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03814U -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03814U
CN209003814U CN201821179430.4U CN201821179430U CN209003814U CN 209003814 U CN209003814 U CN 209003814U CN 201821179430 U CN201821179430 U CN 201821179430U CN 209003814 U CN209003814 U CN 209003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flow
intake device
hush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794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rsui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794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03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03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0381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清洁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风装置和吸尘器,吸风装置包括:壳体,具有进风侧,壳体用于收纳至少部分吸风组件,吸风组件用于在开启时从进风侧产生进入壳体内的气流;消音筒,设置在壳体上,与壳体固定连接,且与壳体连通,吸风组件还用于在开启时将进入壳体内的气流排向消音筒内;其中,消音筒上开设多个出风孔,各出风孔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于消音筒上,且各出风孔一同用于将进入消音筒的气流排向消音筒外。当吸风装置将一股大气流排入消音筒内时,各消音孔会一点点将该大气流排出消音筒外,从而一点点弱化该大气流的能量,由于每个消音孔排出的气流小,其能量也小,进而能够极大地降低气流排出时所产生的噪音。

Description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清洁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一般包括具有进风侧的吸风装置、过滤装置,吸风装置吸气,将携带有灰尘的空气吸入吸风装置内,携带有灰尘的空气从吸风装置内排出,进入过滤装置内,通过过滤装置对携带有灰尘的空气进行过滤。
发明人发现,当携带有灰尘的空气从吸风装置内排出时,由于风速很快,会产生非常大的噪音,影响使用人员的使用感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风装置和吸尘器,使得吸风装置所产生的噪音变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吸风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进风侧,所述壳体用于收纳至少部分吸风组件,所述吸风组件用于在开启时从所述进风侧产生进入所述壳体内的气流;
消音筒,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壳体连通,所述吸风组件还用于在开启时将进入所述壳体内的气流排向所述消音筒内;
其中,所述消音筒上开设多个出风孔,各所述出风孔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于所述消音筒的筒壁上,且各所述出风孔一同用于将进入所述消音筒的气流排向所述消音筒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吸风装置包括一个消音筒,消音筒上开设多个出风孔,各出风孔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在消音筒上,并且各出风孔一同用于将进入消音筒内的气流排向消音筒外,由于消音筒内的气流是通过各出风孔排出消音筒外的,当吸风装置将一股大气流排入消音筒内时,各消音孔会一点点将该大气流排出消音筒外,从而一点点弱化该大气流的能量,避免大气流一起同时排出壳体外时,与壳体发生猛烈的摩擦,产生巨大的噪音,由于各消音孔是一点点将大气流排出消音筒外,因此每个消音孔排出的气流小,其能量也小,进而能够极大地降低气流排出时所产生的噪音。
另外,所述消音筒包括:
空心筒体,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壳体连通,所述吸风组件用于在开启时将进入所述壳体内的气流排向所述空心筒体内,各所述出风孔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于所述空心筒体上;
挡风件,设置于所述空心筒体上,且位于所述空心筒体远离所述壳体进风侧的一端;
其中,进入所述空心筒体内的气流有部分用于直接从各所述出风孔排出,另有部分用于撞击所述档风件,并在撞击所述挡风件后从各所述出风孔排出。
由于消音筒包括:空心筒体、挡风件,并且进入空心筒体内的气流有部分是在撞击挡风件后,再从各出风孔排出的,当气流撞击在挡风件上后,气流的能量会下降,气流的流速会减慢,当气流的速度减慢时,气流与出风孔之间的摩擦力会减小,从而能进一步降低气流排出消音孔时所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的,沿气流流动的方向,各环绕路径上的所述出风孔的孔径逐渐增大直至达到预设值后保持不变。
