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70021U - 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70021U
CN208670021U CN201821038681.0U CN201821038681U CN208670021U CN 208670021 U CN208670021 U CN 208670021U CN 201821038681 U CN201821038681 U CN 201821038681U CN 208670021 U CN208670021 U CN 208670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adiator
oil pump
shell
wheel dri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386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毅
徐兆峰
王冲
文银均
秦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3868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70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70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70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轮边驱动系统包括:轮边电机、与轮边电机连接的轮边减速器、油泵以及散热器,轮边减速器具有减速器壳体,减速器壳体内具有容置传动机构并填充润滑油的容纳腔,减速器壳体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引入油道和导出油道,油泵与引入油道和导出油道中的一个连接,散热器与引入油道和导出油道中的另一个连接,油泵与散热器连通,散热器、油泵以及减速器壳体通过油管连接并形成供润滑油循环流通的循环油路。这样,可以提高容纳腔内的润滑油对传动机构的冷却效果,以提高轮边减速器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稳定性,并延长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轮边减速器的润滑油一般通过设置在轮边减速器内部的冷却管路与润滑油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润滑油的降温。
但是,冷却管路在轮边减速器内部的布置较困难且存在局限性,冷却液循环效果差,润滑油冷却效果不佳,甚至于局部区域的润滑油难以被冷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轮边驱动系统,所述轮边驱动系统的散热效果好,润滑油冷却更充分。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轮边驱动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轮边驱动系统包括:轮边电机、与所述轮边电机连接的轮边减速器、油泵以及散热器,所述轮边减速器具有减速器壳体,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具有容置传动机构并填充润滑油的容纳腔,所述减速器壳体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引入油道和导出油道,所述油泵与所述引入油道和所述导出油道中的一个连接,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引入油道和所述导出油道中的另一个连接,所述油泵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以及所述减速器壳体通过油管连接并形成供润滑油循环流通的循环油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驱动系统,通过设置油泵以及散热器,从而在油泵的驱动下,使容纳腔内的润滑油经由导出油道流出减速器壳体,并在散热器内降温后,经由引入油道流回容纳腔。这样,容纳腔内的润滑油可以在油泵的作用下不断循环,并通过散热器充分降温,使容纳腔内的润滑油温度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从而可以提高容纳腔内的润滑油对传动机构的冷却效果,以提高轮边减速器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稳定性,并延长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油管为位于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以及所述减速器壳体外部的外油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油管包括进油管、中间油管以及出油管,所述进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引入油道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油泵相连,所述出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导出油道连接且第二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中间油管连接在所述油泵和所述散热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轮边电机或者所述轮边减速器,所述油泵安装于所述轮边电机或者所述轮边减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轮边电机在轴向上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减速器壳体内,所述轮边电机具有电机壳,所述电机壳与所述减速器壳体在轴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电机壳与所述减速器壳体共同限定出过渡油道,所述导出油道通过所述过渡油道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油泵中的一个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速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相背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具有容纳槽,所述轮边电机伸入容纳槽内,且所述电机壳的侧壁具有安装法兰,所述安装法兰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底壁、连接于所述底壁的环形侧壁,所述导出油路具有形成在所述底壁的导出口,所述环形侧壁上形成有所述过渡油路的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均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上,且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均与所述第二壳体间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