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87424U - 管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管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87424U
CN208887424U CN201821151304.8U CN201821151304U CN208887424U CN 208887424 U CN208887424 U CN 208887424U CN 201821151304 U CN201821151304 U CN 201821151304U CN 208887424 U CN208887424 U CN 2088874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tube
space
partition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513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金树
李亚威
李占兵
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onghexiang Automatic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onghexiang Automatic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onghexiang Automatic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onghexiang Automatic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513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874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874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874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壳、端盖、隔板组件与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进介质通孔位于安装板与第一空间对应的区域,第三进出接头与第一空间相连通。出介质通孔位于安装板与第二空间对应的区域,第四进出接头与所述第二空间相连通。第一循环出通孔与第一循环进通孔位于安装板与第三空间对应的区域。第一U形管一端与进介质通孔相连通,第一U形管另一端与第一循环出通孔相连通。第二U形管一端与第一循环进通孔相连通,第二U形管另一端与出介质通孔相连通。上述的管式换热器,第一换热介质以S形线路循环流动在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内部,能够较好地与流动在外管壳内部的第二换热介质之间实现热量相互交换,换热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管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体、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与多个内管体。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分别装设在外管体两端,外管体侧壁上设有两个进出口。内管体装设在外管体内部,内管体一端贯穿第一端板伸出到外管体外,内管体另一端贯穿第二端板伸出到外管体外。第一换热介质从内管体一端流动到内管体的另一端,第二换热介质通过进出口流动于外管体内部,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之间通过内管体侧壁能够实现热量相互交换。然而,传统的管式换热器中的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果较差,当需要较大幅度地提升或降低第一换热介质的温度,通常是要增长外管体与内管体的长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管式换热器,它能够提高换热效果。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壳,所述外管壳第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进出接头,所述外管壳第一端口部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进介质通孔、出介质通孔、第一循环出通孔与第一循环进通孔,所述外管壳第二端设有第二进出接头;端盖与隔板组件,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第三进出接头与第四进出接头,所述端盖罩设在所述外管壳第一端口部外,所述隔板组件一侧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隔板组件另一侧与所述端盖内侧壁连接,所述隔板组件能够将所述端盖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所述进介质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空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三进出接头与所述第一空间相连通,所述出介质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二空间对应的区域,第四进出接头与所述第二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三空间对应的区域;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所述第一U形管与所述第二U形管均装设在所述外管壳内部,所述第一U形管一端与所述进介质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U形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出介质通孔相连通。
上述的管式换热器,第一换热介质从第三进出接头进入到第一U形管中,再由第一U形管经第一循环出通孔将第一换热介质送到第三空间中,再经第一循环进通孔进入到第二U形管中,并由第二U形管将第一换热介质送到第二空间,最终从第四进出接头排出;第二换热介质从第二进出接头流入外管壳内,并从第一进出接头流出外管壳外。如此,第一换热介质以S形线路循环流动在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内部,能够较好地与流动在外管壳内部的第二换热介质之间实现热量相互交换,换热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所述的管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三U形管,所述安装板上还设有第二循环出通孔与第二循环进通孔,所述隔板组件还能够将所述端盖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第四空间,所述第二循环出通孔与所述第二循环进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四空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出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三U形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进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三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出介质通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与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及所述第四隔板的其中一侧均与所述安装板相连,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及所述第四隔板的另一侧均与所述端盖的内侧壁相连,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与第四隔板用于将所述端盖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四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进介质通孔、所述出介质通孔、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均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一U形管与所述第二U形管也均相应为两个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管壳第一端口部。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连接有第一法兰,所述外管壳第一端口部外侧壁连接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通过连接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进出接头连接有第三法兰,所述第四进出接头连接有第四法兰。