由于各环绕路径上的出风孔的孔径是逐渐增大的,并且逐渐增大到预设值后保持不变,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出风孔的孔径不能够无限增大,从而可避免出风孔的孔径过大。
另外,沿气流流动的方向,任意一圈环绕路径上的各所述出风孔的孔径均大于前一圈环绕路径中各所述出风孔的孔径。
另外,每圈环绕路径上的各所述出风孔的数量相同。由于每权环绕路径上的各出风孔的数量相同,从而使得排入空心筒体的大气流能够相对均匀地一点点点排出,从而可避免气流在局部的噪音过大。
另外,且每圈环绕路径上的各所述出风孔的孔径相同。从而可进一步使得排入空心筒体的大气流能够相对均匀地一点点点排出,从而可避免气流在局部的噪音过大。
另外,所述挡风件为控制所述吸风组件的控制电路板。由于挡风件是控制吸风组件的控制电路板,从而可提高吸风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另外,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进风侧相对的出风侧,所述消音筒与所述壳体的出风侧可拆卸连接。
另外,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进风侧相对的出风侧,所述消音筒与所述壳体的出风侧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上述的吸风装置、吸尘器壳体,该吸尘器壳体用于收纳吸风装置,所述吸尘器壳体上开设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用于将所述吸风装置在工作时产生的气流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吸风装置包括一个消音筒,消音筒上开设多个出风孔,各出风孔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在消音筒上,并且各出风孔一同用于将进入消音筒内的气流排向消音筒外,由于消音筒内的气流是通过各出风孔排出消音筒外的,当吸风装置将一股大气流排入消音筒内时,各消音孔会一点点将该大气流排出消音筒外,从而一点点弱化该大气流的能量,避免大气流一起同时排出壳体外时,与壳体发生猛烈的摩擦,产生巨大的噪音,由于各消音孔是一点点将大气流排出消音筒外,因此每个消音孔排出的气流小,其能量也小,进而能够极大地降低气流排出时所产生的噪音。
另外,所述吸风装置具有进风侧、与所述进风侧相对的出风侧;
其中,所述吸尘器壳体相对于所述吸风装置的所述出风侧的一侧至少有部分与所述吸风装置的所述出风侧相互隔开形成用于气流通过的第一风道,所述吸尘器壳体与所述吸风装置之间还形成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二风道,且所述第二风道朝向所述吸风装置的所述进风侧的方向延伸;
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并朝远离所述第一风道的方向设置,所述吸风装置在工作时产生的气流用于从所述第一风道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并从所述吸尘器壳体上的所述出风口排出。
由于在吸尘器壳体内,第一风道位于吸尘器壳体相对于吸风装置出风侧的一侧,而第二风道位于吸尘器壳体与吸风装置之间,同时第二风道朝向吸风装置的进风侧方向延伸,且与第一风道相通,从而使得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会形成一个迂回段,另外由于出风口是朝远离第一风道的方向进行开设。因此当气流从吸风装置的出风侧排出后,可先通过第一风道,再经第二风道后从出风口排出,并且当气流在从第一风道转入第二风道的过程中,气流会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所形成的迂回段内发生碰撞、缓冲,因此降低了气流从出风口排出时的能量,从而降低了吸尘器在工作时的所产生的噪音,以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吸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吸风装置,如图1至2所示,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上并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消音筒2,消音筒2还与壳体1连通,其中,壳体1具有进风侧,该壳体1用于收纳至少部分吸风组件3,该吸风组件3在开启时能够从壳体1的进风侧产生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并且吸风组件3还没有将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排向消音筒2内;
同时,在消音筒2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2-1,各出风孔2-1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在消音筒2的筒壁上,并且各消音筒2还一同用于将进入消音筒2内的气流拍向消音筒2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吸风装置包括一个消音筒2,消音筒2上开设多个出风孔2-1,各出风孔2-1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在消音筒2上,并且各出风孔2-1一同用于将进入消音筒2内的气流排向消音筒2外,由于消音筒2内的气流是通过各出风孔2-1排出消音筒2外的,当吸风装置将一股大气流排入消音筒2内时,各消音孔会一点点将该大气流排出消音筒2外,从而一点点弱化该大气流的能量,避免大气流一起同时排出壳体1外时,与壳体1发生猛烈的摩擦,产生巨大的噪音,由于各消音孔是一点点将大气流排出消音筒2外,因此每个消音孔排出的气流小,其能量也小,进而能够极大地降低气流排出时所产生的噪音。
