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78645U - 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978645U CN208978645U CN201821652133.7U CN201821652133U CN208978645U CN 208978645 U CN208978645 U CN 208978645U CN 201821652133 U CN201821652133 U CN 201821652133U CN 208978645 U CN208978645 U CN 2089786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dstock
- fixedly connected
- runner
- motor
- driv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包括动力箱,所述动力箱的正面设置有主动齿轮,且主动齿轮的背面和第一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转轴套接在第一轴承内,且第一轴承卡接在动力箱的正面。该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通过设置第一电机、主动齿轮、主动转轮、皮带和从动转轮,使主动齿轮和主动转轮带动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转动,使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通过和齿条轨道啮合带动本实用新型沿着齿条轨道左右移动,动力结构简单,维修成本较低,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通过设置第二电机和隔板,使第二电机带动隔板转动,使隔板带动充电机器人转动,方便调整充电机器人充电口的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车逐渐普及,人们对于充电桩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充电桩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充电需要,所以人们需要更加智能化的充电机器人,充电机器人作为充电桩的替代品逐渐被人们接受认可,但是常见的充电机器人驱动起来比较繁琐,结构比较复杂,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一旦损坏,维修成本较高,所以市面上需要一种驱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充电机器人。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包括动力箱,所述动力箱的正面设置有主动齿轮,且主动齿轮的背面和第一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转轴套接在第一轴承内,且第一轴承卡接在动力箱的正面,且第一转轴的另一端和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第一电机位于动力箱内,且第一电机的下表面和机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机架的下表面和第一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板的背面和动力箱的后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动力箱内设置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的前后两端均套接在第二轴承内,且两个第二轴承的相反面分别卡接在动力箱前后两侧面的内壁,且动力箱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且位于动力箱前侧的第一从动齿轮的正面和主动转轮的背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一从动齿轮的相对面分别和第一转轴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一从动齿轮和下侧的齿条轨道啮合连接,所述动力箱内设置有第三转轴,且第三转轴的前后两端均套接在第三轴承内,且两个第三轴承的相反面分别卡接在动力箱前后两侧面的内壁,且动力箱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二从动齿轮,且位于动力箱前侧的第二从动齿轮的正面和从动转轮的背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从动齿轮的相对面分别和第三转轴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从动齿轮和下侧的齿条轨道啮合连接,所述动力箱的右侧面开设有检修口,且检修口的右侧搭接有盖板,且盖板的上表面通过合页和动力箱的右侧面铰接,所述动力箱的后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且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和第二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开设在动力箱上表面的通孔和隔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隔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且第一转轮搭接在开设在动力箱上表面的第一轮槽内,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和充电机器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动力箱的侧面和套筒的内壁固定连接,且套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轮,且第二转轮搭接在开设于充电机器人侧面的第二轮槽内,所述套筒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蓄电池和控制开关。
优选的,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位于第一从动齿轮的右侧,且位于动力箱正面的第一从动齿轮和正上方的主动齿轮啮合连接,且主动转轮通过皮带和从动转轮传动连接,且两个第一从动齿轮关于动力箱对称,且两个第二从动齿轮关于动力箱对称。
