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01801U - 车轮 - Google Patents

车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01801U
CN208801801U CN201821178354.5U CN201821178354U CN208801801U CN 208801801 U CN208801801 U CN 208801801U CN 201821178354 U CN201821178354 U CN 201821178354U CN 208801801 U CN208801801 U CN 208801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ating slot
wheel rim
spoke
wheel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7835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燕飞
盛枫
汪冬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ng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ng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ng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ng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7835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01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01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01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tt Welding And Welding Of Specific Art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辐与轮辋连接,轮辐上开设有定位槽,轮辋轴向第一端的周沿伸入至定位槽内并与定位槽的槽壁之间形成填充间隙。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轮辋外周侧的焊道的高度过高,容易与测量珠发生干涉,从而影响产品的尺寸检测,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常将轮辐直接贴合在轮辋上,先对轮辋和轮辐通过点焊的方式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再将轮辋和轮辐通过满焊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但是,将轮辐直接贴合在轮辋上,轮辐与轮辋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还需要点焊的方式对轮辐和轮辋进行初步定位,增加了车轮装配工序,降低了车轮装配效率;此外,用于对产品的标定直径进行测量的球带尺上的测量珠需要同时接触轮辋的胎圈座以及轮辐的轮缘直边,而现有技术中位于轮辋与轮辐连接处的焊道的高度过高,会与测量珠发生干涉,从而影响产品的尺寸检测,进而影响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辐直接贴合在轮辋上,焊接形成的焊道的高度过高,容易与测量珠发生干涉,从而影响产品的尺寸检测,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轮,包括:轮辋;轮辐,与轮辋连接,轮辐上开设有定位槽,轮辋轴向第一端的周沿伸入至定位槽内并与定位槽的槽壁之间形成填充间隙。
进一步地,轮辋的轴向第一端的周沿朝向轮辋的内侧或轮辋的外侧弯曲后延伸形成定位结构,定位结构与定位槽的槽壁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定位结构朝向定位槽的表面与定位槽的槽底壁贴合,定位结构的端面与定位槽的内周槽侧壁或定位槽的外周槽侧壁贴合。
进一步地,定位槽为环形槽,且定位结构的端面与定位槽的内周槽侧壁贴合,定位槽在其径向平面上的槽截面积沿远离定位槽的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定位槽的外周槽侧壁为平面,且外周槽侧壁与槽底壁呈夹角设置;或定位槽的外周槽侧壁为曲面,且外周槽侧壁与槽底壁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具有第一焊接结构,且第一焊接结构位于定位槽内并填充填充间隙,第一焊接结构绕定位槽的外周槽侧壁连续设置;或者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具有多个第一焊接结构,各第一焊接结构位于定位槽内并填充部分填充间隙,多个第一焊接结构绕定位槽的外周槽侧壁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定位槽的深度大于定位结构的厚度,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且第二焊道结构位于定位结构的远离槽底壁的表面与内周槽侧壁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定位槽的深度等于定位结构的厚度,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且第二焊道结构位于定位结构的远离槽底壁的表面和轮辐朝向轮辋的表面的连接缝隙处。
进一步地,定位槽的深度小于定位结构的厚度,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且第二焊道结构位于定位结构的端面和轮辐朝向轮辋一侧的表面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第二焊道结构绕外周槽侧壁连续设置;或者,第二焊道结构为多个,多个第二焊道结构绕外周槽侧壁间隔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轮辐上开设有定位槽,将轮辋轴向第一端的周沿伸入至定位槽内,不仅增大了轮辋和轮辐的接触面积,保证轮辋10和轮辐20之间能够稳定连接,还能够对轮辋和轮辐进行初步定位,提升车轮的装配效率,并且轮辋轴向第一端的周沿与定位槽的槽壁之间形成填充间隙,这样,可以将焊条伸入至填充间隙内,将轮辋和轮辐焊接在一起,焊接形成的焊道位于填充间隙内,能够避免焊道的高度过高而与测量珠发生干涉,从而保证产品的尺寸检测顺利进行,进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车轮的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车轮的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车轮的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车轮的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车轮的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车轮的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车轮的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车轮的轮辋和轮辐的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轮辋;11、定位结构;111、端面;20、轮辐;21、定位槽;211、槽底壁;212、内周槽侧壁;213、外周槽侧壁;30、第一焊接结构;40、第二焊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辋外周侧的焊道的高度过高,容易与测量珠发生干涉,从而影响产品的尺寸检测,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轮。