具体的说,如图1至2所示,壳体1为一个圆筒壳体1,在壳体1的下方开设有一个进风口1-1,该进风口1-1即为进风侧,消音筒2包括:空心筒体2-2、挡风件2-3,该空心筒体2-2为一个圆筒,该圆筒与壳体1的连接方式为一体成型,并且该圆筒还与壳体1连通,并位于壳体1的上方,上述各出风孔2-1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于空心筒体2-2上,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心筒体2-2的侧壁上开设有五圈出风孔2-1,当然,在实际情况中,空心筒体2-2的侧壁上的出风孔2-1的圈数也可以相应的增加或者相应的减少。另外,如图1至2所示,挡风件2-3设置在空心筒体2-2上,并且位于空心筒体2-2远离壳体1进风侧的一端。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实际情况中,空心筒体2-2与壳体1还可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可将空心筒体2-2与壳体1之间采用一圈螺栓进行连接。
另外,具体的,如图2所示,吸风组件3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靠近进风口1-1位置的叶轮3-1、驱动叶轮3-1进行转动的电机3-2,叶轮3-1的中心对准进风口1-1,当电机3-2驱动叶轮3-1进行转动时,叶轮3-1将空气甩出,在叶轮3-1中心部分产生负压,利用负压将壳体1外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1吸入叶轮3-1中,叶轮3-1持续转动,不停地将吸入的空气甩出,从而产生气流,该气流被叶轮3-1的甩出力推动沿壳体的内壁往上走进入消音筒2内,其中,部分气流直接从各出风孔2-1排出,还有部分气流因为甩出力很大会撞击到挡风件2-3上,当气流撞击到挡风件2-3上后被反弹回来,然后通过各出风孔2-1排出,当气流撞击到挡风件2-3上时,气流的流速会大大减慢,其能量会降低,因此当气流再从各出风孔2-1排出时,会极大的减小气流排出出风孔2-1时所产生的噪音。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吸风组件是部分收纳于壳体内,部分收纳于消音筒内,具体的,上述叶轮3-1位于壳体内,而部分电机3-2位于消音筒内。
另外,为了使消音筒2的气流能够相对均匀地排出消音筒2,从而进一步降低气流排出消音筒2时的噪音,如图1所示,每圈环绕路径上的各出风孔2-1的数量相同,并且每圈环绕路劲上的各出风孔2-1的孔径也相同,由于每圈环绕路径上的各出风孔2-1的数量相同,并且孔径也相同,从而使得气流能够均匀地排出消音筒2,当在同一圈上排出的气流不够均匀时,不可避免的,有些地方所排放的气流相对会大一些,当在用一圈上所排放的气流在局部较大时,在该处的噪音也就会变大,从而会增大吸风装置整体的噪音。
另外,如图1所示,不仅每圈环绕路径上的各出风孔2-1的数量相同,并每圈环绕路径上的各出风孔2-1的孔径相同,相邻两圈环绕路径上的各出风孔2-1还是一一对应设置,当然,在实际情况中,各出风孔的孔径也可以不完全相同,而且每圈环绕路径上的各出风孔2-1的数量也可以不完全相同,因为若空心筒体2-2上在局部设有某个零部件时,该设有零部件的地方将无法开设出风孔,另外,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即从进风侧方向至挡风件2-3方向,任意一圈环绕路径上的各出风孔2-1的孔径均大于前一圈环绕路径中各出风孔2-1的孔径,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首先是孔径小,然后孔径才逐步增大,从而使得气流不是在一开始还是很大一股的时候就采用大孔急速排出,而是先采用小孔缓慢的一点点排出,从而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气流排出时产生的噪音,到后期,气流不是很大时,逐步增大出风孔2-1的孔径,此时,气流已经不是很大很强劲了,即使出风孔2-1大一些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后期的大孔径能够将消音筒2内的尾气较为及时地排出,从而能够缩短消音筒2的长度。
另外,作为另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在实际情况中,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各环绕路径上的出风孔2-1的孔径逐渐增大直至预设值后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每一圈环绕路径上的出风孔2-1比前一圈环绕路径上的出风孔2-1大,直到某一圈环绕路径上的出风孔2-1的孔径达到某个预设值时,该圈环绕路径后面的各圈环绕路径上的出风孔2-1的孔径将不再增大,从而可避免空心筒体上的孔径过大,因为空心筒体上的出风2-1孔的孔径过大时,气流会急速通过该过大的出风孔2-1排出消音筒外,从而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因此为了避免噪音过大,当孔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不能够再增加。
