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64883U - 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64883U
CN208664883U CN201821178166.2U CN201821178166U CN208664883U CN 208664883 U CN208664883 U CN 208664883U CN 201821178166 U CN201821178166 U CN 201821178166U CN 208664883 U CN208664883 U CN 208664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chamber
air
changes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7816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ine Chi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Pine Chi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Pine Chi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Pine Chi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7816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64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64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64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包括一第一框架和一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均为中空,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相交且形成A型;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档板,所述第一档板设置在A型的中间腰位置处,所述第一档板用于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所接收到的冷风和热风进行混合,并传送至一车用空调箱的一吹脚风口;在相邻的第一档板之间设置有混风室,所述混风室包括冷风进气口、热风进气口和混合出风口,所述冷风进气口用于接收自蒸发芯体吹出的冷风,所述热风进气口用于接收自暖风芯体吹出的热风,所述混合出风口用于将所接收到的冷风和热风进行混合。

Description

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
背景技术
在汽车空调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即暖通空调)中,现有设计的车用空调箱内部气流混风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气流混风结构100包括一壳体110,在所述壳体110内分别设置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22。在第一腔室121内设置蒸发芯体131,在第二腔室122内设置暖风芯体132,第一腔室121与第二腔室122连通。所述壳体110还包括吹脚风口162和吹面风口161,在所述壳体110内且靠近吹脚风口162位置处设置吹脚风门(图中未示),在所述壳体110内且靠近吹面风口161位置处设置吹面风门(图中未示)。另外,在第一腔室121与第二腔室122连通位置的中间设置冷暖风门150,以将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22进行部分隔离,即第一腔室121通过位于第一腔室121下部的下出风口142与第二腔室122连通,且第一腔室121通过位于第一腔室121上部的上出风口141与第二腔室122连通。所述冷暖风门150用于调节上出风口141和下出风口142的大小。通过调节冷暖风门150使得上出风口141和下出风口142都处于打开状态。当暖风芯体132和蒸发芯体131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车用空调箱内部的气流经过蒸发芯体131冷却后,分别流向上出风口141和下出风口142,流向上出风口141的冷风直流流向吹面风口161,流向下出风口142的气流经过暖风芯体132加热后,热风通过一暖风通道流向吹脚风口162,此时,从吹面风口161吹出的是冷风,从吹脚风口162吹出的是热风,于是造成吹面风口161与吹脚风口162的温度差异较大。
在汽车空调HVAC系统中,现有设计的车用空调箱总成的混风结构不利于冷热气流混合,导致吹面风口和吹脚风口的气体冷热分层,且吹面风口与吹脚风口温差较大,影响了乘员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其中,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使得流入混风区域的两股冷热气流进行充分混合,减少了冷热分层,降低吹面风口和吹脚风口的温差,两者温差更均匀,并且提高车内乘员的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包括一第一框架和一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均为中空,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相交且形成A型;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档板,所述第一档板设置在A型的中间腰位置处,所述第一档板用于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所接收到的冷风和热风进行混合,并传送至一车用空调箱的一吹脚风口;在相邻的第一档板之间设置有混风室,所述混风室包括一冷风进气口、一热风进气口和一混合出风口,所述冷风进气口用于接收自蒸发芯体冷却并吹出的冷风,所述热风进气口用于接收自暖风芯体加热吹出的热风,所述混合出风口用于将所接收到的冷风和热风进行混合,并传送至所述车用空调箱的一吹面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混风室的截面呈梯形,在所述梯形的一底边所在平面上设置冷风进气口,在所述梯形的两个腰所在平面上分别设置热风进气口和混合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相交的位置处设置多个第二档板,所述第二档板平行于所述第一档板。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档板的一侧设置一第一安装条,以使所述第一安装条和所述第二档板形成L型,所述第一安装条用于使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框架上且与所述第一安装条平行的一框边上设置第二安装条,所述第二安装条用于使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安装条和所述第二安装条上设置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通过连接件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内。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用空调箱,所述车用空调箱包括一壳体,在所述壳体内分别一第一腔室和一第二腔室,在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一蒸发芯体,在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一暖风芯体,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位置的中间设置一冷暖风门,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进行部分隔离,所述第一腔室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下部的下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且所述第一腔室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上部的上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空调箱还包括上述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设置于一混风区域,其中所述混风区域由经蒸发芯体冷却并吹出的冷风所流经的冷风通道及经暖风芯体加热吹出的热风所流经的暖风通道共同形成;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用于将经蒸发芯体冷却并吹出的冷风和经暖风芯体加热吹出的热风进行混合,并分别传送至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一吹面风口和一吹脚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吹脚风口位置处设置吹脚风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吹面风口位置处设置吹面风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能够使得流入混风区域的两股冷热气流进行充分混合,减少了冷热分层,降低吹面风口和吹脚风口的温差,两者温差更均匀,并且提高车内乘员的舒适性。另外,所述装置为实现汽车空调的各风口温度自动控制提供了基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车用空调箱内部气流混风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中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车用空调箱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安装于所述车用空调箱内,该冷暖混风线性装置所示的结构为图1所示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的结构进行镜像翻转。