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37925U - 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37925U
CN208937925U CN201821607974.6U CN201821607974U CN208937925U CN 208937925 U CN208937925 U CN 208937925U CN 201821607974 U CN201821607974 U CN 201821607974U CN 208937925 U CN208937925 U CN 208937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ost
bearing support
host main
sm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0797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磊
金祖涛
罗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0797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37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37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37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智能主机包括承载支架及主机本体,所述承载支架包括第一相对侧,主机本体转动连接于第一相对侧,以使主机本体可相对承载支架转动并在叠合状态和转动状态之间转动,叠合状态为主机本体相对承载支架未转动且叠设于承载支架上方的状态;转动状态为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承载支架的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可通过调整主机本体相对承载支架的转动角度,使得主机本体不再贴合用户手腕,不仅更有利于用户对主机本体的功能操作,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主机本体在运行过程中散发的热量直接传递至用户手腕的问题,有效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感及使用体验性。

Description

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因其能够实现的功能操作越来越多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手表都能够实现语音通话、视频、拍照、阅读网页信息等功能。用户将智能手表佩戴在手腕上并利用智能手表实现上述功能时,智能手表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运行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热量通过智能手表的壳体直接传递至用户的手腕,对于某些用户(例如儿童),极有可能出现烫伤用户手腕皮肤的情况,严重影响用户的佩戴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能够有效防止智能手表内部的热量直接传递至用户的手腕,有效提高用户的佩戴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包括
承载支架,所述承载支架包括第一相对侧;以及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相对侧,以使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并在叠合状态和转动状态之间转换;
其中,所述叠合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未转动且叠设于所述承载支架上方的状态;所述转动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至所述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所述承载支架的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支架为板状结构或环状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弯折或者对接形成环状结构的连接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设有转动连接部,所述主机本体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连接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的下表面设有转动凹槽,所述转动连接部可转动且卡设于所述转动凹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固设于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下表面,所述卡固件包括卡合部,所述转动连接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卡合部用于在所述转动连接部带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至预设角度时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内,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保持所述预设角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下表面还设有连通于所述转动凹槽的固定凹槽,所述卡固件的所述卡合部设于所述固定凹槽内,所述卡固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卡合部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固定凹槽外部,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固定凹槽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按压部及所述固定凹槽的内壁,用于提供保持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还包括遮挡板,所述遮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下表面,所述遮挡板用于遮盖所述固定凹槽以及所述转动凹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连接部上设有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用于提供保持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并形成所述任意角度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包括设有具有容置腔的主机壳体以及嵌设有显示屏并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的面盖,所述显示屏封盖所述主机壳体的所述容置腔的开口,且所述面盖与所述主机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有防水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支架还包括第二相对侧,所述第二相对侧设有凸起部,所述主机本体对应所述凸起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位于所述叠合状态时与所述凸起部卡合。