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55437U - 受流器和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受流器和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55437U
CN208855437U CN201821365197.9U CN201821365197U CN208855437U CN 208855437 U CN208855437 U CN 208855437U CN 201821365197 U CN201821365197 U CN 201821365197U CN 208855437 U CN208855437 U CN 208855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link assembly
swingle
telescopic component
current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6519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冲
裘骏
尹双
袁清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6519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55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55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55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受流器和轨道车辆,受流器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连杆组件、伸缩组件和旋转组件,第一支座与车体连接,第二支座上设有适于与导电轨配合的集电头,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分别与连杆组件可转动连接,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连接,伸缩组件的第二端通过旋转组件与连杆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受流器,当轨道车辆站台停车或停车检修时,伸缩组件收缩,带动旋转杆的第一端绕旋转杆的第二端转动,直至旋转组件的托板抵接连杆组件,伸缩组件继续收缩,带动连杆组件绕第一支座向上转动,集电头向上移动,使集电头与导电轨分离。由此避免了受流器与导电轨的接触,提高了安全性。

Description

受流器和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受流器和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处在运行、站台停车、停车检修等状态时,集电头均一直与导电轨接触,使得集电头与导电轨电连通,从而轨道车辆处于高压电接触环境,当轨道车辆在站台停车或停车检修时,存在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受流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受流器,包括:
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与车体连接;
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上设有适于与导电轨配合的集电头;
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座连接;
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可转动连接;以及
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旋转杆和托板,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杆组件可转动连接;
所述伸缩组件收缩,带动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绕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转动,直至所述托板抵接所述连杆组件;所述伸缩组件继续收缩,带动所述连杆组件绕所述第一支座向上转动,所述集电头向上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受流器,当轨道车辆站台停车或停车检修时,伸缩组件收缩,带动旋转杆的第一端绕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转动,直至旋转组件的托板抵接连杆组件,所述伸缩组件继续收缩,带动连杆组件绕第一支座向上转动,集电头向上移动,使集电头与导电轨分离。由此避免了受流器与导电轨的接触,提高了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受流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伸缩组件伸长,带动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绕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转动,所述连杆组件绕所述第一支座向下转动,所述集电头向下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组件大体呈L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杆组件与所述托板对应的位置设有支撑部,所述托板可抵接所述支撑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形成有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所述第一支部和所述第二支部之间形成有夹持槽,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可卡入所述夹持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受流器还包括: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部的第一安装孔、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二支部的第三安装孔,将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伸缩组件包括: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可转动连接;和