如图1至图10所示,车轮包括轮辋10和轮辐20,轮辐20与轮辋10连接,轮辐20上开设有定位槽21,轮辋10轴向第一端的周沿伸入至定位槽21内并与定位槽21的槽壁之间形成填充间隙。
在本申请中,在轮辐20上开设有定位槽21,将轮辋10轴向第一端的周沿伸入至定位槽21内,不仅增大了轮辋10和轮辐20的接触面积,保证轮辋10和轮辐20之间能够稳定连接,还能够对轮辋10和轮辐20进行初步定位,提升车轮的装配效率,并且轮辋10轴向第一端的周沿与定位槽21的槽壁之间形成填充间隙,这样,可以将焊条伸入至填充间隙内,将轮辋10和轮辐20焊接在一起,焊接形成的焊道位于填充间隙内,能够避免焊道的高度过高而与测量珠发生干涉,从而保证产品的尺寸检测顺利进行,进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本申请提供的车轮,在对车轮进行疲劳耐久性试验时,车轮不容易在焊接位置发生损坏,提升了车轮的抗疲劳性能和安全性能。具体而言,轮辋10和轮辐20连接处的贴合面大能够更好的传递载荷和应力,当轮辋10和轮辐20连接处的贴合面较小时,在传递过程中轮辋10和轮辐20连接处会成为最薄弱的地方,导致车轮容易在轮辋10和轮辐20连接处失效开裂。
可选地,轮辋10的轴向第一端的周沿朝向轮辋10的内侧或轮辋10的外侧弯曲后延伸形成定位结构11,定位结构11与定位槽21的槽壁间隙配合。这样,直接利用模具将轮辋10的轴向第一端的周沿弯折形成定位结构11,使定位结构11与定位槽21的槽壁间隙配合,能够进一步地增大轮辋10与轮辐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轮辋10与轮辐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定位结构11朝向定位槽21的表面与定位槽21的槽底壁211贴合,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与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或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贴合。
具体来说,当轮辋10的轴向第一端的周沿朝向轮辋10的内侧弯折形成定位结构11时,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与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贴合,并且在加工时,保证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与轮辋10的同轴度,保证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与轮辐20的同轴度,从而在装配轮辋10和轮辐20时,通过使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与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贴合,来保证轮辋10和轮辐20的同轴度,保证车轮的成品质量。
可选地,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与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过盈配合,定位结构11的远离端面111的表面与外周槽侧壁213之间形成填充间隙。当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与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过盈配合时,能够快速便捷地对轮辋10和轮辐20进行定位,避免轮辋10和轮辐20之间发生相对窜动,影响车轮的装配精度。
可选地,定位槽21为环形槽,且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与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贴合,定位槽21在其径向平面上的槽截面积沿远离定位槽21的槽底壁211的方向逐渐增大。这样,能够方便将焊条伸入至填充间隙内,对定位结构11和轮辐20进行焊接。
可选地,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具有第一焊接结构30,且第一焊接结构30位于定位槽21内并填充在填充间隙内,第一焊接结构30绕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连续设置。这样,通过满焊的方式将定位结构11和轮辐20焊接在一起,从而保证轮辐20与轮辋10能够稳定连接。
可选地,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具有多个第一焊接结构30,各第一焊接结构30位于定位槽21内并填充部分填充间隙,多个第一焊接结构30绕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间隔设置。这样,在保证轮辐20与轮辋10能够稳定连接的基础上,减少焊条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车轮的制造成本。
可选地,焊条的数量大于等于4或小于等于10。
可选地,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40,第二焊道结构40连续设置;或者,第二焊道结构40为多个,多个第二焊道结构40绕外周槽侧壁213间隔设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对车轮的强度要求不同,灵活地选用焊接方式以及焊接位置。
下面根据定位槽21的深度和定位结构11的厚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定位槽21的结构,详细列举了九个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定位槽21的深度大于定位结构11的厚度,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40,且第二焊道结构40位于定位结构11的远离槽底壁211的表面与内周槽侧壁212的连接处。当定位槽21的深度大于定位结构11的厚度时,定位结构11能够全部嵌入至定位槽21内,从而方便将焊条伸入至定位结构11与定位槽21的连接处,使焊接形成的焊道全部位于定位槽21内,避免焊接形成的焊道暴露在车轮表面,提升了车轮的外观美感。其中,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和外周槽侧壁213均与定位槽21的槽底壁211垂直设置,从而方便对定位槽21进行加工。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为平面,且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呈夹角设置。将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设置为平面,能够方便对外周槽侧壁213进行加工,同时,该平面与槽底壁211呈夹角设置,且该夹角为大于90度的钝角,从而在将轮辋10和轮辐20焊接在一起时,能够方便焊接操作人员将焊条伸入至填充间隙内,提升了焊接操作的便捷性。