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49170U - 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49170U
CN208749170U CN201821309440.5U CN201821309440U CN208749170U CN 208749170 U CN208749170 U CN 208749170U CN 201821309440 U CN201821309440 U CN 201821309440U CN 208749170 U CN208749170 U CN 208749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frame body
astride
sit
support co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0944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宝旺
关山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Rizhao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In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In Beijing filed Crit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In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82130944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49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49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491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蓄水的池体;墙体,其设置于所述池体内并纵向贯穿所述池体;移动组件,其包括由所述墙体支撑并沿所述墙体移动的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架体的至少一侧的在移动过程中对水进行推动的板体;其中,所述架体包括跨坐在所述墙体上方的第一架体以及沿所述墙体两侧面向下延伸的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第一架体连接固定;动力机构,其驱动所述移动组件沿所述墙体移动。

Description

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造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
背景技术
自然界的海浪主要由风对海水驱动形成,诸多小波浪不断叠加成为大浪。在海浪的前进过程中,如果遇到海岸、海底抬升或者过流区域收缩,则会形成一些特殊的巨浪,特别是适合于冲浪比赛的管浪,称为冲浪运动的“优质浪”。然而,形成这些“优质浪”的天文地理条件比较苛刻,浪源稀缺。
传统造浪设备包括泵喷、真空抽水及往复式激浪板或重物冲击等模式,都在浪高、浪型、持续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与自然管浪差别较远,不适宜于作为训练和比赛用浪源。
模拟和替代传统冲浪项目的自然环境条件,制造适合冲浪运动的优质管浪,对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工造浪中对造浪移动设备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其直接关系到造浪的效果,而造浪移动设备在水中运行的阻力、侧向受力均较大,对支撑移动设备的支撑结构的强度要求较高,申请号为2018211344904的实用新型专利“人工造浪系统”中,支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柱作为基础支撑,上面铺设钢结构支架,支架上铺设轨道的形式,这种支撑方法成本相对较高,施工量较大,施工周期长,而且移动组件与支架之间连接面较小,长时间运行仍有晃动的弊端。申请号为2018211345377的实用新型专利“双轨式人工造浪系统”中,采用了较矮的支撑结构与支架主体结合的方式构成,支架主体下方采用了跨坐式沿着支撑结构运行,下方的支撑结构为主要承重结构,支架主体上方为辅助定位结构。此种方式虽然稳定性有所提高,但是钢结构支架较为复杂,成本仍然较高,施工难度仍然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能够制造适合冲浪运动的模拟海浪,并能够提高造浪移动设备运行稳定性,降低施工难度及施工成本。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中,包括:
用于蓄水的池体;
墙体,其设置于所述池体内并纵向贯穿所述池体;
移动组件,其包括由所述墙体支撑并沿所述墙体移动的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架体的至少一侧的在移动过程中对水进行推动的板体;其中,所述架体包括跨坐在所述墙体上方的第一架体以及沿所述墙体两侧面向下延伸的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第一架体连接固定;
动力机构,其驱动所述移动组件沿所述墙体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墙体为钢筋水泥浇筑墙体,所述墙体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具有间隔构成夹层。