伸缩部,所述伸缩部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部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伸缩部可收缩至所述驱动部内或伸长至所述驱动部外,所述伸缩部的第二端与所述旋转组件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部为气缸、液压缸或电磁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组件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连杆组件的两侧,对应的,所述伸缩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旋转组件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以及上述的受流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提出的受流器,当轨道车辆站台停车或停车检修时,伸缩组件收缩,带动旋转杆的第一端绕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转动,直至旋转组件的托板抵接连杆组件,所述伸缩组件继续收缩,带动连杆组件绕第一支座向上转动,集电头向上移动,使集电头与导电轨分离。由此避免了受流器与导电轨的接触,提高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受流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受流器的侧视图1;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受流器的侧视图2;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支座1,
第二支座2,集电头21,连接板22,
连杆组件3,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支撑部33,第一接头34,绝缘件35,第二接头36,
伸缩组件4,驱动部41,伸缩部42,
旋转组件5,旋转杆51,第一支部511,第二支部512,夹持槽513,托板52,
线缆固定块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参照图1-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受流器,受流器包括第一支座1、第二支座2、连杆组件3、伸缩组件4以及旋转组件5。其中,第一支座1与车体连接,第二支座2上设有适于与导电轨配合的集电头21,连杆组件3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1可转动连接,连杆组件3的第二端与第二支座2连接。伸缩组件4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1可转动连接,旋转组件5包括相互连接的旋转杆51和托板52,旋转杆51的第一端与伸缩组件4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连杆组件3可转动连接,伸缩组件4收缩,带动旋转杆51的第一端绕旋转杆51的第二端转动,直至旋转组件5的托板52抵接连杆组件3,伸缩组件4继续收缩,带动连杆组件3绕第一支座1向上转动,并带动连杆组件3沿绕第一支座1向上转动,集电头21向上移动。其中,集电头21为能够导电的导体,如碳滑板,在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受流器通过第一支座1与轨道车辆固定在一起并随轨道车辆一起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受流器,当轨道车辆站台停车或停车检修时,伸缩组件4收缩,带动旋转杆51的第一端绕旋转杆51的第二端转动,直至旋转组件5的托板52抵接连杆组件3,伸缩组件4继续收缩,带动连杆组件3绕第一支座1向上转动,集电头21向上移动,使集电头21与导电轨分离。由此避免了受流器与导电轨的接触,提高了安全性。
另外,当轨道车辆需要供电时,伸缩组件4伸长,带动旋转杆51的第一端绕旋转杆51的第二端转动,连杆组件3绕第一支座1向下转动,集电头21向下移动,使受流器与导电轨接触,用于给轨道车辆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支座1与轨道车辆的车体连接,优选地,第一支座1与车体上的转向架构架连接,第一支座1使用金属材料。连杆组件3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1可转动连接,优选地,连杆组件3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1铰接。连杆组件3的第二端与第二支座2连接,优选地,连杆组件3的第二端与第二支座2可转动连接,其中,可转动连接为铰接。具体地,连杆组件3包括第一接头34和绝缘件35,连杆组件3通过第一接头34与第一支座1铰接。第一接头34位于连杆组件3的第一端,绝缘件35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头3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接头34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铰接孔,第一铰接孔内穿设有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支座1与第一接头34。连杆组件3还包括第二接头36,第二接头36位于连杆组件3的第二端,第二接头36的第一端与绝缘件3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接头36的第二端与第二支座2铰接,第二接头36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铰接孔,第二铰接孔内穿设有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二支座2与第二接头36。优选地,连杆组件3包括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第一连杆31或第二连杆32包括第一接头34、绝缘件35和第二接头36。第一连杆31通过第一接头34与第一支座1铰接,第一连杆31通过第二接头36与第二支座2铰接;第二连杆32通过第一接头34与第一支座1铰接,第二连杆32通过第二接头36与第二支座2铰接。第一支座1、第一连杆31、第二支座2、第二连杆32共同构成四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的四个铰接轴构成平行四边形。第二支座2通过连接板22与集电头21连接,集电头21抵接导电轨,其中,连接板22采用弹性材料,弹性材料可为橡胶。