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11521U - 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911521U CN208911521U CN201821366672.4U CN201821366672U CN208911521U CN 208911521 U CN208911521 U CN 208911521U CN 201821366672 U CN201821366672 U CN 201821366672U CN 208911521 U CN208911521 U CN 2089115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centration basin
- spoil disposal
- conditioning tank
- backwashing wastewater
- combined reg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包括:并排设置的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和排泥浓缩池,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和排泥浓缩池之间的间隔墙上设有多个第一溢流孔;其中: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中设有一反冲洗进水管、第一潜水搅拌机、潜水排污泵;所述排泥水浓缩池中由上而下分为浓缩区、上清液排水区以及污泥区,所述浓缩区布设有斜板;所述上清排水区内设有至少一排穿孔管,各所述穿孔管的出口连接一上清液出口。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中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布置在排泥水浓缩池侧面,可大幅节约用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
背景技术
市政水处理领域产生的排泥水若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湖泊等水体,会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并淤积抬高河床,影响江河的航运和行洪排涝能力。因此,排泥水必须经处理后排放,排放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在市政水处理工程中,沉淀池排泥水经过排泥调节池均质均量后,提升至浓缩池,一般情况下上清液达标排放,浓缩污泥经脱水机脱水处理后,干污泥外运处置。其中排泥调节池是间歇运行的,重力式浓缩池连续运行。而滤池反冲洗废水经过排水调节池均质均量后,可以与沉淀池排泥水合并经过浓缩、脱水处理;由于反冲洗废水的含固率大大低于沉淀池排泥水,在确保水质达标的情况下,也可以回流至水处理工艺前端进行回用。
实施完整的泥处理工艺流程,效果比较稳定,耐冲击负荷,但占地面积较大,对于老厂改造工程新增泥处理工艺或乡镇小型水厂工程,常常受场地限制,采用传统的泥处理工艺流程过于复杂,难以实施。
实用新型内容
由于现有技术存在着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其目的在于现有技术中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下述技术手段:
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包括:并排设置的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和排泥浓缩池,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和排泥浓缩池之间的间隔墙上设有多个第一溢流孔;其中: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中设有一反冲洗进水管、第一潜水搅拌机、潜水排污泵;所述反冲洗进水管由一反冲洗进水阀控制;所述第一潜水搅拌机设于所述间隔墙上;所述潜水排污泵包括互为备份的两组,所述潜水排污泵连接一出水管;所述排泥水浓缩池中由上而下分为浓缩区、上清液排水区以及污泥区,所述浓缩区布设有斜板;所述上清排水区内设有至少一排穿孔管,各所述穿孔管的出口连接一上清液出口;所述污泥区内设有两组互为备份的立式螺杆泵,所述立式螺杆泵连接一输出管;所述排泥水浓缩池中设有一排泥进水管,所述排泥进水管由一排泥阀控制;所述排泥进水浓缩池设有一第二潜水搅拌机,所述第二潜水搅拌机设于所述间隔墙上。
较佳的是,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的侧壁上设有一第二溢流孔。
较佳的是,所述穿孔管上开孔的位置位于管体两侧45°斜向下。
较佳的是,所述第一潜水搅拌机和第二潜水搅拌机分别位于所述间隔墙同一角落的两侧。
较佳的是,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和所述排泥水浓缩池内均设有超声液位计。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中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布置在排泥水浓缩池侧面,可大幅节约用地。
2.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中排泥水浓缩池集排泥水调节池和重力浓缩池于一体,大幅减少占地面积。后续配合脱水工艺作为完整的泥处理流程,比传统工艺节约占地30%左右。
3.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中排泥水浓缩池通过增加斜板,提升浓缩效率,保证停留时间,确保浓缩污泥的含固率达到2%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平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剖面图。
本申请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包括:并排设置的反冲洗废水调节池1和排泥浓缩池2,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1和排泥浓缩池2之间的间隔墙3上设有多个第一溢流孔31。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布置在排泥水浓缩池侧面,可大幅节约用地,同时只需要一组溢流设施—即第一溢流孔31。
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1中设有一反冲洗进水管11、第一潜水搅拌机12、潜水排污泵13。所述反冲洗进水管11由一反冲洗进水阀14控制。所述第一潜水搅拌机12设于所述间隔墙3上。所述潜水排污泵13包括互为备份的两组,所述潜水排污泵13连接一出水管15。
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1的侧壁上设有一第二溢流孔16。若出现进水量过多的时候,可由第一溢流孔31以及第二溢流孔16共同排出反冲洗废水调节池1。
