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59175U - 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 - Google Patents
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659175U CN208659175U CN201820474155.2U CN201820474155U CN208659175U CN 208659175 U CN208659175 U CN 208659175U CN 201820474155 U CN201820474155 U CN 201820474155U CN 208659175 U CN208659175 U CN 2086591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onant cavity
- air duct
- mould group
- main body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模组主体包括模组外罩、电机、风机,模组外罩内设有主体风道;后盖与模组主体相连接,并连接在主体风道的出风口处,后盖内设有共振腔风道,共振腔风道的进风口与主体风道的出风口相连通,共振腔风道的出风口与外界相连通;共振器设置在后盖上并位于共振腔风道内,共振器上设有共振腔及用于连通共振腔与共振腔风道的喉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模组,喉管内气体像活塞一样阻抗声波作用引起的速度波动;喉管能够对气体产生摩擦及阻尼,消耗声能;共振腔具有对压力波动的阻碍作用(类似弹簧),且共振腔腔体密闭,气流能量损失极小,通过对共振腔的特殊设计能够对需求的特殊频率产生降噪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和包括该电机模组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的噪声问题是近年来消费者最主要的痛点,行业内对此问题主要从噪声源、传播路径及接受者三个方面加以解决。吸尘器主要有电风机及地刷两大噪声源,目前来说,降低声源噪声最主要的手段是改善气流流动,减少流场内的气压脉动(气动噪声),加支撑、阻尼(结构噪声)等手段;对于噪声传播路径,更多采用消音棉等吸音材料吸收部分噪声或采用迷宫等特殊结构利用反射、折射或漫射等方式消弱声能量;近年来,消声耳机等主动降噪措施不断涌现,但目前阶段,存在成本及用户使用舒适、便捷性等问题,依然无法大量使用。
改善声源噪声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改善,现有电风机产品流场降噪已到瓶颈,且电机本体尺寸小,噪声较高,很难在小空间内做很多改动;对于支架、支撑、加阻尼等方式改善结构噪声的方法也同样存在瓶颈问题,且本身结构噪声在整机噪声中所占比例不高,即使降低较多的结构噪声也很难对整机噪声有明显的改善;在噪声传播路径上采用吸音棉等吸音材料效果较好,但目前来看,现有产品风机风道内部基本塞满吸音棉,且吸音棉气动阻力较大,本质上是一种牺牲性能的降噪方法,并不经济,且主要对高频噪声作用明显,对不同频率的针对性较差;与吸音棉类似,遮挡或迷宫等方式也是以牺牲性能为代价的阻式降噪方法,一般用于组合降噪,很少单独使用。有些吸尘器在电机出口处设置消声腔,但电机出口一般比较复杂,流动状态不稳定,此处设置消声腔往往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的电机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吸尘器的电机模组的吸尘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包括:模组主体,包括模组外罩、电机、风机,所述模组外罩内设有主体风道,所述电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主体风道内;后盖,与所述模组主体相连接,并连接在所述主体风道的出风口处,所述后盖内设有共振腔风道,所述共振腔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主体风道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共振腔风道的出风口与外界相连通;和共振器,设置在所述后盖上并位于所述共振腔风道内,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共振腔及用于连通所述共振腔与所述共振腔风道的喉管。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沿气流的流动方向,模组主体、后盖依次设置,电机和风机工作在风机进口产生负压,使得气流从主体风道的进风口吸入主体风道内的气流,依次流经主体风道和共振腔风道。在共振腔风道内设置共振腔(霍姆赫兹共振消声腔),其消声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喉管内气体像活塞一样阻抗声波作用引起的速度波动;喉管能够对气体产生摩擦及阻尼,消耗声能;共振腔具有对压力波动的阻碍作用(类似弹簧),且通过对共振腔的特殊设计能够对需求的特殊频率产生降噪作用。
本申请的电机模组,解决了电机本体尺寸小带来的噪声优化瓶颈,且便于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采用霍姆赫兹共振消声技术,具有针对性的对噪声主要贡献频率进行消声,解决了其它方案针对性不强的技术问题;霍姆赫兹共振腔带来的流动损失极小,解决了采用吸音棉、阻挡、迷宫结构等降噪方法带来的流动阻力大,牺牲性能的问题;共振腔对吸尘器的结构改动小,成本较低,解决了主动降噪方法成本高,实际体验不佳的问题;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更多对高频噪声有效,对低频噪声效果不佳,采用共振腔的共振消声技术可对低频噪声有较好的消声效果,解决低频噪声降噪困难的问题。