连接板22位于第二支座2和集电头21之间,避免第二支座2与集电头21刚性接触,进而减小集电头21对第二支座2的冲击力,即连接板22起到缓冲的作用,在轨道车辆供电时,利用连接板22的弹力使得集电头21与导电轨始终紧密贴合,保证了集电头21的受流面积。集电头21相对导电轨的滑动,遇到轻微的不平整或者硬点时,两者的接触力出现波动,连接板22可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第二支座2受力过大,进而避免四连杆机构受力过大。由于四连杆机构的四个铰接轴构成平行四边形,使得第一支座1、第一连杆31、第二支座2、第二连杆32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传动更加平稳,同时,第一连杆31或第二连杆32在绕第一支座1或第二支座2的转动中始终保持集电头21与导电轨的接触面积最大,提高轨道车辆的供电效率。例如,集电头21相对导电轨运动的过程中遇到爬坡或者下坡,集电头21可通过四连杆机构旋转,使集电头21与导电轨的接触面积保持最大。其中,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的绝缘件35均采用绝缘材料,具体地,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可以使用玻璃钢或片状模树脂制成。由此保证了受流器在正常工作环境下以及湿度较大的工作环境下(雨天、雾天)能够正常导电而不发生漏电的现象。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3所示,连杆组件3与第一支座1的铰接处或者连杆组件3与第二支座2的铰接处设有弹性件(图中未标出),具体地,第一接头34与第一支座1的铰接处或者第二接头36与第二支座2的铰接处设有弹性件。优选地,第二连杆32上的第一接头34与第一支座1的铰接处设有弹性件。具体地,第二连杆32的第一端设有两个第一接头34,两个第一接头34上均具有第一铰接孔,弹性件位于两个第一接头34之间,第一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二连杆32的一个第一接头34、弹性件和第二连杆32的另一个第一接头34,弹性件通过四连杆机构提供集电头21挤压导电轨的力。优选地,弹性件可为扭簧,但不局限于此。
一般情况下,集电头21与导电轨的接触面无法做到绝对平行接触,导电轨轻微的不平整或者存在硬点会使得两者的接触力出现波动。弹性件始终给第二连杆32一个力,这个力通过由第一支座1、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二支座2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传递到第二支座2下端的集电头21,使集电头21与导电轨之间保持一定压力,在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接触良好,从而在工作中保持集电头21与导电轨的稳定接触并取电受流。当集电头21在相对导电轨滑动的过程中遇到导电轨的凸起部位时,集电头21受到凸起部位向上的挤压力,通过第二支座2将力传递到第二支座2与第一连杆31或第二连杆32铰接处,使得第一连杆31或第二连杆32绕其与第一支座1的铰接处转动,此时,弹性件给第二连杆32一个反方向的作用力,该反方向的作用力通过第二连杆32传递到第二支座2上,再通过第二支座2传递到集电头21上,平衡集电头21在导电轨的凸起部位受到的凸起部位向上的挤压力,避免集电头21脱离导电轨,进而使集电头21与导电轨之间在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接触良好。当集电头21在相对导电轨滑动的过程中遇到导电轨的凹陷部位时,弹性件始终给第二连杆32一个力,这个力通过第二连杆32传递到第二支座2,再通过第二支座2传递到集电头21,使集电头21向凹陷部位快速移动,避免集电头21脱离导电轨,进而使集电头21与导电轨之间在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接触良好,利于集电头21受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伸缩组件4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1可转动连接,优选地,伸缩组件4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1铰接。还包括旋转组件5,旋转组件5包括旋转杆51和托板52,旋转杆51的第一端与伸缩组件4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优选地,旋转杆51的第一端与伸缩组件4的第二端铰接。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连杆组件3可转动连接,优选地,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杆31铰接。旋转杆51的第二端还与托板52固定连接,优选地,旋转杆51与托板52为一体式结构,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32的铰接处位于旋转杆51与托板52的固定连接处。优选地,如图4所示,旋转组件5大体呈L型,且旋转组件5的第一折弯处位于旋转杆51与托板52的固定连接处。伸缩组件4收缩,带动旋转杆51转动,旋转组件5的托板52抵接第一连杆31的下表面并通过四连杆结构带动连杆组件3转动,集电头21向上移动;伸缩组件4伸长,带动旋转杆51转动,连杆组件3转动,集电头21向下移动。连杆组件3对应位置具有支撑部33,旋转组件5的托板52可抵接支撑部33的下表面并带动连杆组件3转动,优选地,第一连杆31的绝缘件35对应位置具有支撑部33。若轨道车辆在站台停车或停车检修,此时,需要对轨道车辆进行断电,即,需要集电头21向上移动,分离集电头21和导电轨,伸缩组件4收缩,带动旋转杆51的第一端绕旋转杆51的第二端转动,旋转杆51的第一端远离伸缩组件4,如图3所示,伸缩组件4沿逆时针方向绕第一支座1转动,进而带动旋转组件5的托板52转动,当托板52抵接支撑部33的下表面时,通过四连杆机构为集电头21提供向上移动的力,带动连杆组件3沿逆时针方向绕第一支座1转动,即连杆组件3绕第一支座1向上转动,集电头21向上移动,进而实现集电头21与导电轨的分离,停止对轨道车辆进行供电。其中,旋转杆51起到杠杆的作用,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杆31的铰接处起到支点的作用。由此避免了受流器与导电轨的接触,提高了安全性。若轨道车辆在站台停车或停车检修结束后,需要对轨道车辆进行供电,即需要集电头21接触导电轨,伸缩组件4伸长,带动旋转杆51的第一端绕旋转杆51的第二端转动,旋转杆51的第一端靠近伸缩组件4,如图3所示,伸缩组件4沿顺时针方向绕第一支座1转动,进而带动托板52转动,支撑部33失去托板52提供的沿顺时针方向绕第一支座1转动的力,连杆组件3在扭力、重力的作用下,沿顺时针方向绕第一支座1转动,即连杆组件3绕第一支座1向下转动,集电头21向下移动,进而实现集电头21与导电轨的接触,对轨道车辆进行供电。其中,扭力为扭簧通过四连杆机构提供的作用力,重力为集电头21、第二支座2、连杆组件3等结构提供的作用力。