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46588U -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46588U
CN208646588U CN201821024279.7U CN201821024279U CN208646588U CN 208646588 U CN208646588 U CN 208646588U CN 201821024279 U CN201821024279 U CN 201821024279U CN 208646588 U CN208646588 U CN 208646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output shaft
clutch
input shaft
dri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2427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司文
洛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tai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u Niu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u Niu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u Niu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2427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46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46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465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至少包括发动机,发动机通过分离离合器与电动机传动连接;电动机通过连轴离合器与输入轴组件传动连接;还包括与输入轴组件配接的齿轮机构以及通过齿轮机构传输动力的输出轴组件,齿轮机构至少包括固设在第一输入轴上的双联齿轮,双联齿轮与设置在输出轴上的偶数从动齿轮组传动连接;齿轮机构还包括固设在第二输入轴上的奇数主动齿轮组,奇数主动齿轮组与设置在输出轴上的奇数从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减小挡位设置,简化系统结构,能够使所有变速器挡位均能运转混动模式,动力性能好、节油性能好,同时,发动机能够在行驶和怠速过程中给蓄电池充电。

Description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中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最为迅速。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使用多种能量来源的车辆,通常是使用液体燃料的常规发动机ICE和使用电能的电动机驱动车辆。混合动力汽车可在多种驱动模式下运行,然而电池容量有限,主要依靠发动机燃烧提供动力。
现阶段的混合动力系统大都采取P2混动模式即电动机安放在变速器的输入轴上。以现有七速变速器的混合动力系统为例,该混动变速器系统主要基于目前成熟的双离合变速器技术和电动机控制技术,通过变换挡位可使驱动电动机和发动机长期工作在高效区;其中,C1离合器、C2离合器分别连接发动机,输入二轴空套在输入一轴上,电动机通过电动机传动轴组件与四六挡主动齿轮连接。该混合动力系统可以执行发动机单独驱动、电动机单独驱动2/4/6/R挡、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驱动2/4/6/R挡、电动机制动充电等操作模式。
但是,目前双离合混动变速器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电动机通过电动机传动轴组件与四六挡主动齿轮连接,这样导致混动模式下,发动机和电动机只能同时驱动2/4/6/R挡,不能驱动所有挡位,不能很好地满足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2、驱动时电动机不能给蓄电池充电,为保证电动机供电,造成蓄电池的体积大、成本高;3、驱动系统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搭载不便。
另外如授权公告号CN201777113U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包括发动机以及与发动机曲轴连接的双离合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及变速器,第一离合器及第二离合器与发动机的曲 轴有效连接,变速器具有与第一离合器有效连接的第一输入轴、与第二离合器有效连接的第二输入轴、一组挡位齿轮组以及至少一根输出轴,每一 挡位齿轮组至少带有一个固定齿轮和一个活动齿轮,输出轴连接差速器,至少一根输出轴远离差速器的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可直接驱动 与之连接的输出轴。该系统无法使变速箱上的挡位进入混动模式,无法满足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至少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通过分离离合器与电动机传动连接;所述电动机通过连轴离合器与输入轴组件传动连接;所述输入轴组件包括与所述连轴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器固定连接的第一输入轴,以及与所述连轴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器固定连接的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的周向外侧且共轴设置;
还包括与所述输入轴组件配接的齿轮机构以及通过齿轮机构传输动力的输出轴组件,所述输出轴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组件两侧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均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平行;所述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之间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齿轮机构至少包括固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的双联齿轮,所述双联齿轮与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上的偶数从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齿轮机构还包括固设在第二输入轴上的奇数主动齿轮组,所述奇数主动齿轮组与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或第二输出轴上的奇数从动齿轮组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分离离合器可集成在所述电动机的转子中。
优选的,所述奇数主动齿轮组包括固设在所述第二输入轴上的一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所述奇数从动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与所述一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一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之间设有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一三同步器,所述一三同步器可选择的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或三挡从动齿轮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位于所述三挡主动齿轮与分离离合器之间。
优选的,所述偶数从动齿轮组至少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二挡从动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二挡单面同步器,所述二挡单面同步器可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偶数从动齿轮组还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四挡从动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四挡单面同步器,所述四挡单面同步器可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至少包括固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主动齿轮,以及固设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二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之间通过惰轮传动连接 。