环绕所述电机壳的周向分布,在所述电机的轴向上,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分别与所述电机壳至少部分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速器壳体上方具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引入油道连通,所述油泵与所述进油口在所述轮边减速器的轴向上相对,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减速器壳体靠近所述电机壳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的中心与所述轮边电机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油泵的中心与所述轮边电机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三平面,所述出油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轮边电机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成锐角或直角,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的夹角为钝角或直角。
进一步地,所述油泵与所述进油口通过进油管连通、所述油泵与所述散热器通过中间油管连通,所述出油口与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出油管连通,且所述出油管、所述中间油管以及所述进油管上均设置有管接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两个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驱动桥以及冷却装置,两个所述轮边驱动系统分别安装在所述驱动桥的左右两侧,所述冷却装置分别与两个所述轮边驱动系统的所述散热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驱动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驱动系统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驱动系统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沿线A-A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轮边驱动系统100,
轮边电机10,电机壳11,安装法兰111,
轮边减速器20,减速器壳体21,第一壳体211,第二壳体212,底壁212a,环形侧壁212b,油泵30,散热器40,进油管50,中间油管60,出油管70,
容纳腔a,导出油道b,容纳槽c,管接头d,过渡油道e。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驱动系统100。
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轮边驱动系统100包括:轮边电机10、轮边减速器20、油泵30以及散热器40。
其中,轮边电机10与轮边减速器10连接,轮边电机啊10形成为轮边驱动系统100的动力源,轮边减速器20具有减速器壳体21,减速器壳体21内具有容置传动机构并填充润滑油的容纳腔a,从而可以通过传动机构对轮边电机10提供的动力进行降速增扭,并通过润滑油对轮边减速器20的传动机构进行冷却、降温。
进而,减速器壳体21具有与容纳腔a连通的引入油道(图中未示出)和导出油道b,油泵30与引入油道和导出油道b中的一个连接,散热器40与引入油道和导出油道b中的另一个连接,油泵30与散热器40连通,散热器40、油泵30以及减速器壳体21共同限定出供润滑油循环流通的循环油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驱动系统100,通过设置油泵30以及散热器40,从而在油泵30的驱动下,使容纳腔a内的润滑油经由导出油道b流出减速器壳体21,并在散热器40内降温后,经由引入油道流回容纳腔a。这样,容纳腔a内的润滑油可以在油泵30 的作用下不断循环,并通过散热器40充分降温,使容纳腔a内的润滑油温度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从而可以提高容纳腔a内的润滑油对传动机构的冷却效果,以提高轮边减速器20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稳定性,并延长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2所示,油管为位于散热器40、油泵30以及减速器壳体21外部的外油管。也就是说,在减速器壳体21的外部设置外油管,从而通过油泵30提供动力,以将减速器壳体21内部的润滑油引出到位于减速器壳体21外部的散热器40中进行冷却、降温。由此,通过设置外油管,使油泵30、散热器40以及减速器壳体21之间的油路流通更加顺畅,可以提高润滑油的流通速度。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外油管包括进油管50、中间油管60以及出油管 70,进油管50的第一端与引入油道相连且第二端与油泵30相连,出油管70的第一端与导出油道b连接且第二端与散热器40连接,中间油管60连接在油泵30与散热器40之间。
具体地,油泵30邻近进油管50设置,散热器40邻近出油管70设置,且容纳腔a内的润滑油经由出油管70流出到散热器40中,在散热器40中被充分降温后,通过中间油管 60流入油泵30,并在油泵30的压力作用下,通过进油管50流入油道,进而流入容纳腔a,并进一步地挤压位于容纳腔a下方的润滑油,以使其流入到导出油道b中,以形成润滑油的循环冷却。
由此,不仅使容纳腔a内的润滑油可以不断的流出减速器壳体21以被冷却,从而使容纳腔a内的润滑油温度可以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下保持稳定,以使轮边减速器20的工作稳定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而且油泵30以及散热器40的位置更加合理,可以避免油泵30内的润滑油温度较高,从而使油泵30的工作稳定性更高。
进一步地,散热器40安装于轮边电机10或者轮边减速器20,油泵30安装于轮边电机 10或者轮边减速器20。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40以及油泵30安装在轮边电机10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40以及油泵30安装在轮边减速器20外。
在图4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轮边电机10在轴向上至少部分伸入减速器壳体21内,轮边电机10具有电机壳11,电机壳11与减速器壳体21在轴向上相对设置,减速器壳体21与电机壳11共同限定出过渡油道e,导出油道b通过过渡油道e与散热器40和油泵30 中的一个连通。
也就是说,减速器壳体21与电机壳11之间限定出过渡油道e,减速器壳体21形成有与过渡油道e相连通的导出油道b。这样,不仅润滑油流经导出油道b,并通过过渡油道e 流出,使润滑油的流通效果更好,而且过渡油道e为电机壳11与减速器壳体21共同限定出的,使电机壳11与减速器壳体21的加工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成型后的结构强度更高。