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所述智能手表包括表带及如上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所述智能主机的所述承载支架还包括两相对端,所述表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所述相对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支架的两所述相对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表带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所述连接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固设于所述承载支架的所述相对端上的固定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轴接部,所述表带对应所述轴接部设有表带连接部,所述表带连接部轴接于所述轴接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设有承接面,所述承接面用于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位于所述叠合状态时承接所述主机本体的下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通过增加承载支架的设计,并使得主机本体可转动连接于承载支架的第一相对侧,从而在用户佩戴智能手表且使用该智能手表时,可通过转动主机本体相对承载支架的转动角度,使得主机本体不再贴合用户手腕,不仅更有利于用户对主机本体的功能操作,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主机本体在运行过程中散发的热量直接传递至用户手腕的问题,有效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感及使用体验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采用将主机本体相对承载支架转动的方向与表带与承载支架连接的方向不同,从而使得用户在转动主机本体时,不仅可更便于将主机本体上的显示屏对准用户,符合用户的使用及操作习惯,同时也不会影响表带与承载支架的连接,确保用户的正常佩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主机本体位于叠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主机本体位于转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主机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主机本体的主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卡固件设于主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卡固件与转动连接部卡接的内部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智能手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包括承载支架10以及主机本体20。该承载支架10包括第一相对侧11,该主机本体20转动连接于第一相对侧11,以使主机本体20可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并在叠合状态和转动状态之间转换。
在本实施例中,该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可应用于智能手表。当将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时,则该主机本体20可作为智能手表的主机使用。即,其不仅包括设于内部的主板、用于实现触控、显示功能的触控屏/或显示屏、对主板、触控屏/显示屏进行供电的电池、实现主机本体20的拍摄功能的拍摄装置、实现主机本体20的通信功能的通信器件(例如无线通信器件、蓝牙通信器件、红外通信器件等)、实现主机本体20的检测功能的传感器(例如重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紫外线检测器、玩水检测识别模块)、实现对用户的心率进行检测的心率检测器、实现主机本体20的定时功能的定时器、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的元件,例如指纹模组、面部识别模组,以及实现音频输入和/或输出的麦克风、扬声器等。应该得知的是,上述各器件、功能模组均设于主机本体20内部,且与主板电连接,通过主板实现对这些器件、功能模组的控制,进而控制其实现对应的功能。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机本体20是有别于传统的手表的仅能实现时间显示、定时等功能的表盘的。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主机通过设置承载支架10,并使得主机本体20可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这样,当将该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时,在用户使用主机本体20(即用户佩戴智能手表且主机本体20处于执行某些功能,例如拍摄、视频、阅读等)而导致主机本体20发出大量热量时,可通过转动主机本体20,使得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倾斜或垂直,这样,可使得主机本体20远离用户的手臂佩戴面,从而避免热量直接传递至用户的手臂上,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如图1所示,该叠合状态为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未转动且叠设于承载支架10上方的状态。即,在叠合状态时,主机本体20是叠设在承载支架10上方的,这种情况下,承载支架10完全承载该主机本体20。而如图2所示,该转动状态则为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至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承载支架10的状态。即,主机本体20可相对承载支架10形成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可为锐角、直角或钝角。
进一步地,主机本体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20a和下表面20b,其中,上表面20a为设有显示屏的一面,下表面20b为没有设置显示屏的一面。主机本体20的叠合状态具体是指:主机本体20的下表面20b近似与承载支架10贴合的状态。而该转动状态具体是指:主机本体20的上表面20a以及下表面20b倾斜于/或垂直于承载支架10的状态。
进一步地,由于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为可转动连接,因此,可通过调整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的转动角度,从而使得主机本体20可在叠合状态和转动状态之间转换。具体地,为了符合用户的佩戴习惯和使用习惯,该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之间的转动角度可在0~150°之间调整,例如,当主机本体20位于叠合状态时,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之间的角度为0°;而当主机本体20位于转动状态时,该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之间的角度可优选为80°~120°,最优选地为90°。这是由于:在主机本体20位于叠合状态时,主机本体20上的显示屏的上表面20a相对承载支架10是朝上设置的,而当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形成90°夹角时,主机本体20的显示屏的上表面20a也相对承载支架10成90°角,这时,用户可方便观看屏幕。
当然,主机本体20与支架本体10的转动角度也可在0~180°之间调整。优选地,该转动角度可为0°、30°、45°、60°、75°、90°、120°、130°、135°、140°、145°、150°、160°、170°或180°等。
