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47501U - 一种折叠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947501U CN208947501U CN201821117980.3U CN201821117980U CN208947501U CN 208947501 U CN208947501 U CN 208947501U CN 201821117980 U CN201821117980 U CN 201821117980U CN 208947501 U CN208947501 U CN 2089475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ssis
- latch hook
- headstock
- main body
- connec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连杆折叠机构及折叠车锁紧机构的折叠车。包括车头组件、底盘组件以及座椅组件,所述的底盘组件的两端分别与车头组件和座椅组件相铰接,所述车头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上车头以及下车头,所述底盘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前底盘与后底盘,所述前底盘上设置有用于折叠或展开所述折叠车的连杆折叠机构,所述连杆折叠机构与所述车头组件、所述前底盘以及所述后底盘铰接,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可带动所述车头组件、所述前底盘以及所述后底盘发生相对运动实现相应的折叠或展开操作,通过在折叠车上设置连杆折叠机构,可以简化折叠、展开步骤,简化操作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连杆折叠机构及折叠车锁紧机构的折叠车。
背景技术
由于,汽车使用率增加、道路容量不足或设计不妥以及道路交会处过多等原因,道路交通拥堵是目前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更是停滞不前。因此自行车、电动车及摩托车因其体积较小而容易穿梭在拥堵的车辆之间,避免了交通拥堵带来的不便,但其中摩托车的尾气排放对空气带来了污染和影响,不够环保,而自行车又由于其主要依靠人力运转,其行驶速度有限,不够方便。电动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对于老人家或者行动不便的人,还有需要短途出行的人确实是一款不错的代步工具。折叠电动车更是成为现代年轻人的喜爱。因为它们便于存放和运输。折叠的可靠和方便性是衡量用户体验满意度的标准之一。
现有的折叠车的车头都是采取单铰链的形式。为了便于折叠,车头铰链需要放置在车头折叠面的边缘。这导致铰链不能隐藏。这种形式的铰链不美观,显得生硬,过于机械化。
现有的折叠锁紧都是采取传统的折叠机构,一端通过扳手凸轮驱动锲形块与另外一端的槽咬合来实现锁紧结构。这意味着用户需要很大力度来解锁,另外此类机构占用车体空间,外观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折叠车,通过在折叠车上设置连杆折叠机构,可以简化折叠、展开步骤,简化操作时间。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所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折叠车,包括车头组件、底盘组件以及座椅组件,所述的底盘组件的两端分别与车头组件和座椅组件相铰接,所述底盘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前底盘与后底盘,所述前底盘上设置有用于折叠或展开所述折叠车的连杆折叠机构,所述连杆折叠机构与所述车头组件、所述前底盘以及所述后底盘铰接,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可带动所述车头组件、所述前底盘以及所述后底盘发生相对运动实现相应的折叠或展开操作,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包括两端分别铰接所述车头组件以及所述前底盘的第一联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以及所述后底盘铰接的第二联动组件,通过控制所述后底盘运动可带动所述第二联动组件运动,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一联动组件运动,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车头组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底盘铰接,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远离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靠近所述第一连杆的位置,所述第四连杆远离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后底盘铰接,所述后底盘靠近所述前底盘的一端设置有铰链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杆通过所述铰链连接件与所述后底盘铰接,所述前底盘上设置有可相对于所述前底盘滑动的滑动机构,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通过同一铰接轴与所述滑动机构铰接,所述前底盘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动机构为所述滑槽中可滑动设置的滑块。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底盘上并靠近所述后底盘与所述前底盘的铰接位置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后底盘铰接,所述把手两端并位于靠近所述后底盘的一侧设置有展开固定槽,所述前底盘上与所述展开固定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挡块,在所述折叠车展开的状态下,所述挡块于所述展开固定槽处与所述把手抵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座椅组件包括底座和坐板,所述后底盘与前底盘连接端的另一端设置所述底座,所述底座和坐板之间铰接设置一对连杆,通过连杆铰接发生相对运动实现相应的折叠或展开操作,且在后底盘的两侧上设置一对连杆放置槽口,且所述一对连杆与放置槽口之间设置可供开启的卡接装置,所述连杆与坐板铰接端还铰接设置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的自由端活动安装在所述坐板上,所述锁紧杆的自由端和所述坐板之间设有锁定装置,所述锁紧杆的自由端铰接有滑动块,所述坐板上设有与所述滑动块配合的导向槽,所述滑动块在所述导向槽的导向下运动,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锁定所述滑动块位置的锁紧结构。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设在所述滑动块上的插孔,所述坐板上活动安装有外端可插入所述插孔内的插销,所述插销的内端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活动安装在斜槽内,所述锁紧结构还包括带动所述斜槽运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带动斜槽前后运动,斜槽通过所述导向块带动插销插入插孔或退出插孔。