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68080U -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68080U
CN208968080U CN201821300507.9U CN201821300507U CN208968080U CN 208968080 U CN208968080 U CN 208968080U CN 201821300507 U CN201821300507 U CN 201821300507U CN 208968080 U CN208968080 U CN 208968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valve
energy
pump
supercooling
refrig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005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玉吉
刘文杰
王海刚
靳庆麦
杨小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Saving Urban Energy Sav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Saving Urban Energy Sav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Saving Urban Energy Sav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Saving Urban Energy Sav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005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68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68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68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在制冷系统和蓄能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过冷系统循环。原先的制冷系统包含冷却水循环,制冷剂循环和冷冻水循环及间接换热循环。本实用新型当冷负荷确定之后,冷凝器及蒸发器型号及尺寸确定,通过过冷制冷和蓄冷联合作用,可增加制冷系统COP,可减小压缩机耗能量,减小运行成本,此时蓄能量不变。对于设备生产而言,当采用过冷技术,在压缩机不变情况下,需要增大冷凝器和蒸发器型号,可实现制冷量的增加,此时蓄能水池可适当增大容量。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与空调领域,特别是一种蒸发冷凝式制冷循环过冷与蓄冷联合供能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用制冷与空调系统,受限于夏季室外环境温度较高的影响,使用冷却塔对制冷系统冷凝器进行冷却,出冷凝器的制冷剂过冷度一般只做到3~ 5℃。
如图1所示,为常规冷却塔冷却冷水机组示意图,图中蒸发器4、压缩机1、冷凝器2和节流阀31组成制冷循环,水冷式冷却塔5、控制阀37、水泵64和冷凝器2组成冷却水系统。
使用冷却塔冷却冷凝器时,如图2制冷循环所示,该制冷循环为1-2-2'- 3'-3–4-1,此时制冷系统过冷度为3'点和3点温度之差,制冷系统过冷度较小。此时制冷量为Q1。
当使用方法对制冷系统进行过冷操作时,制冷循环为1-2-2'-3'-3–5– 6–4-1,制冷系统过冷度为3'点和5点温度之差,制冷系统过冷度明显增加,制冷量为Q1和Q2之和。可以从图中看出,两种制冷循环的功耗没有变化,过冷操作时制冷量明显增加。
因此,对于制冷系统内部循环而言,提高制冷系统的冷凝过程的过冷温度,将减少制冷系统节流闪蒸损失,从而增加制冷量,最终提高制冷系数COP。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冷凝温度每降低1℃,制冷系统制冷效率将提高1.2%。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制冷过程过冷度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将蓄能技术和制冷系统过冷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包括制冷剂循环系统,冷却水系统,蓄能系统,过冷水循环系统,冷冻水系统及中间换热装置,
制冷剂循环系统包含压缩机、冷凝器、电磁节流阀、蒸发器,使用管路依次连接形成闭环,制冷剂在压缩机中压缩形成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中冷凝,变成低温高压液体,进入电磁节流阀中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气液混合物,然后进入蒸发器中蒸发吸热变成气态制冷剂,最后回到压缩机;
冷却水系统包含冷却塔、冷却水泵、冷却塔控制阀及冷凝器;
蓄能系统包含泵循环泵、蒸发器、蓄能水池、蓄能控制阀和中间控制阀二;
过冷水循环系统依次包含蓄能水池、过冷控制阀、过冷循环泵、冷凝器及循环管路连接;
冷冻水系统依次由冷冻水泵、换热器及用户终端组成;
本系统进行多工况运行:
1)主机蓄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和蓄能系统,运行泵循环泵和冷却水泵,关闭冷冻水泵和过冷循环泵,开启蓄能控制阀、中间控制阀二、冷却塔控制阀,关闭中间控制阀一、换热器控制阀;
2)释冷供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运行泵循环泵和冷冻水泵,关闭过冷循环泵和冷却水泵,调节蓄能控制阀、中间控制阀一、中间控制阀二、换热器控制阀,关闭过冷控制阀、冷却塔控制阀;
3)主机供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运行泵循环泵、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关闭过冷循环泵,开启中间控制阀一、换热器控制阀、冷却塔控制阀,调节中间控制阀二,关闭过冷控制阀、蓄能控制阀;
4)主机+蓄冷联合供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和蓄能系统,运行泵循环泵、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关闭过冷循环泵,开启冷却塔控制阀,调节蓄能控制阀、中间控制阀一、中间控制阀二、换热器控制阀,关闭过冷控制阀;
5)主机过冷供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和过冷水循环系统,运行过冷循环泵、泵循环泵、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开启过冷控制阀、中间控制阀一、换热器控制阀、冷却塔控制阀,调节中间控制阀二,关闭蓄能控制阀;