如图4所示,减速器壳体21包括第一壳体211、连接于电机壳11的第二壳体212,第二壳体212相背于第一壳体211的一端具有容纳槽c,轮边电机10伸入容纳槽c内,且电机壳11的侧壁具有安装法兰111,安装法兰111与第二壳体212的端部连接。
这样,不仅设置第一壳体211与第二壳体212,并通过第一壳体211与第二壳体212限定出容纳腔a,使传动机构在减速器壳体21内的布置以及安装更加简单、方便,而且伸入到容纳槽c的轮边电机10,使轮边电机10与轮边减速器20之间的布置距离更小,以使轮边驱动系统100的空间占用更低。
此外,电机壳11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法兰111,并通过安装法兰111与第二壳体212连接,进而在安装法兰111与第二壳体212连接的区域进行密封处理,使轮边电机10与轮边减速器20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并可以提高轮边驱动系统100的密封性,防止润滑油在轮边电机10与减速器20连接的区域溢出。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212包括底壁212a、连接于底壁212a的环形侧壁212b,导出油路b具有形成在底壁212a的导出口,环形侧壁212b上形成有过渡油路e的出口。
也就是说,润滑油依次流经导出油路b、过渡油路e以流出减速器20,且过渡油路e的出口位于环形侧壁212b的底部。这样,使润滑油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出,以使润滑油的流通速度更快,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散热器40对润滑油的降温效果。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散热器40、油泵30均设置在电机壳11上,且散热器40、油泵30均与第二壳体212间隔开。这样,不仅电机壳11至少部分伸入到第二壳体212内,且将散热器40以及油泵30设置在电机壳11上,使轮边驱动系统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使散热器40以及油泵30与第二壳体212在轴向上至少间隔一定距离,可以减少散热器40与第二壳体212、油泵30与第二壳体212之间的热交换,从而使流入到容纳腔a内的润滑油的温度更低,以进一步地提高润滑油对传动机构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散热器40、油泵30环绕电机壳11的周向分布,在电机10的轴向上,且散热器40、油泵30分别与电机壳11至少部分重叠。这样,使散热器40、油泵30与电机壳 11之间的间距更小,可以有效地降低轮边驱动系统100的空间占用,并使散热器40以及油泵30的布置更加合理。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减速器壳体21上方具有进油口,进油口与引入油道连通,油泵30与进油口在轮边减速器20的轴向上相对同轴设置,出油口位于减速器壳体21靠近电机壳11的一端。
也就是说,油泵30邻近电机壳11的一端设置,而进油口形成在减速器壳体21上,且位于电机壳11一端的油泵30与位于减速器壳体21上的进油口相对设置。这样,不仅使油泵30与进油口在连接时所需要的进油管50的长度更短,可以降低进油管50的长度,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润滑油通过进油口流入到引入油道中,并流经导出油道b、过渡油道e 后经由出油口流出容纳腔a,使润滑油在容纳腔a中的流通更加充分,进而使润滑油与传动机构的换热更加充分,以使传动机构的传动效率保持稳定。
如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散热器40的重心与轮边电机10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油泵30的重心与轮边电机10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三平面,出油口的中心轴线与轮边电机10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夹角钝角或直角。
这样,环绕电机壳11设置的散热器40、油泵30的布置位置更加合理,可以使润滑油在散热器40内充分的换热,并使油泵30邻近进油口设置,使容纳腔a内的润滑油可以在油泵30的推动下更加快速地流出容纳腔a。
进一步地,油泵30与进油口通过进油管50连通、油泵30与散热器40通过中间油管60连通,出油口与散热器40通过出油管70连通,且出油管70、中间油管60以及进油管 50上均设置有管接头d。由此,通过出油管70、中间油管60以及进油管50使循环油路的流通效果更好,并通过每一个油管上的管接头d使循环油路的密封性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两个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轮边驱动系统 100、驱动桥以及冷却装置,两个轮边驱动系统100分别安装在驱动桥的左右两侧,冷却装置分别与两个轮边驱动系统100的散热器40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不仅左右两侧的轮边驱动系统100可以分别在对应的冷却装置的作用下实现冷却、降温,使左右两侧的轮边驱动系统100的冷却效果相一致,使车辆的行驶稳定性更高,而且每一个轮边驱动系统100的冷却效果均更好,可以延长传动机构的使用寿命,并提高轮边驱动系统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边电机以及与所述轮边电机连接的轮边减速器;
所述轮边减速器具有减速器壳体,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具有容置传动机构并填充润滑油的容纳腔,所述减速器壳体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引入油道和导出油道;
油泵,所述油泵与所述引入油道和所述导出油道中的一个连接;以及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引入油道和所述导出油道中的另一个连接,所述油泵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以及所述减速器壳体通过油管连接并形成供润滑油循环流通的循环油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为位于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以及所述减速器壳体外部的外油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油管包括进油管、中间油管以及出油管,所述进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引入油道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油泵相连,所述出油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导出油道连接且第二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中间油管连接在所述油泵和所述散热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轮边电机或者所述轮边减速器,所述油泵安装于所述轮边电机或者所述轮边减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边电机在轴向上