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57087U - 污水处理池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757087U CN217757087U CN202220982246.3U CN202220982246U CN217757087U CN 217757087 U CN217757087 U CN 217757087U CN 202220982246 U CN202220982246 U CN 202220982246U CN 217757087 U CN217757087 U CN 2177570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wage
- zone
- settling
- area
- slu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池,包括:沉砂除油区,适于使污水中的砂砾沉淀,并分离经砂砾沉淀后的污水中的油脂,得到除油污水;还原反应区,与所述沉砂除油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除油污水,向所述除油污水中投加还原剂,脱除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得到脱氧污水;沉淀区,与所述还原反应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脱氧污水,并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通过增加了还原反应区,以投加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的方式,脱除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不会过量去除有机碳源,能够提供出水含有足够的有机碳源。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可以提高出水中有机碳源的含有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资源综合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城镇和工业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越来越高,氮、磷的去除也成为了主要目的,污水处理不再是仅以去除生化需氧量(BOD,也可称为有机碳源)、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SS)为目的,还要同时去除氮(N)、磷(P)等营养物质,这就需要污水中有较多的BOD(有机碳源)供给,来满足微生物在后续生物处理的脱氮除磷过程中对碳源的需要,从而得到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污水处理系统中一般需要设置预处理系统,沉砂池、初沉池是最常用的预处理工艺技术。常规传统的沉砂池主要是曝气沉砂池;初沉池主要有平流式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等。但是在预处理工艺中初沉池在去除悬浮物SS颗粒物质的同时,会携带去除大量有机碳源,导致生化池进水碳源不足的情况加剧的问题。
因此,如何在保证污水预处理效果的基础上,提高生化处理系统中有机碳源的含有量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保证污水预处理效果的基础上,提高生化处理系统中有机碳源的含有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池,包括:
沉砂除油区,适于使污水中的砂砾沉淀,并分离经砂砾沉淀后的污水中的油脂,得到除油污水;
还原反应区,与所述沉砂除油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除油污水,向所述除油污水中投加还原剂,脱除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得到脱氧污水;
沉淀区,与所述还原反应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脱氧污水,并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
可选地,所述还原反应区包括:
活性还原剂投加部,适于向所述除油污水中加投所述还原剂,降低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
可选地,所述沉砂除油区包括:
沉砂区,适于使污水中的砂砾沉淀,得到沉砂后的沉砂污水;
除油区,与所述沉砂区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有隔墙,适于曝气分离所述沉砂污水中的油脂,并收集所述油脂,得到所述除油污水。
可选地,所述沉砂区包括:
曝气清洗区,设置有曝气供给装置,适于提供曝气以搅拌清洗所述污水中砂砾上的有机物,得到砂砾分离污水;
稳定沉砂区,与所述曝气清洗区连通,所述稳定沉砂区的底部设置有适于收集所述砂砾分离污水中的所述砂砾的排砂斗,并得到沉砂后的所述沉砂污水。
可选地,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包括:
澄清收集区,设置于所述沉淀区的上方,包括依次排列的悬浮固定的倾斜装置,适于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
可选地,所述沉淀区设置有刮泥装置,所述沉淀区包括:
浓缩污泥斗,设置于所述刮泥装置底部边缘,适于存放所述刮泥装置刮落的污泥。
可选地,还包括:
污泥循环区,设置有污泥回流装置,所述污泥回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沉淀区的浓缩污泥斗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沉砂除油区连通,适于将所述沉淀区沉淀的污泥按照循环回流比返回所述沉砂除油区。