应该得知的是,在主机本体20位于第二姿态时,该主机本体20与支架本体10形成的一定角度优选为0~90°。
在本实施例中,该承载支架10可作为承载该主机本体20的部件,因此,该承载支架10可为板状结构或环状结构。
结合图3至图6以及图7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承载支架10可为环状结构,从而有效降低智能主机的整体厚度,有利于智能主机的小型化和轻型化设计。具体地,该环状结构包括弯折或者对接形成环状结构的连接杆。例如,当该连接杆为一根时,该连接杆可弯折形成环状结构,且该环状结构为中空的方形环。而当该连接杆为两根或多根时,该两根或多根连接杆可互相对接,从而形成方形的中空环状结构。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以该连接杆为两根且对接形成该环状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应该得知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承载支架10也可为板状结构,且优选为平板结构,这样,可有效提高承载支架10对主机本体20的承载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该两根连接杆12均包括第一对接部12a、与第一对接部12a相对设置的第二对接部12b以及连接于该第一对接部12a和第二对接部12b之间的转动连接部12c,该两根连接杆12的两个第一对接部12a对接,该两根连接杆12的两个第二对接部12b对接。该两个第一对接部12a对接可形成承载支架10的第一端,该两个第二对接部12b对接可形成该承载支架10的第二端,而该两根连接杆12的两个转动连接部12c则形成该承载支架10的两第一相对侧11。
进一步地,由于主机本体20转动连接于承载支架10的第一相对侧11,因此,该主机本体20转动连接于其中一根连接杆12的转动连接部12c,从而使得主机本体20可相对承载支架10实现侧向转动,即,主机本体20可相对承载支架10由承载支架10的内侧向承载支架10的外侧转动。
结合图3至图7所示,更进一步地,为了实现转动连接部12c与主机本体20的转动连接,在主机本体20的下表面20b可设有转动凹槽211,该转动连接部12c可转动且卡设于转动凹槽211。采用在主机本体20的下表面20b设置转动凹槽211的方式,不仅可实现转动连接部12c与转动凹槽211的连接,同时也可在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位于叠合状态时,该转动凹槽211位于主机本体20的下表面可不影响主机本体20的外观装饰效果,从而不破坏主机本体20的外观一致性。此外,采用转动凹槽211的设置方式,不仅可使得主机本体20与转动连接部12c的连接可靠,同时也无需用户借助其他工具操作,方便用户操作。
具体地,该转动凹槽211可为设在主机本体20上的与转动连接部12c相匹配的条形槽,即,可通过在主机本体20的下表面上开设一条与转动连接部12c的外形和尺寸相匹配的条形槽,从而将转动连接部12c可转动且卡设在该转动凹槽211内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便于用户在转动主机本体20时可更适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该智能主机还包括卡固件30,该卡固件30固设于主机本体20的下表面该卡固件30用于在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至预设角度时与转动连接部12c卡接,以使该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保持该预设角度。具体地,该卡固件30包括卡合部31,该转动连接部12c设有第一卡槽121,在该转动连接部12c未发生转动时,该卡合部31是抵接在转动连接部12c的外表面,而当转动连接部12c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此时,转动连接部12c上的第一卡槽121随着转动连接部12c的转动而转动至对准该卡固件30的卡合部31,从而使得该卡合部31可卡设于该第一卡槽121内,此时,该转动连接部12c停止转动,该主机本体20相对该承载支架10保持该预设角度不变。
优选地,该预设角度可为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例如观看屏幕的最佳角度或者是拍摄的最佳角度)而设定,该预设角度可为80°、90°或100°等。最优选地,该预设角度为90°,此时,主机本体20垂直于承载支架10,且主机本体20的显示屏也垂直于承载支架10。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无需手动保持该主机本体20的当前角度,解放用户的双手。
进一步地,该主机本体20的下表面20b还设有连通于该转动凹槽211的固定凹槽212,该卡固件30的卡合部31设于该固定凹槽212内,这样,才能使得该卡固件30的卡合部31可抵接于位于转动凹槽211内的转动连接部12c。具体地,该固定凹槽212可为与该转动凹槽211连通的且与卡固件30的卡合部31相匹配的凹槽。
更进一步地,该卡固件30还包括按压部32,该按压部32位于该固定凹槽212的外部,该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0,该第一弹性件40设于该固定凹槽212内,且该第一弹性件4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按压部32和该固定凹槽212的内部,用于提供保持该卡合部31卡合于该第一卡槽121的作用力。具体地,该第一弹性件40可为弹簧,且为了保持平衡,提高该保持作用力,该第一弹性件40可为两个,分别对称设于该卡合部31的两侧。
具体地,在用户转动该转动连接部12c使得该卡合部31卡合于该第一卡槽121时,第一弹性件40可提供弹性作用力使得该卡合部31可牢牢地卡设于该第一卡槽121内,从而保持该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位于当前的预设角度。则此时,第一弹性件40为自然状态(即,未受按压及未受拉伸的状态)。而当用户需再次调整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的角度时,用户可通过按压该按压部32使得第一弹性件40受按压部32的按压作用力而挤压于卡合部31以及固定凹槽212的内壁面之间,从而使得该卡合部31受第一弹性件40的作用力而从第一卡槽121内脱离而出,此时,用户可再次转动主机本体20。
采用第一弹性件40的方式,不仅可有利于保持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形成的预设角度,而且还可便于用户调整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的角度。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主机本体20的外观装饰效果以及防止转动连接部12c、卡固件30自转动凹槽211和固定凹槽212内脱离而出,该智能主机还包括遮挡板50,该遮挡板50固定连接于该主机本体20的下表面20b,且该遮挡板50用于遮盖该固定凹槽212和转动凹槽211。具体地,该遮挡板50为与该固定凹槽212和转动凹槽211相匹配的薄板,且优选地,该遮挡板50的材质可与该主机本体20的壳体的材质相匹配。此外,为了便于用户按压该按压部32,该遮挡板50上对应该按压部32的位置应设置避空槽/或避空孔。
请再次结合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后可保持某一角度不变而无需用户手动保持,在该转动连接部12c上可设置有阻尼结构60,该阻尼结构60用于提供保持该主机本体20相对该承载支架10转动并倾斜于/或垂直于承载支架10而形成的任意角度的作用力。具体地,该阻尼结构60可为设置在转动连接部12c上的弹性垫圈,且在转动连接部12c卡设于转动凹槽211时,该弹性垫圈也同样卡设于转动凹槽211内。优选地,该弹性垫圈穿设于转动连接部12c,且在转动连接部12c上对应弹性垫圈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未图示),该弹性垫圈的两相对设置的端面分别贴设于该凹槽的内壁面和转动凹槽211的内壁面,从而在转动连接部12c转动时,该弹性垫圈可受转动连接部12c挤压力作用而与凹槽的内壁面和转动凹槽211的内壁面产生挤压摩擦力,从而阻碍转动连接部12c的转动,使得转动连接部12c的转动变得困难,进而保持转动连接部12c带动主机本体20转动至任意角度后停下。而当用户需控制主机本体20转动至其他角度时,则需使用大于该弹性垫圈的挤压摩擦力的作用力才能实现。这样,用户将主机本体20转动至某一角度后,无需手动保持,该主机本体20即能够在弹性垫圈的作用下而保持该某一角度不变,无需用户手动保持,有效解放用户的双手,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挤压作用力,该弹性垫圈可为两个,分别相对转动连接部12c对称设置。