优选的,所述通孔位于动力箱上表面中心处,且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位于隔板下表面的中心处,所述第一转轮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轮槽为圆形,且四个第一转轮呈环形阵列分布在隔板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充电机器人为圆柱形,所述第二转轮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二转轮呈环形阵列分布在第二轮槽四侧。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位于控制开关的左侧,且蓄电池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控制开关的输入端,且控制开关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入端,且控制开关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入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位于第二电机的左下侧,所述合页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合页的旋转角度为逆时针旋转180度。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通过设置第一电机、主动齿轮、主动转轮、皮带和从动转轮,使主动齿轮和主动转轮带动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转动,使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通过和齿条轨道啮合带动本实用新型沿着齿条轨道左右移动,动力结构简单,维修成本较低,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通过设置第二电机和隔板,使第二电机带动隔板转动,使隔板带动充电机器人转动,方便调整充电机器人充电口的方向。
(2)、该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通过设置第一转轮和第一轮槽,使第二电机带动隔板转动时阻力更小,使隔板更加容易转动,通过设置套筒、第二转轮和第二轮槽,使隔板带动充电机器人转动时保持稳定,使本实用新型更加稳定,通过设置检修口,方便维修人员对动力结构进行检修,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使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在工作时更加稳定,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充电机器人、2第二轮槽、3第二转轮、4套筒、5第一转轮、6第一轮槽、7动力箱、8第一电机、9第一轴承、10第一转轴、11机架、12第一固定板、13齿条轨道、14第二轴承、15第一从动齿轮、16第二转轴、17第三轴承、18第三转轴、19第二从动齿轮、20检修口、21盖板、22第二固定板、23合页、24第二电机、25隔板、26通孔、27蓄电池、28主动齿轮、29皮带、30主动转轮、31从动转轮、32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包括动力箱7,动力箱7的正面设置有主动齿轮28,且主动齿轮28的背面和第一转轴10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转轴10套接在第一轴承9内,且第一轴承9卡接在动力箱7的正面,且第一转轴10的另一端和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第一电机8位于动力箱7内,通过设置第一电机8、主动齿轮28、主动转轮30、皮带29和从动转轮31,使主动齿轮28和主动转轮30带动第一从动齿轮15和第二从动齿轮19转动,使第一从动齿轮15和第二从动齿轮19通过和齿条轨道13啮合带动本实用新型沿着齿条轨道13左右移动,动力结构简单,维修成本较低,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通过设置第二电机24和隔板25,使第二电机24带动隔板25转动,使隔板25带动充电机器人1转动,方便调整充电机器人1充电口的方向,第一电机8位于第二电机24的左下侧,且第一电机8的下表面和机架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机架11的下表面和第一固定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板12的背面和动力箱7的后侧内壁固定连接,动力箱7内设置有第二转轴16,且第二转轴16的前后两端均套接在第二轴承14内,且两个第二轴承14的相反面分别卡接在动力箱7前后两侧面的内壁,且动力箱7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15,且位于动力箱7前侧的第一从动齿轮15的正面和主动转轮30的背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5关于动力箱7对称,且位于动力箱7正面的第一从动齿轮15和正上方的主动齿轮28啮合连接,且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5的相对面分别和第一转轴10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5和下侧的齿条轨道13啮合连接,动力箱7内设置有第三转轴18,且第三转轴18的前后两端均套接在第三轴承17内,且两个第三轴承17的相反面分别卡接在动力箱7前后两侧面的内壁,且动力箱7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二从动齿轮19,第二从动齿轮19位于第一从动齿轮15的右侧,且位于动力箱7前侧的第二从动齿轮19的正面和从动转轮31的背面固定连接,且主动转轮30通过皮带29和从动转轮31传动连接,且两个第二从动齿轮19关于动力箱7对称,且两个第二从动齿轮19的相对面分别和第三转轴18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从动齿轮19和下侧的齿条轨道13啮合连接,动力箱7的右侧面开设有检修口20,通过设置检修口20,方便维修人员对动力结构进行检修,且检修口20的右侧搭接有盖板21,且盖板21的上表面通过合页23和动力箱7的右侧面铰接,合页2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合页23的旋转角度为逆时针旋转度,动力箱7的后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2,且第二固定板22的上表面和第二电机2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12和第二固定板22,使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24在工作时更加稳定,且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通过开设在动力箱7上表面的通孔26和隔板2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电机24和隔板25,使第二电机24带动隔板25转动,使隔板25带动充电机器人1转动,方便调整充电机器人1充电口的方向,通孔26位于动力箱7上表面中心处,且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位于隔板25下表面的中心处,且隔板2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5,第一转轮5的数量为四个,且第一转轮5搭接在开设在动力箱7上表面的第一轮槽6内,通过设置第一转轮5和第一轮槽6,使第二电机24带动隔板25转动时阻力更小,使隔板25更加容易转动,第一轮槽6为圆形,且四个第一转轮5呈环形阵列分布在隔板25的下表面,隔板25的上表面和充电机器人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充