另外,具体的,上述挡风件2-3为控制吸风组件3的控制电路板,该控制电路板通过线路与电机电性连接,并且该控制电路板可通过一圈螺钉与空心筒体2-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由于该电路板即可作为电路板用,又可作用挡风件2-3用,从而可简化吸风装置的结构,提高吸风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吸尘器,如图3所示,该吸尘器包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吸风装置5、吸尘器壳体4,该吸尘器壳体4用于收纳吸风装置5,所述吸尘器壳体4上开设出风口6,所述出风口6用于将所述吸风装置5在工作时产生的气流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吸风装置5包括一个消音筒,消音筒上开设多个出风孔,各出风孔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在消音筒上,并且各出风孔一同用于将进入消音筒内的气流排向消音筒外,由于消音筒内的气流是通过各出风孔排出消音筒外的,当吸风装置5将一股大气流排入消音筒内时,各消音孔会一点点将该大气流排出消音筒外,从而一点点弱化该大气流的能量,避免大气流一起同时排出壳体外时,与壳体发生猛烈的摩擦,产生巨大的噪音,由于各消音孔是一点点将大气流排出消音筒外,因此每个消音孔排出的气流小,其能量也小,进而能够极大地降低气流排出时所产生的噪音。
另外,如图3所示,吸风装置5具有进风侧5-1、与进风侧5-1相对的出风侧5-2;
其中,吸尘器壳体4相对于吸风装置5的出风侧5-2的一侧至少有部分与吸风装置5的出风侧5-2相互隔开形成用于气流通过的第一风道7,吸尘器壳体4与吸风装置5之间还形成与第一风道7连通的第二风道8,且第二风道8朝向吸风装置5的进风侧5-1的方向延伸;
出风口6与第二风道8连通,并朝远离第一风道7的方向设置,吸风装置5在工作时产生的气流用于从第一风道7进入第二风道8,并从吸尘器壳体4上的出风口6排出。
由于在吸尘器壳体4内,第一风道7位于吸尘器壳体4相对于吸风装置5出风侧5-2的一侧,而第二风道8位于吸尘器壳体4与吸风装置5之间,同时第二风道8朝向吸风装置5的进风侧5-1方向延伸,且与第一风道7相通,从而使得第一风道7和第二风道8之间会形成一个迂回段,另外由于出风口6是朝远离第一风道7的方向进行开设。因此当气流从吸风装置5的出风侧5-2排出后,可先通过第一风道7,再经第二风道8后从出风口6排出,并且当气流在从第一风道7转入第二风道8的过程中,气流会在第一风道7和第二风道8之间所形成的迂回段内发生碰撞、缓冲,因此降低了气流从出风口6排出时的能量,从而降低了吸尘器在工作时的所产生的噪音,以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具有进风侧,所述壳体(1)用于收纳至少部分吸风组件(3),所述吸风组件(3)用于在开启时从所述进风侧产生进入所述壳体(1)内的气流;
消音筒(2),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壳体(1)连通,所述吸风组件(3)还用于在开启时将进入所述壳体(1)内的气流排向所述消音筒(2)内;
其中,所述消音筒(2)上开设多个出风孔(2-1),各所述出风孔(2-1)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于所述消音筒(2)的筒壁上,且各所述出风孔(2-1)一同用于将进入所述消音筒(2)的气流排向所述消音筒(2)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筒(2)包括:
空心筒体(2-2),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壳体(1)连通,所述吸风组件(3)用于在开启时将进入所述壳体(1)内的气流排向所述空心筒体(2-2)内,各所述出风孔(2-1)以若干圈的环绕路径分布于所述空心筒体(2-2)上;
挡风件(2-3),设置于所述空心筒体(2-2)上,且位于所述空心筒体(2-2)远离所述壳体(1)进风侧的一端;
其中,进入所述空心筒体(2-2)内的气流有部分用于直接从各所述出风孔(2-1)排出,另有部分用于撞击所述挡风件,并在撞击所述挡风件(2-3)后从各所述出风孔(2-1)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气流流动的方向,各环绕路径上的所述出风孔(2-1)的孔径逐渐增大直至达到预设值后保持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气流流动的方向,任意一圈环绕路径上的各所述出风孔(2-1)的孔径均大于前一圈环绕路径中各所述出风孔(2-1)的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圈环绕路径上的各所述出风孔(2-1)的数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且每圈环绕路径上的各所述出风孔(2-1)的孔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2-3)为控制所述吸风组件(3)的控制电路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具有与所述进风侧相对的出风侧,所述消音筒(2)与所述壳体(1)的出风侧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具有与所述进风侧相对的出风侧,所述消音筒(2)与所述壳体(1)的出风侧一体成型。
10.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吸风装置(5);
