,两边厚度例如为1.4mm,中间厚度例如为1.0mm;不同的料厚板材例如通过激光焊接焊在一起成一块板料,然后放进模具冲压成型;通过使用铝材和变料厚来达到降低车身重量的目的,并且提高了轻量化系数。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和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以前横梁为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顶盖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或类似表述仅用于描述与区分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应的构件的相对重要性。
参考图1和2,它们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梁1(以前横梁为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述横梁1为板状并且由铝合金制成,所述横梁1至少由第一子横梁11、第二子横梁12和第三子横梁13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位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三子横梁13位于所述横梁1的中部,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一子横梁11与所述第三子横梁13、所述第三子横梁13与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形成所述横梁1的厚度变化区域。
应当理解,“板状”表示所述横梁1的厚度大小整体来看相对于其长宽的大小较小,这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不意味着所述横梁1的厚度本身一定是小的。此外,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然而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能够彼此相同或不同,中间薄、两边厚的设置在保证了两端结构强度足够的情况下实现了轻量化。另外,由上述可知,所述厚度变化区域由具有两个不同厚度的子横梁形成,包括由厚变薄、或由薄变厚的情形。
在图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3个子横梁。然而应当理解,这种设置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型。例如,所述横梁1具有至少两组所述厚度变化区域(所述厚度变化区域即包括较厚的子横梁和较薄的子横梁,应当理解,较厚和较薄也是相对而言的),并且/或者每组厚度变化区域的子横梁的厚度、长度等尺寸能够相同或不同。更具体地,例如从图中的左端开始,所述横梁1由左向右地先从第一子横梁变薄为第四子横梁,进而所述第四子横梁再变薄为第三子横梁,最后所述第三子横梁变厚为第二子横梁。应当理解,所述厚度变化区域的形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只要保证位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处的部位厚度较厚,中间区域处具有较薄部位即可(当然中间区域还可以部分地具有较厚部位),这是因为两端厚、中间薄的设置能够减少中间的厚度,从而实现减轻重量、同时保持两端强度不变的技术效果。另外,较厚的子横梁、较薄的子横梁也不必相对于所述横梁1的中线对称布置,并且它们的尺寸和形态也不必相同。
关于各个子横梁的尺寸方面,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分别为1.2mm至1.6mm,图中分别是1.4mm。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为0.8mm至1.2mm,图中是1.0mm。在各个子横梁的长度方面,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长度分别为200mm-400mm、例如300mm,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长度为600mm-800mm、例如700mm。在具有多组厚度变化区域的情况下,各组子横梁之间的厚度和长度能够相同或不同,每组厚度变化区域内的子横梁、例如第一子横梁和第二子横梁的长度和厚度也能够相同或不同。应当理解,这些尺寸也是示例性的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例如所应用的顶盖尺寸、所需要的强度和重量要求等因素进行改变。
关于所述横梁1的制造工艺方面,所述横梁1或者说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或所述第二子横梁12和/或所述第三子横梁13能够冲压成型、例如一体冲压成型。由此这些子横梁没有接缝,具有较高的强度并且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另外,冲压成型具有的优点还在于:加工出来的零件质量稳定、一致性好;能够制造形状复杂、刚性好、表面质量高、质量轻的零件;材料利用率高、为少或无屑加工;效率高、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
在各个子横梁成型之后将所述子横梁彼此连接成所述横梁1,具体方式例如为,所述第一子横梁11、所述第二子横梁12和所述第三子横梁13彼此通过激光焊接连接成所述横梁1。激光焊接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作为热源的一种高效精密焊接方法,可分为热传导型焊接和激光深熔焊接,其主要具有以下优点:热影响区金相变化范围小,且因热传导所导致的变形亦最低;没有电极污染或受损的顾虑,且因不属于接触式焊接制程,机具的耗损及变形皆可降低;激光束易于聚焦、对准及受光学仪器所导引,可放置在离工件适当之距离,且可在工件周围的机具或障碍间再导引,其他焊接法则因受到上述的空间限制而无法发挥;工件可放置在封闭的空间(经抽真空或内部气体环境在控制下);激光束可聚焦在很小的区域,可焊接小型且间隔相近的部件;可焊材质种类范围大,亦可相互接合各种异质材料;易于以自动化进行高速焊接,亦可以数位或电脑控制;不受磁场所影响,能精确的对准焊件;可焊接不同物性(如不同电阻)的金属;不需真空,亦不需做X射线防护;激光束传送灵活。此外,应当理解,在多组厚度变化区域的情况下,各组的各个子横梁也能够如此进行连接。
关于所述横梁1的应用方面,所述横梁1能够为车辆顶盖2的前横梁和/或中横梁和/或后横梁,以便降低车身重量、提高了轻量化系数。参考图3,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顶盖2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述车辆顶盖2具有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其中,所述前横梁和/或所述中横梁和/或所述后横梁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梁1。具体地,位于图3中左侧的是前横梁、中部的是中横梁、右侧的是后横梁。所述车辆顶盖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这些横梁中的全部、一个或两个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梁1,并且这些横梁1之间的厚度变化区域(即较厚的子横梁和较薄的子横梁的区域)也能够彼此相同或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如上所述那样,以便与各种强度和轻量化的要求相匹配。此外,若有必要,所述横梁1也能够装配于其它盖子处,包括但不限于与车辆领域相关的盖。
