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22783U -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22783U
CN208622783U CN201821291992.8U CN201821291992U CN208622783U CN 208622783 U CN208622783 U CN 208622783U CN 201821291992 U CN201821291992 U CN 201821291992U CN 208622783 U CN208622783 U CN 208622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display module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9199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善春
王天
黄华
梁鹏
梁华宝
王燕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9199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22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22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22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屏,该显示模组包括第一电极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发光元件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发光元件层上的第二电极层。在第一电极层朝向发光元件层的表面上设置凹凸结构,第一电极层通过该凹凸结构嵌入发光元件层中,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之间的粘附性。当显示模组收到冲击时,由于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之间的粘附力,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不会发生剥离,避免产生显示失效的现象。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也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是一种新兴的平板显示装置,由于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功耗低、发光亮度高、体积轻薄、响应速度快,而且易于实现彩色显示和大屏幕显示、易于实现柔性显示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制作完成后,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显示面板可靠性测试,通常采用落球实验测试屏幕的抗冲击性能,在该类测试方案及实际使用中,存在瞬间的冲击导致显示面板局部应力激增的现象,从而可能引起显示异常。
因此,当显示面板受到瞬间冲击时,其上所受应力急剧增大,易引发显示区域出现黑斑、亮斑、彩斑等显示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显示面板受到撞击时易出现显示不良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一种显示模组,包括:第一电极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发光元件层;形成在所述发光元件层上的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朝向所述发光元件层的表面上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所述凹凸结构嵌入所述发光元件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层包括注入第一载流子的第一层组、形成在所述第一层组上的发光层及形成在所述发光层上注入第二载流子的第二层组;所述第一层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相邻,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所述凹凸结构嵌入所述第一层组;所述第一层组朝向所述发光层的表面是平整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组包括第一载流子注入层,所述第一载流子的注入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相邻;所述凹凸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多个第一凹槽以等间距的方式依次排列,所述间距的范围是100纳米至1000纳米;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充满与所述第一载流子注入层相同的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范围是5纳米至300纳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层组包括第二载流子注入层,所述第二载流子注入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相邻;所述第二电极层朝向所述第二载流子注入层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二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设置有开口,所述发光元件层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多个第二凹槽位于所述像素限定层除所述开口之外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凸结构位于所述像素限定层除所述开口之外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二层组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所述介质层朝向所述第二电极层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所述多个第三凹槽充满与所述第二电极层相同的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的封装层;所述第二电极层朝向所述封装层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多个第四凹槽充满所述封装层的材料。
一种显示屏,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模组。
上述显示模组及显示屏,该显示模组包括第一电极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发光元件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发光元件层上的第二电极层。通过在第一电极层朝向发光元件层的表面上设置凹凸结构,第一电极层通过该凹凸结构嵌入发光元件层,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之间的粘附性。当显示模组收到冲击时,由于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之间的粘附力,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不会发生剥离,避免产生显示失效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模组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部分截面图;
图3a至图3b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部分截面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部分截面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部分截面图;