结合图3至图6所示,该主机本体20包括具有容置腔的主机壳体23和嵌设有显示屏24a并与主机壳体23连接的面盖24,该显示屏24a封盖该主机壳体23的容置腔的开口。具体地,该主机壳体23上设置有上述的转动凹槽211和固定凹槽212,且该主机壳体23的容置腔内设置有上述的主板、电池、通信器件、传感器件、以及指纹模组、面部识别模组、麦克风、扬声器等。
进一步地,该面盖24包括顶面24b和底面24c,该面盖24的顶面24b自上而下倾斜至面盖24的底面24c,面盖24的底面24c与主机壳体23连接,且面盖24的底面24c与主机壳体23的连接处设置有防水结构24d。采用这样的设计,可通过面盖24对显示屏24a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可降低主机壳体23的自身厚度,而防水结构24d的设计则可提高智能主机的整体防水性能,从而使得智能主机的应用范围更广。
优选地,该防水结构24d可为防水胶、防水泡棉等。
如图1、图2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主机本体20在多次转动后还能相对承载支架10处于叠合状态,该承载支架10还包括第二相对侧,该主机本体20上设有凹槽25,该凹槽25用于在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位于叠合状态时与该第二相对侧卡合。具体地,该凹槽25设置在主机壳体23的一侧面,且由于承载支架10为由两根连接杆12形成的环状结构,因此,该凹槽25应为与该连接杆12相匹配的条形槽。优选地,为了不影响主机壳体23的外形,该凹槽25可为在主机壳体23的一侧面上的凹陷设计,这样,不仅不影响主机壳体23的外形,同时也便于该凹槽25与第二相对侧的连接或分离。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主机的主机壳体23在叠合状态和转动状态相互转换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在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处于叠合状态时,该主机本体20上的凹槽25与承载支架10的第二相对侧卡合,此时,主机本体20不可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
而当用户需调整主机本体20转动时,可通过先将主机壳体23的凹槽25与承载支架10的第二相对侧分离,然后转动该主机本体20,当用户需将主机本体20保持在预设角度时,则可转动至该卡固件30的卡合部31与转动连接部12c上的第一卡槽121卡合。而当用户需将主机本体20保持在除了预设角度的其他任意角度时,则该阻尼结构60可发挥其阻尼作用,使得主机本体20保持在该任意角度不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主机,通过设置阻尼结构60和卡固件30分别用于保持该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的转动角度,从而无需用户手动保持,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习惯,还可解放用户的双手,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8以及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该智能手表包括表带201和如上述实施例一的智能主机,且该智能主机的承载支架10还包括两相对端13,该表带20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两相对端13。
也就是说,在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时,该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的连接和转动方向与该表带201与承载支架10的连接方向是不同的,即,主机本体20是可相对承载支架10的侧向转动,而表带201则是连接于承载支架10的端部方向。采用这种方式,不仅使得主机本体20与承载支架10的连接更加简单可行,而且也更加符合用户的佩戴和操作习惯。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承载支架10与表带201的连接,在该承载支架10的两相对端13可设有连接件13a,该表带201的两端可分别转动连接于该两连接件13a。也就是说,表带201的两端也可相对承载支架10转动。具体地,该连接件13a可包括固设于承载支架10的相对端13上的固定部131以及连接于该固定部131的轴接部132,该表带201的两端分别对应该轴接部132设有表带201连接部,该表带201连接部轴接于该轴接部132。即,表带201的两端分别是通过表带201连接部与轴接部132实现轴接,从而实现表带201与承载支架10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智能主机应用于智能手表时,承载支架10可完全承载主机本体20以及表带201,在该固定部131上可设有承接面131a,该承接面131a用于在主机本体20相对承载支架10位于该叠合状态时承接该主机本体20的下表面20b,这样,当主机本体20叠合于承载支架10时,可通过该承接面131a实现对主机本体20的承接,使得该智能主机的整体结构强度满足要求,同时也可使得承载支架10的连接杆12可尽可能做得更细,进一步减轻整体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通过将表带201与承载支架10的轴接部132连接,不仅可实现该智能手表的正常佩戴,同时也通过承载支架10的固定部131对主机本体20起到一定的承接作用,有效满足智能手表的整体结构强度要求。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手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手表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支架,所述承载支架包括第一相对侧;以及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相对侧,以使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并在叠合状态和转动状态之间转换;
其中,所述叠合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未转动且叠设于所述承载支架上方的状态;所述转动状态为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至所述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所述承载支架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支架为板状结构或环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弯折或者对接形成环状结构的连接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设有转动连接部,所述主机本体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的下表面设有转动凹槽,所述转动连接部可转动且卡设于所述转动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固设于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下表面,所述卡固件包括卡合部,所述转动连接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卡合部用于在所述转动连接部带