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66283U - 井口油液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井口油液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66283U
CN208966283U CN201821449435.4U CN201821449435U CN208966283U CN 208966283 U CN208966283 U CN 208966283U CN 201821449435 U CN201821449435 U CN 201821449435U CN 208966283 U CN208966283 U CN 2089662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eceipts
pump
pricked
well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4943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振辉
谢明政
陈广明
崔陶峰
张文祥
江勇
杨勇
姚志光
周洋
白骏
张月
荣延成
范新民
王宏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4943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662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662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662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Fuel Tanks Or Sh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包括:收油罐、收油泵和防刺漏污染装置;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在采油树的盘根盒顶端,所述收油罐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所述收油泵与所述收油罐和油气集输管线连接,用于将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流入所述收油罐中的油液输送至所述油气集输管线。本实用新型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可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提高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井口油液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口油液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在石油开采行业中,油田生产时,采油井口生产出的原油经过油气集输管线进站。目前一些油田生产井含水量较高,在采油过程中,由于含油量较少,使得对盘根的润滑作用减弱,会造成抽油杆与盘根之间的摩擦较严重,且地层水有一定腐蚀性,因此易造成盘根受到磨损腐蚀,发生盘根刺漏现象,油液从盘根盒的顶端流出。
针对盘根刺漏现象,现场采用一种防刺漏污染装置,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于采油树的盘根盒顶端,抽油杆密封穿接于防刺漏污染装置,当盘根磨损腐蚀发生刺漏现象时,油液从盘根盒的顶端流至防刺漏污染装置内,并从防刺漏污染装置的出口流出进行回收,目前,现场单井采用多个收油桶将从防刺漏污染装置流出的油液进行回收。
由于多个油井分散且数量庞大,工作人员需要多次往返环保处理站完成收液倾倒,致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可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包括:收油罐、收油泵和防刺漏污染装置;
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在采油树的盘根盒顶端,所述收油罐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所述收油泵与所述收油罐和油气集输管线连接,用于将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流入所述收油罐中的油液输送至所述油气集输管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油回收设备用于防刺漏污染装置的回收流程,收油回收设备与防刺漏污染装置配合使用,实现了对发生刺漏后从盘根盒泄漏出油液的进行回收,避免刺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并且将油液回收至集输流程中,相比现有技术采用多个收油桶多次往返环保处理站的收油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油方式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往返去环保处理站倾倒收液的时间,省时省力。
进一步地,所述收油罐包括收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收油口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所述出油口与所述收油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收油泵包括泵入口和泵出口,所述泵入口与所述出油口连接,所述泵出口与所述油气集输管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收油口通过第一管线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所述泵入口通过第二管线与所述出油口连接,所述泵出口通过第三管线与所述油气集输管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井口油液回收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收油泵电连接,以控制所述收油泵的启闭。
进一步地,所述收油罐与所述收油泵之间连接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所述收油罐和所述收油泵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井口油液回收系统还包括:撬装底座,所述收油罐、所述收油泵和所述控制装置均安装在所述撬装底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收油罐上设置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用于测量所述收油罐内的油液的液位。