可选地,所述循环回流比的取值范围为15%-30%。
可选地,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包括:
进水区,所述进水区与所述沉砂除油区连接,包括进水渠和配水堰,所述进水渠用于引入所述污水,所述配水堰适于控制所述进水渠流向所述沉砂除油区的所述污水的流量。
可选地,还包括:
流量计,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进水区和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污泥循环区,适于检测所述污水的流量,得到进水流量,根据所述进水流量,实现对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循环回流比的获取和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还原剂剂量的调整;
液位计,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进水区,适于监测所述污水的流量,根据所述污水的流量控制溢流报警;
泥位计,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沉淀区,适于自动监测所述沉淀区沉淀的污泥层高度,根据所述污泥层高度控制所述沉淀区的刮泥装置和污泥排放泵启停时间,所述污泥排放泵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沉淀区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包括:沉砂除油区、还原反应区和沉淀区,其中,沉砂除油区适于沉淀污水中的砂砾,并分离经砂砾沉淀后的污水中的油脂,得到除油污水;还原反应区,与所述沉砂除油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除油污水,向所述除油污水中投加还原剂,脱除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得到脱氧污水;沉淀区,与所述还原反应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脱氧污水,并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这样,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在所述沉砂除油区和所述沉淀区之间增设了还原反应区,使得沉砂除油区流出的所述除油污水可以在所述还原反应区中利用投加的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从而脱除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得到脱氧污水,进而进行后续的污水处理,使得经过预处理的污水具有厌氧或缺氧的水体环境。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能够提供具有厌氧或缺氧的水体环境的脱氧污水,可以提供实现水解、发酵、酸化反应的条件,增加有机碳源的含量,这样,可以提高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有机碳源,为后续生化系统处理提供足够的有机碳源,并且由于微生物脱氮除磷是通过微生物新陈代谢完成的,而有机碳源则是微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必需物质,因此,基于所述厌氧环境产生的有机碳源,还可以实现生物预除磷,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可以在保证污水预处理效果的基础上,提高生化处理系统中有机碳源的含有量,同时降低生化处理系统的进水磷含量。
可选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还原反应区包括:活性还原剂投加部,适于向所述除油污水中加投所述还原剂,降低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在所述还原反应区中设置有能够实现还原反应的活性还原剂投加部,这样,可以通过对投加的还原剂的剂量的调整从而达到对所述除油污水中的含氧量的控制,在满足厌氧环境所需要的含氧量的基础上,能够合理控制还原剂的投加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S3D)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 | 沉砂除油区 | 11 | 沉砂区 |
2 | 还原反应区 | 12 | 除油区 |
21 | 活性还原剂投加部 | 111 | 曝气清洗区 |
3 | 沉淀区 | 112 | 稳定沉砂区 |
31 | 刮泥装置 | 32 | 浓缩污泥斗 |
4 | 澄清收集区 | 5 | 污泥循环区 |
6 | 进水区 | 61 | 进水渠 |
62 | 配水堰 | 7 | 出水区 |
13 | 自动旋转收集器 | 42 | 收集水槽 |
41 | 截流调节装置 | 8 | 污泥排放泵 |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污水预处理中会除去过多的有机碳源,导致后续生化处理系统中的有机碳源的含有量不足的问题。
因此,为提高有机碳源的含有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池,包括:
沉砂除油区,适于使污水中的砂砾沉淀,并分离经砂砾沉淀后的污水中的油脂,得到除油污水;
还原反应区,与所述沉砂除油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除油污水,向所述除油污水中投加还原剂,脱除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得到脱氧污水;
