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73930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873930U CN208873930U CN201821727407.4U CN201821727407U CN208873930U CN 208873930 U CN208873930 U CN 208873930U CN 201821727407 U CN201821727407 U CN 201821727407U CN 208873930 U CN208873930 U CN 2088739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base
- arm
- power supply
- docking
- supply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基座、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绝缘基座设置有第一对接槽、第二对接槽及第三对接槽,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二导电臂、第一连接臂及第一防撞臂,第二导电臂朝第一对接槽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接触臂,第一防撞臂盖设在绝缘基座上,第一防撞臂的第一端与绝缘基座扣接相连,第一防撞臂的第二端与第一导电臂相连;第二电源端子与第一电源端子相互间隔,第二电源端子包括与绝缘基座相连的第三导电臂,第三导电臂朝第二对接槽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二接触臂。本实用新型具有信号传输可靠,结构稳固,机械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及便于制造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连接器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也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连接器主要起到保证电流流畅连续地流通,它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现有的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基座、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一电源连接部件及第二电源连接部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第一电源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电源连接部件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二导电臂及第三导电臂,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位置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导电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垂直相连,所述第三导电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臂垂直相连,所述第一电源连接部件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第一导电臂及第二导电臂均通过一个接触点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因而容易导致接触不良,信号传输不可靠。此外,由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部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成型工艺较复杂,不便于制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可靠及结构稳固的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基座、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绝缘基座设置有第一对接槽、第二对接槽及第三对接槽,所述第一对接槽与所述第二对接槽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对接槽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内;
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二导电臂、第一连接臂及第一防撞臂,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三对接槽内,所述第二导电臂朝所述第一对接槽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一防撞臂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第一防撞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绝缘基座扣接相连,所述第一防撞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防撞臂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的第三导电臂,所述第三导电臂朝所述第二对接槽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二接触臂用于与对接连接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撞臂包括盖设部、连接部及扣接部,所述盖设部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连接部插设在所述第三对接槽内,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盖设部相连,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所述扣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盖设部相连,所述扣接部的第二端插设置在所述绝缘基座内并与所述绝缘基座扣接相连。
优选地,所述扣接部呈倒T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三电源端子及第四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并相互间隔,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端并相互间隔。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臂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三对接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臂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二凸起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三电源端子及第四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并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端并相互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臂朝背向所述第一对接槽方向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焊接臂,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臂之间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源端子朝背向所述第二对接槽方向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二焊接臂,相邻的所述第二焊接臂之间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座包括基板、第一凸肋、第二凸肋、第三凸肋及对接凸块;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第二凸肋均与所述基板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基板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对接凸块与所述基板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与所述第二凸肋之间,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对接槽,所述基板、所述第二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对接槽,所述基板、所述第三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对接槽,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肋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上,所述第一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配合,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二导电臂朝所述第一对接槽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的第三导电臂,所述第三导电臂朝所述第二对接槽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二接触臂,通过至少两个第一接触臂及至少两个第二接触臂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接触,因而接触良好,信号传输可靠,较好地避免单点接触时,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其还可较好地传输大电流,因而应用场景更广泛,较好地避免了传输大电流时不安全的问题。此外,由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相互间隔,因而便于制造,避免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一体成型时,不便于制造的问题。最后,由于所述第一防撞臂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第一防撞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绝缘基座扣接相连,所述第一防撞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因而不仅所述第一防撞臂与所述绝缘基座之间连接较可靠,结构稳固,而且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强度高,与对接的所述连接器连接时,不易被对接的所述连接器损坏,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绝缘基座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二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连接以进行传输信号,其包括绝缘基座1、第一信号端子2、第二信号端子3、第一电源端子4、第二电源端子5、第三电源端子6及第四电源端子7,所述绝缘基座1设置有第一对接槽a、第二对接槽b、第三对接槽c及第四对接槽d,所述第一对接槽a与所述第二对接槽b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对接槽c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对接槽d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端,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端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端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与所述绝缘基座1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a内。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绝缘基座1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b内。可以理解的是,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无需设置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及第四电源端子7。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基座1包括基板11、第一凸肋12、第二凸肋13、第三凸肋14、第四凸肋15及对接凸块16。所述第一凸肋12及所述第二凸肋13均与所述基板11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基板1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对接凸块16与所述基板11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一凸肋12与所述第二凸肋13之间,所述基板11、所述第一凸肋12及所述对接凸块16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对接槽a,所述基板11、所述第二凸肋13及所述对接凸块16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对接槽b,所述基板11、所述第三凸肋14及所述对接凸块16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对接槽c,所述基板11、所述第四凸肋15及所述对接凸块16之间形成所述第四对接槽d。所述第三凸肋14与所述第四凸肋15分别位于所述对接凸块16位置相对的两端。
