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30784U -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30784U
CN208630784U CN201821237919.2U CN201821237919U CN208630784U CN 208630784 U CN208630784 U CN 208630784U CN 201821237919 U CN201821237919 U CN 201821237919U CN 208630784 U CN208630784 U CN 208630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ased element
driving lever
brake handle
switch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3791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翊均
林宏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ktro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ktro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ktro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Tektro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30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30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包括一刹车把手本体、一刹车拉杆及一变速组件。刹车拉杆枢设于刹车把手本体。变速组件包括一拨杆、一第一开关、一第二开关及一第一偏压元件。拨杆枢设于刹车拉杆或刹车把手本体。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设置于刹车拉杆或拨杆。第一偏压元件设置于拨杆、刹车拉杆及刹车把手本体,第一偏压元件常态地施予拨杆一作用力,以令拨杆常态地偏摆,而令第二开关被触发。

Description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特别是一种刹车拉杆上设有变速组件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背景技术
随着运动的风气越来越来盛行,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骑乘自行车来达到运动及休闲的目的,因此造就了自行车的市场蓬勃发展。目前自行车上常配置变速系统,让使用者在骑乘自行车时,可依据不同的地形将链条移动至不同的齿盘,以利于踩动自行车的踏板。
常见的高阶自行车大多配置电子式变速系统,电子式变速系统是以变速按钮搭配变速控制电路来让前变速器与后变速器切换档位。一般而言,前变速器及后变速器各由一组进、退档按钮来控制,且每一组的进、退档按钮为并排设置。然而,使用者在冲刺的骑乘姿势下按压其中一组的进、退档按钮时,并排的进、退档按钮容易造成使用者发生误触的情形。举例来说,在冲刺的骑乘姿势的状态下时,使用者的手为握持着握把,而手指摆放的位置容易同时触碰到进、退档按钮,使得使用者在操作进档按钮时容易误触退档按钮,或者是在操作退档按钮时容易误触进档按钮。因此,如何降低误触的机率,实为研发人员仍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冲刺的骑乘姿势下按压进、退档按钮容易发生误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包括一刹车把手本体、一刹车拉杆及一变速组件。刹车拉杆枢设于刹车把手本体。变速组件包括一拨杆、一第一开关、一第二开关及一第一偏压元件。拨杆枢设于刹车拉杆。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设置于刹车拉杆或拨杆。第一偏压元件设置于拨杆、刹车拉杆或刹车把手本体,第一偏压元件常态地施予拨杆一作用力,以令拨杆常态地偏摆,而令第二开关被触发。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通过偏压元件常态地令拨杆偏摆而让第二开关被触发的设置,使得在拨动拨杆解除第二开关的触发之后,拨杆可直接再次让第二开关被触发,或是先让第一开关被触发后再让第二开关被触发,以令自行车的变速器通过两个开关之间受到触发及解除触发所产生的信号变化来判断是否进档或退档。如此一来,使用者无论在冲刺的骑乘姿势下或是正常的骑乘姿势下,相比较于操作进档与退档为并排的两个按钮,可降低误触发生的机率。
以上的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拨杆被拨动的剖视图。
图4为图1的拨杆被拨动的另一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图7为图6的刹车拉杆及变速组件的主视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2 车手握把
10 刹车把手本体
20、20b、20c、20d、20e、20f、20g 刹车拉杆
21 容置空间
22、22b、22c、22f 第一内壁面
23、23b、23c、23d、23e、23f、23g 第二内壁面
24、313b 第一设置槽
25、314b 第二设置槽
30 变速组件
31、31a、31b、31c、31d、31e、31f、31g 拨杆
311、311b、311c、311f 第一侧面
312、312b、312c、312e、312g 第二侧面
315b 第一理线槽
316b 第二理线槽
32、32b 第一开关
33、33b、33c、33d、33e、33f、33g 第二开关
34、34a、34b、34c、34d、34e、34f、34g 第一偏压元件
35、35a、35b、35c、35e、35f 第二偏压元件
40、40b 第一抵压柱
50、50a、50b、50c、50d、50e、50f、50g 第二抵压柱
60 天线组件
61 电路板
62 天线
63 电池
P 轴线
d1、d2、d3、d4 力臂
D 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防锁死刹车机构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分解图。图3为图1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1例如为装设于自行车的车手握把2上。一般而言,自行车具有两个自行车的刹车把手1,且两个自行车的刹车把手1分别位于自行车的左右两侧。以下叙述是以位于自行车右侧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1进行说明。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1包括一刹车把手本体10、一刹车拉杆20、一变速组件30、一第一抵压柱40、一第二抵压柱50及一天线组件60。