考虑到风机进出口处气流流动较为复杂,主流流动换乱,共振消声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申请中将共振腔设置在远离风机进出口处,具体的共振腔设置在后盖上,一方面该处流动较为规律,能够更好的符合设计规律,另一方面,经过上游其它降噪措施对高频噪声有所消除,也避免了低频倍频噪声(高频段)共振对低频噪声降噪的削弱作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共振腔风道或所述主体风道在所述模组外罩与所述后盖的连接处或在靠近所述模组外罩与所述后盖的连接处形成弯道,所述共振器位于所述弯道的下游。
弯道处气流混乱且流动复杂,将共振器设置在弯道的下游区域,即气流流经弯道后流经共振器,使得共振器处气流流动较为规律,从而可以根据要消除的目标频率更好的设计共振腔和喉管。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后盖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与所述模组主体相连接,并构成所述共振腔风道的部分侧壁,所述弧形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沿气流在所述共振腔风道内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依次设置,所述弯道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处,所述共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
后盖还包括出口部,出口部与弧形部相连接,且弧形部位于出口部的上游,即沿气流在共振腔风道内的流动方向,弧形部、出口部依次设置。进一步地,沿气流在共振腔风道内的流动方向,弧形部向靠近共振腔风道轴线的方向靠近,优选地,弧形部逐渐向靠近共振腔风道轴线的方向靠近。
弧形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位于第二端部的上游。共振腔风道或主体风道在第一端部与模组主体的连接处形成弯道,共振器设置在第二端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喉管的轴线与所述共振腔风道位于所述喉管处的部分的轴线之间的角度为70°~110°;和/或,Ds≤5d,Ds为所述喉管处所述共振腔风道的宽度,d为所述喉管的直径。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多个所述共振腔,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中至少两个所述共振腔沿所述共振腔风道内位于所述喉管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使得所述至少两个共振腔并联。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多个所述共振腔,所述共振器上设有筋板,所述筋板将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分隔为多组共振腔,每组共振腔中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共振腔。
利用筋板将共振腔风道分为多个风道,每个风道内设有至少一个共振腔,在满足尺寸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大的共振腔数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多个所述筋板,相邻两个所述筋板之间的距离为L,L≤3d,d为所述喉管直径。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多个所述共振腔,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中至少两个所述共振腔首尾连接并相连通,实现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共振腔相串联。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共振腔内设有吸音件;和/或,所述共振腔呈多边形或球状;和/或,所述后盖与所述共振器为一体式结构或所述后盖与所述共振器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多个所述共振腔,每一所述共振腔上设有一所述喉管,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中至少两个所述共振腔可拆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模组主体还包括电机罩,所述电机罩罩设在所述电机或所述风机的外侧,所述模组外罩罩设在所述电机罩的外侧,所述模组外罩与所述电机罩限定出所述主体风道,所述主体风道内设有具有连通孔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主体风道分隔为第一主体风道和第二主体风道,所述第一主体风道和所述第二主体风道通过所述连通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所述电机模组的主体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吸尘器的整机进风口相连通,所述电机模组的共振腔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吸尘器的整机出风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吸尘器,外界的空气及灰尘在电机模组的吸力作用下进入主体风道的进风口,流经主体风道后从主体风道的出风口流出,并进入共振腔风道,从共振腔风道的出风口流出至外界。