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73931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73931U
CN208873931U CN201821727409.3U CN201821727409U CN208873931U CN 208873931 U CN208873931 U CN 208873931U CN 201821727409 U CN201821727409 U CN 201821727409U CN 208873931 U CN208873931 U CN 208873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arm
power supply
connector
suppl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274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永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C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C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C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C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2740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73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73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73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基座、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绝缘基座包括基板、第一凸肋、第二凸肋及第三凸肋。基板、第一凸肋、第二凸肋及第三凸肋之间形成有对接槽。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二导电臂及第一连接臂,第一导电臂包括导电部、盖设部及连接部,导电部插设在对接槽内,盖设部位于对接槽的槽口处并盖设在第三凸肋上,第二导电臂套设在第二凸肋上,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连接部相连,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电臂相连。第二电源端子与第一电源端子均位于绝缘基座的第一端并相互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便于制造,结构较稳固,机械强度高及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连接器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也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连接器主要起到保证电流流畅连续地流通,它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现有的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然而随着各电子产品的小型化,现有的连接器在追求体积不断变小的同时,却面临着如下问题:由于体积变小而带来的机械强度的降低,一般大尺寸连接器能够承受在配合时使用较大的机械力量不至损坏,而小尺寸连接器却无法承受装配过程中连接器之间的相互摩擦,可能连接器损坏或者破裂,机械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较稳固及机械强度高的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基座、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绝缘基座包括基板、第一凸肋、第二凸肋及第三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第二凸肋均与所述基板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基板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凸肋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凸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肋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凸肋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凸肋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凸肋、所述第二凸肋及所述第三凸肋之间形成有对接槽;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肋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上;
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二导电臂及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上,所述第一导电臂包括导电部、盖设部及连接部,所述导电部及所述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导电部插设在所述对接槽内,所述盖设部位于所述对接槽的槽口处并盖设在所述第三凸肋上,所述盖设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相连,所述盖设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上,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相互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三凸肋设置有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及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对接槽相连通,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及所述第三定位槽相连通,所述第三定位槽位于所述第三凸肋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所述第三定位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长度;所述导电部插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盖设部插设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连接部插设在所述第三定位槽内,所述连接部设置有扣接孔,所述扣接孔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扣接相连。
优选地,所述基板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容纳槽,所述焊料容纳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卡持臂,所述第一卡持臂位于所述第一凸肋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所述第一卡持臂的第一端朝所述对接槽内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卡持臂,所述第二卡持臂的一端端部朝背向所述对接槽的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焊接臂,所述第一卡持臂与所述第二卡持臂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持臂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三凸肋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三卡持臂,所述第三卡持臂插入所述第三凸肋内,所述第二卡持臂与所述第三卡持臂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隔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肋设置有环绕所述第一凸肋设置的第一卡持槽,所述第一卡持臂与所述第二卡持臂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持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臂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凸肋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端朝所述对接槽内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朝背向所述对接槽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三凸肋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插入所述第三凸肋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相连,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三固定部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隔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凸肋设置有环绕所述第二凸肋设置的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插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槽内。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三电源端子及第四电源端子,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相互间隔,所述第三电源端子及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端,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端位置相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位于所述第一凸肋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所述第一夹持臂的第一端朝所述对接槽内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朝背向所述对接槽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二焊接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第二夹持臂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臂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配合,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相互间隔设置,因而便于制造,避免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一体成型时,不便于制造的问题。此外,由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二导电臂及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上,所述第一导电臂包括导电部、盖设部及连接部,所述导电部及所述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导电部插设在所述对接槽内,所述盖设部位于所述对接槽的槽口处并盖设在所述第三凸肋上,所述盖设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相连,所述盖设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上,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因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之间的连接较稳固,从而使整体结构较稳固,机械强度高,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时较好地防撞,电能传输更稳定,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绝缘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绝缘基座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二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连接以进行传输信号,其包括绝缘基座1、第一信号端子2、第二信号端子3、第一电源端子4、第二电源端子5、第三电源端子6及第四电源端子7,所述绝缘基座1包括基板11、第一凸肋12、第二凸肋13、第三凸肋14及第四凸肋15。所述第一凸肋12及所述第二凸肋13均与所述基板11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基板1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凸肋14位于所述基板1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凸肋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肋12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凸肋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凸肋13的第一端相连。可以理解的是,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无需设置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及第四电源端子7。