刹车把手本体10例如用以装设于车手握把2。刹车拉杆20枢设于刹车把手本体10,且刹车拉杆20可移动地朝向或远离车手握把2。刹车拉杆20具有一容置空间21、一第一内壁面22、一第二内壁面23、一第一设置槽24及一第二设置槽25。第一内壁面22及第二内壁面23分别位于容置空间21的相对两侧,且第一设置槽24及第二设置槽25分别凹陷于第一内壁面22及第二内壁面23。
变速组件30包括一拨杆31、一第一开关32、一第二开关33、一第一偏压元件34及一第二偏压元件35。
拨杆31枢设于刹车拉杆20,且部分的拨杆31位于刹车拉杆20的容置空间21内。拨杆3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面311及一第二侧面312,且第一侧面311及第二侧面312分别面向第一内壁面22及第二内壁面23。
第一开关32及第二开关33分别设置于刹车拉杆20的第一设置槽24及第二设置槽25。第一抵压柱40及第二抵压柱50分别凸出于第一侧面311及第二侧面312,且第一抵压柱40及第二抵压柱50分别对应于第一开关32及第二开关33。
第一偏压元件34例如为压缩弹簧。第一偏压元件34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于拨杆31的第一侧面311及刹车拉杆20的第一设置槽24,且第一抵压柱40穿设于第一偏压元件34。
第二偏压元件35例如为压缩弹簧。第二偏压元件35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于拨杆31的第二侧面312及刹车拉杆20的第二设置槽25,且第二抵压柱50穿设于第二偏压元件3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压元件34对于拨杆31所形成的力矩大于第二偏压元件35对于拨杆31所形成的力矩。详细来说,第一偏压元件34至拨杆31的枢转轴线P的力臂d1等于第二偏压元件35至拨杆31的枢转轴线P的力臂d2,且第一偏压元件34的弹性常数大于第二偏压元件35的弹性常数。如此一来,在无外力施于拨杆31的情况下,因第一偏压元件34对于拨杆31所形成的力矩较大,使得拨杆31常态地偏向刹车拉杆20的第二内壁面23,以令第二抵压柱50穿过第二设置槽25并抵压第二开关33,以令第二开关33被触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置槽24及第二设置槽25的设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刹车拉杆可没有第一设置槽及第二设置槽。如此一来,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为分别直接设置于第一内壁面及第二内壁面。
此外,第一抵压柱40及第二抵压柱50分别穿设第一偏压元件34及第二偏压元件35的设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偏压元件及第二偏压元件可分别不用被第一抵压柱及第二抵压柱穿设。此外,第二偏压元件35的设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没有第二偏压元件。
天线组件60设置于刹车把手本体10的内部,且天线组件60包括一电路板61、一天线62及一电池63。天线62设置于电路板61,且电池63电性连接电路板61,以及电路板61电性连接第一开关32及第二开关33。天线62用以发送换档信号给自行车的前变速器或后变速器的接收器,以令前变速器或后变速器将自行车的链条移动至不同的齿盘。
接着,请参阅图3及图4。图3为图1的拨杆被拨动的剖视图。图4为图1的拨杆被拨动的另一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可利用手指沿着方向D将拨杆31朝刹车拉杆20的第一内壁面22扳动,以令第二抵压柱50解除触发第二开关33。此时,拨杆31即位于图3所示的位置,且第一抵压柱40尚未触发第一开关32。
接着,使用者可将手指放开,以令拨杆31受到第一偏压元件34的推动,而再回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并使得第二抵压柱50再次触发第二开关33。
或者是,如图4所示,在拨杆31位于图3的位置后,使用者可继续将拨杆31沿方向D扳动,以令拨杆31位于图4所示的位置,且第一抵压柱40触发第一开关32。接着,使用者才将手指放开,以令拨杆31受到第一偏压元件34的推动而先解除第一开关32的触发,接着再回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来让第二开关33再次受到第二抵压柱50的触发。
如此一来,通过拨杆31常态地偏摆而让第二开关33被触发的设置,使得在拨动拨杆31解除第二开关33的触发后,拨杆31可直接再次让第二开关33被触发,或是先让第一开关32被触发后再让第二开关33被触发,以令自行车的变速器通过两个开关31、32之间受到触发及解除触发所产生的信号变化来判断是否进档或退档。如此一来,使用者无论在冲刺的骑乘姿势下或是正常的骑乘姿势下,相比较于操作进档与退档为并排的两个按钮,可降低误触发生的机率。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一偏压元件34至拨杆31的枢转轴线P的力臂d1等于第二偏压元件35至拨杆31的枢转轴线P的力臂d2,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5,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压元件34a的弹性常数与第二偏压元件35a的弹性常数例如相等,且第一偏压元件34a至拨杆31a的枢转轴线P的力臂d3大于第二偏压元件35a至拨杆31a的枢转轴线P的力臂d4,故在无外力介入的情况下第一偏压元件34a对于拨杆31a所产生的力矩会大于第二偏压元件35a对于拨杆31a所产生的力矩,使得与拨杆31a相连的第二抵压柱50a常态地抵压并触发第二开关33a。
此外,第一偏压元件34a的弹性常数等于第二偏压元件35a的弹性常数仅为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偏压元件的弹性常数可小于第二偏压元件,但在无外力介入的情况下仍需满足第一偏压元件对于拨杆所产生的力矩会大于第二偏压元件对于拨杆所产生的力矩。