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吸尘器,因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机模组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共振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机模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电机模组中气体的总体流动方向;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气流方向为自下而上;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后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后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气流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后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电机模组,1进风格栅,2进风网罩,3前盖,4电风机,5电机罩,6模组外罩,7后盖,71弧形部,711第一端部,712第二端部,72出口部,8共振器,81共振腔,82喉管,9共振腔风道,10隔板,101连通孔,11迷宫出口,12筋板,13主体风道,131第一主体风道,132第二主体风道,14弯道,15模组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和吸尘器。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尘器的电机模组100,包括模组主体15、后盖7和共振器8。模组主体15包括模组外罩6、电机、风机(图2中将电机、风机统一称为电风机4),模组外罩6内设有主体风道13,电机、风机位于主体风道13内;后盖7与模组主体15相连接,并连接在主体风道13的出风口处,后盖7内设有共振腔风道9,共振腔风道9的进风口与主体风道13的出风口相连通,共振腔风道9的出风口与外界相连通;共振器8设置在后盖7上并位于共振腔风道9内,共振器8上设有共振腔81及用于连通共振腔81与共振腔风道9的喉管82。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100,电机模组100是以吸尘器电机和风机为核心,连同其上下游相关过流部件的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组件。本申请中的电机模组100是指尘袋或尘杯下游至HEAP网上游的模块风道组件。
优选的,电机模组还包括前盖3,前盖3处设有进风格栅1、进风网罩2。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前盖3、模组主体15、后盖7依次设置,电机和风机工作在风机进口产生负压,使得从主体风道13的进风口吸入主体风道13内的气流,依次流经主体风道13和共振腔风道9。在共振腔风道9内设置共振腔81(霍姆赫兹共振消声腔),其消声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喉管82内气体像活塞一样阻抗声波作用引起的速度波动;喉管82能够对气体产生摩擦及阻尼,消耗声能;共振腔81具有对压力波动的阻碍作用(类似弹簧),且共振腔腔体密闭,气流能量损失极小,通过对共振腔81的特殊设计能够对需求的特殊频率产生降噪作用。
本申请的电机模组100,解决了电机本体尺寸小带来的噪声优化瓶颈,且便于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采用霍姆赫兹共振消声技术,具有针对性的对噪声主要贡献频率进行消声,解决了其它方案针对性不强的技术问题;霍姆赫兹共振腔81带来的流动损失极小,解决了采用吸音棉、阻挡、迷宫结构等降噪方法带来的流动阻力大,牺牲性能的问题;共振腔81对吸尘器的结构改动小,成本较低,解决了主动降噪方法成本高,实际体验不佳的问题;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更多对高频噪声有效,对低频噪声效果不佳,采用共振腔81的共振消声技术可对低频噪声有较好的消声效果,解决低频噪声降噪困难的问题。
考虑到风机进出口处气流流动较为复杂,主流流动换乱,共振消声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申请中将共振腔81设置在远离风机进出口处,具体的共振腔81设置在后盖7上,一方面该处流动较为规律,能够更好的符合设计规律,另一方面,经过上游其它降噪措施对高频噪声有所消除,也避免了低频倍频噪声(高频段)共振对低频噪声降噪的削弱作用。
优选地,共振腔风道9或主体风道13在模组外罩6与后盖7的连接处形成弯道14,共振器8位于弯道14的下游。或者,共振腔风道9或主体风道13在靠近模组外罩6与后盖7的连接处形成弯道14,共振器8位于弯道14的下游。
弯道14处气流混乱且流动复杂,将共振器8设置在弯道14的下游区域,即气流流经弯道14后流经共振器8,使得共振器8处气流流动较为规律,从而可以根据要消除的目标频率更好的设计共振腔81和喉管82。
优选地,如图5所示,后盖7包括弧形部71,弧形部71与模组主体相连接,并构成共振腔风道9的部分侧壁,弧形部7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端部711和第二端部712,沿气流在共振腔风道9内的流动方向,第一端部711和第二端部712依次设置,弯道14位于第一端部711处,共振器8设置在第二端部712。