优选的是,所述墙体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与第一墙体及第二墙体为钢筋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墙体的顶部以及墙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轨,所述移动组件的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的与所述滑轨对应处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轮体。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的夹层内设置有用于加固所述墙体的支撑结构或填充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多个连接并横向支撑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支撑柱。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顶部设置有顶棚。
优选的是,所述墙体底部与所述池体底部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连接,所述墙体外部设置有加固层。
优选的是,所述池体包括设置于中部的深水区,以及分布在所述深水区两侧的浅水区,所述墙体设置在所述深水区的底部;所述深水区蓄水深度为2.5-3.5米,浅水区蓄水深度为1-2米;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的厚度为40-80cm;所述底座厚度为不小于60cm,所述底座嵌入式固定连接在所述池体深水区的底部;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的顶部不高于所述池体在最大蓄水量时所述浅水区的液面。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池体中设置纵向贯穿池体的墙体作为支撑结构,以及以跨坐的方式由墙体支撑并沿着墙体移动的架体,架体侧面设置板体,板体浸没在水中,使移动组件在沿着墙体移动过程中对水产生连续的推动力,从而将水向池体的两侧推排,在池体边缘产生管浪状的适宜冲浪运动的波浪。
其次,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柱结构设置为连续的墙体结构,墙体高度较矮,可完全浸没在水面以下,移动组件的架体体积及高度减小,并采用跨坐式以及向下包覆式设置在墙体上及墙体两侧,使墙体不仅完全承担了移动组件的重力,而且承担其侧向应力,无需其他辅助支撑固定结构,并且稳定性更高,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
最后,本实用新型由于降低了整个支撑结构及移动组件的高度,在冬季不适宜冲浪的季节,可以通过增加蓄水量将该设备完全浸没在液面一下,气温降至冰点以下则完全冰封在冰面以下,池体构成适宜滑冰的完整冰面,增加该设备的功能及趣味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造浪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中,包括:用于蓄水的池体100;墙体,其设置于所述池体100内并纵向贯穿所述池体100;移动组件,其包括由所述墙体支撑并沿所述墙体移动的架体301,以及设置在所述架体301的至少一侧的在移动过程中对水进行推动的板体302;其中,所述架体301包括跨坐在所述墙体上方的第一架体3011以及沿所述墙体两侧面向下延伸的第二架体3012,所述第二架体3012与所述第一架体3011连接固定;动力机构,其驱动所述移动组件沿所述墙体移动。
该方案中,通过在池体100中设置纵向贯穿池体100的墙体作为支撑结构,以及以跨坐的方式由墙体支撑并沿着墙体移动的架体301,架体301侧面设置板体302,板体302浸没在水中,使移动组件在沿着墙体移动过程中对水产生连续的推动力,从而将水向池体100的两侧推排,在池体100边缘产生管浪状的适宜冲浪运动的波浪。通过将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柱205结构设置为连续的墙体结构,墙体高度较矮,可完全浸没在水面以下,移动组件的架体301体积及高度减小,并采用跨坐式以及向下包覆式设置在墙体上及墙体两侧,使墙体不仅完全承担了移动组件的重力,而且承担其侧向应力,无需其他辅助支撑固定结构,并且稳定性更高,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此外,由于降低了整个支撑结构及移动组件的高度,在冬季不适宜冲浪的季节,可以通过增加蓄水量将该设备完全浸没在液面一下,气温降至冰点以下则完全冰封在冰面以下,池体100构成适宜滑冰的完整冰面,增加该设备的功能及趣味性。
该方案中,池体100即造浪池为中部深水区101外侧浅水区102的蓄水池,浅水区102和深水区101之间通过坡面连接,靠近深水区101的一侧为内侧,远离深水区101的一侧为外侧,浅水区102的池底内侧深度高于外侧深度,整个浅水区102池底形成由内至外升高的缓坡。墙体及移动组件均设置在深水区101,浅水区102为波浪形成区,板体302即造浪板随移动组件沿着墙体移动过程中持续推排深水区101的水至浅水区102,在浅水区102生成持续的适合于冲浪训练和比赛的管浪。驱动移动组件的动力机构可以是船舶或者机车驱动,或者缆线牵引,或者驱动系统与缆线牵引的结合等任何能够使造浪板移动的方式。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墙体为钢筋水泥浇筑墙体,所述墙体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墙体201和第二墙体202,所述第一墙体201和第二墙体202之间具有间隔构成夹层203。
以上方案中,通过将墙体设置为中间具有夹层203的两个对称墙体,且墙体为钢筋水泥浇筑墙体,能够减小施工量,降低成本,同时不会降低甚至增加墙体的结构强度。人工造浪项目施工面积一般较大,造浪池及墙体长度往往达到700米以上,整个墙体的厚度需与固定造浪板的架体301相匹配,需要达到2-5米,那么如果一体成型的墙体施工量较大,成本也高。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墙体设置为夹层203结构的,两侧墙体厚度仅达到0.4-0.8米即可满足要求,大幅度降低施工难度及施工成本。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墙体下方设置有底座204,所述第一墙体201和第二墙体202与所述底座204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以上方案中,底座204能够对两个墙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固,墙体可以通过锚栓或嵌入式连接固定在底座204上,也可以与底座204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墙体与底座204的连接方式。底座204嵌入并且固定在造浪池深水区101的池底,其固定方式可以是预埋、锚固等固定方式。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底座204与第一墙体201及第二墙体202为钢筋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设置。