图6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部分截面图;
图7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部分截面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形成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制作完成后,通常会对显示面板进行可靠性测试。通常,会采用落球实验检测屏体可靠性。具体的实验条件为,使用重量为32.65g直径为20mm的钢球,将落球固定于夹具上,并从2~62.5CM的高度上落下,击中屏体表面。实验结果为屏体表面被击中的区域出现黑斑、亮斑、彩斑等不良。申请人分析得知,落球击中屏体的瞬间,屏体上的应力集中于落球的落点,粘附力较差的膜层之间容易发生剥离,进而导致显示失效。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可改善膜层间的粘附力,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本申请的显示模组可应用于硬屏(如LCD显示屏),也可以应用于柔性显示屏(如AMOLED柔性显示屏)。
首先结合图1简单说明显示模组的组成。
图1示出了显示模组的纵向剖面图。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10、驱动层120、平坦化层130、第一电极层140、发光层150、第二电极层160以及像素限定层170。驱动层120包括TFT(薄膜晶体管)。发光层150划分为第一子像素181、第二子像素182和第三子像素183。第一电极层140通过设于平坦化层130上的通孔与引线导电层电连接。像素限定层170上与发光层150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口。当第一电极层140被驱动层120驱动获得正电压时,发光层150位于第一电极层140和第二电极层160之间,发光层因激发产生可见光。根据电压的大小,光有不同的亮度。根据材料不同,例如第一子像素181可为红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182可为蓝色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183的材料可为绿色子像素,发射层发射红色光、绿色光或蓝色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包括:第一电极层140、发光元件层210和第二电极层160。其中,第一电极层140具有凹凸结构141,第一电极层140通过凹凸结构141嵌入发光元件层210。第二电极层160形成在发光元件层210上。
其中,第一电极层140或第二电极层160之一是反射电极,另一个是半透明电极或透明电极。在驱动显示模组时,在第一电极层140和第二电极层160之间产生谐振,发光元件层210产生的光发射到显示模组的外部。
示例性地,第一电极层140可以是反射电极,第二电极层160是透明电极或者半透明电极。如果第一电极层140是反射电极,第一电极层140可用作阳极电极。通过使用Ag、Mg、Pt、Pd、Au、Ni、Nd、Ir、Cr或它们的组合形成反射层,然后在所得结构上沉积由ITO、IZO、ZnO制成的层来获得第一电极层140。第二电极层160也可以是透明电极或反射电极。如果第二电极层160是透明电极,第二电极层160可用作阴极电极。因此,第二电极层160可这样获得,在作为有机层的发光元件层210上沉积如Li、Ca、LiF/Ca、LiF/Al、Al、Mg或它们的组合等逸出功小的金属材料。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电极层朝向发光元件层的表面上设置凹凸结构,第一电极层通过该凹凸结构嵌入发光元件层,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之间的粘附性。当显示模组收到冲击时,由于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之间的粘附力,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元件层不会发生剥离,避免产生显示失效的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a,发光元件层210包括注入第一载流子的第一层组310、形成在第一层组310上的发光层150及形成在发光层150上注入第二载流子的第二层组320。第一层组310与第一电极层140相邻,为了增加第一电极层与第一层组之间的粘附力,第一电极层140通过凹凸结构141嵌入第一层组310。为了保证发光效率,第一层组310朝向发光层150的表面是平整的。可以理解的是,请参见图3b,第一层组310朝向发光层150的表面上也可以设有凹凸结构。
其中,第一层组310可以包括第一载流子注入层,还可以包括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也可以包括第二载流子阻挡层。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载流子是空穴,则第二载流子是电子;当第一载流子是电子,则第二载流子是空穴。发光层150指的是在驱动显示面板时电子与空穴复合形成激子从而产生光发射。第二层组320可以包括第二载流子注入层,还可以包括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也可以包括第一载流子阻挡层。这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地,以第一载流子是空穴、第二载流子是电子为例进行说明,在基底上形成第一电极层,在第一电极层上形成第一层组。第一电极层可以是使用导电金属材料或金属氧化物材料组成的反射电极层、半透明电极层或者透明电极层,比如锂、镁、铝、铝锂合金等导电金属材料,比如氧化铟锡、氧化银锌、氧化铟等金属氧化物材料。第一层组中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可以通过蒸镀方法、旋转涂覆方法等方法形成。
在第一层组310上形成发光层150,发光层150在受到施加在其两侧的电压作用时,电子和空穴会被注入到该发光层中并且复合形成激子,该激子可以会辐射发出光线,并且发出光线的波长取决于制作发光层的材料。制作发光层150的材料包括有机荧光发光材料或者有机磷光发光材料。在发光层150上形成第二层组320,第二层组320中的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可以通过蒸镀方法、旋转涂覆方法等方法形成。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通过通过凹凸结构嵌入第一层组中,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第一层组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第一电极层与第一层组之间的粘附性。当显示模组收到冲击时,由于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第一层组之间的粘附力,第一电极层与第一层组不会发生剥离,避免产生显示失效的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第一层组包括第一载流子注入层410,第一载流子注入层410与第一电极层140相邻。凹凸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凹槽420。具体地,在平坦化层上形成第一电极层140,在第一电极层140上形成第一掩膜层,以第一掩膜层为掩膜,对第一电极层140进行刻蚀以形成多个第一凹槽420。且多个第一凹槽420以等间距的方式依次排列,间距的范围是100纳米至1000纳米。在第一电极层140上形成第一载流子注入层410,第一载流子注入层410的材料填充多个第一凹槽420。
