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08466U -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08466U
CN208208466U CN201820796630.8U CN201820796630U CN208208466U CN 208208466 U CN208208466 U CN 208208466U CN 201820796630 U CN201820796630 U CN 201820796630U CN 208208466 U CN208208466 U CN 208208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coil
coil
substrate
section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9663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立超
董孩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Lianta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Lianta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Lianta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Lianta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9663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084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08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0846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其中,该薄膜线圈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引出线和依次呈层层包围式排布的多个第一开口线圈,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一引出线穿过多个第一开口线圈的开口;第一连续线圈,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与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的多圈第一子线圈,位于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子线圈的首端的第一串联段通过过孔与第一引出线靠近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开口线圈的一端电连接,其余第一子线圈的第一串联段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连接,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两端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一开口线圈的两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内的线圈的体积。

Description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或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将能量传输至用电装置。一般技术为在充电器(即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中设有一线圈,通电后可产生在某一个方向的电磁场,若施以交流电可产生交流电磁场,若在用电装置(即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内有另一线圈接收交流电磁场,可转化为电能,而供电给用电装置,或对其内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没有电线连接的必要。
在现有技术中,充电器、充电装置等内的线圈采用普通的线型线圈(wire-typecoil)。因此,线圈以重叠、堆叠的方式进行缠绕。这会引起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厚度由于线圈的厚度和线圈的匝数的增加而增加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以降低线圈的体积,进而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体积。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薄膜线圈,包括:
第一基板;
多个第一开口线圈,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多个第一开口线圈依次呈层层包围式排布;
第一引出线,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一引出线穿过多个第一开口线圈的开口;
第一连续线圈,位于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连续线圈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第二表面的多圈第一子线圈,第一子线圈包括第一并联段和第一串联段,位于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子线圈的首端的第一串联段通过过孔与第一引出线靠近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开口线圈的一端电连接,其余第一子线圈的第一串联段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连接,第一开口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的两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第一接触垫,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一接触垫分别与排列在最外部的第一开口线圈的末端和第一引出线靠近排列在最外部的第一开口线圈的一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开口线圈与第一连续线圈的多圈第一子线圈在沿垂直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一一正对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薄膜线圈,包括:
第二基板;
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线圈和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位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包括呈螺旋式排布的多圈第二子线圈,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线圈和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呈层层包围式排布;
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位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二引出线位于第二开口线圈的开口处;
至少一个第三开口线圈和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位于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包括呈螺旋式排布的多圈第三子线圈,至少一个第三开口线圈和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呈层层包围式排布;
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与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通过过孔串联连接;
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位于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三引出线位于第三开口线圈的开口处;
第二引出线与第三引出线通过过孔串联连接;
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与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串联连接后的最内端,与排列在最内部的线圈的首端连接;
第二子线圈包括第二并联段和第二串联段,第三开口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二子线圈的第二并联段的两端电连接,第二子线圈的第二串联段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二子线圈的第二并联段连接;