后盖7还包括出口部72,出口部72与弧形部71相连接,且弧形部71位于出口部72的上游,即沿气流在共振腔风道9内的流动方向,弧形部71、出口部72依次设置。进一步地,沿气流在共振腔风道9内的流动方向,弧形部71向靠近共振腔风道9轴线的方向靠近,优选地,弧形部71逐渐向靠近共振腔风道9轴线的方向靠近。
弧形部71包括第一端部711和第二端部712,第一端部711位于第二端部712的上游。共振腔风道9或主体风道13在第一端部711与模组主体的连接处形成弯道14,共振器8设置在第二端部712。
共振腔81消声目标频率采用公式进行设计,其中c为声速,如图1所示,S为喉管82截面积,V为共振腔81体积,l为喉管82长度,d为喉管82直径,δ为经验系数。
对于喉管82尺寸确定后,需根据需求确定共振腔81体积V以满足上式,共振腔81呈多边形或球状,例如共振腔81形状为长方体或者满足整机结构需求的异形结构等等,但总体积是确定的。对于共振腔81体积确定后,在保证喉管82长度及截面积一致的情况下,降噪频率为一定值,且开孔数越多(喉管82直径越小),该频率下降噪效果越好,建议开孔数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大于等于1个,多于1个时,各孔在垂直流道方向均布。
根据实际需要,共振腔81单个喉管82截面直径d(或多个喉管82等效成单个喉管82直径)与流道宽度(相邻两个筋板12之间的距离)L需满足L小于等于3d,超出此范围时需增加共振腔81的并联数量以满足要求。
喉管82的轴线与共振腔风道9中位于喉管82处的部分的轴线之间的角度为70°~110°,进一步地,喉管82轴线与流道轴线保持垂直,正负偏差超过20°时,需对消声频率公式进行修正,一般情况下需满足角度要求。
流道高度方向等效直径(喉管82处共振腔风道9的宽度)Ds需小于等于5d(单喉管82直径或多喉管82等效成单喉管82直径)。
优选地,共振腔81内设有吸音件。例如共振腔81内可设置吸音棉等吸音材料,具体设计公式需根据具体吸音棉的吸音系数进行相应的修正。
如图2所示,后盖7与共振器8为一体式结构,当然,后盖7与共振器8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两者相卡接。
共振器8上设有多个共振腔81,每一共振腔81上设有一喉管82,多个共振腔81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多个共振腔81中至少两个共振腔81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具体可以为卡接)。从模块化角度考虑,共振器8可设计成一体结构,可以设计成分体结构,便于与不同后盖7进行匹配,形成不同的共振腔81体积,以因对不同降噪频率要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共振器8上设有多个共振腔81,多个共振腔81中至少两个共振腔81沿共振腔风道9内位于喉管82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使得至少两个共振腔81并联。优选地,共振器8上设有多个共振腔81,共振器8上设有筋板12,筋板12将多个共振腔81分隔为多组共振腔81,每组共振腔81中包括至少一个共振腔81。如图4、图6和图7所示,电机模组100出口风道(共振腔风道)利用筋板分为多个风道,每个风道阵列式(如图4中共振腔形成3*3的阵列)并联多个赫姆霍兹共振腔81,在满足尺寸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大的共振腔81数量。优选地,筋板成平面状,且筋板所在的平面与其所在位置处的气流的流向平行。
优选地,共振器8上设有多个筋板12,相邻两个筋板12之间的距离为L,L≤3d,d为喉管82直径。
利用筋板12将共振腔风道分为多个风道,每个风道内设有至少一个共振腔81,在满足尺寸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大的共振腔81数量。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共振器8上设有多个共振腔81,多个共振腔81中至少两个共振腔81首尾连接并相连通,实现至少两个共振腔81相串联。例如,一共振腔(第一共振腔)的底壁(底壁为与喉管相对的壁)上连接有另一个共振腔(第二共振腔),第二共振腔的喉管设置在第一共振腔的底壁上,第一共振腔和第二共振腔首尾相连,为串联。
优选的,共振器上设有多个共振腔,多个共振腔中部分共振腔之间为并联,部分共振腔之间为串联,或者,所有共振腔均为串联或并联。
优选地,模组主体还包括电机罩5,电机罩5罩设在电机或风机的外侧,模组外罩6罩设在电机罩5的外侧,模组外罩6与电机罩5限定出主体风道13,主体风道13内设有具有连通孔101的隔板10,隔板10将主体风道13分隔为第一主体风道131和第二主体风道132,第一主体风道131和第二主体风道132通过连通孔101相连通。
电机罩、模组外罩和隔板形成两级迷宫风道,气流由模组前盖外部的进风网罩2进入模组风道,经过进风格栅1后进入电风机,在电机增压作用下,获得压力能及动能后经电机出口进入迷宫风道,经过两级迷宫风道后在迷宫出口11进入模组出口风道即进入共振腔风道,在此处设计霍姆赫兹共振消声腔。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100,电机模组100的主体风道13的进风口与吸尘器的整机进风口相连通,电机模组100的共振腔风道9的出风口与吸尘器的整机出风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吸尘器,外界的空气及灰尘在电机模组100的吸力作用下进入主体风道13的进风口,流经主体风道13后从主体风道13的出风口流出,并进入共振腔风道9,从共振腔风道9的出风口流出至外界。