进一步地,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罐体,所述罐体穿设在抽油杆上,并与抽油杆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收油泵为柱塞计量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为,收油罐的收油口用于与防刺漏污染装置的出口连接,用作防刺漏污染装置的回收流程,当发生刺漏时,从盘根盒泄漏出油液进入防刺漏污染装置内,油液从防刺漏污染装置的出口流入收油罐内,通过泵将收油罐内的油液输送至集输流程中,上述操作过程中,收油回收设备与防刺漏污染装置配合使用,实现了对发生刺漏后从盘根盒泄漏出油液的进行回收,避免刺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并且将油液回收至集输流程中,相比现有技术采用多个收油桶多次往返环保处理站的收油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油方式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往返去环保处理站倾倒收液的时间,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防刺漏污染装置可收集从盘根盒泄漏处的油液,油液通过管线进入收油罐,并通过收油泵将其输送至集输流程中,实现了对发生刺漏后从盘根盒泄漏出油液的进行回收,避免刺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相比现有技术采用多个收油桶多次往返环保处理站的收油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油方式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往返去环保处理站倾倒收液的时间,省时省力;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收油泵的开启和关闭,可实现自动操作,方便快捷,节省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和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收油罐
11-收油口
12-出油口
200-收油泵
21-泵入口
22-泵出口
300-防刺漏污染装置
400-采油树
41-盘根盒
500-油气集输管线
61-第一管线
62-第二管线
63-第三管线
700-控制装置
800-阀门
900-撬装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包括:收油罐100、收油泵200和防刺漏污染装置300;防刺漏污染装置300连接在采油树400的盘根盒41顶端,收油罐100与防刺漏污染装置300连接,收油泵200与收油罐100和油气集输管线500连接,用于将从防刺漏污染装置300流入收油罐100中的油液输送至油气集输管线500。
需要理解的是,采油树400是一种用于控制生产,并未连续油管等修井作业提供条件的装置。其作用为悬挂油管,承托油管重量;密封油管和套管的密封空间;控制和调节油井生产,保证各种井下作业等。采油树400主要有由油管头、油管头、法兰和很多阀门组成,采油树400和油气集输管线500连接,以将油井中产出的油液输送到油气集输管线500中。
具体地,盘根盒41是石油开采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的部件,其作用是在抽油杆和油管之间起密封作用,防止油液溢出。抽油机采油时,抽油杆通过盘根与安装于采油井口处的盘根盒密封,其中盘根也叫密封填料,填充于抽油杆与盘根盒之间的间隙,利用压盖压紧盘根,以保证抽油杆与盘根盒之间的密封。
当油条生产井的含水量较高时,采油过程中含油量的减少会导致对盘根的润滑作用减弱,导致抽油杆与盘根之间的摩擦较严重,且地层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易造成盘根磨损腐蚀,导致刺漏现象的发生,油液从盘根盒泄漏出去,不仅污染工作环境,同时漏出的油液容易引发火灾。
在采油过程中,将防刺漏污染装置300连接在采油树400上的盘根盒41的顶端,抽油杆密封穿接于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当盘根磨损腐蚀发生刺漏现象时,油液从盘根盒41的顶端流至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内,由于抽油杆与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密封,因此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内的油液不会在抽油杆抽油过程中喷溅出去。将收油罐100与防刺漏污染装置300的出口连接,以使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内的油液流入收油罐100内,通过收油泵200可将收油罐100内的油液输送至集输流程中,回收至油气集输站。
参考图2可知,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和收油罐100连接,收油罐100和收油泵200连接,收油泵200和油气集输管线500连接,防刺漏污染装置300收集到的油液,进入收油罐100中,再被收油泵200驱动输送到油气集输管线500。同时,采油树400将油井中产出的油液输送到油气集输管线500中,即收油罐100和收油泵200完成了回收漏油的过程。
进一步地,参考图3可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多个油井皆需要设置井口油液回收装置,每个油井的井口处均设置收油罐100、收油泵200和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多个收油泵200均与油气集输管线500连接,以将每个油井回收的防刺漏污染装置300的油液输送至集输流程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油回收设备用于防刺漏污染装置的回收流程,收油回收设备与防刺漏污染装置配合使用,实现了对发生刺漏后从盘根盒泄漏出油液的进行回收,避免刺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并且将油液回收至集输流程中,相比现有技术采用多个收油桶多次往返环保处理站的收油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油方式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往返去环保处理站倾倒收液的时间,省时省力。