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斜槽设置在导向板的下表面,所述导向板活动安装在所述坐板之下,所述斜槽的第一端邻近于所述坐板的第一侧边,所述斜槽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坐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滑动块配合的导向装置设在所述第一侧边;移动所述导向板,所述导向块位于斜槽的第一端时,插销插入插孔内,导向块位于斜槽的第二端时,插销退出插孔,所述锁紧结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坐板的插销导向套筒,所述插销活动安装在所述插销导向套筒内。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折叠车还包括折叠车锁紧机构,所述折叠车锁紧机构包括用于实现所述上车头与所述下车头折叠后锁紧的车头锁紧组件、用于实现所述前底盘与所述后底盘折叠后锁紧的底盘锁紧组件,以及用于实现所述车头组件与所述底盘组件折叠后锁紧的整车锁紧组件,所述底盘锁紧组件与所述整车锁紧组件通过联动控制机构同步控制,所述车头锁紧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车头或所述下车头上的车头锁钩机构,以及与所述车头锁钩机构对应的设置在所述下车头或所述上车头上的车头底扣位,所述车头锁钩机构与所述车头底扣位相对于所述上车头与所述下车头的铰接轴对称设置,所述上车头设有一组磁铁,所述下车头设有一组磁铁,两组磁铁相对于所述上车头与下车头铰接轴对称布置,所述上车头和下车头靠近时,两组磁铁可以相互吸附。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车头锁钩机构包括车头锁钩主体,以及用于连接所述车头锁钩主体与所述折叠车的弹性连接件,所述车头锁钩主体在所述弹性连接件的连接下可相对于所述折叠车进行摆动,所述车头锁钩主体包括朝向所述车头底扣位的车头挂钩,以及设置在车头锁钩主体远离所述车头挂钩的一端的车头解锁按键,所述车头解锁按键可控制所述车头锁钩主体的摆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盘锁紧组件包括底盘锁钩机构、与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对应的底盘锁紧扣位、用于推动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向所述底盘锁紧扣位方向运动的弹性支撑件;所述整车锁紧组件包括整车锁钩机构、与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对应的整车锁紧扣位、用于推动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向所述整车锁紧扣位方向运动的弹性支撑件,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包括底盘锁钩主体,所述底盘锁钩主体铰接在所述后底盘上,所述弹性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的一端,用于推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绕铰接轴转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的另一端连接联动解锁杆;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包括整车锁钩主体,所述整车锁钩主体铰接在所述后底盘上,所述弹性支撑件设置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的一端,用于推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绕所述铰接轴转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联动解锁杆,所述联动解锁杆同步控制所述底盘锁钩主体以及所述整车锁钩主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动解锁杆端部连接解锁控制杆,所述解锁控制杆上设置有能够使所述解锁控制杆被按压后自动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解锁控制杆上具有一环形凸台,所述后底盘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控制杆安装板与第二控制杆安装板,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解锁控制杆上,并且所述复位弹簧位于以及所述环形凸台均位于所述第一控制杆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控制杆安装板之间,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环形凸台靠近所述联动解锁杆的一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包括底盘锁钩主体,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包括整车锁钩主体,所述底盘锁钩主体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后底盘可滑动地相连接,所述底盘锁钩主体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一体成型,且所述底盘锁钩主体和/或所述整车锁钩机构通过锁钩滑动基座与所述后底盘可滑动地相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锁钩滑动基座上的锁钩复位弹簧和设置于所述锁钩复位弹簧内的锁钩滑动导向柱;所述整车锁钩机构设置有固定弹片和弹片复位弹簧,所述固定弹片与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可转动地相连接,所述弹片复位弹簧用于在所述固定弹片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使其复位以固定所述底盘锁钩主体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所述底盘锁钩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的解锁按键,或所述整车锁钩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的解锁按键,所述车头解锁按键可控制所述底盘锁钩主体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的滑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前后轮,其前轮是电驱动轮。
作为进一步改进,其前轮是电机、减速机构、电磁制动器的组合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其前轮电机是直流无刷电机。
作为进一步改进,其前轮电机为36V,前轮直径为8英寸。
作为进一步改进,其电机驱动及整车控制系统位于车头组件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和坐板之间的一对连杆,其中一个连杆设计为外壳状,将另一连杆容纳其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置车头锁紧组件可以将折叠后的所述上车头与所述下车头锁紧,设置底盘锁紧组件可以将折叠后的所述前底盘与所述后底盘锁紧,以为减小折叠后的体积,再通过设置整车锁紧组件锁紧车头组件与底盘组件即可实现整车的锁紧,保证车体折叠的稳定性;通过设置连杆折叠机构,在折叠车折叠以及展开的过程中通过连杆折叠机构的联动,充分利用连杆机构运动的稳定性以及各杆之间的运动转换和联动运动特性,只需要一步控制即可实现折叠车全部位置的相对运动,进而完成折叠、展开操作,操作简单,同时采用联动控制机构对所述底盘锁紧组件以及所述整车锁紧组件进行联动控制,可以通过一步控制实现两部分解锁,简化解锁操作,使得整车折叠和展开操作简单,大幅度的降低了折叠车的操作难度,改善了折叠车的用户体验。设置车头锁紧组件可以将折叠后的所述上车头与所述下车头锁紧并通过车头锁紧组件和联动控制机构的有机组合,车头锁紧组件和联动控制机构需要有机同步地控制车头组件与底盘组件以及前后底盘之间的锁紧、解锁和运动,以便实现该折叠车折叠操作之间的联动操作,与现有技术中相比,不仅在减小折叠车折叠后体积的情况下降低了折叠车的操作难度,同时通过结构简单稳定的连杆机构确保了折叠车的稳定性,以便降低后期的故障率。
