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67131U -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67131U
CN208767131U CN201821177954.XU CN201821177954U CN208767131U CN 208767131 U CN208767131 U CN 208767131U CN 201821177954 U CN201821177954 U CN 201821177954U CN 208767131 U CN208767131 U CN 2087671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substrate
continuous conductors
line segment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7795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孩李
霍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Lianta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Lianta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Lianta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Lianta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7795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671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671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671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其中,该导线绕组装置包括基板;呈螺旋形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位于基板的第一表面,包括呈螺旋式排布的多圈第一子导线绕组;呈螺旋形的第二连续导线绕组,位于基板的第二表面;至少一个第一导线段,位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的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与第一子导线绕组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导线绕组装置的体积,进而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体积,提升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传输效率,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直流阻抗,提升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接收端与发射端之间的传输面积,提升自由度。

Description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或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将能量传输至用电装置。一般技术为在充电器(即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中设有一线圈,通电后可产生在某一个方向的电磁场,若施以交流电可产生交流电磁场,若在用电装置(即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内有另一线圈接收交流电磁场,可转化为电能,而供电给用电装置,或对其内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没有电线连接的必要。
在现有技术中,充电器、用电装置等内的线圈采用普通的线型线圈(wire-typecoil)。因此,线圈以重叠、堆叠的方式进行缠绕。这会引起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厚度由于线圈的厚度和线圈的匝数的增加而增加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线绕组装置,以降低上述线圈的体积,进而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包括:
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呈螺旋形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位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一连续导线绕组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第一表面的多圈第一子导线绕组;
呈螺旋形的第二连续导线绕组,位于基板的第二表面;
至少一个第一导线段,第一导线段位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的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与第一子导线绕组的延伸方向相同;
第一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续导线绕组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多圈第二子导线绕组;
该导线绕组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线段,第二导线段位于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相邻两个第二子导线绕组之间,与第二子导线绕组的延伸方向相同;
第二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被一个第一导线段完整间隔开,相邻两个第二子导线绕组之间被一个第二导线段完整间隔开。
进一步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内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内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串联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接触垫,位于基板的同一表面,或者,位于基板的不同表面,其中,一个接触垫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另一个接触垫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导线段和第四导线段,
其中,第三导线段位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内侧或外侧,第三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
第四导线段位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内侧或外侧,第四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导线段沿垂直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与其正对的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正对部分通过金属导体并联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导线段沿垂直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与其正对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正对部分通过金属导体并联连接。
进一步地,存在至少一个第一导线段为多股线型,存在至少一个第二导线段为多股线型,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至少部分为多股线型,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至少部分为多股线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基板的第一表面设置第一连续导线绕组和第一导线段,在基板的第二表面设置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设置第一导线段,第一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以使得在基板上形成所需的导线绕组,相比于通过绕线缠绕在骨架上以制成线圈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普通线圈的体积,进而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体积,提升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传输效率,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直流阻抗,提升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接收端与发射端之间的传输面积,提升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局部区域A1和局部区域A2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局部区域B1和B2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局部区域A1'和局部区域A2'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局部区域B1'和B2'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局部区域A3和局部区域A4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局部区域B3和B4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局部区域A3'和局部区域A4'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局部区域B3'和B4'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该导线绕组装置的正面可以是基板的第一表面。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该图2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俯视基板时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3为图2中局部区域A1和局部区域A2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局部区域B1和B2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反面结构示意图。该导线绕组装置的反面可以是基板的第二表面。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该图6为沿基板的第二表面指向第一表面的方向俯视基板时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7为图6中局部区域A1'和局部区域A2'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6中局部区域B1'和B2'的放大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5可为同一导线绕组装置。该导线绕组装置可设置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中,例如可以是无线充电器、用电装置等。该用电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或电动汽车。结合图1至图8所示,该导线绕组装置包括:基板110、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线段140。