6)主机过冷供冷+释冷供能: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和蓄能系统和过冷水循环系统,运行过冷循环泵、泵循环泵、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开启过冷控制阀、冷却塔控制阀,调节蓄能控制阀、中间控制阀一、中间控制阀二、换热器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在常规冷却塔冷却的基础上,另外使用少量的蓄能装置中的冷量,实现出冷凝器的制冷剂大幅度过冷。该装置能够提高整个系统的制冷系数和制冷输出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规冷却塔冷却冷水机组示意图。
图2是制冷循环压-焓示意图。
图3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方式一: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系统过冷与蓄冷耦合应用示意图,其中包含制冷剂循环系统,冷却水系统,蓄能系统,过冷水循环系统,冷冻水系统及中间换热装置。
制冷剂循环系统包含压缩机1、三流股冷凝器2、电磁节流阀31、蒸发器4,使用管路依次连接形成闭环,制冷剂在压缩机1中压缩形成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2中冷凝,变成低温高压液体,进入节流阀31中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气液混合物,然后进入蒸发器4中蒸发吸热变成气态制冷剂,最后回到压缩机1。
冷却水系统包含冷却塔5、冷却水泵64、冷却塔控制阀37及三流股冷凝器 2,冷却塔使用风冷式冷却塔,冷却循环介质为水。
蓄能系统包含泵循环泵62、蒸发器4、蓄能水池7、蓄能控制阀33和中间控制阀二35。
过冷水循环系统依次包含蓄能水池7、过冷控制阀32、过冷循环泵61、三流股冷凝器2及循环管路连接。
冷冻水系统依次由冷冻水泵63、换热器8及用户终端9组成。
如前所述,本系统可进行多工况运行。如表1所示,为制冷循环过冷与蓄冷联合应用运行工况表。
表1制冷循环过冷与蓄冷联合应用运行工况表
主机蓄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和蓄能系统。运行泵循环泵62和冷却水泵64,关闭冷冻水泵63和过冷循环泵61。开启蓄能控制阀33、中间控制阀二35、冷却塔控制阀37,关闭中间控制阀一34、换热器控制阀36。
释冷供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运行泵循环泵62和冷冻水泵63,关闭泵过冷循环泵61和冷却水泵64。调节蓄能控制阀33、中间控制阀一34、中间控制阀二35、换热器控制阀36,关闭过冷控制阀32、冷却塔控制阀37。
主机供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运行泵循环泵62、冷冻水泵63和冷却水泵64,关闭过冷循环泵61。开启蓄能控制阀34、换热器控制阀36、冷却塔控制阀37,调节中间控制阀二35,关闭过冷控制阀32、蓄能控制阀33。
主机+蓄冷联合供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和蓄能系统。运行泵循环泵62、冷冻水泵63和冷却水泵64,关闭泵过冷循环泵61。开启冷却塔控制阀37,调节蓄能控制阀33、中间控制阀一34、中间控制阀二35、换热器控制阀36,关闭过冷控制阀32。
主机过冷供冷: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和过冷水循环系统。运行过冷循环泵61、泵循环泵62、冷冻水泵63和冷却水泵64。开启过冷控制阀32、中间控制阀一34、换热器控制阀36、冷却塔控制阀37,调节中间控制阀二35,关闭蓄能控制阀33。
主机过冷供冷+释冷供能:开启制冷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和蓄能系统和过冷水循环系统。运行过冷循环泵61、泵循环泵62、冷冻水泵63和冷却水泵64。开启过冷控制阀32、冷却塔控制阀37,调节蓄能控制阀33、中间控制阀一34、中间控制阀二35、换热器控制阀36。
实施方式二:
如图4所示,该制冷过冷技术方案与实施方案一相似,在装置上主要改变过冷方式,与实施方案一不同的是,该装置过冷另外添加一个过冷器装置22。
过冷水系统包含过冷循环泵61,过冷控制阀32,过冷器22,蓄能装置7组成的封闭环路。蓄能装置7内的蓄冷介质在过冷器中与制冷剂介质进行间接换热,实现制冷剂过冷的目的。
该实施方案中过冷器额外添加,冷凝器2尺寸不变。蒸发器4需要增大尺寸。
该实施方案运行工况和实施方案一相似。
针对以上两种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以典型制冷系统为例进行计算。冷冻水供回水温度设为7℃/12℃,冷却水供回水温度设为32℃/37℃,设定冷凝器2的制冷剂侧温度为45℃,蒸发器4的制冷剂侧温度为-5℃。正常条件制冷系统冷凝器2制冷剂侧过冷度为5℃。压缩机1排气过热度7℃,在原先存在的过冷度为5℃情况下,使用过冷器装置22者三流股换热器2逐渐提高过冷度至 35℃。在常规条件下冷负荷设定为1000kW。
设定制冷剂质量流量不变。如表2所示计算结果,当制冷循环的节流前制冷剂过冷度由5℃增加到35℃时,制冷剂干度由25%降低到1.1%。系统蒸发冷量增加312kW,系统制冷COP增幅为31.36%。此时需要增加过冷器装置SC或者使冷凝器尺寸增加。
表2制冷循环过冷计算表(制冷剂流量不变)
设定制冷负荷需求量不变。如表3所示计算结果,当制冷循环的节流前制冷剂过冷度由5℃增加到35℃时,制冷剂循环流量不断下降,制冷剂干度由25%降低到3.1%。压缩机消耗的功率由297kW降低到231kW,系统制冷COP提高了28.49%。此时冷凝器和蒸发器尺寸不变。
表3制冷循环过冷计算表(制冷负荷不变)
对于存在峰谷电价的应用场所,当用能用户采用制冷+蓄冷的技术形式时,可采用夜晚(如11:00~次日8:00)对蓄冷水池进行蓄冷,此时蓄冷水池所蓄的冷量包含两部分,一是白天冷负荷正常削峰填谷的冷量,二是为过冷循环所蓄的冷量。这两种蓄能的共同作用,在白天电价较高时,开启释冷和过冷循环,减少主机功耗,此种方法可显著节约用户用电成本。
另外,在一个昼夜期间,蓄能装置中的温度远低于环境温度,因此开启过冷水循环可使机组运行处于过冷状态。
此种技术的应用不限于普通建筑,还包含食品冷藏、冷库等场所。
最后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其中的部分合理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所述技术内容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理解,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制冷系统过冷技术所做的等效修饰和修改替换,都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内涵,且应该纳入到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循环系统,冷却水系统,蓄能系统,过冷水循环系统,冷冻水系统及中间换热装置,