沉淀区,与所述还原反应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脱氧污水,并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能够提供具有厌氧或缺氧的水体环境的脱氧污水,可以提供实现水解、发酵、酸化反应的条件,增加有机碳源的含量,这样,可以提高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有机碳源,为后续生化系统处理提供足够的有机碳源,并且由于微生物脱氮除磷是通过微生物新陈代谢完成的,而有机碳源则是微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必需物质,因此,基于所述厌氧环境产生的有机碳源,还可以实现生物预除磷,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可以在保证污水预处理效果的基础上,提高生化处理系统中有机碳源的含有量,同时降低生化处理系统的进水磷含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涉及到的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S3D,SmartDegritting Degreasing and Decantation)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S3D),包括:
沉砂除油区1,适于使污水中的砂砾沉淀,并分离经砂砾沉淀后的污水中的油脂,得到除油污水;
还原反应区2,与所述沉砂除油区1连通,适于接收所述除油污水,向所述除油污水中投加还原剂,脱除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得到脱氧污水;
沉淀区3,与所述还原反应区2连通,适于接收所述脱氧污水,并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
在进行污水处理时,污水进入沉砂除油区1首先实现沙砾的沉淀和油脂的分离。
为了能够充分清洗所述污水中的砂砾,保证砂砾沉砂的质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沉砂除油区1包括:
沉砂区11,适于使污水中的砂砾沉淀,得到沉砂后的沉砂污水;
除油区12,与所述沉砂区11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有隔墙,适于曝气分离所述沉砂污水中的油脂,并收集所述油脂,得到所述除油污水。
所述沉砂区11的尺寸设计足够保证整个除砂反应器内最大的表面速度以保证除砂效果即可。
所述除油区12的尺寸设计足够保证油脂的去除即可。
通过在所述沉砂区11和所述除油区12之间设置隔墙,可以满足所述沉砂区11和所述除油区12分别完成各自的工作,实现了沉砂区11和除油区12一体化的设置。
这样,将所述沉砂区11和所述除油区12设置于一个区域,可以实现除砂、沉淀、除油一体化,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设备的使用,且将沉砂除油一体化设置能够减少沉砂除油设备的总体占地面积,降低工艺能耗,减小土建投资。
具体地,所述沉砂除油区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比如设置2座、3座等。
为了实现所述除油区12对所述砂砾分离污水中油脂的分离,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所述除油区12内部设置潜水曝气机,具体的如图1所示。
如图中所示,在所述除油区12的内部设置潜水曝气机,可以产生微气泡,通过浮选功能浮起所述砂砾分离污水中的油脂和浮渣至水面。
当然,为了方便实现对流入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污水的引入和控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可以包括:
进水区6,所述进水区6与所述沉砂除油区1连接,包括进水渠61和配水堰62,所述进水渠61用于引入所述污水,所述配水堰62适于控制所述进水渠61流向所述沉砂除油区1的所述污水的流量。
原污水通过进水区6的进水渠61流入,通过配水堰62对流入的污水的流量进行控制,使得流入污水处理池的污水的流量适中,系统连续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使用自动闸板来隔离流入的污水,实现对流入污水隔离切换的控制。
如图中所示,还原反应区2与所述沉砂除油区1连通,可以接收到来自所述沉砂除油区1处理后的所述除油污水,并且在还原反应区2还向所述除油污水中投加还原剂,使得所述除油污水能够在投加的还原剂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以脱除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残余的溶解氧。
通过还原反应获得的所述脱氧污水提供了能够产生水解、发酵、酸化反应的厌氧水体环境,这样,可以增加所述脱氧污水中有机碳源的含量,进而为后续生化处理系统提供足够的有机碳源。
当然,所述还原剂可以是亚硫酸氢钠NaHSO3、草酸H2C2O4、乙醇C2H5OH等常用还原剂,能够完成还原反应即可。
所述还原反应区2与所述沉淀区3连通,所述沉淀区3可以接收到从所述还原反应区2经过还原反应后得到的脱氧污水,并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这样,一方面,保留了接收到的所述脱氧污水中产生的足够的有机碳源,另一方面,所述沉淀区3能够对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做进一步的沉淀处理。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能够提供具有厌氧或缺氧的水体环境的脱氧污水,可以提供实现水解、发酵、酸化反应的条件,增加有机碳源的含量,这样,可以提高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有机碳源,为后续生化系统处理提供足够的有机碳源,并且由于微生物脱氮除磷是通过微生物新陈代谢完成的,而有机碳源则是微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必需物质,因此,基于所述厌氧环境产生的有机碳源,还可以实现生物预除磷,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可以在保证污水预处理效果的基础上,提高生化处理系统中有机碳源的含有量。
