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97116U -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 Google Patents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97116U
CN208797116U CN201821642038.9U CN201821642038U CN208797116U CN 208797116 U CN208797116 U CN 208797116U CN 201821642038 U CN201821642038 U CN 201821642038U CN 208797116 U CN208797116 U CN 208797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element
cylinder
loop mechanism
syringe needl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420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建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g Jinrun Dazhe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G JINRUN DAZHE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G JINRUN DAZHE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XING JINRUN DAZHE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420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97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97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9711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其中,放密封圈机构包括投圈组件和压圈组件,投圈组件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活动座,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第一升降元件,安装在第一活动座上;投圈元件,固定在第一升降元件的活动杆上,具有弹性针头,弹性针头用于内套在密封圈中,最终使密封圈外套在极柱上;压圈组件包括:第二升降元件,位于输送带正上方;压圈件,固定在第二升降元件的活动杆上,压圈件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配合的第一插孔,压圈件用于在第二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本申请的放密封圈机构相对于现有的人工安装密封圈而言,能够实现自动投放密封圈以及按压密封圈,能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Description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盒加工设备,具体涉及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背景技术
蓄电池加工时,会先在极柱上套设密封圈,然后再放入端子,最后将端子焊接在极柱上。
现有的密封圈都是人工手动套进去,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放密封圈机构,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安装在第一机架上,用于输送电池盒,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投圈组件和压圈组件,所述投圈组件包括:
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缸身与第一机架相对固定,且位于第一输送带的上方;
第一活动座,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
第一升降元件,安装在第一活动座上;
投圈元件,固定在第一升降元件的活动杆上,投圈元件具有弹性针头,所述弹性针头用于内套在密封圈中,投圈元件获取密封圈后,在第一气缸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弹性针头与电池盒的极柱抵靠,弹性针头受压进入投圈元件内部,使密封圈外套在极柱上;
所述压圈组件包括:
第二升降元件,位于输送带正上方;
压圈件,固定在第二升降元件的活动杆上,所述压圈件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配合的第一插孔,压圈件用于在第二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
放密封圈机构工作原理:电池盒在第一输送带上移动,第一气缸带动第一活动座、第一升降元件以及投圈元件平移,通过第一升降元件的升降操作,投圈元件能够内套在密封圈中,即获取密封圈;当电池盒移动到位后,在第一气缸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弹性针头与电池盒的极柱抵靠,弹性针头受压进入投圈元件内部,密封圈脱离弹性针头,在头圈元件端面的限制下,密封圈能够外套在极柱上,即完成了投圈操作;投圈完成后,电池盒在第一输送带的作用下移动至压圈组件处,移动到位后,第二升降元件工作,活动杆下移,带动压圈件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至极柱底部。本申请的放密封圈机构相对于现有的人工安装密封圈而言,能够实现自动投放密封圈以及按压密封圈,能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定位,可以在第一机架上设置阻挡气缸,限定电池盒的位置,阻挡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挡板,挡板与电池盒的前端面抵靠,当操作完成后,阻挡气缸的活塞杆缩回。投圈组件、压圈组件以及下文的第一剔除组件都可以设置一个阻挡气缸。
实际运用时,投圈元件内部具有复位弹簧,用于使弹性针头不受外力时,向外移动。即不受外力使弹性针头能够自动复位。
实际运用时,第二升降元件可以安装在第一机架上。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投圈组件还包括送料通道,投圈元件用于与送料通道配合,将密封圈外套在弹性针头上。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投圈组件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机架上的振动盘,所述振动盘用于将密封圈输送到所述送料通道中。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针头包括圆柱部和位于圆柱部下方的尖部。
设置尖部能够方便弹性针头内套在密封圈中。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圈件内部具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与弹性针头配合,用于在弹性针头不受外力时使弹性针头自动复位。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缸的轴线与第一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垂直。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元件为气缸或电动推杆,所述第二升降元件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第一剔除组件,用于对来自压圈组件的电池盒进行检测并剔除不合格的电池盒,所述第一剔除组件包括:
第一支架,固定在第一机架上;
第三升降元件,安装在第一支架上;
活动件,与所述第三升降元件的活动杆固定,活动件的下端具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上端面具有测距点,所述定位柱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配合的第二插孔;
第一测距传感器,安装在第一支架上,且位于活动件的上方,第一测距传感器正对所述测距点,用于在第三升降元件带动活动件运动至最下方后,测量测距点与第一测距传感器的距离;
第一剔除气缸,设置在第一输送带的一侧,用于在第一测距传感器测得的距离不在设定范围内时进行工作,将对应的电池盒推出第一输送带。
当极柱上未安装好密封圈时,通过第一剔除组件能够检测出,因为当密封圈未装好后,活动件下移的距离会较高或较低,此时通过第一测距传感器测得的距离会不在设定范围内,通过第一剔除气缸就能够将不合格的电池盒剔除进行返修。
实际运用时,活动件下部具有检测套,所述第二插孔位于检测套中。
实际运用时,第三升降元件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剔除组件还包括第一接收平台,第一剔除气缸和第一接收平台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带两侧,第一接收平台用于接收被剔除的电池盒。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端子机,包括上文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电池盒在第一输送带上移动,第一气缸带动第一活动座、第一升降元件以及投圈元件平移,通过第一升降元件的升降操作,投圈元件能够内套在密封圈中,即获取密封圈;当电池盒移动到位后,在第一气缸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弹性针头与电池盒的极柱抵靠,弹性针头受压进入投圈元件内部,密封圈脱离弹性针头,在头圈元件端面的限制下,密封圈能够外套在极柱上,即完成了投圈操作;投圈完成后,电池盒在第一输送带的作用下移动至压圈组件处,移动到位后,第二升降元件工作,活动杆下移,带动压圈件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至极柱底部。本申请的放密封圈机构相对于现有的人工安装密封圈而言,能够实现自动投放密封圈以及按压密封圈,能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放密封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放密封圈机构的主体示意图;
图3是投圈组件和压圈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投圈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第一剔除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端子焊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剔除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焊接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第一机架;2、第一输送带;3、投圈组件;4、压圈组件;5、第一剔除组件;6、电池盒;7、第一气缸;8、第一活动座;9、第一升降元件;10、振动盘;11、送料通道;12、弹性针头;13、圆柱部;14、尖部;15、投圈元件;16、极柱;17、第二升降元件;18、压圈件;19、第一支架;20、第三升降元件;21、第一测距传感器;22、活动件;23、测距点;24、检测套;25、第一剔除气缸;26、第一接收平台;27、第二机架;28、第二输送带;29、第二剔除组件;30、焊接组件;31、第二支架;32、第二测距传感器;33、检测板;34、检测孔;35、第二剔除气缸;36、第二接收平台;37、第三支架;38、第四升降元件;39、焊接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如图1和6所示,本实施公开了一种端子机,包括图1的放密封圈机构以及图6的端子焊接机构。
其中,如图1、2、3和4所示,本实施例的放密封圈机构包括第一机架1和第一输送带2,第一输送带2安装在第一机架1上,用于输送电池盒6,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投圈组件3和压圈组件4,投圈组件3包括:
第一气缸7,第一气缸7的缸身与第一机架1相对固定,且位于第一输送带2的上方;
第一活动座8,与第一气缸7的活塞杆固定;
第一升降元件9,安装在第一活动座8上;
投圈元件15,固定在第一升降元件9的活动杆上,投圈元件15具有弹性针头12,弹性针头12用于内套在密封圈中,投圈元件15获取密封圈后,在第一气缸7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16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9的作用下弹性针头12与电池盒6的极柱16抵靠,弹性针头12受压进入投圈元件15内部,使密封圈外套在极柱16上;
压圈组件4包括:
第二升降元件17,位于输送带正上方;
压圈件18,固定在第二升降元件17的活动杆上,压圈件18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16配合的第一插孔(图中未示出),压圈件18用于在第二升降元件17的作用下,外套在对应的极柱16上,将密封圈下压。
放密封圈机构工作原理:电池盒6在第一输送带2上移动,第一气缸7带动第一活动座8、第一升降元件9以及投圈元件15平移,通过第一升降元件9的升降操作,投圈元件15能够内套在密封圈中,即获取密封圈;当电池盒6移动到位后,在第一气缸7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16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9的作用下弹性针头12与电池盒6的极柱16抵靠,弹性针头12受压进入投圈元件15内部,密封圈脱离弹性针头12,在头圈元件端面的限制下,密封圈能够外套在极柱上,即完成了投圈操作;投圈完成后,电池盒6在第一输送带2的作用下移动至压圈组件4处,移动到位后,第二升降元件17工作,活动杆下移,带动压圈件18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至极柱底部。本申请的放密封圈机构相对于现有的人工安装密封圈而言,能够实现自动投放密封圈以及按压密封圈,能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定位,可以在第一机架1上设置阻挡气缸,限定电池盒6的位置,阻挡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挡板,挡板与电池盒的前端面抵靠,当操作完成后,阻挡气缸的活塞杆缩回。投圈组件3、压圈组件4以及下文的第一剔除组件5都可以设置一个阻挡气缸。
实际运用时,第二升降元件17可以安装在第一机架1上,也可以安装在固定在第一机架1上的支架上。
如图3和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投圈组件3还包括送料通道11,投圈元件15用于与送料通道11配合,将密封圈外套在弹性针头12上。