优选地,支撑部33为渐变结构,支撑部33沿靠近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杆31的铰接处的方向至远离旋转杆51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杆31铰接处的方向逐渐变厚,即支撑部33沿右方向逐渐变厚,集电头21与导电轨的接触时,旋转杆51与支撑部33紧密配合。旋转杆51具有第二折弯处,使旋转杆5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31的上表面紧密配合。集电头21与导电轨接触时,旋转杆51占用空间小,不影响受流器的其他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旋转组件5为多个,优选地旋转组件5为两个。两个旋转组件5分别位于连杆组件3的两侧,优选地,两个旋转组件5分别位于第一连杆31的两侧。对应的,伸缩组件4为两个。两个伸缩组件4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旋转组件5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优选地,两个伸缩组件4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旋转组件5的第一端铰接。两个位于连杆组件3两侧的伸缩组件4伸长或收缩,带动连杆组件3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连杆组件3的受力均匀,转动平稳,进而实现集电头21向下或向上平稳移动。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伸缩组件4包括:驱动部41和伸缩部42。驱动部41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1可转动连接,优选地,驱动部41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1铰接。伸缩部42的第一端与驱动部41的第二端连接,且伸缩部42可收缩至驱动部41内或伸长至驱动部41外,伸缩部42的第二端与旋转组件5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优选地,伸缩部42的第二端与旋转组件5的第一端铰接。其中,驱动部41为气缸、液压缸或电磁缸,伸缩部42为金属杆,而不局限于此。驱动部41上具有可容纳金属杆的内腔,驱动部41驱动金属杆收缩时,金属杆向内腔收缩,驱动部41沿逆时针方向绕第一支座1转动,带动旋转杆51转动。驱动部41驱动金属杆伸长时,金属杆伸出内腔,驱动部41沿顺时针方向绕第一支座1转动,带动旋转杆51转动。金属杆可全部或部分收缩至内腔内,或者金属杆可全部或部分伸出至内腔外,优选地,金属杆部分收缩至内腔内,或者金属杆部分伸出至内腔外。由此可通过控制驱动部41来控制伸缩部42伸长或收缩,实现了对轨道车辆供电过程的主动控制,减少了轨道车辆不必要的供电,提高安全性。当需要集电头21向下移动时,例如轨道车辆供电运行,利用驱动部41驱动伸缩部42伸长,金属杆伸出内腔,驱动部41沿顺时针方向绕第一支座1转动,带动旋转杆51转动,从而带动四连杆机构转动,此时连杆组件3沿顺时针方向绕着连杆组件3与第一支座1的铰接轴转动,从而实现集电头21的向下移动。当需要集电头21向上移动时,例如轨道车辆站台停车或停车检修,利用驱动部41驱动伸缩部42收缩,金属杆向内腔收缩,驱动部41沿逆时针方向绕第一支座1转动,带动旋转杆51转动,利用驱动部41为四连杆机构提供向上移动的力,此时连杆组件3沿逆时针方向绕着连杆组件3与第一支座1的铰接轴转动,从而实现集电头21的向上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旋转组件5的第一端包括第一支部511和第二支部512,即旋转杆5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形成有第一支部511和第二支部512,第一支部511和第二支部512之间形成有夹持槽513,第一支部511和第二支部512上分别具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伸缩组件4的第二端上具有第二安装孔,即,伸缩部42上具有第二安装孔。连接杆依次穿过第一支部511的第一安装孔、伸缩部42上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三支部的第二安装孔,连接杆可相对第一支部511、第二支部512或伸缩组件4转动,进而实现旋转杆51的第一端通过连接杆与伸缩组件4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方便伸缩部42与旋转杆51的连接,有利于减少旋转杆51的重量和成本。集电头21与导电轨的接触时,伸缩组件4的第二端卡入夹持槽513内,即伸缩部42的第二端卡入夹持槽513内,占用空间小,不影响受流器的其他结构。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连杆组件3上固定有线缆固定块6,具体地,线缆固定块6固定在第一连杆31上。优选地,线缆固定块6位于第一连杆31的绝缘件35的第二端。线缆固定块6上设有限位孔,引流高压线穿过限位孔,对引流高压线进行限位,方便引流高压线引流。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以及上述实施例的受流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提出的受流器,当轨道车辆站台停车或停车检修时,伸缩组件4收缩,带动旋转杆51的第一端绕旋转杆51的第二端转动,直至旋转组件5的托板52抵接连杆组件3,伸缩组件4继续收缩,带动连杆组件3绕第一支座1向上转动,并带动连杆组件3沿绕第一支座1向上转动,集电头21向上移动,使集电头21与导电轨分离。由此避免了受流器与导电轨的接触,提高了安全性。
另外,当轨道车辆需要供电时,伸缩组件4伸长,带动旋转杆51的第一端绕旋转杆51的第二端转动,连杆组件3绕第一支座1向下转动,集电头21向下移动,使受流器与导电轨接触,用于给轨道车辆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受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与车体连接;
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上设有适于与导电轨配合的集电头;
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座连接;
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可转动连接;以及
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旋转杆和托板,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杆组件可转动连接;