优选的,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与差速器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本驱动系统能够使所有变速器挡位均能运转混动模式,动力性能好、节油性能好;
2、本驱动系统中,发动机能够在行驶和怠速过程中给蓄电池充电;
3、采用双输出轴结构,可以使整个变速箱的长度变短,更加紧凑,挡位数的配比更加合理,能够取得更好的动力性以及经济性指标,降低油耗;
4、本驱动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纯电动或混动情况下工作,其适用性更广;
5、双联齿轮的设置可使其达到最大公用化,减少了变速箱内的齿轮数量,缩小了变速箱的轴向尺寸;
6、奇数挡位和偶数挡位可以在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配合下交替结合和脱开,以避免在换挡过程中的动力中端现象;
7、本驱动系统更紧凑,重量轻、体积小,有利于整车搭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至少包括发动机1,所述发动机1通过分离离合器2与电动机3传动连接所述分离离合器2可集成在所述电动机3的转子中。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与输入轴组件5传动连接,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与输入轴组件5传动连接,所述输入轴组件5通过齿轮机构6传输动力的输出轴组件7。
本驱动系统能够使所有变速器挡位均能运转混动模式。具体来说,本驱动系统工作远离如下:通过所述连轴离合器4使所述电动机3与输入轴组件5传动连接,再通过所述分离离合器2使发动机1与电动机3能够传动连接,也就是说,当分离离合器2处于接合状态,所述连轴离合器4也处于接合状态时,此时所述电动机3通电开始工作,所述发动机1也通过燃料燃烧工作,两者能够共同为所述输入轴组件5提供动力,即此时变速器处于混动状态。通过上述设计,使得所述电动机3和发动机1的动力能够直接传递作用在所述输入轴组件5上,那么无论汽车挡位如何调节,即连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与汽车挡位对应的挡位齿轮如何进行变换,变速器均能在混动模式下运转,从而使得无论在哪个挡位的电动机均能够实时为发动机提供动力补偿,进而提高动力性能。
下面简单阐述一下所述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的具体结构。所述输入轴组件5包括与所述连轴离合器4的第一离合器41固定连接的第一输入轴51,以及与所述连轴离合器4的第二离合器42固定连接的第二输入轴52,所述第二输入轴52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51的周向外侧且共轴设置。所述输出轴组件7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组件5两侧的第一输出轴71和第二输出轴72,所述第一输出轴71和第二输出轴72均与所述第一输入轴51平行。所述齿轮机构6至少包括固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51上的双联齿轮60,所述双联齿轮60与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和第二输出轴72上的偶数从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偶数从动齿轮组至少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的二挡从动齿轮9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的二挡单面同步器95,所述二挡单面同步器95可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94传动连接。所述偶数从动齿轮组还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上的四挡从动齿轮96,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上的四挡单面同步器97,所述四挡单面同步器97可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96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齿轮机构6还包括固设在第二输入轴52上的奇数主动齿轮组,所述奇数主动齿轮组与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或第二输出轴72上的奇数从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奇数主动齿轮组包括固设在所述第二输入轴52上的一挡主动齿轮61和三挡主动齿轮63,所述奇数从动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与所述一挡主动齿轮61和三挡主动齿轮63相啮合的一挡从动齿轮91和三挡从动齿轮93,所述一挡从动齿轮91和三挡从动齿轮93之间设有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的一三同步器92,所述一三同步器92可选择的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91或三挡从动齿轮93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一挡主动齿轮61位于所述三挡主动齿轮63与分离离合器2之间,也就是说,所述一挡主动齿轮61位于变速器的一侧,其可以使变速箱更合理地匹配到合适的速比,以提升变速箱的使用效果。所述第一输出轴71和第二输出轴72之间通过传动机构8传动连接,具体的,所述传动机构8至少包括固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上的第一主动齿轮81,以及固设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的第二主动齿轮82,所述第一主动齿轮81和第二主动齿轮82之间通过惰轮83传动连接 。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主动齿轮82与差速器10传动连接,由上所述差速器10驱动汽车轮毂转动。
下面简单阐述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当汽车处于倒挡状态时,所述分离离合器2断开,所述发动机1不进行动力输送。由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驱动所述差速器转动,从而完成倒挡动作。其倒挡动力传递路线为:电动机3—第二离合器42—第二输入轴52—一挡主动齿轮61—一挡从动齿轮91—一三同步器92—第二输出轴72—第二主动齿轮82—差速器10。由上述设计可知,由于电动机能够正反转,使得本变速器中没有设计到挡位,这样简化了驱动系统的结构,有利于缩小变速器体积,便于变速器搭载安装。
当汽车挂到一挡并处于纯电动机驱动模式时,所述分离离合器2断开,所述发动机1不进行动力输送。由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驱动所述差速器转动,从而完成挡位动作。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动机3—第二离合器42—第二输入轴52—一挡主动齿轮61—一挡从动齿轮91—一三同步器92—第二输出轴72—第二主动齿轮82—差速器10,完成动力输送。
当汽车挂到二挡并处于纯电动机驱动模式时,所述分离离合器2断开,所述发动机1不进行动力输送。由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驱动所述差速器转动,从而完成挡位动作。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动机3—第一离合器41—第一输入轴51—双联齿轮60—二挡从动齿轮94—二挡单面同步器95—第一输出轴71—第一主动齿轮81—惰轮83—第二主动齿轮82—差速器10,完成动力输送。
当汽车挂到三挡并处于纯电动机驱动模式时,所述分离离合器2断开,所述发动机1不进行动力输送。由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驱动所述差速器转动,从而完成挡位动作。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动机3—第二离合器42—第二输入轴52—三挡主动齿轮63—三挡从动齿轮93—一三同步器92—第二输出轴71—第二输出轴72—第二主动齿轮82—差速器10,完成动力输送。