尤其是,通过设置展开固定槽以及挡块,把手和挡块相互挤压时压力角刚好等于90°,处于死点位置将前底盘与后底盘锁死。
进一步地,连杆折叠机构通过四连杆机构实现车头组件、前底盘与后底盘之间的联动关系,与现有技术中多个零件折叠使用的多连杆相比,大大简化了折叠车的结构,并提高了该折叠车的结构稳定性,以提高折叠操作的稳定性;通过设置于车头组件和前底盘上的扣位,以及设置于后底盘上滑动的固定连接的底盘锁钩主体和整车锁钩主体同时锁紧其对应扣位,以便同步控制车头组件和底盘组件、前底盘和后底盘之间的锁紧和解锁,对比现有技术,两套解锁操作共用一个步骤,简化了操作流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述折叠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Ⅰ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所述折叠车展开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所述折叠车折叠过程中间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Ⅱ处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所述折叠车折叠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所述折叠车展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Ⅲ处放大图。
图9为实施例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安装于折叠车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所述前底盘与后底盘连接位置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实施例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展开状态原理图。
图12为实施例所述连杆折叠机构运动方向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为各连杆运动方向)。
图13为实施例所述连杆折叠机构折叠状态原理图。
图14为具有实施例所述折叠车锁紧机构的折叠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Ⅰ处放大图。
图16为图14中Ⅱ处放大图。
图17为具有实施例所述折叠车锁紧机构的折叠车又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所述折叠车的车头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Ⅲ处放大图。
图20为实施例所述后底盘剖视图。
图21为图20中Ⅳ处放大图。
图22为实施例所述折叠车折叠锁紧状态剖视图。
图23为图22中Ⅴ处放大图。
图24为图22中Ⅵ处放大图。
图25为具有实施例所述折叠车锁紧机构的折叠车折叠过程中间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26为具有实施例所述折叠车锁紧机构的折叠车中,所述底盘锁钩主体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7具有实施例所述折叠车锁紧机构的折叠车中,底盘锁钩主体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锁紧的结构示意图。
图28具有实施例所述折叠车锁紧机构的折叠车中,底盘锁钩主体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解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9具有实施例所述折叠车座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具有实施例所述折叠车座椅组件坐板的仰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30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31所示,一种折叠车,包括车头组件100、底盘组件以及座椅组件,所述的底盘组件的两端分别与车头组件100和座椅组件相铰接,所述车头组件100包括相互铰接的上车头110以及下车头120,所述底盘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前底盘200与后底盘300,所述前底盘200上设置有用于折叠或展开所述折叠车的连杆折叠机构,所述连杆折叠机构与所述车头组件100、所述前底盘200以及所述后底盘300铰接,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可带动所述车头组件100、所述前底盘200以及所述后底盘300发生相对运动实现相应的折叠或展开操作,所述座椅组件包括底座1和坐板2,所述后底盘300与前底盘200连接端的另一端设置所述底座1,所述底座1和坐板2之间铰接设置一对连杆3,通过连杆3铰接发生相对运动实现相应的折叠或展开操作,且在后底盘200的两侧上设置一对连杆放置槽口,且所述一对连杆3与放置槽口之间设置可供开启的卡接装置,所述连杆3上铰接有锁紧杆5,所述锁紧杆5的自由端活动安装在所述坐板2上,所述锁紧杆5的自由端和所述坐板2之间设有锁定装置,当锁紧杆铰接在连杆时,作为座椅使用时,锁定装置将锁紧杆5的自由端固定在坐板2上,如图4所示,所述锁紧杆5的自由端铰接有滑动块6,所述坐板2上设有与所述滑动块6配合的导向装置,所述滑动块6在所述导向装置的导向下运动,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锁定所述滑动块6位置的锁紧结构。
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平行于所述坐板2设置的导向槽7,所述滑动块6活动安装在所述导向槽7内。滑动块沿着所述导向槽7运动。
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设在所述滑动块6上的插孔,所述坐板2上活动安装有外端可插入所述插孔内的插销8,所述插销8的内端设有导向块13,所述导向块活动安装在斜槽9内,所述锁紧结构还包括带动所述斜槽9运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带动斜槽9前后运动,斜槽9通过所述导向块13带动插销8插入插孔或退出插孔。
所述斜槽9设置在导向板10的下表面,所述导向板10活动安装在所述坐板2之下,所述斜槽9的第一端邻近于所述坐板2的第一侧边,所述斜槽9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坐板2的第一侧边,与所述滑动块配合的导向装置设在所述第一侧边;移动所述导向板10,所述导向块位于斜槽9的第一端时,插销8插入插孔内,导向块位于斜槽9的第二端时,插销8退出插孔。
所述锁紧结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坐板2的插销导向套筒12,所述插销11活动安装在所述插销导向套筒12内。插销在所述插销导向套筒内运动。
为了便于操作采用手柄11作为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导向板上的手柄11。拉动手柄11可以带动导向板运动。如图4所示,箭头方向拉动导向板,将使得插销8插入插孔内,沿与箭头方向相反方向推动导向板将使得插销从插孔内退出。