如图2和3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投圈组件3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机架1上的振动盘10,振动盘10用于将密封圈输送到送料通道11中。
如图3和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弹性针头12包括圆柱部13和位于圆柱部13下方的尖部14。设置尖部14能够方便弹性针头12内套在密封圈中。
于本实施例中,压圈件18内部具有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复位弹簧与弹性针头12配合,用于在弹性针头12不受外力时使弹性针头12自动复位。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气缸7的轴线与第一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垂直。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元件9为气缸或电动推杆,第二升降元件17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如图2和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第一剔除组件5,用于对来自压圈组件4的电池盒6进行检测并剔除不合格的电池盒6,第一剔除组件5包括:
第一支架19,固定在第一机架1上;
第三升降元件20,安装在第一支架19上;
活动件22,与第三升降元件20的活动杆固定,活动件22的下端具有定位柱,定位柱的上端面具有测距点23,定位柱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16配合的第二插孔(图中未示出);
第一测距传感器21,安装在第一支架19上,且位于活动件22的上方,第一测距传感器21正对测距点23,用于在第三升降元件20带动活动件22运动至最下方后,测量测距点23与第一测距传感器21的距离;
第一剔除气缸25,设置在第一输送带2的一侧,用于在第一测距传感器21测得的距离不在设定范围内时进行工作,将对应的电池盒6推出第一输送带2。
当极柱上未安装好密封圈时,通过第一剔除组件5能够检测出,因为当密封圈未装好后,活动件22下移的距离会较高或较低,此时通过第一测距传感器21测得的距离会不在设定范围内,通过第一剔除气缸25就能够将不合格的电池盒6剔除进行返修。
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活动件22下部具有检测套24,第二插孔位于检测套24中。
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升降元件20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剔除组件5还包括第一接收平台26,第一剔除气缸25和第一接收平台26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带2两侧,第一接收平台26用于接收被剔除的电池盒6。
如图6、7和8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端子焊接机构包括第二机架27和第二输送带28,第二输送带28安装在第二机架27上,用于输送电池盒6,端子焊接机构还包括第二剔除组件29和焊接组件30,第二剔除组件29包括:
第二支架31,固定在第二机架27上;
第二测距传感器32,安装在第二支架31上,且位于第二输送带28的正上方,第二测距传感器32用于对准电池盒6的极柱16,测量极柱16上端面与第二测距传感器32的距离;
第二剔除气缸35,设置在第二输送带28的一侧,用于在第二测距传感器32测得的距离不在设定范围内时进行工作,将对应的电池盒6推出第二输送带28;
焊接组件30包括:
第三支架37,固定在第二机架27上;
第四升降元件38,安装在第三支架37上;
焊接设备39,与第四升降元件38的活动杆固定,焊接设备39用于与来自第二剔除组件29的电池盒6配合,将外套在极柱16上的端子焊接在极柱上。
端子焊接机构工作原理:人工或通过自动设备将端子外套在电池盒6的极柱上,电池盒6在第二输送带28上移动,进入第二剔除组件29处,电池盒6运动到位后,第二剔除组件29的第二测距传感器32工作,测量极柱上端面与第二测距传感器32的距离,当第二测距传感器32测得的距离不在设定范围内时,第二剔除气缸35进行工作,将该不合格的电池盒6推出第二输送带28,合格的电池盒6继续在第二输送带28的带动下,运动至焊接组件30处,待电池盒6运动到位后,第四升降元件38工作,带动焊接设备39下移至极柱和端子处,进行焊接操作。本申请的端子焊接机构相对于现有的人工焊接而言,能够自动检测极柱高度是否合格以及实现自动焊接操作,能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定位,可以在第二机架27上设置阻挡气缸,限定电池盒6的位置,阻挡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挡板,挡板与电池盒6的前端面抵靠,当操作完成后,阻挡气缸的活塞杆缩回。第二剔除组件29以及焊接组件30处都可以设置一个阻挡气缸。
如图7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31包括位于第二输送带28上方的检测板33,检测板33上具有检测孔34,第二测距传感器32位于检测孔34的正上方。设置检测板33和检测孔34,方便第二测距传感器32的检测操作。
于本实施例中,第四升降元件38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于本实施例中,焊接组件30有两个。
如图7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剔除组件29还包括第二接收平台36,第二剔除气缸35和第二接收平台36分别设置在第二输送带28两侧,第二接收平台36用于接收被剔除的电池盒6。
本实施例的端子机工作时,先将具有极柱的电池盒放入密封圈机构中,使密封圈自动放入极柱,然后通过人工或机械设备将端子放入安装有密封圈的极柱上,最后将安放有端子的电池盒放入端子焊接机构进行自动焊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放密封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安装在第一机架上,用于输送电池盒,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投圈组件和压圈组件,所述投圈组件包括:
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缸身与第一机架相对固定,且位于第一输送带的上方;
第一活动座,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
第一升降元件,安装在第一活动座上;
投圈元件,固定在第一升降元件的活动杆上,投圈元件具有弹性针头,所述弹性针头用于内套在密封圈中,投圈元件获取密封圈后,在第一气缸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弹性针头与电池盒的极柱抵靠,弹性针头受压进入投圈元件内部,使密封圈外套在极柱上;
所述压圈组件包括:
第二升降元件,位于输送带正上方;