制冷剂循环系统包含压缩机(1)、冷凝器(2)、电磁节流阀(31)、蒸发器(4),使用管路依次连接形成闭环,制冷剂在压缩机(1)中压缩形成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2)中冷凝,变成低温高压液体,进入电磁节流阀(31)中节流降压,变成低温低压气液混合物,然后进入蒸发器(4)中蒸发吸热变成气态制冷剂,最后回到压缩机(1);
冷却水系统包含冷却塔(5)、冷却水泵(64)、冷却塔控制阀(37)及冷凝器(2);
蓄能系统包含泵循环泵(62)、蒸发器(4)、蓄能水池(7)、蓄能控制阀(33)和中间控制阀二(35);
过冷水循环系统依次包含蓄能水池(7)、过冷控制阀(32)、过冷循环泵(61)、冷凝器(2)及循环管路连接;
冷冻水系统依次由冷冻水泵(63)、换热器(8)及用户终端(9)组成。
CN201821300507.9U 2018-08-14 2018-08-14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 Active CN208968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0507.9U CN208968080U (zh) 2018-08-14 2018-08-14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0507.9U CN208968080U (zh) 2018-08-14 2018-08-14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68080U true CN208968080U (zh) 2019-06-11

Family

ID=66753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00507.9U Active CN208968080U (zh) 2018-08-14 2018-08-14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6808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95691A (zh) * 2018-08-14 2018-11-27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及方法
CN115289704A (zh) * 2022-06-23 2022-11-04 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温控装置和温控方法
CN115289703A (zh) * 2022-06-23 2022-11-04 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温控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95691A (zh) * 2018-08-14 2018-11-27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及方法
CN108895691B (zh) * 2018-08-14 2023-09-26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及方法
CN115289704A (zh) * 2022-06-23 2022-11-04 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温控装置和温控方法
CN115289703A (zh) * 2022-06-23 2022-11-04 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温控方法
CN115289703B (zh) * 2022-06-23 2023-10-13 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温控方法
CN115289704B (zh) * 2022-06-23 2023-10-13 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温控装置和温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95691A (zh)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及方法
CN109631377B (zh) 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968080U (zh) 一种制冷过冷循环与蓄冷循环联合供能装置
CN106247654B (zh) 一种二管制多功能多联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17194035A1 (zh) 一种提高制冷或热泵系统效率的方法及运行方法
CN111288676B (zh) 冷水机组
CN2906415Y (zh) 一种双级蓄冷系统
CN112665220A (zh) 基于制冷剂过冷热回收增效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WO2013159827A1 (en) Cooling system
CN108119953A (zh) 分体式热泵空调器
CN202734383U (zh) 一种小型双温蓄冷水冷柜
CN111197874A (zh) 一种复叠式空调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751093U (zh) 一种区域供能系统制冷循环过冷节电系统
CN205619633U (zh) 蓄冷式高效制冷系统、制冷或热泵装置和压缩冷凝机组
CN214701327U (zh) 离心复叠式高压比串联机组
CN210089171U (zh) 双工况制冷系统
CN211233433U (zh) 双补气热泵系统
WO2022160339A1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212205141U (zh) 一种采用双过冷模式的低环温空气源热泵系统
RU148544U1 (ru) Энергосберегающая холоди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KR101118137B1 (ko) 공냉식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110986416A (zh)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6924800U (zh) 一种分体式冷冻机组
CN112146300A (zh) 一种服务于极大温差变化环境的降温机组
CN219103371U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