为了保证第一电极层140的导电性能,第一凹槽420的深度小于第一电极层140的厚度。第一凹槽420的深度范围是5纳米至300纳米。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之间通过凹凸结构嵌入第一载流子注入层中,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第一载流子注入层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第一电极层与第一载流子注入层之间的粘附性。当显示模组收到冲击时,由于增大了第一电极层与第一载流子注入层之间的粘附力,第一电极层与第一载流子注入层不会发生剥离,避免产生显示失效的现象。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见图4,第二层组320与第二电极层160相邻,为了增加第二电极层与第二层组之间的粘附力,第二层组320上设有凹凸结构,通过该凹凸结构嵌入第二电极层160。为了保证发光效率,第二层组320朝向发光层150的表面是平整的。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为了增加第二层组320和发光层150之间的粘附力,第二层组320朝向发光层150的表面上也可以设有凹凸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第二层组320包括第二载流子注入层510,第二载流子注入层510与第二电极层160相邻。第二电极层160朝向第二载流子注入层510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二凹槽520。示例性地,多个第二凹槽520充满第二载流子注入层510的材料。第二载流子注入层可以是电子注入层,电子注入层优选是将迁移率高的材料,例如BCP(双相磷酸钙)、苯三唑类的材料与锂、镁、钙及铯等碱金属混合而成的层。本实施例中,第二载流子注入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通过凹凸结构相结合,增大了第二电极层与第二载流子注入层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第二电极层与第二载流子注入层之间的粘附性。当显示模组收到冲击时,由于增大了第二电极层与第二载流子注入层之间的粘附力,第二电极层与第二载流子注入层不会发生剥离,避免产生显示失效的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显示模组还包括像素限定层170,像素限定层170上与发光元件层15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610,发光元件层150位于开口610内。多个第二凹槽520位于像素限定层除开口610之外的位置。进一步地,凹凸结构141可以位于像素限定层170除开口610之外的位置。
其中,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10、驱动层120、平坦化层130、第一电极层140、发光层150、第二电极层160以及像素限定层170。第一电极层140通过设于平坦化层130上的通孔与引线导电层电连接。像素限定层170上与发光层150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口。当第一电极层140被驱动层120驱动获得正电压时,发光层150位于第一电极层140和第二电极层160之间,发光层因激发产生可见光。
具体地,第一电极层140朝向像素限定层170的表面上设有凹凸结构141,凹凸结构141包括等间距排列的多个第一凹槽420。凹凸结构141位于像素像素限定层170中开口610之外的位置。因为第一电极层140朝向像素限定层170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一凹槽140,在第一电极层140上形成像素限定层170时,像素限定层170背向第一电极层140的表面上具有相应的多个凹槽。在具有多个凹槽的像素限定层170上形成第二电极层160时,第二电极层160的材料填充像素限定层170上的多个凹槽,则第二电极层160朝向像素限定层170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二凹槽520。为了不影响发光效率,多个第二凹槽520位于像素限定层170除开口610之外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电极层除开口之外的位置设有多个第一凹槽,在第二电极层除开口之外的位置设有多个第二凹槽,即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避开了像素限定层中的发光区,从而确保了发光区的平整性,即不影响发光效率。另外,像素限定层与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之间通过凹凸结构相结合,增大了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与像素限定层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与像素限定层之间的粘附性。当显示模组收到冲击时,由于增大了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与像素限定层之间的粘附力,减少了膜层剥离的几率,避免产生显示失效的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显示模组还包括介质层710,介质层710位于第二层组320与第二电极层160之间,介质层710朝向第二电极层160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720,多个第三凹槽720充满第二电极层160的材料。
具体地,发光元件层210包括注入第一载流子的第一层组310、形成在第一层组310上的发光层150及形成在发光层150上注入第二载流子的第二层组320。第一层组310与第一电极层140相邻,为了增加第一电极层与第一层组之间的粘附力,第一电极层140上的凹凸结构141与第一层组310结合在一起。为了保证发光效率,第一层组310朝向发光层150的表面是平整的。在第二层组320与第二电极层160之间设有介质层710。介质层710朝向第二电极层160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720,多个第三凹槽720充满第二电极层160的材料。示例性地,若该显示模组为顶发光结构,则介质层710可以为透明介质层。介质层710的材料可以是石墨烯、碳纳米管膜、导电高分子。优选地,介质层710的材料为单层石墨烯或多层石墨烯中任一种。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层组与第二电极之间设置介质层,并且第二电极嵌入该介质层中。通过合理的选择介质层的材料以改善介质层与第二电极及第二层组之间粘附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显示模组还包括形成在第二电极层160上的封装层810。第二电极层160朝向封装层810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四凹槽820,多个第四凹槽820充满封装层810的材料。
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朝向封装层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四凹槽,封装层的材料充满多个第四凹槽,增大了第二电极层与封装层的接触面积,以改善介质层与第二电极及第二层组之间粘附性。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前述的显示模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层;
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发光元件层;
形成在所述发光元件层上的第二电极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朝向所述发光元件层的表面上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所述凹凸结构嵌入所述发光元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层包括注入第一载流子的第一层组、形成在所述第一层组上的发光层及形成在所述发光层上注入第二载流子的第二层组;
所述第一层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相邻,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所述凹凸结构嵌入所述第一层组;
所述第一层组朝向所述发光层的表面是平整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组包括第一载流子注入层,所述第一载流子的注入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相邻;