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减速器壳体内,所述轮边电机具有电机壳,所述电机壳与所述减速器壳体在轴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电机壳与所述减速器壳体共同限定出过渡油道,所述导出油道通过所述过渡油道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油泵中的一个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相背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具有容纳槽,所述轮边电机伸入容纳槽内,且所述电机壳的侧壁具有安装法兰,所述安装法兰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底壁、连接于所述底壁的环形侧壁,导出油路具有形成在所述底壁的导出口,所述环形侧壁上形成有所述过渡油道的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均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上,且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均与第二壳体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环绕所述电机壳的周向分布,在所述电机的轴向上,所述散热器、所述油泵分别与所述电机壳至少部分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壳体上方具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引入油道连通,所述油泵与所述进油口在所述轮边减速器的轴向上相对,所述减速器壳体靠近所述电机壳的一端上形成有出油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重心与所述轮边电机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油泵的重心与所述轮边电机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三平面,所述出油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轮边电机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成锐角或直角,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的夹角为钝角或直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与所述进油口通过进油管连通、所述油泵与所述散热器通过中间油管连通,所述出油口与所述散热器通过出油管连通,且所述出油管、所述中间油管以及所述进油管上均设置有管接头。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边驱动系统;
驱动桥,两个所述轮边驱动系统分别安装在所述驱动桥的左右两侧;以及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分别与两个所述轮边驱动系统的所述散热器连通。
CN201821038681.0U 2018-06-29 2018-06-29 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08670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38681.0U CN208670021U (zh) 2018-06-29 2018-06-29 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38681.0U CN208670021U (zh) 2018-06-29 2018-06-29 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70021U true CN208670021U (zh) 2019-03-29

Family

ID=65826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38681.0U Active CN208670021U (zh) 2018-06-29 2018-06-29 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700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7607A (zh) * 2020-01-20 2021-08-0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减速器总成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7607A (zh) * 2020-01-20 2021-08-0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减速器总成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94738U (zh) 一种封闭式自冷却电机
WO2021042465A1 (zh) 一种油水双冷的电驱动总成和新能源汽车
CN206379783U (zh) 一种新型车用动力电机定子总成结构及其冷却系统
US11522416B2 (en) Electric drive system
CN201821197U (zh) 液体冷循环散热电机壳体
CN101087082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机的冷却水套及制造方法
CN108206610A (zh) 与冷却剂热交换而冷却的驱动电动机及使用其的环保车辆
CN108859731A (zh) 带有集成式轮内冷却的无线轮内电动组件及结合有该组件的车辆
CN211930440U (zh) 电机及其冷却结构、车辆
CN208670021U (zh) 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8321327A (zh) 一种新能源车用电池壳
EP2731236B1 (en) Motor
CN106329831A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冷却结构
CN206211772U (zh) 电机
CN101873034A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
CN205070688U (zh) 电动汽车用驱动装置的冷却流道
CN103475145B (zh) 电动汽车电机的端盖及其电机
CN110696601B (zh) 一种缓冲分配盒、双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2163759B (zh) 电池组
CN208764287U (zh) 轮边驱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7339471U (zh) 一种用于电机转子冷却的结构
CN202630741U (zh) 复合换热器
CN208664945U (zh) 轮边驱动系统、轮边驱动桥总成以及车辆
CN208946435U (zh) 一种用于塑胶颗粒的冷却装置
CN207339511U (zh) 新能源汽车交流电机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