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为曲面,且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平滑过渡连接。通过将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设置为曲面,能够方便将焊条伸入至填充间隙内,便于对焊条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提升轮辋10和轮辐20的焊接效率。并且,经实验表明,与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之间形成尖角的方案相比,当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之间为平滑过渡连接时,能够避免车轮在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的连接处发生损坏,从而有利于提升车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定位槽21的深度等于定位结构11的厚度,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40,且第二焊道结构40位于定位结构11的远离槽底壁211的表面和轮辐20朝向轮辋10的表面的连接缝隙处。这样,定位槽21的深度等于定位结构11的厚度,使定位结构11刚好嵌入至定位槽21内,从而保证定位结构11的远离槽底壁211的表面与轮辐20朝向轮辋10的表面相平齐,提升轮辋10和轮辐20连接处的焊接性能。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为平面,且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呈夹角设置。将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设置为平面,能够方便对外周槽侧壁213进行加工,同时,该平面与槽底壁211呈夹角设置,且该夹角为大于90度的钝角,从而在将轮辋10和轮辐20焊接在一起时,能够方便焊接操作人员将焊条伸入至填充间隙内,提升了焊接操作的便捷性。
实施例六
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为曲面,且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平滑过渡连接。通过将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设置为曲面,能够方便将焊条伸入至填充间隙内,便于对焊条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提升轮辋10和轮辐20的焊接效率。并且,经实验表明,与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之间形成尖角的方案相比,当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之间为平滑过渡连接时,能够避免车轮在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的连接处发生损坏,从而有利于提升车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七
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定位槽21的深度小于定位结构11的厚度,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40,且第二焊道结构40位于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和轮辐20朝向轮辋10一侧的表面的连接处。当定位槽21的深度小于定位结构11的厚度时,将第二焊道结构40设置在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和轮辐20朝向轮辋10一侧的表面的连接处,进一步提升了轮辋10和轮辐20的焊接稳定性。
实施例八
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七的区别在于,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为平面,且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呈夹角设置。将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设置为平面,能够方便对外周槽侧壁213进行加工,同时,该平面与槽底壁211呈夹角设置,且该夹角为大于90度的钝角,从而在将轮辋10和轮辐20焊接在一起时,能够方便焊接操作人员将焊条伸入至填充间隙内,提升了焊接操作的便捷性。
实施例九
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七的区别在于,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为曲面,且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平滑过渡连接。通过将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设置为曲面,能够方便将焊条伸入至填充间隙内,便于对焊条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提升轮辋10和轮辐20的焊接效率。并且,经实验表明,与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之间形成尖角的方案相比,当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之间为平滑过渡连接时,能够避免车轮在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的连接处发生损坏,从而有利于提升车轮的使用寿命。
还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四、实施例五、实施例七和实施例八的基础上,使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的连接处平滑过渡连接,从而避免车轮在外周槽侧壁213与槽底壁211的连接处发生损坏,从而有利于提升车轮的使用寿命。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车轮为全表面车轮,具体来说,轮辐20的外周沿折弯后延伸形成第一轮缘结构,轮辋10的轴向第二端折弯后延伸形成第二轮缘结构,轮辋10与轮辐20贴合后,再将轮辋10和轮辐20通过焊接的方式形成车轮,通过保证轮辋10和轮辐20的同轴度,从而保证第一轮缘结构和第二轮缘结构的同轴度。全表面车轮的轮辋10和轮辐20连接后的连接缝不会直接暴露在车轮的外观面上,从而使全表面车轮具有良好的外观美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辋(10);