其中,基板11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呈螺旋形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位于基板110的第一表面111,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第一表面111的多圈第一子导线绕组121;呈螺旋形的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位于基板110的第二表面112;第一导线段140位于基板110的第一表面111的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121之间,第一导线段14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子导线绕组121的延伸方向相同(即第一导线段140与相邻第一子导线绕组平行);第一导线段140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150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基板110可以是厚度相对较薄的基板,可以在基板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形成导线绕组图案即可,例如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B)。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线段140可为导体材料制成的薄膜,例如可以是铜。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可为多匝(即多圈)导线绕组。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可为多匝(即多圈)导线绕组。第一子导线绕组121可以为单匝导线绕组(即一圈)。第一子导线绕组121(也即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各单匝导线绕组)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例如可以是矩形),甚至其他不规则图形,与第一导线段140的设置位置、个数和长度等有关。导线绕组装置的导线绕组(也即线圈或线圈绕组)图案的制作方式可借助于溅镀、蒸镀、电镀、化学镀、涂布、凹/凸版印刷、网印、黄光制程(曝光微影蚀刻)、贴膜、转印等方式实现。第一导线段140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子导线绕组121的长度,第一导线段140的长度可根据需要任意设置。若导线绕组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导线段140,该多个第一导线段140的长度可以相等或不等。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121之间可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线段140。第一导线段140与第一子导线绕组121靠近第一导线段140的部分平行。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121之间还可设置多个第一导线段140,该多个第一导线段140可沿第一子导线绕组121延伸的方向排列,或者,沿平行于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121的排列方向排列。第一导线段140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150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电连接,即第一导线段140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部分导线绕组段并联,从而可以降低导线绕组装置的直流电阻。第一导线段140的长度越长,个数越多,导线绕组装置的直流电阻越小,耐流能力越强。局部区域A1与局部区域A1'对应,局部区域A2与局部区域A2'对应,局部区域B1与局部区域B1'对应,局部区域B2与局部区域B2'对应,且对应区域的第一导线段140的通过金属导体150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电连接。可选的,第一导线段140沿垂直于基板110的第一表面111的方向,与其正对的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正对部分通过金属导体150并联连接。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和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可为多匝导线绕组。可根据需要设置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匝数和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匝数,即导线绕组装置的电感值。其中,可选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串联连接。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看,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由内到外的绕向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由内到外的绕向相反,例如可以是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由内到外是沿逆时针方向绕,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由内到外是沿顺时针方向绕(也即沿基板的第二表面指向第一表面的方向看,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由内到外是沿逆时针方向绕),以使基板的两个相对表面的导线绕组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该金属导体可以是导线或过孔(图1至图8示例性的画出金属导体为过孔的情况,该过孔可沿垂直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贯穿基板,且过孔的孔壁圆柱面上用化学沉积的方法镀上一层金属,用以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导线绕组图案)。该金属导体还可以是实心金属柱体,该基板上设置有沿垂直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贯穿基板的通孔,该实心金属柱体穿过该通孔,以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导线绕组图案。
可选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趋近于内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150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趋近于内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电流可先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流入趋近于内端位置处的部分,并通过金属导体150流入基板110的第二表面112,进而流入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趋近于内端位置处的部分,并在对应的金属导体150处,一部分电流分流至基板110的第一表面111的第一导线段140,并通过另一金属导体150汇流至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直至电流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流出。故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和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即为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和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串联连接后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
本实施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基板的第一表面设置第一连续导线绕组和第一导线段,在基板的第二表面设置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设置第一导线段,第一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以使得在基板上形成所需的导线绕组,相比于通过绕线缠绕在骨架上以制成导线绕组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导线绕组的体积,进而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该图9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俯视基板时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该图10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透视基板时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该图11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俯视基板时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局部区域A3和局部区域A4的放大示意图。图13为图11中局部区域B3和B4的放大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该图14为沿基板的第二表面指向第一表面的方向俯视基板时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局部区域A3'和局部区域A4'的放大示意图。图16为图14中局部区域B3'和B4'的放大示意图。其中,图9和图10可为同一导线绕组装置(其中,第一导线段和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的间隙较大,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匝数较少,以方便了解本实用新型设计,实际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设计一导线段和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匝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图11和图14可为同一导线绕组装置,局部区域A3与局部区域A3'对应,局部区域A4与局部区域A4'对应,局部区域B3与局部区域B3'对应,局部区域B4与局部区域B4'对应。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9至图16所示,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基板110的第二表面112的多圈第二子导线绕组131;该导线绕组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线段160,第二导线段160位于基板110的第二表面112的相邻两个第二子导线绕组131之间,与第二子导线绕组130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导线段160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150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电连接。