压圈件,固定在第二升降元件的活动杆上,所述压圈件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配合的第一插孔,压圈件用于在第二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圈组件还包括送料通道,投圈元件用于与送料通道配合,将密封圈外套在弹性针头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其特征在于,投圈组件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机架上的振动盘,所述振动盘用于将密封圈输送到所述送料通道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针头包括圆柱部和位于圆柱部下方的尖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圈件内部具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与弹性针头配合,用于在弹性针头不受外力时使弹性针头自动复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的轴线与第一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垂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升降元件为气缸或电动推杆,所述第二升降元件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其特征在于,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第一剔除组件,用于对来自压圈组件的电池盒进行检测并剔除不合格的电池盒,所述第一剔除组件包括:
第一支架,固定在第一机架上;
第三升降元件,安装在第一支架上;
活动件,与所述第三升降元件的活动杆固定,活动件的下端具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上端面具有测距点,所述定位柱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配合的第二插孔;
第一测距传感器,安装在第一支架上,且位于活动件的上方,第一测距传感器正对所述测距点,用于在第三升降元件带动活动件运动至最下方后,测量测距点与第一测距传感器的距离;
第一剔除气缸,设置在第一输送带的一侧,用于在第一测距传感器测得的距离不在设定范围内时进行工作,将对应的电池盒推出第一输送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剔除组件还包括第一接收平台,第一剔除气缸和第一接收平台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带两侧,第一接收平台用于接收被剔除的电池盒。
10.一种端子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
CN201821642038.9U 2018-10-10 2018-10-10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797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42038.9U CN208797116U (zh) 2018-10-10 2018-10-10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42038.9U CN208797116U (zh) 2018-10-10 2018-10-10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97116U true CN208797116U (zh) 2019-04-26

Family

ID=66211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42038.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797116U (zh) 2018-10-10 2018-10-10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971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6749A (zh) * 2018-10-10 2019-01-15 长兴金润大正机械有限公司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CN112751092A (zh) * 2021-01-06 2021-05-04 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蓄电池加o型圈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6749A (zh) * 2018-10-10 2019-01-15 长兴金润大正机械有限公司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CN109216749B (zh) * 2018-10-10 2023-07-04 长兴金润大正机械有限公司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CN112751092A (zh) * 2021-01-06 2021-05-04 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蓄电池加o型圈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797116U (zh)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CN105953690B (zh) 一种花键检测机
CN103192205B (zh) 压缩机筒体与支架及吊耳自动焊专机
CN212291857U (zh) 一种弹类方向检测装置和输送线
CN205996515U (zh) 触头的自动化装配装置
CN103599891B (zh) 一种用于轴承外径尺寸挑拣的装置
CN109216749A (zh)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CN205826520U (zh) 触头机构检测装置
CN209266800U (zh) 端子焊接机构以及端子机
CN210593984U (zh) 一种使用触发转发装置的自动化物流系统
CN112974284A (zh) 一种集成ic检测系统
CN206010382U (zh) 触头弹簧的装配装置
CN209470636U (zh) 一种膜式燃气表的皮膜厚度检测组件
CN208476814U (zh) 一种铆钉在线检测机构
CN116550566A (zh) 一种能够精准配合的模具组件点胶设备
CN210862592U (zh) 一种小型漏针探测式检测装置
CN212963133U (zh) 一种弹簧检测装置
CN104786150A (zh) 一种双端面磨床专用检测分拣装置
CN208853295U (zh) 物料检测装置及止动圈加工系统
CN209647021U (zh) 一种用于膜式燃气表皮膜质量检测的装置
CN209840956U (zh) 一种安全气囊点火器外壳通孔检测机
CN208795120U (zh) 电芯高度偏差自动检测机构
CN112620156A (zh) 一种直齿圆柱齿轮缺陷检测及分拣装置
CN204214459U (zh) 一种自动化的距离感应测试装置
CN206765311U (zh) 一种塑胶件嵌入五金件的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3100 Lang mountain, small town, Huzhou, Zhejiang, Changxing County

Patentee after: Changxing Jinrun Dazheng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3100 Lang mountain, small town, Huzhou, Zhejiang, Changxing County

Patentee before: CHANGXING GOLD RUN WAS MACHINER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0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0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