所述第一对接槽a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对接槽c的第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对接槽a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对接槽d的第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对接槽b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对接槽c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对接槽b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对接槽d的第二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凸肋12上设置有第一卡固槽121,所述第一卡固槽121与所述第一对接槽a相连通。所述第一凸肋12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肋12相连的第一夹持臂17,所述第一夹持臂17与所述第一凸肋12并列设置。所述第二凸肋13上设置有第二卡固槽131,所述第二卡固槽131与所述第二对接槽b相连通。所述第二凸肋13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肋13相连的第二夹持臂18,所述第二夹持臂18与所述第二凸肋13并列设置。
所述对接凸块16设置有第一容纳槽161、第二容纳槽162、第三容纳槽163及第四容纳槽164,所述第一容纳槽161及第二容纳槽162位于所述对接凸块16的第一侧,所述第三容纳槽163及第四容纳槽164位于所述对接凸块16的第二侧。所述绝缘基座1为一体成型结构,因而不仅便于制造,而且结构稳固及使用寿命长。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基座1可以无需设置所述第四凸肋15及所述第四对接槽d,在又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基座1可以无需设置所述对接凸块16,因此,所述绝缘基座1的形状及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3及图6,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肋12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包括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及第一接触部23,所述第一夹持部21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2相连并均插设在所述第一卡固槽121内,所述第一夹持部21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肋12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臂17与所述第一凸肋12共同夹持所述第一夹持部21,因而连接较可靠。所述第一接触部2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2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a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2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对接槽a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对接空间24,所述第一容纳槽16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3位置相对应。当对接连接器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空间24及所述第一对接槽a内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3可朝所述第一容纳槽161内变形。
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二卡固槽131插接相连并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13上,所述第三容纳槽163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夹持臂18与所述第二凸肋13共同夹持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因而连接较可靠。当对接连接器插设在所述第二对接槽b内时,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可朝所述第一容纳槽161内变形,因而信号连接较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的结构相同,其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的结构可以不相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的结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够进行信号传输即可,其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无需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23,仅通过所述第二夹持部22与对接连接器连接。
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包括第一导电臂41、第二导电臂42、第一连接臂43及第一防撞臂44,所述第一导电臂41与所述绝缘基座1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三对接槽c内,所述第二导电臂42朝所述第一对接槽a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接触臂45,所述第一连接臂4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41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4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臂4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43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内。所述第二导电臂42朝背向所述第一对接槽a方向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焊接臂46,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臂46之间间隔设置。通过所述第一焊接臂46将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焊接至电路板上,因而连接更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臂42及第四电源端子7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肋12上,第二电源端子5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13上,所述第一导电臂41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14上,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13及所述第四凸肋15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的第一接触臂45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容纳槽162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接触臂45的位置相对应,以在当所述第一接触臂45受到背向所述第二导电臂42的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接触臂45能够朝所述第二容纳槽162内变形,因而不仅能够与对接的连接器连接较可靠,而且使插拔较顺畅。
所述第一导电臂41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的第一凸起411,所述第一凸起411位于所述第三对接槽c内。所述第二导电臂42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的第二凸起421,所述第二凸起421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槽a内。所述第一接触臂45与所述第二凸起421一一对应设置,因而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时,可实现多点接触,信号连接较可靠。
所述第一防撞臂44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所述第一防撞臂44的第一端与所述绝缘基座1扣接相连,所述第一防撞臂4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41相连。具体地,所述第一防撞臂44包括盖设部441、连接部442及扣接部443,所述盖设部441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并位于所述对接凸块16的一侧,所述连接部442插设在所述第三对接槽c内,所述连接部442的第一端与所述盖设部441相连,所述连接部44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41相连。所述扣接部443的第一端与所述盖设部441相连,所述扣接部443的第二端插设置在所述绝缘基座1内并与所述绝缘基座1扣接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接部443呈倒T形结构,所述扣接部443与所述对接凸块16扣接相连。因此,较好地避免所述第一防撞臂44连接不可靠,以致容易松脱的问题。