当汽车挂到四挡并处于纯电动机驱动模式时,所述分离离合器2断开,所述发动机1不进行动力输送。由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驱动所述差速器转动,从而完成挡位动作。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动机3—第一离合器41—第一输入轴51—双联齿轮60—四挡从动齿轮96—四挡单面同步器97—第二输出轴72—第二主动齿轮82—差速器10,完成动力输送。
当汽车挂到一挡并处于混动驱动模式时,所述分离离合器2接合,所述发动机1进行动力输送,同时也由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驱动所述差速器转动,从而完成倒挡动作。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1—分离离合器2—电动机3—第二离合器42—第二输入轴52—一挡主动齿轮61—一挡从动齿轮91—一三同步器92—第二输出轴72—第二主动齿轮82—差速器10,完成动力输送。
当汽车挂到二挡并处于混动驱动模式时,所述分离离合器2接合,所述发动机1进行动力输送,同时也由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驱动所述差速器转动,从而完成挡位动作。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1—分离离合器2—电动机3—第一离合器41—第一输入轴51—双联齿轮60—二挡从动齿轮94—二挡单面同步器95—第一输出轴71—第一主动齿轮81—惰轮83—第二主动齿轮82—差速器10,完成动力输送。
当汽车挂到三挡并处于混动驱动模式时,所述分离离合器2接合,所述发动机1进行动力输送,同时也由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驱动所述差速器转动,从而完成挡位动作。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1—分离离合器2—电动机3—第二离合器42—第二输入轴52—三挡主动齿轮63—三挡从动齿轮93—一三同步器92—第二输出轴71—第二输出轴72—第二主动齿轮82—差速器10,完成动力输送。
当汽车挂到四挡并处于混动驱动模式时,所述分离离合器2接合,所述发动机1进行动力输送,同时也由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输入轴组件5、齿轮机构6以及输出轴组件7驱动所述差速器转动,从而完成挡位动作。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1—分离离合器2—电动机3—第一离合器41—第一输入轴51—双联齿轮60—四挡从动齿轮96—四挡单面同步器97—第二输出轴72—第二主动齿轮82—差速器10,完成动力输送。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发动机1和电动机3还与蓄电池(图中未示出)连接,在车辆制动、汽车怠速以及发动机1动力输出过多的情况下,所述发动机1可以作为发电机来使用,对这部分能量进行回收,以电能的形式储存于所述蓄电池中,以在需要时通过所述电动机3以动力形式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本驱动系统能够使所有变速器挡位均能运转混动模式,动力性能好、节油性能好;
2、本驱动系统中,发动机能够在行驶和怠速过程中给蓄电池充电;
3、采用双输出轴结构,可以使整个变速箱的长度变短,更加紧凑,挡位数的配比更加合理,能够取得更好的动力性以及经济性指标,降低油耗;
4、本驱动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纯电动或混动情况下工作,其适用性更广;
5、双联齿轮的设置可使其达到最大公用化,减少了变速箱内的齿轮数量,缩小了变速箱的轴向尺寸;
6、奇数挡位和偶数挡位可以在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配合下交替结合和脱开,以避免在换挡过程中的动力中端现象;
7、本驱动系统更紧凑,重量轻、体积小,有利于整车搭载。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发动机(1),所述发动机(1)通过分离离合器(2)与电动机(3)传动连接;所述电动机(3)通过连轴离合器(4)与输入轴组件(5)传动连接;所述输入轴组件(5)包括与所述连轴离合器(4)的第一离合器(41)固定连接的第一输入轴(51),以及与所述连轴离合器(4)的第二离合器(42)固定连接的第二输入轴(52),所述第二输入轴(52)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51)的周向外侧且共轴设置;
还包括与所述输入轴组件(5)配接的齿轮机构(6)以及通过齿轮机构(6)传输动力的输出轴组件(7),所述输出轴组件(7)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组件(5)两侧的第一输出轴(71)和第二输出轴(72),所述第一输出轴(71)和第二输出轴(72)均与所述第一输入轴(51)平行;所述第一输出轴(71)和第二输出轴(72)之间通过传动机构(8)传动连接;
所述齿轮机构(6)至少包括固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51)上的双联齿轮(60),所述双联齿轮(60)与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和第二输出轴(72)上的偶数从动齿轮组传动连接;所述齿轮机构(6)还包括固设在第二输入轴(52)上的奇数主动齿轮组,所述奇数主动齿轮组与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或第二输出轴(72)上的奇数从动齿轮组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离合器(2)可集成在所述电动机(3)的转子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奇数主动齿轮组包括固设在所述第二输入轴(52)上的一挡主动齿轮(61)和三挡主动齿轮(63),所述奇数从动齿轮组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与所述一挡主动齿轮(61)和三挡主动齿轮(63)相啮合的一挡从动齿轮(91)和三挡从动齿轮(93),所述一挡从动齿轮(91)和三挡从动齿轮(93)之间设有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的一三同步器(92),所述一三同步器(92)可选择的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91)或三挡从动齿轮(93)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挡主动齿轮(61)位于所述三挡主动齿轮(63)与分离离合器(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偶数从动齿轮组至少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的二挡从动齿轮(9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的二挡单面同步器(95),所述二挡单面同步器(95)可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94)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偶数从动齿轮组还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上的四挡从动齿轮(96),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上的四挡单面同步器(97),所述四挡单面同步器(97)可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96)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8)至少包括固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71)上的第一主动齿轮(81),以及固设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2)上的第二主动齿轮(82),所述第一主动齿轮(81)和第二主动齿轮(82)之间通过惰轮(83)传动连接 。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82)与差速器(10)传动连接。
CN201821024279.7U 2018-06-30 2018-06-30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Active CN208646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4279.7U CN208646588U (zh) 2018-06-30 2018-06-30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4279.7U CN208646588U (zh) 2018-06-30 2018-06-30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46588U true CN208646588U (zh) 2019-03-26