所述排泥水浓缩池2中由上而下分为浓缩区21、上清液排水区22以及污泥区23,如图2所示。所述浓缩区21布设有斜板211,通过增加斜板,提升浓缩效率,保证停留时间,确保浓缩污泥的含固率达到2%以上。所述上清排水区22内设有至少一排穿孔管221,各所述穿孔管221的出口连接一上清液出口222。所述穿孔管221上开孔的位置位于管体两侧45°斜向下,如此穿孔管221集水均匀,对静沉后的水体扰动较小。所述污泥区23内设有两组互为备份的立式螺杆泵231,所述立式螺杆泵231连接一输出管232。所述排泥水浓缩池2中设有一排泥进水管24,所述排泥进水管24由一排泥阀241控制。所述排泥进水浓缩池2设有一第二潜水搅拌机25,所述第二潜水搅拌机25设于所述间隔墙3上,且与第一潜水搅拌机12在间隔墙的同一角落的两侧。
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1和所述排泥水浓缩池2内均设有超声液位计4。
本申请结构紧凑,占地面积较小,能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涵盖范围。
Claims (5)
1.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设置的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和排泥浓缩池,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和排泥浓缩池之间的间隔墙上设有多个第一溢流孔;其中:
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中设有一反冲洗进水管、第一潜水搅拌机、潜水排污泵;所述反冲洗进水管由一反冲洗进水阀控制;所述第一潜水搅拌机设于所述间隔墙上;所述潜水排污泵包括互为备份的两组,所述潜水排污泵连接一出水管;
所述排泥浓缩池中由上而下分为浓缩区、上清液排水区以及污泥区,所述浓缩区布设有斜板;所述上清液排水区内设有至少一排穿孔管,各所述穿孔管的出口连接一上清液出口;所述污泥区内设有两组互为备份的立式螺杆泵,所述立式螺杆泵连接一输出管;所述排泥浓缩池中设有一排泥进水管,所述排泥进水管由一排泥阀控制;所述排泥进水浓缩池设有一第二潜水搅拌机,所述第二潜水搅拌机设于所述间隔墙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的侧壁上设有一第二溢流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管上开孔的位置位于管体两侧45°斜向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潜水搅拌机和第二潜水搅拌机分别位于所述间隔墙同一角落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调节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废水调节池和所述排泥浓缩池内均设有超声液位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366672.4U CN208911521U (zh) | 2018-08-23 | 2018-08-23 | 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366672.4U CN208911521U (zh) | 2018-08-23 | 2018-08-23 | 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911521U true CN208911521U (zh) | 2019-05-31 |
Family
ID=66703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366672.4U Active CN208911521U (zh) | 2018-08-23 | 2018-08-23 | 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91152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55216A (zh) * | 2019-10-23 | 2020-01-07 | 安徽理工大学 | 用于城市河道的污水处理装置 |
-
2018
- 2018-08-23 CN CN201821366672.4U patent/CN20891152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55216A (zh) * | 2019-10-23 | 2020-01-07 | 安徽理工大学 | 用于城市河道的污水处理装置 |
CN110655216B (zh) * | 2019-10-23 | 2022-05-31 | 安徽理工大学 | 用于城市河道的污水处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878648U (zh) | 多功能雨水收集系统 | |
CN106746376B (zh) | 一种无阀快速砂滤池深度处理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 | |
CN111450616A (zh) | 具有耦合深度过滤功能的高效活性污泥截留型二沉池工艺系统 | |
CN108325241A (zh) | 一种自清洗同向流斜管沉淀池 | |
CN208911521U (zh) | 一种组合式调节浓缩池 | |
CN207361975U (zh) | 一种生活污水多级处理装置 | |
CN103112944B (zh) | 内循环硝化滤池 | |
CN107935174A (zh) | 一种污水反硝化处理系统 | |
WO2021047106A1 (zh) | 一种黑臭水强化处理系统及工艺 | |
CN208561732U (zh) | 合流制管网溢流及水体污染一体化削减系统 | |
CN103833135B (zh) | 活性污泥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工艺 | |
CN208055012U (zh) | 一种污水反硝化处理系统 | |
CN106422435A (zh) | 一种折流式沉淀池及折流式沉淀工艺 | |
CN217757087U (zh) | 污水处理池 | |
CN206473875U (zh) | 一种折流式沉淀池 | |
CN206279002U (zh) | 海绵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2669284U (zh) | 一种具有污泥浓缩功能的膜池 | |
CN208327780U (zh) | 无机膜污泥浓缩反应池 | |
CN211799006U (zh) | 一种双向组合斜板沉淀池 | |
CN109761392B (zh) | 一种虹吸式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9010334U (zh) | 一种多向流生物过滤装置 | |
CN203066179U (zh) | 新型模块化同层排水节水装置 | |
CN207076181U (zh) | 污泥阶梯溢流分离处理装置 | |
CN211078711U (zh) | 一体化净水器 | |
CN219196188U (zh) | 一种滤池系统节水回砂废水排水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