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至预设角度时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内,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保持所述预设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下表面还设有连通于所述转动凹槽的固定凹槽,所述卡固件的所述卡合部设于所述固定凹槽内,所述卡固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卡合部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固定凹槽外部,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固定凹槽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按压部及所述固定凹槽的内壁,用于提供保持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的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遮挡板,所述遮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主机本体的所述下表面,所述遮挡板用于遮盖所述固定凹槽以及所述转动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连接部上设有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用于提供保持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转动并形成任意角度的作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包括设有具有容置腔的主机壳体以及嵌设有显示屏并与所述主机壳体连接的面盖,所述显示屏封盖所述主机壳体的所述容置腔的开口,且所述面盖与所述主机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有防水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支架还包括第二相对侧,所述主机本体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位于所述叠合状态时与第二相对侧卡合。
12.一种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手表包括表带及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所述智能主机的所述承载支架还包括两相对端,所述表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所述相对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支架的两所述相对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表带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所述连接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固设于所述承载支架的所述相对端上的固定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轴接部,所述表带对应所述轴接部设有表带连接部,所述表带连接部轴接于所述轴接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有承接面,所述承接面用于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承载支架位于所述叠合状态时承接所述主机本体的下表面。
CN201821607974.6U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Active CN208937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7974.6U CN208937925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7974.6U CN208937925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37925U true CN208937925U (zh) 2019-06-04

Family

ID=66723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07974.6U Active CN208937925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3792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5734A (zh) * 2019-06-20 2019-09-24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翻转启动功能的方法、装置、可穿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248319A1 (zh) * 2019-06-13 2020-12-17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48319A1 (zh) * 2019-06-13 2020-12-17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110275734A (zh) * 2019-06-20 2019-09-24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翻转启动功能的方法、装置、可穿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104761A1 (en) Protective sheath
CN208937925U (zh) 一种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8937930U (zh) 一种双摄且侧向翻转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6077499U (zh) 具有折叠支架的手机壳及手机
CN209086692U (zh) 一种共轴转动的智能手表
CN208796046U (zh) 一种具有隐藏式摄像装置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110138930A (zh) 可取卸式智能主机结构及其智能手表
US20150136644A1 (en) Mobile Device Holder with Pliable Extension Arms
CN208937931U (zh) 一种可穿戴式智能手表
CN209168039U (zh) 一种平板电脑用磁吸式分体键盘
CN207232529U (zh) 便携式折叠vr眼镜
CN203851268U (zh) 一种挂耳式耳机
CN110133992A (zh) 拍摄方向可调的智能手表
CN205942102U (zh) Vr眼镜
CN209086693U (zh) 一种拍摄方向可调的智能手表
CN111541777A (zh) 一种基于yolo算法的语音辅助盲人识物系统
CN110133990A (zh) 实现状态保持的智能主机及智能手表
CN207924566U (zh) 一种多功能平板电脑保护套
CN207354561U (zh) 多功能耳机
CN109882495A (zh) 一种适用于便携电子终端设备及精密器具的折叠装置
CN206552509U (zh) 一种利用磁力弹开的盒子
CN201741066U (zh) 笔记本电脑
TWI393032B (zh) 薄型滑鼠
CN205956704U (zh)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支架
CN205622703U (zh) 结构改良的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