此外,所述横梁1通过点焊装配在所述车辆顶盖2上。也就是说,所述横梁1与周边件使用铝点焊进行连接从而装配在所述车辆顶盖2上。点焊是将焊件在接头处接触面上的个别点焊接起来,为一种高速、经济的连接方法。应当理解,其它焊接方式或者更一般地其它连接方式均是可行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顶盖2可装设在各种车辆上,包括汽油车、柴油车、轿车、货车、客车、电动汽车等等。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题还旨在保护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顶盖2的各种车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顶盖横梁的铁材料改为铝材料;将顶盖横梁厚度为单一厚度(约为0.7mm)改为使用变料厚,两边厚度例如为1.4mm,中间厚度例如为1.0mm;将单一板料改为例如三块板料,通过激光焊接焊成最后完整板料;通过使用铝材和变料厚来达到降低车身重量的目的,并且提高了轻量化系数。分成例如三块板后,每块板的形状更加规则(例如更加接近长方形),板料的材料利用率得到提升,零件材料成本得到降低。此外,因为零件变小,使得冲压难度降低、模具复杂性降低、模具开放时间缩短。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以上的优选实施例都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对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出的各种改型或变形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法律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为板状并且由铝合金制成,所述横梁(1)至少由第一子横梁(11)、第二子横梁(12)和第三子横梁(13)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位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三子横梁(13)位于所述横梁(1)的中部,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一子横梁(11)与所述第三子横梁(13)、所述第三子横梁(13)与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形成所述横梁(1)的厚度变化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分别为1.2mm至1.6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为0.8mm至1.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具有至少两组所述厚度变化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或所述第二子横梁(12)和/或所述第三子横梁(13)冲压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所述第二子横梁(12)和所述第三子横梁(13)彼此通过激光焊接连接成所述横梁(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为车辆顶盖(2)的前横梁和/或中横梁和/或后横梁。
8.一种车辆顶盖(2),所述车辆顶盖(2)具有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和/或所述中横梁和/或所述后横梁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横梁(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顶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通过点焊装配在所述车辆顶盖(2)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具有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顶盖(2)。
CN201821496280.XU 2018-09-13 2018-09-13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Active CN209008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96280.XU CN209008684U (zh) 2018-09-13 2018-09-13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96280.XU CN209008684U (zh) 2018-09-13 2018-09-13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08684U true CN209008684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32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96280.XU Active CN209008684U (zh) 2018-09-13 2018-09-13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086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0180A (zh) * 2021-10-26 2021-12-24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变断面顶盖横梁结构及汽车车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0180A (zh) * 2021-10-26 2021-12-24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变断面顶盖横梁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13830180B (zh) * 2021-10-26 2023-02-2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变断面顶盖横梁结构及汽车车身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69661B2 (ja) プレス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5958644B2 (ja) プレス成形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KR20110034685A (ko) 폐구조 부재의 제조 방법, 프레스 성형 장치 및 폐구조 부재
JP6269820B2 (ja) プレス成形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車用構造部材、並びにその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WO2016194963A1 (ja) プレス成形品、プレス成形方法、およ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WO2020145198A1 (ja) 自動車インナーパネルおよび自動車パネル
JP2012091179A (ja) 亜鉛めっき鋼板製部品のレーザ重ね溶接方法
CN209008684U (zh)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CN107683241A (zh) 两个车身构件的连接系统和用于制造具有双重接合法兰的板材构件的方法
CN209008685U (zh)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CN113305509A (zh) 一种钛合金空心夹层结构的制备方法
JP3485780B2 (ja) 板金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442971B (zh) 梁部件
RU2693425C2 (ru) Конструктивная деталь автомобиля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KR100338562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제조 방법
JP5320952B2 (ja) 突合せ溶接ワークの強化方法及び突合せ溶接ワーク
CN219969812U (zh) 一种地板骨架总成及车辆
CN208559501U (zh) 一种大梁盖板组件
JP2716956B2 (ja) 自動車アウター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3275883A (ja) 板材の突き合わせ接合方法
JP2001122154A (ja) 差厚ブランク材
JP6794792B2 (ja) 自動車用の構造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269775B1 (ko) 테일러드 용접 블랭크를 사용한 자동차용 범퍼 빔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20121336A (ja) 車両構造部材を製造する方法
JPH11235985A (ja) キャブアンダ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2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 Floor of Yihe Building, No. 1 Kangle Plaza, Central,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