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25469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25469U
CN208725469U CN201721244960.8U CN201721244960U CN208725469U CN 208725469 U CN208725469 U CN 208725469U CN 201721244960 U CN201721244960 U CN 201721244960U CN 208725469 U CN208725469 U CN 2087254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cooking apparatus
cooker body
section
auxiliary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4496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燕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4496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254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254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254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以及提手。所述煲体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提手安装至所述煲体的提手安装部。所述提手设置有配合部。其中,所述提手能够相对于所述煲体在原始位置和提拉位置之间枢转。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拉位置时,所述配合部抵靠所述限位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能够防止煲体倾斜,从而使得烹饪器具保持平衡。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烹饪器具(例如电饭煲)的通常包括煲体、设置在煲体中的内锅以及设置在煲体上便于提拉烹饪器具的提手。当使用者提起提手而将烹饪器具提起时,烹饪器具的煲体容易发生倾斜。特别是当内锅的重心与煲体的重心偏离时,内锅中容纳的食材的质量不同会导致在提起提手时煲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这会使得用户体验差,并且在内锅中容纳的食材较多(例如满锅)时,由于煲体倾斜会导致内锅中的食材溢出,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以及提手。所述煲体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提手安装至所述煲体的提手安装部。所述提手设置有配合部。其中,所述提手能够相对于所述煲体在原始位置和提拉位置之间枢转,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拉位置时,所述配合部抵靠所述限位部。
以此方式,在使用者通过位于提拉位置的提手提拉烹饪器具时,由于提手上的配合部抵靠限位部,因此可以防止煲体倾斜或晃动,从而使得烹饪器具保持平衡。
优选地,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拉位置时,所述提手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90°。以此方式,当使用者松开提手时,提手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倾倒,一方面,不会影响烹饪器具的外观,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使用者无意地触碰提手。
优选地,所述提手设置有铰接件,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铰接件上。
优选地,所述提手为U形结构,所述铰接件为在所述提手的U形结构的两侧向内凸出的转轴,所述煲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转轴延伸穿过所述通孔。
优选地,所述配合部沿所述转轴的径向向外凸出,所述通孔具有沿所述通孔的径向向外凸出的通孔凸出部。以此方式,可以使得转轴能够插入通孔中并且不会从通孔中脱离出来。
优选地,所述配合部具有第一抵靠面,所述第一抵靠面为平面;所述限位部具有第二抵靠面,所述第二抵靠面为平面。以此方式,当配合部与限位部相互抵靠时,配合部和限位部之间为平面与平面接触,接触面积大,提高了保持平衡的能力。
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提手搁置部,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原始位置时,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手搁置部上并且所述通孔凸出部与所述配合部错开。以此方式,可以使得提手的转轴不会从通孔脱离出来,从而使得提手不会与煲体脱离。
优选地,所述提手搁置部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煲体。以此方式,可以使得提手可以在提手搁置部安装之前安装至煲体。
优选地,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内锅的重心相对于所述提手安装部位于所述煲体的一侧,所述配合部相对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内锅的重心位于同一侧。以此方式,在使用者通过位于提拉位置的提手提拉烹饪器具时,由于煲体中的内锅的重心位于煲体上的提手安装部的一侧(例如后侧),因此煲体会有朝向所述一侧(例如后侧)倾斜的趋势,但是由于配合部相对于限位部与内锅的重心位于同一侧,因此可以阻止煲体朝向该侧倾斜,从而使烹饪器具保持平衡。
优选地,所述一侧为后侧。以此方式,可以使得煲体的前侧有足够的空间设置控制面板,便于使用者从烹饪器具的前面操作控制面板。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的截面为矩形、L形、T形、“一”字形或者U形。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烹饪器具的提手处于装配位置;
图2是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中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烹饪器具的提手处于原始位置;
图5是图4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中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烹饪器具的提手处于提拉位置;