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导线段160可为导体材料制成的薄膜,例如可以是铜。第二子导线绕组131可为单匝导线绕组。第二子导线绕组131(也即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各单匝导线绕组)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甚至其他不规则图形,与第二导线段160的设置位置、个数和长度等有关。对应区域(如局部区域A3与局部区域A3')的第一导线段140通过金属导体150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电连接,对应区域的第二导线段160通过金属导体150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电连接。通过将第二导线段160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150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电连接,即第二导线段160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部分导线绕组段并联,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导线绕组装置的直流电阻。需要说明的是,电流可先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流入,并在对应的金属导体150处,一部分电流分流至基板110的第二表面112的第二导线段160,并通过另一金属导体150汇流至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直至电流流至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趋近于内端位置处的部分。可选的,第二导线段160沿垂直于基板110的第一表面111的方向,与其正对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正对部分通过金属导体150并联连接。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该图17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俯视基板时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至少一个第一导线段140可为单股线型。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可为单股线型。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可为单股线型。至少一个第二导线段160可为单股线型。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18至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依次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均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俯视基板时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存在至少一个第一导线段140为多股线型。可选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至少部分为多股线型。可选的,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至少部分为多股线型。可选的,存在至少一个第二导线段160为多股线型。可根据需要,设置呈多股线型的第一导线段140的所在位置,设置呈多股线型的第二导线段160的所在位置,设置呈多股线型的部分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所在区域,设置呈多股线型的部分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所在区域,可以是在靠近导线绕组图案的内侧、中间和外侧位置中的至少一种位置,还可以是将在不同的位置或区域处的第一导线段140、第二导线段160、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和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设置为不同的股数,以减少导线绕组由于涡流和趋肤深度等因数导致的电阻。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基板),该图23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俯视基板时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基板),该图24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透视基板时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未标注基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金属导体的对应关系,其中,若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金属导体和第一表面上的金属导体150-2(可为贯穿基板的过孔)的位置关系,与在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金属导体与第二表面上的金属导体150-2的位置关系相同,则第一金属导体与第二金属导体为穿过基板的同一金属导体。结合图23和图24所示,第一子导线绕组121-11至第一子导线绕组121-16为圆形,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导线段,该两个第一导线段沿第一子导线绕组121延伸的方向排列,如第一导线段140-11和第一导线段140-21,第一导线段140-12和第一导线段140-22,第一导线段140-13和第一导线段140-23,第一导线段140-14和第一导线段140-24,第一导线段140-15和第一导线段140-25。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导线绕组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导线段,该两个第二导线段沿第二子导线绕组延伸的方向排列,如第二导线段160-11和第二导线段160-21。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的连接处的形状可以是斜线(如图2中位于局部区域A1和局部区域A2附近处,以及图9和图11中位于局部区域A3和局部区域A4附近处)或折线(如图23所示)。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导线绕组的连接处的形状可以是斜线(如图14所示)或折线(如图24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基板),该图25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俯视基板时第一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的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基板),该图26为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透视基板时第二表面的导线绕组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被一个第一导线段完整间隔开,相邻两个第二子导线绕组之间被一个第二导线段完整间隔开。其中,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的连接处所在区域沿垂直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与相邻两个第二子导线绕组的连接处所在区域正对。
其中,结合图25和图26所示,若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三金属导体和第一表面上的金属导体150-1(可为贯穿基板的过孔)的位置关系,与在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的第四金属导体与第二表面上的金属导体150-1的位置关系相同,则第三金属导体与第四金属导体为穿过基板的同一金属导体。第一导线段140-1、第一导线段140-2、第一导线段140-3、第一导线段140-4和第一导线段140-5分别依次将相邻的第一子导线绕组121-1、第一子导线绕组121-2、第一子导线绕组121-3、第一子导线绕组121-4、第一子导线绕组121-5和第一子导线绕组121-6完全间隔开。第二导线段160-1、第二导线段160-2、第二导线段160-3和第二导线段160-4分别依次将相邻的第二子导线绕组131-1、第二子导线绕组131-2、第二子导线绕组131-3、第二子导线绕组131-4和第二子导线绕组131-5完全间隔开。图23示例性的画出相邻的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可以通过折线连接的情况。图26示例性的画出相邻的第二子导线绕组之间可以通过折线连接的情况。通过将第一导线段的长度设置为与其相邻的第一子导线绕组的长度近似相等,将第二导线段的长度设置为与其相邻的第二子导线绕组的长度近似相等,可以使得整个导线绕组分布比较均匀,性能较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导线绕组装置还包括两个接触垫,位于基板的同一表面,或者,位于基板的不同表面,其中,一个接触垫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另一个接触垫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可选的,该导线绕组装置还包括两个接触垫170,均位于基板110的同一表面,其中,一个接触垫170与位于同一表面的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另一个接触垫170与位于相对表面的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电连接。