下面采用更加详细的实施例,对各部件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所示,收油罐100包括收油口11和出油口12,收油口11与防刺漏污染装置300连接,出油口12与收油泵200连接。收油泵200包括泵入口21和泵出口22,泵入口21与出油口12连接,泵出口22与油气集输管线500连接。防刺漏污染装置300收集到的油液经收油口11、收油泵100、出油口12、泵入口21、收油泵200、泵出口22进入到油气集输管线500中。
进一步地,收油口11通过第一管线61与防刺漏污染装置300连接,泵入口21通过第二管线62与出油口12连接,泵出口22通过第三管线63与油气集输管线500连接。其中,泵入口21与收油罐100的出油口12之间的第二管线62可保持连接好状态,第一管线61和第三管线63可现场进行连接。防刺漏污染装置300收集到的油液经第一管线51、收油口11、收油泵100、出油口12、第二管线52、泵入口21、收油泵200、泵出口22、第三管线63进入到油气集输管线500中。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700,控制装置700与收油泵200电连接,以控制收油泵200的启闭。
控制装置700电连接于收油泵200,用于控制收油泵200的启闭。其中,控制装置700可以是配电柜,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控,在盘根盒41内发生刺漏后,油液进入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内,并向收油罐100内流入,当收油罐100内的油液达到一定液位高度后,可通过控制装置700开启收油泵200,通过收油泵200将油液回注到油气集输管线500中。控制装置700操作方便,省时省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收油罐100与收油泵200之间连接有阀门800,阀门800用于控制收油罐100和收油泵200的通断。
阀门800可采用手动阀门或者电动阀门,当采用手动阀门时,工作人员可在观察到收油罐100内的油液达到一定液位时开启阀门800,以使收油罐100内的油液流至泵入口121,再启动收油泵200,以将油液输送至集输流程中;当采用电动阀门时,可将电动阀门电连接于控制装置700,通过控制装置700控制阀门800的启闭。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多个油井皆需要设置井口油液回收装置,每个油井的井口处均设置收油罐100、收油泵200、防刺漏污染装置300、控制装置700和阀门800,多个收油泵200均与油气集输管线500连接,以将每个油井回收的防刺漏污染装置300的油液输送至集输流程中。由于生产现场多个油井同时工作,每个井口油液回收装置回收油液的速率可能不同,如果采用人工监控各个收油罐100中的油液体积,存在开启或关闭收油泵200不及时,导致油液泄漏等安全隐患。因此,设置控制装置700和阀门800实现自动控制,可有效提高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安全性。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所示,井口油液回收系统还包括:撬装底座900,收油罐100、收油泵200和控制装置700均安装在撬装底座900上。将收油罐100、收油泵200和控制装置700均安装在撬装底座900上,整体构成撬装式设备,便于整体移动,可给不同的单井进行防喷溅收油回收操作,操作方便,收油效果好,避免污染且省时省力,安全可靠。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收油罐100上设置有液位计,液位计用于测量收油罐100内的油液的液位。其中,液位计可采用测量液位的传感器,可将测量到的数据传输给控制装置700,当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时,控制装置700控制收油泵200开启,当液位降低到收油罐100底部时,控制装置700控制收油泵200关闭,实现自动操作,方便快捷,节省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和时间,且可有效避免人工操作不及时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收油罐100上设置有观察孔,用于通过观察孔观察到收油罐100内的液位。观察孔处可设置有透明盖,方便工作人员观察收油罐100内的液位,且油液不易从收油罐100内喷溅出来。当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孔观察到收油罐100内的油液达到一定液位高度后,工作人员操纵控制装置700,控制收油泵200开启,当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孔观察到收油罐100内的液位降低到收油罐100底部时,工作人员操纵控制装置700,控制装置700控制收油泵200关闭。
可选地,收油泵200为增压泵。增压泵对油液提供的压力较大,能够保证油液顺利回注到集输流程中。更加具体地,收油泵200为柱塞计量泵。柱塞计量泵的增压效果好,流量可动态调节,脉冲小,工作平稳。
进一步地,在采油过程中,将防刺漏污染装置300连接在采油树400上的盘根盒41的顶端,抽油杆密封穿接于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当盘根磨损腐蚀发生刺漏现象时,油液从盘根盒41的顶端流至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内,由于抽油杆与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密封,因此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内的油液不会在抽油杆抽油过程中喷溅出去。
具体地,防刺漏污染装置300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罐体,罐体穿设在抽油杆上,并与抽油杆密封连接。具体地,油液从盘根盒41的顶端流至该具有中空腔体的罐体内,罐体和抽油杆密封连接,可避免罐体内的油液泄漏,管体内的油液可从出口流出进行回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为,收油罐的收油口用于与防刺漏污染装置的出口连接,用作防刺漏污染装置的回收流程,当发生刺漏时,从盘根盒泄漏出油液进入防刺漏污染装置内,油液从防刺漏污染装置的出口流入收油罐内,通过泵将收油罐内的油液输送至集输流程中,上述操作过程中,收油回收设备与防刺漏污染装置配合使用,实现了对发生刺漏后从盘根盒泄漏出油液的进行回收,避免刺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并且将油液回收至集输流程中,相比现有技术采用多个收油桶多次往返环保处理站的收油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油方式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往返去环保处理站倾倒收液的时间,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防刺漏污染装置可收集从盘根盒泄漏处的油液,油液通过管线进入收油罐,并通过收油泵将其输送至集输流程中,实现了对发生刺漏后从盘根盒泄漏出油液的进行回收,避免刺漏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相比现有技术采用多个收油桶多次往返环保处理站的收油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收油方式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往返去环保处理站倾倒收液的时间,省时省力;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收油泵的开启和关闭,可实现自动操作,方便快捷,节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收油罐、收油泵和防刺漏污染装置;