图8是图7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中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提手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中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中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其中提手安装至中板;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限位部与配合部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限位部与配合部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限位部与配合部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限位部与配合部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限位部与配合部的示意图;以及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限位部与配合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等任何合适的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可以具有多种烹饪模式,例如煮饭模式、煮粥模式、煲汤模式等。下面将以电饭煲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4和图7所示,烹饪器具100主要可以包括煲体110和提手120。可选地,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用于盖合煲体110的盖体130。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20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各个部件。
如图1、图4和图7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煲体110可以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煲体110也可以呈任何其他合适的形状,例如大体圆筒形。如图10所示,煲体110具有大体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111,大体圆筒形状的内锅112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111或者从内锅收纳部111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12进行清洗。内锅收纳部111和内锅112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内锅112可以用于容纳待烹饪的食材(例如米、肉、骨头、土豆等),以烹饪出可供食用的食物,例如米饭、粥、汤等。可选地,煲体110还可以包括中板113。如图14所示,中板113可以用于支撑内锅112。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中板113具有与内锅收纳部111和内锅112对应的开口113a,内锅112架设在中板113上并且通过开口113a设置在内锅收纳部111中。煲体110中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112的加热装置(未示出)。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在煲体110中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处。例如,加热装置可以位于内锅112的底部,也可以位于内锅112的侧部周围。
此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煲体110的中板113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与下文中所描述的配合部121相互抵靠的限位部114以及可供下文中所描述的提手120的转轴122穿过的通孔115。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14还可以设置在煲体110的任何其他合适的位置处。
盖体130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110上。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盖体130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110的上方。其中,如图10所示,当盖体130处于关闭位置时,盖体130盖合在煲体110上,盖体130和煲体110的内锅112之间可以形成烹饪空间140。
为了方便提拉烹饪器具100,如图1、图4和图7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可以设置有提手120。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手120可以为U型结构。如图2、图5和图8所示,U型结构的“U”型基部处为提手120的抓手端12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提手120还可以为方便提拉烹饪器具100的任何其他合适的形状。提手120安装至煲体110的提手安装部D。即,提手120在煲体110的提手安装部D处安装至煲体110。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手安装部D位于煲体110的中板113上。也就是说,提手120可以在中板113上的提手安装部D处安装至煲体110。其中,内锅112的重心相对于提手安装部D位于煲体110的一侧。即提手安装部D与内锅112的重心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或者说通过提手安装部D的竖直线L1与通过内锅112的重心的竖直线L2偏离。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内锅112的重心相对于提手安装部D位于煲体110的后侧,即,通过内锅112的重心的竖直线L2位于通过提手安装部D的竖直线L1的后侧。以此方式,可以使得在煲体110的前侧有足够的空间设置控制面板116,便于使用者从烹饪器具100的前侧操作控制面板116。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内锅112的重心也可以相对于提手安装部D位于煲体110的前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前侧”是指在使用烹饪器具100时面向使用者或者离使用者较近的一侧,例如如图10中的箭头F所示的一侧,而“后侧”是与前侧相对的一侧,例如如图10中的箭头H所示的一侧。
提手120上设置有如上文所述的配合部121。可选地,配合部121相对于煲体110上的限位部114与内锅112的重心位于同一侧。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手120上的配合部121相对于煲体110上的限位部114位于后侧。提手120能够相对于煲体110在原始位置(图4至图6)和提拉位置(图7至图9)之间枢转。