Family

ID=65782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24279.7U Active CN208646588U (zh) 2018-06-30 2018-06-30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4658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07320A (zh) * 2020-07-27 2020-11-10 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12096804A (zh) * 2020-08-07 2020-12-18 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器及具有其的汽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07320A (zh) * 2020-07-27 2020-11-10 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11907320B (zh) * 2020-07-27 2024-02-27 麦格纳动力总成(江西)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12096804A (zh) * 2020-08-07 2020-12-18 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器及具有其的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1615B (zh)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
CN102259584B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包含该驱动系统的车辆
CN104948716A (zh) 一种纵置双电机动力换挡变速器
CN208682600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变速器的传动系统
WO2021102684A1 (zh)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器
CN109878321A (zh) 混合动力装置及混合动力汽车
CN108895128A (zh)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CN208452774U (zh) 基于混合动力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CN208646588U (zh)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CN110145571B (zh) 无动力中断混合动力变速器
CN109723769B (zh) 纯电动车减速器的二级减速机构
CN109278533B (zh) 基于混合动力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CN111038247A (zh) 双离合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
CN107554274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多模式动力传动结构
CN111016618A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CN210390752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8682597U (zh) 混合汽车用三挡混动变速器
CN209320682U (zh) 基于混合动力的变速器驱动系统
CN208290958U (zh) 一种多模式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
CN214564580U (zh) 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208519128U (zh) 具有双联齿轮结构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CN214874199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汽车
CN109203964A (zh) 基于混合动力的三挡变速器驱动系统
CN209381784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12046856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18

Address after: No.368 Longjin Road,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3000

Patentee after: KUNTYE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23 No. 88 Dongchang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AI NIU AUTOMOTIVE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368 Longjin Road,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000

Patentee after: Kuntai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68 Longjin Road,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000

Patentee before: KUNTYE VEHICLE SYSTEM (CHANGZHOU)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