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中的车用空调箱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中的车用空调箱的又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描述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专利文档中,下文论述的附图以及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原理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而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在任何适当布置的系统中实施。将详细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示出了这些实施方式的实例。此外,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终端。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仅用来描述特定实施方式,而并不意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概念。除非上下文中有明确不同的意义,否则,以单数形式使用的表达涵盖复数形式的表达。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应理解,诸如“包括”、“具有”以及“含有”等术语意图说明存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揭示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或其组合的可能性,而并不意图排除可存在或可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或其组合的可能性。附图中的相同参考标号指代相同部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以下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2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包括一第一框架211和一第二框架2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211和所述第二框架212为长方形,且中空。
所述第一框架211和所述第二框架212相交且形成A型。即,所述第一框架211和所述第二框架212设置在A型的两条斜边所在平面上。
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还包括多个第一档板220,所述第一档板220设置在A型的中间腰位置处,亦即,所述第一档板220设置在A型的短横位置处。在靠近所述第一框架211和所述第二框架212两侧的第一档板220分别与第一框架211和第二框架212相连,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档板220用于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所接收到的冷风和热风进行混合,并传送至一车用空调箱100的一吹脚风口162(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说明)。
在相邻的第一档板220之间设置有混风室230,所述混风室230包括一冷风进气口、一热风进气口和一混合出风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混风室230的截面呈梯形,当然所述混风室230的形状不限于此。在所述梯形的一底边所在平面上设置冷风进气口231,在所述梯形的两个腰所在平面上分别设置热风进气口232和混合出风口233。所述冷风进气口231用于接收自蒸发芯体131冷却并吹出的冷风,所述热风进气口232用于接收自暖风芯体132加热吹出的热风,所述混合出风口233用于将所接收到的冷风和热风进行混合,并传送至所述车用空调箱100的一吹面风口161。因此,通过混风室230和位于混风室230两侧的第一档板220的结构设计,可以将接收到的冷风和热风进行充分混合后再输出,从而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车用空调箱总成的吹面风口161和吹脚风口162的气体冷热分层且吹面风口161与吹脚风口162温差较大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框架211和所述第二框架212相交的位置处设置多个第二档板240,所述第二档板240平行于所述第一档板220。当然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档板240可以不平行于所述第一档板220。所述第二档板240可以与所述第一档板220配合使用,使得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所接收到冷风一部分传送至车用空调箱的一吹面风口161(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中,在所述第二档板240的一侧设置一第一安装条250,以使所述第一安装条250和所述第二档板240形成L型,所述第一安装条250用于使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100内。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安装条250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100内的第一腔室121壳体上,如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框架212上且与所述第一安装条250平行的一框边上设置第二安装条260,所述第二安装条260用于使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内。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安装条250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内的第二腔室122壳体上,如图6所示。
另外,在所述第一安装条250和所述第二安装条260上设置多个安装孔251,所述安装孔251用于通过连接件(图未示)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100内。
参见图4至图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用空调箱100,所述车用空调箱100包括一壳体110,在所述壳体110内分别一第一腔室121和一第二腔室122。
在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一蒸发芯体131,所述蒸发芯体131用于将传送至所述车用空调箱100内的气流进行冷却,以形成冷风。在所述第二腔室122内设置一暖风芯体132,所述暖风芯体132用于将接收到气流进行加热,以形成热风。
所述第一腔室121与所述第二腔室122连通。在所述第一腔室121与所述第二腔室122连通位置的中间设置一冷暖风门150,以将所述第一腔室121和所述第二腔室122进行部分隔离,所述第一腔室121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21下部的下出风口142与所述第二腔室122连通,且所述第一腔室121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21上部的上出风口141与所述第二腔室122连通。也就是说,所述冷暖风门150用于调节上出风口141和下出风口142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用空调箱100还包括上述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设置于一混风区域(图未标注),其中所述混风区域由经蒸发芯体131冷却并吹出的冷风所流经的冷风通道(图未标注)及经暖风芯体132加热吹出的热风所流经的暖风通道(图未标注)共同形成。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用于将经蒸发芯体131冷却并吹出的冷风和经暖风芯体132加热吹出的热风进行混合,并分别传送至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一吹面风口161和一吹脚风口162。
另外,在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吹脚风口162位置处设置吹脚风门(图未标注)。在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吹面风口161位置处设置吹面风门(图未标注)。
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所述车用空调箱和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的工作原理。
开启车用空调箱100的工作模式,以调节冷暖风门150,从而使得上出风口141和下出风口142处于打开状态。与此同时,所述蒸发芯体131和所述暖风芯体132处于工作状态。车用空调箱内部气流经过蒸发芯体131冷却后形成冷风,冷风中的一部分沿第一腔室121内的一冷风通道流向至上出风口141另一部分冷风直接流向至下出风口142,而流经下出风口142的气流经暖风芯体132的加热后形成热风。上出风口141流出的冷风流向至位于混风区域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同样,热风经过第二腔室122内的一暖风通道也流向至混风区域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
从所述上出风口141流出的冷风的一部分沿混风室230的冷风进气口231进入,从所述暖风通道流出的热风的一部分也混风室230的暖风进气口进入,冷风和热风两者混合后,从所述混风室230的混合出风口233流出(如图4所示),并流向至所述车用空调箱的吹面风口161。另外,从所述上出风口141流出的冷风的另一部分从第一框架211的一侧流入并从第二框架212的一侧流出,与此同时,从所述暖风通道流出的热风的另一部分从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200的底部(即所述第一档板220的下方)流入并从第二框架212的一侧流出,与冷风混合后,流向至所述车用空调箱的吹脚风口162。另外,还有一部分从第一框架211的一侧流入的冷风也可以从第一档板220和第二档板240之间流过,并流向至所述车用空调箱的吹面风口161。