所述折叠车还包括折叠车锁紧机构,所述折叠车锁紧机构包括用于实现所述上车头110与所述下车头120折叠后锁紧的车头锁紧组件、用于实现所述前底盘200与所述后底盘300折叠后锁紧的底盘锁紧组件,以及用于实现所述车头组件与所述底盘组件折叠后锁紧的整车锁紧组件,所述底盘锁紧组件与所述整车锁紧组件通过联动控制机构同步控制。
设置车头锁紧组件可以将折叠后的所述上车头110与所述下车头120锁紧,设置底盘锁紧组件可以将折叠后的所述前底盘200与所述后底盘300锁紧,再通过设置整车锁紧组件锁紧车头组件100与底盘组件即可实现整车的锁紧,保证车体折叠的稳定性,通过设置连杆折叠机构,在折叠车折叠以及展开的过程中通过连杆折叠机构的联动,充分利用连杆机构运动的稳定性以及各杆之间的运动转换和联动运动特性,只需要一步控制即可实现折叠车全部位置的相对运动,进而完成折叠、展开操作,同时采用联动控制机构对所述底盘锁紧组件以及所述整车锁紧组件进行联动控制,可以通过一步控制实现两部分解锁,简化解锁操作,使得整车折叠和展开操作简单,大幅度的降低了折叠车的操作难度,优化了折叠车的用户体验。
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包括两端分别铰接所述车头组件100以及所述前底盘200的第一联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以及所述后底盘300铰接的第二联动组件,通过控制所述后底盘300运动可带动所述第二联动组件运动,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一联动组件运动。
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在所述第二联动组件的带动下可控制所述车头组件100与所述前底盘200相对运动,当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向所述后底盘300所在方向拉动所述第一联动组件,所述车头组件100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0绕两者的铰接轴做顺时针转动,达到折叠车的叠合状态,当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向所述车头组件100所在方向推动所述第二联动组件,所述车头组件100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0绕两者的铰接轴做逆时针转动,达到折叠车的展开状态。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401以及第二连杆402,所述第一连杆401远离所述第二连杆402的一端与所述车头组件100铰接,所述第二连杆402远离所述第一连杆401的一端与所述前底盘200铰接。
所述第一连杆401与所述车头组件100的铰接位置位于所述车头组件100与所述前底盘200相铰接位置的上方,第一连杆401的运动会推动或拉动所述车头组件100绕所述车头组件100与所述前底盘200的铰接轴转动;通过第一连杆401与第二连杆402的设置,以便通过推动或拉动第二连杆402带动另外第一连杆401的运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杆401的运动推动或拉动述车头组件100绕所述车头组件100与所述前底盘200的铰接轴转动,实现车头组件100与前底盘200之间的折叠和展开,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联动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三连杆403以及第四连杆404,所述第三连杆403远离所述第四连杆404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402靠近所述第一连杆401的位置,所述第四连杆404远离所述第三连杆403的一端与所述后底盘300铰接。
如上所述的第二连杆402靠近第一连杆401的位置是指沿所述第二连杆402的长度方向将所述第二连杆402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靠近所述第一连杆401的一部分即可以成为所述第三连杆403与所述第二连杆402铰接的位置。
将第三连杆403与所述第二连杆402铰接的位置设置在第二连杆402靠近第一连杆401的上半部分是根据合力矩定理为了在第三连杆403带动第二连杆402运动时更便于受力,同时在折叠车展开的状态下该铰接位置能够和第二连杆402与前底盘200的铰接位置以及第三连杆403与第四连杆404的铰接位置三点形成三角形结构,给第二连杆402更为牢固的支撑;同时,本实施例通过四连杆机构实现所述车头组件100、所述前底盘200与所述后底盘300之间的联动关系,与现有技术中多个零件折叠使用的多连杆相比,大大简化了折叠车的结构,并提高了该折叠车的结构稳定性,以提高折叠操作的稳定性。
所述后底盘300靠近所述前底盘200的一端设置有铰链连接件407,所述第四连杆404通过所述铰链连接件407与所述后底盘300铰接。设置铰链连接件407的目的在于使所述第四连杆404与所述后底盘300的连接位置尽量避开所述前底盘200与所述后底盘300的铰接轴,使得在控制前底盘200相对于后底盘300转动的过程中后底盘300能够有足够的转动臂带动第四连杆404进行尽可能大的摆动,以实现整体上带动连杆折叠机构进行摆动,从而控制折叠车的折叠与展开。
为了在展开以及折叠过程中控制第三连杆403的运动方向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前底盘200上设置有可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0滑动的滑动机构,所述第三连杆403与所述第四连杆404通过同一铰接轴与所述滑动机构铰接,以便确保了第三连杆403运动的平稳性及其运动轨迹的准确性,进而确保第二连杆402和第一连杆401运动轨迹的准确性,从而确保实现折叠或展开动作。
优选的,所述前底盘200上设置有滑槽405,所述滑动机构为所述滑槽405中可滑动设置的滑块406。在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第三连杆403与第四连杆404相互铰接的一端始终在滑槽405中滑动,能够保证连杆折叠机构的运动轨迹的准确性,确保实现折叠或展开动作。
为了方便对连杆折叠机构的控制,本实施例在所述后底盘300上并靠近所述后底盘300与所述前底盘200铰接位置设置有把手410,所述把手410与所述后底盘300铰接。把手410与后底盘300铰接,但是当所述把手410相对于所述后底盘300转动到一定角度时所述把手410可以带动所述后底盘300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0转动,并通过设置在所述后底盘300上的铰链连接件407带动连杆折叠机构运动。
优选的,所述把手410两端并位于靠近所述后底盘300的一侧设置有展开固定槽408,所述前底盘200上与所述展开固定槽408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挡块409,在所述折叠车展开的状态下,所述挡块409于所述展开固定槽408处与所述把手410抵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展开固定槽408以及挡块409,把手410和挡块409相互挤压时压力角刚好等于90°,此时处于死点位置,将前底盘200与后底盘300锁死。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杆折叠机构为两组,且对称设置在所述折叠车的两侧。
两组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在折叠车的折叠、展开的过程中进行完全相同的同步动作,将所述连杆折叠机构设置为两组可以保证折叠、展开过程中折叠车受力平衡,从而避免连杆折叠机构变形造成卡死的现象。