所述凹凸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多个第一凹槽以等间距的方式依次排列,所述间距的范围是100纳米至1000纳米;
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充满与所述第一载流子注入层相同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范围是5纳米至300纳米。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组包括第二载流子注入层,所述第二载流子注入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相邻;
所述第二电极层朝向所述第二载流子注入层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二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上与所述发光元件层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所述发光元件层位于所述开口内;
所述多个第二凹槽位于所述像素限定层除所述开口之外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位于所述像素限定层除所述开口之外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二层组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所述介质层朝向所述第二电极层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所述多个第三凹槽充满与所述第二电极层相同的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的封装层;
所述第二电极层朝向所述封装层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多个第四凹槽充满与所述封装层相同的材料。
10.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1821291992.8U 2018-08-10 2018-08-10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Active CN208622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91992.8U CN208622783U (zh) 2018-08-10 2018-08-10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91992.8U CN208622783U (zh) 2018-08-10 2018-08-10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22783U true CN208622783U (zh) 2019-03-19

Family

ID=65715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91992.8U Active CN208622783U (zh) 2018-08-10 2018-08-10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2278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6281A (zh) * 2019-08-26 2019-11-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93777A (zh) * 2019-12-16 2020-04-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驱动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864101A (zh) * 2020-07-06 2020-10-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6281A (zh) * 2019-08-26 2019-11-0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93777A (zh) * 2019-12-16 2020-04-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驱动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0993777B (zh) * 2019-12-16 2021-0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驱动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864101A (zh) * 2020-07-06 2020-10-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22783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CN106129263B (zh) Oled显示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KR101512265B1 (ko) 유기발광장치
US10529781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10559773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us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7958961A (zh) 串联量子点发光器件、面板即显示器
CN105789260A (zh)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48710A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显示面板
CN109244265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制造其的方法
CN107195793A (zh)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相应的显示面板
CN102074660A (zh) 一种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6409877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5633292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49721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9192869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CN204905306U (zh) 一种发光电极及发光系统和显示器
CN107768420A (zh) 一种显示器件
CN109801951A (zh) 阵列基板、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8520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CN102956677B (zh) 一种oled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TW201203645A (en) Organic EL apparatus
CN106057862B (zh) 一种高亮度oled显示器
CN107799578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799386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7834301U (zh) 一种显示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