以上方案中,底座204与第一墙体201、第二墙体202一体浇筑成型,增加其结构稳定性及结构强度,可预埋或锚固在造浪池深水区101池底。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墙体的顶部以及墙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轨,所述移动组件的第一架体3011及第二架体3012的与所述滑轨对应处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轮体401。
以上方案中,移动组件需要在动力机构的驱动或牵引下沿墙体移动,其与墙体的连接方式选择但不限于轨道与滚轮的配合这种方式,滑轨即轨道设置在墙体顶部,为上轨道,数量为一组,为主要承重机构,移动组件的第一架体3011横跨于上轨道,对应位置设置轮体401;墙体外侧设置有侧轨,侧轨沿着墙体由上至下设置为平行的多组,移动组件的第二架体3012对应位置设置侧轮402,侧轮402沿着侧轨道移动,主要承受侧向应力,保持移动组件移动过程中稳定不晃动。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墙体201和第二墙体202之间的夹层203内设置有用于加固所述墙体的支撑结构或填充结构。
以上方案中,第一墙体201和第二墙体202之间的夹层203进行一定的横向支撑或者填充,可进一步增加其结构强度,填充物可以为鹅卵石、砂石等,或者多个横向的支撑柱205。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多个连接并横向支撑所述第一墙体201和第二墙体202的支撑柱205。
以上方案中,支撑结构具体可为横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刚性支柱,刚性支柱可上下设置为多层,分别支撑墙体的上、中、下部位,刚性支柱之间横向间隔距离为1-3米。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墙体201和第二墙体202顶部设置有顶棚206。
以上方案中,顶棚206进一步加固第一墙体201和第二墙体202,并且由于墙体是浸没在水面下方的,顶棚206可以将两墙体之间的夹层203密封,避免或减小水对刚性支柱的腐蚀。顶棚206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方式,在墙体上部构成一硬性的平面,轨道铺设在该平面上。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墙体底部与所述池体100底部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连接,所述墙体外部设置有加固层。
以上方案中,在施工时可以采取墙体两侧开挖的方式,预留出墙体,为了增加其结构强度,更加适合水下支撑,在墙体外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层构成加固层,浇筑厚度为0.4-0.6米。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池体100包括设置于中部的深水区101,以及分布在所述深水区101两侧的浅水区102,所述墙体设置在所述深水区101的底部;所述深水区101蓄水深度为2.5-3.5米,优选3米,浅水区102蓄水深度为1-2米,优选1.5米;整个墙体的长度即造浪池的长度为500-1000米,优选700米;所述第一墙体201、第二墙体202的厚度为40-80cm,优选60cm;所述底座204厚度为不小于60cm,优选80cm,所述底座204嵌入式固定连接在所述池体100深水区101的底部;所述第一墙体201、第二墙体202的顶部不高于所述池体100在最大蓄水量时所述浅水区102的液面。
以上方案中,所采用数值均为经过严密的力学研究及多次试验验证得到的,尤其是优选数值可作为一整体优化方案,在以上数值范围内或等比例缩放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通过降低墙体高度在浅水区102最大蓄水量的页面以下,可以在冬季冰冻期增加蓄水量形成适宜滑冰运动的完整冰面。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蓄水的池体;
墙体,其设置于所述池体内并纵向贯穿所述池体;
移动组件,其包括由所述墙体支撑并沿所述墙体移动的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架体的至少一侧的在移动过程中对水进行推动的板体;其中,所述架体包括跨坐在所述墙体上方的第一架体以及沿所述墙体两侧面向下延伸的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第一架体连接固定;
动力机构,其驱动所述移动组件沿所述墙体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为钢筋水泥浇筑墙体,所述墙体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具有间隔构成夹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第一墙体及第二墙体为钢筋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设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的顶部以及墙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轨,所述移动组件的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的与所述滑轨对应处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轮体。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的夹层内设置有用于加固所述墙体的支撑结构或填充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多个连接并横向支撑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支撑柱。