为通过车头锁紧组件将折叠后的所述上车头110与所述下车头120锁紧,具体的,所述车头锁紧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车头110或所述下车头120上的车头锁钩机构,以及与所述车头锁钩机构对应的设置在所述下车头120或所述上车头110上的车头底扣位121,所述车头锁钩机构与所述车头底扣位121相对于所述上车头110与所述下车头120的铰接轴对称设置。
在实现所述上车头110与所述下车头120锁紧的情况下所述车头锁钩机构与所述车头底扣位121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然而为了便于对所述车头锁钩机构的控制,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头锁钩机构设置在所述上车头110上,所述车头底扣位121设置在所述下车头120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车头锁钩机构包括车头锁钩主体111,以及用于连接所述车头锁钩主体111与所述折叠车的弹性连接件112,所述车头锁钩主体111在所述弹性连接件112的连接下可相对于所述折叠车进行摆动。所述车头锁钩主体111包括朝向所述车头底扣位121的车头挂钩,以及设置在车头锁钩主体111远离所述车头挂钩的一端的车头解锁按键113,所述车头解锁按键113可控制所述车头锁钩主体111的摆动,以便使得车头锁钩主体111与车头底扣位121之间的卡设与分离,进而实现上车头110与下车头120之间的折叠和解锁,简化了折叠机构的结构,以便简化上车头110与下车头120之间折叠操作。
当然,所述上车头110可以设置一组磁铁,所述下车头120可以设置一组磁铁,两组磁铁相对于所述上车头与下车头铰接轴对称布置,所述上车头和下车头在折叠后相互靠近时,两组磁铁可以相互吸附。进而实现了上车头110与下车头120之间的折叠和解锁。此方案放弃了部分锁紧强度,但更加简化了上车头110和下车头120的折叠操作。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底盘锁紧组件包括底盘锁钩机构、与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对应的底盘锁紧扣位201、用于推动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向所述底盘锁紧扣位201方向运动的弹性支撑件302;所述整车锁紧组件包括整车锁钩机构、与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对应的整车锁紧扣位122、用于推动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向所述整车锁紧扣位122方向运动的弹性支撑件302。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包括底盘锁钩主体301,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铰接在所述后底盘300上,所述弹性支撑件302设置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的一端,用于推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绕铰接轴转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的另一端连接联动解锁杆304;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包括整车锁钩主体303,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铰接在所述后底盘300上,所述弹性支撑件302设置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的一端,用于推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绕所述铰接轴转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的另一端同样连接所述联动解锁杆304,所述联动解锁杆304同步控制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以及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以便通过弹性支撑件302的作用下推动底盘锁钩主体301向推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绕铰接轴转动,同时推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绕所述铰接轴转动,以使设置在后底盘300上的底盘锁钩主体301与设置在前底盘200上的底盘锁紧扣位201扣合,设置在后底盘300上的整车锁钩主体303与设置在下车头120上的整车锁钩扣位扣合;而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整车锁钩主体303均与联动解锁杆304相连接,以便通过联动解锁杆304的运动带动两者的运动,进而实现两者的同步运动,即实现底盘锁紧组件以及所述整车锁紧组件两部分的同步解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与现有技术中,车头与底盘、前后底盘之间的分别锁紧而言,大大简化了其操作繁琐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302采用压缩弹簧。
具体的,所述后底盘300上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弹性支撑件302的支撑件安装板305,所述支撑件安装板305为两块,两块所述支撑件安装板305相互平行,分别用于安装对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进行推动的压缩弹簧和用于对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进行推动的压缩弹簧。
为了实现折叠车锁紧机构的联动控制,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如图8和图11所示,所述联动解锁杆304端部连接解锁控制杆306,所述解锁控制杆306上设置有能够使所述解锁控制杆306被按压后自动复位的复位弹簧307,以便后续对折叠车进行折叠时的自动锁紧,进而避免了后续折叠的手动复位和手动锁紧,使用方便。
所述解锁控制杆306上具有一环形凸台,所述后底盘300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控制杆安装板与第二控制杆安装板,所述复位弹簧307套设在所述解锁控制杆306上,并且所述复位弹簧307以及所述环形凸台均位于所述第一控制杆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控制杆安装板之间,所述复位弹簧307设置在所述环形凸台靠近所述联动解锁杆304的一侧,以便提高该折叠车的结构稳定性,进而确保通过复位弹簧307带动解锁控制杆306和联动解锁杆304运动及复位的稳定性,同时避免无意碰撞或误操作致使解锁控制杆306运动造成折叠车的随意折叠或解锁。
所述解锁控制杆306与所述联动解锁杆304相连接的端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联动解锁杆304与所述解锁控制杆306螺纹连接。
当然,解锁控制杆306与联动解锁杆304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形式,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其还可以采用铰接的形式进行连接。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盘锁钩机构和整车锁钩机构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实现联动控制,如图25-28所示,其中,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包括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包括整车锁钩主体303,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后底盘300可滑动地相连接。