电机器人1为圆柱形,且动力箱7的侧面和套筒4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套筒4、第二转轮3和第二轮槽2,使隔板25带动充电机器人1转动时保持稳定,使本实用新型更加稳定,且套筒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轮3,且第二转轮3搭接在开设于充电机器人1侧面的第二轮槽2内,第二转轮3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二转轮3呈环形阵列分布在第二轮槽2四侧,套筒4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蓄电池27和控制开关32,蓄电池27位于控制开关32的左侧,且蓄电池27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控制开关32的输入端,且控制开关3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第一电机8的输入端,且控制开关3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第二电机24的输入端。
使用时,首先使第一电机8开始工作,使第一电机8带动主动齿轮28转动,使主动齿轮28带动位于动力箱7前侧的第一从动齿轮15转动,使位于动力箱7前侧的第一从动齿轮15带动主动转轮30和第二转轴16转动,使第二转轴16带动位于动力箱7后侧的第一从动齿轮15转动,使两个第一从动齿齿轮同步转动,使主动转轮30带动从动转轮31转动,使从动转轮31带动位于动力箱7前侧的第二从动齿轮19转动,使位于动力箱7前侧的第二从动齿轮19带动第三转轴18转动,使第三转轴18带动位于动力箱7后侧的第二从动齿轮19转动,使两个第二从动齿轮19同步转动,使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5和两个第二从动齿轮19同步转动,使第一从动齿轮15和第二从动齿轮19通过和齿条轨道13啮合带动本实用新型左右移动到合适位置,使第一电机8停止工作,然后使第二电机24开始工作,使第二电机24带动隔板25转动,使隔板25带动充电机器人1转动,方便调整充电机器人1的充电口朝向,隔板25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转轮5在第一轮槽6内转动,使隔板25转动的更加轻松,充电机器人1转动时,第二转轮3在第二轮槽2内转动,使充电机器人1保持稳定,避免晃动,当充电机器人1转动到合适角度时,使第二电机24停止工作,需要对本实用新型检修使,可打开盖板21,从检修口20处对动力箱7内部的动力结构进行检修。
综上可得,(1)、该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通过设置第一电机8、主动齿轮28、主动转轮30、皮带29和从动转轮31,使主动齿轮28和主动转轮30带动第一从动齿轮15和第二从动齿轮19转动,使第一从动齿轮15和第二从动齿轮19通过和齿条轨道13啮合带动本实用新型沿着齿条轨道13左右移动,动力结构简单,维修成本较低,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通过设置第二电机24和隔板25,使第二电机24带动隔板25转动,使隔板25带动充电机器人1转动,方便调整充电机器人1充电口的方向。
(2)、该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通过设置第一转轮5和第一轮槽6,使第二电机24带动隔板25转动时阻力更小,使隔板25更加容易转动,通过设置套筒4、第二转轮3和第二轮槽2,使隔板25带动充电机器人1转动时保持稳定,使本实用新型更加稳定,通过设置检修口20,方便维修人员对动力结构进行检修,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12和第二固定板22,使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24在工作时更加稳定,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包括动力箱(7),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箱(7)的正面设置有主动齿轮(28),且主动齿轮(28)的背面和第一转轴(10)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转轴(10)套接在第一轴承(9)内,且第一轴承(9)卡接在动力箱(7)的正面,且第一转轴(10)的另一端和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第一电机(8)位于动力箱(7)内,且第一电机(8)的下表面和机架(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机架(11)的下表面和第一固定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板(12)的背面和动力箱(7)的后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动力箱(7)内设置有第二转轴(16),且第二转轴(16)的前后两端均套接在第二轴承(14)内,且两个第二轴承(14)的相反面分别卡接在动力箱(7)前后两侧面的内壁,且动力箱(7)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15),且位于动力箱(7)前侧的第一从动齿轮(15)的正面和主动转轮(30)的背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5)的相对面分别和第一转轴(10)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5)和下侧的齿条轨道(13)啮合连接,所述动力箱(7)内设置有第三转轴(18),且第三转轴(18)的前后两端均套接在第三轴承(17)内,且两个第三轴承(17)的相反面分别卡接在动力箱(7)前后两侧面的内壁,且动力箱(7)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二从动齿轮(19),且位于动力箱(7)前侧的第二从动齿轮(19)的正面和从动转轮(31)的背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从动齿轮(19)的相对面分别和第三转轴(18)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从动齿轮(19)和下侧的齿条轨道(13)啮合连接,所述动力箱(7)的右侧面开设有检修口(20),且检修口(20)的右侧搭接有盖板(21),且盖板(21)的上表面通过合页(23)和动力箱(7)的右侧面铰接,所述动力箱(7)的后侧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2),且第二固定板(22)的上表面和第二电机(2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通过开设在动力箱(7)上表面的通孔(26)和隔板(2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隔板(2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5),且第一转轮(5)搭接在开设在动力箱(7)上表面的第一轮槽(6)内,所述隔板(25)的上表面和充电机器人(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