请参阅图3,所述第四凸肋15位于所述基板1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凸肋1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肋12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凸肋1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凸肋13的第二端相连。所述基板11的第一端与所述基板11的第二端位置相对设置。所述基板11、所述第一凸肋12、所述第二凸肋13、所述第三凸肋14及第四凸肋15之间形成有对接槽16,所述对接槽16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插接,所述基板11背向所述对接槽16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容纳槽111。所述第一凸肋12及所述第二凸肋13沿所述基板11的纵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凸肋14及所述第四凸肋15沿所述基板11的横向延伸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无需设置所述第四凸肋15。所述基板11、所述第一凸肋12、所述第二凸肋13及所述第三凸肋14之间形成有所述对接槽16。因此,所述绝缘基座1的形状及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第一凸肋12设置有环绕所述第一凸肋12设置的第一卡固槽121及第一卡持槽122,所述第二凸肋13设置有环绕所述第二凸肋13设置的第二卡固槽131及第一固定槽132。所述第三凸肋14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41、第二定位槽142及第三定位槽143,所述第一定位槽141与所述对接槽16相连通,所述焊料容纳槽111与所述第一定位槽141相连通。所述第二定位槽142与所述第一定位槽141及所述第三定位槽143相连通,所述第三定位槽143位于所述第三凸肋14背向所述对接槽16的一侧,所述第三定位槽14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42的长度。
请参阅图1及图6,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肋12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包括第一夹持臂21,所述第一夹持臂21位于所述第一凸肋12背向所述对接槽16的一侧,所述第一夹持臂21的第一端朝所述对接槽16内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夹持臂22,所述第二夹持臂22朝背向所述对接槽16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二焊接臂23,所述第一夹持臂21与所述第二夹持臂22位于所述第一凸肋12位置相对的两侧,因而连接较稳固。使用时所述第二焊接臂23焊接至电路板上,所述第二夹持臂22与对接连接器电连接,便可进行信号传输。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臂21与所述第二夹持臂22均插设在所述第一卡固槽121内,所述第一夹持臂21背向所述对接槽16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凸台211,所述第二凸台211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相连。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凸台211,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相连时,所述第二凸台211与对接连接器连接更紧,此外,用户在插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时,可获取卡扣或/和到位手感,便于使用,用户体验好。
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1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二卡固槽131插接相连,由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的第二凸台211结构相同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相连的第三凸台31,其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的结构可以不相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的结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够进行信号传输即可,其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此外,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其数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包括第一卡持臂41,所述第一卡持臂41位于所述第一凸肋12背向所述对接槽16的一侧,所述第一卡持臂41的第一端朝所述对接槽16内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卡持臂42,所述第二卡持臂42的一端端部朝背向所述对接槽16的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焊接臂43,所述第一卡持臂41与所述第二卡持臂42位于所述第一凸肋12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卡持臂41与所述第二卡持臂42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持槽122内。因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与所述绝缘基座1连接较稳固。所述第一卡持臂41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三凸肋14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三卡持臂44,所述第三卡持臂44插入所述第三凸肋14内,所述第二卡持臂42与所述第三卡持臂44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隔空间,因而,在制造时便于弯折所述第二卡持臂42及所述第三卡持臂44,从而便于制造,生产效率高。
请参阅图5及图7,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包括第一导电臂51、第二导电臂52及第一连接臂53,所述第一导电臂51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14上。所述第一导电臂51包括导电部511、盖设部512及连接部513,所述导电部511及所述连接部513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凸肋14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导电部511插设在所述对接槽16内,所述盖设部512位于所述对接槽16的槽口处并盖设在所述第三凸肋14上,所述盖设部512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511相连,所述盖设部512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部513相连。通过所述盖设部512盖设在所述第三凸肋14上,因而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时,较好地避免所述第三凸肋14被撞击。
所述第二导电臂52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13上,所述第一连接臂53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513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5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臂52相连。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相互间隔设置,因而,在制造时可分别成型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从而便于制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部511插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141内,所述盖设部512插设在所述第二定位槽142内,所述连接部513插设在所述第三定位槽143内,所述连接部513设置有扣接孔514,所述扣接孔514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扣接相连,因而信号传输较可靠。
由于所述第三定位槽14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42的长度,因而较好地避免所述连接部513朝所述对接槽16的槽口方向运动,因此,提高了所述第一导电臂51与所述第三凸肋14连接的可靠性。通过设置所述焊料容纳槽111,因此,当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焊接至电路板上时,所述焊料容纳槽111容纳有焊料(锡膏),所述焊料容纳槽111内的焊料与所述电路板及所述导电部511相连,因而能够较稳固地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焊接至电路板上。
所述第二导电臂52包括第一固定部521,所述第一固定部521位于所述第二凸肋13背向所述对接槽16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部521的第一端朝所述对接槽16内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固定部522,所述第二固定部522朝背向所述对接槽16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焊接部523,所述第一固定部52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522位于所述第一凸肋12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521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三凸肋14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三固定部524,所述第三固定部524插入所述第三凸肋14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臂53相连,所述第二固定部522与所述第三固定部524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隔空间,因而不仅使所述第二导电臂52与所述绝缘基座1连接较可靠,而且便于制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52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522插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槽132内,因而固定较稳固。所述第一固定部521背向所述对接槽1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台5211,所述第一凸台5211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相连。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凸台5211,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相连时,所述第一凸台5211与对接连接器连接更紧,此外,用户在插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时,可获取卡扣或/和到位手感,便于使用,用户体验好。