第三子线圈包括第三并联段和第三串联段,第二开口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三子线圈的第三并联段的两端电连接,第三子线圈的第三串联段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三子线圈的第三并联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第二接触垫,位于第二基板的同一表面,其中,一个第二接触垫电连接至和其位于同一表面的排列在最外部的线圈的末端,另一个第二接触垫电连接至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与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串联连接后的最外端。
进一步地,第二开口线圈与第三子线圈在沿垂直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一一正对设置;第三开口线圈与第二子线圈在沿垂直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一一正对设置。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线圈。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压转换单元,输出端与薄膜线圈电连接,电压转换单元用于将输入端的电压转换成预设频率的交流电压,并输出至薄膜线圈。
进一步地,还包括储能单元,薄膜线圈与储能单元电连接,薄膜线圈用于向储能单元充电。
进一步地,电子装置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充电桩、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和电动汽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设置依次呈层层包围式排布的多个第一开口线圈;第一引出线穿过多个第一开口线圈的开口;在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设置第一连续线圈,第一连续线圈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第二表面的多圈第一子线圈,位于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子线圈的首端的第一串联段通过过孔与第一引出线靠近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开口线圈的一端电连接,其余第一子线圈的第一串联段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连接,第一开口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的两端电连接,并通过第一引出线将线圈的最内端引出,以使得在第一基板上形成所需匝数的线圈,相比于通过绕线缠绕在骨架上以制成线圈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线圈的体积,进而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图1中AA'方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与图1中A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指向第一表面的方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图4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薄膜线圈。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图1中AA'方向(即沿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也即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的线圈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与图1中AA'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沿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指向第一表面的方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也即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线圈图案的分布示意图。该薄膜线圈可设置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中,例如可以是无线充电器、用电装置等。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该薄膜线圈包括:第一基板100、多个第一开口线圈110、第一引出线120和第一连续线圈130。
其中,多个第一开口线圈110位于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多个第一开口线圈110依次呈层层包围式排布;第一引出线120位于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第一引出线120穿过多个第一开口线圈110的开口111;第一连续线圈130位于与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相对的第二表面102,第一连续线圈130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第二表面102的多圈第一子线圈131,第一子线圈131包括第一并联段132和第一串联段133,位于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子线圈131的首端的第一串联段(即第一连续线圈130的最内端)通过过孔140与第一引出线120靠近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开口线圈110的一端(即第一引出线120的最内端)电连接,其余第一子线圈131的第一串联段133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一子线圈131的第一并联段132连接,第一开口线圈110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140与对应的第一子线圈131的第一并联段132的两端电连接。
其中,第一基板100可以是厚度相对较薄的基板,可以在第一基板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形成线圈图案即可,例如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B)。第一开口线圈110、第一引出线120和第一连续线圈130可为导体材料制成的薄膜,例如可以是铜。相邻的第一开口线圈110之间保持预设间距,以使电气信号不相互耦合或影响。相邻的第一子线圈131之间保持预设间距,以使电气信号不相互耦合或影响。第一引出线120与第一开口线圈110之间保持预设间距,以使电气信号不相互耦合或影响。第一开口线圈110和第一子线圈131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图1示例性的画出第一开口线圈110和第一子线圈131是四边形的情况,图2和图3示例性的画出第一开口线圈110和第一子线圈131是圆形的情况。图2和图3分别是同一薄膜线圈的正面和反面的线圈图案的示意图。该第一引出线120可以是直线、斜线或曲线。薄膜线圈的线圈图案的制作方式可借助于溅镀、蒸镀、电镀、化学镀、涂布、凹/凸版印刷、网印、黄光制程(曝光微影蚀刻)、贴膜、转印等方式实现。
其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电流可先从第一引出线120的最外端流入最内端,并通过过孔140流入第一基板110的第二表面102,进而流入第一连续线圈130的多圈第一子线圈131,并在对应的过孔140处,电流分流至与第一子线圈130的第一并联段132并联的第一开口线圈110处,并通过另一过孔140汇流至第一连续线圈130,直至电流从第一连续线圈130最外端流出。这样使电流流入方式先流到第二表面,再进行交叉,而非直接在第一表面使电流切入,可以减小引出线对线圈的影响,提升无线充电系统的自由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线圈110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140与对应的第一子线圈131的第一并联段132的两端电连接,使得第一开口线圈110与对应的第一子线圈131的第一并联段132并联,相比于将第一基板的两个表面的线圈设置为连续线圈,并将两个连续线圈串联(两个连续线圈的最内端通过过孔电连接)的方式,可以减小薄膜线圈的整体的电阻值,进而减小薄膜线圈的损耗,且可以提升薄膜线圈的耐流能力,可以流过更大的电流。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设置依次呈层层包围式排布的多个第一开口线圈;第一引出线穿过多个第一开口线圈的开口;在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设置第一连续线圈,第一连续线圈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第二表面的多圈第一子线圈,将第一连续线圈的最内端通过过孔与第一引出线的最内端电连接,其余第一子线圈的第一串联段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连接,第一开口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的两端电连接,并通过第一引出线将线圈的最内端引出,以使得在第一基板上形成所需匝数的线圈,相比于通过绕线缠绕在骨架上以制成线圈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线圈的体积,进而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体积。