动力箱(7)的侧面和套筒(4)的内壁固定连接,且套筒(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轮(3),且第二转轮(3)搭接在开设于充电机器人(1)侧面的第二轮槽(2)内,所述套筒(4)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蓄电池(27)和控制开关(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9)位于第一从动齿轮(15)的右侧,且位于动力箱(7)正面的第一从动齿轮(15)和正上方的主动齿轮(28)啮合连接,且主动转轮(30)通过皮带(29)和从动转轮(31)传动连接,且两个第一从动齿轮(15)关于动力箱(7)对称,且两个第二从动齿轮(19)关于动力箱(7)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6)位于动力箱(7)上表面中心处,且第二电机(24)的输出轴位于隔板(25)下表面的中心处,所述第一转轮(5)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轮槽(6)为圆形,且四个第一转轮(5)呈环形阵列分布在隔板(25)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机器人(1)为圆柱形,所述第二转轮(3)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二转轮(3)呈环形阵列分布在第二轮槽(2)四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27)位于控制开关(32)的左侧,且蓄电池(27)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控制开关(32)的输入端,且控制开关(3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第一电机(8)的输入端,且控制开关(3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第二电机(24)的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8)位于第二电机(24)的左下侧,所述合页(2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合页(23)的旋转角度为逆时针旋转180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52133.7U CN208978645U (zh) | 2018-10-11 | 2018-10-11 | 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52133.7U CN208978645U (zh) | 2018-10-11 | 2018-10-11 | 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978645U true CN208978645U (zh) | 2019-06-14 |
Family
ID=66787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652133.7U Active CN208978645U (zh) | 2018-10-11 | 2018-10-11 | 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97864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70974A (zh) * | 2019-07-19 | 2019-10-25 | 新昌县云大农业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拔取的可移动电力新能源桩 |
CN111070183A (zh) * | 2019-12-18 | 2020-04-28 | 安徽原上草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电池生产用抓取转运机器手 |
-
2018
- 2018-10-11 CN CN201821652133.7U patent/CN20897864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70974A (zh) * | 2019-07-19 | 2019-10-25 | 新昌县云大农业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拔取的可移动电力新能源桩 |
CN111070183A (zh) * | 2019-12-18 | 2020-04-28 | 安徽原上草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电池生产用抓取转运机器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978645U (zh) | 一种充电机器人动力系统 | |
CN107599883A (zh) | 新能源汽车用移动式太阳能充电桩 | |
CN102195527A (zh) | 由电动推杆控制的双轴自动跟踪太阳的光伏发电装置 | |
CN107705638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系统教学装置 | |
CN207549979U (zh) | 新能源汽车用移动式太阳能充电桩 | |
CN108199672A (zh) | 一种可调节的太阳能电池板支架 | |
CN109204805B (zh) | 一种外接电机的双旋翼无人机 | |
CN111573129B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夹持装置 | |
CN208112570U (zh) |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太阳能板支架 | |
CN208424282U (zh) | 一种用于户外组合式太阳能组件 | |
CN110868142A (zh) | 一种新型节能供电设备 | |
CN212324051U (zh) | 一种可移动式光伏户外保障电源装置 | |
CN210310019U (zh)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池充换电柜 | |
CN107681962A (zh) | 一种光伏组件稳固支撑装置 | |
CN208539836U (zh) | 一种石墨烯光伏电池板 | |
CN209290554U (zh) | 一种机器人行走机构 | |
CN112953367A (zh) | 一种人工智能充电方法和装置 | |
CN221886081U (zh) | 一种移动电源箱体 | |
CN214587661U (zh) | 一种旋转平衡棒演示装置 | |
CN214344399U (zh) | 一种基于三自由度旋转的圆型仿真模拟器 | |
CN214796531U (zh) | 一种思政用的思政知识宣传装置 | |
CN219267715U (zh) | 一种圆柱电池加热活化装置 | |
CN206640536U (zh) | 一种可旋转的太阳能板 | |
CN215452828U (zh) | 一种便携式光伏发电装置 | |
CN208861579U (zh) | 汽车手动变速器实训教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