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吸尘器,因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100,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电机模组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100,模组电机、风机工作在风机进口产生负压,使得气流由模组前盖3外部的进风网罩2进入模组风道,经过进风格栅后进入风机,在电机增压作用下,获得压力能及动能后经电机出口进入迷宫风道,经过两级迷宫风道后进入模组出口风道,在此处设计霍姆赫兹共振消声腔(共振腔81),考虑整机结构,优选地共振腔81设置于远离出口弯道14的下游区域,其消声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孔(喉管82)内气体像活塞一样阻抗声波作用引起的速度波动;孔颈结构能够对气体产生摩擦及阻尼,消耗声能;共振腔81具有对压力波动的阻碍作用(类似弹簧),同时共振腔81腔体密闭,气流能量损失极小,通过对共振消声腔的特殊设计能够对需求的特殊频率产生降噪作用,也可以采用串联或者并联不同的共振腔81,从而实现多频率噪声的削弱,最后气流由电机模组100后盖7处的出口流出电机模组100。
电机模组100中的噪声源主要为电风机4(电机、风机组件)旋转产生的旋转噪声及气流流动产生的宽频噪声,在电风机4处产生后向电机上下游传播,本申请主要针对电机模组100下游传播路径,迷宫结构及吸音棉等措施对高频噪声(本申请中对应8000Hz及以上噪声),对于电机转频500Hz、低频1250HZ以及叶倍频4240Hz(主要贡献频率)等频率消声效果不佳,本申请中针对每一单一流道采用阵列式多腔共振消声技术,有效消除4240Hz叶倍频率噪声(尖锐刺耳),有效改善声品质。
本申请的有效效果主要有:
采用赫姆霍兹共振消声腔对目标频率声压级削弱效果明显,本申请中目标降噪频率4240Hz单频降噪10.1dB,电机模组100整机降噪4.1dB,对某一频率或某几个有较为明显的降噪效果。
实际应用中吸尘器各频段噪声中,主要贡献频率为低于8000Hz的中低频段,相关技术中其它降噪措施主要在高频段有较好效果,对于低频噪声降噪效果不佳,采用本申请中的方案可有效对中低频率噪声产生较好的降噪效果。
由于共振腔81及其喉管82与共振腔风道9垂直,且共振腔81完全密闭,因而气流流经此处的局部阻力损失极小,可忽略不计,其阻力损失远远小于额外增加吸音棉或其它遮挡、迷宫等消声措施。
本申请中增加共振腔81仅仅额外增加共振器8一个部件(工艺优化后不需要增加部件),模具品大批量生产后成本远远低于其它减噪措施。
本申请提出了模组降噪的概念,很多共振腔81设计更多在于电机进出口处,这些区域流动较为复杂,主流流动换乱,共振消声的效果并不明显,而本申请在远离电风机4进出口处设置共振腔81,一方面该处流动较为规律,能够更好的符合设计规律,另一方面,经过上游其它降噪措施对高频噪声有所消除,也避免了低频倍频噪声(高频段)共振对低频噪声降噪的削弱作用。
模组降噪方式的设计也有利于产品的模块化、系列化及标准化,对于成本、产品型号规划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组主体,包括模组外罩、电机、风机,所述模组外罩内设有主体风道,所述电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主体风道内;
后盖,与所述模组主体相连接,并连接在所述主体风道的出风口处,所述后盖内设有共振腔风道,所述共振腔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主体风道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共振腔风道的出风口与外界相连通;和
共振器,设置在所述后盖上并位于所述共振腔风道内,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共振腔及用于连通所述共振腔与所述共振腔风道的喉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振腔风道或所述主体风道在所述模组外罩与所述后盖的连接处或在靠近所述模组外罩与所述后盖的连接处形成弯道,所述共振器位于所述弯道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盖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与所述模组主体相连接,并构成所述共振腔风道的部分侧壁,所述弧形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沿气流在所述共振腔风道内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依次设置,所述弯道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处,所述共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喉管的轴线与所述共振腔风道位于所述喉管处的部分的轴线之间的角度为70°~110°;和/或,
Ds≤5d,Ds为所述喉管处所述共振腔风道的宽度,d为所述喉管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多个所述共振腔,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中至少两个所述共振腔沿所述共振腔风道内位于所述喉管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振器上设有筋板,所述筋板将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分隔为多组共振腔,每组共振腔中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共振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多个所述筋板,相邻两个所述筋板之间的距离为L,L≤3d,d为所述喉管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多个所述共振腔,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中至少两个所述共振腔首尾连接并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振腔内设有吸音件;和/或,