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2,该薄膜线圈还包括两个第一接触垫(contact pad)150,位于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第一接触垫150分别与排列在最外部的第一开口线圈110的末端(该末端通过过孔与第一连续线圈130的最外端电连接)和第一引出线120靠近排列在最外部的第一开口线圈110的一端(即第一引出线120的最外端)电连接。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1、图2和图3,多个第一开口线圈110与第一连续线圈130的多圈第一子线圈131在沿垂直于第一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1的方向一一正对设置。正对的第一开口线圈110与第一子线圈131的包围面积相同,在外界磁场(其方向可以是垂直于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的作用下产生的感生电动势相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薄膜线圈。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也即一种薄膜线圈的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的线圈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指向第一表面的方向的俯视结构示意,也即一种薄膜线圈的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线圈图案的分布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线圈沿图4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薄膜线圈可设置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中,例如可以是无线充电器、用电装置等。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该薄膜线圈包括:第二基板200、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线圈210、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230、至少一个第三开口线圈240、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和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260。
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线圈210和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位于第二基板200的第一表面201,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包括呈螺旋式排布的多圈第二子线圈221,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线圈210和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呈层层包围式排布;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230,位于第二基板200的第一表面201,第二引出线230位于第二开口线圈210的开口211处;至少一个第三开口线圈240和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位于与第二基板200的第一表面201相对的第二表面202,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包括呈螺旋式排布的多圈第三子线圈251,至少一个第三开口线圈240和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呈层层包围式排布;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与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通过过孔270串联连接;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260,位于与第二基板200的第一表面201相对的第二表面202,第三引出线260位于第三开口线圈240的开口241处;第二引出线230与第三引出线260通过过孔270串联连接;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230与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260串联连接后的最内端,与排列在最内部的线圈的首端连接;第二子线圈221包括第二并联段222和第二串联段223,第三开口线圈240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270与对应的第二子线圈221的第二并联段222的两端电连接,第二子线圈221的第二串联段223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二子线圈221的第二并联段222连接;第三子线圈251包括第三并联段252和第三串联段253,第二开口线圈210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270与对应的第三子线圈251的第三并联段252的两端电连接,第三子线圈251的第三串联段253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三子线圈251的第三并联段252连接。
其中,第二基板200可以是厚度相对较薄的基板,可以在第二基板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形成线圈图案即可,例如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B)。第二开口线圈210、第二连续线圈220、第二引出线230、第三开口线圈240、第三连续线圈250和第三引出线260可为导体材料制成的薄膜,例如可以是铜。相邻的线圈110之间保持预设间距,以使电气信号不相互耦合或影响。引出线与线圈之间保持预设间距,以使电气信号不相互耦合或影响。第二开口线圈210、第二子线圈221、第三开口线圈240和第三子线圈251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图4和图5示例性的画出第二开口线圈210、第二子线圈221、第三开口线圈240和第三子线圈251是圆形的情况。图4和图5分别是同一薄膜线圈的正面和反面的线圈图案的示意图。该第二引出线230和第三引出线260可以是直线或曲线。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与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通过过孔270串联连接,第三开口线圈240的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270与对应的第二子线圈221的第二并联段222的两端电连接,使得第三开口线圈240的与对应的第二子线圈221的第二并联段222并联连接,第二开口线圈210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270与对应的第三子线圈251的第三并联段252的两端电连接,使得第二开口线圈210与对应的第三子线圈251的第三并联段252并联连接,相比于将第二基板的两个表面的线圈设置为连续线圈,并将两个连续线圈串联的方式,可以减小薄膜线圈的整体的电阻值,进而减小薄膜线圈的损耗,且可以提升薄膜线圈的耐流能力,可以流过更大的电流。若第二连续线圈220的数目大于或等于2,则第二连续线圈220之间不相邻,被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线圈210间隔开。若第三连续线圈250的数目大于或等于2,则第三连续线圈250之间不相邻,被至少一个第三开口线圈240间隔开。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230与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260通过过孔270串联连接后的最内端,可与位于同一表面的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二开口线圈210的首端连接,还可以通过过孔与位于相对表面的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三连续线圈250的首端(即最内端)电连接。沿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指向第二表面的方向看,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与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的绕向相同,可以是顺时针或逆时针。而分别从第二基板的两个表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看,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与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的绕向相反。