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端并相互间隔,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二导电臂4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防撞臂44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包括与所述绝缘基座1相连的第三导电臂51,所述第三导电臂51朝所述第二对接槽b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二接触臂52,所述第一接触臂45与所述第二接触臂52用于与对接连接器连接。所述第三导电臂51朝背向所述第二对接槽b方向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二焊接臂53,相邻的所述第二焊接臂53之间间隔设置。通过所述第二焊接臂53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焊接至电路板上,因而连接更稳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接触臂45、所述第二接触臂52的数量均可以是3个或4个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绝缘基座1相连,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关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与所述绝缘基座1相连,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关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端并相互间隔。也就是说,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的结构相同,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的结构相同,因而,不仅便于制造,而且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时,连接较可靠。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之间的配合,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的所述第二导电臂42朝所述第一对接槽a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接触臂45,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包括与所述绝缘基座1相连的第三导电臂51,所述第三导电臂51朝所述第二对接槽b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二接触臂52,通过至少两个第一接触臂45及至少两个第二接触臂52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接触,因而接触良好,信号传输可靠,较好地避免单点接触时,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其还可较好地传输大电流,因而应用场景更广泛,较好地避免了传输大电流时不安全的问题。此外,由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相互间隔,因而便于制造,避免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一体成型时,不便于制造的问题。最后,由于所述第一防撞臂44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所述第一防撞臂44的第一端与所述绝缘基座1扣接相连,所述第一防撞臂4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41相连,因而不仅所述第一防撞臂44与所述绝缘基座1之间连接较可靠,结构稳固,而且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强度高,与对接的所述连接器连接时,不易被对接的所述连接器损坏,使用寿命长。
实施例2
请参阅图7至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似,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与第一电源端子4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端并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电源端子6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7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端并相互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的数量大于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信号端子2的数量,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的数量大于实施例1所述的第二信号端子3的数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座、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绝缘基座设置有第一对接槽、第二对接槽及第三对接槽,所述第一对接槽与所述第二对接槽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三对接槽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内;
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导电臂、第二导电臂、第一连接臂及第一防撞臂,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第三对接槽内,所述第二导电臂朝所述第一对接槽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一防撞臂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第一防撞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绝缘基座扣接相连,所述第一防撞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防撞臂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的第三导电臂,所述第三导电臂朝所述第二对接槽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二接触臂用于与对接连接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撞臂包括盖设部、连接部及扣接部,所述盖设部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连接部插设在所述第三对接槽内,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盖设部相连,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所述扣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盖设部相连,所述扣接部的第二端插设置在所述绝缘基座内并与所述绝缘基座扣接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部呈倒T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三电源端子及第四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并相互间隔,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端并相互间隔。
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臂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三对接槽内。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臂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连接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二凸起一一对应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三电源端子及第四电源端子,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端并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基座相连,所述第四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关于所述绝缘基座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三电源端子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均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端并相互连接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臂朝背向所述第一对接槽方向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焊接臂,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臂之间间隔设置。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朝背向所述第二对接槽方向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二焊接臂,相邻的所述第二焊接臂之间间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包括基板、第一凸肋、第二凸肋、第三凸肋及对接凸块;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第二凸肋均与所述基板相连,并分别位于所述基板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对接凸块与所述基板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一凸肋与所述第二凸肋之间,所述基板、所述第一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对接槽,所述基板、所述第二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对接槽,所述基板、所述第三凸肋及所述对接凸块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对接槽,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肋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肋上,所述第一导电臂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肋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27407.4U CN208873930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27407.4U CN208873930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873930U true CN208873930U (zh) | 2019-05-17 |
Family
ID=66470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727407.4U Active CN208873930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873930U (zh) |
-
2018
- 2018-10-24 CN CN201821727407.4U patent/CN2088739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53403B1 (en) |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female connector and male connector | |
CN203466319U (zh) |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WO2019140791A1 (zh) | 数据线连接结构、连接头、连接座、数据线及usb插接头 | |
US20120088386A1 (en) | Hermaphroditic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3119194U (zh) | 磁控快速连接器组件 | |
CN208873930U (zh) | 连接器 | |
CN2045169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8874006U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208272188U (zh) | 一种连接器的母端子 | |
CN216289233U (zh)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
TWM567496U (zh) | Magnetic spring thimble connector structure with a recessed groove and its board end connector | |
CN212848967U (zh) | 一种微型大电流btb连接器母座 | |
CN212848933U (zh) | 一种微型大电流btb连接器公头 | |
CN208674538U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206180186U (zh) | 一种组合式接触端子大电流连接器 | |
CN221176696U (zh) | 双触点式公头连接器 | |
CN208873931U (zh) | 连接器 | |
CN208767503U (zh) | 连接器 | |
CN220233499U (zh) | 带鱼眼引脚的连接器 | |
CN208674431U (zh) | 连接器 | |
CN206370525U (zh) | 电源连接器弹片端子 | |
CN20451693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21226604U (zh) | 一种热插拔胶座 | |
CN211700658U (zh) | 一种接插件 | |
CN221885429U (zh) | 一种多pin可变厚度的鱼眼端子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