所述共振腔呈多边形或球状;和/或,
所述后盖与所述共振器为一体式结构或所述后盖与所述共振器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共振器上设有多个所述共振腔,每一所述共振腔上设有一所述喉管,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多个所述共振腔中至少两个所述共振腔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组主体还包括电机罩,所述电机罩罩设在所述电机或所述风机的外侧,所述模组外罩罩设在所述电机罩的外侧,所述模组外罩与所述电机罩限定出所述主体风道,所述主体风道内设有具有连通孔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主体风道分隔为第一主体风道和第二主体风道,所述第一主体风道和所述第二主体风道通过所述连通孔相连通。
11.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尘器的电机模组,所述电机模组的主体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吸尘器的整机进风口相连通,所述电机模组的共振腔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吸尘器的整机出风口相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74155.2U CN208659175U (zh) | 2018-04-04 | 2018-04-04 | 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74155.2U CN208659175U (zh) | 2018-04-04 | 2018-04-04 | 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659175U true CN208659175U (zh) | 2019-03-29 |
Family
ID=65822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474155.2U Active CN208659175U (zh) | 2018-04-04 | 2018-04-04 | 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659175U (zh) |
-
2018
- 2018-04-04 CN CN201820474155.2U patent/CN2086591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15360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US20120181107A1 (en) | Resonator | |
CN107345679A (zh) | 一种降噪装置及具有该降噪装置的吸油烟机 | |
CN110410365A (zh) | 蜗壳、风机及油烟机 | |
CN207993474U (zh) | 一种片式阻性导流消声器 | |
CN109247877A (zh) | 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 | |
CN211423009U (zh) | 一种可调频降噪的离心通风机及其蜗壳 | |
JP2012511994A (ja) | 真空掃除機 | |
CN208659175U (zh) | 吸尘器及其电机模组 | |
RU2415635C2 (ru) | Пылесос, оборудованный устройством снижения шума | |
JP6659441B2 (ja) | 消音器付き通気ダクト | |
CN205383669U (zh) | 降噪装置及吸油烟机 | |
CN205401239U (zh) | 一种用于吸油烟机的风机蜗壳 | |
CN205349808U (zh) | 一种静音型风机 | |
CN209621548U (zh) | 一种低阻力消声器 | |
CN110925240A (zh) | 一种可调频降噪的离心通风机及其蜗壳 | |
JP6899278B2 (ja) | 消音装置 | |
CN104420960B (zh) | 用于防止对有源噪声控制扬声器造成热损伤的结构 | |
CN216044115U (zh) | 进气系统及车辆 | |
CN102359407A (zh) | 一种多腔迷路消声器 | |
CN208031622U (zh) | 具有消音功能的呼吸机 | |
CN201041110Y (zh) | 汽车进气消声结构 | |
CN208237948U (zh) | 吸油烟机 | |
US10876504B2 (en) | Silencer having expansion chamber and partition | |
CN102562223A (zh) | 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排气消声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