为了方便实现所述还原反应区2的还原反应的实现与控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还原反应区2包括:
活性还原剂投加部21,适于向所述除油污水中加投所述还原剂,降低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
所述活性还原剂投加部21设置于所述还原反应区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活性还原剂投加部21可以包括发生还原反应的区域和投加还原剂的区域,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还原剂投加区域将所述还原剂投向发生还原反应的区域,这样,可以通过投加的还原剂的含量从而控制还原反应的强度,灵活控制还原反应区2所得到的所述脱氧污水中溶解氧的浓度,降低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
所述发生还原反应的区域表示为用于发生还原反应的装置;所述投加还原剂的区域表示投加还原剂的装置,比如管道、导管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溶解氧的浓度可以控制在小于0.5mg/L的范围,使得所述脱氧污水的厌氧环境能够满足水解、发酵、酸化反应的实现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活性还原剂投加部21可以是投加反应花管装置,也可以是其他方便控制且能够实现还原反应的装置。
通过还原反应得到的所述脱氧污水,还可以通过所述脱氧污水的厌氧水体环境实现生物预除磷的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总磷去除率可以达到10%~30%。
为了加速悬浮物的沉淀,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可以包括:
澄清收集区4,设置于所述沉淀区3的上方,包括依次排列的悬浮固定的倾斜装置,适于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
当然,所述澄清收集区4中悬浮固定设置的倾斜装置可以是斜板或者斜管。
这样,可以通过澄清收集区4中多个悬浮固定的倾斜装置比如斜板或者斜管的设置,辅助悬浮物的沉淀,完成对所述脱氧污水的泥水分离,随着所述脱氧污水的不断流入,所述脱氧污水的高度自下而上增长,流过所述澄清收集区4,实现对所述脱氧污水的收集。
当然,通过对所述澄清收集区4的各个悬浮固定的斜板或者斜管的倾斜角度的设计可以适当增大水力负荷。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力负荷可以高达15~21m3/m2/h。
为了收集和充分利用从所述砂砾分离污水中分离并浮起的油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所述除油区12设置自动旋转收集器13,如图1所示。
自动旋转收集器13收集所述除油区12处的油脂,排至油水分离井。油水分离井中的分离出来的水通过排水阀排出,分离出来的油脂则送入油脂罐或其他存储设备中进行收集存放。
为了提高所述沉砂区11对接收到需要处理的污水进行洗砂并沉淀的工作的质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沉砂区11包括:
曝气清洗区111,设置有曝气供给装置,适于提供曝气以搅拌清洗所述污水中砂砾上的有机物,得到砂砾分离污水;
稳定沉砂区112,与所述曝气清洗区111连通,所述稳定沉砂区112的底部设置有适于收集所述砂砾分离污水中的所述砂砾的排砂斗,并得到沉砂后的所述沉砂污水。
其中,所述曝气清洗区111处设置的曝气供给装置具备停气自闭功能,可以方便控制曝气的提供与关闭,防止曝气停气时堵塞曝气系统。当需要对污水中的砂砾清洗时,打开所述曝气供给装置,由外部提供的空气或氮气等惰性气体和气泡切割型曝气头进行曝气,通过气体搅拌清洗砂砾;当不需要提供曝气或者曝气提供的量足够的时候,关闭所述曝气供给装置,实现曝气供给的灵活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曝气清洗区111和所述稳定沉砂区112之间通过隔墙分割,并且可以将所述隔墙设置为顶部为斜面的隔墙,从而可以更好的沉淀从所述曝气清洗区111排出的砂砾分离污水中的砂砾。
所述稳定沉砂区112可以将经所述曝气清洗区111获得的所述砂砾分离污水实现一个沉淀的缓冲,从而可以沉淀更多的砂砾。
这样,将所述沉砂区11进行了两个区域(曝气清洗区111和稳定沉砂区112)的设计,可以使得已经通过所述曝气清洗区111进行砂砾清洗分离的污水在所述稳定沉淀区112有一个缓冲沉淀的时间,从而可以最大程度的促使砂砾的沉淀,并且,由于将所述沉砂区11设置了两个区域,还可以避免在所述曝气洗砂区111使用曝气清洗砂砾时产生的气泡进入到所述沉淀区3和澄清收集区4。
当然,为了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后的沉淀砂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所述稳定沉砂区112设置排砂斗,具体的可以参考图1所示。
如图中所示,排砂斗设置于所述稳定沉砂区112的底部,用于收集在所述稳定沉砂区112沉淀下来的砂砾,并且通过与排砂斗连接的排沙泵将沉淀下来的砂砾送至砂水分离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曝气供给装置能够提供有效的能量以满足洗砂的需要即可。