轮辐(20),与所述轮辋(10)连接,所述轮辐(20)上开设有定位槽(21),所述轮辋(10)轴向第一端的周沿伸入至所述定位槽(21)内并与所述定位槽(21)的槽壁之间形成填充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10)的轴向第一端的周沿朝向所述轮辋(10)的内侧或所述轮辋(10)的外侧弯曲后延伸形成定位结构(11),所述定位结构(11)与所述定位槽(21)的槽壁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11)朝向所述定位槽(21)的表面与所述定位槽(21)的槽底壁(211)贴合,所述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与所述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或所述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21)为环形槽,且所述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与所述定位槽(21)的内周槽侧壁(212)贴合,所述定位槽(21)在其径向平面上的槽截面积沿远离所述定位槽(21)的槽底壁(211)的方向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槽(21)的所述外周槽侧壁(213)为平面,且所述外周槽侧壁(213)与所述槽底壁(211)呈夹角设置;或
所述定位槽(21)的所述外周槽侧壁(213)为曲面,且所述外周槽侧壁(213)与所述槽底壁(211)平滑过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具有第一焊接结构(30),且所述第一焊接结构(30)位于所述定位槽(21)内并填充所述填充间隙,所述第一焊接结构(30)绕所述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连续设置;或者
所述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具有多个第一焊接结构(30),各所述第一焊接结构(30)位于所述定位槽(21)内并填充部分所述填充间隙,多个所述第一焊接结构(30)绕所述定位槽(21)的外周槽侧壁(213)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21)的深度大于所述定位结构(11)的厚度,所述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40),且所述第二焊道结构(40)位于所述定位结构(11)的远离所述槽底壁(211)的表面与所述内周槽侧壁(212)的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21)的深度等于所述定位结构(11)的厚度,所述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40),且所述第二焊道结构(40)位于所述定位结构(11)的远离所述槽底壁(211)的表面和所述轮辐(20)朝向所述轮辋(10)的表面的连接缝隙处。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21)的深度小于所述定位结构(11)的厚度,所述轮辋(10)和轮辐(20)的连接处还具有第二焊道结构(40),且所述第二焊道结构(40)位于所述定位结构(11)的端面(111)和所述轮辐(20)朝向所述轮辋(10)一侧的表面的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道结构(40)绕所述外周槽侧壁(213)连续设置;或者,所述第二焊道结构(40)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焊道结构(40)绕所述外周槽侧壁(213)间隔设置。
CN201821178354.5U 2018-07-24 2018-07-24 车轮 Active CN208801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8354.5U CN208801801U (zh) 2018-07-24 2018-07-24 车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8354.5U CN208801801U (zh) 2018-07-24 2018-07-24 车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01801U true CN208801801U (zh) 2019-04-30

Family

ID=66228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78354.5U Active CN208801801U (zh) 2018-07-24 2018-07-24 车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0180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58741A1 (zh) * 2019-06-28 2020-12-30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车轮及车轮制造方法
WO2021012642A1 (zh) * 2019-07-23 2021-01-28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车轮
RU2774462C1 (ru) * 2019-07-23 2022-06-21 Чжэцзян Цзиньгу Ко., Лтд. Колесный дис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58741A1 (zh) * 2019-06-28 2020-12-30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车轮及车轮制造方法
WO2021012642A1 (zh) * 2019-07-23 2021-01-28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车轮
RU2774462C1 (ru) * 2019-07-23 2022-06-21 Чжэцзян Цзиньгу Ко., Лтд. Колесный диск
EP3915804A4 (en) * 2019-07-23 2022-09-07 Zhejiang Jingu Co., Ltd. VEHICLE WHEEL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01801U (zh) 车轮
CN109184225B (zh) 一种四弦棱形弯扭圆管桁架结构体系的拼装方法
CN208801804U (zh) 车轮
CN207797977U (zh) 联轴器的对中工具
CN105805177A (zh) 一种圆锥滚子轴承装配高的限高配套方法
CN103278231B (zh) 一种称重传感器的弹性体及其制作方法
CN105352395B (zh) 用于叉车车架配重安装尺寸的快速自检工具及自检方法
CN101186165A (zh) 一种中型汽车驱动桥桥壳半轴套管焊接工艺
CN203596715U (zh) 分割式定子铁芯的装配工装
CN205843521U (zh) 一种飞轮齿圈外圆跳动检具
CN208801802U (zh) 车轮
CN102032853B (zh) 轴承外沟沟心距的测量方法
CN104125873B (zh) 错口计算系统
CN109141162A (zh) 点触式装配卡样
CN206131941U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的多联叶片的喉径规
CN209116908U (zh) 一种金属软管安装姿态的检测用具
CN107202527A (zh) 一种用于测量定子通孔位置度的专用检具
CN206464886U (zh) 铣轮齿座定位装置
CN209055048U (zh) 航空轮辋着合直径测量卡尺
CN201852547U (zh) 玻璃模具底模止通量具
CN204329819U (zh) 组合模块式熔断电感线圈检具
CN209247338U (zh) 手表表盘检测装置
CN105677944B (zh) 拉弯模具的轮廓尺寸确定方法
CN110823061A (zh) 一种测量大型薄壁筒体零件不同截面半径的装置及方法
CN204788142U (zh) 气缸套心轴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