其中,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电流可先流入位于线圈图案的最外端的第二引出线230,并经过过孔270流入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第三引出线260,进而通过另一过孔270流入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的第二引出线230,如此,直至电流流入位于线圈图案的最内端的第二引出线230或第三引出线260,进而流入与其串联连接的线圈,例如依次流入串联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与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并在对应的过孔270处,电流分流至与第二子线圈221的第二并联段222并联的第二开口线圈210处,并通过另一过孔270汇流至第二连续线圈220,并在对应的过孔270处,电流分流至与第三子线圈251的第二并联段252并联的第三开口线圈240处,并通过另一过孔270汇流至第三连续线圈250,直至电流从位于线圈图案的最外端的线圈流出。这样使引出线在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互交叉连接,可以使电流不在同一表面上切入,可以减小引出线对线圈的影响,提升无线充电系统的自由度。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设置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在与第二基板200的第一表面201相对的第二表面设置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220与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250通过过孔270串联连接,第三开口线圈的240两端分别通过过孔270与对应的第二子线圈221的第二并联段222的两端电连接,第二开口线圈210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270与对应的第三子线圈251的第三并联段252的两端电连接,并通过串联连接的设置在第三开口线圈240的开口241处的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260和设置在第二开口线圈210的开口211处的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230,将线圈的最内端引出,以使得在第二基板上形成所需匝数的线圈,相比于通过绕线缠绕在骨架上以制成线圈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线圈的体积,进而降低非接触电能传输设备的体积。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4和图5,该薄膜线圈还包括两个第二接触垫280,位于第二基板200的同一表面,其中,一个第二接触垫280电连接至和其位于同一表面的排列在最外部的线圈的末端(相当于线圈的最外端),另一个第二接触垫280电连接至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230与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240串联连接后的最外端(相当于与线圈的最内端电连接)。两个第二接触垫280可以同时位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图4示例性的画出两个第二接触垫280均位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情况。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4和图5,第二开口线圈210与第三子线圈251在沿垂直于第二基板200的第一表面201的方向一一正对设置;第三开口线圈240与第二子线圈221在沿垂直于第二基板200的第一表面201的方向一一正对设置。正对的第二开口线圈210与第三子线圈251的包围面积相同,在外界磁场(其方向可以是垂直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的作用下产生的感生电动势相等。正对的第三开口线圈240与第二子线圈221的包围面积相同,在外界磁场(其方向可以是垂直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的作用下产生的感生电动势相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装置20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线圈。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薄膜线圈,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可选的,该电子装置20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充电桩、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和电动汽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电子装置。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子装置还包括电压转换单元21,其中,电压转换单元21的输出端与薄膜线圈10电连接,电压转换单元21用于将输入端的电压转换成预设频率的交流电压,并输出至薄膜线圈10,以使薄膜线圈10产生磁场强度呈预设规律变化的磁场,可作用于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的薄膜线圈。电压转换单元21的输出端可与薄膜线圈10的两个接触垫(即第一基板的两个第一接触垫或第二基板的两个第二接触垫)电连接。电压转换单元21输入端的输入电压可以是直流电压,还可以是频率与预设频率不同的交流电压,例如可以是市电。该电子装置可作为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例如可以是充电器、充电桩等。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子装置还包括发电单元,该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发电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该发电组件可用于在发电状态时,向电压转换单元供电。该发电单元可以是光伏发电单元或风力发电单元,该发电单元可包括发电组件和储能元件,该储能元件包括电池或超级电容。该发电组件的输出端可与储能元件和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该发电组件还可用于在发电状态时,给储能元件充电;该储能元件用于在发电组件未发电时,向电压转换单元供电。该电子装置可以是充电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电子装置。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子装置还包括储能单元22,薄膜线圈10与储能单元22电连接,薄膜线圈10用于向储能单元22充电。可将薄膜线圈10的两个接触垫(即第一基板的两个第一接触垫或第二基板的两个第二接触垫)与储能单元22电连接。薄膜线圈10可在非接触电能传送设备产生的磁场强度呈预设规律变化的磁场的作用下,感生出感应电动势,进而产生充电电流输出至储能单元22。该电子装置可作为非接触电能接收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和电动汽车等用电装置。该储能单元可以包括电池或超级电容。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子装置还包括磁性单元,位于薄膜线圈的一侧,该磁性单元可为薄膜线圈产生的磁场提供磁路,该磁性单元可为强磁性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铁氧体。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薄膜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
多个第一开口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多个第一开口线圈依次呈层层包围式排布;
第一引出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引出线穿过所述多个第一开口线圈的开口;
第一连续线圈,位于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连续线圈包括呈螺旋式排布在所述第二表面的多圈第一子线圈,所述第一子线圈包括第一并联段和第一串联段,位于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子线圈的首端的第一串联段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引出线靠近排列在最内部的第一开口线圈的一端电连接,其余所述第一子线圈的第一串联段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连接,所述第一开口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一子线圈的第一并联段的两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第一接触垫,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接触垫分别与排列在最外部的第一开口线圈的末端和所述第一引出线靠近排列在最外部的第一开口线圈的一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开口线圈与所述第一连续线圈的多圈第一子线圈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一一正对设置。