当所述除油污水经过所述还原反应区2处理得到所述脱氧污水后,可以对所述脱氧污水中沉淀下来的污泥进行处理,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区3可以设置有刮泥装置31,所述沉淀区3包括:
浓缩污泥斗32,设置于所述刮泥装置31底部边缘,适于存放所述刮泥装置31刮落的污泥。
具体的可以参考图1中所示,在所述沉淀区3的下方,设置有刮泥装置31,在刮泥装置31的下方边缘设置有浓缩污泥斗32。
从所述还原反应区2流出的所述脱氧污水流入到所述沉淀区3,由于所述脱氧污水已经经过所述除油区12进行了油脂的分离,因此,在所述脱氧污水自下而上,上涨流经所述澄清收集区4时,悬浮物可以从所述澄清收集区4下沉至所述沉淀区3,控制在所述沉淀区3设置的刮泥装置31,推流搅拌所述沉淀区3底部沉淀的污泥,同时不断将污泥送至设置于所述刮泥装置31底部边缘的浓缩污泥斗32内部,所述浓缩污泥斗32的尺寸根据所述刮泥装置31的工作特性进行设置,能够满足对所述污泥的存放即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刮泥装置3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2台、3台等。
这样,通过刮泥装置31的推流搅拌,并使用所述浓缩污泥斗32进行存放,可以防止所述沉淀区3的污泥堆积过多,影响后续污水处理的正常进行。
经过所述浓缩污泥斗32实现污泥的汇集后,为了实现对污水的充分处理,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可以包括:
污泥循环区5,设置有污泥回流装置,所述污泥回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沉淀区3的浓缩污泥斗3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沉砂除油区1连通,适于将所述沉淀区3沉淀的污泥按照循环回流比返回所述沉砂除油区1。
如图1所示,污泥循环区5设置有污泥回流装置,通过将所述污泥回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浓缩污泥斗3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沉砂除油区1连通,这样,可以将所述浓缩污泥斗32中存放的污泥通过所述污泥回流装置返回至所述沉砂除油区1进行再次处理,充分清洗污泥,提高污水的处理质量,且能够将通过所述还原反应区2进行还原反应的污泥中淘洗出更多的有机碳源。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充分清洗主要为通过所述沉砂除油区1的除油区12对返回的污泥进行淘洗,获得更多的有机碳源。
具体的,通过除油区12设置的潜水曝气机,对所述循环回流装置返回的污泥进行搅拌淘洗,还原反应区2的污泥经水解、发酵所述生成的易生物降解有机物被淘洗出来,即有机碳源被淘洗出来,最终随着所述沉淀区3出水进入下游生化处理系统,为下游生化处理系统提供足够的有机碳源。
其中,所述循环回流比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5%-30%。
循环回流比是通过流入的污水总量和返回的污泥量的比值计算的,因此,在确定了流入的污水总量的情况下,根据预设计的循环回流比的取值范围15%-30%,就可以计算出需要返回的污泥的量。
这样,可以方便确定需要返回的污泥的量,从而实现所述浓缩污泥斗32处收集的污泥的再次搅拌淘洗,实现污泥的充分清洗,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充分提取有机碳源。
不需要返回至所述沉砂除油区1进行再次搅拌清洗的污泥,可以通过污泥排放泵排除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外部,直接利用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
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包括出水区7,具体的可以参考图1所示。
出水区7将所述澄清收集区4处收集的经过沉砂除油及沉淀后的脱氧污水排放至污水厂下游处理单元,如生化系统处理单元。
在污水厂实际运行中,流入的污水水量和水质会有波动,考虑到该等实际运行工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澄清收集区4设置收集水槽42,并在收集水槽42的末端设置出水截流调节装置41,通过控制所述出水截流装置41的开启和关闭,灵活调整开启度,以灵活控制和调整所述澄清收集区4处的水力负荷以及优化出水水质。
这样,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池进行污水处理,从出水区7流出的流水的处理效果可以为:
进水水质:CODcr≤900mg/L,BOD5≤430mg/L,SS≤750mg/L,TP≤13mg/L。
出水水质:SS≤380mg/L,TP≤9mg/L,粒径200微米以上砂砾去除率≥80%,浮油油脂去除率≥80%。
其中,COD表示为Chemical Oxygen Demand,即化学需氧量,CODcr表示为采用重铬酸钾(K2Cr2O7)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耗氧量,即重铬酸盐指数。在强酸性溶液中,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用于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废水,用以说明废水受有机物污染的情况。
BOD表示为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即生化需氧量,BOD5表示为5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是间接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SS表示为Suspended Solids,即悬浮物,就是在水中不溶解而又存在于水中不能通过过滤器的物质。包括粘土颗粒、无机沉淀、有机沉淀、有机垢、腐蚀产物等。
