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式龙门机床用直线电机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式龙门机床用直线电机驱动装置,属于机床领域。
背景技术
针对桥式龙门加工中心有高速、高加速度求时,多采用直线电机驱动配置方式,且现有直线电机驱动结构均为单边单动子板或多动子板串联控制方式。当安装空间受限且驱动重量较重时,单边单动子板方式受直线电机最大推力的限制,不能实现高速、高加速度的设计需求;当安装空间允许采用多动子板串联控制方式时,同时也使动子和定子之间的吸力成倍增加,增加了被安装部件的受力,对导轨及动子安装座等提出了更高的强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桥式龙门机床用直线电机驱动装置,通过双组直线电机结构抵消单组动子、定子传动造成的磁吸力单侧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桥式龙门机床用直线电机驱动装置, 包括桥式横梁,桥式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线轨滑块设置在左立柱和右立柱的直线导轨上并可沿直线导轨移动,桥式横梁与左立柱或右立柱上各设有两组平行的直线导轨及对应线轨滑块,桥式横梁分别在左立柱与右立柱相近的底部面两线轨滑块对称中心开有直线电机安装槽, 直线电机安装槽内设有贴覆在两竖向侧面和顶部侧面的倒置U形的动子板固定座,左立柱或右立柱的两直线导轨之间设有截面为倒置T形的T型支座,T型支座的横向部分固定于左立柱或右立柱,T型支座竖向部分嵌入动子板固定座内, T型支座竖向部分两竖向侧面安装有直线电机的定子板,动子板固定座的内部两竖向侧面安装直线电机的动子板,动子板和定子板配合相对移动。
作为优选,左立柱和右立柱顶部的由动子板、定子板和动子板固定座组成的直线电机同步移动。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动子板固定座在倒U形的顶部及贯穿两侧竖向部分开竖向的螺孔并通过螺栓固定于桥式横梁,动子板固定座的两竖向部分的底部向两侧延伸固定部分,固定部分开竖向螺孔固定于桥式横梁的直线电机安装槽两侧。
作为优选,动子板固定座在竖向部分开横向的螺栓孔,动子板贴合在动子板固定座的竖向部分内侧面并在动子板与动子板固定座接触面开螺孔通过螺栓将两者固定。
进一步的优选,定子板开横向螺孔与T型支座竖向部分间通过螺钉固定。
本发明的优点效果在于:双排直线电机安装方式较单排安装能提供更大的驱动力,且较两个串联方式能节省一倍的长度方向的安装尺寸;双排直线电机安装方式可使两边的动子和定子产生的吸力相互抵消,降低了动、定子安装支架因受力大而造成的变形;单边的双排动子板对称布置在定子板的两侧,较动子板背对背并排放置定子在左右两侧方式降低了热源集中造成的热变形;特有的定子安装“T型”支座和动子安装的动子板固定座,使动、定子的安装具有更高的刚性和稳定性;能在较小的安装空间满足较大重量桥式龙门高速、高加速度的设计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局部剖视放大图。
附图中:1、桥式横梁; 2、直线导轨; 3、右立柱; 4、左立柱; 5、动子板固定座; 6、动子板; 7、定子板; 8、T型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桥式龙门机床用直线电机驱动装置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本装置包括桥式横梁1,桥式横梁1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线轨滑块设置在左立柱4和右立柱3的直线导轨2上并可沿直线导轨移动,桥式横梁1与左立柱或右立柱上各设有两组平行的直线导轨及对应线轨滑块,桥式横梁1分别在左立柱与右立柱相近的底部面两线轨滑块对称中心开有直线电机安装槽。双排直线电机安装方式较单排安装能提供更大的驱动力,且较两个串联方式能节省一倍的长度方向的安装尺寸。
直线电机安装槽内设有贴覆在两竖向侧面和顶部侧面的倒置U形的动子板固定座5,
左立柱或右立柱的两直线导轨之间设有截面为倒置T形的T型支座8,T型支座8的横向部分固定于左立柱或右立柱,T型支座8竖向部分嵌入动子板固定座5内, T型支座8竖向部分两竖向侧面安装有直线电机的定子板7,动子板固定座5的内部两竖向侧面安装直线电机的动子板6,动子板6和定子板7配合相对移动。
动子板固定座5在倒U形的顶部及贯穿两侧竖向部分开竖向的螺孔并通过螺栓固定于桥式横梁1,动子板固定座5的两竖向部分的底部向两侧延伸固定部分,固定部分开竖向螺孔固定于桥式横梁1的直线电机安装槽两侧。
动子板固定座5在竖向部分开横向的螺栓孔,动子板贴合在动子板固定座5的竖向部分内侧面并在动子板与动子板固定座5接触面开螺孔通过螺栓将两者固定。
定子板开横向螺孔与T型支座8竖向部分间通过螺钉固定。
左立柱和右立柱顶部的由动子板6、定子板和动子板固定座组成的直线电机同步移动,左立柱和右立柱上的两组直线电机动子板采取并联控制方式,由数控系统实现同步双驱控制。
本发明实现了一种占用空间小、安装强度高、驱动推力大、受力变形小、易于散热的桥式龙门双组并联双排直线电机驱动结构。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保护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