4.一种薄膜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基板;
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线圈和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包括呈螺旋式排布的多圈第二子线圈,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线圈和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呈层层包围式排布;
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引出线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线圈的开口处;
至少一个第三开口线圈和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位于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包括呈螺旋式排布的多圈第三子线圈,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开口线圈和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呈层层包围式排布;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续线圈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连续线圈通过过孔串联连接;
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位于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三引出线位于所述第三开口线圈的开口处;
所述第二引出线与第三引出线通过过孔串联连接;
所述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与所述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串联连接后的最内端,与排列在最内部的线圈的首端连接;
所述第二子线圈包括第二并联段和第二串联段,所述第三开口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二子线圈的第二并联段的两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子线圈的第二串联段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二子线圈的第二并联段连接;
所述第三子线圈包括第三并联段和第三串联段,所述第二开口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三子线圈的第三并联段的两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子线圈的第三串联段与和其相邻排列的第三子线圈的第三并联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第二接触垫,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同一表面,其中,一个第二接触垫电连接至和其位于同一表面的排列在最外部的线圈的末端,另一个第二接触垫电连接至所述至少一段第二引出线与所述至少一段第三引出线串联连接后的最外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线圈与所述第三子线圈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一一正对设置;所述第三开口线圈与所述第二子线圈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方向一一正对设置。
7.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薄膜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压转换单元,输出端与所述薄膜线圈电连接,所述电压转换单元用于将输入端的电压转换成预设频率的交流电压,并输出至所述薄膜线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能单元,所述薄膜线圈与所述储能单元电连接,所述薄膜线圈用于向所述储能单元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充电桩、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和电动汽车。
CN201820796630.8U 2018-05-25 2018-05-25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2084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96630.8U CN208208466U (zh) 2018-05-25 2018-05-25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96630.8U CN208208466U (zh) 2018-05-25 2018-05-25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08466U true CN208208466U (zh) 2018-12-07

Family

ID=64516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96630.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208466U (zh) 2018-05-25 2018-05-25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084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5439A (zh) * 2018-05-25 2018-11-02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5439A (zh) * 2018-05-25 2018-11-02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CN108735439B (zh) * 2018-05-25 2023-11-17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58256B2 (en) Contactless connector system tolerant of position displacement between transmitter coil and receiver coil and having high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Kim et al. Optimal design of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multiple self-resonators for an LED TV
CN208796795U (zh) 线圈组件
CN109155535B (zh) 双平面无线功率传输垫
EP1520342B1 (en) Planar resonator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6952715B (zh) 线圈基板
CN108735439A (zh)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KR20200131321A (ko) 코일 모듈, 무선 충전 방출 장치, 수신 장치, 시스템 및 단말
CN103094994B (zh) 磁耦合单元和磁耦合系统
CN208548459U (zh) 复合天线及电子设备
JP2010063324A (ja) 誘導電力伝送回路
US20180062441A1 (en) Segmented and Longitudinal Receiver Coil 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5071550B (zh) 电子装置和装备在该电子装置中的无线电力接收器
CN105406605B (zh) 一种电容耦合式无线功率传输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888881A (zh) 一种应用于无线充电的中继系统
CN208208466U (zh) 薄膜线圈及电子装置
KR102137037B1 (ko) 다중 코일 및 리피터를 이용한 무선 충전 장치
CN208521760U (zh)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411210A (zh)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CN208767131U (zh)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CN208521759U (zh) 一种导线绕组装置
CN209000733U (zh) 一种线圈装置
CN110277646B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立体天线
KR20210029563A (ko) 코일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기기
CN217115741U (zh) 一种无线充电附加装置以及无线电能发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