TP表示为Total Phosphorous,即总磷含量,就是水体中磷元素的总含量。
为了实现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的自动化可控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水处理池还包括:
流量计,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进水区6和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污泥循环区5,适于检测所述污水的流量,得到进水流量,根据所述进水流量,实现对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循环回流比的获取和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还原剂剂量的调整;
液位计,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进水区6,适于监测所述污水的流量,根据所述污水的流量控制溢流报警;
泥位计,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沉淀区3,适于自动监测所述沉淀区3沉淀的污泥层高度,根据所述污泥层高度控制所述沉淀区3的刮泥装置31和污泥排放泵8启停时间,所述污泥排放泵8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沉淀区3连接。
这样,通过在所述进水区6和所述污泥循环区5设置流量计,通过流量计测得实时流入污水的流量,从而能够按照循环回流比计算出返回的需要再次进行淘洗的污泥的流量,并且还可以根据测得的流入污水的流量,调整投入所述还原反应区2的还原剂剂量。
通过在所述进水区6设置液位计,从而实现对污水流量总量的监控,当流入的污水流量过大,超过了液位计上的正常进水量的标识或者刻度时,可以触发溢流报警,发出警报,及时调控进水的流量,保证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正常运行。
通过在所述沉淀区3设置泥位计,实时监测从所述沉淀区3沉淀的悬浮物的堆积高度,当高于某一个高度而可能会影响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正常运行时,启动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沉淀区3相连接的所述污泥排放泵8,将沉淀区3处沉淀产生的剩余污泥排出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外部,直接利用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使得所述污水处理池能够正常运行。
可以看出,上述流量计、液位计、泥位计的设置,可以灵活监控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工作过程。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沉砂除油区,适于使污水中的砂砾沉淀,并分离经砂砾沉淀后的污水中的油脂,得到除油污水;
还原反应区,与所述沉砂除油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除油污水,向所述除油污水中投加还原剂,脱除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得到脱氧污水;
沉淀区,与所述还原反应区连通,适于接收所述脱氧污水,并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反应区包括:
活性还原剂投加部,适于向所述除油污水中加投所述还原剂,降低所述除油污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除油区包括:
沉砂区,适于使污水中的砂砾沉淀,得到沉砂后的沉砂污水;
除油区,与所述沉砂区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有隔墙,适于曝气分离所述沉砂污水中的油脂,并收集所述油脂,得到所述除油污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区包括:
曝气清洗区,设置有曝气供给装置,适于提供曝气以搅拌清洗所述污水中砂砾上的有机物,得到砂砾分离污水;
稳定沉砂区,与所述曝气清洗区连通,所述稳定沉砂区的底部设置有适于收集所述砂砾分离污水中的所述砂砾的排砂斗,并得到沉砂后的所述沉砂污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澄清收集区,设置于所述沉淀区的上方,包括依次排列的悬浮固定的倾斜装置,适于沉淀所述脱氧污水中的悬浮物。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设置有刮泥装置,所述沉淀区包括:
浓缩污泥斗,设置于所述刮泥装置底部边缘,适于存放所述刮泥装置刮落的污泥。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污泥循环区,设置有污泥回流装置,所述污泥回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沉淀区的浓缩污泥斗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沉砂除油区连通,适于将所述沉淀区沉淀的污泥按照循环回流比返回所述沉砂除油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回流比的取值范围为15%-3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水区,所述进水区与所述沉砂除油区连接,包括进水渠和配水堰,所述进水渠用于引入所述污水,所述配水堰适于控制所述进水渠流向所述沉砂除油区的所述污水的流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流量计,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进水区和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污泥循环区,适于检测所述污水的流量,得到进水流量,根据所述进水流量,实现对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循环回流比的获取和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还原剂剂量的调整;