上述实施例的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分别设置于刹车拉杆的两个设置槽内,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6,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图7为图6的刹车拉杆及变速组件的主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拨杆31b还具有一第一设置槽313b及一第二设置槽314b,第一设置槽313b及第二设置槽314b分别凹陷于拨杆31b的第一侧面311b及第二侧面312b。第一开关32b及第二开关33b分别设置于第一设置槽313b及第二设置槽314b。第一抵压柱40b凸出于刹车拉杆20b的第一内壁面22b,且第二抵压柱50b凸出于刹车拉杆20b的第二内壁面23b。在本实施例中,在无外力介入的情况下,第一偏压元件34b对于拨杆31b所产生的力矩大于第二偏压元件35b对于拨杆31b所产生的力矩,以令第二抵压柱50b常态地穿设于第二设置槽314b并抵压第二开关33b。
此外,如图7所示,拨杆31b还具有一第一理线槽315b及一第二理线槽316b。第一理线槽315b与第一设置槽313b相连通,第二理线槽316b贯穿第一侧面311b并与第二设置槽314b相连通。第一理线槽315b用以整理第一开关32b与电路板(如图1所示)连接的电线(未绘示),且第二理线槽316b用以整理第二开关33b与电路板(如图1所示)连接的电线(未绘示)。
在图2及图6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皆为设置于刹车拉杆或是拨杆,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之中,其中一开关可设置于刹车拉杆,而另一开关可设置于拨杆,而抵压柱及设置槽的设置位置则对应调整。
上述实施例的第一偏压元件及第二偏压元件皆是压缩弹簧的设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8,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压元件34c及第二偏压元件35c皆改为拉伸弹簧。本实施例的第一偏压元件34c及第二偏压元件35c的设置位置与图2的第一偏压元件34及第二偏压元件35的设置位置相似。但须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偏压元件34c的相对两端是分别设置于拨杆31c的第二侧面312c及刹车拉杆20c的第二内壁面23c,以及第二偏压元件35c的相对两端是分别设置于拨杆31c的第一侧面311c及刹车拉杆20c的第一内壁面22c。此外,第一偏压元件34c的弹性常数大于第二偏压元件35c的弹性常数,以令第一偏压元件34c对于拨杆31c所形成的力矩大于第二偏压元件35c对于拨杆31c所形成的力矩。因此,在无外力介入的情况下,拨杆31c会因第一偏压元件34c的弹力而偏向刹车拉杆20c的第二内壁面23c,而常态地令第二抵压柱50c触发第二开关33c。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压元件34c及第二偏压元件35c的设置位置仅是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偏压元件及第二偏压元件的设置位置可类似于图5的第一偏压元件及第二偏压元件设置位置。另外,第二偏压元件的设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没有第二偏压元件的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偏压元件皆是设置于拨杆的侧面与刹车拉杆的内壁面之间。请参阅图9,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的刹车把手仅有第一偏压元件34d而没有第二偏压元件。第一偏压元件34d为扭力弹簧,且第一偏压元件34d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于拨杆31d及刹车拉杆20d。在无外力介入之下,第一偏压元件34d会让拨杆31d偏向刹车拉杆20d的第二内壁面23d,而令第二抵压柱50d常态地触发第二开关33d。
上述的实施例分别是通过不同类型的弹簧,来让第二开关常态地被触发,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0,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的刹车把手有一第一偏压元件34e及一第二偏压元件35e。第一偏压元件34e与第二偏压元件35e皆为磁铁。第一偏压元件34e与第二偏压元件35e分别设置于拨杆31e的第二侧面312e及刹车拉杆20e的第二内壁面23e,且第一偏压元件34e与第二偏压元件35e相吸,以令拨杆31e偏向刹车拉杆20e的第二内壁面23e,而令第二抵压柱50e常态地触发第二开关33e。
然而,利用相吸的第一偏压元件34e及第二偏压元件35e令拨杆31e常态地偏摆的设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11,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第一偏压元件34f与第二偏压元件35f皆为磁铁,且第一偏压元件34f与第二偏压元件35f分别设置于拨杆31f的第一侧面311f及刹车拉杆20f的第一内壁面22f。第一偏压元件34f与第二偏压元件35f相斥,以令拨杆31d偏向刹车拉杆20f的第二内壁面23f,而令第二抵压柱50f常态地触发第二开关33f。
或者是,请参阅图12,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所公开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的刹车把手仅有第一偏压元件34g而没有第二偏压元件。第一偏压元件34g为磁铁,且刹车拉杆20g为铁质材料。第一偏压元件34g设置于拨杆31g的第二侧面312g,故在无外力介入之情况下,第一偏压元件34g与刹车拉杆20g之间的磁吸力会让拨杆31g常态地偏向刹车拉杆20g的第二内壁面23g,而令第二抵压柱50g触发第二开关33g。然而,第一偏压元件34g的设置位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为磁铁的第一偏压元件改设置于刹车拉杆的第二内壁面,而拨杆改为铁质材料,也可让第二开关常态地被触发。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拨杆皆为枢设于刹车拉杆上,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拨杆可改为枢设于刹车把手本体上。在拨杆改为枢设于刹车把手本体的配置下,若偏压元件为弹簧,则偏压元件的相对两端需设置于拨杆及刹车把手本体,以利用弹簧的弹力常态地让拨杆偏摆,以令第二开关常态被触发。若偏压元件为磁铁,则需于拨杆及刹车把手本体皆设置偏压元件,或者于拨杆及刹车把手本体二者之其一设置偏压元件,而拨杆及刹车把手本体二者之另一为铁质材料。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通过偏压元件常态地令拨杆偏摆而让第二开关被触发的设置,使得在拨动拨杆解除第二开关的触发后,拨杆可直接再次让第二开关被触发,或是先让第一开关被触发后再让第二开关被触发,以令自行车的变速器通过两个开关之间受到触发及解除触发所产生的信号变化来判断是否进档或退档。如此一来,使用者无论在冲刺的骑乘姿势下或是正常的骑乘姿势下,相比较于操作进档与退档为并排的两个按钮,可降低误触发生的机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实用新型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书。