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绝缘基座1相连,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关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与所述绝缘基座1相连,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关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相互间隔,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及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端,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端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端位置相对设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均设置有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相连的第四凸台61,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的结构相同,因而,不仅便于制造,而且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时,连接较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之间的配合,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相互间隔设置,因而便于制造,避免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一体成型时,不便于制造的问题。此外,由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包括第一导电臂51、第二导电臂52及第一连接臂53,所述第一导电臂51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14上,所述第一导电臂51包括导电部511、盖设部512及连接部513,所述导电部511及所述连接部513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凸肋14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导电部511插设在所述对接槽16内,所述盖设部512位于所述对接槽16的槽口处并盖设在所述第三凸肋14上,所述盖设部512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511相连,所述盖设部512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部513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臂52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13上,所述第一连接臂53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513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5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臂52相连。因而,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绝缘基座1之间的连接较稳固,从而使整体结构较稳固,机械强度高,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时较好地防撞,电能传输更稳定,使用寿命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座、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绝缘基座包括基板、第一凸肋、第二凸肋及第三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第二凸肋均与所述基板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基板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凸肋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凸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肋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凸肋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凸肋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凸肋、所述第二凸肋及所述第三凸肋之间形成有对接槽;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肋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上;
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二导电臂及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上,所述第一导电臂包括导电部、盖设部及连接部,所述导电部及所述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导电部插设在所述对接槽内,所述盖设部位于所述对接槽的槽口处并盖设在所述第三凸肋上,所述盖设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电部相连,所述盖设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上,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相互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凸肋设置有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及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对接槽相连通,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及所述第三定位槽相连通,所述第三定位槽位于所述第三凸肋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所述第三定位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长度;所述导电部插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盖设部插设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所述连接部插设在所述第三定位槽内,所述连接部设置有扣接孔,所述扣接孔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扣接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设置有焊料容纳槽,所述焊料容纳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卡持臂,所述第一卡持臂位于所述第一凸肋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所述第一卡持臂的第一端朝所述对接槽内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卡持臂,所述第二卡持臂的一端端部朝背向所述对接槽的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焊接臂,所述第一卡持臂与所述第二卡持臂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臂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三凸肋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三卡持臂,所述第三卡持臂插入所述第三凸肋内,所述第二卡持臂与所述第三卡持臂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隔空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肋设置有环绕所述第一凸肋设置的第一卡持槽,所述第一卡持臂与所述第二卡持臂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持槽内。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臂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凸肋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端朝所述对接槽内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朝背向所述对接槽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三凸肋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插入所述第三凸肋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臂相连,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三固定部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隔空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肋设置有环绕所述第二凸肋设置的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插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三电源端子及第四电源端子,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相互间隔,所述第三电源端子及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端,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端位置相对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位于所述第一凸肋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所述第一夹持臂的第一端朝所述对接槽内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朝背向所述对接槽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二焊接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第二夹持臂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臂背向所述对接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相连。
CN201821727409.3U 2018-10-24 2018-10-24 连接器 Active CN208873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27409.3U CN208873931U (zh) 2018-10-24 2018-10-24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27409.3U CN208873931U (zh) 2018-10-24 2018-10-24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73931U true CN208873931U (zh) 2019-05-17

Family

ID=66470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27409.3U Active CN208873931U (zh) 2018-10-24 2018-10-2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739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19265B1 (ko) 전기 커넥터
US93314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3217710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05811113U (zh) 电连接器
WO2019140791A1 (zh) 数据线连接结构、连接头、连接座、数据线及usb插接头
CN204516937U (zh) 电连接器
CN208873931U (zh) 连接器
CN206758680U (zh)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CN202308601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08767503U (zh) 连接器
CN210957070U (zh) 一种插接导电端子及插接浮动式连接器
CN204516936U (zh) 电连接器
CN208674538U (zh) 连接器组件
CN208873930U (zh) 连接器
CN208674431U (zh) 连接器
CN208874006U (zh) 连接器组件
CN206180186U (zh) 一种组合式接触端子大电流连接器
CN208674419U (zh) 能够传输高速信号的连接器
CN104795653A (zh) 电连接器
CN216698927U (zh) 一种端子接脚、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CN104795652A (zh) 电连接器
CN210326235U (zh) 一种连接器、数据线及电子设备
CN216624620U (zh) 一种Type-C母端电连接器
CN21672032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2695392U (zh) 连接器组合的锁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