液位计,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进水区,适于监测所述污水的流量,根据所述污水的流量控制溢流报警;
泥位计,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沉淀区,适于自动监测所述沉淀区沉淀的污泥层高度,根据所述污泥层高度控制所述沉淀区的刮泥装置和污泥排放泵启停时间,所述污泥排放泵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沉淀区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82246.3U CN217757087U (zh) | 2022-04-26 | 2022-04-26 | 污水处理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82246.3U CN217757087U (zh) | 2022-04-26 | 2022-04-26 | 污水处理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757087U true CN217757087U (zh) | 2022-11-08 |
Family
ID=83884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82246.3U Active CN217757087U (zh) | 2022-04-26 | 2022-04-26 | 污水处理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75708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47140A (zh) * | 2023-11-02 | 2023-12-19 | 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处理进水预警装置 |
-
2022
- 2022-04-26 CN CN202220982246.3U patent/CN21775708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47140A (zh) * | 2023-11-02 | 2023-12-19 | 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处理进水预警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35235A (zh) | 一种餐厨垃圾滤液的处理设备及方法 | |
CN109748419A (zh) |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 | |
CN217757087U (zh) | 污水处理池 | |
CN109354343B (zh) | 一种利用初沉池污泥发酵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 |
CN114790056B (zh) | 电絮凝污水处理系统和方法 | |
CN206143005U (zh) | 一种基于mbbr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 |
CN218146053U (zh) | 一种集装箱式污水处理装备成套系统 | |
CN207986967U (zh) | 一种用于雨水泵站的污染物削减组合装置 | |
CN100506726C (zh) | 钢铁污水混凝沉淀及过滤处理系统 | |
CN201952305U (zh) |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6203967U (zh) | 一种污水厂尾水强化絮凝与斜板沉淀耦合处理系统 | |
CN214141717U (zh) | 一种基于加药絮凝沉淀的给水处理系统 | |
CN211896253U (zh) | 一种有效提高反硝化脱氮效果的缺氧反应器 | |
CN108358316A (zh) | 高效低耗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1310980U (zh) | 污水处理用去油气浮装置 | |
CN210711156U (zh) | 一种奶厅废水处理系统 | |
CN211141630U (zh) | 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及高氨氮有机污水的处理系统 | |
CN209797614U (zh) |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 | |
CN208603827U (zh) | 高效低耗污水处理装置 | |
WO2016158673A1 (ja) | 水処理装置および水処理方法 | |
CN106336072A (zh) | 一种一体式双循环好氧反应器及废水处理工艺 | |
CN221296522U (zh) | 一种紧凑型高浊度酸性煤矿矿井水处理装置 | |
CN214571250U (zh) | 一种沼气池溢流沼液过滤净化装置 | |
CN218248695U (zh) | 一种斜板沉淀池排泥及回收上清液的系统 | |
CN110156265A (zh) | 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