原始位置是提手120无需使用者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搁置在煲体110上的位置。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原始位置为沿大体水平方向延伸的位置。可选地,烹饪器具100还可以设置有提手搁置部150。提手搁置部150可以相对于提手安装部D位于后侧。当提手120处于原始位置时,提手120(具体地,提手120的抓手端123)搁置在提手搁置部150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手搁置部150可以通过例如螺纹紧固件等方式可拆卸地设置在煲体110和/或盖体130上并且相对于提手安装部D位于后侧。以此方式,提手120可以在提手搁置部150安装之前安装至煲体110和/或盖体130,此时,提手120处于装配位置(如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提手搁置部150还可以相对于提手安装部D位于前侧。提手搁置部150可拆卸地安装至煲体110和/或盖体130可以方便安装提手120并且防止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提手120脱离煲体110,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提拉位置是便于使用者提拉煲体110的位置,例如沿大体竖直方向延伸的位置(图8)或者与水平方向呈预定角度(例如45°)的位置(图15)。当提手120位于提拉位置时,提手120上的配合部121抵靠限位部114,以防止煲体110倾斜或晃动。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手120上的配合部121在煲体110上的限位部114的后侧抵靠限位部114。此时,一方面,提手120由于限位部114的存在不会进一步朝向前侧转动;另一方面,即使由于煲体110中的内锅112的重心位于提手安装部D的后侧而使得煲体110会有向后倾斜的趋势,但是由于提手120上的配合部121在煲体110上的限位部114的后侧抵靠限位部114,因此也会阻止煲体110向后倾斜,从而使得烹饪器具100保持平衡。
优选地,如图4所示,当提手120位于提拉位置时,提手12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E小于90°(例如89.5°、89°、88°、45°等)。由于提手12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E小于90°,因此当使用者松开提手120时,提手120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向所述一侧(例如后侧)倾倒,一方面,不会影响烹饪器具100的外观,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使用者无意地触碰提手120。
提手120可以通过铰接件可枢转地安装至煲体110,上文中提到的配合部121可以设置在铰接件上。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图7和图14所示,铰接件可以是转轴122,提手120通过转轴122可旋转地安装至煲体110(例如煲体110的中板113)。更具体地,如图11至图14所示,U形结构的提手120的两侧设置有向内凸出的转轴122。转轴122延伸穿过上文中提到的煲体110上设置的通孔115,使得提手120能够相对于煲体110绕转轴122在原始位置和提拉位置之间旋转。转轴122为圆柱形的阶梯结构,其中靠近提手120的U形结构处的直径较大,而远离U形结构处的直径较小。上文中提到的配合部121设置在转轴122上。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配合部121设置在转轴122的远离U形结构或伸入煲体110内侧的端部处。配合部121沿转轴122的径向向外凸出。相应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煲体110上的通孔115也设置有沿通孔115的径向向外凸出的通孔凸出部115a,以使得转轴122能够插入通孔115中。具体地,当提手120位于如图1至图3所示的装配位置时,转轴122上的配合部121与通孔115的通孔凸出部115a对准,以使得转轴122(包括设置在转轴122上的配合部121)能够插入通孔115中。当提手120位于如图4至图6所示的原始位置以及图7至图9所示的提拉位置时,转轴122上的配合部121与通孔115的通孔凸出部115a错开,以使得提手120的转轴122不会从通孔115脱离出来,从而使得提手120不会与煲体110脱离。
提手120上的配合部121具有第一抵靠面121a。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抵靠面121a可以是平面。煲体110上的限位部114可以具有第二抵靠面114a。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抵靠面114a也可以是平面。具体地,限位部114的截面可以是“U”形,其具有相互平行且间隔开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以及在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的端部处连接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的第三区段。第一区段的外侧表面构成了第二抵靠面114a。第二抵靠面114a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呈预定角度。该预定角度决定了当提手位于提拉位置时,提手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第二抵靠面114a可以与水平方向成任何合适的角度。如上所述地,当提手位于提拉位置时,提手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优选地小于90°,因此,第二抵靠面114a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优选地也小于90°。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抵靠面114a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约8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限位部214的第二抵靠面214a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约45°。当使用者将提手120从原始位置移动到提拉位置时,如图7至图9所示,配合部121的第一抵靠面121a会在位于配合部121的前侧的限位部114的外侧抵靠限位部114的第二抵靠面114a。配合部121和限位部114之间为平面与平面接触,接触面积大,提高了保持平衡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部的截面还可以具有其他任何合适的构造。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限位部314的截面可以为矩形,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的外表面可以构成第二抵靠面314a。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限位部414的截面可以为L形。L形的短边所在的外表面可以构成第二抵靠面414a。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限位部514的截面同样可以为L形。L形的长边的远离短边的端部所在的外表面构成了第二抵靠面514a。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限位部614的截面为T形,其包括第一区段和从第一区段的中间垂直于第一区段延伸的第二区段。第一区段的与第二区段相对的一侧所在的外表面构成了第二抵靠面614a。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限位部714的截面为“一”字形,其端部所在的外表面构成了第二抵靠面714a。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9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装配和使用过程。