具体地,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并列设置,可一体成型或通过焊接相连接;为实现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的滑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或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通过锁钩滑动基座308与所述后底盘300可滑动地相连接,然而为了减小该折叠车折叠后的体积,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锁钩滑动基座308设置在所述后底盘300上,所述底盘锁钩机构沿所述锁钩滑动基座308滑动,以带动所述整车锁钩机构与所述后底盘300相对滑动,实现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与所述整车锁紧扣位122以及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与所述底盘锁紧扣位201之间的卡设与解锁。
为便于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的操作和控制,所述底盘锁钩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的联动解锁按键309,或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的联动解锁按键309,所述联动解锁按键309可控制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的滑动。
为实现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的滑动控制,所述联动解锁按键309设置于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或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上,然而为了提高该折叠车的结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联动解锁按键309设置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而设置于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相比,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将其重力作用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使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的连接稳定性降低。
为实现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的复位,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锁钩滑动基座308上的锁钩复位弹簧310和设置于所述锁钩复位弹簧310内的锁钩滑动导向柱311;所述整车锁钩机构上设置有固定弹片312和弹片复位弹簧313,所述固定弹片312与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可转动地相连接,用于固定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所述弹片复位弹簧313用于在所述固定弹片312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使其复位以通过锁钩复位弹簧310使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和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复位。
具体地,按压联动解锁按键309后,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向下滑动,压缩所述锁钩滑动基座308上的锁钩复位弹簧310,并推动锁钩滑动导向柱311下滑,进而推动固定弹片312转动;当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运动到一定行程中时,弹片复位扭簧313将固定弹片312复位,固定弹片312将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固定,进而实现所述车头组件100与所述底盘组件以及所述前底盘200与所述后底盘300之间的解锁,即实现该折叠车的展开,并在其展开后,在所述锁钩复位弹簧310的作用下所述底盘锁钩主体301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303复位。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车的展开以及折叠的过程:
折叠锁紧过程:
当折叠车处于展开状态即在需要进行折叠操作时折叠车首先处于展开状态,此时第一连杆401与第二连杆402处于死点位置,操作者可以用一只手提起把手410,带动前底盘200和后底盘300进行相对转动(后底盘300相对于前底盘200顺时针转动),设置在后底盘300上的铰链连接件407带动第四连杆404摆动,第四连杆404带动第三连杆403与滑块406在滑槽405中移动,第三连杆403与第二连杆402铰接的一端发生摆动,带动第二连杆402绕其与前底盘200的铰接轴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一连杆401与第二连杆402脱离死点位置,第一连杆401带动车头组件100沿顺时针方向向所述前底盘200方向转动,继续提拉把手410,至整车完全达到折叠状态,即当所述前底盘200与所述后底盘300接近相互平行的位置时,所述车头组件100与所述底盘组件也相对运动至接近平行的位置,此时设置在后底盘300上的底盘锁钩主体301与设置在前底盘200上的底盘锁紧扣位201扣合,设置在后底盘300上的整车锁钩主体303与设置在下车头120上的整车锁钩扣位扣合,由此实现整车的锁定。
控制折叠车上车头110相对于下车头120旋转,当所述上车头110与所述下车头120接近相互平行的位置时,设置在上车头110上的车头锁钩主体111与设置在下车头120上的车头底扣位121相接触,车头底扣位121挤压所述车头锁钩主体111,使得弹性连接件112被压缩变形,车头锁钩主体111与所述车头底扣位121卡接后,弹性连接件112对车头锁钩主体111施加挤压力,保证车头锁钩主体111与车头底扣位121抵接。
展开解锁过程:
在如上所述的折叠状态下,通过按压所述车头解锁按键113,并拉动上车头110与下车头120分离,实现上车头110与下车头120的解锁,同时,同时按压解锁控制杆306带动联动解锁杆304或按压联动解锁按键309,以带动底盘锁钩主体301与底盘锁紧扣位201分离,并带动整车锁钩主体303与整车锁紧扣位122分离,实现折叠车全部锁紧位置的解锁,此时操作者一手握住把手410、另一只手控制车头组件100绕车头组件100与前底盘200的铰接轴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顺势将把手410向下压,直至前底盘200与后底盘30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连杆401与第二连杆402恢复至死点位置即完成折叠车的展开操作,完全展开后继续下压把手410,使得固定在前底盘200上的挡块409与展开固定槽408配合对所述把手410进行挤压,使得前底盘200与后底盘300相对锁紧,因为前底盘200和后底盘300是绕同一个铰链相对运动,当把手410和挡块409相互挤压的时候,压力角刚好等于90°,处于死点位置,所以前底盘200和后底盘300被锁死。