进一步地,所述的管式换热器还包括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设置在所述外管壳内部,所述挡水板与所述第一U形管或所述第二U形管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挡水板为多个,所述挡水板并列间隔地布置在所述外管壳内部,相邻所述挡水板相互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管式换热器还包括支撑架,所述外管壳装设在所述支撑架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式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C-C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式换热器拆掉端盖及外管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管式换热器中安装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外管壳,11、第一进出接头,12、第二进出接头,13、第三进出接头, 14、第四进出接头,15、安装板,151、进介质通孔,152、出介质通孔,153、第一循环出通孔,154、第一循环进通孔,155、第二循环出通孔,156、第二循环进通孔,16、第二法兰,17、第三法兰,18、第四法兰,20、端盖,21、第一法兰,31、第一隔板,32、第二隔板,33、第三隔板,34、第四隔板,40、挡水板,5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5,一种管式换热器,包括外管壳 10、端盖20、隔板组件与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所述外管壳10第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进出接头11,所述外管壳10第一端口部设有安装板15。所述安装板15上设有进介质通孔151、出介质通孔152、第一循环出通孔153与第一循环进通孔154。所述外管壳10第二端设有第二进出接头12。所述端盖20 上设置有第三进出接头13与第四进出接头14,所述端盖20罩设在所述外管壳 10第一端口部外。所述隔板组件一侧与所述安装板15连接,所述隔板组件另一侧与所述端盖20内侧壁连接,所述隔板组件能够将所述端盖20与所述安装板 15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所述进介质通孔151 位于所述安装板15与所述第一空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三进出接头13与所述第一空间相连通,所述出介质通孔152位于所述安装板15与所述第二空间对应的区域,第四进出接头14与所述第二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153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154位于所述安装板15与所述第三空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U形管与所述第二U形管均装设在所述外管壳10内部,所述第一U形管一端与所述进介质通孔151相连通,所述第一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153相连通。所述第二U形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154相连通,所述第二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出介质通孔152相连通。
上述的管式换热器,第一换热介质从第三进出接头13进入到第一U形管中,再由第一U形管经第一循环出通孔153将第一换热介质送到第三空间中,再经第一循环进通孔154进入到第二U形管中,并由第二U形管将第一换热介质送到第二空间,最终从第四进出接头14排出;第二换热介质从第二进出接头12 流入外管壳10内,并从第一进出接头11流出外管壳10外。如此,第一换热介质以S形线路循环流动在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内部,能够较好地与流动在外管壳10内部的第二换热介质之间实现热量相互交换,换热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所述的管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三U形管。所述安装板15上还设有第二循环出通孔155与第二循环进通孔156。所述隔板组件还能够将所述端盖 20与所述安装板15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第四空间。所述第二循环出通孔155与所述第二循环进通孔156位于所述安装板15与所述第四空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出通孔155相连通。所述第三U形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进通孔156相连通,所述第三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出介质通孔152 相连通。如此,第二U形管另一端并非直接与出介质通孔152相连通,还可以在第二U形管与出介质通孔152之间增设第三U形管,第二U形管中的第一换热介质送入到第三U形管中后,再由第三U形管送入到出介质通孔152中,从而能够延长第一换热介质在外管壳10内的行走路线的长度,如此换热效果较好。
具体地,请再参阅图5,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31、第二隔板32、第三隔板33与第四隔板34。所述第一隔板31、所述第二隔板32、所述第三隔板 33及所述第四隔板34的其中一侧均与所述安装板15相连,所述第一隔板31、所述第二隔板32、所述第三隔板33及所述第四隔板34的另一侧均与所述端盖的内侧壁相连,所述第一隔板31、第二隔板32、第三隔板33与第四隔板34用于将所述端盖20与所述安装板15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四空间。此外,具体地,第一隔板31与第三隔板33可以相互连接形成一体化结构,第二隔板32与第四隔板34也可以相互连接形成一体化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介质通孔151、所述出介质通孔152、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153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154均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一U形管与所述第二U形管也均相应为两个以上。如此,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的数量越多时,第一换热介质进入到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的量越大,这样保证第一换热介质换热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第一换热介质参与换热的量。具体地,所述进介质通孔151、所述出介质通孔152、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153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154均为三个,所述第一U形管与所述第二U形管也均相应为三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盖2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管壳10第一端口部。具体地,所述端盖20连接有第一法兰21,所述外管壳10第一端口部外侧壁连接有第二法兰16。所述第一法兰21与所述第二法兰16通过连接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进出接头13连接有第三法兰17,所述第四进出接头 14连接有第四法兰18。如此,第三进出接头13通过第三法兰17能够便于与用于输送第一换热介质的第一管道相连,第四进出接头14通过第四法兰18能够便于与用于接收第一换热介质的第二管道相连。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的管式换热器还包括挡水板40。所述挡水板40设置在所述外管壳10内部,所述挡水板40与所述第一U形管或所述第二U形管相连。如此,挡水板40对外管壳10内部流动的第二换热介质能够起到抵挡作用,使得第二换热介质在外管壳10内部曲折地流动,从而能够保证较好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所述挡水板40为多个,所述挡水板40并列间隔地布置在所述外管壳10内部,相邻所述挡水板40相互错开设置。如此,能够使得第二换热介质在外管壳10内部曲折地流动,从而能够保证较好的换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管式换热器还包括支撑架50。所述外管壳10装设在所述支撑架50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管壳,所述外管壳第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进出接头,所述外管壳第一端口部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进介质通孔、出介质通孔、第一循环出通孔与第一循环进通孔,所述外管壳第二端设有第二进出接头;