Claims (18)

1.一种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刹车把手本体;
一刹车拉杆,枢设于该刹车把手本体;
一变速组件,包括:
一拨杆,枢设于该刹车拉杆或该刹车把手本体;
一第一开关及一第二开关,设置于该刹车拉杆或该拨杆;以及
一第一偏压元件,设置于该拨杆、该刹车拉杆或该刹车把手本体,该第一偏压元件常态地施予该拨杆一作用力,以令该拨杆常态地偏摆,而令该第二开关被触发;以及
一天线组件,设置于该刹车把手本体的内部,该天线组件包括一电路板、一天线及一电池,该天线设置于该电路板,该电池电性连接该电路板,该电路板电性连接该第一开关及该第二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压元件为扭力弹簧,该拨杆枢设于该刹车把手本体,且该第一偏压元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于该拨杆及该刹车把手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压元件为扭力弹簧,该拨杆枢设于该刹车拉杆,该第一偏压元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于该拨杆及该刹车拉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刹车拉杆具有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内壁面及一第二内壁面,该第一内壁面及该第二内壁面分别位于该容置空间的相对两侧,该拨杆的部分位于该容置空间,该拨杆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分别面向该第一内壁面及该第二内壁面,该第一开关设置于该第一内壁面及该第一侧面的其中之一,该第二开关设置于该第二内壁面及该第二侧面的其中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压元件为磁铁,且该第一偏压元件设置于该拨杆的该第二侧面,该刹车拉杆或该刹车把手本体为铁质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压元件为磁铁,且该第一偏压元件设置于该刹车拉杆的该第二内壁面,该拨杆为铁质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变速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偏压元件,该第一偏压元件及该第二偏压元件皆为磁铁,该第一偏压元件与该第二偏压元件分别设置于该拨杆的该第二侧面及该刹车拉杆的该第二内壁面,该第一偏压元件与该第二偏压元件相吸。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偏压元件,该第一偏压元件及该第二偏压元件皆为磁铁,该第一偏压元件与该第二偏压元件分别设置于该拨杆的该第一侧面及该刹车拉杆的该第一内壁面,该第一偏压元件与该第二偏压元件相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压元件为压缩弹簧,该第一偏压元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于该拨杆的该第一侧面及该刹车拉杆的该第一内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变速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偏压元件,该第二偏压元件为压缩弹簧,该第二偏压元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于该拨杆的该第二侧面及该刹车拉杆的该第二内壁面,该第一偏压元件对于该拨杆所形成的力矩大于该第二偏压元件对于该拨杆所形成的力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压元件至该拨杆的枢转轴线的力臂等于该第二偏压元件至该拨杆的枢转轴线的力臂,且该第一偏压元件的弹性常数大于该第二偏压元件的弹性常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压元件至该拨杆的枢转轴线的力臂大于该第二偏压元件至该拨杆的枢转轴线的力臂。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偏压元件为拉伸弹簧,该第一偏压元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于该拨杆的该第二侧面及该刹车拉杆的该第二内壁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变速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偏压元件,该第二偏压元件为拉伸弹簧,该第二偏压元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于该拨杆的该第一侧面及该刹车拉杆的该第一内壁面,该第一偏压元件对于该拨杆所形成的力矩大于该第二偏压元件对于该拨杆所形成的力矩。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抵压柱及一第二抵压柱,该第一抵压柱凸出于该第一内壁面及该第一侧面的其中另一,该第二抵压柱凸出于该第二内壁面及该第二侧面的其中另一,该第二抵压柱通过该第一偏压元件常态地抵压该第二开关。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刹车拉杆还具有一第一设置槽及一第二设置槽,该第一设置槽及该第二设置槽分别凹陷于该第一内壁面及该第二内壁面,该第一开关及该第二开关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设置槽及该第二设置槽,该第一抵压柱凸出于该第一侧面,该第二抵压柱凸出于该第二侧面,该第二抵压柱穿设于该第二设置槽并抵压该第二开关。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拨杆还具有一第一设置槽及一第二设置槽,该第一设置槽及该第二设置槽分别凹陷于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该第一开关及该第二开关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设置槽及该第二设置槽,该第一抵压柱凸出于该第一内壁面,该第二抵压柱凸出于该第二内壁面,该第二抵压柱穿设于该第二设置槽并抵压该第二开关。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拨杆还具有一第一理线槽及一第二理线槽,该第一理线槽与该第一设置槽相连通,该第二理线槽贯穿该第一侧面并与该第二设置槽相连通。