其中,图1示例性的画出两个接触垫170均位于基板110的第一表面111的情况,其中,一个接触垫170与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另一个接触垫170与位于第二表面112的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电连接。若该导线绕组装置为无线充电器,可在该两个接触垫之间施加预设频率的交流电压,以使导线绕组产生所需的磁场作用于用电装置的导线绕组;若该导线绕组装置为用电装置,该导线绕组装置在无线充电器的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并输出至两个接触垫之间,为用电装置中的储能单元(例如可以是蓄电池或超级电容)充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2、图6、图9、图14、图23和图24,该导线绕组装置还包括第三导线段180和第四导线段190,其中,第三导线段180位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三导线段180位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的内侧或外侧,第三导线段180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电连接;第四导线段190位于基板的第二表面,第四导线段190位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内侧或外侧,第四导线段190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150与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电连接。在沿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看,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由内到外的绕向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由内到外的绕向相反时,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从不同方向聚集,第一连续导线绕组120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130的各部分沿垂直于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并非正对,故通过设置第三导线段和第四导线段,可进一步减小直流电阻。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呈螺旋形的第一连续导线绕组,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多圈第一子导线绕组,所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至少部分为多股线型;
呈螺旋形的第二连续导线绕组,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至少部分为多股线型;
至少一个第一导线段,所述第一导线段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的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与所述第一子导线绕组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与所述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续导线绕组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多圈第二子导线绕组;
该导线绕组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线段,所述第二导线段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相邻两个第二子导线绕组之间,与所述第二子导线绕组圈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第二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分别通过金属导体与所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个第一子导线绕组之间被一个第一导线段完整间隔开,所述相邻两个第二子导线绕组之间被一个第二导线段完整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内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与所述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内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与所述第二连续导线绕组串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接触垫,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表面,或者,位于所述基板的不同表面,其中,一个接触垫与所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另一个接触垫与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趋近于外端位置处的部分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导线段和第四导线段,
其中,所述第三导线段位于所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内侧或外侧,所述第三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与所述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
所述第四导线段位于所述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内侧或外侧,所述第四导线段的趋近于两端位置处的部分通过金属导体与所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段沿垂直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与其正对的所述第二连续导线绕组的正对部分通过金属导体并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段沿垂直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与其正对的所述第一连续导线绕组的正对部分通过金属导体并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导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存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线段为多股线型,存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线段为多股线型。
CN201821177954.XU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Active CN2087671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7954.XU CN208767131U (zh)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7954.XU CN208767131U (zh)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67131U true CN208767131U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29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77954.XU Active CN208767131U (zh)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671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1210A (zh) * 2018-07-24 2019-03-01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1210A (zh) * 2018-07-24 2019-03-01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CN109411210B (zh) * 2018-07-24 2024-07-09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61329B1 (en) Coil module, wireless charging emission device,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device,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mobile terminal
KR101786879B1 (ko)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코일 구조물
CN103534772B (zh) 供电单元、供电系统和电子装置
JP5832693B2 (ja) 無接点充電システム用受信部の2次コイル
US11528058B2 (en) Inductive charging coil configuration for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06952715B (zh) 线圈基板
EP3806117B1 (en) Coil module, wireless charging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system, and terminal
JP2019212912A (ja) 無線電力伝送用多重コイル
CN108735439B (zh)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CN103094994B (zh) 磁耦合单元和磁耦合系统
JP2010063324A (ja) 誘導電力伝送回路
CN117223191A (zh) 用于助听器充电器的充电线圈
CN109411210A (zh)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CN208767131U (zh)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KR102137037B1 (ko) 다중 코일 및 리피터를 이용한 무선 충전 장치
WO2017054666A1 (zh) 感应线圈结构及无线充电装置
CN208208466U (zh)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JP2020080402A (ja) 無線で電力を送受信するためのコイルプリント回路基板コイル
CN208521759U (zh)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KR20160082585A (ko)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코일 구조물
CN208521760U (zh)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9000733U (zh) 一种线圈装置
JP2013207907A (ja) 集合電線、これを用いた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ならびに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11176294B2 (en) Method of designing coil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power wirelessly
KR102269280B1 (ko) 코일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