还包括前后轮,其前轮是电驱动轮。
其前轮是电机、减速机构、电磁制动器的组合体。
其前轮电机是直流无刷电机。
其前轮电机为36V,前轮直径为8英寸。
其电机驱动及整车控制系统位于车头组件中。
所述底座和坐板之间的一对连杆,其中一个连杆设计为外壳状,将另一连杆容纳其中。
Claims (17)
1.一种折叠车,包括车头组件、底盘组件以及座椅组件,所述的底盘组件的两端分别与车头组件和座椅组件相铰接,所述底盘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前底盘与后底盘,所述前底盘上设置有用于折叠或展开所述折叠车的连杆折叠机构,所述连杆折叠机构与所述车头组件、所述前底盘以及所述后底盘铰接,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可带动所述车头组件、所述前底盘以及所述后底盘发生相对运动实现相应的折叠或展开操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折叠机构包括两端分别铰接所述车头组件以及所述前底盘的第一联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联动组件以及所述后底盘铰接的第二联动组件,通过控制所述后底盘运动可带动所述第二联动组件运动,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一联动组件运动,所述第一联动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车头组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底盘铰接,所述第二联动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远离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靠近所述第一连杆的位置,所述第四连杆远离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后底盘铰接,所述后底盘靠近所述前底盘的一端设置有铰链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杆通过所述铰链连接件与所述后底盘铰接,所述前底盘上设置有可相对于所述前底盘滑动的滑动机构,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通过同一铰接轴与所述滑动机构铰接,所述前底盘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动机构为所述滑槽中可滑动设置的滑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底盘上并靠近所述后底盘与所述前底盘的铰接位置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后底盘铰接,所述把手两端并位于靠近所述后底盘的一侧设置有展开固定槽,所述前底盘上与所述展开固定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挡块,在所述折叠车展开的状态下,所述挡块于所述展开固定槽处与所述把手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包括底座和坐板,所述后底盘与前底盘连接端的另一端设置所述底座,所述底座和坐板之间铰接设置一对连杆,通过连杆铰接发生相对运动实现相应的折叠或展开操作,所述连杆与坐板铰接端还铰接设置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的自由端活动安装在所述坐板上,所述锁紧杆的自由端和所述坐板之间设有锁定装置,所述锁紧杆的自由端铰接有滑动块,所述坐板上设有与所述滑动块配合的导向槽,所述滑动块在所述导向槽的导向下运动,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锁定所述滑动块位置的锁紧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设在所述滑动块上的插孔,所述坐板上活动安装有外端可插入所述插孔内的插销,所述插销的内端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活动安装在斜槽内,所述锁紧结构还包括带动所述斜槽运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带动斜槽前后运动,斜槽通过所述导向块带动插销插入插孔或退出插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槽设置在导向板的下表面,所述导向板活动安装在所述坐板之下,所述斜槽的第一端邻近于所述坐板的第一侧边,所述斜槽的第二端远离所述坐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滑动块配合的导向装置设在所述第一侧边;移动所述导向板,所述导向块位于斜槽的第一端时,插销插入插孔内,导向块位于斜槽的第二端时,插销退出插孔,所述锁紧结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坐板的插销导向套筒,所述插销活动安装在所述插销导向套筒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还包括折叠车锁紧机构,所述折叠车锁紧机构包括用于实现上车头与下车头折叠后锁紧的车头锁紧组件、用于实现所述前底盘与所述后底盘折叠后锁紧的底盘锁紧组件,以及用于实现所述车头组件与所述底盘组件折叠后锁紧的整车锁紧组件,所述底盘锁紧组件与所述整车锁紧组件通过联动控制机构同步控制,所述车头锁紧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车头或所述下车头上的车头锁钩机构,以及与所述车头锁钩机构对应的设置在所述下车头或所述上车头上的车头底扣位,所述车头锁钩机构与所述车头底扣位相对于所述上车头与所述下车头的铰接轴对称设置,所述上车头设有一组磁铁,所述下车头设有一组磁铁,两组磁铁相对于所述上车头与下车头铰接轴对称布置,所述上车头和下车头靠近时,两组磁铁可以相互吸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锁钩机构包括车头锁钩主体,以及用于连接所述车头锁钩主体与所述折叠车的弹性连接件,所述车头锁钩主体在所述弹性连接件的连接下可相对于所述折叠车进行摆动,所述车头锁钩主体包括朝向所述车头底扣位的车头挂钩,以及设置在车头锁钩主体远离所述车头挂钩的一端的车头解锁按键,所述车头解锁按键可控制所述车头锁钩主体的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锁紧组件包括底盘锁钩机构、与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对应的底盘锁紧扣位、用于推动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向所述底盘锁紧扣位方向运动的弹性支撑件;所述整车锁紧组件包括整车锁钩机构、与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对应的整车锁紧扣位、用于推动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向所述整车锁紧扣位方向运动的弹性支撑件,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包括底盘锁钩主体,所述底盘锁钩主体铰接在所述后底盘上,所述弹性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的一端,用于推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绕铰接轴转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的另一端连接联动解锁杆;