所述伸缩组件收缩,带动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绕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转动,直至所述托板抵接所述连杆组件;所述伸缩组件继续收缩,带动所述连杆组件绕所述第一支座向上转动,所述集电头向上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伸长,带动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绕所述旋转杆的第二端转动,所述连杆组件绕所述第一支座向下转动,所述集电头向下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大体呈L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与所述托板对应的位置设有支撑部,所述托板可抵接所述支撑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形成有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所述第一支部和所述第二支部之间形成有夹持槽,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可卡入所述夹持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受流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部的第一安装孔、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二支部的第三安装孔,将所述旋转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包括: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可转动连接;和
伸缩部,所述伸缩部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部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伸缩部可收缩至所述驱动部内或伸长至所述驱动部外,所述伸缩部的第二端与所述旋转组件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为气缸、液压缸或电磁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组件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连杆组件的两侧,对应的,所述伸缩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伸缩组件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旋转组件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
10.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受流器。
CN201821365197.9U 2018-08-23 2018-08-23 受流器和轨道车辆 Active CN208855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5197.9U CN208855437U (zh) 2018-08-23 2018-08-23 受流器和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5197.9U CN208855437U (zh) 2018-08-23 2018-08-23 受流器和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55437U true CN208855437U (zh) 2019-05-14

Family

ID=66415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65197.9U Active CN208855437U (zh) 2018-08-23 2018-08-23 受流器和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554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7856A (zh) * 2019-07-25 2021-02-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受流器和接触供电系统
CN112440749A (zh) * 2019-08-29 2021-03-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7856A (zh) * 2019-07-25 2021-02-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受流器和接触供电系统
CN112440749A (zh) * 2019-08-29 2021-03-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55437U (zh) 受流器和轨道车辆
CN209159435U (zh) 一种受流器和车辆
CN106170595B (zh) 用于建筑机械的提升布置
JP2018530980A (ja) 充電設備のための位置決めユニットと通電接続の方法
CN101277894B (zh) 起重机、特别是具有窄的轨距和加宽支承面的移动式起重机
CN101143693A (zh) 带转向装置的高空作业平台
CN204919237U (zh) 替换梁道岔结构
CN105155366A (zh) 替换梁道岔结构及道岔转辙的方法
WO2011057136A1 (en) Apparatus for moving a platform
CN205836402U (zh) 一种双臂轮胎拆装机
CN208118958U (zh) 一种新型伞状垂直升降受电弓弓体
CN109548507A (zh) 一种多功能绿化修剪及清扫车
CN112847315A (zh) 一种工程施工机器人用机械臂结构
US20200398892A1 (en) Tilting car frame
CN111593698A (zh) 一种摆动式紧凑型除雪辊刷
CN101524972B (zh) 机车、车辆驾驶座椅升降装置
CN206956649U (zh) 除雪装置和除雪铲
CN202863274U (zh) 外移式伸缩踏板
CN202131051U (zh) 自走式喷雾机的喷药箱升降装置
CN104176685A (zh) 一种伸缩式悬臂升降平台车
CN206956644U (zh) 调节机构和除雪铲
CN206157804U (zh) 装载机驾驶室侧倾机构
CN201154704Y (zh) 铁路电气化作业车调平系统
CN112319650A (zh) 一种伞状全地形足部机构
CN112590965A (zh) 一种重心可调的越障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