端盖与隔板组件,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第三进出接头与第四进出接头,所述端盖罩设在所述外管壳第一端口部外,所述隔板组件一侧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隔板组件另一侧与所述端盖内侧壁连接,所述隔板组件能够将所述端盖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所述进介质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空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三进出接头与所述第一空间相连通,所述出介质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二空间对应的区域,第四进出接头与所述第二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三空间对应的区域;
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所述第一U形管与所述第二U形管均装设在所述外管壳内部,所述第一U形管一端与所述进介质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U形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出介质通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U形管,所述安装板上还设有第二循环出通孔与第二循环进通孔,所述隔板组件还能够将所述端盖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第四空间,所述第二循环出通孔与所述第二循环进通孔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四空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出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三U形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进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三U形管另一端与所述出介质通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与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及所述第四隔板的其中一侧均与所述安装板相连,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及所述第四隔板的另一侧均与所述端盖的内侧壁相连,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与第四隔板用于将所述端盖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四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介质通孔、所述出介质通孔、所述第一循环出通孔与所述第一循环进通孔均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一U形管与所述第二U形管也均相应为两个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管壳第一端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连接有第一法兰,所述外管壳第一端口部外侧壁连接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通过连接件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出接头连接有第三法兰,所述第四进出接头连接有第四法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水板,所述挡水板设置在所述外管壳内部,所述挡水板与所述第一U形管或所述第二U形管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为多个,所述挡水板并列间隔地布置在所述外管壳内部,相邻所述挡水板相互错开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所述外管壳装设在所述支撑架上。
CN201821151304.8U 2018-07-20 2018-07-20 管式换热器 Active CN2088874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51304.8U CN208887424U (zh) 2018-07-20 2018-07-20 管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51304.8U CN208887424U (zh) 2018-07-20 2018-07-20 管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87424U true CN208887424U (zh) 2019-05-21

Family

ID=66507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51304.8U Active CN208887424U (zh) 2018-07-20 2018-07-20 管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874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5254A (zh) * 2019-09-24 2019-12-20 大冶威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管式换热器用的防漏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5254A (zh) * 2019-09-24 2019-12-20 大冶威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管式换热器用的防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4153B (zh) 多流程纯逆流管壳式换热器
CN105937857B (zh) 一种适用于三流体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
CN205980877U (zh) 侧流程板壳式换热板以及多流程可拆卸板壳式换热器
CN208887424U (zh) 管式换热器
CN203824383U (zh) 多流程纯逆流管壳式换热器
CN210400083U (zh) 冷却充分的热交换器
CN205843131U (zh) 一种热泵用同轴衬管换热器
CN208606619U (zh) 管壳式换热器
CN101586923A (zh) 行列式集成套管换热器
CN208901932U (zh) 一种高效换热系统
CN103575128B (zh) 一种快速换热装置
CN2783245Y (zh) 密排管逆流式换热器
CN1667339A (zh) 密排管逆流式换热器
CN108548438A (zh) 一种混合腔体-管壳式换热器
CN201527204U (zh) 行列式集成套管换热器
CN205860828U (zh) 折流杆式波纹管热交换器
CN104061808B (zh) 可防止介质滞留的卧式管壳换热器
CN207365760U (zh) 一种应用于直热循环式余热回收系统的冷却装置
CN213120188U (zh) 一种u型管式热换器
CN206876023U (zh) 一种两级弧形板壳式换热器
CN209295726U (zh) 一种双重气水换热器
CN208139906U (zh) 一种双流程板壳式换热器
CN106288881A (zh) 换热单元及换热矩阵
CN203224169U (zh) 一种螺旋形折流板
CN108895864B (zh) 折流板组件和包括此组件的管壳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