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包括整车锁钩主体,所述整车锁钩主体铰接在所述后底盘上,所述弹性支撑件设置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的一端,用于推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绕所述铰接轴转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联动解锁杆,所述联动解锁杆同步控制所述底盘锁钩主体以及所述整车锁钩主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解锁杆端部连接解锁控制杆,所述解锁控制杆上设置有能够使所述解锁控制杆被按压后自动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解锁控制杆上具有一环形凸台,所述后底盘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控制杆安装板与第二控制杆安装板,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解锁控制杆上,并且所述复位弹簧位于以及所述环形凸台均位于所述第一控制杆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控制杆安装板之间,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环形凸台靠近所述联动解锁杆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锁钩机构包括底盘锁钩主体,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包括整车锁钩主体,所述底盘锁钩主体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后底盘可滑动地相连接,所述底盘锁钩主体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一体成型,且所述底盘锁钩主体和/或所述整车锁钩机构通过锁钩滑动基座与所述后底盘可滑动地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锁钩滑动基座上的锁钩复位弹簧和设置于所述锁钩复位弹簧内的锁钩滑动导向柱;所述整车锁钩机构设置有固定弹片和弹片复位弹簧,所述固定弹片与所述整车锁钩机构可转动地相连接,所述弹片复位弹簧用于在所述固定弹片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使其复位以固定所述底盘锁钩主体与所述整车锁钩主体,所述底盘锁钩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盘锁钩主体的解锁按键,或所述整车锁钩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的解锁按键,所述车头解锁按键可控制所述底盘锁钩主体和所述整车锁钩主体的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后轮,其前轮是电驱动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其前轮是电机、减速机构、电磁制动器的组合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其前轮电机是直流无刷电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其前轮电机为36V,前轮直径为8英寸。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其电机驱动及整车控制系统位于车头组件中。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坐板之间的一对连杆,其中一个连杆设计为外壳状,将另一连杆容纳其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17980.3U CN208947501U (zh) | 2018-07-16 | 2018-07-16 | 一种折叠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17980.3U CN208947501U (zh) | 2018-07-16 | 2018-07-16 | 一种折叠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947501U true CN208947501U (zh) | 2019-06-07 |
Family
ID=66731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117980.3U Active CN208947501U (zh) | 2018-07-16 | 2018-07-16 | 一种折叠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94750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57356A (zh) * | 2018-07-16 | 2018-10-16 | 深圳市随行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车 |
-
2018
- 2018-07-16 CN CN201821117980.3U patent/CN20894750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57356A (zh) * | 2018-07-16 | 2018-10-16 | 深圳市随行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57356A (zh) | 一种折叠车 | |
CN202029936U (zh) | 安装支架 | |
CN207644442U (zh) | 座椅可以调整方向的婴儿车骨架 | |
US10647377B2 (en) | Foldable vehicle | |
CN103754094B (zh) | 一种下肢残疾者专用汽车 | |
CN105292348B (zh) | 便携易折叠式电动滑板车 | |
CN103552053B (zh) | 一种便携式维修箱 | |
CN209938848U (zh) | 一种折叠扶手及具有该扶手的折叠滑板车 | |
CN102848982B (zh) | 一种伸缩式脚踏板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车辆 | |
CN208947501U (zh) | 一种折叠车 | |
CN218008984U (zh) | 一种使用体验感提升的沙发伸展装置 | |
CN206155698U (zh) | 滑板车的折叠机构 | |
CN114132420A (zh) | 一种折叠电动车 | |
CN209236634U (zh) | 一种电动轮椅的辅助轮装置 | |
CN218907507U (zh) | 新型折叠滑板车 | |
CN108706072B (zh) | 电动折叠机构及应用有该电动折叠机构的助动车 | |
CN204713306U (zh) | 便携易折叠式电动滑板车的前安装结构 | |
CN201254142Y (zh) | 螺杆式可缩回的车辆脚踏板 | |
CN205916264U (zh) | 折叠车架 | |
CN208978940U (zh) | 一种折叠收合式婴儿车 | |
CN204713302U (zh) | 便携易折叠式电动滑板车的前驱动轮定位折叠机构 | |
CN211300746U (zh) | 折叠轮椅车架 | |
CN103895782B (zh) | 一种电动折叠车座管的锁定装置 | |
CN209492638U (zh) | 滑动脚踏式停车架 | |
CN207450002U (zh) | 一种靠背调节与扶手联动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