CN201821237919.2U 2018-06-22 2018-08-02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Active CN2086307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1450 2018-06-22
TW107121450A TWI663092B (zh) 2018-06-22 2018-06-22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30784U true CN208630784U (zh) 2019-03-22

Family

ID=65739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37919.2U Active CN208630784U (zh) 2018-06-22 2018-08-02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30784U (zh)
TW (1) TWI66309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6838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彦豪金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配件的控制方法
CN115009413A (zh) * 2022-07-08 2022-09-06 青岛迈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TO20010555A1 (it) * 2001-06-08 2002-12-08 Campagnolo Srl Dispositivo di comando elettrico per un deragliatore motorizzato per biciclette.
US9056651B2 (en) * 2012-08-27 2015-06-16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6838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彦豪金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配件的控制方法
CN115009413A (zh) * 2022-07-08 2022-09-06 青岛迈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3092B (zh) 2019-06-21
TW202000526A (zh) 2020-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30784U (zh)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CN101984384B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操控技术的设计方法
CN102649458B (zh) 自行车用悬架控制设备
CN102649460A (zh) 自行车用悬架控制设备
US20090274468A1 (en) Transceiver module with releasing mechanism
US20230032763A1 (en) Manua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US11884355B2 (en) Manua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US20230033073A1 (en) Manua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US11952074B2 (en) Manua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US20230030090A1 (en) Manual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CN2797534Y (zh) 伸缩式钥匙
WO2021136387A1 (zh) 电动滑板车及其后挡泥板与开关总成的配合结构
CN203659021U (zh) 可拆卸式具有触发功能的握把
CN110538453A (zh) 一种电磁铁驱动的vr一体机的手柄触动装置
CN111216838B (zh) 车辆配件的控制方法
JP6901079B2 (ja)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CN210674201U (zh) 一种游戏手柄
US20150146360A1 (en)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of electric bicycle
CN113665727B (zh) 电子换挡控制器、变速系统及自行车
CN215769682U (zh) 一种双向多用途型鼠标
US6260936B1 (en) Operator interface for mobile carriage
US11999433B2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CN214913364U (zh) 一种方便装卸和更换电池的儿童玩具喇叭盒
US20230202613A1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CN212810232U (zh) 一种有多个通断回路的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