吸尘器壳体(4),用于容纳所述吸风装置(5),所述吸尘器壳体(4)上开设出风口(6),所述出风口(6)用于将所述吸风装置(5)在工作时产生的气流排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装置(5)具有进风侧、与所述进风侧相对的出风侧;
其中,所述吸尘器壳体(4)相对于所述吸风装置(5)的所述出风侧的一侧至少有部分与所述吸风装置(5)的所述出风侧相互隔开形成用于气流通过的第一风道(7),所述吸尘器壳体(4)与所述吸风装置(5)之间还形成与所述第一风道(7)连通的第二风道(8),且所述第二风道(8)朝向所述吸风装置(5)的所述进风侧的方向延伸;
所述出风口(6)与所述第二风道(8)连通,并朝远离所述第一风道(7)的方向设置,所述吸风装置(5)在工作时产生的气流用于从所述第一风道(7)进入所述第二风道(8),并从所述吸尘器壳体(4)上的所述出风口(6)排出。
CN201821179430.4U 2018-07-24 2018-07-24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003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9430.4U CN209003814U (zh) 2018-07-24 2018-07-24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9430.4U CN209003814U (zh) 2018-07-24 2018-07-24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03814U true CN209003814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30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79430.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003814U (zh) 2018-07-24 2018-07-24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038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52167A (zh) * 2018-07-24 2018-11-23 追觅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52167A (zh) * 2018-07-24 2018-11-23 追觅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CN108852167B (zh) * 2018-07-24 2023-10-20 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96761A (zh) 一种双进风离心风机
CN209003814U (zh)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JP2017154113A (ja)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及び住宅換気用給気フード
CN205937177U (zh) 一种无叶风扇
CN105423511B (zh) 应用于净化器的风道装置
CN201786695U (zh) 离心式轴流通风机
CN208185055U (zh) 扇轮结构
CN204878053U (zh) 离心风轮
CN108852167A (zh) 吸风装置和吸尘器
CN102072511B (zh) 一种油烟分离器
CN101086265A (zh) 高压离心风机
CN108743998B (zh) 一种抗菌出风口装置及其杀菌方法
CN114738317B (zh) 低损耗离心风机用叶轮组件及其风机
CN207673580U (zh) 一种新型节能的混流通风机
US20200408221A1 (en) Oblique flow fan
CN212838631U (zh) 一种减振降噪的轴流风机
CN201382122Y (zh) 一种平衡轴及具有平衡轴的动力机械
JP2564889B2 (ja) 軸流フアン
CN208870841U (zh) 一种叶轮及离心风机
CN208073802U (zh) 一种离心风机、空气净化装置
CN209495372U (zh) 一种导流装置、风机系统以及吸油烟机
CN206668633U (zh) 风机消音器
CN109441885A (zh) 一种多风道蜗壳
CN206073258U (zh) 空调装置
CN110185642A (zh) 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124 no.1688, Songwei Road, Guoxiang street, Wuzh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Pursuit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461 North District 1-1-804-8, Financial and Trade Center, 6865 Asia Road,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DREAME TECHNOLOGY (TIANJIN) Co.,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2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