图1至图3示出了提手120处于装配位置的烹饪器具100的示意图。图4至图6示出了提手120处于原始位置的烹饪器具100的示意图。图7至图9示出了提手120处于提拉位置的烹饪器具100的示意图。提手120在提手搁置部150安装至煲体110和/或盖体130之前安装至煲体110。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手120的装配位置位于提手120的原始位置以下。将提手120安装至煲体110时,先将提手120放置在装配位置,然后将提手120两侧的转轴122插入煲体110的中板113上对应的通孔115中,此时转轴122上的配合部121与通孔115的通孔凸出部115a对准,以使得转轴122能够插入通孔115中。然后,以转轴122为旋转轴线将提手120向上旋转到原始位置以上,以便于安装提手搁置部150。此时,转轴122上的配合部121与通孔115的通孔凸出部115a错开,转轴122不会从通孔115中脱离出来。也就是说,只有提手120位于装配位置时,提手120才会从通孔115中出来。然后将提手搁置部150安装到煲体110(例如煲体110的中板113)上。然后将提手120旋转至原始位置,提手120的抓手端123搁置在提手搁置部150上而不会进一步旋转到装配位置,从而使得转轴122不会从通孔115中脱离出来。
当需要提拉烹饪器具100而移动烹饪器具100时,使用者可以拿起提手120,以转轴122为旋转轴线将提手120旋转至提拉位置。此时,提手120上的配合部121与煲体110的限位部114相互抵靠,提手120会停止旋转。然后使用者可以提拉烹饪器具100。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提手120上的配合部121与煲体110的限位部114相互抵靠,因此,煲体110不会倾斜或晃动。在煲体110中的内锅112的重心位于提手安装部D的后侧的情况下,由于煲体110中的内锅112的重心位于提手安装部D的后侧,因此煲体110会有向后倾斜的趋势,但是由于提手120上的配合部121在煲体110上的限位部114的后侧抵靠限位部114,因此会阻止煲体110向后倾斜,从而使得烹饪器具100保持平衡。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煲体上设置有限位部;以及
提手,所述提手安装至所述煲体的提手安装部,所述提手设置有配合部;
其中,所述提手能够相对于所述煲体在原始位置和提拉位置之间枢转,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拉位置时,所述配合部抵靠所述限位部;并且
所述内锅的重心相对于所述提手安装部位于所述煲体的一侧,所述配合部相对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内锅的重心位于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拉位置时,所述提手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设置有铰接件,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铰接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为U形结构,所述铰接件为在所述提手的U形结构的两侧向内凸出的转轴,所述煲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转轴延伸穿过所述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沿所述转轴的径向向外凸出,所述通孔具有沿所述通孔的径向向外凸出的通孔凸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具有第一抵靠面,所述第一抵靠面为平面;所述限位部具有第二抵靠面,所述第二抵靠面为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提手搁置部,当所述提手位于所述原始位置时,所述提手位于所述提手搁置部上并且所述通孔凸出部与所述配合部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搁置部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煲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侧为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截面为矩形、L形、T形、“一”字形或者U形。
CN201721244960.8U 2017-09-26 2017-09-26 烹饪器具 Active CN2087254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44960.8U CN208725469U (zh) 2017-09-26 2017-09-26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44960.8U CN208725469U (zh) 2017-09-26 2017-09-26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25469U true CN208725469U (zh) 2019-04-12

Family

ID=66020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44960.8U Active CN208725469U (zh) 2017-09-26 2017-09-26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254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09975B2 (en) Device for stirring and cooking food
CA2584332C (en) Storable shelves for a barbecue
US20100147159A1 (en) Multi-purpose cooking appliance
JP3200334U (ja) 多用途鍋
CN204120856U (zh) 多功能立式电烤箱
US5836295A (en) Outdoor grill with removable components
JP2018198868A (ja) 自動調理器
CN110973995A (zh) 一种可折叠的多功能烹饪电器
CN208725469U (zh) 烹饪器具
CN213551120U (zh) 一种自动炒菜机
KR20130006887U (ko) 조리용기 손잡이
KR20160002021U (ko) 바베큐 구이 기능을 갖는 절첩식 숯불 구이기
US10660468B2 (en) Modular rotisserie accessory for use in oven cavity
CN209644630U (zh) 一种智能炒菜机用的承接装置
CN207428952U (zh) 压力烹饪器具
CN207784954U (zh) 一种翻盖式炉头开合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烹饪机
CN207940626U (zh) 一种多功能炒菜机
CN210673005U (zh) 烹饪器具
CN114176415B (zh) 三合一烹饪设备
CN215686961U (zh) 烹饪器具
CN110353486A (zh) 电饭煲
CN218899215U (zh) 一种多功能户外火炉
CN208598199U (zh) 一种电烤炉
CN211355072U (zh) 一种新型的折叠式烤箱结构
RU2621723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пищ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