8.如权利要求2、3、4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顶部设置有顶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底部与所述池体底部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连接,所述墙体外部设置有加固层。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包括设置于中部的深水区,以及分布在所述深水区两侧的浅水区,所述墙体设置在所述深水区的底部;所述深水区蓄水深度为2.5-3.5米,浅水区蓄水深度为1-2米;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的厚度为40-80cm;所述底座厚度为不小于60cm,所述底座嵌入式固定连接在所述池体深水区的底部;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的顶部不高于所述池体在最大蓄水量时所述浅水区的液面。
CN201821309440.5U 2018-08-14 2018-08-14 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 Active CN208749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9440.5U CN208749170U (zh) 2018-08-14 2018-08-14 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9440.5U CN208749170U (zh) 2018-08-14 2018-08-14 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49170U true CN208749170U (zh) 2019-04-16

Family

ID=66060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09440.5U Active CN208749170U (zh) 2018-08-14 2018-08-14 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491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7312A (zh) * 2019-07-24 2019-11-01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纤夫式牵引型双侧双向人工造浪船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97312A (zh) * 2019-07-24 2019-11-01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纤夫式牵引型双侧双向人工造浪船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82187U (zh) 一种新型蝴蝶拱桥
CN103866817B (zh) 取水泵站
CN102322069B (zh) 一种沉井和钢管桩的水中组合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EA014336B1 (ru) Платформа для стационарных сооружений на воде
CN102303691B (zh) 桥梁水中墩施工浮式钻孔平台及桥梁水中墩施工工艺
CN109635515A (zh) 一种拱塔斜拉桥拱塔轴线优化方法
CN107964979A (zh) 一种输电线路组合结构装配式承台锚杆基础
CN208749170U (zh) 基于跨坐式支撑结构的人工造浪系统
CN107620316B (zh) 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CN113897849B (zh) 三岔形单主缆人行悬索桥及其施工方法
CN113833025A (zh) 水上悬浮式钢混结构公路与铁路交通工程
CN208379605U (zh) 深基坑支护结构
CN203960942U (zh) 取水泵站
CN202170512U (zh) 一种沉井和钢管桩的水中组合基础
CN207714358U (zh) 一种输电线路组合结构装配式承台锚杆基础
CN203583373U (zh) 钢桁梁拼装架设施工用横移装置
CN201671103U (zh) 水中墩承台钻孔桩一体化施工成型平台
CN202370001U (zh) 一种支挡结构
CN203588579U (zh) 一种简支梁桥教学仿真结构体
CN203593976U (zh) 钢桁梁拖拉法架设用滑移系统
CN102877413A (zh) 大型索道桥工程施工工艺
CN209144634U (zh) 一种有较高承载能力的钢结构简易桥梁
CN105297698B (zh) 一种桩基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海洋石油平台
CN207143998U (zh) 一种水下桥结构
CN106758682B (zh) 一种生态木栈道结构及其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09

Address after: Room 2507, Block A, Fubao Xiuyu Business Building, No. 77, Fuxing West Road,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071023

Patentee after: Hebei Rizhao 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96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Xisanqi building materials East Road 18, 5, 518 room.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ESTPOWER INTELCONTRO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