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在采油树的盘根盒顶端,所述收油罐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所述收油泵与所述收油罐和油气集输管线连接,用于将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流入所述收油罐中的油液输送至所述油气集输管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油罐包括收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收油口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所述出油口与所述收油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油泵包括泵入口和泵出口,所述泵入口与所述出油口连接,所述泵出口与所述油气集输管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油口通过第一管线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连接,所述泵入口通过第二管线与所述出油口连接,所述泵出口通过第三管线与所述油气集输管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收油泵电连接,以控制所述收油泵的启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油罐与所述收油泵之间连接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所述收油罐和所述收油泵的通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撬装底座,所述收油罐、所述收油泵和所述控制装置均安装在所述撬装底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油罐上设置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用于测量所述收油罐内的油液的液位。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刺漏污染装置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罐体,所述罐体穿设在抽油杆上,并与抽油杆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井口油液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油泵为柱塞计量泵。
CN201821449435.4U 2018-09-05 2018-09-05 井口油液回收系统 Active CN2089662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49435.4U CN208966283U (zh) 2018-09-05 2018-09-05 井口油液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49435.4U CN208966283U (zh) 2018-09-05 2018-09-05 井口油液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66283U true CN208966283U (zh) 2019-06-11

Family

ID=66754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49435.4U Active CN208966283U (zh) 2018-09-05 2018-09-05 井口油液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662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40993U (zh) 一种柱塞泵动力端润滑油箱及润滑系统
CN204357646U (zh) 油井用往复式多缸活塞co2注入泵及驱油装置
CN105043933A (zh) 一种高参数压裂液性能测试评价装置
CN108760279A (zh) 一种能够监控阀门扭矩和密封的苛刻工况阀门试验装置
CN204532297U (zh) 一种油田注水装置
CN208966283U (zh) 井口油液回收系统
CN204646189U (zh) 一种高压射流式油田伴生气回收设备
CN207528706U (zh) 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
CN204284911U (zh) 深冷液体一体式储存输送计量设备
CN110456022A (zh) 一种动态监测煤储层敏感性和排采控制模拟试验系统
CN210242773U (zh) 一种水管式沉降仪打压排气装置
CN201218093Y (zh) 稠油井筒降粘采油加温装置
CN101839125B (zh) 增压注水装置
CN104695920A (zh) 油田发泡剂注入系统
CN204609856U (zh) 移动式注水井在线酸化装置
CN202746257U (zh) 离心式压缩机的干气密封泄漏气的回收系统
CN214424485U (zh) 一种模拟地下真实裂缝形态的支撑剂输送实验装置
CN108488621B (zh) 一种二氧化碳压裂用循环冷却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CN204738779U (zh) 抽油井井口清洁环保装置
CN208474934U (zh) 一种二氧化碳压裂用循环冷却装置
CN110821455A (zh) 油田用二氧化碳吞吐系统
CN208268633U (zh) 一种石油开采室外用管道转接装置
CN204532302U (zh) 油田发泡剂注入系统
CN207687688U (zh) 一种危化品带压封堵演练系统
CN206056872U (zh) 一种旋转枢轴检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