因此,通过冷暖混风线性装置的设计,使得流入混风区域的两股冷热气流进行充分混合,减少了冷热分层,降低吹面风口和吹脚风口的温差,两者温差更均匀,并且提高车内乘员的舒适性。另外,所述装置为实现汽车空调的各风口温度自动控制提供了基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包括一第一框架和一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均为中空,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相交且形成A型;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档板,所述第一档板设置在A型的中间腰位置处,所述第一档板用于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所接收到的冷风和热风进行混合,并传送至一车用空调箱的一吹脚风口;在相邻的第一档板之间设置有混风室,所述混风室包括一冷风进气口、一热风进气口和一混合出风口,所述冷风进气口用于接收自蒸发芯体冷却并吹出的冷风,所述热风进气口用于接收自暖风芯体加热吹出的热风,所述混合出风口用于将所接收到的冷风和热风进行混合,并传送至所述车用空调箱的一吹面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室的截面呈梯形,在所述梯形的一底边所在平面上设置冷风进气口,在所述梯形的两个腰所在平面上分别设置热风进气口和混合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相交的位置处设置多个第二档板,所述第二档板平行于所述第一档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档板的一侧设置一第一安装条,以使所述第一安装条和所述第二档板形成L型,所述第一安装条用于使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框架上且与所述第一安装条平行的一框边上设置第二安装条,所述第二安装条用于使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安装条和所述第二安装条上设置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通过连接件将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安装在所述车用空调箱内。
7.一种车用空调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空调箱包括一壳体,在所述壳体内分别一第一腔室和一第二腔室,在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一蒸发芯体,在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一暖风芯体,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位置的中间设置一冷暖风门,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进行部分隔离,所述第一腔室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下部的下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且所述第一腔室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上部的上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空调箱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暖混风线性装置,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设置于一混风区域,其中所述混风区域由经蒸发芯体冷却并吹出的冷风所流经的冷风通道及经暖风芯体加热吹出的热风所流经的暖风通道共同形成;所述冷暖混风线性装置用于将经蒸发芯体冷却并吹出的冷风和经暖风芯体加热吹出的热风进行混合,并分别传送至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一吹面风口和一吹脚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空调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吹脚风口位置处设置吹脚风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空调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吹面风口位置处设置吹面风门。
CN201821178166.2U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 Active CN208664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8166.2U CN208664883U (zh)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8166.2U CN208664883U (zh)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64883U true CN208664883U (zh) 2019-03-29

Family

ID=65829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78166.2U Active CN208664883U (zh)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6488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77567A (zh) * 2020-11-12 2021-01-29 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13352843A (zh) * 2021-05-31 2021-09-07 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冷热风混风结构及汽车空调箱
CN114423628A (zh) * 2019-08-28 2022-04-29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CN115284830A (zh) * 2022-10-09 2022-11-04 豫新汽车热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汽车空调用冷暖混风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23628A (zh) * 2019-08-28 2022-04-29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CN112277567A (zh) * 2020-11-12 2021-01-29 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12277567B (zh) * 2020-11-12 2022-02-11 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13352843A (zh) * 2021-05-31 2021-09-07 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冷热风混风结构及汽车空调箱
CN115284830A (zh) * 2022-10-09 2022-11-04 豫新汽车热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汽车空调用冷暖混风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64883U (zh) 一种冷暖混风线性装置及车用空调箱
KR101527843B1 (ko) 차량용 공조 장치
KR101484712B1 (ko) 차량용 좌,우 독립 공조장치
CN110678338B (zh) 车用空调
KR102603479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9070684B (zh) 车用空调
KR20110021074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544874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492146B1 (ko) 차량용 좌,우 독립 공조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632181B1 (ko) 차량용 좌,우 독립 공조장치의 제어방법
KR101492154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2536570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190030513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11351840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200303411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2533423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5024622B2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KR101572575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4114889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KR100759794B1 (ko) 좌,우 독립 제어 방식의 자동차용 공기 조화 장치
KR20080041875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9990021517A (ko) 좌우독립 온도 조절식 공조 유니트
KR102579706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2096622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KR20130107419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